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研究

课程考试论文

课程名称:国际投资

论文名称: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研究院(系):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2015年12月10日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国际直接投资一直活跃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但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因此,它的发展趋势成为了人们关心的一个焦点。本文从介绍国际直接投资的现状特点,来研究其将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发展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概念

国际直接投资是国际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通过在东道国设立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等形式的资本外投。也就是投资者到国外直接开办工矿企业或经营企业,直接参与所投资的国外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企业拥有有效的控制权。国际直接投资不是单纯货币形式的资本转移,而是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向东道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全方位转移。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1]。其分类如下:

(一)从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一致看,可分为三种类型:

1、横向型投资:同样或相似的产品,一般运用于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

2、垂直型投资:可是同一行业的不同程序的产品,多见汽车、电子行业;可是不同的行业有关联的产品,多见资源开采,加工行业。

3、混合型投资:生产完全不同产品,目前只有少数巨型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方式。

(二)从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的角度,可分为:

1、创办新企业:又称绿地投资,分两种方式,独资、合资;

2、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两种形式,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程序,渠道,购买东道国企业的股票达到一定比例,从而通过控制的权利。

(三)从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三种形式。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

国际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相比,具有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和跨国性的重要特点[2]。具体表现在:

1.国际直接投资是长期资本流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不同于短期资本流动,它要求投资主体必须在国外拥有企业实体,直接从事各类经营活动。

2.国际直接投资表现为资本的国际转移和拥有经营权的资本国际流动两种形态,即有货币投资形式又有实物投资形式。

3.国际直接投资是取得对企业经营的控制权,不同于间接投资,他通过参与、控制企业经营权获得利益。当代的国际直接投资又有以下几个特点:规模日益扩大、由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活跃、区域内相互投资日趋扩大、国际直接投资部门结构的重大变化、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等等。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因对向流动趋势减缓而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其主导方向是:在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与市场潜力成为吸引国际投资的重要因素。

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又开始有所下降,但累计总额却在不断扩大。,在经历了连续几年下降之后,近来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终于停止了这种下滑势头而缓慢增长[3]。

(一)国际直接投资缓慢增长

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规模在2000年达到1.4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峰后,以后处于下滑状况。导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规模下降的直接原因,依然是跨国并购活动的低迷。2003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规模仅为2970亿美元。由于统计方法的问题,从统计上尚难以通过并购金额计算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但跨国并购金额的减少还是十分清楚地反映出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总规模的下降。

进入2004年后,国际直接投资持续的下滑趋势终于开始转变,而这一趋势也首先通过跨国并购规模的增加反映出来。根据美国著名的汤姆森金融证券公司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说明,仅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总规模达到176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其中作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最重要的两极,发生在美国和欧盟的跨国并购规模均呈大幅度增长。由于汤姆森金融证券公司的统

计数据为许多国际经济组织所采用,具有很大权威性。因此,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即全球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正在走出低迷,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势头。

(二)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美、日、欧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美国,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当时世界全部对外投资额的50%。而欧盟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很小,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更是微不足道。但是,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局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的企业和公司已加强国际直接投资,积极向海外拓展。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相当快的发展,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已经赶上了美国。预计,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的日本也很快会赶上美国[4]。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向第三产业倾斜

伴随第三产业在发达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生活中作用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对商业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金融、物流等服务业领域成为了国际直接投资最为活跃的领域。

在国际直接投资资金的部门流向方面,最引人关注的是金融、物流等服务领域。2004年上半年,发生在全球服务业的跨国并购金额达到99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且为制造业跨国并购金额的1.5倍。在服务领域中,最为活跃的是金融保险业。发生在全球金融保险领域的跨国并购案达到300多件,其活跃程度远高于其他领域。近年来,在美国国内银行业并购浪潮逐步推高的影响下,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银行间合纵连横的趋势也将不可避免。仅2004年上半年,资产排名第二到第四的美国大银行全都进行了资产收购兼并活动。美国银行业正通过并购迅速组建一批资产超万亿美元的大银行,从而将欧洲同行远远抛在后面。

