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九年级数学 数学分类讨论思想 学习案

初中九年级数学 数学分类讨论思想 学习案

初中九年级数学 数学分类讨论思想 学习案
初中九年级数学 数学分类讨论思想 学习案

初中数学“空中课堂”

学习经历案

典型例题之问题3:

直角三角形的分类讨论

(4分钟)

观看视频,记录知识要点,聆听例题,完成例题并及时改错

典型例题之问题4: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分类讨论(2分钟)

观看视频,记录知识要点,聆听例题,完成例题并及时改错(3)点D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动点,当△BCD是以BC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时,求所有符合条件的点D的坐标;

(4)点M在平面内,

当△BCM是以CM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写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点M的坐标;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 22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 AO=BO=CO )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 =++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 =++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 =+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 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主要包括“提公因式”和“十字相乘”) A C B O 图1 图2 O A C B D E F

勤学早九年级数学(上)第22章《二次函数》单元检测题

勤学早九年级数学(上)第22章《二次函数》单元检测题 考试范围:全章综合测试 解答参考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抛物线y =2(x -3)2+1的顶点坐标是( ) A .(3,1) B .(3,-1) C .(-3,1) D .(-3,-1) 2.抛物线2331 2-+-=x x y 与y =ax 2的形状相同,而开口方向相反,则a 的值是( ) A .3 1- B .3 C .-3 D . 3 1 3.抛物线y =ax 2+bx -3过点(2,4),则代数式8a +4b +1的值为( ) A .-2 B .2 C .15 D .-15 4.在二次函数y =-x 2+2x +1的图象上,若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1 B .x >1 C .x <-1 D .x >-1 5.把二次函数y =x 2-2x -1配方成顶点式为( ) A .y =(x -1)2 B .y =(x -1)2-2 C .y =(x +1)2+1 D .y =(x +1)2-2 6.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大致图象如图,关于该二次函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函数有最小值 B .对称轴是直线2 1 = x C .当,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D .当-1<x <2时,y >0 7.函数y =kx 2-6x +3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k <3 B .k <3且k ≠0 C .k ≤3 D .k ≤3且k ≠0 8.把抛物线y =(x -1)2+2绕原点,旋转180°后,得到的抛物线为( ) A .y =-(x -1)2+2 B .y =-(x +1)2+2 C .y =-(x +1)2-2 D .y =-(x -1)2-2 9.如图所示的抛物线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则下列结论:① abc >0;② b +2a =0;③ 抛物线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4,0);④ a +c >b ;⑤ 3a +c <0,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10.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b 、c 是常数,且a ≠0)中的x 与y 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 x -1 0 1 3 y -1 3 5 3 下列结论:① ac <0;② 当x >1时,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③ 3是方程ax 2+(b -1)x +c >0的一个根;④ 当1<x <3时,ax 2+(b -1)x +c >0,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初三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26章二次函数 1.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 (a≠0)。 2.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三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y=ax2+bx+c,并把这三点的坐标代入,解关于a、b、c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求出a、b、c的值, 从而求出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3.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y=a(x-h)2+k (a≠0);由顶点式可直接得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h, k),对称轴方程 x=h和函数的最值 y最值= k。 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h,k)和图象上的另一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为y=a(x -h)2+ k,再代入另一点的坐标求a,从而求出解析式。 5. 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图象及几个重要点的公式: 6. 二次函数y=ax2+bx+c (a≠0)中,a、b、c与Δ的符号与图象的关系: (1) a>0 <=> 抛物线开口向上; a<0 <=> 抛物线开口向下。 (2) c>0 <=> 抛物线从原点上方通过; c=0 <=> 抛物线从原点通过; c<0 <=> 抛物线从原点下方通过。 (3) a, b异号 <=> 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 a, b同号 <=> 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 b=0 <=> 对称轴是y轴。 (4) b2-4ac>0 <=> 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b2-4ac =0 <=> 抛物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即相切); b2-4ac<0 <=> 抛物线与x轴无交点。 7.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的点与对称轴,可利用图象的对称性求出已知点的对称点,这个对称点也一定在图象上。

