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习题册答案整理(高鸿业)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习题册答案整理(高鸿业)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习题册答案整理(高鸿业)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习题册答案整理(高鸿业)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 (产出) 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 (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二者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而且曲线的变动趋势相同。

(2)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 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 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 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 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最终产品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与消费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指在核算期间须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作为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 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 GDP? (北方交通大学考研)

解答: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 GDP,而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这是因为:

(1)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货币,把货币投入到生产。比如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 GDP.

(2)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

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利用从纳税人身上所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不计入 GDP 的.

4.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 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 (多校考研题)

解答:政府通过雇请公务员为社会提供了服务, 公务员提供服务创造了价值,而且发生了实际的市场交易活动,所以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 GDP. 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的收入转移给另一些人

或另一些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创造价值,也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这些救济金不计入 GDP.

另外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 最终会变成消费或投资. 若救济金 (转移支付) 计入 GDP,

再把由此引起的消费或投资也计入 GDP,则会出现重复计算.

5.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 (如营业税)也计入 GDP?

解答: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GDP)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

总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 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企业间接税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间接税主要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 和收入法计得的 GDP 相一致, 必须把间接税计入 GDP. 举例说, 某人购买一件上衣支

出100元,这100元以支出形式计入GDP.实际上,若这件上衣价格中含有5美元的营业税和3美元的折旧,则作为要素收入的就只有92美元. 因此, 用收入法计算 GDP 时,应把这5美元和3美元一起加到92美元中作为收入计入 GDP.

6.假定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 (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 GDP.

(2)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 用收入法计算 GDP. 解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所以 GDP=40 (万美元).

(2)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 (万美元); 在生产活动中, 所获

利润共计:(10-75)+(30-5)=275 (万美元).用收入法计得的GDP 为125+275=40 (万美元).

7.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

(1)2016年名义GDP;

(2)2017年名义GDP;

(3)以2016年为基期,2016年和2017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2017年为基期,2016年和2017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对否?

(6)用2016年作为基期,计算2016年和2017年的GDP折算指数。

答:(1)2016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0×100+1×200+0.5×500=1450(美元)

(2) 2017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0×110+1.5×200+1×450=1850(美元)

(3)如果以2016年作为基期,

2016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0×100+1×200+0.5×500=1450(美元)

2017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0×110+1×200+0.5×450=1525(美元)

这两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15251450

100%=5.2% 1450

-

?。

(4)如果以2017年作为基期,

2016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0×100+1.5×200+1×500=1800(美元)

2017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0×110+1.5×200+1×450=1850(美元)

这两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18501800

100%=2.8% 1800

-

?。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为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因为实际GDP的变化取决于产出变化,与价格无关;名义GDP由当年价格水平和社会总产出决定。

(6) 2016年GDP折算系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

2017年GDP折算系数=名义GDP/实际GDP=1850/1525=121.3%

8.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试计算: (1) 国内生产净值;(2) 净出口;(3) 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解答:(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500,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 (亿美元). (2)从 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 因此, 净出口nx=4800-3000-800-960=40 (亿美元).

(3)用BS 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 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 =T-g,从而有T=BS+g=30+960=990 (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由国民生产净值减去净税收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d=NNP-T=4300-990=3310 (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3310-3000=310 (亿美元).

9.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 政府预算赤字是200, 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 (单位都是亿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解答:(1)用s代表储蓄 (即私人储蓄sp),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

s=yd-c=4100-3800=300(亿元)

(2)用i代表投资,用sp、sg、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

s

=t-g=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 代表预算盈余,在本题中,sg g

=BS=-200.

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 即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 对本国来说, 则是进口减去出口, 在s

r

本题中为100,因此投资为

i=sp+sg+sr=300+(-200)+100=200(亿元)

(3)从 GDP=c+i+g+(x-m)可知,政府支出g=5000-3800-200-(-100)=1100(亿元)

10. 举例说明资本存量、总投资、净投资和重置投资四者的关系,这四者是否都计入 GDP? 它们是否一定都是正数?

总投资等于重置投资加净投资。净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各个时期净投资总和为某一节点的资本存量。

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不一定增加,总投资增加时净投资不一定增加,而只有净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才能增加。例如,某年某国总投资是200亿元,假如重置投资也是50亿元,则净投资为150,本期资本存量增加150。

资本存量、总投资、重置投资一定为正数。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和生产活动,要精心生产活动必须有资本存量,所以资本存量一定为正数,资本每年折旧必然产生,折旧对应重置投资,所以重置投资一定都是正数。“总投资不可能是负数”即使本年度没有生产任何资本品,总投资也只是零而不能为负。净投资不一定都是正数,可能是负数。如果本年度生产的资本品价值不足以弥补资本消耗折旧时。净投资就为负数。

11. 为什么存货会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存货包括下列三种类型的有形资产: 产成品、在产品、原材料。⑴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存储以备出售的存货。这是指企业在正常的过程中处于待销状态的各种物品,如工业企业的库存产成品及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⑵为了最终出售正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存货。这是指为了最终出售但目前处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各种物品,如工业企业的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以及委托加工物资等。⑶为了生产供销售的商品或提供服务以备消耗的存货。这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耗用而储备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

资本是能够提高生产服务的各种生产资料。存货对厂商来说,像设备一样,能为生产提供某种服务。例如,存货投资,作为产成品,可以满足市场随时的需求,同时,生产过程连续不断地维持下去,企业有足够的原材料储备。并有部分有材料处于加工过程之中。可见,存货对厂商的正常经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构成资本存量的一部分。

GDP是某经济社会在每一时期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存货的增加是由于来源于生产活动的结果。GDP核算的存货主要是产成品的增加,包括意愿存货投资和非意愿存货投资。如果把存货排除在GDP之外,只统计当期销售额,而不是生产额总额,会低估GDP。例如,某国某年生产5000亿产值,但只卖掉4500亿,还有500亿看作是企业自己购买,要作为存货投资计入GDP。

12. 为什么计入 GDP 的只能是净出口而不是出口?

答: GDP核算的是本国一定时期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出口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本国GDP的一部分,而从外国进口的货物并不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只是外国

生产的一部分,但却被计入本国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的一部分。所以进口部分要减掉,否则,就会犯多计算GDP的错误。

例如,进口1台价值100万的机器,被计入本国投资,进口价值50万的食品,被计入本国消费。如果我们核算GDP时不把这150万元的进口减去,就会误把外国生产的GDP计作本国的GDP。因此,我们计算GDP时,必须从出口中扣除进口即仅计算净出口,否则,就会多核算GDP。

13. 假定甲厂商为乙厂商提供服务应得的报酬为400 美元,乙厂商为甲厂商提供服务应得的报酬为300美元,甲和乙商定互相抵消300美元,结果甲只收乙100美元。试问计入 GDP 的是否就是这100美元?

