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综述

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综述

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综述
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综述

文献综述

注意瞬脱和情绪变化的关系原作者:Jun I.Kawahara·Hirotsune Sato

注意瞬脱和情绪变化的关系文献综述

提要

课题研究的意义

注意力资源部署受很多因素影响,内部状态影响认知系统的执行能力,情绪状态属于内部状态,因而影响注意力的部署。

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注意瞬脱上的情绪状态应该用心理与生理的二维观解释还是应该用注意力与情绪之间的特殊联系解释说明。

涉及到的前沿理论

主要理论研究:关门理论瓶颈理论暂时性失控理论注意资源耗竭理论

关门理论

关门迟缓假说(the sluggish-gate idea)是Chun和Potter (1995) 、Shapiro 和Raymond (1994)等提出的,他们认为在加工第一目标刺激表征时注意门径开启,第一目标刺激的加工是迅速的,而门径的关闭却有迟缓,因此,紧接着第一目标刺激便能够进入到注意门径中,当获得足够的注意资源,两个目标刺激就会共同得到加工,并且整合在同一个注意单元。关门理论主要涉及到两个关键的概念:注意门径和注意单位。作为早期AB 理论的辅助性假设,关门迟缓假设强调了短时注意连续加工的时程包容性,这种思想也为之后发展的理论提供了基础。(吴瑕,张明 2011

瓶颈理论

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的相关研究包括高级中枢加工瓶颈形成的两阶段模型、中枢干扰理论、TLC 假设和注意的延迟投入假设;目标选择的控制瓶颈形成的输入过滤器与目标模板假说。当然瓶颈理论也还存在一些局限,瓶颈理论虽然可以解释注意瞬脱的一些主要理论,但是还有一些注意瞬脱的现象却不能解释。(张明,王凌云 2009)

暂时性失控理论

Di Lollo 等发现,当连续呈现三个种类相同的目标刺激(字母),第三个目标刺激的正确报告率并没有下降,然而当第二个目标刺激换为数字时,第三目标刺激的报告率也没有下降,并出现注意瞬脱现象,由于这个结果无法用注意资源耗竭理论和瓶颈理论来解释,为此,Di Lollo 等就提出了暂时性失控理论。(邓晓红,张德玄,周晓林 2008)

注意资源耗竭理论

该理论主要包括注意滞留模型和干扰模型,注意滞留模型认为,RSVP的目标刺激加工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在第一目标刺激的第二阶段的加工完成前呈现第二目标刺激时,第二目标刺激的第二阶段的加工中所得到的注意资源就会减少,从而产生注意瞬脱。资源耗竭理论认为,在整个注意加工过程中,有限的注意资源分配给了前面的目标刺激,注意资源的耗竭是注意瞬脱产生的主要原因。(邓晓红,张德玄,周晓林 2008)

资料范围及来源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通过输入“关键词”和“文章名”进行搜索,用精确匹配,共搜集到并应用相关文献37篇。

正文

已有成果分类介绍

认知心理学方面

研究证明注意力资源的部署是由各种外部因素决定的。

空间领域

通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就是消极的情绪和狭窄的注意焦点相联系,而积极地情绪会和宽广的注意焦点相联系

注意瞬脱的试验中

在临时视觉选择中,慢性的消极情绪状态不会起到影响作用。

概括介绍和重点介绍

研究实验

自变量:疲劳状态。[完成心境状态图(POMS)和JYZ的焦虑量表(STAL).] 因变量:注意瞬脱的大小

控制变量:社会和认知的两阶段面试(TSST实验的程序)

实验假设

如果情绪状态和注意瞬脱之间联系的二维模型是正确的,Jefferies等研究者的研究体制中相同的象限内注意瞬脱的大小将会随着悲伤情绪的减小而减小,或者保持不变存在于平静情绪中。这两种情况非此即彼,如果真的是属于情绪状态的独特的联系将注意力通过独特的联系与情绪建立,那么疲劳将会在悲伤和平静状态中有不同的影响效果。

