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

医学免疫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实现免疫防卫功能。

1)固有免疫应答:①吞噬细胞有吞噬病原体作用

②皮肤黏膜的物理组挡作用

③局部细胞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的化学作用

④自然杀伤(NK)细胞对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⑤血液和体液中存在的抗菌分子,如补体。

2)适应性免疫应答:T及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2、免疫组织和器官包括:周围淋巴器官和组织,如淋巴结、脾及中枢淋巴器官、骨髓、胸腺。

3、免疫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等抗原异物,反之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自稳:消除损伤、衰老的细胞,反之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的细胞,反之肿瘤或病毒持续感染。

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①分泌型(sIg):体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

②膜结合型(mIg):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抗体(Ab):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具有免疫功能。抗体活性存在于α、β和γ球蛋白区。

△Ig结构:由2条重链(H链)和2条轻链(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

①重链和轻链:依重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将Ig分为IgM,IgD, IgG, IgA, IgE五类。

②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重链和轻链的V区和C区分别称为V H、V L和C H、C L

③铰链区

④功能区:L链有V L和C L两个功能区,H链有V H、C H1、C H2、C H3四个功能区,有的Ig有C H4共五个功能

区组成。高变区(HVR):V H和V 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更衣变化,称为高变区(HVR),有叫决定簇互补区(CDR)。

⑤水解片段:

木瓜酶水解片段→2个相同的Fab段(抗原结合片段)和1个Fc段(可结晶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重链和轻链的V H、C H1组成,Fc段相当于IgG的C H2、C 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一个F(ab’)2段和若干小分子片段PFc’

J链和分泌片

△Ig功能:识别特异性结合抗原,C区功能主要如下:

①激活补体

②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a.调理作用(增强吞噬功能);b.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NK细胞、巨噬细胞结合抗体的Fc段,杀伤靶细胞);c.介导I型超敏反应(如IgE)

③穿过胎盘和黏膜:IgG唯一穿过胎盘的;sIgA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

△血清分型

①Ig的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的标志,主要位于C H和C L上。根据抗原决定簇的

不同,分为以下:

类:据C H抗原性的差异,将H链分为μ、δ、γ、α、ε

亚类:同一类Ig由于铰链区氨基酸组成和二硫键数目的差异,分为不同亚类。

型:据C L抗原性差异将L链分为κ、λ两型。

亚型:据λ轻链恒定区个别氨基酸差异进一步分为λ1、λ2、λ3、λ4.

②Ig的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的分子抗原性不同,可作为一种遗传标记,主要分别于C H和

C L上。

③Ig的独特性:每一种特异性Ig的V区上的抗原特异性。

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1)IgG:①血清中含量最多的Ig,是血液和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成分;

②免疫学效应,如调理作用、ADCC作用,IgG1、IgG2、IgG3的C H

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

③唯一通过胎盘的抗体;

④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2)IgM:①Ig中分子量最大;

②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清中IgM升高,表明胎儿曾有宫感染;

③杀菌、溶菌、激活抗体、促进吞噬等作用显著高于IgG;

④天然血型抗体是IgM类别。

3)IgA:①以单体形式存在;

②局部黏膜抗感染免疫最重要的Ig;

③产妇初乳含SigA

4)IgD:血清含量很低。

5)IgE:血清含量极低,亲细胞抗体,其C H2-C H3功能区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上的结合,引起I 型超敏反应。

3、抗体的制备

①多克隆抗体:包含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抗原物质免疫动物,刺激多个B细胞产

生多种抗原表位的不同抗体的混合物。

②单克隆抗体:大多数抗原分子具有多个抗原决定基或称表位,每个表位均可

刺激机体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4、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的组成

①补体的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

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

激活途径的MBL、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上述三

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

②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

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性效应的受体。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

△激活途径

①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

②MBL途径: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

③旁路途径:病原微生物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

3条途径具有相同的末端通路,即膜攻击复合物(MAC)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进化和发挥感染作用过程中,不依赖抗体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先发挥作用,然后才是依赖抗体的经典途径。

