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

目录

一、文化认同的理论内涵 (2)

(一)文化认同的内涵 (2)

(二)欧洲文化认同的外延 (4)

二、建构主义理论关于文化认同的内涵解读 (5)

三、建构主义关于欧洲文化认同的研究 (7)

(一)关于欧洲文化发展的三种状态 (7)

(二)关于欧盟制度的作用 (9)

(三)关于欧盟身份的变化 (10)

(四)关于欧盟交往和话语的作用 (12)

四、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欧洲文化认同

摘要:随着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的生效,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文化认同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心理基础和文化前提,更制约和影响着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本文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从文化认同的基本概念入手,对欧洲文化认同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探讨欧洲文化认同及其建构与欧洲一体化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建构主义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的理论内涵

(一)文化认同的内涵

在理解文化认同之前,首先应当了解什么是认同。认同(identity)一词是最近几十年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从本源上来看,认同首先意味一种“同一性”,如逻辑学中指在三段论法中两个或多个元素之间可以彼此替换而不改变其真值的一种关系;心理学中则将之理解为一种心理机制,一个人据此有意或无意地将另一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归属于自己。其次,认同也是一个识别象征体系,用于界定“自我”的特征以示与他者的不同。

于此,当代学者从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角度对“认同”这一概念进行了多维分析。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认同是社会连续发展的历史产物,它不仅指涉一个社会在时间上的某种连续性,同时也是该社会在反思活动中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即持续地吸纳发生在外部世界中的事件,把它们纳入关涉自我的、正在进行着的“叙事”之中。1法国学者马尔丹进一步提出了“叙事认同”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57—60页.

理论,强调认同是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其情节可以被重组,进行新的诠释。作为一种叙事,认同对情节的遴选通常围绕三种关系展开。其一,与过去的关系。即寻求认同的历史根源,确立其合法性,并根据认同的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叙事重组。其二,与空间的关系。认同叙事中的空间指群体赖以生存和行使权力的地方,认同叙事的目的就是将空间转化为特定群体的专有之地(exclusive turf),排斥异己力量的存在。其三,与文化的关系。对群体来说,文化是一种意义和智力系统,是群体统一的逻辑基础,认同叙事选择先存的(pre-existing)与群体成长密切相关的文化特质进行重构,强调其在文化体系中的首要性,进而建构认同象征。2

不论是吉登斯还是马尔丹,他们都揭示了认同的可塑性,即认同借助外在因素来完成自身的建构。尤其是马尔丹,他所分析的文化特质对认同的重构表明认同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著名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所指出的,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是由其文化所决定,也就是说,文化具有传递认同信息的功能。因此,在现代社会,文化与认同常常结合起来形成特定的文化认同,成为个人或集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的同一感以凝聚成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的标志。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有两种认同的需要。其一,通过寻找“我”与“我们”的差异而获得“自我认同”;其二,通过寻找“我们”与“他们”的差异而获得“社会认同”。前者使得个体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后者使得个体获得一种与众相同一致性和同一性。为了同时满足这两种需要,个体总是在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酬。因此,文化认同也是一种社会认同,是个体获得所属群体的“我们感”(sense of we-ness)的途径和过程。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认同往往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地域认同、方言认同、宗教认同、生活习俗认同等;而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形成之后,文化认同又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相互依附。文化认同不仅是复合的、多维度的,还是动态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多、日趋复杂。欧洲文化认同恰恰以最直观的方式体现了这种复合、多维的认同形式,它既体现在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等各方面,同时又是欧洲大陆多民族、多国家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基础,更是欧

2Denis-Constant Martin. The Choice of Identity [J]. Social Identity, Vol.1, No.1, 1995.

洲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石。

(二)欧洲文化认同的外延

文化认同对欧洲一体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欧盟相关的权威机构已经对欧洲文化认同的外延做出了明确界定,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西方现代的民主制度和理念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欧洲,古希腊以其在哲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城邦建设上的伟大成就一直被视为欧洲文化的起源和基石,欧洲的现代文明正是发端于伟大的古希腊文明。目前,欧洲的精英们往往认为他们的文化来自于古希腊文化。尽管古罗马文明中的大部分艺术成就和发明不及古希腊文明,但它们对欧洲的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欧洲的议会制度和公民概念就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成文法律,更是欧洲现代法律的重要法理渊源。如今,文化认同已经成为加入欧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第二,基督教的普及是欧洲文化形成的一个基本要素。尽管在欧洲的历史上,许多冲突和战争都是由宗教引起的,“宗教一体化”的出现却远远早于欧洲一体化。从公元13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后,基督教在欧洲的势力版图就不断扩大,它的信徒遍及欧洲大陆,它与国家的权力制度相结合,更成为欧洲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代表。基督教不仅是统治阶级掠夺和奴役人民的工具,还削弱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所有的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穷人抑或富人,不管是官员还是平民,亦无论属于哪个国家,他们享有同样的宗教信仰——基督教。这样的文化传统不仅反映在欧洲国家的法定假日上。也同样体现在餐桌前的祈祷上。欧洲的一体化正是伴随着这样的文化认同不断成长起来的。

第三,欧洲各国的语言也具有相同的起源,这同样是欧洲文化认同形成的重要因素。每个欧洲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欧洲主流国家的民族语言则主要包括属于印欧语系的诺曼语(拉丁语系)、日耳曼语系和斯拉夫语系(有时还包括塞尔特语和希腊语等)。欧洲民族语言的同根同源主要表现在,它们都以字母作为书写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还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例如,属于日耳曼语系的英语就受到了拉丁语和法语的影响,并保留了大量拉丁语和法语的单词;而同属

于日耳曼语系的荷兰语和佛兰德语(比利时语)在书面语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口语和方言中有很大差异。这种同根同源的特点在斯拉夫语系中的各种语言中尤为明显。另外,在欧洲历史上,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欧洲的民族语言已趋于拉丁化。到了近代,法语曾一度流行于欧洲的贵族阶层中。由于欧洲各国的语言具有这种同根同源的特性,它实际上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文化认同具有明显的地域共同性,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区域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不仅是构建欧洲一体化的基本前提,同时也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尽管如此,由于文化认同本身的多层次、多维度属性,文化认同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某些消极影响。例如,随着欧盟东扩的步伐不断加快,欧盟的成员国已经扩大到27个,但由于历史问题,横亘在东、西欧之间的民主传统、生活习俗等文化差异依然存在。尤其是土耳其,从1987年开始申请加入欧盟,一直到1999年才获得候选国资格,2005年10月终于正式进入谈判程序。土耳其的漫漫入盟之路之所以走得如此艰难,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因素之外,以其伊斯兰国家的身份想融入以基督教为宗教基础的欧盟确实困难重重。新任教皇本尼狄克十六世曾指出:“欧洲是一个文化的大陆,而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其文化决定了他们共同的特点。为此,土耳其在历史上始终意味着另一个大陆,永远与欧洲不同。”而欧盟单一市场委员会委员,前荷兰自由党主席弗里·波尔克斯坦,也就土耳其加入欧盟可能造成的后果发出了警告。他说:“伊斯兰教正在对欧洲文明与价值构成极大威胁。一旦七千万土耳其穆斯林得以加入欧盟的话,那么,目前的欧洲现状将会失去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欧洲文化认同的局限性又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尽管对文化认同的理解仍然存在分歧,但那些试图效法欧盟实现一体化的各领域精英们,如,东亚共同体的倡议者,却已经开始投身于研究和宣传他们自己的文化认同。

