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述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

评述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

评述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
评述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

评述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

摘要: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主要包括政治、宗教两方面。在政治上,尚贤,尚同,通过赏与罚来完成,以管理社会的“贤者”、“能者”制定的行为规范为标准,制定法律,依法制裁。墨子认为,以人类的力量控制人类的行为,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借助“天”和“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控制社会的工作,在宗教上,墨子提出天志、明鬼、非命等思想。

政治上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有类似之处,尽管墨子在宗教思想上有所限制。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墨子的非命论是墨子天道观的核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

一、墨子社会控制思想的概要

墨子出生能工巧匠,没有贵族身份,与底层人民接触较深,弟子也大都来自社会下层,可说是小生产阶层礼仪的代表者。墨子观察和解释社会生活,爱取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饥寒、温饱、贫富、贵贱以及社会交往等为例证来表达。墨子认为,要解决社会问题,只有在分析了问题形成原因的同时,提出解决的方案才有意义,所以极为重视管理社会方案的研究,而管理社会的过程就是理想社会的过程。墨子构象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同”的社会。为限制现实社会中不合墨子提出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实现理想社会,就必须有一套社会控制的手段。而这个社会控制手段就分为两种形式上,分为政治上的与宗教上的在政治形式上,其一便是尚贤。

墨子的国家政治观是尚贤也即贤人政治。认为“夫尚贤哲,政之本也”(《尚贤上》),尚贤是政治的根本。所谓尚贤,通俗地说就是尊重、重视和任用贤人从政,去担任各级官府的官长,甚至诸侯国的君主与天子,也要以贤为否为取舍。

同时,墨子提出了“贤人”、“能者”的标准,由下可见: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尚贤上》)

墨子所推重的贤者,就是今之所谓德才兼备,或有一方面技能、特长的人。

在选贤举能方面,墨子提出了“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而举之”,和“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反对“尚亲”。

也即打破宗法制任人唯亲的原则,扩大选人范围,不分亲疏贵贱,任人唯贤。

“以劳殿赏,量功分禄”,对人才的选拔任用与管理,墨子特别重视激励机制,按德行分配官位,以官职权利为国家服务,按功劳政绩确定奖赏、职权利三者统一,赏罚分明,以此聚集更多的贤能人才,使他们更好地为国家效力。

其二,尚同——统一于上

墨子认为,人们的思想见解,人们的是非好恶,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要逐次统一于上级,直到天子,天子又统一于上天。墨子认为尚同——统一于上,同样是为政的根本和治理国家的关键。

同时,“尚同”也有同一政策法令的含义。

墨子主张运用奖惩包括批评表扬等手段来维护国家机器的良性运转,在“诽,明恶也。”“誉,明美也。”“赏,上报下之功也。”“罚,上报下之罪也。”(《经下》)这些语句中,墨子明确了这些概念。

墨子认为,上下级即统治者、被统治者、奖惩者、被奖惩者对于是非功过应该有同一的

认识,特别强调,法律上的赏罚必须与舆论上的毁誉相一致,即行政法律与道德的评价必须同一,否则,行政法律上的赏罚就起不了惩恶扬善的作用。

最后,“尚同”还有上下通情的含义,具体则为上级了解下级情况,下级也了解上级的意图,为了实现这种政治局面,则所有人都必须逐级向上报告下情,各级官吏更不能匿情不报。

这样,由下而上地学习,最后到达天。天是所有人的效法对象,凌驾于人类社会的行政管理机构之上,目的是为了借用天地神秘力量来督导他所设计的尚同社会的实现,特别是用来制约天子,规范天子的思想和言行,以防止出现桀纣之类的暴君。

至此,墨子已经搬出了上天。社会控制思想也由政治转向了宗教方面。

在宗教方面,墨子提出了天志、明鬼、非命三种思想。

其一,天志。

所谓天志,即天有意志,通俗的说,就是人在做,天在看。

在墨子看来,在世界上和在人们的观念里,可以没有任何别的什么,唯独不能没有这个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上天,这个有意志的和赏罚分明的最高裁判者的存在。

其二,明鬼。

“明鬼”说,大体上与“天志”基本一致。“鬼神之所赏,无小必赏之;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之。”那么,上天与鬼神又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鬼神可以洞见幽微,所以无论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地方,干了什么样的坏事,都躲不过鬼神的眼睛。

其三,否定命定论。

墨子认为,有命论是一切凶恶祸害产生的根源,不可不进行猛烈的驳斥。墨子认为,有命论是国家社会的大害,是“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夫有命者,不可不疾非也。执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是故子墨子非之。”(《非命中》)在否定命定论方面,墨子以“三表”证明世界上没有“命”,反证有命论的荒谬。