※补体经典(传统)途径的激活:识别阶段(C1q、C1r、C1s参与)→活化阶段(包括C4、C2、C3。C1s 作用于C4和C2产生C4b2b,是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作用于C3,成为C3b和C3a,C3b和C4b2b结合形成C4b2b3b,即C5转化酶。)→膜攻击阶段(包括C5、C6、C7、C8、C9成分。C5被C4b2b3b作用后,细胞膜上含抗原的细胞随后C8、C9与之结合形成C5~C9,即膜攻击复合物,使细胞膜穿孔受损。)※补体旁路(替代)途径的激活:生理情况下的准备阶段(C3裂解产生少量C3b,与B因子结合形成C3bB,D因子作用于C3bB,使B因子裂解,形成C3bBb和Ba,Ba为小片段游离于液相,C3bBb即为旁路激活途径中的C3转化酶,与P因子结合成C3bBbP成为稳定的转化酶。)→激活阶段(细菌脂多糖、肽聚糖、凝集的IgA等激活物质为C3b和C3bBb提供了一种不被灭活的保护性微环境。C3bBb作用于C3产生更

多的C3b,形成C3bBb3b或写成C3b n Bb是旁路途径的C5转化酶,作用于C5,产生C5a和C5b。后续的C6~C9随后结合,作用形式和结果与经典途径相同。)

△经典途径的调节:C1抑制分子;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C4结合蛋白与补体受体1;Ⅰ因子;膜辅助蛋白;衰老加速因子。

△旁路途径的调节: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组装;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形成;促进已形成的C3转化酶解离;对旁路途径的正性调节作用。

△膜攻击复合物形成的调节:两种调节蛋白可能是抑制MAC形成并保护正常B细胞免遭补体溶细胞作用的最重要的因子。

△补体的生物性功能:参与非特异性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MAC,介导溶细胞效应;补体激活过程产生不同的蛋白水解片段,从而介导各种生物性效应。

①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某些微生物在无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而被溶解,对防止奈瑟菌属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②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a、调理作用:调理素与细菌及其他颗粒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3b、C4b和iC3b均是重要的调理素,依赖调理素的吞噬作用,可能是机体抵抗全身性细菌或真菌感染的主要防御机制

b、引起炎症反应:C3a、C4a、C5a(作用最强)又被称为过敏毒素;

c、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调节作用。

5、细胞因子

△分类:

①白细胞介素(IL)

②干扰素(IFN):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称为Ⅰ型干扰素,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IFN-α主要由活化T细胞核NK细胞产生,称为Ⅱ型干扰素,有免疫调节功能。

③肿瘤坏死因子(TNF):TNF-α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抗原刺激的T细胞、活化的NK细胞和肥大细胞也分泌;TNF-β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又称淋巴毒素)产生。

④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主要有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红细胞生成素、干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生成素。

⑤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⑥趋化性细胞因子

△生物学活性

①介导天然免疫:主要由单核巨细胞分泌,表现抗病毒和细菌感染作用。Ⅰ型干扰素(IFN-α/β)、IL-15和IL-12是3种重要的抗病毒细胞因子。

②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由抗原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调节淋巴细胞的激活、生长分化和发挥效应。

③诱导凋亡:IL-2可诱导活化的细胞发生凋亡,若受损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TNF可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④刺激造血:骨髓基质细胞和T细胞

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人的MHC通常称为HLA基因(复合体)

MHC多基因特性:Ⅰ类和Ⅱ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HLA Ⅰ类分子由重链(α链)和β2-m组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Ⅱ类分子由α链和β链组成,仅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MHC多态性: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多基因性着重同一个个体中MHC基因座位的变化,而多态性指群体中各座位等位基因的变化。

7、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参与T细胞识别、黏附、活化过程的CD分子主要有:CD3、CD4、CD8、CD2、CD58、CD28/CTLA-4和CD40L等。

参与B细胞识别、黏附、活化过程的CD分子主要有:CD79α/CD79β、CD19、CD21、CD81、CD80、CD86和CD40等。

属于CD分子的Fc受体有FcγR、FcαR和FcεR。

细胞黏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和细胞间,细胞和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间发生黏附,参与细胞的识别,细胞的活化和细胞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