第27章 相似形 2.比例的基本性质: a:b=c:d d c b a = ad=b c ;

勤学早九年级数学(上)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周测(一)

勤学早九年级数学(上)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周测(一) (考试范围:第21.1(一元二次方程)和第21.2(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答参考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16·曲靖)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A .3x 2+x 1=0 B .2x -3y +1=0 C .(x -3)(x -2)=x 2 D .(3x -1)(3x +1)=3 2.(2015·海淀)一元二次方程3x 2-4x -5=0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分别是( ) A .3,-4,-5 B .3,-4,5 C .3,4,5 D .3,4,-5 3.(2016·锦江)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4x +2m =0没有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2 B .m >-2 C .m >2 D .m <-2 4.(2015·江岸)如果x =3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c 的一个根,则 a c 的值是( ) A .3 B .-3 C .9 D .-9 5.已知m 和n 是方程2x 2-5x -3=0的两根,则 n m 11+值是( ) A .35- B .415- C .25 D .2 3- 6.方程(x -2)(x +3)=0的解是( ) A .x =2 B .x =-3 C .x 1=2,x 2=3 D .x 1=2,x 2=-3 7.(2015·兰州)一元二次方程x 2-8x -1=0配方后可变形为( ) A .(x +4)2=17 B .(x +4)2=15 C .(x -4)2=17 D .(x -4)2=15 8.已知m 、n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3x +a =0的两个解.若(m -1)(n -1)=-6,则a 的 值为( ) A .-10 B .4 C .-4 D .10 9.(2015·安顺)三角形两边的长是3和4,第三边的长是方程x 2-12x +35=0的根,则该三角形的周长为( ) A .14 B .12 C .12或14 D .以上都不对 10.(2015·南充)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2mx +2n =0有两个整数根且乘积为正,关于y 的一元二次方程y 2+2ny +2m =0同样也有两个整数根且乘积为正,给出三个结论:① 这两个方程的根都负根;② (m -1)2+(n -1)2≥2;③ -1≤2m -2n ≤1,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1.(2016·曲靖)一元二次方程x (x -2)=0的解是_____________ 12.(2016·东台)若m 2-5m +2=0,则2m 2-10m +2016=_____________ 13.填空:(1) x 2+6x +____=(x +____)2;(2) x 2-5x +_____=(x -_____)2 14.(2015·六合)已知如图所示的图形是一无盖长方体的铁盒平面展开图, 若铁盒的容积为3 m 3,则根据图中的条件,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 15.(2016·锦江)小明设计了一个魔术盒,当任意实数对(a ,b )进入其中,会得到一个新的实数a 2-2b +3.若将实数对(x ,-2x )放入其中,得到一个新数为8,则x =___________ 16.已知m ,n 是方程ax 2+bx +c =0的两个实数根,设s 1=m +n ,s 2=m 2+n 2,s 3=m 3+n 3,…,s 100=m 100+n 100,则as 2016+bs 2015+cs 2014的值为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

反比例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反比例函数:形如y =x k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1-=kx y x k y 1 =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 和 y=-x 。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一元二次方程 二.知识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 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本章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下,通过解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 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 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3)一元二次方程a 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 ?将a、b、c代入式子x= 24 2 b b ac a -±- 就得到方程的根.(公式所出现的运算,恰 好包括了所学过的六中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体现了公式的统一性与和谐性。)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单元测试 第27章 相似

第二十七章 相似全章测试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在△ABC 中,DE ∥BC ,若AD =1,DB =2,则 BC DE 的值为( ) 第1题图 A . 32 B .41 C .3 1 D .21 2.如图所示,△ABC 中DE ∥BC ,若AD ∶DB =1∶2,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第2题图 A . 2 1 =BC DE B . 2 1 =??的周长的周长ABC ADE C . 的面积的面积ABC ADE ??3 1 = D . 的周长的周长ABC ADE ??3 1 = 3.如图所示,在△ABC 中∠BAC =90°,D 是BC 中点,AE ⊥AD 交CB 延长线于E 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第3题图 A .△AED ∽△AC B B .△AEB ∽△ACD C .△BAE ∽△ACE D .△AEC ∽△DAC 4.如图所示,在△ABC 中D 为AC 边上一点,若∠DBC =∠A ,6= BC ,AC =3, 则CD 长为( )