实验过程

在CRT监控器上呈现刺激,刺激是相同大小的黑色数字和字母,每个刺激67ms,间隔33ms,10题/s。两个不同的目标,随机的选择印刷的大写字母,以流动的形式嵌入I,O,Q和Z。第一个目标尽可能以平等的速度经过第六到第十二个题之间。在测试的最后允许对唾液皮质醇通过TSST程序的感应,反应它的发

展变化并延伸到每一个层面。

实验结果

注意瞬脱的大小和第二次STAI成绩有紧密联系,

rp=.27,p=.03,第二次POMS成绩显示活力指标r=-.39,p=.001.这些结果表明两组前测成绩的不同不影响情绪状态和注意瞬脱之间的联系。

生理和心理的二维观体制过于简单,情感状态和注意之间依靠特殊的联系建立关系

总结

该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

整合起来,现在的研究结果是和以前的研究一致的(e.g.Jefferies et al.,2008;MacLean et al.,2010),在注意瞬脱的调控上有重要影响。现在的结果,尽管,不符合二维观点的视角,提议暂时注意的情感效应能依据生理和心理的二维观解释。根据上文上文的分析,如果二维观是正确的,我们预测疲劳不会再注意瞬脱中增加(Feldman Barrett & Russell,1998;Jefferies et al.,2008).这是因为疲劳和悲伤处于相同的象限(见Fig.1),这降低注意瞬脱,还因为根据Jefferies et al.当刺激减小,没有发现注意瞬脱的增量。因此,疲劳增加注意瞬脱的发现支持了情感状态和注意之间依靠特殊的联系建立关系的观点。换句话说,生理和心理的二维观体制过于简单。现在的结果也间接地支持了Schwabe 和Wolf(2010)的研究,这证明了是情感与注意之间特殊的联系,而不是压力影响注意瞬脱。

研究趋势及价值

典型的消极刺激与较大的注意瞬脱相联系并成正比。

在激烈的情绪状态中,积极地情绪产生较小的注意瞬脱,消极的情绪状态产生较大的注意瞬脱。

现代的研究证明原来关于消极情绪损害注意力的选择是种过于简单的视角。

相比于平静状态,焦虑的情绪状态更容易增加注意瞬脱。

注意瞬脱效应在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工作记忆、对分心刺激的抑制能力、意向聚焦、情绪状态和人格等方面。

在Anderson和Phelps(2001)的研究中发现,若以情绪刺激作为T2,它们诱发的情绪加工可以影响并削弱注意瞬脱,出现注意瞬脱的对抗效应。研究发现,负性词语的注意瞬脱对抗效应受到知觉负载水平的制约。情绪效价相对于从杏仁核情绪唤醒的机制出发的唤醒度更影响并调制注意瞬脱的对抗效应。原来以情绪

文字研究中调制注意瞬脱的是唤醒度是因为唤醒度和效价对记忆巩固的影响机制不同。唤醒度的加工与杏仁核及肾上腺素系统密切相关,对注意和记忆有重要作用,能吸引更多注意资源,调节情绪信息进入意识注意,并促进情绪信息的记忆巩固。效价也能刺进记忆巩固,但主要依赖于控制编码,并表现为意识控制下的精细加工对记忆巩固的促进作用。

对抗也称拮抗作用。指一种物质的作用被另一种物质所阻抑的现象。对抗(antagonism)在生态学中指生活在一起的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一方或双方遭受损害的关系。对抗通常是不同生物为占据同一生态位的结果。可分为:一种生物收益而另一种生物遭受损害的侵害(exploitation)如寄生、捕食;一种生物遭受损害而另一种生物不受影响的抗生(antibiosis);两种生物相互施加不利影响的竞争(competition)

情绪的效价分为正性和负性的情绪,即对情绪属性的自我评估

情绪唤醒度情绪在多大程度上激活的程度指标,如微笑,大笑,狂笑,歇斯底里

根据过度投入理论,积极情绪之所以能对抗注意瞬脱是因为个体对刺激流多度投入注意资源而造成的。注意资源在分配时发生了过度投入,造成分心刺激也进入了中枢加工通道,干扰了T2的记忆巩固,诱发了注意瞬脱。而正性刺激诱发的积极情绪引起了一种弥散性注意,使分心刺激进入中枢通道的概率大大降低,而对T2的注意时间范围则得到了扩展,产生注意瞬脱对抗相应。