答: GDP核算的是本国一定时期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所以甲厂商和乙厂商不管为谁提供服务创造的价值都应该为GDP的核算数值,不应该抵消。所以:

GDP=400 美元+300美元=700美元

14根据下列统计资料计算国民收入 (NI )、国内生产净值 (NDP)、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个人收入(PI )。

(1)国

民收入 NI

=公司利润

+个人租金

收入+雇员

酬金+非公

司企业主收入+企业支付的利息=250+140+500+200+25=1115

(2)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间接税=1115+15=1130

(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折旧=1130+20=1150

(4)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红利- (公司利润+社会保险金) +政府转移支付=

1115+100-250-10=955

15. 消费价格指数 (CPI)能完美地衡量人们的生活费用变动吗?

消费者价格指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们的生活费用,但不能完美地衡量人们的生活费用。这是因为:(1) 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组合的种类和数量是相对固定的,如果一些消费者实际消费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组合和数量与计算CPI所采用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不一致,这些消费者的生活费用及其变化就不能够完全在CPI上反映出来。(2) CPI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替代倾向。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时,它们并不是同比例变动的,一些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明显,一些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比较缓慢,而另一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甚至会下降。对此消费者会进行消费商品和服务的替代,即少消费价格上升明显的商品和服务,多消费价格上升缓慢甚至下降的商品和服务。但是,CPI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组合是固定的,因此CPI会高估生活费用的变化。(3) CPI没有考虑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出现。当新产品或新服务出现后,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而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消费者为了维持既定生活水平所需要支出的钱可以减少了,因此CPI会高估生活费用的变化。(4) CPI难以反映和衡量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如果一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了,而这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保持不变,单位货帀的购买力实际上是上升了;反之则反是。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

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C

Y

?

?

或MPC=

C

Y

?

?

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APC=C

Y

。边际消费

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即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 =ΔC+ΔS ,因此, 0<MPC =C Y ??<1。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例如,在图13-5中,当收入低于Y 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当收入低于Y 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与横轴所成的夹角总大于45,因而这时平均消费倾向C Y

>1。

图17-5

6.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解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也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之后的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保持不变。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3.为什么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

解答: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大于富者,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可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于是总产出或者说总收入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4.为什么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大于政府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

解答: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数倍于政府购买的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但是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税率上升或税收基数增加)时,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的增加量,反之亦然。这个倍数就是税收乘数。由于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而是要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因此税收乘数的绝对值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例如增加10亿元政府购买,一开始就能增加10亿元总需求,但是减税10亿元,会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10亿元,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是0.8,则一开始增加的消费需求只有8亿元,这样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就必然大于税收乘数的绝对值。

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也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消费支出及总支出;并且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是一样大的。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与政府购买支出是同方向变化的,但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45o 线 C a C=a+bY 0 Y 0 Y

5.平衡预算乘数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解答: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在理论上,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也就是说政府增加一元钱开支同时增加一元钱税收,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一元钱,原因在于政府的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如果用公式说明,就是Δt =Δg (假定转移支付t r 不变),而收入的变化是由总支出变化决定的,即Δy =Δc +Δi +Δg ,假定投资不变,即Δi =0,则Δy =Δc +Δg ,而Δc =βΔy d =β(Δy -Δt ),因此,有Δy =β(Δy -Δt )+Δg =β(Δy -Δg )+Δg (因为Δt =Δg ),移项得到:

Δy (1-β)=Δg (1-β)

可见,Δy Δg =1-β1-β=1,即平衡预算乘数(用k b 表示)k b =Δg Δy

=1。 这一结论也可以通过将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直接相加而得:

k g +k t =11-β(1-t )+-β(1-t )1-β(1-t )

=1

6.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解答:总需求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需求,它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需求。税收的变化与总需求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税率上升或税收基数增加)时,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需求也减少。总需求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的增加量,反之亦然。这个倍数就是税收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需求,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需求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的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需求,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及总需求;并且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是一样大的。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与政府购买支出是同方向变化的,但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税收、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变量,控制这些变量的政策称为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

例如,增加1美元的政府支出,一开始就使总需求增加1美元,因为政府购买直接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可是增加1美元的转移支付和减少1美元的税收,只是使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1美元,若边际消费倾向是0.8,则消费支出只增加0.8美元,这0.8美元才是增加1美元转移支付和减税1美元对最终产品需求的第一轮增加,这一区别使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与税收乘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使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大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

7.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 =100+0.8y d ,投资i =50,政府购买性支出g =200,政府转移支付t r =62.5,税收t =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解答:

(1) y=c+i+g=100+0.8×(y-250+62.5)+50+200

0.2y=200

均衡收入y=1000

(2) 投资乘数k=1/(1-β)=1/(1-0.8)= 5

政府购买乘数k g =1/(1-β)=1/(1-0.8)= 5

税收乘数k t =-β/(1-β)=-0.8/(1-0.8)= -4

转移支付乘数k tr =β/(1-β)=0.8/(1-0.8) = 4

平衡预算乘数k b =k g +k tr =5+(-4)=1

8.在上题中,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 200,试问:(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以同一数额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答:原来均衡收入为1 000,现在需要达到1 200,则GDP 缺口Δy =1200-1000=200。

(1) Δg=g y k ? =2005

=40 (2)ΔT=t y k ? =200-4

= -50, (3) Δg=ΔT=

b y k ?==200

9. 消费支出波动比国内生产总值波动平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按相同的方向变动。但从短期角度来看,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有波动,消费支出的波动幅度比国内生产总值要小。这是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受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影响。国内生产总值与投资和净出口是顺经济周期变量,三者同方向变动,投资和净出口十分不稳定,而且国内生产总值与投资、净出口具有循环积累自我强化效应。消费与政府购买比较稳定,因此国内生产总值波动主要由投资和净出口波动引起的。

中低收入者消费支出受个人可支配收入影响比较大,而个人可支配收入主要受工资、税收、转移支付影响,工资具有刚性,基本比较稳定,税收、转移支付是逆经济周期变量,当经济衰退时(即国内生产总值减少时),税收减少,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增加,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减少量小于经济衰退程度(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量);反之,当经济高涨时即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时),税收增加,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减少,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小于经济高涨程度(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量)。税收和转移支付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波动幅度要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幅度。高收入者消费支出基本不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是稳定的。显然,消费支出波动幅度要比国内生产总值小,即消费支出波动比国内生产总值波动要平稳。

10.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 “节俭的悖论”?