第一表为“上本之于圣王之事”,即考察古者圣王之事,看是否有命。墨子以桀纣与尧舜为例,认为治与乱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天命而是人为。

第二表为“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把有命说运用与实践之中,看其是否对国家百姓人民有利。墨子认为,如果实践中大家都相信有命说,那么,赏罚就不能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因此,社会就会混乱,国家得不到治理。

上承第二表,第三表为“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观之,墨子认为,如果百姓相信有命论,则会好吃懒做,从而导致贫穷,还不知反省,反而把贫穷归之于命,这些人就是被有命论所害。通过实践证明有命论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最后,墨子以此三表,得出结论:天命是不存在的,天命是有害的。

二、墨子社会控制思想的评价

1.对墨子控制社会政治思想的评价

其一,尚贤。

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血缘贵族政治逐渐遭到破坏。尚贤不尚亲,对农与工嗣之人又能不举和官常贵民终贱的否定,代表了有才能的农与工嗣之人这一小生产阶层政治呼声的反应。

这是对当时贵族特权政治的一种有力的批判,也是小生产阶层的理想政治蓝图。在贵族特权政治仍然存在着的历史时期,墨子的尚贤学说都是有意义的。但是,统治者对它不可能全部接受的,因而对于墨子来说,他的尚贤学说成为现实,是非常遥远的。

其二,尚同。

墨子尚同——统一于上的这种政治思想立论的前提和根据,是以贤为本和上贤于下。这

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墨子设计的尚同社会中,天子和万民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但是,在自上而下的方向上,墨子强调的是上对下的权力,尤其是赏罚权,而下对上却只有规谏权,这明显不公平。忽略了下对上的制约,就导致了权力越大,对其制约的力量就越小,到了最后,便是“尚同乎天者也”,在天、鬼那里,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达到了尊事天鬼与慎重民事的结合,天下便由此而治。实际上,天是空的,对天子则完全失去了制约。墨子始终没有摆脱对天鬼的迷信,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思想,表明了小生产阶级的力量还是微弱,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够祈求非自然力量的庇护的表现。

2.对墨子控制社会宗教思想的评价

天志与明鬼在思想上是大同小异,故在此共同评价价。

上承尚同,墨子最后搬出了鬼神来对人事进行了制约。这反映了小生产者虽然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并且参与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创造,勤劳善良并且有一技之长,但却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寄望与天鬼,天鬼是善良的,它是墨子根据小生产者的地位和愿望塑造的。然而,认为这样的上天为实有并且希望去说动当时的王公大人士君子,仍然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属于落后者。

有鬼神说可以说是墨子思想学说中无法脱离自身阶级特点的一点迷信之处。但是,从出发点来看,墨子的天鬼一代表了民意,二是为制约统治阶级特别是天子与诸侯,愿望是美好的,值得肯定。

同时,墨子也承认天鬼并不存在的假设,宣传有神论是一种救世的策略。在墨子看来,如果有神论可以达到利国利民的效果,也不一定要排斥。

最后,非命论是墨子天道观的核心。

第一,墨子对命定论的否定和批驳,与“天志”个“明鬼”鲜明的小生产阶级色彩一样,“非命”仍然是从小生产阶级的美好愿望出发,可以说既是对命定论的否定和批驳以及对命定论宣传者的揭露,同时又主要表达了当时小生产者对他们所处不幸地位的抗争。

第二,墨子在论述时使用的三表法本身,是属于认识论所要讨论的问题。他在否定命定论中运用了三表法,而在阐述他的政治思想的其他篇章,特别是在与《非命》篇性质相近的《天命》、《鬼神》中,则并不是那样,从这可以看出,墨子对命定论的否定,较之他对天志和明鬼的论证,要深刻得多,也有力地多。

尽管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有很大一部分无法脱离他所处的时代,所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小生产阶级的政治理想蓝图,但是其中也不乏闪光点,其中,尚贤、非命等命题对当今社会也还有现实意义。

墨子学说中值得借鉴的地方远不止这些。

注释:

[1] 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二版)2002

[2] 李振宏主编。·元典文化丛书·平民思想——《墨子》与中国文化2005

[3] 陈克守桑哲著。墨学与当代社会2007

[4] 辛志凤蒋玉赋著。二十二子详注全译墨子译注2003

[5] 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2010

心得体会: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心得体会: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 墨子是23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先贤,他出生在现在的山东滕州。他是一位思想家、实践家、科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墨子一生都在从事劳动,并且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研究。毛泽东评价“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是一位比孔子高明的平民圣人”。墨子为后世留下了以《墨子》命名的经典著作。在《墨子》这本著作中,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又有社会科学方面的,还有专门对人的思维方面的研究,也就是逻辑学。所以,墨子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一、墨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思想的内容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逻辑学三大部分,重点有以下几个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他主张兼爱,主张平等,反对战争,反对侵略。这是他思想的核心内容。兼爱和仁爱不同,兼爱是平等的爱,是不分亲疏的爱;仁爱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的爱。主张非攻,就是不要战争,要和平。但是不要战争并不是说没有对抗,而是以守为攻。