免疫细胞

1、非特异性免疫

△上皮细胞极其作用: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构成体表物理屏障;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的杀、抑菌物质构成体表化学屏障;皮肤和某些腔道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体表微生物屏障。

△吞噬细胞及其作用:吞噬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包括周围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两大类。巨噬细胞可表达MHCⅠ/Ⅱ类和多种黏附分子,具有IgGFc受体(Fc

γR)、C3b受体(CRI)多种细胞因子受体等,而无特异的抗原识别受体。

吞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吞噬、杀伤和消除病原微生物;分泌细胞因子(IL-1、IL-6、IL-8、IL-12、TNF-α等)和其他炎性物质(前列素E、白三烯B4、血小板活化因子、磷脂酶和过氧化物等);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抗肿瘤作用。

△自然杀伤(NK)细胞及其作用: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于周围血和脾,在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活化后可分泌IFN-γ、IFN-α、GM-CSF等,产生免疫调节作用。

△抗原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加工处理抗原,主要是将处理后的小分子抗原片段——抗原肽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组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

APC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途径:APC在摄取抗原性异物96小时后,可将加工处理后的小分子肽,以抗原肽MHCⅡ/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共CD4+/CD8+T细胞识别,通过表面(识别)受体与APC表面相应抗原肽介导的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途径。

2、特异免疫应答细胞

①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T细胞:来源于骨髓,在胸腺发育成熟为T细胞,移行至周围淋巴组织。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在TD-Ag 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面标志包括。

△TCR-CD3复合物: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TCR特异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CD3转导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有丝分裂原受体:使T细胞多克隆活化,产生有丝分裂。

△细胞因子受体(CKR)

△CD分子:a、CD2分子/E受体,促进T和APC细胞相互作用;b、CD3分子,T细胞表面特有标志;c、CD4和CD8分子,成熟T细胞只表达一种,分别称为CD4+ T 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CD8+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D4分子与MHCⅡ类分子非多态区结合,CD8分子与MHCⅠ类分子非多态区结合,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相互结合;d、CD28分子可表达于全部CD4+ T 细胞和50%CD8+T细胞膜表面。T细胞的功能:是免疫调节细胞,有辅助其他免疫细胞分化和调节免疫应答(促进和抑制)的功能。

②B淋巴细胞与特异性体液免疫

B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产生抗体的细胞,存在于血液、淋巴结、脾、扁桃体及其他黏膜组织。主要有29

种CD分子,即CD10、CD19-24、CD37、CD40、CD53、CD72-86、CD138-、CDW150.

主要CD分子:a、CD19、CD20分子,是人B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可调节B细胞活化。b、CD40分子,

配体是CD4+ T 细胞表面的CD40L,二者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c、CD80、CD86分子,即B7-1和B7-2分子,是B细胞和其他APC表面的辅助刺激分子,其受体是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

B细胞的功能: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及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特异性免疫反应

1、抗原(Ag):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具有两种特性:①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诱导产生的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②抗原性(能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

△异物性(免疫原性本质):非己物质是异物,抗原与抗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包括:

①抗原决定基(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②抗原决定基结构:构象决定基由空间构象形成,鉴于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一般位于分子表面;顺序(线性)决定基指一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多位于抗原分子的部,主要是T细胞决定基。

③功能性抗原决定基

④抗原的结合价: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基的数目。

⑤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

⑥半抗原-载体效应

不同抗原分子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性。

2、抗原的分类

①根据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②根据抗原和机体的亲缘关系分异种抗原(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同种异型抗原(血型/红细胞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HLA)、自身抗原(感染、外伤和药物时)、异嗜性抗原(实际上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独特性抗原(TCR、BCR或Ig的V区有2个主要特征,一个是与抗原决定基相结合的特征,即受体或抗体;另一个是此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而成为自身免疫原,即独特型,可诱导抗独特型抗体产生。)