二、建构主义理论关于文化认同的内涵解读

以亚历山大·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从哲学上探究国际政治的本体论,试图从意识对物质的作用角度阐述国际社会的政治现象,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和观

念建构物质的重要意义。温特为建构主义规定了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第二,有目的的行为体身份和利益是由这些共有观念构建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3这就区别了现实主义的权力决定论和新自由主义的制度决定论。建构主义不否认物质对国际体系的基础作用,国际结构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但物质力量的意义是观念赋予的,因此,国际关系的权力分配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就是一种观念分配。

正因为建构主义强调观念的决定性,所以建构主义主要从精神上解释文化。它认为,文化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而共同构造并认同的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是一种集体知识,即共同观念。其中,集体认同、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等概念都属于文化范畴,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集体认同是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建构作用的重要媒介。集体认同的建构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结构变动的核心在于文化观念的变动。温特认为,行为体可以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新的结构是由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念构成的。对于如何建构,建构主义进一步解释道,认同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是“基于他人的社会承认之上的一种自我表象,这种自我表象的内容要和其他行为体对该行为体的再表象取得一致性”,换言之,个体从“他者”的眼中获知自我的身份,身份“存在于和‘他者’的关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自我”和“他者”的界限会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并在交界处产生完全的超越而融合,集体认同由此出现。“完全的认同是很难产生的??但是,认同总是涉及扩展自我的边界使其包含他者。”认同跨越行为体的“知识”边界,从自我延伸到“他者”,将他者纳入自我的身份界定中,建立更为广泛的身份共同体、利益同心圆。这种跨越是自我身份社会化的过程,其结果是属于群体的国际集体认同的出现。

建构主义把身份、制度和规范等概念归入文化范畴,是建构文化认同的必要因素。也就是说,建构文化认同可以从建构身份、建构规范和建构制度等三个方面入手。身份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透视事物的内在本质。身份是使事物成为该事物的因素,是通过与他物对照并被认可的自我领悟的属性。例如,欧盟不仅要自我认同,还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因此,身份是由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建构而成的,是内外两种观念的共有认知。身份的形成和认知过程是一个社

3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1页.

会化过程,行为体首先具有个体身份,在个体身份的基础上,通过行为体的相互作用形成集体身份,集体身份是认同超越个体的延续。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是由社会结构而构建的,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利益依附于身份,没有利益,身份就失去了动机力量;没有身份,利益就失去了寄托。”4可见,建构身份,就要认识和照顾到身份的利益。集体身份可使行为体把“他者”的利益定义为自我利益的一部分,亦即具有“利他性”。因为利益是由行为体的身份建构的,国家在与其它行为体的互动中重塑新的身份,形成国家间新的认同,国家利益也随之改变。当行为体的观念认同与身份定位发生转化时,行为体将重新界定利益追求的类型、目标和程度。观念塑造并影响着国家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观念的变化意味着国家利益的变动。

国家间的互动在一定阶段固化成国际规范,国际规范反过来规定着各国的身份和利益,当国际规范发生变化时,这些国家的认同也会随之变化,利益也将发生相应的转变。规范可以改变行为体的认同,使其拥有新的身份和利益,进而使其行为得以转变。不仅规范对国家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建立在规范基础上的国际制度也对国家行为具有深层次的规制作用。国际制度一旦得以确立,就成为国际社会共享的文化,因此,国际制度不仅有助于确立主权国家之间的认同,约束国家的行为,还可以通过改变国际体系的建构规范和管理规范使国家不再根据现实主义的观念和话语进行思考和行动。怀特认为:“没有成员之间一定程度的文化共同体,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社会)不会形成。”5

三、建构主义关于欧洲文化认同的研究

(一)关于欧洲文化发展的三种状态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是自助体系,由于国家本质上是利己的,从而产生暴力、竞争和战争。而建构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是一种文化,“文化可以导致冲突,也可以导致合作”。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社会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霍

4石应天,郭祟立:国家·民族·欧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版,第112页.

5吴季松.欧洲文明之路:希腊·意大利·英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版,第23页.

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霍布斯文化的道德基础是“人性恶”,人人充满了自私、贪婪和做坏事的欲望,“人对人象豺狼”。它的核心内容是敌意,每个国家都把别国看作是“敌人”,都处在“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中。在国家利益上都尽可能地“损人利己”,相互之间的安全完全是高度竞争的零和游戏,生存完全依赖自己的军事实力,国际关系始终都处在混乱与冲突的无政府的自然状态。“战争成了一种制度”,杀戮和被杀是霍布斯文化中国际关系的特征。中世纪对异教徒的十字军东征正是这种文化的体现,在欧洲内部,这种文化还导致了“权力集中”和“建立帝国”。

洛克文化的道德基础是“生存和容许生存”,即“我活也让别人活”。它的核心内容是竞争,即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为一种竞争对手关系,竞争对手期望相互行为的基础是承认主权,因而不会试图征服或统治对方,从而使国际社会摆脱了战争的无限性和“国家的高死亡率”。自我克制、“竞争与合作构成了洛克文化国际关系的特征”,而实现这一点的基本条件是制定约束人们和国家杀戮、作恶的法律和“法治”。这一文化导致欧洲法律体系的发达和欧洲人法制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制衡理论、均势理论以及相关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也导致人权观念、民主意识和民主制度的发展。秩序、法制、民主、容忍、共存等日益成为欧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洛克文化不是一种完全的法治体系”,因为“战争被认为是正常和合法的”,一旦约束战争的机制失灵,战争就可能再次无限化,从而回到霍布斯文化状态。温特认为从1648年至今国际体系的主导文化是洛克文化,主权制度是洛克文化的标志性印记,国家的低死亡率表明生存和允许生存的逻辑。

康德文化的道德基础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核心内容是友谊。在这种朋友角色确立的国际关系结构中,国家遵循两项基本规则,即非暴力规则和互助规则。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不仅不再是威胁其他国家的手段,而且还成为体系中成员的共同财富,这就是集体安全或安全共同体体系。它排除了完全个体意义上的利益,形成了一种真正的集体身份和高度的利益认同,在这种体系中,个体利益体现在集体利益之中,助人和自助也就融为一体。“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模式超越了竞争与合作,不仅不以对方为敌,而且将对方的利益化为共同体利益,并

由此建立了新的合作观念。”6温特将这种结构称之为“共同体”,认为共同体各成员建构了充分的、“群我”的集体认同,这是最高一级的文化形态。欧洲文化经历了从霍布斯文化到洛克文化再到康德文化的历史演进,就目前来说,欧洲文化体现了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的某些特点,是二者的混合体。

温特对三种国际文化的讨论意在证明两点:第一,国际体系的文化结构是动态的,国际体系随着文化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行为体可以建构霍布斯文化,也可以分解霍布斯文化,并建立洛克文化。由于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成的,如果行为体的互动实践发生了变化,观念随之变化,国际体系结构也就会发生变化。文化之间的竞争正是结构变化的不竭根源,体系变化不是华尔兹的“物质力量分配”的变化,而是“观念分配”的变化,从一种无政府文化转变为另一种无政府文化的关键在于哪一种无政府文化占据国际政治生活的优势。第二,国际体系文化既是可变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温特虽然在总体上对国际体系文化持进化态度,但并没有肯定国际体系的政治文化必然要有发展性进化。文化和观念在国家互动过程中留下的印记具有高度的耐久性,行为体在互动过程中要改变文化是极为困难的。

无政府文化的三种结构是按照三种方式建构的,即被迫遵守、利益驱使和承认广泛的合法性。在前两种方式中,文化只影响行为体的行为和信念,但不涉及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只有在第三种方式中,行为体才被文化建构,即不仅影响行为体的行为,而且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霍布斯文化,国家没有约束性;洛克文化,国家有约束性;康德文化,国家有自觉性。根据建构主义的体系结构由占主导地位的角色来决定的观点,欧盟内部成员国间的朋友关系占主导地位,国家具有自觉意识,可见欧盟属于康德文化。而欧盟之外的国际社会则呈现出霍布斯文化向洛克文化的转变,虽然“敌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但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的主要关系。

(二)关于欧盟制度的作用

建构主义一体化理论首先强调社会本体论,认为国际政治的根本结构是社会的而非仅仅是物质的,社会结构主要是由观念构成的。国际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6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370页.