答:凯恩斯储蓄-投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可用图13-1来描述:交点E 0表示计划的投资等储蓄,这点决定了均衡收入水平Y0。假设消费函数为C=a+b ,则储蓄函数为=-a+(1-b),则增加储蓄也就是减少消费,即减少消费函数中的a 、b 值。a 变小,意味着图中储蓄上移;b 变小,意味着,边际储蓄倾向(1-b)变大,储蓄曲线线以A 为圆心逆时针转动。这两者均会导致均衡点E 向左移动,也就是使均衡收入下降。

图13-1 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相交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I,S S

E 0 I Y 0 Y -a A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减少储蓄或增加消费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对整个经济来看,减少消费,会引起经济萧条,减少国民收入,对国民经济整体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构筑理论体系。离开了假设,理论就失去其基础,当然也就不能成立。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就不是总供给,而是总需求。凯恩斯的这一理论主是针对30年代大危机的情况提出的,当时工人大量失业、设备闲置。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总需求,当然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走出低谷。这个理论也说明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也很重要。另外,储蓄的资源用于何种用途没有研究。储蓄若束之高阁,闲置,一定不会促进经济发展;若储蓄转化为投资,则会来动经济增长和生产能力增加。

凯恩斯所用的是一种短期分析,即假设生产能力,技术条件等都是不变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在长期中,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仍然要依靠生产能力的提高、资本的增加、技术的进步。在长期中经济增长就取决于储蓄的提高,而不是消费的增加;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所以不能将之到处照搬。对于供给不足的国家,此理论不适用。

11. 为什么西方宏观经济学家通常可假定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经济发展最求的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按照木桶定理、短边原则,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的均衡产出一定由总供给和总需求相对较小的量决定。若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产品过剩,总需求决定产品销售量和就业量,有需求就可以扩大生产、增加产量,对应凯恩斯定律。反之若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供给不足,总供给可以自动创造自己需求,总供给决定社会均衡产量,对应萨伊定律。

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二十世纪,普遍出现了产品过剩现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连续发生,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基本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产生,1936年凯恩斯发表《通论》,标志西方宏观经济学正式产生。凯恩斯经济学就是解决总需求不足的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所以客观现实和理论来源都使西方宏观经济学家通常假定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12. 试述乘数理论的适用性。

乘数原理(multiplier principle)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其原因是,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

乘数能够发挥作用的条件是:(1)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要有可供利用

的劳动力和一定量的存货用于增加生产。否则,投资增加以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上升。(2)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若两者不独立的话则乘数作用变小。因为投资增加会带动货币需求增加,从而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减少消费,从而部分抵消

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3)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若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抑制消费,而且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4)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物品,否则收入增加会受到限制。(5)乘数发挥作用还与边际消费倾向、税率等因素有关,乘数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成同方向、与税率大小成反方向变动。

13.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 能否反过来说,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

APC=c

y

=

a+by a a

=b=

y y y

MPC

++,

a

y

随y增加递减,若MPC,则APC递减。

APC-MPC=a

y

>0 APC> MPC,MPC小于APC,只要MPC小于APC,即使MPC递增,APC也可以保持递

减。所以APC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不也一定递减

14. 假设某社会经济的储蓄函数为s=-1600+0.25y,投资从i=400增加到i=600时,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多少?

解:由s=i得:-1600+0.25y =400 y=8000

-1600+0.25y=600 y=8800

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值为:△y=8800-8000=800

15. 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0.75yd , 投资为i=800, 政府购买为g= 750,净税收为

=600,试求:(1)均衡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2) 消费支出; (3) 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4)投资乘数。

解:(1)yd=y-t= y-600

y =c+i+g=1000+0.75(y-600)+800+ 750

均衡国民收入y =8400

可支配收入yd=y-t= y-600=8400-600=7800

(2) 消费支出c=1000+0.75yd=1000+0.75×7800=6850

(3) 私人储蓄s=yd-c=7800-6850=950

政府储蓄BS=净税收t-政府购买g=600-750=-150

(4)投资乘数=

1

1MPC

-

=

1

4

10.75

=

-

16. 在一个两部门经济中,假设边际储蓄倾向为0.2,投资增加1000亿美元时,国民收入、消费及储蓄如何变化?

解:边际储蓄倾向为0.2,则边际消费倾向=1-0.2=0.8.

国民收入增加额△y=1000×

1

5000 0.2

=

消费增加额△c=5000×0.8=4000

储蓄增加额△s=5000×0.2=1000

17. 假设一国经济中消费者支出增加600, 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和税收各减少 300,边际储蓄倾向为0.2,试问新的均衡国民收入将如何变动?

解:边际储蓄倾向为0.2,则边际消费倾向=1-0.2=0.8.

消费者支出乘数=政府购买乘数=

1

1MPC

-

=

1

0.2

=5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0.8

4 110.8 MPC

MPC

== --

税收乘数

0.8

4 110.8 MPC

MPC

--

==---

国民收入变动额△y=600×5-300×5-300×4+300×4=1500

18. 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50+0.75y,试问y=1000时的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是多少?

解:消费c=150+0.75y=150+0.75×1000=900

储蓄s=y-c=1000-900=100

边际消费倾向MPC=0.75

平均消费倾向APC=9000.91000C Y == 边际储蓄倾向MPS=1-MPC=1-0.75=0.25 平均储蓄倾向APS=

1000.11000S Y == 19. 什么是宏观税收函数?

宏观税收函数是税收与税率、国民收入之间数量模型。T=T 0+tY。其中T 为税收额,T 0为定量税,t是税率,Y为国民收入。T 与Y成同方向变动,但是税率太高可能使国民收入减少,进而引起税收减少,表现为拉弗曲线。

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LS ——LM 模型

1.怎样理解IS —LM 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解答: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联系与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 —LM 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是围绕IS —LM 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 —LM 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IS —LM 模型被称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还在于IS —LM 模型在阐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思想方面有很多优点:

一是IS —LM 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示经济短期波动究竟来自何方,是来自投资支出变动、消费支出变动、政府支出或税收方面因素的变动,还是来自货币供给和需求方面因素的变动。如果属于前一方面因素引起的变动,则会在IS 曲线移动中得到表现;如果属于后一方面因素引起的变动,则会在LM 曲线移动中得到表现。

二是IS —LM 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现出政府干预经济使用的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如果是财政政策,必然表现在IS 曲线的移动上,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紧缩性财政政策引起IS 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如果是货币政策,必然表现在LM 曲线的移动上,增加货币的扩张政策引起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减少货币的紧缩政策引起LM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0 t

三是IS —LM 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现构成总需求诸因素对总需求变动影响的强弱程度。例如,如果投资对利率变动很敏感,IS 曲线就会较平坦,即IS 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较小;反之,若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IS 曲线就会较陡峭,即IS 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较大。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很敏感,LM 曲线就会较平坦;反之,若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不敏感,LM 曲线就会较陡峭。利率变动是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利率变动如何影响总需求可以在IS 曲线和LM 曲线形状上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四是IS —LM 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现出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的效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与IS 曲线和LM 曲线的倾斜程度即斜率都有关。其原因在第十七章阐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时会有说明。

五是IS —LM 模型可清楚直观地表现出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这两大学派为什么会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不同的态度。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利率较低时,人们即使有闲置货币,也不肯购买债券,经济会陷入所谓“流动偏好陷阱”状态,这时LM 曲线呈水平状,如果政府支出增加使IS 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不会使利率上升而产生“挤出效应”,因此财政政策会极有效。相反,这时政府若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可能使利率下降,因为人们不肯用多余货币去购买债券,从而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即利率不会下降,并增加国民收入,因此货币政策无效,从而该派注重财政政策。与之相对,货币学派则认为,人们通常只有货币的交易需求而没有投机需求,如果央行扩张货币,人们会将增加的货币都用来购买债券,于是债券价格会上升即利率会下降,进而使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货币政策极其有效。相反,如实行增加支出的财政政策,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从而导致很大的“挤出效应”,这使财政政策效果很小。因此,该学派在两大政策选择中注重的是货币政策。