3、医学生重要的抗原

①类毒素和抗毒素:外毒素经甲醛溶液处理后,使其毒性丧失,仍保留原有的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如破

伤风类毒素。用类毒素免疫动物,常免疫马,从免疫血清中提取的抗体,称为抗毒素,可中和相应外毒素的毒性,常用于疾病治疗或紧急预防。

②嗜异性抗原: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所共有的抗原。

③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在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将CD系列单克隆抗体检测鉴定的分化抗原称为CD抗原/分子。

4、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APC)指能表达MHCⅡ类分子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即所谓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①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及提呈:只有加工处理后的抗原才能被巨噬细胞提呈。

②树突状细胞(DC)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DC最大特点是能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进行增殖。DC与MHC Ⅱ类分子结合再提呈给CD4+ T淋巴细胞;与MHCⅠ类分子提呈给CD8+ T淋巴细胞。外源性脂类抗原主要通过CD1途径被DC加工和提呈。

③B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活化的B淋巴细胞能表达丰富的MHCⅡ类分子,因而具有加工处理抗原并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功能。

5、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①CD4+ 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识别阶段(CD4+ Th细胞借其TCR识别结合APC表面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产生第一激活信号,信号由CD3分子向胞传递。Th细胞表面有CD28分子,APC表面的B7分子是它的配体,两者结合,产生第二激活信号,即辅助刺激信号。)→激活阶段(CD4+ Th细胞活化,并表达IL-2等细胞因子受体。在以IL-12为主的细胞因子作用下,CD4+ Th细胞分化为CD4+ Th 1细胞;在以IL-4为主的细胞因子作用下,CD4+ Th细胞分化为CD4+ Th2细胞。)→效应阶段(Th1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产生效应。CD4+ 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等作用,但反应过强,可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②CD8+ T 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识别阶段(CD8+ T c细胞借TCR识别结合APC表面的抗原肽- MHCⅠ类分子复合物,产生第一激活信号,由CD3分子向胞传递。CD8+ T细胞如CD28分子,和APC表面的B7分子结合,产生第二激活信号。)→激活阶段(T c细胞活化,表达IL-2等细胞因子受体。)→效应阶段(效应T c细胞识别、结合表达特异性抗原肽- 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靶细胞,如病毒感染的细胞、肿瘤细胞,将其裂解。)

③细胞免疫的效应:抗胞寄生细菌感染、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参与某些自身免疫病的产生和病理过程。

6、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B细胞识别的抗原主要是T细胞依赖性(TD)抗原,还有T细胞不依赖(TI)抗原,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需要Th细胞的辅助。

△识别阶段(抗原与mIg的可变区特异结合,产生第一活化信号,与BCR组成BCR复合物将抗原刺激信号传入胞,使B细胞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和辅助刺激分子B7分子。CD4+ Th细胞借其TCR识别并结合APC膜表面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Th细胞表达有CD28分子,与APC膜表面B7分子结合,至此Th细胞活化,表达CD40L。)→激活阶段(BCR识别结合抗原作为激活第一信号,CD40与Th细胞表达的CD40L结合作为激活的第二信号。T、B细胞各表达多种黏附分子,互为配受体,相互结合,至此,B细胞活化。B细胞一部分成为浆细胞,一部分分化为记忆性B细胞。)→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各类抗体,发挥各种效应)。

△抗体的作用:中和作用、调理作用、细胞溶解作用(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通过补体活化途径溶解细胞)、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巨噬细胞和NK细胞)

7、免疫调节

①T细胞亚群及其相互作用:CD4+ T细胞协助B细胞进行分化和产生抗体,CD8+ T细胞杀伤和抑制作用;Th1和Th2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参与(Th1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涉及抗病毒抗胞寄生菌和移植物排斥,Th2主要参与B细胞增殖抗体产生和超敏反应性疾病)

②独特型网络调节

③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Fas(CD95)和配体FasL结合,通过Fas分子启动致死性信号转导,引起细胞一系列特征性变化,使细胞死亡。半胱天冬蛋白酶在Fas相关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8、免疫耐受