2.主张尚贤、尚同 他尊重人才,崇尚人才。只要是贤者,都应该向他学习。他尚同,他反对分等级,主张一致,主张集体主义。 3.主张节用、节葬 节用就是主张勤俭,不要浪费资源,保护环境。食求其饱,衣求其暖。如同现在的“八项规定”精神一样,不要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要建设绿色环保的环境,主张绿色发展。他反对人死后在家里办太多的仪式,拖很长时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4.主张非命、非乐 所谓非命,就是反对宿命论。他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人人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出身贫贱就永远贫贱,出身高贵就永远高贵。还有非乐思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去研究。他特别不主张搞一些虚华浮华的东西。 二、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 墨子思想在教育方面也有丰富深刻的内容。在教育目标上,他主张培养“兼士”。“兼士”的标准就是这三句话: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通俗地讲,培养出来的人要“厚道、明白、能干”。“厚道”是做人厚道;“明白”是说得明白,干得

新时代道德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墨子教育思想促进教育适合学生”系列谈(二十三) 蒋振远 墨子对道德教育极为重视,《墨子》中有《修身》一文,专门论述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墨子把“修身”看作道德完善的基础,认为这是成就完美人生的途径。道德德育,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根基;是对学生施行正确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是在学生身上养成国家和人民所希望的品质。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借鉴墨子的思想;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学习墨子的创新。2017年8月17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修身》),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墨子说:“事无始终,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修身》)意思是:做事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更多的事情;做一件事情都糊里糊涂,就不能追求博学多闻。古往今来人们把立志视为成功的第一阶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就是说人要有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坚持用客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与求真务实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现实,切实完成工作有贡献、清廉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根本问题 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放眼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只能是“社会主义”。 二、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方向指南 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而言,恰似阳光之于小麦,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随意裁量。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若是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能不能正确看待小我梦想和大我情怀,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大势和世界潮流,能不

墨子“兼爱”思想

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 教育内容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 墨子谈兼爱,可惜生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版图吞并时代,统治者只看中他的守城术。

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但由于他不能正确认识战争的根源,也不能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因此不免流于和平主义的空想。[3]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墨子与老子一样,都对文艺持否定、排斥的态度。《荀子》书中“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1]的论调,则道出了墨子文学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这显然与孔子所提倡的文章宜“文质彬彬”的文学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可看作反映墨子言论、思想的主要作品。因此近代对《墨子》一书文艺思想的论调多有偏颇,认为其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笔者通过熟读《墨子》一书,认为《墨子》一书拥有丰富的文艺思想,并没有全面否定文学和艺术的存在价值。本文试图从《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文学的论述来探讨和梳理其文艺思想。 【关键词】:墨子;功利;三表;天治。 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说:“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2]林继中先生也认为,要体味“作为独特的唐人生活再现之唐诗”,就不能不先了解那“诗一般的唐人生活”3]。这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研究作家的作品,先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要了解《墨子》一书的文艺思想,就要联系墨子所生活的时代特色。 1、《墨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墨子,名翟,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生活的年代略晚于孔子。《日知录》中有一段对孔子死后百余年间社会剧变的精彩概括: 自《左传》之终以至此(指周显王三十年),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佚,考古者为之茫昧。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由上可见,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已破坏殆尽。各诸侯大国间竞相争霸,连年混战。而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不但不奋发图强、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务为耳目之娱乐、穷凶极奢致使民不聊生。《墨子》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披露: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子·非乐》)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节用上》)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垄虽凡山陵。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墨子·节用下》) 在封建制度发展、生产力大为提高,各诸侯国间割据混战、相互吞并的战国时代,孔子那种以“仁义”治天下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墨家学说由此应运而生。 2、《墨子》所反映的墨子主要的文艺思想 古代“文艺”一词,与我们现在的文艺概念不同,主要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有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今天“文艺”一词的含义则更为广泛,不仅指写作,也包括音乐、表演、绘画、装潢装裱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本文是就此义谈墨子的“文艺”思想。 2.1“功利”的文艺价值观。 面对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墨子主张礼乐文章必须从功利角

墨子论文德育教育论文:墨子德育思想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墨子论文德育教育论文:墨子德育思想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启 示 摘要: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提出了兼爱、节用等十大纲领,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墨子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墨子德育思想学生德育教育启示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墨子的德育教育思想极为丰富,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墨子的德育思想有着独特价值,可以在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养成教育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墨子的德育思想内容及启示 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说用什么样的道德思想和品质 来陶冶学生的问题,墨子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兼相爱,交相利”、“尚力”热爱生产劳动、勤俭节用几个方面。 1.1“兼相爱,交相利”既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 “兼爱”和“相利”是墨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所谓“兼爱”,所包含的就是平等、博爱和相互友爱的意思。“兼相爱,交相