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观念因素,物质因素通过观念才有意义,观念因素可以包括规范、制度、规则、集体认同、文化认同等。因此,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国际结构是社会观念建构的,而不仅是物质的,欧盟成员国不仅处于欧盟的物质结构中,而且处于欧盟的观念结构中。

建构主义学者温特从“知识”的概念人手对上述理论进行阐释,认为知识有“自有”和“共有”两种。“自有知识指个体行为体有他人没有的信念”,国家的自有知识决定着国家的利益;社会共有知识是“个体之间共同的和相互联系的知识”,属于文化范畴,在国家社会表现为规范、制度等。“具体的文化形态,如规范、规则、制度、习俗、意识形态和法律等等,都是由共同知识建构而成的”,“共同知识能够建构霍布斯提出的那种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也可以建构康德提出的持久和平”。7共有知识建构了欧盟行为体,使欧盟具备了欧盟身份和利益,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身份。

从观念的角度看,欧盟不仅是共有知识的产物,也是集体知识的产物。成员国的共有知识造就了欧盟集体身份的观念,成员国不仅有自己的信念,而且有共有信念,例如代表欧盟的欧盟理事会是欧盟成员国的共同知识建构的欧盟最高权力机构。建构主义还认为,欧盟的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和规范,如条约、普通立法和欧洲法院的判例,还包括很多非正式的规则和主体间的意识等社会因素,如欧洲政策进程中的未成文的行政程序、共同理解、制度安排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非正规行为模式。欧盟的制度建构了行为体的偏好和身份,促使成员国在制度建设中加深对欧盟集体身份的认同,同时欧盟的身份和利益又规定了制度建设的目标,推动了欧盟的制度建设。

(三)关于欧盟身份的变化

温特指出,政治共同体的形成依赖于集体身份的建立,形成集体身份有四个条件:即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8行为体的身份可以产生动机和行为特征,决定行为体的行为和利益。建构主义强调构成欧盟制度的规则、规范的社会建构作用,认为这些规则和规范可以建构行为体的身份,从而引导行为体的行为。例如,欧盟的成员国资格使得德国、法国、意大利不再简单地以欧

7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180-203页.

8同上,第410页.

洲国家,而是以欧盟国家这一身份来定义自己的国家性质。建构主义学者利用身份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身份和文化认同问题。

首先,欧洲一体化不仅是一个新的政体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成员国政治身份的变化过程。建构主义采取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强调结构和行为体的相互建构作用,即行为体的身份和行为都是受社会环境(主要由观念构成)影响的,即结构建构了行为体;同时行为体通过日常的实践创造、再现并改变着社会环境。建构主义把欧洲一体化看作是一个新政体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为体(国家、民族、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欧洲一体化对欧洲的国家体系及其构成单位有一种变革性的影响。例如,德国在战后改变了原来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身份,法国改变了以国家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为特征的戴高乐主义,逐渐认同欧洲,所以法德能够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坚强核心;而英国始终没有认同自己是欧洲的一员,始终把自己定位为欧洲大陆的“他者”。

其次是欧洲认同问题。欧洲认同是一种“超国家认同”,表现为欧盟各成员国对于欧盟这个共同体的一种归属感。建构主义认为,身份、认同都是可以建构的,欧盟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政体,欧洲认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但是,欧盟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在欧洲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建设潜在的欧洲认同,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欧盟的共有知识依赖于欧盟成员国的观念,一方面,成员国有自己的身份和利益考量,另一方面,成员国要考虑其他成员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也就是要对他者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进行界定。如果这些界定形成了共同的身份和利益,那就意味着欧盟集体身份和利益的形成,就会产生互为朋友的认知,这种共有知识将有助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对欧盟成员国而言,欧盟身份和利益的界定和认知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这种界定和认知过程正是一种文化认同的建构。

最后,从身份决定利益的观点以及身份的排斥和包容原则出发,建构主义学者讨论了欧盟的东扩等问题。欧洲联盟一体化的过程是身份和利益的学习过程,成员国在一体化过程中习得欧盟的身份和利益,并从对集体自我的认识和其他国际行为对欧盟的认识中认知了欧盟。“当行为体自我意识到他们认为是‘成功’的行为体时,就会模仿,通过模仿获得了身份和利益。”观念趋同是模仿成功的关键,东欧国家意识到欧洲联盟是成功的行为体时,就会模仿欧盟的标准,通过

达标活动,取得欧盟身份和利益。欧盟标准一旦成为候选国的共有知识,就会被建构,被建构的欧盟标准就成为候选国和成员国共有的文化模式。

(四)关于欧盟交往和话语的作用

从文化的概念可知,交往和话语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建构主义利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了欧盟中成员国等各种行为体的社会行为以及他们的话语实践。建构主义学者认为,行为体的互动和交往是在一定话语环境中进行的,欧盟制度是一个正在形成的话语体系,欧盟的条约、指令和决策程序都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话语、概念和词汇。“如果我们要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我们就要注意言词、话语和交流语言,因为代理者就是通过话语的实践来感知世界并赋予其行动以意义的。”9话语在欧洲一体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核心是一个以辩论和说理为中心的行为体互动模式——交往合理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行为体用辩论和说理来质疑任何因果性和规范性陈述的有效性,并寻求一种交往中的共识,在辩论中更好的、更合理的、更正确的观点要比参与者的权力和利益更有说服力。欧盟成员国在讨论解决共同问题时,往往要通过辩论、商讨的过程来建立一个合理的共识。话语的作用不仅仅只在于解决某个具体的共同问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参与了欧盟的政体建构,这也正是文化的独特作用。比如欧洲的学者和政治家们对于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看法本身就是对欧盟的发展起建构作用;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把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当作“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但当时的德国却把它看作“共同体”(Community),两种不同的看法显示了英德两国不同的文化认同。10

四、结语

建构主义的重心在文化,他们认为文化的变迁导致了新的集体身份的出现,结果是一种文化模式向另一种文化模式转变。欧洲联盟是洛克文化向康德文化的转变,欧盟集体身份的形成是新的文化模式的形成。集体身份体现的是集体利益,如果集体身份能够体现具有国家利益内容的集体利益,那么成员国就会认同集体9Thomas Risse,”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http://WWW.Fuberlin.de/atasp.

10转引李明明:建构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探析[J],《欧洲研究》,2003(3):55.