指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的现象,即抗原(Ag)不能激活T与B细胞完成特异性正免疫应答的过程,不能产生正免疫应答的相对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分为胚胎期及新生儿期接触抗原所致免疫耐受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维持免疫耐受注重抗原和机体两方面因素的影响:①抗原的性质;②抗原剂量。TDAg无论剂量高或低均可引起耐受,TIAg只有高剂量才可引起耐受。T细胞所需抗原量较B细胞要小,发生快,持续时间长;B细胞耐受所需剂量较大,产生速度慢、持续时间短。③抗原注射途径: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耐受,腹腔注射次之,而皮下和肌较难。④抗原维持时间:体存在时间越长维持耐受效果越好。⑤年龄:胚胎期或新生儿期易导致终生活长期的耐受。⑥遗传因素。⑦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临床免疫

1、超敏反应

俗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是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生理功

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Ⅰ型、Ⅱ型、Ⅲ型由抗体介导,Ⅳ型由T细胞介导。

△Ⅰ型超敏反应:由特异性抗体IgE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主要特征是:①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②引起功能紊乱性疾病,而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③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变应原: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

发生机制: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体产生IgE抗体,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FcεR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激发阶段(释放预先储备的介质,主要有组胺、激肽原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新合成的介质,主要有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等)→效应阶段(全身或局部过敏反应)。

常见疾病:全身性过敏性反应(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花粉、尘螨、真菌和毛屑)、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鱼虾蟹蛋奶)

防治:①变应原检出;②脱敏疗法(小量、多次、短时间间隔注射变应原,消耗体IgE抗体,使机体处于暂时脱敏状态,然后注射较大剂量变应原以达治疗目的);③药物治疗(肾上腺素等)。

△Ⅱ型超敏反应

发生机制:各种细胞性抗原,如同种异型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吸附于细胞表面的药物半抗原等位于细胞表面,刺激机体产生IgG或IgM抗体,这类抗体与靶细胞结合,通过抗体介导和补体介导的机制引起靶细胞溶解、损伤、功能紊乱。损伤机制包括:①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②炎症细胞聚集、活化;③抗体的ADCC作用和调理吞噬;④抗细胞受体抗体使靶细胞功能发生紊乱。

常见疾病:①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出现溶血);②新生儿溶血(Rh血型不符出现溶血);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④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⑤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⑥自身免疫受体并(甲亢和重症肌无力)

△Ⅲ型超敏反应

发生机制:可溶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G、IgM类抗体,两者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很小的复合物易从肾脏排出,大的复合物易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只有中等大小复合物易沉积于毛细血管壁和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膜攻击复合物造成局部组织损伤。C3a、C5a有过敏毒素作用,刺激肥大、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C5a可造成血管基底膜及局部组织出血、坏死;血小板活化因子导致微血栓形成,加重局部组织损伤。

常见疾病:①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滑膜处有变性IgG与RF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②血清病(破伤风抗毒素、抗蛇毒抗体);③免疫复合物肾小球肾炎;④系统性红斑狼疮

△Ⅳ型超敏反应

发生机制:发生过程和细胞免疫过程基本相同,只是反应过于强烈引起组织损伤。损伤特征主要表现以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的炎症反应,反应慢,一般在24-72小时之后发生,又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常见疾病:①接触性皮炎;②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胞寄生菌、病毒、真菌等);③移植排斥反应;④肉芽肿和纤维化形成。

2、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效应T细胞的现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致病因素:①隐蔽抗原释放(体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处于隔绝部位的抗原称隐蔽抗原,如眼外伤使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流,可引起交感性眼炎);②自身抗原发生改变;③分子模拟;④决定基扩展;⑤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制;⑥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

3、免疫缺陷病(IDD)

为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其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转导的缺陷。分原发性/先天性免疫缺陷(PIDD)、继发性免疫缺陷(SIDD,常见因素:营养不良、感染、药物、肿瘤)。

4、免疫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有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将细菌制成的人工主动免疫生物制品称为菌苗;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制成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及类毒素统称为疫苗)