情绪的效度和唤醒度对注意瞬脱的调制作用介于早期注意阶段与中暑加工阶段之间。有关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发现,若以熟悉的情绪单词作为T2,注意瞬脱则可提前出现至120~270ms之间的早期注意阶段(Keil et al.2006)现已发现后补P3能较好的反映中枢系统注意瞬脱注意分配和工作记忆巩固的情况,且能显示情绪对注意瞬脱的影响(Martens et al.,2006;Trippe et al.,2007) 情绪对注意瞬脱的对抗效应主要源自效价而不是唤醒度,表现为正性图片诱发的积极情绪在对抗注意瞬脱,效价对注意瞬脱的调制作用主要体现为中枢加工阶段对工作记忆巩固的影响,在早期注意阶段,情绪因素对注意瞬脱的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 陈宏王苏妍.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2

[2] 张德玄邵丽萍周晓林. 空间注意能够促进知觉表征进入工作记忆来自注意瞬脱的证据.心理科学,2007

[3] 李永瑞张厚粲女子足球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的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4] 朱湘云刘昌. 注意瞬脱的神经机制及其理论解释.心理科学进展,2006

[5] 陈宏王苏妍.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2

[6] 张明王凌云. 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心理科学进展,2009

[7] 张德玄邵丽萍周晓林. 空间注意能够促进知觉表征进入工作记忆:来自注意瞬脱的证据.心理科学,2007

[8] 张明王凌云. 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心理科学进展,2009

[9] 孙晓张庆林知觉负载对情绪词语注意瞬脱对抗效应的影响机制

[10]陈江涛唐丹丹刘聪丛陈安涛注意瞬脱效应的个体差异

[11]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2]邓晓红张德玄周晓琳.2008.注意瞬脱的暂时性失控理论.心理科学

[13]魏景汉罗跃嘉.2009.事件相关电位原理与技术.北京科学术版社

[14]Ashby,F.G.,Isen,A.M.,&Turken,A.U.(1999).A nenuropsychological theory of positive a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cogni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06,529-550.doi:10.1037/0033-295X.106.3.529

[15]Chun,M.M.,&Potter.M.C.(1995).A two-stage model for multiple target detection in rapid serial visual persent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formance,21,109-127.doi:10.1037/0096-1523.21.1.109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实例

文献综述的写法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好处 要求同学们学写文献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有利于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4.毕业设计(论文)的文献综述,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撰写。 三、文献综述的结构 文献综述要求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