除金融业外,全球跨国并购另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是物流业。近两年,欧洲运输、物流市场共发生890宗大大小小的收购、结盟的商业活动,平均每日 1.22宗,是欧洲历史上物流企业跨国兼并最为活跃的时期[5]。同时,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零售业在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并购活动,同样十分引人关注。

(四)缔结跨国战略联盟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相互间广泛缔结国际性战略联盟,这一点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所谓国际战略联盟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里的两个以上的企业,围绕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互

为补充、互相衔接的合作关系。其具体形式有联合研究、联合开发、联合销售和互授特许协议等。国际战略联盟不同于国际合资经营。国际战略联盟广泛发展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因素、财务因素和市场营销因素。在技术方面,通过联盟可以各显所长,加强技术开发,缩短产品设计和试验周期,早日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维持竞争优势。在财务方面,研究和开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价值的尖端产品所需要的资金数额巨大,单个企业往往无法承担,通过组建国际战略联盟分担相应的费用,可以分散为研制这类产品而承担的投资风险,并可增加市场上的合作伙伴,消除不必要的竞争对手。在市场营销方面,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克服保护主义,增加进入新市场的机会,同时,彼此间还可以利用联盟伙伴的网络销售自己的产品。

(五)少数国家和地区炙手可热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快速增长,其中绝大部分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来自发达国家。2000年后,在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量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仍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主流。当然,国际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区的分布从来都是不平衡的,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亚洲(如中国、越南)及拉美(如巴西)等少数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热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流入状况,与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为全球最大新兴市场,我国仍是全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我国继2003年吸收了530亿美元之后,2004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势头依然强劲。据统计,2004年1月--9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6.92亿美元。仅在2004年一季度,外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增长便达到7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两倍,反映出跨国公司依然十分看好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前景。

四、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新时代,在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与市场潜力成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将来国际直接投资空间的选择受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制约与影响。

(一)高经济增长地区将成为投资的热点

上世纪90 年代,西方经济增长缓慢,中国、东亚、拉美、加勒比海地区

经济高速增长,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吸引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吸引直接投资总额的60%以上,中国、越南等东亚国家正日益成为国际投资者的投资热土。

(二)国际直接投资流向开始调整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材料,世界对外投资总额中已有1/3以上投向发展中国家,其中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私人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屡创新高,并呈进一步增长趋势。国际直接投资对向流动减缓,空间流向已大规模调整。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规律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将逐渐演变,国民经济的中心将依次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再转向服务业部门。所以,国际直接投资也加快了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迅速发展。

(三)跨国公司正在调整其投资区位选择战略

世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不断翻番,这跟国际直接投资的大环境有关。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东道国的经济增长高速与否,已成为跨国公司投资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传统的利用廉价劳动力转移低水平技术,确保资源供应的投资标准,让位于技术开发、经营资源互补、区域配置、经济增长等新的投资标准。

这些情况表明,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广阔的市场前景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究其根源,是通过减少投资风险与占领市场,选取最佳的投资区位配置,以获得稳定的可观的投资收益。这就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总体战略选择。

(四)国际直接投资形势将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呈现活跃态势未来国际直接投资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加,当然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复苏程度,尤其取决于美国、中国、日本等国的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前景大多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并因此看好未来几年国际直接投资形势[6]。同时,跨国公司对今后几年的国际直接投资前景也普遍持乐观态度,国际直接投资已重新进入相对活跃的时期。至于那些近期很快就会产生新的投资与并购高潮到来的看法,则与现实不甚相符。因此,未来几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形势将肯定继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十分活跃的态势,而其整体规模可能将稳步增加但增幅不会太大。

结语

国际直接投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因素,并日益演化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已成为国际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直接投资实现生产要素的国际转轨和重新配置,提高各国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成为各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途径。国际直接投资自二十世纪初登上历史舞台,经历了资本输出型向对向流动型、经济增长型的转变。了解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历史进程,深刻认识国际直接投资类型的转变,对于认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把握机遇,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冰.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和我国利用外资现状[J].对外经贸实务,2002 年02期.

[2]周华.汇率水平、汇率波动幅度与国际直接投资[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10期.