六是IS —LM 模型可清楚地表现出总需求曲线的来历。总需求曲线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和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在IS —LM 模型中,当其他状况不变时,价格上升在货币名义供给不变时等于实际货币供给量(M/P)下降,因而LM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而使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下降。这样就可直观地勾画出国民收入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反方向变动的总需求曲线。

正因为IS —LM 模型有着表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上述诸多用处,因此传统上一直把IS —LM 模型当作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标准解释和核心理论。

2. 一个预期长期实际利率是3%的厂商正在考虑一个投资项目清单,每个项目都需要花费100万美元,这些项目在回收期长短和回收数量上不同,第一个项目将在两年内回收120万美元;第二个项目将在三年内回收125万美元;第三个项目将在四年内回收130万美元。哪个项目值得投资?如果利率是5%,答案有变化吗?(假定价格稳定。)(东北财经大学考研)

解答:实际利率是3%,第一个项目其现值是1201.032 ≈113.11(万美元),第二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是1251.033 ≈114.39(万美元),第三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为1301.034 ≈115.50(万美元),三个项目回收值现值都大于100万美元,都值得投资。

如果利率是5%,则上面三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分别是:1201.052 ≈108.84(万美元),1251.053≈107.98(万美元),1301.054 ≈106.95(万美元)。因此,也都值得投资。 3. 假定每年通胀率是4%,上题中回收的资金以当时的名义美元计算,这些项目仍然值得投资吗?

解答:如果预期通胀率是4%,则120万美元、125万美元和130万美元的实际收益分别是120/1.04

2≈110.95(万美元)、125/1.043≈111.12(万美元)和130/1.044≈111.12(万美元),再以3%的利率折成现值,

分别为:110.95/1.032≈104.58(万美元),111.12/1.033≈101.69(万美元),111.12/1.034≈98.73(万美元)。

从上述结果可知,当年通胀率为4%,利率是3%时,第一、第二个项目仍可投资,而第三个项目不值得投资。

同样的结果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得到:由于年通胀率为4%,实际利率为3%,因此名义利率约为7%,这样,三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分别为()2120104.8117%?+,()

3125102.0417%?+,()413099.1817%?+,所以120和125万美元的项目值得投资。

4. (1)若投资函数为i =100(亿美元)-5r ,找出利率为4%、5%、6%、7%时的投资量;

(2)若储蓄为S =-40(亿美元)+0.25y ,找出与上述投资相均衡的收入水平;

(3)求IS 曲线并作出图形。

解答:

(1)若投资函数为i =100(亿美元)-5r ,则:

当r =4时,i =100-5×4=80(亿美元);

当r =5时,i =100-5×5=75(亿美元);

当r =6时,i =100-5×6=70(亿美元);

当r =7时,i =100-5×7=65(亿美元)。

(2)若储蓄为S =-40(亿美元)+0.25y ,根据均衡条件i =s ,即100-5r =-40+0.25y ,解得y =560-20r ,根据(1)的已知条件计算y ,

当r =4时,y =480(亿美元);

当r =5时,y =460(亿美元);

当r =6时,y =440(亿美元);

当r =7时,y =420(亿美元)。

(3) IS 曲线:i = s , 100-5r = -40+0.25y ,y =560-20r

IS 曲线如图14—1所示。

图14—1

5. 假定:

(a)消费函数为c =50+0.8y ,投资函数为i =100(亿美元)-5r ;

(b)消费函数为c =50+0.8y ,投资函数为i =100(亿美元)-10r ;

(c)消费函数为c =50+0.75y ,投资函数为i =100(亿美元)-10r 。

(1)求(a)、(b)、(c)的IS 曲线;

(2)比较(a)和(b),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 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b)和(c),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 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解答:(1)根据y =c +s ,得到s =y -c =y -(50+0.8y )=-50+0.2y ,再根据均衡条件i =s ,可得100-5r =-50+0.2y ,解得:

(a)的IS 曲线为y =750-25r ,即r=30-

25

1y ; (b)的IS 曲线为y =750-50r ,即r=15-50

1y , (c)的IS 曲线为y =600-40r ,即r=15-401y 。 (2)比较(a)和(b),我们可以发现(b)的投资函数中的投资对利率更敏感,表现在IS 曲线上,就是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变小,即IS 曲线更平坦一些,弹性更大。

(3)比较(b)和(c),当边际消费倾向变小(从0.8变为0.75)时,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变大了,即(c)的IS 曲线更陡峭一些。

6. 假定货币需求为L =0.2y -5r 。

(1)画出利率为10%、8%和6%而收入为800亿美元、9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曲线;

(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亿美元,价格水平P =1,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的收入与利率;

(3)画出LM 曲线,并说明什么是LM 曲线;

(4)若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再画一条LM 曲线,这条LM 曲线与(3)相比,有何不同?

(5)对于(4)中这条LM 曲线,若r =10,y =1100亿美元,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若不均衡利率会怎样变动?

解答:(1)由于货币需求为L=0.2y-5r(单位亿美元),所以:

当r=10,y为800、900和1000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10、130和150;

当r=8 ,y为800、900和1000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20、140和160;

当r=6 ,y为800、900和1000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30、150和170。

如图14—2所示。

图14—2

(2)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即L=M S,由L=0.2y-5r,M S=m=M/P=150/1=150,联立这两个方程得0.2y-5r=150,即:y=750+25r

可见,货币需求和供给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为:

y=1000,r=10

y=950, r=8

y=900 , r=6

……

(3)LM曲线是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即预防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关系中推导出来的。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y和利率r的关系的图形被称为LM曲线。也就是说,LM曲线上的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根据(2)的y=750+25r,就可以得到LM曲线,如图14—3所示。

图14—3

(4)货币供给为200美元,则LM′曲线为0.2y-5r=200,即y=1000+25r。这条LM′曲线与(3)中得到的这条LM曲线相比,平行向右移动了250个单位。

(5)对于(4)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100亿美元,则货币需求L=0.2y-5r=0.2×1100-5×10=220-50=170(亿美元),而货币供给M S=200(亿美元),由于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所以利率会下降,直到实现新的平衡。

7. 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实际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

(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曲线的斜率的表达式。

(2)找出k=0.20,h=10;k=0.20,h=20;k=0.10,h=10时LM的斜率的值。

(3)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4)若k=0.20,h=0,LM曲线形状如何?