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_程晓红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朗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不等于学习朗读,而是通过朗读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语言形式。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关于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收录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的各种各类相关文章有数百篇之多。本文选取近5年有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论文46篇,深入细读、归纳综合。研究者们对朗读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意义,朗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方法、技巧,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这反映出教育者们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朗读教学训练方法及作用的研究 (一)对朗读训练、技巧指导的研究 有近一半的论文是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指导和朗读能力的培养等。总体上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方法或朗读技巧指导的探讨主要涉及: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氛围,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投入感情并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训练要有原则,要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情况,逐步提高;要授之以渔,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朗读不是没有主次之分,不是没有详略之分,而是要重点段落重点朗读。其中,比较深入的研究集中在学生兴趣的激发、朗读技巧的指导、组织形式等方面。 多篇文章都重视教师的范读。如《大阅读,小细节》(蒋芳,2011)中指出:“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好的范读不仅能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学生,更能使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还能潜移默化地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范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朗读的技巧,并且自己也要多读、多练。同时,教师范读不可以也无法取代学生自己的实践朗读。在课堂上,朗读的主角还是学生,教师应“该出声时就出声”,更多时候还是要倾听、欣赏学生的朗读。 《让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扎实而灵动》(何玉莲,2008)一文中指出,朗读要适时导悟,要彰显个性。“导悟”区别于一般的朗读技巧指导,它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一次次的点拨中,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最终投入适合的感情,轻松自然地掌握正确的朗读方 法,于无痕之中教会学生朗读。“彰显个性”是反驳“整齐划一、不达标准死不休”的。不同的理解,读出的味儿自然不同,这一观点传达出了作者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张婷,2008)一文指出,“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的指导。”即意味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指导原则和要求不能一成不变,这不仅适用于朗读指导和训练,对于朗读评价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而针对老师的具体指导,文中还提出:“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训练要求细致、精要;训练的过程都需精心设计。”一个“精”字,反映了教师对学生朗读指导的精心、细心和责任心。 (二)对朗读教学作用的研究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教学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独具魅力,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综合这些论文,有的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谈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的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的是从重要性的角度来看朗读教学的作用等。 研究者总体认为,朗读教学具有以下作用:(1)有助于正确识字。(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深入理解课文。(5)可以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6)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感受、提高审美情趣。总的来说,研究者对于朗读教学的作用的总结是比较全面的,他们也提出了支撑这些观点的例证,即关于这些作用、效果的具体展示,这些基于结果层面的论述,更多的还呈现一种经验性的概括和总结。而对于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并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和说明,比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依据是什么等尚未涉及。 二、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朗读教学高潮,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研究者们给予了关注,积极探讨了朗读教学的现状、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对策、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总结认为: 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 文/程晓红 摘要:对近五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的训练与作用以及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等进行梳理,归纳综合,以期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

文献综述范例:《中学生生涯阅读个案指导及对策研究》课题

《中学生生涯阅读个案指导及对策研究》课题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引述了《中学生生涯阅读个案指导及对策研究》课题组推荐的29篇论文,从生涯阅读、阅读研究、阅读心理、案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并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生涯阅读阅读研究案例方法 1.引言 课题前期研究主要放在理论学习、科研能力训练上,基于这个原因,课题组《中学生生涯阅读个案指导及对策研究》推荐了29篇文章给课题组成员。要求每个成员利用暑假认真仔细阅读、学习,并要求写一篇文献综述,下面将对这些文章做一个简要的整理、分析。2.生涯阅读 生涯阅读是青少年生涯规划的起点和基础。《青少年生涯教育探微》一文指出:人的生涯发展,既是一个自然生命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设计与创造的奋斗过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会对学生的素质发展与个性直接产生积极而有效的深刻影响,促进生命成长。阅读能培育正确的阅读品质,包括主动性、自觉性、探索性、持久性及批判性等;还能实现理想的阅读功能,包括信息获取与处理、知识拓展与延伸、智力开发与活用、道德规范与内省、美感陶冶与充实、语言文字的训练等;更能通过艰苦的阅读实践,让读书转化为学生人格品质和生活习性的一部分,使读书成为其生涯设计、生涯发展和生涯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性条件。 《中学生生涯阅读指导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评价》一文探讨了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学生“生涯阅读”的设计与指导。文章在分析了我国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四个现状,以“生涯阅读”为目标,进行了实验的整体假设,并据此提出了实验的原则和评价机制。文中在最后的建议中特别提出把中学生的《生涯阅读指导》作为校本课程积极予以扶持,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进入地方性课程。课程化是在学校有效推广的基本方式和必要途径,“生涯阅读”应当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关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一文,提到中学生因为读书没有计划,不仅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而且使读书缺乏系统性,读书效率不高,结果只是吸收了些杂乱无章的东西。鉴于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如果有科学的,完整的计划读一批有质量的书,肯定会使他们受益匪浅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我们的课题研究非常必要。 3.阅读研究

文献综述报告格式

文献综述格式、范文及书写规范要求 一、定义: 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了解若干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文。国内外大多数医学期刊都辟有综述栏目。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绝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综述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二、格式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 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 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 三、写法 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文献综述的特点