第4题图 A .1 B . 23 C .2 D .2 5 5.若P 是Rt △ABC 的斜边BC 上异于B ,C 的一点,过点P 作直线截△ABC ,截得的三角形与原△ABC 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共有(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6.如图所示,△ABC 中若DE ∥BC ,EF ∥AB ,则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 第6题图 A . BC DE DB AD = B .AD EF B C BF = C .FC BF EC AE = D .BC DE AB EF = 7.如图所示,⊙O 中,弦AB ,CD 相交于P 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第7题图 A .P A ·A B =P C ·PB B .P A ·PB =PC ·P D C .P A ·AB =PC ·CD D .P A ∶PB =PC ∶PD 8.如图所示,△ABC 中,AD ⊥BC 于D ,对于下列中的每一个条件 第8题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平方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3、a (a ≥0)是一个非负数.当a 为带分数是,要把a 改写成假分数,即5322要写成538 4、二次根式的性质:(a )2=a (a ≥0), 2a =a (a ≥0) 5、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 ×b =ab (a ≥0,b ≥0) 7、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b a =b a (a ≥0,b >0) 8、最简二次根式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字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9、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10、同类二次根式即指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 11、平方差公式:a 2-b 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 ±b )2=a 2±2ab+b 2 12、二次根式除法没有分配率,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是1,(ab )m =a m b m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c=0(a ≠0),其中ax 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3、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 直接开方法:如果方程能化成x 2=p 或(mx+n )2=p(p ≥0)的形式,那么可得x=p ±或mx+n=p ± (2) 配方法:步骤:第一步,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是1);第二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第三步,配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第四步,把方程左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的形式,即(x-k )2=h(h ≥0);第五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3) 公式法:Δ=b 2-4ac 叫做方程ax 2+bx+c=0(a ≠0)根的判别式。当Δ>0时,方程ax 2+bx+c=0(a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ax 2+bx+c=0(a ≠0)有两个相

036.勤学早测试卷目录(16-17) 数学 九年级(上、下)

勤学早测试卷(2016-2017)数学九年级(上、下)九年级数学(上册) 1.九(上)第21章《一元一次方程》周测(一) 2.九(上)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周测(二) 3.九(上)第2l章《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检测题(月考一) 4.九(上)第2l章《一元二次方程》专题一点通(一)(二) 5.九(上)第22章《一次函数》周测(一) 6.九(上)第22章《二次函数》周测(二) 7.九(上)第22章《二次函数》单元检测题 8.九(上)第22章《二次函数》专题一点通(一)(二) 9.九(上)第22章《二次函数》专题一点通(三) 10.九(上)月考(二) 11.九(上)第23章《旋转》单元检测题 12.九(上)第23章《旋转》专题一点通 13.九(上)期中模拟题(月考三) 14.九(上)第24章《圆》周测(一) 15.九(上)第24章《圆》周测(二) 16.九(上)第24章《圆》周测(三) 17.九(上)第24章《圆》单元检测题 18.九(上)第24章《圆》专题一点通 19.九(上)月考(四) 20.九(上)第25章《概率初步》单元检测题 21.九(上)第25章《概率初步》专题一点通 22.九(上)期末模拟题(月考五) 九年级数学(下册) 23.九(下)第26章《反比例函数》周测(一) 24.九(下)第26章《反比例函数》周测(二) 25.九(下)第26章《反比例函数》单元检测题(月考一) 26.九(下)第26章《反比例函数》专题一点通 27.九(下)第27章《相似》周测(一) 28.九(下)第27章《相似》周测(二) 29.九(下)第27章《相似》单元检测题 30.九(下)第27章《相似》专题一点通 31.九(下)月考(二) 32.九(下)第28章《三角函数》周测(一) 33.九(下)第28章《三角函数》单元检测题 34.九(下)第28章《三角函数》专题一点通 35.九(下)第29章《投影与视图》单元检测题 36.九(下)月考(三)(中考模拟题)

