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分论点之大学精神

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分论点之大学精神

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分论点之大学精神

1. 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网站上登出一篇名为《“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从影星来访,一堂课35人缺席谈起》的文章,作者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庆熊。张庆熊称,他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上课,赫然发现教室里空荡荡,“一个学生上来告诉我,因为香港艺人梁朝伟来访,35名武警班学员被团委叫去维持相辉堂秩序”,因此请假。张庆熊对此十分愤怒,“今天是我多少年来第一次如此生气的日子”,“写这篇文章不是追究个人的责任,而是为了扭转这种偏离正道的习气”。张庆熊教授在这件事情的处理和看法上是豁达的。他没有苛责学生,因为他知道有什么样的学校风气,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不能将板子打在学生身上,他不能原谅的是作为学校青年学生组织的领导们,他们把追星和上课的位置搞反了,不把学术研究放在第一位,而是流俗追星,这种痛心,在一个老教授看来,无疑是锥心之痛。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和思潮的涌动,大学精神的底色在经受考验,尤其是在学术泡沫盛行、学术精神备受冷落的当下,很多学者也俨然娱乐明星一样到处赶场子搞讲座,赚取人气和出场费。

大学,学术探究、学习交流之地也。古往今来,大学是一个国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源。而“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一所大学最宝贵的便是这“大学精神”,就如一个人必须有精气神一样。世界上著名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比如哈佛大学的经世致用,剑桥大学的人文穿透,麻省理工的科技尊重。可以说每个大学都用自己几百年的积淀赋予了学校大学精神。国内北大的兼容并包,清华的科学严谨,都给世人留下了对大学精神光泽闪耀的良好印象。

2. 社会转型变革时期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重大挑战,很多高校因就业等压力侧重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价值追求、社会公民责任和人生价值认同等方面的培养,直接导致大学精神的日渐失落,大学精神出现退化危机。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高雅、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熏陶人、浸润人,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育人作用。充满灵性和生机与活力的校园环境、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景观,无不激发着师大学子和众多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可以提振了文化自信。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压力,使得当前一些高校过分关注基本技能与知识的专业教育,而对学生文化修养和个性的发展重视不够,使得学生人文素质总体不高,学术视野不宽,个性发展不足,这种状态抑制了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教育理念是一种理论。遗憾的是,我国近些年关于教育理念的研究很多,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未能真正指导实践。如果理论不能有

效地指导实践,其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很多大学教师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但既缺乏理论的指导,又缺乏向理论的升华。

功利主义的理念抑制了大学科学精神的培育。自上世纪90年代高校开始实行大规模扩招以来,不少高校不顾学校自身实际,盲目扩招,导致高校师资力量紧缺,教学质量难以确保。在专业设置上则置本校特色于不顾,一味强调“新、大、全、热”;在科学研究上,则一味强调“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导致有了数量却没了质量,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和学术腐败。科层式管理与工具性评价扭曲了大学精神。现行教育经费划拨方式单一与权力垄断的缺陷,对学校、院系、学科与教师评价机制的缺陷,限制着教师、学者、教授治学,也使得学术自由大受限制,甚至还导致学校、院系、学科与教师不得不拉关系、走门子、巧钻营,这种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严重影响大学精神的发展和培育。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教授痛指当前高等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他说:“大学精神”就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蓄。大学之“大”是大在精神。大学培养人才是“立人”而不是“造机器”。在当前这样一个日趋功利化的时代,我们要重建大学精神,不能仅仅停留于实用知识的普及,更应着眼于价值观的构建。

请你根据给定材料,围绕“培育大学精神”写出文章的分论点。

要求:紧扣材料,结构工整,分论点明确。

【标题】

培育大学精神的“三部曲”

【分论点一】

在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中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培育,既是对历史传统的一种传承,又是对当下现实的一种创新。“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中实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因此,大学应建立有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长期稳定的机制与环境,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教学、积极投身科研、勇于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面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进取精神,主动发挥大学生在创建大学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分论点二】

坚持物质建设与制度文化建设的统一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既以观念形态呈现于大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园文化等之中,又以物质形态内蕴于大学课堂、基础设施、校园风景等之中。因此,将大学精神渗透于物质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要将以实体存在的大学物质文化赋予一定的教育意蕴和审美意向,体现一定的人文和科学内涵,在建筑实体上追求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人文与自然的统一,使其感染人,赋予人以智慧和力量;要创新学校的制度文化,通过完善学校的教学制度与科研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促使大学的学术文化、教学文化和管理文化走向规范、稳定和繁荣,从而促进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展。

【分论点三】

坚持凝练与践行的统一提升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常常以特定的概念或命题来概括、表达和呈现。如果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其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很多大学教师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但既缺乏理论的指导,又缺乏向理论的升华。培育大学精神,一方面,需要大学人的自觉思考,需要一代代大学人自觉地总结、凝练和完善大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另一方面,也要在教与学的实践中践行,将大学精神所蕴含的品牌形象和体现的价值观在“行”和“做”中展示出来,使大学精神在真正发挥凝聚人心、传承文化、引领社会、匡正时弊的功能中日趋成熟、完善和升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