利”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彼此有利。墨子认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既爱他人,才能被他人所爱,给他人以利,他人才能以利相报,这样才能达到人人相爱,任人相利的和平、和谐和充满爱的社会境界,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各种互动和交往中完成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前提。 1.2继承墨子的“尚力”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德。 墨子认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墨子·非命下》),既是努力劳动,必定会富裕;不努力劳动,必定会贫穷。努力劳动,必定能饱食;不努力劳动,必定要挨饿。墨子强调,人是劳动者,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人必须辛勤劳动,才能够生存下去。“赖其力者以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人是靠着自己的劳动而生存的生命体,人必须劳动才能生存。 时至今日,墨子提出的重视自然教育,倡导热爱劳动的德育内容仍然十分重要,值得我们教育者重视。在日常德育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意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关键词: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摘要:被韩非称为”世之显学”之一的墨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奇葩。在墨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职业教育思想独树一帜。其对科学和技术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等,都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墨子(公元前aso-一公元前389年)名翟,战国初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同时代世界的最高水平。他本来师从儒学,但讨厌其重礼厚葬的繁文褥节,便创办了墨学,成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截然不同,最突出是把儒家不屑一顾的技术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劳动技能等教育内容倍加重视和推崇。墨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儒家并称“显学”,其职业教育思想独树一帜。今天,深人研究墨子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对推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墨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墨子所处的战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转变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熟,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繁荣,产品极大丰富,生产力迅速上升。这样就把更多的人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脑力劳动,从而创造更丰裕的科学、文化、思想成果。同时,战国初期又是一个动荡的变革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复杂,除战争外,还竞相养士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产

生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派别,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 二、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简述 (一》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 基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墨家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兼士”或“贤士”,进而实现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对于“兼士”的标准,墨子提出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具有深厚的道德品质,能言善辩的辩论技能和广博熟练的知识技能。道德培养尤甚,使兼士能“爱无差等”,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不分彼此亲疏、贫富、贵贱,都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埋葬之。”(僵子·兼爱下》)辩论技能的培养是为了能让兼士去社会上推行“兼爱”的主张;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让“兼士”投人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有兴利除害的能力。墨子经常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门徒大多出身于“农与工肆”,同墨子一起学习和劳动,在培养德行基础上,努力掌握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受到了很好的劳动职业训练。 (二)科学和技术为主的教育内容 墨家确定了一套独特的教育内容以培养兼士,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更多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思辨能力的培养,在于锻炼和形成严密的语言逻辑,从而在论辩中能说服别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1.自然科学知识 墨家学派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奇葩,是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认真研究的精髓。对其进行探讨,对发展和完善今日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墨子所处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战国时代, 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是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局面。如何制止征战,安定政治,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是当时思想家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墨子,作为一个更加接近于下层劳动者的士人,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如此混乱的状态,是因为人们都“不相爱,交争利”。他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 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墨子?鲁问》,以下引《墨子》只注篇名)。因此,墨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能平等爱人、兼爱天下的“兼士”,“以兼易别”,从而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的目的,使“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同下》)。 二、墨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1. 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他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与志趣进行教学。他的“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说的就是依教育对象的材质而施教的意思。他说:“夫知者,亦必量力所能至”(《公孟》),又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大取》),指的也是按学生的知识能力施教。如《公孟》载“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虽“身体强良,思虑徇通”,但他不具有从政潜能,故墨子仅使其“随而学,而没有把“吾将士子”的许诺付诸实际。 2. 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他在《修身》中讲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就是说学要以行为本,学要致用。他主张评价一个人要“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认为“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鲁问》)。 3. 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假如“不强人说”,则“人莫之知也”(《公孟》)。因此,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要争取主动去送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使社会风气好转起来。墨子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公孟》中记载到:“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4. 墨子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考虑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鲁问》),墨子认为自己虽然不耕稼,但上说下教,“而功贤于耕织”(《鲁问》)。 三、墨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当代社会是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目前中国倡导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无疑需要国民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这就给当今的教育提出了一个较难的课题。或许我们从墨子的教育理念中可以找到某些启示。 1.培养专才和通才相统一。墨子的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要培养一般的专业人才,即“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就是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从事各种专业劳动,以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实践,发展生产,解决天下的衣食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通才,培养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能够“揣曲直”的管理人才,即所谓的“贤士”。他主张让“贤士”治理政治,批判了那种以血缘,出身为根基,用人唯亲而不问贤能与否的腐败社会制度。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说法之一,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这样算起来,活了九十多岁,算是老寿星了。墨子生活于孔、孟之间,可以说是既幸也不幸。说幸,是因为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王权式微,于是,知识分子们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纷纷成为诸侯、权贵们延揽的对象,身上的束缚就此散落,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泼洒自己生命的光华。因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正因如此,墨子得以建构、宣扬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几乎与儒家比肩的墨家学派。说不幸,则是由于他前有孔子,后有孟子,而这两位因种种原因,在风云际会间,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相继被尊称为“圣”与“亚圣”,而他夹在中间,自汉魏已降,光辉渐被遮掩,声名不显,史料阙如,究竟出于何地,或宋或鲁,亦众说不一,迨至近现代,几乎已不为大众所知。 其实,比之孔孟,墨子不遑多让,同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甚或犹有过之。 孔子、孟子都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墨子不同,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据说,他的父亲是位优秀的工匠,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墨子很快学会了木、车、皮革、制陶、冶金