身份。国家身份是国家存在的显示,国家间身份的形成是以文化为背景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所以国家不可能完全失去自我身份。国家在走向集体身份的过程中不可能达到对集体身份的完全认同,集体身份的形成既受到个体身份的阻力,还取决于他者的认可。因此,国家间集体身份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其成员的超越自我,还需要国际社会其他国家的认可。

建构主义参与欧洲文化认同研究,对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欧洲一体化从一开始就带有政治动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之后政治一体化逐渐被推上欧盟的议程,如何解释这一进程以及预测今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学者们关心的问题。建构主义从社会化的角度,为解释和分析欧洲一体化特别是政治一体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建构主义认为,欧洲一体化是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共有观念)的产物。在二战后民族主义普遍受到反省的情况下,一些具有欧洲统一思想的政治和学术精英为一体化创制了一个超国家的共同体制度。行为体(包括成员国以及民族、个人)通过学习、认知,逐渐内化了有关一体化的规范、规则,从而导致行为体的身份、偏好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行为体通过互动,推动这些规则和规范不断深化发展,也推动着一体化朝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方向前进。但是,建构主义关于欧洲一体化的研究多在于纯理论分析,而经验性分析尚显不足。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 钱乘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M].贵阳:贵州出版社,1999年版.

[3] 孙道天.古希腊历史遗产:欧洲文明源远流长[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版.

[4] 洪丕柱.文化的认同与归宿[M].北京:中国文联出纳社,2003年版.

[5] 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6] 戴维·卡莱欧著,冯绍雷等译,相兰欣校.欧洲的未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Denis-Constant Martin. The Choice of Identity [J]. Social Identity, V ol.1, No.1, 1995.

[8] 李明明.建构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探析[J].欧洲研究,2003(3).

[9] 王帆.认知联盟理论评析[J].欧洲研究,2003(1).

[10]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6).

[11] 孙溯源.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的视角[J].现代国际关系,2003(1).

[12] 王昱.论当代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问题[J].国际观察,2000(6).

[13] 计秋枫.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与思想渊源[J].世界历史,1998(1).

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解析一体化的动力

欧洲一体化动因分析 一、欧洲一体化的渊源 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在库登霍夫—卡勒基泛欧思想和运动的基础上提出“欧洲联盟”的计划,1930年5月,他向欧洲各国政府发出了一份名为《关于组织欧洲联盟体系》的备忘录,即白里安计划,陈述了组建欧洲联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是欧洲第一个关于欧洲一体化的正式官方文件。各国的反应冷淡,特别是英国间接拒绝了白里安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运动中,欧洲国家中出现了一种新思想:民族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欧洲未来需要强调超越国界的精神,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真正的欧洲共同体。这一思想的两大代表人物:阿尔蒂罗·斯皮内利和恩斯托·罗西。1941年8月,他们起草了《文托特内宣言》,鼓励人们将抵抗运动与创造自由统一的欧洲联邦结合起来,永远消除欧洲的分裂和战争。 发展进程 纵观欧洲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即欧洲的一体化必将从经济领域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在各领域的相互配合下,欧洲全方位的一体化指日可待。从欧洲一体化的整个进程来看,欧盟各成员国一体化是循序渐进的。欧洲一体化是从很不敏感的经济领域开始的。而经济一体化又是从较易为各方所接受的煤钢经营管理权让渡开始的。在煤钢共同体获得成功之后,1957 年欧共体成员国签订了《罗马条约》。此后,欧共体逐渐将活动扩展到更多相关的政策领域,诸如农业、关税和贸易领域等。随着关税一体化的进行以及成员国贸易量的增多,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成员国货币政策的限制。从而,各国又开始货币领域的一体化。而这一系列领域的一体化出最终导致了一体化“溢出”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欧洲内部统一大市场和经济货币联盟。当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至一定程度需要政治引导或政治调控时,欧洲政治合作乃至欧洲政治一体化又开始发生。20 世纪70 年代欧共体政治合作表现为成员国外交部长定期会晤,之后《欧洲单一文件》中正式提出欧洲政治合作,经过《欧洲联盟条约》的提升,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 产生。1992 年欧盟签署通过的《马斯特里赫条约》明确了“欧洲公民”的法律概念。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又决定组建“快速反应部队”,建立欧洲共同防务,2000年的《尼斯条约》到2004年的《欧盟宪法条约》2009年12月里斯本条约的实施更标志着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的实质性飞跃。因此足以见得,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就是成员国有一个领域的一体化外溢到其他领域的一体化的过程。 发展动因 推动欧盟一体化向前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成员国大的共同利益需要,利益驱动是欧盟阿战的基本动力,同样,当成员国间利益发生冲突,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就出现徘徊。 二战之后,摆在西欧国家面前的问题,一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二是改变两极体系中自身的国际地位,抵御所谓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反对美国的控制。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实现民族和解,放下仇恨,为了避免战争,最好的方法就是联合发展,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战后新的国际形势,迫使西欧国家必须优先考虑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上的政治地位,所以实现民族和解是必要的,联合是必须的,是符合西欧国家根本利益的。 走向联合是消除敌对的必要措施,法德是欧洲共同体的主要领导国家,就法德而言,法国可以因此防止德国重新走上战争的道路,并确立在联合中的领导地位,德国则可以借此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增进相互间的共识和协作,又可以有机会摆脱战败国的尴尬地位,而成为共同体内的平等伙伴。是各国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市场等的需要。

欧洲一体化进程

xx一体化进程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且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总结,加之欧盟以一体化的形式在欧洲加快内外整合,欧盟终于成为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主权国家联合体,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的最大的区域组织,也是世界上最成熟、最成功的地区一体化组织。 它以其成功经验提出治理全球的“欧洲理念”,欲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一流角色”、“稳定器”和“方向标”。“欧洲理念”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发生“大碰撞”,在理念、国际法、外交改革、经贸等6个方面发生歧见,对此应予实事求是的估量。 大量事实证明,欧盟在国际关系中所起的独特和制衡作用,表明一体化与多极化进程并行不悖。欧盟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内外整合后,以一体化的形式,积厚而发,通过一整套战略理念和行动参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进程。 一、xx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1、欧共体成立前的准备孕育阶段(1946年~1967年) 二战结束后,经过战争洗礼的欧洲百待废兴。昔日的一流世界帝国变成了屈居美、苏之后的二流国家。为了重新找回自己的大国地位,欧洲主要大国都有了重新联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经济的思想。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率先提出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最早构想。1951年,欧洲统一之父——让·莫内在设计欧洲煤钢共同体时也强调了欧洲统一的前景。从1951年开始至今,欧洲演绎着不断扩张和深化的历史。1950年5 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声明(史称“舒曼计划”),建议法德两国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定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该条约于 1952年7月25日生效。