解答:(1)LM曲线表示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即货币市场均衡时的收入与利率组合情况。实

际货币供给为M P ,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时,L =M P ,假定P =1,则LM 曲线代数表达式为:ky -hr =M ,即r

=-M h +k h

y 其斜率的代数表达式为斜率为h

k 。 (2) 当k =0.20,h =10时,LM 曲线的斜率为:k h =

0.2010=0.02

当k =0.20,h =20时,LM 曲线的斜率为:k h =

0.2020=0.01

当k =0.10,h =10时,LM 曲线的斜率为:k h =0.1010

=0.01 (3)由于LM 曲线的斜率为k h ,因此当k 越小时,LM 曲线的斜率越小,其曲线越平坦,当h 越大时,LM 曲线的斜率也越小,其曲线也越平坦。k 变小,LM 曲线斜率绝对值变小,LM 曲线更加平坦,原因是k 变小,每一元国民收入中用于交易需求的比例减小,表示利率不变时一定收入变化所需货币(交易需求)变化越小,或一定货币交易需求所需收入变化大,货币市场均衡时一定货币供给所要求收入变化越大,因此LM 曲线更为平坦;h 增加时,LM 曲线斜率绝对值变小,更加平坦,原因是h 增大,L 2(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r)反应敏感,收入不变时,r 较小变动会引致L2较大变化,或者说,一定货币需求(投机需求)所要求的利率变化小,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时,LM 曲线更平坦。

(4)若k =0.2,h =0,则LM 曲线为0.2y =M ,即:y =5M

此时LM 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y 的直线,h =0表明货币需求与利率大小无关,这正好是LM 的古典区域的情况。

8. 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 =100+0.8y ,投资i =150-6r ,实际货币供给m =150,货币需求L =0.2y -4r (单位均为亿美元)。

(1)求IS 和LM 曲线;

(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答:(1)先求IS 曲线:y =c+i=α+βy +e -dr ,此时IS 曲线将为r =α+e d -1-βd

y 。 于是由题意c =100+0.8y ,i =150-6r ,可得IS 曲线为

r =100+1506-1-0.86

y 即r =2506-130

y 或 y =1250-30r 再求LM 曲线,由L=m 得:150=0.2y -4r

即r =-1504+120

y 或 y =750+20r (2)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 和LM 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通过求解IS 和LM 的联立方程是:12503075020y r y r

=-??=+?

得均衡利率r =10,均衡收入y =950(亿美元)。

9.分析研究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有什么意义?

答:分析研究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主要是为了分析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

在分析财政政策效果时,比如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时,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上升,利率每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此为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从而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财政政策效果与IS 和LM 曲线的斜率有直接的关系。

IS曲线

a+e1

r=y

d d

β

-

-,其斜率

1

d

β

-

-,投资对利率的反应程度d大、或者边际消费倾向β

大,IS曲线斜率

1

d

β

-

-小,IS曲线平缓,在LM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挤出效应大,财政政策的

效果小(参考教材504页)。如图:

若LM曲线

ky m

r=

h h

-,LM曲线斜率

k

h

较大的因素(货币需求对利率较不敏感,h小;货币需求

对收入较为敏感,k大。),都是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的因素。

在分析货币政策效果时,当LM曲线陡峭时,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下降很多;在IS曲线比较平坦时,利率下降会使私人部门投资增加很多,则货币政策效果就会很明显。使IS曲线斜率较小的因素以及使LM曲线斜率较大的因素,都是使货币政策效果较大的因素。反之则反是。

可见,通过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

10. 为什么要讨论IS 曲线和LM 曲线的移动?

答: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变动会引起IS曲线移动,货币政策变动会一起LM 曲线移动,通过对IS 曲线和LM 曲线的移动的分析可以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在IS-LM框架中,如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进出口等等的变动都会使IS移动,而实际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变动都会使LM移动,这些移动都会引起引起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例如,政府减税、增加转移支付使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消费支出水平就会上升。IS移动会向右上方移动,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再如,本国货币贬值在其他情况不变时会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小,从而使净出口增加,IS曲线也会向右上方移动。同样, 在货币名义供求不变时价格水平下降,或者在价格水平不变时增加名义货币供给或减少名义货币需求,都会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

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收入和利率同时上升,并且通过与不同斜率的IS和LM曲线相交可清楚表现出财政政策的效果。同样,政府实行扩张货币的政策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并且通过与不同斜率的IS和LM曲线相交可清楚表现出货币政策的效果。

因此, IS-LM模型被西方学者作为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机制及其效果的简明而直观的工具。

11. 消费函数中的自发消费支出和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会有什么变动?

答:若消费函数用C=a+βY 表示,投资函数用S=e-dr, 表示,IS 曲线a+e 1r=y d d

β--,其斜率1d

β-- ,由自发消费a 增加或减少,会使IS 向右上或左下平行移动。边际消费倾向β增大或变小,则使IS 曲线斜率变小或变大,IS 曲线变得更为平缓或陡峭。

例如边际消费倾向β增大,IS 曲线变得更为平缓。原因是β变大表示同样收入中会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支出,用作储蓄的比例变少了,为使储蓄和一定利率水平上的投资相等,需要有更多的收入才能产生相应的储蓄,从而要有更多的收入和一定的利率相结合才能使I=S ,这就使IS 曲线变得更为平缓。

12. 什么是LM 曲线的三个区域? 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答:(1) LM 曲线上斜率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 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的倾斜线和垂直线三个阶段。LM 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见图14-3。

(2)从LM 曲线的斜率来看。由h m y h k r -=可看出,LM 曲线的斜率为h

k 。LM 曲线斜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①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k 。h 一定时,k 越大,LM 曲线的斜率越大,LM 曲线越陡峭。②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h 。k 一定时,h 越大,LM 曲线的斜率越小,LM 曲线越平缓。一般情况下,LM 曲线的斜率为正值,LM 曲线由左下向右上倾斜,这一区域称为中间区域。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无限大,即h 无穷大,LM 曲线斜率为零,LM 曲线成为一水平线,这一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当货币的投机需求为零,即h 为零时,LM 的斜率无穷大,LM 曲线为竖直曲线,这一区域被称为古典区域。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的区域即为中间区域。

(3) 从三个区域的经济含义来看。①在水平线阶段的LM 曲线上,货币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流动性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的风险极大,债券只会跌,不会涨,因此购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愿意长期持有货币,不肯去购买债券,这时,货币的投机需求无限大,从而使LM 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 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在凯恩斯区域,经济一般处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②在垂直阶段,LM 曲线的斜率无穷大,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从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1/h )趋于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从而LM 曲线也呈垂直状态(k/h 趋于无穷大)。由于古典学派认为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货币需求的利率无弹性,因此垂直的LM 区域称古典区域。在古典区域,经济一般处于繁荣时期,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③LM 曲线的斜率在古典区域为无穷大,在凯恩斯区域为零,在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的LM 曲线是中间区域,在中间区域LM 曲线的斜率为正值。在中间区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大于零,小于无穷大,经济状况介于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是复苏向繁荣的过度阶段。

图14-6 LM曲线的三个区域

13. 如果经济中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不在IS 曲线和LM 曲线的交点上, 市场能否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这种非均衡走向均衡?