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是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之一,维持时间短,约2-3周。

包括抗毒素(免疫血清)、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制剂、单抗制剂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重点模拟试题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 资料见第二页 封 面 第1页

“信息管理概论”试卷 1 系别 专业 姓名 学号 得分 5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 20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 请在正确的答案前打“√”,本题共 20 分) 1.“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由主体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这一定义属于 a 客体论的信息定义 b 主体论的信息定义 c主客体联系的信息定义 d 日常生活的信息定义 2.一个不懂英语的人看到一块标牌上写着“ No Smoking ”,他所获得的是 a 数据 b 信息 c 知识 d 情报 3.不适用于某一条信息的性质是 a 传递性 b 动态性 c 无限性 d寄载性 4.信息在描述事物时,出现了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以至模糊不清,这称为 a 信息的模糊度 b 信息的多余度 c信息的密集度 d 无法判断 5.电视台节目的播放属于 a 收敛型信息流 b 发散型信息流 c 双轨型信息流 d 单线型信息流 6.学校属于 a 自然信息源 b 生物信息源 c 社会信息源 d 无法确定

7.图书馆管理员应读者要求为其提供所需信息,这类信息传递服务属于 a 单向主动传递 b 单向被动传递 c 多项主动传递 d 多项被动传递 8.信息资源共享效果最好的信息流形式是 a 纵向信息流 b 横向信息流 c 网状信息流 d 环状信息流 9.校园网一般属于 a WAN b LAN c MAN d 无法判断 10.只知道信息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关系,但不知道实现输入/输出的结构和过程的信息系统 称为 a 黑色信息系统 b 灰色信息系统 c白色信息系统 d 均可 11.关于信息产业特征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战略型、先导型产业 b 渗透型、增殖型产业 c 高投入、低产出型产业 d 朝阳型、综合型产业12.若要查找某物品的化学分子式,可以到 中查找 a 文献数据库 b 数值数据库 c 事实数据库 d 无法确定 13.将分散的信息活动按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组织起来,这称为 a信息产业化 b 产业信息化 c 经济信息化 d 社会信息化 14.国家电子信息政策属于 a 国家信息政策 b 部门信息政策 c 地区信息政策 d 无法确定 b a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 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用权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层次为:上中下三层。 * 管理学的内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

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 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 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 管理及其性质 1、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伙为一个活 动过程,期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则无所谓管理艺术。 *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 系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0-50年代;梅奥霍桑试验 3)管理理论丛林: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合作学派(巴纳德);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马斯洛);群体行为学派(梅奥,克里斯);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塔维斯托克研究所);决策理论学派(西蒙);沟通中心学派(纽曼);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 4)学习型组织理论:卓越绩效模式理论;六西格玛理论;标杆超越法理论 * 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十四原则: 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作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 霍桑试验内容包括: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 霍桑试验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着霍桑效应。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管理是一个过程;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信息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new

2010年~2011年信息管理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2信息管理(广义):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3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4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5信息组织:信息组织,亦称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6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2分) 1、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受者 的模式。 2、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 3、“三金”工程是指金卡金关金桥三大 基础工程的简称。 4、核心信息源是马太效应优势积累的结果。 5、我们可以通过对信息源、信息的准确度信息费用 三方面的评价来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 6、信息组织的特性是依附性、渗透性、增 效性。 7、从便于对信息管理的角度将信息源划分为记录型、 智力型、实物型、零次型。 8、信息检索的特性是相关性、逻辑性、不确定性。 9、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子系统或要素)组成的具有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 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和变革

