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思考 教育评论(1)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思考 教育评论(1)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思考*

程炼范红忠石超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牵动全社会视线的焦点,在“最难就业季”尤其如此。当前,由于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失切,用人单位自律意识的淡薄和毕业生自身法律素养的欠缺,加之就业场域供需矛盾的加剧,使得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挑战甚至侵害。据此,提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用人单位自律意识的增强和毕业生法律素养提升“三维路径”,为营造良好健康的就业环境和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提供思考理路。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意识法律作为

作者程炼,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讲师(武汉430074)

范红忠,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4)

石超,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学生(武汉430074)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宏观角度讲,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民生工程,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从微观的角度讲,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个人价值工程,关于个人生活保障和价值实现。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开启,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一方面有益于全民整体素质特别是青年一代素质的提升,但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的负荷。失业大学生增幅明显,劳动力市场普遍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正成为主要矛盾。[1]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难免会在就业与失业,择业与再就业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窘境,昔日的天之骄子无奈成为就业大军中的“凡人”乃至弱势群体。在这种状况下,高校毕业生往往会目光下移将求得安生立命的工作为着眼点,为达此目的,往往在思想上和认识上会存在侥幸心理,以致不能从法律的角度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由于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和法律知识的欠缺而落入就业的陷阱,为此,在新的“最难就业季”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相关法律问题,旨在为高校毕业生依法就业,依法谋职提供思想点悟,同时为就业相关法律的完善和社会层面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问题的关注指出思考的径向。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信息来源及潜在风险

*本文系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指导项目2013年度立项课题“独立学院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13g526;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校立科研项目“独立学院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研究—以昆山实习为例”的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2013J0900740436.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似乎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每年的就业季都刷新着前一个“最难就业季”。就业难,难就业已经牵动着的不仅仅是毕业生自己的神经,而是整个社会的思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业信息就如同具有了某种魔力一样被青睐。根据“智联招聘”相关数据绘制图表(如图1所示),我们以201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信息来源做相关分析。

图1 201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信息来源

(注:本图根据智联招聘2012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研的数据绘制)

由图1可以看出,以201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信息获取渠道分析,高校毕业生求职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招聘会以及各类招聘信息,其中求职网站信息占27.4%,通过校内招聘会占18.7%,通过熟人及家庭介绍得到招聘信息占8.3%。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都是通过招聘会或相应的招聘信息来选择就业。而这恰恰需要我们警醒,因为这些招聘信息本身的不可靠性以及招聘活动的潜在不安全性容易导致毕业生跌入就业陷阱。

目前在就业市场中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陷阱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试用期陷阱。一些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签约后,在经过了试用期快转正的时候就以各种理由辞退就业者。二是利用较高薪金设陷。利用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虚荣心理,通过高薪充当诱饵,致使毕业生受骗。三是伪人脉陷阱。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正如图1所示喜欢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有些公司机构则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设陷。四是传销陷阱。这类陷阱是就业陷阱中危害最大的,他不仅会使就业者财产和人身受到侵害,还会断送前程。这些陷阱都是在就业市场长期存在的,也是高校毕业生易陷入的陷阱。除了这些之外,在就业过程中还会

遇到拖欠工资,节假日加班没有加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等等情况。使高校毕业生在承受着找工作压力大的同时,也承担着不小的就业风险。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意识分析

从社会总体看,我国国民整体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很强。通过观察总结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法律意识并不强。在很多情况下,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常会表现出三种状态:

一是完全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很常见就是在加班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并没有付加班费,很多人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比如遭遇学历、性别、出身、地域、健康等方面的明显歧视时,全然不觉。[2]

二是即使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但没有维权意识。不管是毕业生还是其他就业者,很多人在遇到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并没有采取相应的维权行为,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是采取不合理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有人在遇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采取一些类似罢工,争论的不合理的手段来维权。通常的结果是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仅没有得到支持和维护,相反还得不偿失。上述种种情形都表明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法律意识的淡薄和依法维权能力的欠缺。

事实上,不管是高校毕业生还是其他就业者在就业过程中都应该强化法律意识。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要积极去争取,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也是为了促进就业环境的“清洁”。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作为

就上而论,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就业法律政策的盲区和用人单位的自律意识不强使得整个就业环境陷阱丛生。二是高校毕业生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依法维权能力还比较欠缺。针对此二者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法律政策的完善、用人单位自律意识的增强和毕业生本身法律意识的提升等方面为营造良好健康的就业环境和切实保护就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深入探索。

1.相关就业法律政策制度的完善

实际上,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来促进和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但是由于现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并不强,关乎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还不很健全,并且政府在社会政策以及制度合理可行方面的作为严重滞后,这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相关法律制度措施亟需完善,适切的、有效的制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定简易明了、操作性强的法律规章和政策制度。