等手工艺。他自称“贱人”,与“农与工肆之人”相熟。这个出身的不同,决定了墨子与孔孟的思想,特别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方面不同。 一、教育目标的不同 孔孟的教育目标,都是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即是一种精英教育。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而君子是要管理国家的。他说:“学而优则仕。”有一次,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即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政?孔子说,能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君子就可以从政了。孟子则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可见,他要教育的也是精英。 墨子出身并主要活动于社会底层,从底层人们的愿望出发,他提倡“兼爱”:“兼相爱,交相利。”本质上是希望底层的人们也能得到关爱,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他要培养的是兼爱之士。 兼士与君子有什么不同? 君子的标准,见上引孔子的话。而兼士的标准,依墨子所说,就是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有好的道德行为,善于论辩,具备或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亦即包括品德和才能两个方面。孔子的君子标准,主要在道德方面,墨子兼士的标准包括技能。这就是孔、墨在教育标

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 启示 摘要:墨子一生都在从事“上说下教”的教育活动,其活动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很多深刻的见解,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而且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墨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得出几点启示,希冀对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XX)11-0181-03 一、墨子教育思想概述 墨子,名翟,是孔子之后又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墨子一生都在从事“上说下教”的政治宣教活动,其活动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了很多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思想教育遗产。 (一)教育目的:培养“兼士” 墨子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如果人们能够兼相爱、交相利,“天下祸篡可使毋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之人。他认为,教育就承担起培养“贤士”或“兼士”的重任,“贤士”的主要标准是兼爱,不仅要“厚乎德行”,还要“辩乎言谈”,更要“博乎道术”。“厚乎德行”是要求受教育者达到“兼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行;“辩乎言谈”是为了让他们善于去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博乎道术”是让他们拥有兴利除害的能力,能够亲身投入生产实践中。墨子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为天下兴利治乱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墨子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墨子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接受教育,即“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肤徒步之士”。他的教育对象不仅包括“王公大人”,也包括“农与工肆之人”,真正做到了“有道者劝以相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他的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公平观。 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培养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教育思想相比,墨子的“有教无类”更为彻底、更接地气,把受教育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阶层。他对教育对象受教前的品行及出身、天性、资质、等级、贫富、贵贱等并无明确规定,对所有自愿“修德进业者”均予以教诲。 (三)教学内容:突出技能 墨子为了把“王公大人”、“匹肤徒步之士”培养成“兼士”,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创设了一套独特的教学内容。在对儒家教育内容吸收和扬弃的基础上,他突破“六艺”的教育范畴,不断丰富完善,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科技知识、军事技能、逻辑知识