1 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 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语言要美: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 文献要新:由于现在的综述多为"现状综述",所以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年内的文献。参考文献依引用先后次序排列在综述文末,并将序号置入该论据(引文内容)的右上角。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 校者把关:综述写成之后,要请有关专家审阅,从专业和文字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这一步是必须的,因为作者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误,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视了彼一方。有些结论往往是荒谬的,没有恰到好处地反应某一课题研究的"真面目"。这些问题经过校阅往往可以得到解决。 3 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 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

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 英语学科是初中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学科。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有的学生不能适应英语学科中思维逻和语法句式的教学要求,导致了对英语学习中不顺利。也有的学生由于长时间的跟不上教师的进度直接就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丧失。本文在阅读了大量的近几年关于初中英语课程中阅读教学的核心素质培养的的文献,来针对初中英语课程中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阅读教学核心素养实践研究 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语法能力等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其中,阅读能力是检验学生词汇量、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1]付野认为:初中英语教学对整个英语基础教育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是沟通小学英语和高中英语的桥梁。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它既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手段,又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容,一直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阅读不管在积累词汇还是在熟悉语法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拥有良好英语学习素养对整个英语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八年级的英语阅读课文大量增加。面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比重在不断的增加的现状,我们要积极的采用措施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核心素养,提高阅读教育效果,为整个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实际性的问题是阻碍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原因,影响着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养成。[1]付野在教育实习期间,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了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教师方面,表现在对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师缺少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教学模式固化、教学评价主体一元化和教学反思不足这七个方面;学生方面,学生缺乏对英语教材的阅读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对阅

当代大学生阅读方式浅析【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 当代大学生阅读方式浅析 在国内关于现代阅读的研究中,主要将焦点集中在现代阅读的现状与趋势、存在的问题等,特别是在网络媒体等传播工具下的针对浅阅读现象的研究,至今为止,各种学术刊物上针对阅读行为和阅读现象的研究文章非常之多,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各个方面。而对于大众阅读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涉及当代大学生阅读的相关文献较少。就国内已有的对当代大学生阅读问题的研究文献中,更多问题指向的是关于大学生浅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分析,至于针对现代大学生群体的阅读特点,发现从中催在的问题,并有效地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较少。 目前针对现代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阅读的现状、趋势、理念模式,以及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现代阅读,其中,以博客、网络为基础的浅阅读现象的研究最为深入。各位学者对这个问题或相关问题的研究中,主要形成以下观点和认识: 1、就现代阅读的现状与趋势的认识和探讨 徐雁在他的《现代社会的阅读与阅读行为》一文中,以阅读时知识汲取的基本前提为基础展开讨论,认为阅读依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要分享知识呼唤主动阅读,优化知识结构的素质性、岗位性读书是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是主动性的阅读行为,要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来营造具有个性化的知识大楼。 袁萍在《现代阅读趋势探析》一文中,从现代阅读的流行新趋势出发,分析了现代阅读中的错误阅读行为的危害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他认为现代阅读流行有四大趋势:浅阅读为主流、深阅读向浅阅读发展、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变化、学习性阅读向休闲性阅读转变,但是垫带阅读存在着三点危害,针对这三点危害作者分别提出了三点措施加以解决。 刘晓佳、祁莉在《现代阅读现状及改善措施探究》一文中,也是从现代阅读的现状出发,总结出现代阅读的三个特点,根据特点从不同层面分析出其影响因素最后又从学校、政府、社会等层面.提出解决错误阅读行为的意见和建议。 刘其云等人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国民阅读倾向探析》一文中同前面的作者一样,

以语用为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语用为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阅读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从现实语文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对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当下的教学现状: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互动呆板、不灵动,学生表达感知、理解、鉴赏与评价的方式单一。 以此为基础,深入思考并归因,在归因的基础上,研究有关语用理论,以语用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以语用为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两大策略体系,包括:备课策略和课堂上的实施策略。然后,以策略体系为指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策略,并构建语用教学课型与课堂模式,用切身的教学实践论证两大策略体系的可行性。 论文分为四大部分,概要如下:绪论部分,阐明研究的缘起与目的、创新点和意义、文献综述和思路与方法。其中,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构建教学策略体系,也是本论文的核心,包括备课策略和课堂实施策略。 备课策略提出3条:1.分层关注语体形态,明确教学的基础内容;2.关注语象世界,变空白为有白;3.关注语义体系,评价主题内蕴。以此为根基,形成3条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1.厘定文本的语体形态,深入探索文字密码;2.厘定文本的语象世界,探究其内隐和外显;3.厘定文本的语义体系,深入探索主题内蕴。 两大策略环环相扣。课堂上的实施策略以时序分为导入、教学推进、教学尾声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导入时,以语用来检测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策略;第二板块,教学推进过程中,以语用来检测学生重构的认知水平的策略;第三板块,教学尾声时,以语用来检测学生迁移能力的策略。其中,第一板块,论述了情境创设的意义、方