答:(1)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在IS曲线上,有一系列使商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在LM曲线上,有一系列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IS曲线与LM曲线交于一点,在该点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其数值可通过解IS与LM的联立方程组得到。任何偏离这一组合的点意味着两个市场是失衡的,任何失衡情况都是不稳定的,最终会趋向均衡。

(2)两个市场的失衡及调整

①IS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动: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曲线左下方,投资大于储蓄,即I>S,有超额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收入上升,组合点会右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曲线右上方,I<S,有超额产品供给,从而导致收入下降,组合点会左移。②LM不均衡导致利率变动: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LM曲线左上方时,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即L<M,有超额货币供给,从而导致利率下降,提高货币需求,组合点会下移;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LM曲线右下方时,L>M,有超额货币需求,从而导致利率上升,抑制货币需求,组合点会上升。这四种调整使不均衡组合点最终趋向均衡利率与均衡收入。

下面举例来具体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从失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

IS曲线和LM曲线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个区域:Ⅰ、Ⅱ、Ⅲ和Ⅳ[如图14-11(a)所示]。这四个区域的点既不在IS曲线上,也不在LM曲线上,是一些非均衡的点。不同区域中产品市场与货币市

综合以上情况,可得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失衡的各种不同的组合,如图14—12(b)所示。

这种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可以用图14—12(c)说明。

如图14—12(c)所示,假定经济社会处于A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的失衡状态。在A点所处的区域Ⅲ中,对于产品市场,投资大于储蓄,即I>S,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对于货币市场,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即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产品市场超额产品需求的存在,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结果促使A 点向右水平移动;货币市场超额货币需求的存在,引起利率上升,结果促使A点向上垂直运动。在以上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A点将沿对角线方向向右上方移动。假定A点逐渐移动到区域Ⅱ中的B点。在B点,对于产品市场,投资小于储蓄,即I<S,存在超额产品供给;对于货币市场,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即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产品市场超额产品供给的存在,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结果促使B点向左水平移动;货币市场超额货币需求的存在,引起利率上升,结果继续促使B点向上垂直运动。在以上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B点将沿对角线方向向左上方移动。假定B点继续移动到区域Ⅰ中的C点。在C点,对于产品市场,投资小于储蓄,即I

图14-11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14为什么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和收入均上升,而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下降?

答:政府支出的增加意味着总需求(或总支出)的增加,这将使产量和收入增加,从而增加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新增加的货币需求会使利率上升,最终引起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下降来保证货币市场均衡。这个过程,在IS-LM模型上,表现为在LM曲线不变,IS曲线向右移动,总需求的增加引起收入和利率的同时增加。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需求不变的话,利率将会下降, 在既定投资函数上利率的下降会导致投资,从产品市场看,在IS曲线上, 利率将会下降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这个过程表现为在IS曲线不变条件下,LM曲线向右移动,并导致利率下降和国民收入上升。

15已知IS方程为y=550-1000r,边际储蓄倾向 MPS=0.2,利率r=0.05。

(1)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5个单位,新旧均衡收入分别为多少?

(2)IS 曲线如何移动?

解答:(1)r=0.05时,Y=550-1000r=550-50=500。

由MPS =0.2,得MPC=1-MPS=1-0.2=0.8,因此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1

=5 10.8

政府支出增加△G=5,则△Y=△G×Kg=5×5=25。

新的均衡收入为:Y=500+25=525

(2)IS曲线水平右移△Y=Kg△G=5×5=25,

故新的IS曲线为Y=550=1000r+25=575-1000r。IS曲线向右平移25个单位。

16. 假定y=c+i+g,消费需求为c=800+0.63y,投资需求为i=7500-20000r,货币需求为

L=0.1625y-10000r,价格水平为P=1,试计算名义货币供给是6000亿美元,政府支出是7500亿美元时的GDP值,并证明所求的 GDP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总和。

解答:

求IS曲线: Y=C+I+G=800+0.63Y+7500-20000r+7500

即0.37Y=15800-20000r

化简得

158000.37

r=-y 2000020000

在P=1的情况下,由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可得LM曲线为:0.1625y-10000r=6000

化简得

60000.1625 r=-y 1000010000

+

由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联立,删除r得:

158000.37

-y 2000020000

60000.1625 =-y 1000010000

+

化简整理得Y=40000亿美元

Y=40000亿美元为所求的GDP值;

此时

60000.1625500

r=-40000==0.05 100001000010000

+?

所以C=800+0.63×40000=26000(亿美元)

I=7500-20000r=7500-20000×0.05=6500(亿美元)

已知G为7500亿美元,则

C+1+G=26000+6500+7500=40000=Y

这说明所求的GDP值正好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总和, 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

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现用图15—1来说明怎样根据IS —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习题答案 篇一: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一、概念题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答: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国民收入核算(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答:国民收入核算指用于衡量GDP和许多相关统计数字的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和会计的方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科学的定量描述,为经济分析和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制订经济政策或计划管理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国民经济核算一词最早出现于1941年。荷兰经济学家范·克利夫在荷兰《经济学家》杂志1941年7月号和11月号上,先后发表两篇文章,首次使用了“国民经济核算”一词。国民收入核算一般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常用的为后两者。其核算的理论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 3.存量与流量(stocks and flows)答:存量与流量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记录经济信息的两种基本形式。存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测算的量,如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或持有的资产和负债数量。存量具有时点的基本特征。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反映一定时期内经济价值的产生、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它涉及机

宏观经济学及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这是因为(C) A.任何两个边际量相加总是等于1。 B.MP曲线C和MPS曲线都是直线。 C.国民收入的每一元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 D.经济中的投资水平不变。 2.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c)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3.在凯恩斯的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0.8, 那么自发性支出的乘数值必是(c)。 A .1 .6 B. 2.5 C. 5 D.4。 4.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投资增加将引起(B)。 A.国民收入增加,但消费水平不变。 B.国民收入增加,同时消费水平提高。 C.国民收入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 D.国民收入增加,储蓄水平下降。 5.消费函数的斜率等于(C)。 A.平均消费倾向。

B.平均储蓄倾向。 C.边际消费倾向。 D.边际储蓄倾向 6.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0.8(Y-T),那么政府支出乘数是(D)。 A.0.8 B.1.253 C.4 D.5 7.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0.8(Y-T),并且税收和政府支出同时增加一元,则均衡的收入水平将( C )。 A.保持不变。 B.增加3元。 C.增加1元。 D.下降4元。 8.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意味着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使意愿的消费支出( A )。 A.增加,但幅度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幅度。 B.有所下降,这是由于收入的增加会增加储蓄。 C.增加,其幅度等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幅度。 D.保持不变,这是由于边际储蓄倾向同样小于1。 9.投资乘数等于(A)。 A.收入变化除以投资变化。 B.投资变化除以收入变化。 C.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经济学原理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1.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3个月);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生产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使用市场价格。 3.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NX )。 (1)逍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2)投资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3)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4)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4.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产的产量的变动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第2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24章