墨子的管理思想

墨子的管理思想 一、墨子的思想 墨子是一个代表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他也想追求社会的和谐。但他是从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追求社会和谐的。通过学习墨子的管理思想,可以为领导者、管理者了解下属、了解员工提供帮助。 1、墨子的人性观 讲到管理,就要谈到对人的看法,儒墨道法各家没有不讲人性的。孔子讲“性相近也”,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讲“人性恶”,都是在说对人的看法。管理从形式上来讲,是人、财、物的协调,从本质上看则是对人的管理,因为财、物是受人支配的,所以管理的关键是管人,而管人的关键是管心。 但是心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孟子有孟子的看法,荀子有荀子的看法,法家有法家的看法,道家有道家的看法,墨家也有自己的看法。 墨子认为动物都是依靠本能而生存的,而人不一样,人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意思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劳动,人能通过劳动得到财富。动物不行,动物只能获取大自然的果实,而人可以通过劳动、加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基于此,墨子主张“劳而后获”,坚决反对不劳而获,对那些侵吞他人、集体、国家财务者,坚决地给予道义上的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在“劳而后获”这点上,儒家和墨家是一致的。孔子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这是讲官员在侍奉君主时,要谨慎认真地工作,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儒家和墨家的不同不在于对劳动的看法方面,而在于分配方面。儒家主张有差别、有等级地分配,墨家主张无差别、无等级地平均分配。 2、墨子的义利观 所谓义利观,是指如何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一套准则。法家有法家的义利观,道家有道家的义利观,儒家有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也有自己的义利观。 墨家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原则是六个字——“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说,你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珍惜,那么也要珍惜别人的东西,你不能侵吞别人的东西为己有。既要尊重自己的产权,也要尊重别人的产权。 再讲一下墨子的“义”与孔子的“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在墨子看来,“利”指国家、人民的利益。墨子总讲利。“义”的对立面:“亏人自利” 注:墨子口不离利,最反对“亏人自利”。在墨子的心目中,“利”是天下之公利,所谓“义”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为天下之公利,而不是个人的私利而奋斗。 标准:三表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摘要:墨家,在先秦时代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它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其独特的一套关于教育的理论,对于当时的思想和政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学说,即使在历经几千年之后的现代,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影响启示 墨子,名翟,鲁人,出身微贱,精于工艺。他意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在他的教学思想中,主要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原则。在教育作用方面,墨子认为教育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的中心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认为要培养“兼士”。他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文史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在教育教学原则上,他坚持志功合一,主动性原则和实践原则。 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作用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教育就是通过教人学会“兼爱”,“非攻”,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爱天下的一切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虽然他的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但在当时的社会,他的思想指导了一批仁爱之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尽力改变人民的生活。在社会中,出现了一批行侠仗义,牺牲自己利益为民谋利益的侠士。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需要这样的侠士,但是“兼爱”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无法改变,所教出来的所谓高材生有一部分仍是自私自利的,他们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没有过错,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为自己谋福利。而对社会,他们没有任何责任,他们只爱自己,认为这就足够了。在之前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的案子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他的自私,只为了自己能少些麻烦,就残忍的夺去了他人的生命。这虽然很极端,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部分大学生只顾自己的现状。为此,以兼爱的思想教育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大爱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成为关爱他人的公民,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国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极其有益的。而教育对于国家也将能够起到一个促进国家和平安宁的作用。 二教育内容——重视“实用技能” 在墨子的教育内容中,不仅有道德教育内容,文史知识和逻辑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实用技能的学习。在当时,墨子的教学内容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有利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虽然在这一教学内容中不乏功利主义的思想,但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到“兼爱”,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能在实际中帮助他人,而不是像儒家弟子满口仁义道德,但真正实施却很少能做到实处。这一学习内容,对于当代的教育,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课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各种理论的知识,做很多看似联系实际的习题。但是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学生能够运用书本中的知识,他们只懂得理论。很多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就学习了很多有关电路的知识,也知道电路的结构,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到了大学都还不能自己装一个电灯泡。这也提示我们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没有把实用技术和书本理论很好的联系起来,从而只能培养出一群群的书呆子。为了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墨子的理论中借鉴其关于实用技能培养的思想,通过合适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实用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墨子的关于实用技能的培养与当代的职业教育也有很大的联系。在很多人的眼中,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是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应该接受的教育。所以在选择学校时,除了那些学习成绩差无法上普通高中的同学,几乎没有同学愿意选职业教育学校。他们认为在职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传统文化教育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墨子教育思想促进教育适合学生”系列谈(二十五) 蒋振远 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墨家思想。墨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施诸四海而皆准,行诸百世而不悖”(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第四章)的普遍真理成分,由于墨子思想的价值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墨子的先进思想、科学理念在新时代德育工作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值得弘扬和继承的内容有: 一、规制的“贤良之士”标准 墨子认为,要建立和谐社会,根本在于贤人治国。必须把有德行、有才能的“贤良之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贤良之士”的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也就是道德高尚、睿智善辩、博学多才的人,他们才是国家之珍宝和栋梁之材。墨子的这个标准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可谓有异时同工之妙。 二、提出的和谐社会主张 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墨子提出了“尚同”思想,即“上下一致、行动统一、和谐有序”的要求。国家如果思想不一致,就会互相矛盾。墨子强调:“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访荐之……”(《尚同上》)也就是上级正确必须服从,上级有错必须提出建议,下边有好的经验,必须积极推广,从而达到上下一致,和谐统一。 三、高擎的“非攻”反战大旗 墨子认为:建立和谐社会,战争是最大的障碍。所以他高举“非攻”反战大旗。针对当时天下诸侯相互攻伐的行径,墨子主张“非攻”而不废除“征诛”。他明确地把侵略——非正义的“攻伐”之战和为民除害——正义的“征诛”之战区别开来。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当时没有任何诸子可以与墨子相比的。“和平与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的主题,科学民主政治在世界地推进,这不能不说是墨子精神的感召。 四、倡导的勤俭节约主张 墨子“非乐”,是反对统治者所享受的淫乐活动。墨子认为,淫乐活动会加重平民百姓的负担。统治者制作乐器,“厚措敛乎万民”;演奏乐器需大批青年男女,这不仅影响生产,还要供给他们美