式和方法。 第二板块是核心,提出以语用来检测学生重构的认知水平的6种策略,即:1.启发学生概括、复述;2.启发学生补充提示语;3.启发学生更换人称进行角色体验;4.启发学生描述语象;5.启发学生补白想象;6启发学生发现构段、构篇密码。基于第二板块,提出教学尾声时,以语用来检测学生迁移能力的6种策略:1.以概括、复述迁移概括、复述;2.以补充提示语迁移补充提示语;3.以更换人称迁移更换人称;4.以描述语象迁移描述语象;5.以补白想象迁移补白想象;6.以发现构段、构篇密码迁移构段、构篇。 第二、三板块的策略丝丝入扣,相得益彰。第一章,对语用、阅读教学、语用阅读教学等概念进行界定,阐明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系统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论述语用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原因剖析,包括现状调查与原因 剖析两大方面。现状调查包括:调查对象及方法、调查内容、调查分析与调查结论。 原因剖析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制约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其中包括 教师不堪重负等4种外部因素和4种自身因素;二是制约学生发展的两大因素; 三是家长方面的原因;四是语文课程设置单一;五是现行教育体制下语文教学评 价的单一。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提出以语用为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两大策略体系。 有关详情,以上创新点部分已阐述。第四章,着重阐述语用教学课型与模式、案例分析,包括口头表达练习课、朗读领悟指导课和读写迁移训练课。

文献综述指导

文献综述指导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高级文献综述是确立原创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也是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 格式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限200字以内。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摘要后须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献综述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献综述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甚至终身受益。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 1.1良好的阅读习惯包含的内容 概括起来,良好的阅读习惯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正确的阅读姿势。阅读时要求学生双脚自然平放与肩同宽,收腹挺胸,两肘平放在桌子上,双手拿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 (2)专心致志的阅读神态。阅读活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成。 (3)恰当的声音。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朗读时声音要响亮,一个是默读时不发出声音。 (4)动起来。既要做到口动脑动,还要做到手动笔动。 (5)阅读前仔细审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仔细审题,能够洞察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中心。 (6)阅读中生疑、质疑。生疑质疑有助于学生发挥阅读主体的积极性、探索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其特点是:在人们的行为中经常地、反复地出现;不假思索、自动地体现于行为中,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为行为者的当然的自身需要。习惯一经养成,就会自然而然地沿袭下来,轻易不会改变。”(《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陈金英,硕士学位论文) 因此养成积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终身的。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孩子在阅读行为中,需要全面地调动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而一般来讲,学习能力的高低正取决于这些能力。阅读,锻炼了这些能力,因此喜欢阅读的孩子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取得,从根本上来说其实等同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三,喜欢阅读的孩子知识更丰富,不但通过阅读获得了涵盖课堂学习内容的知识,也更容易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自如运用。 1.3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读书时注意力集中,并且读思结合的习惯。 宋代朱熹提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眼到是看,口到是读,心到首先是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同时包括思考、理解。阅读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三心二意的阅读是不会有收获和提高的。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注意集中性并没有发展完善,集中的深度不足,时间也较短。所以在阅读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朗读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的。由于儿童内部语言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稳定。同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了有声的口头语言,必然有思维的参与,就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要做到对文章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只有通过“精思”才能实现,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首先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评价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评价策略研究 一、综述导言 哲人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心理特点,身处于班集体之中, 他们喜欢表扬, 需要鼓励, 渴望被肯定,他们希望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教师的一句激励性评价语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因而, 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评价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态, 对学生的表现。应用适当、正确的评价来不断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 让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营适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目前,国内已经有好多学者、专家研究过该课题,但是实践证明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评价体制还是不够健全,因此,研究本课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小学课堂教育评价策略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表明,处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胜,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其学习兴趣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中,它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人文情操的陶冶是十分重要的。赵明仁、王嘉毅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建立在对于评价对象的科学认识及教育教学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的,是对人的本质尤其人在教育视野中本质的重新解读和教育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由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特点以及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育评价应建立在对评价对象的认识上进行的。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具有启发意义。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给以一定的鼓励,评价也应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挖掘多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