[3]胡子木.有关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联性的概述[J].经营管理者,2011 年05期.

[4]冼国明.国际投资概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5]赵春明.国际贸易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

[6]刘跃生.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利用外资[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利用外资的 现状 一、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自1991年以来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持续增长。2000年全球国际投资达到最高点1.38万亿美元此后经历了三年下降。20__年开始回升20__年达到1.3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国际组织预计20__年增速有所回落但全球跨国并购已达58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预计全年总流量将达1.4万亿美元。国际投资出现新特点: (一)发达国家仍是引资的主力。国际投资流量很多钱都流到了发达国家。以20__年为例发达国家吸收的外资增长了40%国际投资吸收美国是第一名达1700亿英国第二第三名是法国第四名是中国全部资金流量的不到40%流入发展中国家。所以说不是有钱的地方往没钱的地方流是有钱的地方往有钱的地方流。发达国家既是外资的提供者又是外资的吸收者20__年发达国家提供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总流量的80%且其中一半来自欧盟。过去人们总认为钱多的地方往钱少的地方流而实际上往往是跨国公司多的国家互相流动流出的多也吸收的多。 (二)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上升较快。近20年来全球跨国公司投资更多面向服务业其比重在不断上升。到21世纪初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流量已从50%上升到60%特别是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形式的跨国公司和跨国转移成为服

务业跨国投资的重要形式。服务业外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这些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可贸易产品这一行业也就成为可贸易的行业。因此这一行业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引起了跨国公司的关注。服务外包的来源地主要是欧、美、日美国占最大的比重是2/3承接最多的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上世纪90年代我国接受的是制造业的外包业务特别是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大量发展都是因为接受了制造业的转移和制造业外包。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是服务外包承接最多的虽然是亚洲但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菲律宾等国。在未来十年我国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也就是在服务业外包中能不能赢得像上世纪90年代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成就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三)跨国并购是国际投资的重要形式。国际投资主要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来实现还可通过绿地投资也就是新建一个企业但这一比重越来越低。收购、兼并的两种形式作为直接投资的形式越来越多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并购投资占全球国际投资流量的份额一直保持在50%以上凡是国际流量上升的阶段就是并购比重上升的阶段凡是投资流量下降的阶段就是并购投资份额下降时期。换句话凡是国际投资流量上升就意味着跨国并购活动很活跃。现在正处在国际投资流量上升的阶段达到13000亿-14000亿美元这意味着国际跨国并购活动非常活跃。并购的双方有可能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帮助现有企业脱困减轻失业压力;通过收购兼并原来的生产能力得到稳定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企业也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 贵州大学袁飞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张,,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对外投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主要采用数字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家统计局。本文首先针对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叙述,紧接着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其次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地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流量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 China,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scale,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foreign investment ha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our country,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makes a simple analysis, mainly adopts digital analysis and chart analysis, mainly is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data sources.At first, this paper aimed at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2015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narrative, the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and stock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narration, secondly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is unreasonable, unbalance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investment and other issue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 Stock; Problem; Countermeasure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势及其展望与对策(1990-2000)