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管理类型 基层管理者:处于管理层基底层的是基层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他们的职责是对从事具体的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活动的非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中层管理着:监督基层管理者,负责寻求运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已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办法。 (改善评估)中层管理者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开发和改进有助于提高组织 效率和效益的技能和诀窍。 高层管理者:负责确立组织目标。对组织的成败富有根本的责任。 信息技术与管理角色和技能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决策型角色信息型角色人际关系的决策 管理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1、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是指分析和诊断情况、辨别原因和结果的能力。由于高层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计划和组织,他们应拥有最佳的概念技能。 2、人际技能(human skills),或“人际交往技能”,包括理解、改变、领导、控制其他个 人和群体行为的能力。 3、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在组织中发挥某一角色作用的、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 专业知识和技术。 决策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职业经理培训)电大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0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组织理论之父”韦伯。 1、管理的含义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4)管理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2、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答: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独特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2)管理的科学性(3)管理的艺术性 3、管理的职能一般包括几方面? 答:⑴计划⑵组织⑶领导⑷控制 4、管理者的分类 答:㈠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划分⑴高层管理者⑵中层管理者⑶基层管理者㈡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划分⑴企业管理者⑵政府部门管理者⑶其他部门管理者 5、管理者的角色? 答:(一)人际关系角色(1)精神领袖角色(2)领导者角色(3)组织联络者角色(二)信息传递角色(1)信息监听角色 (2)信息传播者角色(3)发言人角色(三)决策制度角色(1)企业家角色(2)干扰应对者角色(3)资源分配者角色(4)谈判者角色 6、管理技能: 答:⑴技术技能。是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⑵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分他人打交道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⑶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7、影响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⑴宏观环境,又称为社会大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①经济环境,②技术环境,③社会文化环境,④政治法律环境和⑤全球化环境. ⑵产业环境,又称作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是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①竞争对手②,顾客,③供应商,④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播媒介等. 7影响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拥有的资源条件,它包括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⑴组织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组织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⑵组织文化资源。主要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8、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⑴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员所共用的价值观。⑵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文本文化⑶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 ⑷组织文化的重要功能是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9、组织文化的塑造主要通过那些途经? 答:首先要明确组织价值观,即明确组织成员要遵循的价值观念。然后通过标记、象征、故事、仪式与庆典等活动,将组织的价值观逐渐落实到组织成员的行动中去,并不断完善发展。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在组织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0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定义及类型? 答:⑴定义:其是指组织环境的得分程度和变化程度。⑵类型;①简单稳定的环境②复杂稳定的环境③简单动态的环境④复杂动态的环境。11、管理组织环境的步骤? 答:第一步;列出对组织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的数目和相对强度 第二步:对第一步列出的因素的变化进行的分析,确定它们是为组织创造了机遇还是带来的威胁。 第三步:拟一个计划,说明自己打算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创造的机遇或者化解其带来的威胁,并确定为达到这个所需要使用的资源。 12.提高管理组织环境能力的方法/ 答:第一,创设一咱组织机构和控制系统,让组织内所有的管理者都分别负责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第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13、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答:⑴管理原理(是基本规律)⑵管理的功能(是基本任务)⑶管理的主要方法、技术和手段⑷管理者和管理者群体⑸管理环境⑹管理思想及实践的发展历史⑺管理效果 1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习题重点(精品课程) 可以有很多方式的,没有固定答案,但实际工作中,要考虑实际来选择。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如OA系统、档案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ERP 系统等;二是利用网络平台,如局域网、门户网站、VPN网络;三是使用沟通交流平台,如BBS、电子邮件、新闻组等方式、企业qq、飞信、rss订阅等;四是将其编纂成内部刊物、出版物;五是其他方式,如利用宣传栏、宣传板宣传,甚至有的更强的在公司厕所也宣传。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三个层次,四个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数据+背景=信息 数据是载荷或记录物理信息的物质符号。 信息+经验=知识 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取决于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普遍性和客观性、广延性和无限性、共享性、时效性、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传递性 分类:按性质划分: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的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以文献为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要目标 技术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技术因素占主导因素 资源管理阶段 知识管理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本体论、认识论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对象:广义: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内容:实质就是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控制目标:生产和开发、利用、管理机制 任务宏观: 微观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