关于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怎么写 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 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

【浅谈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浅谈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有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浅谈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有参 考文献》 摘要:在班级的一次“故事大王”活动上,孩子们还讲了“守株待兔”、“女娲补天”等寓言、神话故事, 1.摘录好词好句,积淀文化素养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班内,还为孩子们搭建了“故事大王”、“我是故事小能手”、“阅读小名星”等舞台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是我们教师最大的责任。在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教育中,教师该如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一.激发兴趣,吹响阅读的号角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兴趣开始。低中段的孩子们生性好动、缺乏自制力,不妨用精美诱人的绘画读本、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在低中段教学中,告诉孩子们:“书本是一个精彩神奇的世界,有许多美好的故事。谁能走进这个世界,谁就是咱们班的故事大王。”低中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求胜心切,为了争当“故事大王”,班内的孩子们经常人手一本书,津津有味的看着。此时,阅读的号角分明“哒哒”地吹响了。二.投石问路,叩开阅读的大门 1.由课文到书籍在教学《称象》这篇课文时,当孩子惊诧于曹冲年少奇才的智慧时,告诉孩子们:“曹冲生活在三国时期,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像料事如神、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对朋友如手足有信义、对百姓极仁慈有爱心的刘备等。有人还专门写了《三国演义》,想认识这些英雄的小朋友不妨去阅读一下。”不久,班级中就出现了漫画《三国演义》、儿童读物《三国演义》,还出现了不少的三国迷呢!此后,许多孩子还阅读了《水浒传》等小说,至于《西游记》,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2.由寓言、神话到书籍 寓言和神话在孩子们的阅读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有一次,因为讲到一个词语“叶公好龙”孩子们不是很理解。我就给他们讲了“叶公好龙”的故事,并告诉他们我们学习的许多词语中,其实都隐藏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你们可以通过书本去了解这些故事。在班级的一次“故事大王”活动上,孩子们还讲了“守株待兔”、“女娲补天”等寓言、神话故事。此后,班内自发形成了课外阅读、交流寓言、神话故事活动小组。 3.由科学知识到书籍书籍除了带给孩子们娱乐以外,还带给孩子们知识。记得一次在和孩子们探讨“动物尾巴的用处”时,许多孩子拿出了自己带来的《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篇)》,以及《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籍,从中找到了很多关于动物尾巴的知识,有些科学知识是我也不曾想到的。看着孩子们相互借阅的样子我心里一阵欣慰。 4.由作者到书籍一些优秀的儿童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对孩子们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而在孩子们心里默默地喜欢着这些作家,会因为作家的影响而选择作品。其实,孩子们的课外读物有很多,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懂得如何引导。三.搭建平台,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相关研究综述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人要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同其他人进行交流,就要在吃、穿、住、用、生活、工 作各个方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就是交际。交际又叫交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是针对狭义的概念进行的综述。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行为,也叫人际的交往。交际是一个社会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必需,它具有社会性和个体性。“口语交际”一词正式进入语文教学是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笔者以“小学口语交际”为关键词在CNKI和万 方数据库网站中查阅的相关资料,发现各类期刊物所发表的本领域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 此做了评价。 一、口语交际的概念界定 有关口语交际的涵义,目前学术界有着多种不同的表述:《课程标准》明确 指出,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而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1][2]。一些学者对它的概念作了更详细的解释,他们认为,口语交际,是指借助思维,通过听说活动,组织语言、交流传递信息、得体文明的语言交往活动。它的过程涉及听觉、视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同时,还涉及情感、兴趣、性格、意志等众多非智力因素[3][4]。也有些学者认为,口语交际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怎样在口头上使用好语言,以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他们主要强调在交往过程中达到理想效果的才是口语交际活动 [5][6]。还有些学者指出口语交际是交际者出于某种需要,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会活动。它包括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是一种有明显社交目的,使 用标准口语的活动[7][8]。总之,口语交际的目的是指导人们在交际中如何说话,就要做到见 什么人说什么话。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二、口语交际的功用 口语交际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说话人在一定情况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不同的人说的话不会相同。口语交际也有它自身的功用,具体表现在[9]:1.加强人文交际沟通能力。提高人们交际的能力,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目的,也是口语交际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首要工作。语言是一种工具、人们对这种工具的认识如何,掌握的熟练程度如何,标志着一个人交际能力的大小。一个政治家,一个地方领导人,一个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都必须善于说话,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他们最起码的要求。 2 .有助于更顺利地完成工作目标。在工作场合,我们不但要能说而且还要善于说话,不可能不分场合和时机,不可能不分交际对象随便表达自己的关点。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才会有更好的结果。 3.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一员,不能离开社会独立生活。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处理得好坏,协调的如何,一看这个人所做之事,二就看人所说的话。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往往会是一个会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说话要分人,也要分场合。 4.有助手使企事业单位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公众是公共关系中的客体。一个企事业单位,一个社会组织要想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它就必须十分注意公众的态度。一个