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势及其展望与对策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刘昌黎 一、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 (一)国际直接投资新发展的概况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直接投资曾出现过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1985-1989年,按国际收支统计(下同),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3%,大大超过了80年代前期的6%。90年代前期,因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在1991和1992年曾连续2年下降,直到1993年才又重新扩大。1990-1995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由2337亿美元增加到3552亿美元,对内直接投资(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由2337亿美元增加到3311亿美元,分别增加了51.0%和40.7%。1996年以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明显加快,投资规模也空前扩大了。1999年,世界对外、对内直接投资都首次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2000年又分别达到了11499亿美元和12708亿美元,分别比1995年增加了2.23倍和2.89倍(参见表1)。 1998和1999年是国际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2年,这2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增加了52.8%和40.3%,对内直接投资分别增加了44.9%和55.2%。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虽然明显下降,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了14.3%,对内直接投资增加了18.2%,但其投资额分别增加了1441亿美元和1958亿美元,仍然是历史上第三个增加额最大的年份。 (二)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情况在90年代也没有什么变化。不过,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美、日、欧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却呈现出很大差异。其中,美国尤其是西欧继续发挥了国际直接投资主角的作用,而日本则一直是处于停滞下降的状态,没有什么作为。 从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看,发达国家投资额由1990年的222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0463亿美元,增加了3.70倍,略低于世界平均的3.92倍。结果,同期发达国家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就由95.2%略降至91.0%。其中,美国由300亿美元增加到1524亿美元,增加了4.08倍,占世界的比重由12.8%提高到了13.3%;欧盟由1321亿美元增加到9291亿美元,增加了6.03倍,占世界的比重由56.5%提高到了80.8%;日本由505亿美元减少为315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由21.6%下降到了2.7%。在欧盟中,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投资额分别由193亿美元、348亿美元和242亿美元增加到2604亿美元、1695亿美元和520亿美元(其中1999年为1098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2.49倍、3.87倍和1.15倍(3.54倍);比利时·卢森堡(BL)1997年前投资额一直在200亿美元以下,1999年骤然增至1203亿美元以后,2000年又进一步增加到了前所未有的2037亿美元,约相当于1990年的32.3倍。 在对内直接投资方面,发达国家受资额从1990年的1698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0052亿美元,增加了4.92倍,略高于世界平均的4.44倍。结果,同期发达国家占世界对内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由72.7%提高到了79.1%。其中,美国由479亿美元增加到2877亿美元(1999年3010亿美元),增加了5.01倍(5.38倍);欧盟由977亿美元增加到7828亿美元,增加了7.01倍;日本由18亿美元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趋势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现状及进展趋势 来源:国际贸易 2007-07-13 受世界经济复苏及跨国公司整体经营利润好转等因素的阻碍,在经历了连续三年下降之后,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流入规模终于停止了这种下滑势头,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新态势。 渐行走出低谷的全球FDI

1.总规模终止下滑并呈增长新趋势。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FDI流入规模在2000年达到1.4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峰后,以后的三年一直处于下滑状况。2001年减少了47%,为8180亿美元,2002年又在上年的基础上又减少17%,达到6790亿美元。2003年,又比2002年下降18%,仅为5600亿美元.在这年中,流入发达国家比2002年下降了25%,仅为3670亿美元。导致全球FDI流入规模下降的直接缘故,依旧是跨国并购活动的低迷,2003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规模仅为2970亿美元。由于统计方法的问题,从统计上尚难以通过并购金额计算:FDI流量,但跨国并购金额的减少依旧十分清晰地反映出FDI流入总规模的下降。 进入2004年后,国际直接投资持续三年的下滑趋势终于开始转变,而这一趋势也首先通过跨国并购规模的增加反映出来。依照

美国闻名的汤姆森金融证券公司的统计数据,能够清晰地讲明,仅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总规模达到176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其中作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最重要的两极,发生在美国和欧盟(15国)的跨国并购规模均呈大幅度增长。由于汤姆森金融证券公司的统计数据为许多国际经济组织所采纳,具有专门大权威性,因此,能够做出如此的推断,即全球FDI规模正在走出低迷,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势头。 2.跨国公司对美国的投资热情开始恢复。在国际直接投资流淌中,美国_向具有枢纽性的作用,其引进外资的多寡,也历来差不多上反映国际直接投资形势的晴雨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汲取国和投放国,美国吸引的国际资本占全球总量的1/3,其对外投资也占全球对外投资的1/5。这种状况决定了美国引资地位的自我调节能力专门强,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形势产生专门大阻碍。2000年,美国作为全球最受跨国公司追捧的投资热点和跨国并购的主战场,汲取了高达3213亿美元的国际直接投资。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和并购浪潮的结束,自2000年以后流

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势及其展望与对策(1990-2000)

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势及其展望与对策(1990-2000)

