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血常规化验单包括如下化验项目,每一个血常规化验项目都会反应身体某一或多个机能的健康状况。对于肾病患者而言,学会自己查看血常规化验单,对于自己病情的发展,治疗效果都会起到积极的监测作用。

血常规中最主要、较常用的有4项,即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及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在血红蛋白的协助下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中,因此红细胞数量的增减与血红蛋白的增减往往相一致。肺气肿、一氧化碳中毒以及肺原性心脏病等病,都会引起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等则是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异常时,提示可能有哪类疾病。

白细胞的多少则反映了身体抵御、杀灭致病微生物能力的强弱。白细胞的减少,通常源于病毒引起的流感、麻疹、肝炎或伤寒等疾病,营养不良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造成白细胞减少。而白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各种化脓性球菌或杆菌的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和白血病等。

正常状态下,白细胞可分为5种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中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其组成有一定比例,有时白细胞计数正常,但比例发生变化,也可能

预兆某些疾病。比如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是传染病或化脓性疾病的征兆。

血小板若低于正常值,必须加以重视,因为它可能提示很多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障碍等;若高于正常值,则可能预示了化脓性感染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应该注意的是,有时指标与正常值稍有偏离属于正常现象,比如白细胞易受

情绪、环境的影响;剧烈运动、饱餐,或服用某些药物,会导致血小板升高。

只要复查后指标恢复正常即可,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有问题必须复查,医生会

根据性别、年龄等因素,结合其他指标重新分析和诊断,若复查结果依然有问题就必须接受治疗。

一、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4.0X 1012-5.3X 1012个/L(400 万-550 万个/mm3)。

女:3.5X 1012-5.0X 1012个/L(350 万-500 万个/mm3)。

儿童:4.0X 1012-5.3 x 1012个/L(400 万-530 万个/mm3)。

临床意义

1. 生理变化

(1)初生儿较成年为高;老年人比青壮年者稍低。

(2)超力型人的红细胞数较正力型和无力型者高,两种体质极端的红细胞之差可

达20%。

(3)妊娠时期血浆量增多而多有稀血症。此外,居住高山因缺氧可引起生理性红细胞增多。

2. 病理变化

(1)增高见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及休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

症),慢性获得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肺气肿、严重的支气管性哮喘、矽肺、纤维性肺结核等);异常血红素(咼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其他:肿瘤(肾脏肿瘤、肾上腺瘤、肾母细胞瘤、脑瘤、肝癌、子宫纤维肉瘤、前

列腺癌、胃癌、肺癌、嗜铬细胞瘤);肾脏病(肾盂积水、多囊肾、肾动脉狭窄);皮质醇增多症及脾结核等。

(2)减低见于

①大细胞型贫血: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增加,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或降低。如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之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疾患所致的贫血及内分泌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低下所致的贫血等。

②正常细胞型贫血:此种贫血之MCV、MCH及MCHC均正常。如急性失血后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骨髓病所致之贫血。

③单纯小细胞型贫血;此种贫血之MCV和MCH均减少,但MCHC正常。如慢性感染、慢性肾疾患等。

④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种贫血MCV、MCH及MCHC均降低、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维生素B缺乏所致之贫血。

二、血红蛋白(Hb)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大致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各种影响红细胞计数的因素也同时影响血红蛋白,但被影响的程度在比例上不一定相称。如在小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常较红细胞数严重;在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

胞减少程度常较血红蛋白严重。

注凡在单位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数值,称为贫血。综合国内调查资料,中国人正常与贫血的分界标准为:男性,红细胞少于400万,血红蛋白低于12g;女性,红细胞少于350万,血红蛋白低于10.5g, 即称贫血。

三、白细胞(WBC)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X 109-10x 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x 109-20x 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1. 生理变化

(1)剧烈的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都使白细胞增加。

(2)新生儿的白细胞数较成人高,3日后降到每微升10,000左右。

(3)在妊娠期中,白细胞常轻度增多,分娩时增多可能更显著。

(4)慢性特发性白细胞增多症,其白细胞总数可持续在10,000?20,000/口l, 但无其他异常发现。

(5)高温作业、饮酒及饭后亦可能有轻度增加。

2. 病理变化

增高见于

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脓肿、脑膜炎、大叶性肺炎、兰尾炎、扁桃体炎、脓胸、败血症等)以及其他一些细菌感染(如猩红热、霍乱、白喉等)。此

外,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手术后、急性失血后、某些药物中毒和烧伤等亦常增高。其中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有时可达几十万;骨髓纤维化大多在10,000?20,000;真

性红细胞增多症大多在12,000?30,000。由于感染等所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有时亦可高达数万。

减少见于

(1)某些感染:细菌(如伤寒、付伤寒、布氏菌病等);病毒(如流感、麻疹、风疹、登革热等)及各种重度感染(如粟粒性肺结核病、严重败血症等)。

(2)脾功能亢进:见于肝硬化、班替氏综合征等。

(3)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可减到只剩数百/卩I)非白血病性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4)化学因素:可致白细胞减少的有抗癌药物(氮芥、环磷酰胺、长春花碱及长春新碱等)、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氨替比林、保太松、复方阿斯匹林及水扬

酸钠等)、抗甲状腺药(两基硫氧嘧啶、甲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甲亢平等)、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等)、磺胺类(磺胺噻唑、磺胺嘧啶、长效磺胺、磺胺异恶唑等)、抗生素(氯霉素、合霉素、新生霉素、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等)、抗疟药(奎宁、扑疟奎宁、伯氨奎宁等)、抗痨药(异烟肼、异烟宗、对氨基水扬酸、氨硫脲等)、抗组织胺药(苯海拉明、苯沙明等)、抗糖尿病药(D860、P607 等)、抗高血压药(氯噻嗪氢氯噻嗪、甲基多巴、利血平、氯丙嗪等)、利尿药(汞利尿剂、利尿酸、乙酰唑胺等)、其它(苯、金盐、铋、有机砷、山道年、二硝基酚、DDT、青霉胺等)。

(5)物理因素(X线、放射性物质)。

注:白细胞计数,对病情动态观察具有一定的意义。鉴于白细胞的正常数值幅度较大,因此,临床在分析结果时,须与分类和原来的白细胞基数结合起来,否则易造成延误诊断。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Dc)

-6-教你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正常参考值]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 %-5% )。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 -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 -5%)。

淋巴细胞:0.20-0.40(20% -40%)。

单核细胞:0.03-0.08(3% -8% )。

小儿淋巴细胞较高,嗜中性粒细胞相对较少,至10岁左右即与成人接近。

临床意义

1. 嗜中性粒细胞

增高见于

各种化脓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败血症等);白喉、烧伤后、大手术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失血、溶血、组织坏死亦可明显增咼。

减少见于

某些细菌感染(如伤寒、付伤寒、结核病等)。病毒感染(如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时,有时可几乎不见。一般认为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1550以下,即可视为嗜

中性粒细胞减少。

2. 嗜酸性粒细胞

增高见于

(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寻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枯草热等。

(2)寄生虫病:钩虫,蛔虫、丝虫、绦虫、血吸虫病、中华分支睾吸虫、肺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