1 .消费物价指数CPI 答: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即:CPI =(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三个问题。(CPI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替代倾向。CPI使用了一篮子固定不变的物品。 (2)新产品的引进。CPI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服务,没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3 )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CPI的差别: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CPI比较的是固定的二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矫正经济变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 (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货币数量) 真实利率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货币购买力)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 算指标。 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 5.国民收入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 6.边际消费倾向: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公式可表示为: MPC=△c/△y=β,它只能大于零且小于1 7.边际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 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 8.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用公式可表示为:MPS=Δs/Δy, 它只能小于1而大于零。 9.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10.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 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1.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Δy/Δi=1/(1-β) 1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t=Δy/Δt= -β/1-β 13.IS曲线:是描述当I=S即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 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4.LM曲线:是描述在L=M即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国民收入与 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5.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 关系的曲线。它揭示出: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π= 1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 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 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21.摩擦性失业: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 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 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7.若消费函数为40+0.8,净税收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曲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曲线左下方、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宏观经济学习题(含答案)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十五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就是转移支付()? A退伍军人得津贴; B 失业救济金; C 贫困家庭补贴; D 以上均不就是。 2、?作为经济财富得一种测定,GDP得基本缺点就是()。 A 它测定得就是一国国民生产得全部产品得市场价值; B 它不能测定私人产出产量; C它所用得社会成本太多; D它不能测定与存货增加相联系得生产。 3、?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GNP得政府支出就是指()。 A 政府购买物品得支出; B政府购买物品与劳务得支出; C政府购买物品与劳务得支出加上政府得转移支付之与; D 政府工作人员得薪金与政府转移支付。 4、?已知:消费额=6亿元,投资额=1亿元,间接税亿元,政府用语商品与劳务得支出费=1、5 亿元,出口额=2亿元,进口额=1、8亿元,则()。 A NNP=8、7亿元 B GNP=7、7亿元 C GNP=8、7亿元 D NNP=5亿元 5所谓净出口就是指()。 A出口减进口; B 进口减出口; C 出口加出口; D GNP减进口。 6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NP等于(). A 消费+投资; B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C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D 消费+投资+净出口。 7、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得有(). A 家庭主妇得劳务折合成得收入; B 出售股票得收入; C 拍卖毕加索作品得收入; D 为她人提供服务所得收入。 8、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之间得差别就是()。 A 直接税; B 折旧; C 间接税; D 净出口. 9、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与劳务得市场价值加总起来计算GDP得方法就是(). A 支出法; B 收入法; C 生产法;D增加值法。 10、用收入法计算得GDP等于(). A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B工资+利息+地租+利润+间接税; C 工资+利息+中间产品+间接税+利润。 11、下列哪一项不就是公司间接税()。 A 销售税; B 公司所得税; C 货物税;D公司财产税。 1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项有影响. A GDP B NDP CNI D PI。 三、名词解释 1、政府购买支出

宏观经济学习题册+本科+参考答案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概念中最终产品包括() A.有形产品B.无形产品C.自我服务品D.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2.用收入方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 A.GDP=C+I+T B.GDP=C+I+S C.GDP=C+S+T D.GDP=C+I+G 和NI之间的差额是() A.公司利润B.工资C.间接税D.利息 4.用出售最终商品和劳务获得的收入来测算GDP的方法是()。 A.部门加总法B.增值法C.支出法D.收入法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包括()。 A.研究社会经济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 B.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经济行为或活动及其经济变量C.研究整个社会的国民收入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D.着眼于经济政策,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6.个人从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被称为()。 A.国内生产净值B.国民收入C.个人收入D.个人可支配的收入 7.在通过国内生产净值计算个人可支配收入时,不能够() A.扣除未分配的公司利润B.加上政府转移支付 C.扣除企业的间接税D.扣除折旧 8.应计入我国2006年GDP的是() A.2005年生产而在2006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B.2006年中国人投资于美国的厂商所生产汽车 C.2006年美国人投资于中国的厂商所生产汽车 D.某人2006年自制自用的汽车 9.国民收入是() A.国内生产总值减资本折旧B.国内生产净值减间接税 C.一个国家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D.个人从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收入 10.在两部门经济中,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条件是() A.I=S B.I+G=S+T C.I+G+X=S+T+M D.C+I+G+(X-M)=C+S+T 1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指() A.国民收入B.国内生产总值C.国内生产净值D.可支配收入总和 与NDP之间的差额是() A.间接税B.折旧C.直接税D.净出口 13.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C.建造一座住宅D.以上都是 和NDP之间的差额是() A.直接税B.间接税C.公司未分配利润D.折旧 15.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表现为() A.I+G=S+T B.I=S+T C.I=S D.I+G=S 16.净出口是指() A.出口减进口B.出口加进口 C.出口加政府转移支付D.进口减出口 17.用支出法计算的GDP的公式为() A.GDP=C+I+G+(X-M) B.GDP=C+S+G+(X-M) C.GDP=C+I+T+(X-M) D.GDP=C+S+T+(M-X) 18.当政府购买的增加量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量相等时,国民收入会()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docx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缺陷: 1)G 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 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 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网上另一种: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 两部门(私人部门)纤挤的循环诡劝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 Y=C+1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 Y=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 + I二C + S >> I 二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 = S ,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说.,讣支I I丸Y = C +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即Y=( C+I+G=C+s+τ →→ 1+G=S+T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 + I+ G + 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C + S + T + M I 加门的恙芒求I+G + X = S + 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 + G + X = S + T +M 名义GDP和实际GDP *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岀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 GDP折算指数均衡产岀: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E=C + i,y=c + S,贝V i=s】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 + β y 女」来具他条誉人变,M楓Si:∣?λ的同tιιIhJ荊I,陋收人减f>ιιu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MPC =△ C/△ Y 【凯恩斯认为MPC B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话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APC =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o + b 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G为自主消费,b 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 α +β y α —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 —MPC ,直线斜率;β 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 APC=C / y=(α + β y) / y= α /y+ β = α /y +MPC (1)APC>MPC (2)α /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V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V 1 ;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V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OV MPC VI 储蒂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 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 函数也就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国民收入核算练习题 1.某一经济生产五种产品,2000年和2002年的产量和价格如表。请计算: (1)2000年、2002年的名义GDP。 (2)如以2000年为基年,2002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3)2002年比2000年价格上升了多少? 产品2000年2002年 Q P Q P A 25 1.5 30 1.6 B 50 7.5 60 8 C 40 6 50 7 D 30 5 35 5.5 E 60 2 70 2.5 2.假定GDP为5000,PDI为4100,政府赤字为200,消费为3800,贸易赤字100(单位:亿美元)。请计算:储蓄、投资、政府支出。 3.假设一国GNP为4800,总投资800,净投资300,消费3000,政府购买960,政府预算盈余30(单位:亿美元)。请计算:NNP、净出口、政府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储蓄。 4.请根据下表计算:GDP、NDP、NI、PI、PDI。(单位:亿美元) 净投资125 净出口15 储蓄25 折旧50 政府转移支付120 企业间接税75 政府购买200 社会保险金130 个人消费支出500 未分配利润100 公司所得税50 个人所得税80 5.下表为某国的统计资料,要求:(1)按收入法计算GDP;(2)按支出法计算GDP;(3)计算政府预算赤字;(4)计算储蓄额。(亿元) 工资100 利息10 租金30 利润30 消费支出90 投资支出60 出口60 进口70 所得税30 政府转移支付 5 政府购买30 6.某国企业在本国的总收益为200亿元,在外国的收益为50亿元;该国国民在本国的劳动收人为120亿元,在外国的劳动收人为10亿元;外国企业在该国的收益为80亿元,外国人在该国的劳动收人为12亿元。求该国的GNP与GDP。 国民收入决定练习题 1.假定某经济中有如下行为方程: C=100+0.6Y d,I=50,G=250,T=100。 试求:(1)均衡收入Y和可支配收入Yd;(2)消费支出C;(3)私人储蓄S P和政府储蓄S G;(4)投资乘数K I。 2.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试求: (1)均衡国民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 3.假定上题中的税收不是定量税T=250,而是比例税,税率t=0.25,即税收函数为T= 0.25Y,