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4No.1 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 刘 华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91) [摘要] 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政策趋同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影响理论是欧洲一体化建立和深化的主要指导理论,每种理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并且互为补充,在欧洲一体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和领域发挥不同作用,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理论选择。 [关键词] 欧洲一体化;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政策趋同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423489(2004)0120008205 欧洲联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体化组织,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欧洲联盟已成为全球众多区域一体化组织学习和借鉴的样本。研究指导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建立及不断深化发展的理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欧洲一体化理论作初步的探讨。 一、一体化理论与欧洲一体化 一体化思想古已有之,从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古希腊时期的城邦联和到19世纪中期以罗伯特?欧文和约瑟夫?蒲鲁东为代表的共同体主义,直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绘都体现了一体化思想的不断发展。当前一体化已成为世界潮流,北美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有东南亚国家联盟,欧洲有欧洲联盟,亚太地区有亚太经合组织等等。这些组织中,欧盟是组织最完备,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无疑也是一体化理论运用最为成功的。 (一)一体化理论的概念与欧洲一体化实践 在讨论欧洲一体化理论时,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体化的概念。大多数一体化理论家强调:国际层次上的一体化进程得到了各参与方的同意,共同的规范、价值、利益或目标的形成为一体化的进程提供了基础。[1](P.548)由此一体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导致政治共同体形成的过程”。厄恩斯特?哈斯的定义就认为:“说服来自不同国家的政治行为体将其忠诚、期望和政治活动转向一个新的中心的过程。这个中心的组织机构拥有或要求掌握对已经存在的各民族国家的管辖权。” 的确,客观的世界存在于无政府状态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求生存、求发展。许多民族接二连三地被卷入一个以变量和混合动机的竞争为特征的共同体之中。他们的利益在某些重要方面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他们又得益于相互间的协调行动。[2](P.270)在当今世界中就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能例外。因此各国都希望通过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诸如安全、政治、军事等高政治领域进行合作,同时在贸易、环境、金融、投资、移民、社会保障等低政治领域也充分协调。当各国的预期合作利益大于单独行动的利益时,合作就会产生,一体化进程由此开始。当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参与一体化的各国的利益逐渐融合、趋同,并且逐步产生认同感和共存感,一体化进程也就获得了各国的普遍支持,能够不断深化和发展。欧洲联盟(欧洲共同体)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张骥、闫磊 2013-1-23 13:03:40 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1期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石家庄050000) 【摘要】目前,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正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作为相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而言较为隐性的文化因素,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其他因素难以企及的影响,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本文试从欧洲统一观念的形成、发展、演变,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欧洲观念的深化发展,欧洲共同的文化政策和在文化全球化、文化霸权的压力面前欧洲的文化抗争问题及文化因素阻碍一体化进程的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文化认同;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张骥,男,法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闫磊,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A81, 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4) 01-0083-11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洲一体化已经从最初的6国发展到如今的15国,2004年将发展成25国,其内涵已从最初的煤钢联营深入到超国家机构的建立与共同货币政策及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和民政事务的政策合作,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文化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对欧洲统一观念、欧

“普世主义”既来自于罗马教会维护其在“基督教世界”中精神统治的努力,也来自于古罗马帝国经久的魅力。十字军东征(1096—1270),作为西欧国家共同的对外宗教战争,增强了西欧世界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罗马教皇身为东征的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也大大提高了自己在道德和精神上的感召力及其一统的权威,基督教会的权势因此达到了鼎盛[1](pp20-28)。有人评价说:“基督教会通过宗教信仰,通过它的宗教组织系统把当时那个分崩离析的西欧联结在一起,这种状况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西欧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速了欧洲文化的认同过程,为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pp53-57)尽管基督教会不遗余力地宣扬和推广“普世主义”,强调基督教世界的统一性和教会权力的普遍性,但终于敌不过王权,最后教会本身也分裂了,然而,谋求统一的追求与梦想覆盖了以后几十代欧洲人的灵魂。 17世纪以后,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它一方面为欧洲各国人民的交往以及欧洲在世界的霸权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使欧洲的分裂持久化,并导致了连绵不绝的战争。这些战争给欧洲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此时,欧洲的理想主义者提出了各种统一欧洲的方案,以谋求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1713年,法国的圣-皮埃尔在《争取欧洲永远和平方案》中最早提出了建立“欧洲邦联”的思想;卢梭则认为,只有依据各民族人民的意志,欧洲联合才可能实现;杰·边沁在《国际法原则》中提出了“普遍和永久和平的计划”;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公布了一个永久和平计划;圣西门致力于“重新组织欧洲社会”,提出要建立一个议会制的联盟;拿破仑有过用武力统一欧洲的宏伟计划,他曾表示:“我要把还是计划的内容付诸实现。我们应当

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2012级历史学120301082 张兰兰 回顾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二战后的欧洲整体地位下降,从昔日的霸主变成此时的美国后面的跟屁虫,欧洲整体难以接受这一事实,整体联合的意识慢慢萌芽,当然这并不是欧洲联合的全部原因,但却是导火索。真正的欧洲联合是在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签订到现在六十多年的时间,欧洲虽然没有达到欧洲联邦的目标,但是欧洲一体化还是取得巨大的进展,而面对这样一个高度的政府间的联合,他们在联合过程中具有怎样一些独到的特征呢? 一、总结历史,超越民族间的矛盾 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大陆自中世纪到二战一直陷入混战当中,国家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在混战中脱颖而出的几个大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几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各国的矛盾日益加重。在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发展到其极端,形成强烈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强调本民族国家利益至上,而不惜损害、侵略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并以为天经地义。欧洲国家之间由于民族主义的极端化而战争不断,或是为在欧洲争夺领土和生存空间,或是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民族极端主义的表现无处不在,德国的“战争伤疤”变成新纳粹图腾;而法国:“去妖魔化”能走多远;英国更是以爱国的名义实施暴力;俄罗斯的光头党试图“有所作为”等等。坚持文化多元和族群包容是欧洲二战后一直坚持的主流价值,也是欧洲一体化的基石之一,而极右翼思潮则是对此主流价值的极大挑战。如今,挪威凶案用血淋淋的现实给欧洲国家以警示,如何在继续推动主流价值的同时遏制极右思潮的蔓延和升级,欧洲社会正面临考验。 纵观欧洲的历史,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弥漫于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狂热,回顾纳粹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行为,就足以说明民族主义极端化的危害。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的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引起欧洲人民和社会精英的痛定思痛的反思。于是,欧洲民族主义出现了一个转折或转型。一批欧洲主义者,把民族极端主义和绝对的民族国家主权视为战争的根源。认为对此如果不加以破除,则新的战争仍然不可避免。而法德之争成为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关键点,法国的欧洲主义者让·莫内认为欧洲必须走一体化之路,才能解决法德之争。但是,如果还是以战胜国高人一等的态度来对待德国,就不可能解决问题。法国必须放弃第一次大战后那种作法,要把法德放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限制主权,把法德之争引上欧洲一体化的轨道,从而使法德战争成为不可能,并为欧洲联邦奠定最初的基础。 二、经济一体化为先导 纵观欧洲半个世纪的一体化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领略到欧洲一体化最先是经济的联合,首先通过在经济领域的磨合,以减少各成员之间的冲突,实现政治,科学,文化等等其他领域的联合。经济一体化先行,在经济一体化达到相当的程度后将政治合作甚或一体化作为补充或保障手段提上日程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既有规律,它体现了欧盟国家主权让渡先经济后政治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明确显示了主权国家对政治主权让渡较之对经济主权让渡更为敏感的心态,也说明了特定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能为成员国带来最为明显的收益。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重要条约的批准情况来看,欧洲民众最为关心的也是其切实的经济利益。那些与

【世界历史重大事件】欧洲一体化

【世界历史重大事件】欧洲一体化 欧盟、申根、欧元区的区别 【欧洲煤钢共同体】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声称美国将竭尽全力帮助恢复世界经济正常秩序,并提出了旨在重建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为欧洲的战后恢复提供经济援助。在经济方面,欧洲国家在美国的敦促下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 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其作用主要是协调欧洲各国经济政策,以努力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 1948年,一个非政府论坛性质的欧洲大会在海牙召开。会上以决议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倡议,例如建立欧洲议会、制定人权宪章、设立人权法院等等。在舆论上为欧洲一体的正式开始作了充分准备。1949年,英、法、瑞典、挪威、丹麦、意大利、爱尔兰以及荷比卢三国共10个国家签订了《欧洲理事会章程》,设立欧洲理事会。严格地讲,这次行动只是一体化的前奏,但是欧洲理事会的工作仍然被认为是卓有成效的。一些重要的协定和《欧洲人权公约》、《欧洲社会安全公约》、《欧洲社会宪章》都是由欧洲理事会主持签署的。真正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当时,为了限制联邦德