九年级上数学全套试卷及答案

2005~2006学年度上期目标检测题 九年级 数学 第一章 证明(Ⅱ)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各题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 的在括号内画“×”. 1、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值为1 . ( ) 2、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三角形. ( ) 3、等腰三角形的两条中线一定相等. ( ) 4、两个三角形若两角相等,则两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 ) 5、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若一边等于另一边的一半,那么,一个锐角一定等于30°.(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 案的番号填在括号内. 1、在△ABC 和△DEF 中,已知AC=DF ,BC=EF ,要使△ABC ≌△DEF ,还需要的条件是( ) A 、∠A=∠D B 、∠C=∠F C 、∠B=∠E D 、∠C=∠D 2、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 A 、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B 、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C 、两个内角不相等的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D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这个三角形的一边,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如图(一),已知AB=AC ,BE=CE ,D 是AE 上的一点, 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1=∠2 B 、AD=DE C 、BD=C D D 、∠BDE=∠CDE 4、如图(二),已知AC 和BD 相交于O 点,AD ∥BC ,AD=BC ,过O (一) 任作一条直线分别交AD 、BC 于点E 、F ,则下列结论:①OA=OC ②OE=OF ③AE=CF ④OB=OD ,其中成立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5、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8,一条边的长是5,则其他两边的长是( ) (二) A 、5,8 B 、6.5,6.5 C 、5,8或6.5,6.5 D 、8,6.5 6、下列长度的线段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 A 、543,, ; B 、6, 7, 8; C 、12, 25, 27; D 、245232,, 7、如图(三),AC=AD BC=BD ,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三) A 、∠ABC=∠CA B B 、OA=OB C 、∠ACD=∠BDC D 、AB ⊥CD 8、如图(四),△ABC 中,∠A=30°,∠C=90°AB 的垂直平分线 交AC 于D 点,交AB 于E 点,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AD=D B B 、DE=DC C 、BC=AE D 、AD=BC (四)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 第一章 有理数 1、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 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

勤学早九年级数学下第章相似单元检测题

29.勤学早九年级数学(下)第27章《相似》单元检测题 (考试范围:全章综合测试 解答参考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教材变式·9下P25习题1改)将等边三角形的三边各扩大2倍后得到的三角形是( A ) A .等边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2.在△ABC 和△A ′B ′C ′中,∠A =68°,∠B =40°,∠A ′=68°,∠C ′=72°,那么这两个三角形( B ) A .不相似 B .相似 C .全等 D .无法确定 3.(2015蚌埠)如图,△ABC 中,DE ∥BC ,AD =5,BD =10,AE =3,则CE 的长为( B ) A .9 B .6 C .3 D .4 B E D A 4.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位似图形,则它们的位似中心是( A ) A .点P B .点Q C .点R D .点S 5.(2015潍纺改)如图,点D 在△ABC 的边AC 上,要使△ADB 与△ABC 相似,添加一个条件,错误..的是( C ) A .∠ABD =∠C B .∠ADB =∠ABC C . AB CB BD CD = D .AD AB AB AC = C A B D 6.(2015枣庄)如图,□ABCD 中,点N 是AB 上一点,且BN =2AN ,AC 、DN 相交于点M ,则AM :MC 的值是 ( B ) A .3:11 B .1:3 C .1:9 D .3:10