曼昆版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七版 课后题及答案精编版

二十三章 1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C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 A.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答: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B.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 答: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C.福特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 答:福利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会减少现期GDP中的投资,因为销售中间物品存货时,企业的存货投资是负的,因而减少了当期的GDP。 C.你买了一个比萨饼。 答:我买了一个比萨饼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因为我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非耐用品类中。 D.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答: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E.你的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答:我的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F.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 答: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NX增加 2.GDP组成部分中的“政府购买”并不包括用于社会保障这类转移支付的支出。想想GDP 的定义,解释为什么转移支付不包括在政府购买内? 答:因为转移支付并不是要交换现在生产的物品或劳务,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转移支付就像税收和回扣一样。转移支付和税收一样改变了家庭收入,但并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由于GDP是要衡量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从物品与劳务的生产中得到的收入,所以,不把转移支付包括在政府购买内。 6.考虑以下美国GDP的数据: A.1996年到1997年间名义收入增长率是多少?(注意:增长率是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百分比的变动。 答:1996年到1997年间名义收入增长率是5.86%。 B.1996年到1997年间,GDP平减指数的增长率是多少? 答:1996年到1997年间,GDP平减指数的增长率是1.8%。 C.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6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答: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6年的实际收入是69654.5亿元。 D.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7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答:按1992年的价格衡量,1997年的实际收入是72419.7亿元。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第六单元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1.通货膨胀的含义、衡量与种类 2.通货膨胀的原因 3.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4.失业的含义与衡量 5.失业的种类 6.失业的原因 7.失业的影响及其治理 8.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单项选择 1.一般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是( D )。 a.消费者物价指数; b.生产物价指数; c.GDP缩减指数; d.以上均正确。 2.可以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情况是指( D)。 a.通货膨胀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b.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 c.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2%-3%水平;d.通货膨胀率处于3%—10%之间。3.通货膨胀的主要类型有( D )。 a.需求拉上型; b.成本推进型; c.结构型; d.以上均正确。 4.通货膨胀会( C )。 a.使国民收入提高到超过其平常水平; b.使国民收入下降到其平常水平以下; c.使国民收入提高或下降,主要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d.只有在经济处于潜在的产出水平时,国民收入才会增长。 5.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有利于( A )。 a.债务人; b;债权人;

c.在职工人; d.离退休人员。 6.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2000亿元,实际国民收入11800亿,边际消费倾向0.8,在增加3000亿的投资后,经济将发生( A )。 a.需求拉上通货膨胀;b.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c.结构性通货膨胀; d.需求不足的失业。 7.收入政策主要是用来治理( B )。 a.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c.结构性通货膨胀; d.供求混合通货膨胀。 8.抑制通货膨胀的收入政策是指( C )。 a.收入初次分配; b.收入再分配; c.收入—价格管制; d.以上均正确。 9.失业率是指( A )。 a.失业人口占劳动力的百分比; b.失业人数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c.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d.以上均正确。 10.充分就业的含义是(B )。 a.人人都有工作,没有失业者; b.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 c.消灭了自然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d.消灭了自愿失业时期就业状态。11.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哪一因素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C )。 a.进口增加; b.出口减少; c.政府收入不变,但支出增加; d.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12.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时,名义货币增长率的上升会( D )。 a.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均衡水平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 b.使总共供给曲线右移,均衡水平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 c.使总需求曲线和总共供给曲线右移,均衡水平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 d.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和总共供给曲线左移,均衡水平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而产量不变。 13.自然失业率(D )。 a.恒为零; b.是没有摩擦性失业时的失业率;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习题册答案整理(高鸿业)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 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 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二者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而且曲线的变动趋势相同。 (2)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 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 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 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最终产品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与消费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指在核算期间须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作为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 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 品. 3.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北方交通 大学考研) 解答: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这. 是因为: 第1页共77页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高鸿业)-文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3. 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 4. 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 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税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 5.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6. 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7.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8 .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9.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10.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11丄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P500 12. 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习题册答案整理(高鸿业)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得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瞧就是 合理得、有效得,而从宏观瞧却就是不合理得、无效得? 解答:两者之间得区别在于: (1)研究得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主体得最优化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得运行规律与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得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得中心理论就是价格理论,所有得分析都就是围绕价格机制得运行展开得;宏观经济学得中心理论就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得分析都就是围绕国民收入 (产出)得决定展开得。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得就是个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得就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得联系主要表现在: (1)二者都就是通过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决定价格与产量,而且曲线得变动趋势相同。 (2)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得目得就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得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得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得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就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得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得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就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得 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得基本内容.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得分析与研究方法、 (4)微观经济学就是宏观经济学得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得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得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得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 动从微观瞧就是合理得、有效得,而从宏观瞧就是不合理得、无效得、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得角度瞧,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就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得那个厂商得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得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就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与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得区别不就是根据产品得物质属性而就是根据产品就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最终产品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与消费得产品与劳务、中间产品就是指在核算期间须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作为社会投资与消费得产品与劳务、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就是中间产品还就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得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就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得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与面包究竟就是最终产品还就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面 包厂所购买,则面粉就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就是最终产品、同样, 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就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国内生产总值(GDP ):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 的缺陷: 1)GDP 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DP 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DP 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网上另一种:1)GDP 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 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 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 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 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私人部门)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Y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Y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 Y =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Y C+I+G=C+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 =C+ 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C+ 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 I+G+X=S+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名义GDP 和实际GDP * 名义GDP 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GDP 折算指数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 ,E=c+i ,y=c+s , 则i=s 】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βy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 表示。 MPC =△C/△Y 【凯恩斯认为MPC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 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 表示。 APC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0+b Y 其中,C 为消费支出,b 为MPC ,Y 为可支配收入,C 0为自主消费,b Y 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α+βy 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MPC ,直线斜率;βy —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APC=c/y=(α+βy)/y=α/y+β=α/y+MPC (1)APC>MPC(2)α/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1;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0<MPC <1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 =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 =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 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