墨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墨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文化概论》 学生姓名:李永宾 教师姓名:敖依昌教授 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 电话: 中国重庆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二零一一年五月

摘要 墨家学说,博大精深。其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具有普遍真理性;其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其“十论”,即墨家十大政治主张,充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与需求。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墨学比儒学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华更多。 关键词:墨家学说、社会伦理道德、政治道德理想、消费观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动荡、无序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无序乃至无道的社会里,刚刚觉醒的士人群体从各自不同的理想和愿望出发,自觉担当起“救世”的重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兴邦治国、救世济民为己任,“以自苦为极”节俭用度,为平民利益而奔波。墨学兴盛了两个多世纪后,便骤然沉寂,在两千年的漫漫长夜中,它几乎被人们遗忘,然而,似乎是在忽然之间,它又迅速复苏,形成了墨学研究的热潮。这充分显示了墨家学说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其对当今社会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兼爱”、“非攻”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 “兼爱”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主张“人类之爱”,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类似基督教式的博爱思想。 这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显然是一种极富乌托邦色彩的社会理想。墨家倡导的兼爱思想是在批判“交相恶”的社会现状中展开的。墨子深恶痛绝地揭露了当时“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兹孝,兄弟不和调”的残酷现实。认为这种“交相恶”现象的产生,源于彼此间的“不相爱”,即“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人独爱其身,不爱人之身”。而天下之人彼此皆不相爱是导致全社会“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的最大祸害。 他认为,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倡导并推行“兼相爱、交相利”,即要努力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此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良治状态。 墨子的兼爱思想还表现在他的民生关怀上,他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他认为只要大家都抱有一颗博爱之心,就能实现“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社会理想。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社会理想的核心,他的“尚同”、“非攻”等主张都只是其兼爱思想的拓展,或是为实现兼爱理想而采取的手段。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普通百姓对构建平等和谐社会秩序的理想追求与向往,尽管他主张的这种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没有差等的爱在专制等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仍不失为一幅极具吸引力的社会蓝图。[1] 承认兼爱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却不能否认其价值和意义,比如共产主义也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但它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当然兼爱不能和共产主义相提并论,但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它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在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2] 如果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能遵循‘兼相爱、交相利’的普遍伦理理则,世界将变得更加安宁、祥和与美好。 二、“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 墨子认为,贤良之士是国家治理的根基,统治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聚集贤良之士。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墨子的教育思想(日记770) 2011年4月3日 第一章墨子综述 第一节墨子的生平事迹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生在周贞定王初年,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468到459年间;死在周安王中叶,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390到382年间,享寿八十岁左右。墨子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人物。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两家,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的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当时的男女老少没有不欢欣企望的。如此伟大的人物在历史上应享有盛名,然而,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辉煌传诵成反照,各种史籍对墨子的生平却未有一明确、肯定的记载,以至后人关于墨子本人的情况知道很少,使我们无法认清墨子的真面目。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国的大夫,《吕氏春秋·当染》则认为他是鲁国人。 从墨子的一生的活动看,墨子可能出生于当时的士阶层,但他本人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具有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他称自己为“贱民”。墨子早年曾受过儒家的教育,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发觉儒家非常强调礼乐,主张厚葬久丧,不利于人民,因而不满儒家所提倡的繁琐的礼乐,于是弃儒而去,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墨子是一位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社会民生的人。他一生都是在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 墨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墨子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他的科学思想前无古人,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它诸子,他对世界、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尚贤”与“尚同”。他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主张,认为只要有贤能,不管亲疏远近,贫富贵贱,都要任用他们。他认为人民的思想都要向他们的长官认同学习,下级的主管必须向上级的主管认同学习,建立起上下的共识,而最高的统治者(天子)要能统一天下的思想。墨子也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在经济方面,墨子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对于分配“利”,墨子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在伦理方面,墨子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在教育方面,墨子的教育思想是独树一帜的。墨子主张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救世拯民。他是第一个不畏劳苦送教上门的教育家。他很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他提出了教育上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教学方法有因时(材、人)施教、讲清事物的所以然、以行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在军事方面,墨子主张“有备无患”,他反对侵略战争,采取防御战争。他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第二节墨子时代的社会情形 墨子所处的是战国初期时代,虽然没有战国后期的大屠杀和大混乱,但比较春秋时期却是不如的。由于封建制度的崩溃,游牧时代进入农业时代的变,社会生产有了显著的进步,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新的不平衡,出现了强弱的差异,产生了大国争霸。强国争霸侵略,造成强欺弱,大拼小的战争局面,弄得一般善良百姓,生活丧失了安定。国家越强