A D C B M N 7.△ABC 中,∠ACB =90°,将△ABC 按如图的位置放在直角坐标系中,若点A 的坐标为(0,2),点C 的坐标为(1,0),点B 的横坐标为4,则点B 的纵坐标为( C ) A .1 B . C . D . 8.如图,△ABC 中,∠C =90°,以AB 上一点O 为圆心作⊙O ,分别切AC 、BC 于E 、D ,AC =8,BC =6,则 ⊙O 的半径长为( B ) A .5 B . 24 7 C . D . 127 A B 9.直线1l ∥2l ∥3l ,且1l 与2l 的距离为1, 2l 与3l 的距离为3,把一块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形如图放置, 顶点A 、B 、C 恰好分别落在三条直线上,AC 与直线2l 交于点D ,则线段BD 的长度为( A ) A . 254 B .25 3 C .203 D . 154 l 1 l 2l 3 A C B D 10.(2016武汉原创题)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为3,P 为BC 上一点,且BP =1,D 为AC 上一点,DE ⊥AP 交AP 于E ,若∠APD =60°,则 DE AE =________ (2)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说课稿全套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 名师精品说课稿 目录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13) (4) 21.1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4)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二) (6) 21.2.1 配方法说课稿(一) (10) 配方法说课稿(二) (14) 21.2.2 公式法说课稿(一) (18) 21.2.3 因式分解法说课稿(一) (21) 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说课稿(一) (25)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说课稿(二) (28)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31)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二) (35) 第22章二次函数(12) (38)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 (38) 22.1.1 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38) 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41) 二次函数y=ax2+c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二) (45) 22.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49) 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52)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说课稿(二) (57) 2.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62) 22.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二) (64) 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71)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说课稿(二) (73) 第23章旋转(9) (76) 23.1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一) (76)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二) (81) 《中心对称》说课材料 (85) 23.2.2 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 (90) 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说课稿 (93)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说课材料 (97) 第24章圆(16) (100) 24.1.1 圆说课稿(一) (100)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一) (103)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二) (106) 24.1.3 弧、弦、圆心角说课稿(一) (110) 《弧、弦、圆心角》说课稿(二) (113) 24.1.4 圆周角说课稿(一) (118) 24.1.4 圆周角(说课稿)(二) (127)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129)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13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二) (135) 24.3 正多边形和圆说课稿(一) (139)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说课稿(一) (141) 《弧长和扇形的面积》说课稿(二) (144) 第25章概率初步(12) (147) 25.1.1 随机事件说课稿(一) (147) 《随机事件》说课稿(二) (149) 25.1.2 概率说课稿(一) (156) 《25.1.2概率》说课稿(二) (160) 《用列举法求概率》说课稿r (162) 3.3应用新知,深化拓展 (169) 25.3用频率估计概率(1)说课稿 (172) 九年级下册 (176) 第26章反比例函数(8) (176) 《26.1.1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176)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 ※一. 正切: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 ,记作tanA ,即的邻边 的对边 A A A ∠∠= tan ; ①tan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 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 ②tanA 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 ③tanA 不表示“tan ”乘以“A ”; 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A 是锐角的正切; ⑤tan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 越大; ∠A 越大,梯子越陡,tanA 的值越大。 ※二. 正弦.. :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 ,即 斜边 的对边 A A ∠= sin ; ※三. 余弦: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即 斜边 的邻边 A A ∠= cos ; ※余切: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作cotA ,即 的对边 的邻边 A A A ∠∠= cot ; ※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

图 1 (通常我们称正弦、余弦互为余函数。同样,也称正切、余切互为余函数,可以概括为: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函数)用等式表达:若∠A 为锐角,则 ①)90cos(sin A A ∠-?=; )90sin(cos A A ∠-?= ②)90cot(tan A A ∠-?=; )90tan(cot A A ∠-?= ※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为仰角.. ※当从高处观测低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 的锐角称为俯角.. ※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可以看出,(1)当 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余弦值、余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2)0≤sin α≤1,0≤cos α≤1。 ※同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倒数关系:tg α·ctg α=1。 ※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二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则有 (1)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 (2)两锐角的关系:∠A +∠B=90°; 0o 30 o 45 o 60 o 90 o sin α 0 2 1 2 2 2 3 1 cos α 1 23 2 2 2 1 0 tan α 0 3 3 1 3 — cot α — 3 1 3 3

13. 勤学早九年级数学(上)期中模拟题(月考三)