信息管理学

第二篇信息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信息管理 一、信息管理概述 (一)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信息管理不只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人员、技术、机构等进行管理,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过程。) (二)信息管理的视角: ①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②经济角度: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③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解决和协调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等,促进社会更充分利用信息,发挥其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④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 (三)信息管理的流程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二、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二)技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问题是拼命追求新技术,完全忽视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三)资源管理阶段:概念剔除的两个背景,一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二是信息成为一种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并对它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带来的问题,一是网络信息的无序化扩大,二是信息污染,三是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四是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 (四)知识管理阶段: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其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应用、学习、理解和协商。其实现必须以相应的信息技术为条件。 三、信息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一)信息管理的目标

《信息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试卷:(B卷)考试方式:(闭)卷校区:本部 课程名称:《信息管理学基础》考试用时:120 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方式,这指的是_____层次的信息。 2、主体所感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这指的是_____层次论的信息。 3、布拉德福定律的两个基本要点:一是_________,形成主体来源(期刊)的有序目录;二是 指确定相关论文再主体来源中的分布规律。 4、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领域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的_______是在多长一段时间 内发表的。 5、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是_______,______。 6、《中图法》一般以_____标志大类,采用______方式标识其二级类,其余类目均采用数字 标志,所有数字按_____对待,为使号码醒目,规定______一点。 二、选择题(10分) 1、信息链中最高级别的环节是(D、智能) 2、信息分布的“富集”和“贫集”现象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特有的_____机制支配结果。(B、 选择) 3、普莱斯指数,即某一学科领域内,对发展年限不超过___年的文献的引用次数与总的引用 次数之比值。(C、5) 4、信宿可以是(A、人,物,也可以包括机器) 5、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请结合实例,解释以下转化关系:数据+背景=信息,信息+经验=知识。 2、信息分布中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有什么不同? 3、试分析马太效应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 4、其夫定律。

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第3章计划 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 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 (2)主导性: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主导性特征。 (3)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2.计划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之不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销售计划等等。 按计划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4章目标管理 1.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主要特征为: (1)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2)目标具有多重性。 (3)目标具有层次性。 (4)目标具有变动性。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企业发展目标很多,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企业目标主体。 (3)定量化原则。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3.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马费成、宋恩梅)

一、信息与信息管理 1、信息 信息(本体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信息(认识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全信息: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 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2、信息的特征: (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 (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3、信息链、数据、信息与知识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 “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

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4、信息流 当信息生产出来后(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5、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6、信息管理的视角 (1)从技术视角,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储、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这一直是信息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目标。(2)从经济视角,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复习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复习 1.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是指管理的职责与功能,它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方式和具体表现,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功效的概括反映,是联结管理要素的动态机制,是设计管理者职务和管理机构功能的依据。现代管理应该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战略、市场、生产、质量和人事等方面,这里我们将重点论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这五项基本管理职能。 2.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古典组织管理、人际关系学说和 现代管理五个阶段。 3. 企业内外环境的主要因素 答: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通常,就企业而言,构成企业环境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不可控的因素,构成企业外部环境;一类是企业可控的因素,构成内部环境,亦称企业内部条件。 外环境: 1.宏观环境因素 (1)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一国的政治形势,它涉及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党派关系、政府的政策倾向和人民群众的政治倾向等。政治环境因素主要包括:①国家的政治路线。②经济体制。③科技、教育体制。④政府的行政性行为,包括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对某些行业的直接管理和政府预算等。 (2)、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主要包括:①国民经济增长速度。②经济结构。③市场利率。④汇 率水平。⑤通货膨胀率等。 (3)、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与企业所属行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4)、社会文化环境 它包括一国或地区的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引起 的社会成员的行为态度,如消费习惯、工作态度和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等方面。 (5)、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会对企业各种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的各种法律法规。 2.经营环境因素 企业的经营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经营领域的行业环境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主要有行业概况和行业竞争结构,行业概况包括行业的销售增长率、行业的生产能力、所需资源的可得性、相关技术的变化和社会制约条件等;行业竞争结构则主要由竞争者、供应者、顾客、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五种力量决定。市场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各种影响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因素。 内环境: (三)企业内部条件要素 资源要素、管理要素,、能力要素 资源要素包括人财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环境资源等; 管理资源包括计划、组织、控制、人事与激励和企业文化等; 能力要素包括供应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