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总量,从而控制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法国提出了一个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方案,建议把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该条约也被称之为《巴黎条约》。这个条约是西欧主权国家之间在一体化进程中签订的 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立法文件。《巴黎条约》规定欧洲煤钢 共同体设立4个机构,分别为:高级权力机构(执行机关)、共同大会(咨询监督机关)、特别部长理事会(成员国代表 机构)和欧洲法院(审查执行机关的决定并审理违反条约的诉讼)。《巴黎条约》明确规定煤钢共同体以共同市场、共同目标和共同机构为基础,这三个共同实际上是今后的欧共体以及今天的欧盟所确立的长远发展目标的雏形。 【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4年,欧洲防务共同体(European Defence Community)的建立以失败告终,一体化进程受挫。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的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 条约》;。条约规定: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建立共

欧洲一体化尔雅课考试答案 (1)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欧洲悲剧》的发表者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2 欧盟食品和标签法令中,食品的标签包括的内容有:A、 B、 C、 D、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3 《尼斯条约》规定欧盟委员会的委员人数: A、

B、 C、 D、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 4 欧共体建立共同农业政策的出发点是:A、 B、 C、 D、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5 美元与黄金逐渐脱钩是在: A、 B、 C、

D、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6 为保证土地的肥力,冻结土地的比例达到:A、 B、 C、 D、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三环外交政策的是:A、 B、 C、 D、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8

下列不属于欧洲自由市场流通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9 下列不属于欧共体建立的基本原则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10 《单一欧洲文件》中,部长理事会的表决原则是:A、 B、

C、 D、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11 欧盟的第十个成员国是:A、 B、 C、 D、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12 下列属于邦联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13 欧共体成员国中,最热衷于共同农业政策的是:A、 B、 C、 D、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14 欧洲共同体对外统一关税的建立是在: A、 B、 C、 D、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15 2003年,欧盟对一项新食品也要求贴上标签是:A、

欧洲经济一体化

.

材料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2)根据上图,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 (3)权利让渡是经济一体化的核心问题。结合材料三,谈谈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国家主权、本国利 益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4)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量”的方向发展。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当堂检测】 1、欧洲一体化得以出现的根源在于 A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B .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 C .知识经济的兴起 D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2.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与美国的经济竞争 B .实现欧洲政治经济的一体化 C .加快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D .保证西欧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3、.西欧国家开始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有①经济政治上深受美国的控制②受到苏联及东欧盟国的威胁 ③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密切④要重振欧洲,必须实现联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4.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政治经济实体过渡的是 A . (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 B . 1969 年“欧共体”共同目标的确定 C . 1993 年欧洲联盟的成立 D . 1973 年英国加人“欧共体” 5.欧盟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结果。下列各项中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的是 A.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C.华约组织的建立D.欧共体的建立 6.下列关于欧洲一体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B.符合欧洲各国的利益 C.改变了世界格局 D.破坏了欧盟各国的主权,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7、欧元的启动对这一地区产生的积极影响中最主要的是 A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 B .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合作 C .有效地保护了区域经济的独立发展 D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自我反思思维升华】 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惑需要解决?写出来大家都来帮一帮。 .

欧洲一体化的背景

欧洲一体化的背景 接下来由我来讲述欧洲一体化的背景。 关于欧洲一体化的背景,我把它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政治史根源、经济史根源、文化传统的回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首先是它的政治史根源,一共分为两大块:近代以前的国家形态和民族国家。近代以前的国家形态,一共经历了四种,从城邦、中世纪的封建领地、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共和国到君主制国家。关于第一阶段的城邦,我们都知道,雅典是城邦国家的典型,这方面的知识我们都学过,我就不多讲了。只强调一点,那就是奴隶制是欧洲城邦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城邦之后的第二代国家形态是中世纪的封建领地。在这种国家形态中,封建领主掌握了大部分领地,他们兼任军事首领和政治领袖,实行世袭制,由此造成的地方割据和政治权力分散,严重阻碍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接下来,封建领地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共和国。在公元10——12世纪,欧洲西南部的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的手工业、商业、海上贸易发展迅速,意大利背部和法兰西南部的一些城市因为工商业的繁荣而发展迅速。随后,法兰西北部、尼德兰、英格兰莱茵河沿岸和德意志南部的一些城市也相继崛起。经济相对发达、封建领主势力相对薄弱的一些城市很快便取得了独立,建立起城市共和国。中世纪的城市共和国建立了自治的行会组织,目的是为了维护工商业的繁荣。行会会员,也就是资产者,以金钱为武器,与城市贵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这种城市共和国中,贵族、征税官、商人、手工业者之间实现了一种十分脆弱的平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到了公元13——15世纪,欧洲西部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城市得到了恢复。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西方历史上的第四种国家形态诞生了。不久,荷兰和英国也建成专制国家。君主专制国家保留了中世纪的特权传统,这一点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君主专制国家在新兴的市民阶层与封建贵族的斗争中起了某种平衡作用,从而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欧洲正是在君主专制的条件下实现了民族、国家和法律的统一,使得资本主义的萌芽得到了发展。可以说,君主专制国家,是欧洲跨越封建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的一个中间国家形态。 接下来是政治史根源的第二块内容,就是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要知道,民族国家是欧洲产生的第五种国家形态,也是目前欧洲的主要国家形态。我把它分成四部分来讲述。第一部分,民族国家产生的原因。民族顾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我选取了其中比较重要的六个,大家看一下,我就不详细说了。第二部分,我要讲的是欧洲民族国家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中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后期之前,英法等国建成民族国家,且由于是长期自然演进,最后通过革命方式而成,比较安定团结。第二阶段,十九世纪后期,德意通过铁血手段统一或独立建成民族国家,人民民族意识没有完全成熟,政府通过教育培养民族认同感。

欧洲一体化

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欧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欧盟。 欧盟,是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产物,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国际组织。欧盟的组织结构不同于其他国际组织。欧盟国家在贸易、农业、金融等方面趋近于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在内政、国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则类似一个独立国家所组成的同盟。众所周知,欧盟成立于二战之后,推动欧盟成立的动机起初是渴望重建二战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担忧欧洲会再度陷入战争泥潭。1950年5月9日,时任法国外长的罗伯特·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设想,为促进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石。西欧6国在“煤钢共同体”基础上创建并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性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其后的50余年时间里,欧洲一体化经历了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展阶段,并实现了由经济共同体向政治共同体的延伸。欧盟的建立,也让欧洲的一些国家实现了迅速发展。例如,爱尔兰战后初期曾是欧洲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加入欧共体后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04年人均GDP超过4.5万美元,超过英、法、德等欧盟大国。 以经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内政司法合作为三大支柱组建的欧盟在世界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欧盟国家通用欧元,这在经济上是一个重大举措。采用统一货币能够加大联盟内国家的相互经济依赖性,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通货膨胀。统一的货币使得欧盟国家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中,可以大范围的使用欧元进行结算。再次之前,由于沙特的提议使得美元成为了世界石油的唯一结算货币。因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对外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是美元。欧盟使用欧元,减少了欧洲国家对美元的依赖程度。无独有偶,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开始有大量的亚洲