墨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墨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这些特点是弥足珍贵的,墨子教育思想中很多闪光的地方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在千年之后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仍然适应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向前发展,文章着重分析了其教育思想所涵盖的五个方面内容,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总结了这些教育思想为我国现实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当代职业教育;启示 墨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别具特色,被学界誉为在我国率先实行职业教育的第一人。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墨子的教育思想及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概况 墨子基于“兼爱”这个教育思想,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育理念。他身处乱世,看到社会环境对人们思想的重大影响;关注下层社会人民,提倡人人都应平等地接受教育;立说传教,注重实践和创新。在墨子的教育思想中到处都闪现着人性的光芒。 1、一视同仁的平等教育 身逢乱世的墨子深刻观察和体会到社会大环境对人们思想和生活等方面的重大深刻的影响,没有像儒家那样讨论、争辩人性是善还是恶,而是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提出了独特的“染丝说”。“染丝说”认为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就像没有染过色的“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己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染丝说”否定了人性先天就有善恶之分,主张不论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同时也肯定了后天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认为人不仅有受教育的可能性,更有受教育的必要性。 墨子主张积极的教育方法,提倡“强说人”。《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主张“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但是墨子不同意孔子的这个观点,认为讲学授业要积极主动,不能错过传教的机会。孟子曾反对墨子说:“君子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焉,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墨子针对这点提出“虽不扣必鸣者也”,主张积极地施教。 通过教育培养“不问出身”的贤士,实施其“兼爱”“尚贤”“节用”等思想和主张,把教育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是墨子把教育作为实现自己社会理想的一种手段!这里涉及到教育机会的问题,在墨子那里人人有机会接收教育,人人都具有可教性,与当前教育大众化的做法具有相同的道理! 2、德智并重的技能教育 墨子强调德智并重,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认为要实现“兼爱”的社会理想,在人才方面就要培养“兼士”,“兼士”要具有高贵的品格:“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贤才,这是他人才培养的三条标准,也就是要培养品德高尚,能言善辩,有实际操作能力和一技

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热点领域与展望

摘要:为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思想领域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作为文献数据来源,利用 Bicomb软件及SPSS软件,绘制了从中国知网查询到的520篇(2000-2017年)有关职业教育思 想的文献热点知识图谱。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国内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主要围绕民国时期职 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视域下中外名家职 业教育思想当代价值、基于普职关系的职业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当然,我国职业教育思 想研究还需要在加强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思想内容研究、深化多学科交叉视 域下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注重国内外职业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促进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方法综合 运用与转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愈加完善和成熟,更好地指引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词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8)04-0042-07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立项课题《弘扬工匠精神研究》(编号:18VSJ86)。 作者简介:王羽菲(1994-),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祁占勇(1978-),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 收稿日期:2018-04-18 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热点领域与展望* 王羽菲祁占勇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进入新世纪,教育领域作为社会子系统,大量研究 成果的涌现使其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为社会发展 注入了原动力。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政治的变 革、文化的传承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凝练出了这 一时代的精华产物。在教育思想的研究过程中,职业 教育思想研究是该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清当 前国内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对于澄清对职业 教育认识、探究职业发展教育规律、解决职业教育发展 的相关问题都有着重要价值。由此,有必要对当前国 内教育思想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思考,以进一步明 确现有的研究热点、发掘未来的研究课题。研究基于 共词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理论与方法,对2000-2017年 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之 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旨在揭示职业教育思 想研究的热点领域以及相对比较薄弱的领域,从而为 职业教育思想的蓬勃发展提供有效参考和可靠支持。 一、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来源 研究以“中国知网”的文献为资料来源,选定“高级 检索”,以篇名为检索条件,将其设定为“职业教育思 想”,期刊年限设为“2000-2017年”,期刊类别为“全部 期刊”,共获得相关文献552篇(检索时间为2018年4 月9日)。同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研究性甄别与筛 选,去除专访、学术通知等非研究型文献共32篇,共得 到520篇有效文章。除此之外,对关键词进行标准化 加工处理,如将“职教”“职业技术教育”合并为“职业教 育”,“陶先生”“陶行知先生”统一为“陶行知”等,从而 得到本文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数 据处理,主要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梳理进入新 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现状 和发展方向。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选择Bicomb共词分析软件与SPSS23.0 统计软件。Bicomb软件的基本操作步骤为:第一,选 取研究资料;第二,收集与整理资料,将收集到的文献 转化为ANSI编码的文本供Bicomb识别;第三,进行关 键词统计;第四,提取统计结果;最后,导出共词矩阵并 进行分析解读。[1] 理论探讨 4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