13. 勤学早九年级数学(上)期中模拟题(月考三) (考试范围:第2l章~第23章测试参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方程2x=25的解为( C ) A . x=5 B . x=±25 C. x=土5 D. x= 2.下列四个图案中,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B ) 3. 抛物线y=(x+2)2-6的顶点坐标是(D) A (2,6) B (-2,6) C (2,-6) D (-2,,-6) 4. 二次函数,y=2x+l的图象大致是( B ) 5. 如图,△OAB绕点O逆时针旋转70°得到∠A=l00°,∠D=50°,则∠AOD的度数是(C) A 20° B 30° C. 40° D 50° 6. 用配方法解方程2x+6x+4=0,下列变形正确的是(C) A. ( x+3)2= -4 B. (x-3)2=4 C . (x+3)2=5 D. (x+3)2=

7. 武汉园博会的某纪念品原价138元,连续两次降价a%后售价为98元,下列所列方程中正确 的是(B) A. 138(l +a%)2=98 B . l38(1+a%)2=98 C.138(l-2a%)=98 D 138(1-a2%)=98 8. 把抛物线y= -2x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抛物线的解析式是(D ) A . y= -(x+2) 2+3 B. y= -(x-2) 2+3 C. y= -(x+2) 2-3 D . y= -(x-2)2-3 9. 如图是抛物线形拱桥,与拱顶高离水面2m时,水面宽4m . 水面下降2.5m,水面宽度增加(B) A.1m B. 2m C. 3m D. 6m 10. 已知抛物线y=a2x+bx+c与x轴交于(1x,0),(2x,0)两点,且0<1x<1,1<2x,2, 与y轴交于(0,-2),下列结论:①2a+b>l;②a+b<2;③3a+>0;④a<-1.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A ) A. l个 B. 2个 C . 3个 D. 4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1. 点A(-l,2)关于原点对称的点B的坐标是_________ (1,-2) 12.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m+2)x-2=0的一个根为1,则的值为______ (-1) 13抛物线y=a2x+6x十c与x轴的交点是(-1,0),(3,0),则此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______. (x=1) 14. 小明设计了一个魔术盒,当任意实数对(a,b)放人其中,会得到一个新的实数2a-2b+3,若将 实数对(x,-2x)放人其中,得到-l,则x=_____. (-2) 15. 如图,等腰直角△ABC中.AC=BC,∠ACB=90°,点O分斜边AB为BO∶OA=1 将△BOC绕C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到△AQC的位置,则∠AQC=_______ (105°)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上圆周角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圆”的内容。 圆心角、圆周角是与圆有关的角,圆周角是在垂径定理、圆心角及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定理的基础上学习的。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对于角的计算、证明角相等、弧、弦相等以及证明圆中三角形相似等数学问题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方法和思路。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采用完全归纳法,通过分类讨论,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情况来证明,渗透了分类讨论和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使学生学会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一般为特殊或化特殊为一般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垂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手段,如观察度量、实验操作、图形变换、逻辑推理等来发现和探索圆心角与圆周角、圆周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对发现的性质进行证明,使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 直观操作与推理论证相结合,探索并论证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发展推理能力,渗透分类讨论和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理解圆周角的定义。通过与圆心角的类比,明确圆周角的两个特征:①顶点在圆上;②两边都与圆相交,会在具体情景中辨别圆周角。 2.掌握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经历操作、观察、猜想、分析、交流、论证等数学活动,体验圆周角定理 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以及用几何言语表达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通过对圆周角定理的论证,渗透分类讨论、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4.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研究、添加辅助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 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问题诊断分析 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1)创设问题情景,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概念和性质的学 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要求列举一些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是不容易做到的;(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展开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学 生积极地探索圆周角的性质,发展学生的教学思维;(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的渗透;(4)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关注不够,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激发好奇心和求 知欲,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对圆柱形海洋馆的构造缺乏了解,致使不能很好地理解视角、圆周角 等概念;(2)对完全归纳法、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有困难;(3)一般到特殊的转化、辅助线的添加、论证过程的书写等都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弱点。 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探索圆周角的性质,理解分类讨论证明数学命题的思想和方法。 四、教学支持条件设计 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发现圆周角与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关系,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和动画功能,准确、全面验证在试验操作中发现的结论,直观、形象地展现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之间的关系,感受过程的真实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中考模拟试题