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试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与价值 摘要:毫无疑问,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集团组织,其一体化进程具备一般区域集团组织的共性,而西欧世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也造就了其发展进程独特性和规律性。首先,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第二,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过渡,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领域扩展;第三,欧洲一体化是从精英到大众的过程;第四,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实行了灵活渐进的原则,排除强制性的一体化;第五,竭力寻求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欧盟是当今国际体系中几乎涉及所有领域的一个重要存在。经济上,它是一个堪与美国匹敌的重要行为体;政治上,它代表着西方世界里与美国不同的声音,是多边主义和规则治理的倡导者。追根溯源,欧盟的力量源泉来自于战后50多年的欧洲一体化建设。 现代意义上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二战以后。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战火的洗礼,百废待兴,局面微妙。一方面,欧洲的主要战胜国在胜利的喜悦尚未消退之际,就感受到了来自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德国虽然投降,但仍然具备东山再起的实力。战争虽然结束了,欧洲人却仍然没有安全感。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已经逐渐开始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争演主角。欧洲人开始积极地推进欧洲一体化。欧洲一体化是二战后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区域集团化实践。从1951年4月18日,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以及西德签署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到1991年欧盟成立,欧洲完成了经济政治乃至多领域的一体化。 一任济一体化的先导作用

纵观欧洲半个世纪的一体化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领略到欧洲一体化最先是经济的联合,首先通过在经济领域的整合,以减少各成员之间的冲突,实现政治,科学,文化,军事等等其他多个领域的联合。当经济一体化发展至一定程度需要政治引导或政治调控时,某种程度的政治合作乃至一定程度的政治一体化才会发生。 有关政治一体化的决策及其实践活动是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需求外溢的结果。经济一体化先行,在经济一体化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后将政治一体化作为补充或保障手段提上日程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既有规律, 它体现了西欧或者欧洲国家主权的让渡先经济后政治的显著特征, 这种特征明确表明了主权国家对政治主权的一体化较之对经济主权让渡更为谨慎敏感的心态, 同时也说明了某些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能为成员国带来最为直接、明显的效益。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重要条约的批准情况来看, 西欧或欧洲民众最为关心的也是最为迫切和直接的经济利益。那些与其目前的实际利益相差甚远、甚至可能具有某种潜在负面影响的宏伟蓝图和冠冕堂皇的理目标标, 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 政治一体化并非违背欧共体乃至欧盟成员国及欧洲民众的普遍利益, 只是现存民族国家的民声对其有更为苛刻的要求, 政治一体化的发生需要更丰富的土壤, 才能产生更强烈的现实与长远影响。 而现代意义上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二战以后,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战火的洗礼,百废待兴,局面微妙。一方面,欧洲的主要战胜国在胜利的喜悦尚未消退之际,就感受到了来自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德国虽然投降,但仍然具备东山再起的实力。战争虽然结束了,欧洲人却仍然没有安全感。因而,现阶段他们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来给他们安全感。因此以经济一体化为先导,可以让欧共体或者欧盟成员国以及各成员国的人们看到一体化所带来的益处,兴起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真正起步是在二战以后。 二战以后,欧洲各界对欧洲联合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热情,各种统一运动风起云涌。为协调各组织的行动,1948年5月800名来自西欧各界的热衷欧洲联合的人士在海牙举行了由温斯顿·邱吉尔主持的的“欧洲大会”。大会制定了欧洲组织的最低纲领,并决定把各种力量统一成“欧洲运动”。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政府也行动起来。1948年3月,英、法、荷、比、卢五国签定《布鲁塞尔条约》,加强集体防卫,并派生了西欧联盟;1948年4月奥地利、比利时、丹麦、

法国、希腊、爱尔兰、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英国、瑞典、瑞士、土尔其和德国西占区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49年5月,布鲁塞尔条约成员国和丹麦、爱尔兰、意大利、挪威、瑞典共十国组建了欧洲委员会。 上述组织虽有全欧性质,但都是政府间的合作组织,并不具有超国家的力量。1951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才是向欧洲一体化迈出的最具实质性的一步。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一手策划的。1950年5月9日,在征得政府同意后,舒曼公布了他的计划。其主要内容为:

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管理机构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负责整个制度运转的共同高级管理机构将由各国政府指定的独立人士组成。机构的决定在法国、联邦德国和其他参加国具有效力。由于不愿接受一个超国家机构的存在,英国拒绝了法国的建议,而荷兰、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和卢森堡表示欢迎。经过艰苦的谈判,1951年4月18日六国在巴黎签订有效期为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共同体不仅有独立于各国政府的自己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和性质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战后发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性:经济一体化的先导作用,一体化政策的弹性适用, 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动态平衡, 一体化利益均摊原则, 精英驱动的一体化进程, 主权的集合与共享。这些特点和性质实际上表明了战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走出高度发达和疆域相对狭小的困境以及抗衡外部政治经济竞争压力而寻求区域一体化的创新。可以预见, 欧洲一体化的这种特点和性质仍会体现在未来的一体化进程中, 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盟发展的新特点。 一、任济一体化的先导作用 回顾欧洲一体化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 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一体化主导了整个一体化的发展脉络。尽管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动因有多种, 即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等等, 但最能将西欧国家或者说欧洲国家整合起来的是经济领域的一体化。当经济一体化发展至一定程度需要政治引导或政治调控时,某种程度的政治合作乃至一定程度的政治一体化才会发生。有关政治合作或政治一体化的决策及其实践活动是经济一体化发展及需求外溢的结果。经济一体化先行,在经济一体化达到相当的程度后将政治合作甚或一体化作为补充或保障手段提上日程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既有规律, 它体现了欧盟国家主权让渡先经济后政治的显著特征, 这种特征明确显示了主权国家对政治主权让渡较之对经济主权让渡更为敏感的心态, 也说明了特定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能为成员国带来最为明显的收益。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重要条约的批准情况来看, 欧洲民众最为关心的也是其切实的经济利益。那些与其目前的实际利益相距甚远、甚至可能具有某种潜在负面影响的宏伟蓝图和冠冕堂皇之词, 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政治一体化并非有悖成员国及欧洲民众的普遍利益, 只是现存民族国家的藩篱对其有更为苛刻的要求, 政治一体化的发生需要更丰富的土壤, 会产生更强烈的现实与长远影响。 二、一体化政策的弹性适用 欧盟成员国不同的国家利益通常会导致对一体化政策发展的不同需求, 强求一致则有导致政策发展停滞之虞。由于任何成员国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政策问题上永远处于多数, 或说处于有利地位, 故妥协与规避就成为一体化政策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所谓规避, 即在特定政 策提案对某个或某些成员国可能具有潜在不利后果的情况下, 可考虑对该政策提案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条款进行例外处理, 也即可以不适用于这些成员国, 以换取持反对意见的成员国同意该项政策发展。这种一体化政策的弹性适用或者说灵活性贯穿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始终。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创建了欧洲货币体系中的汇率机制以来, 欧洲一体化进程就包括了某些灵活性要素, 即不是所有成员国都必须加入一体化进程的所有方面。80年代中期确立的申根体系明确认可不介入这些机制的成员国。20世纪90年代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阿姆斯特丹条约继续依循并极大地扩展了这种弹性原则。如马约将两个新的政策范畴—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和司法与内政领域的合作游离于欧共体的政策制定机制之外, 而由各国政府商定。这是由于一些成员国认为这两个支柱涉及敏感的国家主权, 在现阶段难以适用超国家的决策机制。这种特殊政策特殊处理的方式既照顾了成员国对其主权利益的考虑, 又保证了一体化向外延扩展的方向发展, 进而为成员国实现其整体国家利益提供了现实基础。 此外, 马约第一次将成员国不包括在某些政策领域以条约的形式给予特别的阐明。如社会政策在马约谈判过程中产生了特殊的困难。尽管有11个成员国希望给予社会宪章以坚实的条约基础, 但由于英国希望该政策领域不扩展到欧共体现存政策职责中, 导致马斯特里赫

欧洲一体化中的文化因素.