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势及其展望与对策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刘昌黎 一、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 (一)国际直接投资新发展的概况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直接投资曾出现过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1985-1989年,按国际收支统计(下同),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3%,大大超过了80年代前期的6%。90年代前期,因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在1991和1992年曾连续2年下降,直到1993年才又重新扩大。1990-1995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由2337亿美元增加到3552亿美元,对内直接投资(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由2337亿美元增加到3311亿美元,分别增加了51.0%和40.7%。1996年以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明显加快,投资规模也空前扩大了。1999年,世界对外、对内直接投资都首次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2000年又分别达到了11499亿美元和12708亿美元,分别比1995年增加了2.23倍和2.89倍(参见表1)。 1998和1999年是国际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2年,这2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增加了52.8%和40.3%,对内直接投资分别增加了44.9%和55.2%。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虽然明显下降,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了14.3%,对内直接投资增加了18.2%,但其投资额分别增加了1441亿美元和1958亿美元,仍然是历史上第三个增加额最大的年份。 (二)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情况在90年代也没有什么变化。不过,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美、日、欧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却呈现出很大差异。其中,美国尤其是西欧继续发挥了国际直接投资主角的作用,而日本则一直是处于停滞下降的状态,没有什么作为。 从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看,发达国家投资额由1990年的222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0463亿美元,增加了3.70倍,略低于世界平均的3.92倍。结果,同期发达国家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就由95.2%略降至91.0%。其中,美国由300亿美元增加到1524亿美元,增加了4.08倍,占世界的比重由12.8%提高到了13.3%;欧盟由1321亿美元增加到9291亿美元,增加了6.03倍,占世界的比重由56.5%提高到了80.8%;日本由505亿美元减少为315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由21.6%下降到了2.7%。在欧盟中,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投资额分别由193亿美元、348亿美元和242亿美元增加到2604亿美元、1695亿美元和520亿美元(其中1999年为1098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2.49倍、3.87倍和1.15倍(3.54倍);比利时·卢森堡(BL)1997年前投资额一直在200亿美元以下,1999年骤然增至1203亿美元以后,2000年又进一步增加到了前所未有的2037亿美元,约相当于1990年的32.3倍。 在对内直接投资方面,发达国家受资额从1990年的1698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0052亿美元,增加了4.92倍,略高于世界平均的4.44倍。结果,同期发达国家占世界对内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由72.7%提高到了79.1%。其中,美国由479亿美元增加到2877亿美元(1999年3010亿美元),增加了5.01倍(5.38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班级: 091国贸(2)班 姓名: 李玄 学号: 2009220065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一个国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程度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发展,投资总额不断上升,然而同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分析了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问题,问题的原因,并针对中国具体国情,提出部分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国;国际投资;发展战略 一、中国国际投资的现状 国际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多年保持连续增长,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在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国内企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经营能力、科学技术、管理理念都在不断提高,国内现有的投资环境已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正通过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1994—2009年这15年的时间里,中国国际投资量在不断增加,以2000年为分水岭,此前,对外直接投资基本呈缓慢增长并有波动的情况;2000年以后,则呈明显的单边上扬趋势,根据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407亿元,同比增长53.58%,截至2008年底,中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1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约1,500亿美元。境外企业总资产达6,000多亿美元。这种趋势也反映了中国“走出去”政策体系的基本变化。不仅是总量的上升,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的排名也有有所上升。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746.5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8.5%。截至2011年底,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 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以下简称存量)4247.8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近2万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虽有上升,但是同比其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改善中国投资状况任重而道远。 而对于间接投资而言,一般说来,偿债能力与吸收国际间接投资的数量成正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1.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 Smith )和拉根(T. 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因素。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它象工程那样需要以过去成功的原理为基础来计划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功能方面,而且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设计事情或活动,建立用以指导他们决策、解决问题的程序。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过程是以一种书面的形式把将要完成的事情或活动的结果写下来,而不是变成实际的产品或结果。因此,当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时,系统的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马上调节教学。但当教学媒体不能迅速加以调节时(如印刷体的材料、录像材料、以电脑为基础的教学),以教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三,我们如何检验所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 韦斯特(Charles K. West )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它也是指教师的行动、实践或职业活动。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地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2 )教学设计应该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3 )教师将充当教学传递活动中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运用的模范;(4)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