初中数学中考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4分)﹣6的相反数是() A.6 B.1 C.0 D.﹣6 2.(4分)某校学生到校方式情况的统计图如图所示,若该校步行到校的学生有100人,则乘公共汽车到校的学生有() A.75人B.100人C.125人D.200人 3.(4分)某运动会颁奖台如图所示,它的主视图是() A.B.C.D. 4.(4分)下列选项中的整数,与最接近的是() A.3 B.4 C.5 D.6 5.(4分)温州某企业车间有50名工人,某一天他们生产的机器零件个数统计如下表: ) A.5个B.6个C.7个D.8个 6.(4分)已知点(﹣1,y 1),(4,y 2 )在一次函数y=3x﹣2的图象上,则y 1 , y 2 ,0的大小关系是() A.0<y 1<y 2 B.y 1 <0<y 2 C.y 1 <y 2 <0 D.y 2 <0<y 1 7.(4分)如图,一辆小车沿倾斜角为α的斜坡向上行驶13米,已知cosα=,

则小车上升的高度是( ) A .5米 B .6米 C .6.5米 D .12米 8.(4分)我们知道方程x 2+2x ﹣3=0的解是x 1=1,x 2=﹣3,现给出另一个方程(2x+3) 2 +2(2x+3)﹣3=0,它的解是( ) A .x 1=1,x 2=3 B .x 1=1,x 2=﹣3 C .x 1=﹣1,x 2=3 D .x 1=﹣1,x 2=﹣3 9.(4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图示方式围成正方形ABCD ,过各较长直角边的中点作垂线,围成面积为S 的小正方形EFGH .已知AM 为Rt △ABM 较长直角边,AM=2 EF ,则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 ) A .12S B .10S C .9S D .8S 10.(4分)我们把1,1,2,3,5,8,13,21,…这组数称为斐波那契数列, 为了进一步研究,依次以这列数为半径作90°圆弧 , , ,…得 到斐波那契螺旋线,然后顺次连结P 1P 2,P 2P 3,P 3P 4,…得到螺旋折线(如图),已知点P 1(0,1),P 2(﹣1,0),P 3(0,﹣1),则该折线上的点P 9的坐标为( )

14.勤学早九年级数学(上)第2 4章《圆》周测(一)

14.勤学早九年级数学(上)第2 4章《圆》周测(一) (考试范围:第24.1----圆 解答参考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AB 是⊙O 的弦,∠AOB = 90°.若OA = 4,则AB 的长为( B ) A .4 B . C . D .第1题图B A O 2.如图,在⊙O 中,弦AB 的长为8cm ,M 是AB 上任意一点,且OM 的最小值为3.则⊙O 的半径为( B ) A . 4cm B . 5cm C .6cm D . 8crn 第2题图 3.如图,点A 、B 、C 都在⊙O 上,若∠AOB +∠ACB =90°,则∠ACB 的大小是( C ) A .20° B .25° C . 30° D . 40° 第3题图 B 4.如图,四边形ABCD 是圆内接四边形,E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若∠BAD=105°,则∠DCE 的大小是( B ) A .115° B .105° C .100° D . 95° 第4题图E D C B A 5.如图,⊙O 的半径是3,点P 是弦AB 延长线上的一点,连接OP ,若OP =4.∠APO =30°,则弦AB 的

长为( A ) A . B C . D 第5题图P 6.如图,⊙O 的两条弦AB ⊥CD ,垂足为E ,且AB = CD ,已知CE =2,ED =8,则⊙O 的半径是( D ) A .3 B .4 C .5 D 第6题图 7.如图,一个圆形人工湖如图所示,弦AB 是湖上的一座桥,已知桥AB 长100m ,测得圆周角∠ACB = 45°,则这个人工湖的直径AD 长为( B ) A . B .m C .m D .m 第7 题图 8.如图,AB 是⊙O 的直径,AB =10,弦AC =8,OD ⊥AC 于E ,交⊙O 于D ,连接BE ,则BE 的长为( B ) A B . C .5 D .6 第8题图 9.如图,以△ABC 的边BC 为直径的⊙O 分别交AB ,AC 于D ,E ,若∠DOE =60°,AD AC 的长为( C ) A B .2 C . D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