欧洲一体化中的文化因素 作者:黄津时间:2009-4-7 16:18:00 【论文关键词】欧洲一体化;文化;认同 【论文摘要】欧洲一体化进程从1952年的煤钢共同体诞生开始,迄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这风风雨雨的50多年里,其成员国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现在的27个;其活动领域从当初的煤和钢的生产和销售,扩大到了经济、社会、政治、行政以及军事等多个领域。在促进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文化因素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文章从文化的定义和功能出发,通过分析欧洲各国文化的共性,从而指出欧洲一体化过程的文化因素的作用和地位。 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经济、安全因素是人们经常提起的重要推进因素。但是,在欧盟形成以及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因素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和促进因素。可以说,正是由于欧洲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认同,才使得欧洲在当今世界上成为区域一体化程度最高、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区。有的学者指出,在欧洲文明的共同背景下,欧洲确实存在着统一的根本因素。这种因素有着共同的、根深蒂固的古文化背景和犹太基督教背景。他们在同异族文化接触之后,既显示出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又表现出了欧洲文明的普遍性和统一性。 一、文化的定义及功能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自20世纪初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1、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尔雅欧洲一体化期末考试答案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欧共体是完全可以分庭抗礼的 1.0?分 正确答案:X我的答案:X 3 立法职能是欧洲议会的主要职能 1.0?分 正确答案:X我的答案:X 4 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到欧盟统一大市场的正常运转 1.0?分 正确答案: V我的答案:V 5 欧盟东扩在 20世纪90年代就完成了。 1.0?分 正确答案:X我的答案:X 6 欧洲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西欧联合幵始进入理论化阶段。 1.0?分 正确答案:X我的答案:X 7 内务与司法合作是欧盟的三根支柱之一。 1.0?分 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 8 《申根协定属于欧盟灵活性条款的代表。 1.0?分 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 欧盟理事会拥有欧共体政策领域的唯一决策权

1.0?分 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 10 欧洲共同体内部农产品价格差额很小 1.0?分 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 11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欧共体的前身 1.0?分 正确答案:X我的答案:X 12 建设性弃权限制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灵活性发挥。1.0?分 正确答案:X我的答案:X 13 戴高乐是强烈的民族主义者。 1.0?分 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 14 罗马条约规定欧洲共同体以防务同盟为基础 1.0?分 正确答案:X我的答案:X 15 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关税和货币汇率问题都迎刃而解。 1.0?分 正确答案:X我的答案:X 16 英国对于欧洲超国家性质联合一直处于冷淡状态 1.0?分

《罗马条约》签订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修订是《尼斯条约》的签订1.0?分 正确答案:X我的答案:X 18 法德关系问题是西欧联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0?分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V 19 20世纪70年代,欧盟农业已经成为一个资本集约化的部门 1.0?分 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 20 法国对于消除非关税壁垒持积极态度。 1.0?分 正确答案:X我的答案:X 21 荷兰和比利时对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持中立态度。 1.0?分 正确答案:X我的答案:X 22 关税同盟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1.0?分 正确答案:V我的答案:V 23 英国是一个农业出口国 1.0?分 正确答案:X我的答案:X 欧盟委员会的委员是由选举产生的

欧盟一体化的阻碍及其未来发展

《国际会计》作业论文 论文题目:欧盟一体化的阻碍及其未来发展 姓名:cxYuan 年级及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2017年4月20日 欧盟一体化的阻碍及其未来发展 摘要:近年来,欧盟承受着欧洲国家高额的主权债务,难民大量涌入和逆全球化思潮带来的

各种压力与困难,一体化面临严峻考验。为应对危机提升竞争力,欧盟推出了各个层面的改革,但收效甚微。本文立足于欧盟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和历史背景,结合近年欧盟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综合分析目前欧盟一体化的阻碍,结合现状分析欧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欧盟一体化逆全球化思潮 1.引言 欧洲是区域一体化的先行者,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成功和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一体化欧洲一体化至今已近60年,正朝着深度与广度两个方向持续推进。 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暴露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直至目前,欧洲经济仍未走出欧债危机的阴霾,欧元区依然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顿。2015年伊始欧洲发生的三件大事立陶宛正式加入欧元区欧洲央行正式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希腊极左翼联盟大选获胜,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而2016年,作为欧盟元老的英国公投脱欧更是给了欧盟的一体化战略迎面一击。, 欧洲一体化进人联盟阶段后,本应有更高的要求、更强的动力;但实际却事与愿违,高层设计与可行性屡生错位。这凸显出当前欧盟所处历史节点的结构性问题,并将长期羁绊欧盟建设。 2. 研究背景 2.1 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现代意义上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二战以后,但其政治规划早在一站尚未结束时便被提出。1939—1940年间,英国政府就向法国政府示意成立欧洲联合政府。1946 年9 月19 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倡导成立欧罗巴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Europe)。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时任法国计划委员会主任的让·莫奈就试图成立欧洲联合机构,希望英、法两国成立一个联合经济组织,但遭到了英国的拒绝。 由于二战结束时的欧洲已经脆弱到没有美国的援助便难以复苏的境地。1947年, 《马歇尔援欧计划》获得通过,但马歇尔计划有一个前提,美国的经济援助必须面对整个欧洲,而不能只对某一个国家。为了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Economic Cooperation),

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c15705264.html, 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作者:张自楚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21期 摘要: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联邦主义为欧洲派人 士提供了思想基础、对欧共体的建立和欧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联邦主义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思想渊源之一;联邦主义促使欧洲人民对民族主义进行反思,为欧洲国家避免战争、维护和平提供了理论基础;联邦主义有利于欧盟及其成员国保护其共同价值观、改革欧盟的社会经济模式。 关键词:联邦主义;欧盟;欧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1-0296-03 联邦主义源自古希腊和欧洲中世纪的政治思想理念,它本身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制度。作为观念形态的联邦主义,表现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民族主义,主张建立权力集中、统一的民族国家[1]。作为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的联邦主义,是指政治上介于中央集权和松散的邦联之间的 一种制度,统一在联邦内的各邦是曾经在内政和外交上都拥有自主权的国家[2]。联邦主义也 是一种一体化的政治理论,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联邦国家。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有何影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本文将分析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及其主要原因,并就联邦主义对欧盟未来的影响进行展望。 一、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联邦主义为欧洲派人士提供了思想基础 1795年康德发表的《永久和平论——一个哲学方案》提出了以欧洲联邦形式实现永恒和平的思想,成为现代联邦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一。康德主张通过建立一个体现联合起来的权力和意志的联邦来避免战争、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联邦主义对许多欧洲派人士,如法国的莫内、舒曼、联邦德国的阿登纳、比利时的斯巴克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联邦主义者们认为:主权国家已经衰老过时,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在他们看来,西欧国家由于市场狭隘、投资机会有限,因而缺乏生命力。在政治上,民族主义会产生极权主义和军国主义倾向,因而是反动的。民族主义一是在国内往往导致极权,二是在国际间容易引发冲突和动荡,因此他们号召成立某种超国家性的机构,以避免极权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产生[3]。战后初期,联邦主义运动在欧洲迅速开展起来。1946年,欧洲联邦主义者联盟在巴黎成立,50来个联邦主义运动组织共同为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欧洲联邦而积极活动。其中既有学者、思想家,还有许多主张联合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莫内和舒曼等人的主张都被视为联邦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联邦主义者们主张先在西欧建立一个欧洲联邦或欧洲合众国,然后把苏联和东欧包括进来,继而实现整个欧洲的和平与民主[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