怎样写文献回顾(文献综述)

怎样写文献综述? ? 小综述”,目的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论述和模型,是以述带论,说明现有的研究状况,缺点在哪 里,我准备做的贡献是什么。侧重介绍与自己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 综述与述评 ? 述评是对某学术专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说、评论、展望和预测,因此对作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一般由专家或学科领头人撰写,故又称“专家述评”; ? 文献综述是根据科研、教学和医疗的需要,围绕某一学术专题,收集某时期内的有关文献资料予以加工整理而成的综合性文献。 ? 专题述评的重点在“评”,包括对专题研究状况的评价、展望、预测和建议,而“述“只是“概述”,处于次要地位,是评论的辅垫,不强调面面俱到,更不要材料罗列; ? 文献综述则重点在“述”,因本身就是经过加工的二次文献,因此讲究材料详实,有检索价值。 综述的分类 ? 文摘性综述,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客观地综合性摘述,以提供详尽的资料为目的,不掺杂撰写者本人的观点,由读者对综述的内容作出判断; ? 分析性综述,它通过对原始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后表达作者的意见和见解,既有回顾又有瞻望,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提炼新思路、新方法。 类似的文章及区别 ? 读书报告、文献复习和研究进展等文章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归纳出来的。 ?读书报告”、“文献复习”是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 ?研究进展只讲科学进程 综述的目的 ?一、供发表。为同行提供经归纳提炼的相关课题的大量医学信息。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掌握相关研究课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争论焦点、已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前景展望等,是他们选择研究方向,寻找科研课题的重要线索。 ?二、研究课题论证。通过广泛地查阅文献,从他人的研究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开展新的课题研 究进行选题论证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综述应具备的特点 ?①新颖:尽可能查阅和引用最新文献资料,普赖斯指数,即引用最近5年内发表的文献数,应达70%左右,普赖斯指数越高,越能反映文献综述的新颖程度,也越易于发表或引导新课题研究。 ?②综合性强,焦点集中: 应能够紧紧围绕中心论题旁征博引,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即为了集中于焦点,广泛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应在综述文献的基础上,对所引用的原理、方法、成果或结论等发表自 己的意见。 ?④引证准确,评价客观:应尽可能阅读原刊发表的论文或其复印件,确实读懂原意,以免以讹传讹或断章取义;既要注意引证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文献,也要引证不同的文献;发表观点和见解做到论据充足, 分析客观,决不臆断、拔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