如美国有《就业年龄歧视法》、《家庭支持法》等,英国有《就业促进法》、《平等就业法》等,德国有《劳动法统一法》、《联邦就业促进法》等,日本有《就业安定法》、《保障男女平等就业法》等。同时,千方百计从其他方面立法来完善就业环境。如对招聘信息发布者和载体所有者的惩处,对招聘会问责等来共同促进就业环境的净化。此外,行政司法机关也应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能:一方面是加强对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违法违用人等破坏就业环境的种种行为;二是多方协调,积极、有效、快捷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矛盾纠纷等问题,最大限度的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用人单位就业自律意识的增强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用人单位自然成为了就业场域的主导,其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乃至一些用人单位非法收取求职者的费用、侵害求职者公平择业权和就业信息知情权的情况时有发生。[4]因此,能否确保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利和正当利益很大程度上依靠用人单位的自律意识。综观而论,目前我国用人单位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以201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去向)为例,如图2所示, 010

20

30

40

50

60

70

全国总体本科院校

高职高专院校

图2 2012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

(注:本图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麦可思-中国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绘制)

通过图2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就全国总体水平显示毕业生在民营企业或个体就业比率达到了53%,在国有企业就业达到25%,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中就业达到了12%;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民营中则分别占到45%和61%,在国有企业中占有28%和22%,在外资、合资企业有14%和10%。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全国总体还是本专科院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都主要分布在企业之中,相对来说政府机构(包括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的就业分布率较低。一般来讲,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都有较为健全和完善的用人管理规定,也都能较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范进行用人。相比较下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作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的广阔领地,需要给予关注。实际上,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因其自负盈亏的属性,必然决定以盈利为目的的运作方式。其一般因规模小或管理的松散,可能在劳动合同、工作章程、工资待遇等方面都不尽完善,这些使得其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难免有意无意损害就业者的利益。就此来看,如何提高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在用人过程中的法律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就业市场的净化和社会效益的实现这是一个持续且深远的命题。换言之,用人单位自律意识的增强将为就业环境的清洁和其自身的长久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因为人才是发展的根基。

3.高校毕业身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

高校与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校是输出人才的基地,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直接参与者,在目前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能力,从而不在茫茫就业潮中“迷失自我”,也不为了盲目求职而使自身利益受损,这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分析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对于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各项核心知识指标,如表1所示,

(注:本图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麦可思-中国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绘制)由表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高校毕业生的各项核心知识指标中,“法律与政府”在本科院校毕业生中重要度排名是第六,在高职高专排名中第16。可见该项知识在本科高校毕业生核心知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高职高专毕业生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再看知识满足度,本科院校毕业生“法律与政府”知识满足度为76%,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该项知识满足度为79%,两者无明显差异。但是,通过与其他核心知识的纵向比较,我们依然发现,“法律与政府”知识满足度76%和79%都是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对于法律相关的知识的期待还未得到满足。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高校应该重新审视普法教育的缺失,拓宽其范围,完善其体系。[5]如此,让毕业生在就业时既具有维权意识也具备维权能力。二是可以设立大学生就业的专门法律咨询机构,让毕业生在就业遇到问题时能及时找到机构可以咨询,这一方面保障了毕业生时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就业质量的提升。

结语

就业问题从眼前看牵动着高校和高校毕业生自身的神经,因为毕业生不可能

不为自己安身立命的职业而着急,学校也不可能不为就业率的提高而费尽心思、想尽办法。从长远看,就业问题更是成为牵动社会各个领域和环节的重要议题,何以让高校毕业生有业可就、壮志能显、学有所用、用以报国这无疑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民生问题。在“最难就业季”的呼喊响彻耳畔,各种就业陷阱隐约招手的时候,我们有必要保持冷静,为就业但不唯就业,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不因各种就业的魅惑而“迷失了自我”。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必须在正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基础上,通过相应法律制度措施的完善、用人单位自律意识的增强、毕业生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等三级联动,共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健康良好的外围环境并构筑稳固有效的保障抓手。以此,依法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事关毕业生自身发展以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转变为全社会一种自觉自能的行为,是我们应有的思考向度。

参考文献:

[1]曾燕波.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与政策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2(9):24-30.

[2]毛莉姝.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S2):189-192.

[3]李泰山.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1(27):164-165.

[4]赖水香.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常遇到的法律困境及对策[J]. 2012(7):49—51.

[5]罗潇.大学生就业维权意识培育初探[J].教育探索, 2013(6):130-131.

通讯作者:程炼,男,湖北鄂州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讲师

地址: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文华园路8号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经济管理学部邮编:430074

电话:13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