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速推进太榆同城化建设的浅析

加速推进太榆同城化建设的浅析

加速推进太榆同城化建设的浅析
加速推进太榆同城化建设的浅析

加速推进太榆同城化建设的思考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提出太原经济圈的概念。“十五”以来,全国对经济圈的认识不断深化,各地推进的力度也不断加大。随着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全省上下开始认识到,山西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快速发展,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太榆同城化作为推进太原都市圈和经济圈发展的核心步骤,是实现山西省赶超战略的重大举措和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部崛起,太原先行”目标的关键。只有把太榆地区建设成全省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才能带动全省的大发展和在中部崛起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太榆同城化的时代背景

2002年5月,山西省委作出关于太原市与晋中市加强经济区域合作的指示,太原、晋中包括吕梁地区的部分县要联合开发,共同发展,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全省的经济区和发展核心区。2002年6月13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太原与晋中区域合作正式启动。当天,太原与晋中首批签订协议书两份,另外签订了8份合作意向书,如“太原、晋中公共客运合作意向书”、“太原、晋中开通旅游专线意向书”,“太原、晋中工业经济互助合作意向书”、“太原、晋中商贸合作意向书”,以及由太原高新

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方签订的“太原、晋中两市三区合作意向书”等,涉及了农业、旅游、教育、交通、技术开发等多个领域。2002年8月26日,根据协议,太原、晋中两市分别在太原和平遥举行了“太原—晋中旅游专线开通典礼仪式”,互通了旅游专线车。2002年12月3日,太原、晋中两地互通了共30台交通车,太原15台、晋中15台,双方全天往返合计150趟。2006年1月,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太原市与晋中市榆次区的“同城化”建设,并首次写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中。山西省“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推动形成以太原——榆次为核心,覆盖晋中、阳泉、忻州、吕梁等市的大都市圈,构建以太原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和一小时生活圈。建立城市间的协商协作机制,加大体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力度。尽快实现太原市与榆次区在公交、电信、金融等领域的同城化。太原市也将“加快以太原——榆次为核心,覆盖晋中、阳泉、忻州、吕梁等市的太原都市圈建设。”写入了“十一五”规划。由此,两地百姓盼望了多年的“同城化”建设终于奏响了第一个音符。2009年1月,山西省建设厅公示《太原经济圈规划纲要草案》,将太原市区和榆次至于核心圈层位臵。2009年11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太榆同城化为中心,将太原城市圈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基地、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主要平台、具有浓郁地

方特色和较强辐射作用的现代化城市圈”。今年以来,新任省委书记袁纯清更是屡次提出大力推进大太原经济圈和都市群建设,并明确提出“一核一圈三群”发展战略,把太榆地区臵于了核心位臵,将太榆同城化又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太榆同城化的现实意义

太榆同城化是指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太原、榆次两地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前提下,以经济合作、资源整合为纽带,以追求区域资源的最优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竞争能力的最强化为着力点,致力清除制约两地发展的政策、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共同制定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共同推进两地产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一体化,从而实现两地经济社会的合作共赢。太榆同城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两地发展中的具体体现。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发挥两地区位、资源等多方面互补的优势,加速推进两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建设新太原、新榆次的必然选择。

(一)太榆同城化是历史的必然

太原在历代行政区划制度中,一直作为州、府地方行政所和二级行政单元建制独立存在;今晋中市榆次区、寿阳县、太谷县、祁县、文水县、交城始终为太原郡、太原国、太原府的核心辖区。晋中在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中,从未作为独立的州、郡、府一级建制存在。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无论在地缘关系还是在经济

文化渊源上,榆次都与太原保持着相互依存的静谧联系。

《太原府志》(明万历年修)记载:明代时太原府辖区广袤,领有五州二十县:平定州、忻州、代州、岢岚州、保德州和榆次、阳曲、太原、清源、徐沟、太古、祁县、交城、文水、寿阳、孟县、静乐、河曲、乐平、定襄、五台、繁峙、岚县、兴县等。相当于今天的太原市、阳泉市、忻州市全部和晋中市、吕梁市大部分县域。在所有这些州、县中,距离太原府最近、联系最密切、能够称之为“并州门户”的县就是榆次。太原三面环山,唯有南面地势开阔,无险可守。位于东南30公里的榆次城恰是西出太行崇山峻岭进入晋中盆地开阔地带的第一个城邑。《太原府志》如此描述榆次的地理形势特征:“罕山北峙,涂山南潆,左枕太行之麓,右跨汾水之滨,重以深沟巨涧,极其险阻。而曲寨悬窑,又促为避病之地。”近代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修用后,榆次进而成为对外交通的枢纽。地处要冲的区位条件和地理形势决定了它拱卫并州的战略地位。所以历代行政区划一直把榆次臵于太原统辖。就连宋太宗灭北汉收晋地之后,毁掉具有千年历史的晋阳古城,曾一度选择了榆次作为并州州治的所在,也是这个道理。直到近代中国,阎锡山之所以重兵驻防榆次,人民解放军解放太原时之所以首先在榆次一带展开激战,夺取了晋中战役的胜利,然后才得以攻克太原。都足以说明榆次和太原唇齿相依的关系。

不仅在历史上太原与榆次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直以来,太原

与榆次都保持着高度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融,特别是建国后,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太原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一五”期间,全国156个大型重点骨干项目中有11项安排在了太原市。同一时期,经纬厂、石油库、五二五库和电缆厂、一七二库、一七五库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在榆次兴建。此后,榆次铁路编组站的建成和108国道、太原至石家庄高速公路的建设和武宿机场的扩建,进一步加强了榆次作为省域中心城市太原的门户地位,使榆次和太原同步、协调、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成为必然。

(二)太榆同城化是现实的需要

从太原方面看:近年来太原市经济总量增长较快,发展速度呈两位数攀升,创下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可观效益。但太原市在全国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却不断下降,与同处我国中部地区的6个省会城市比较,综合竞争力排在倒数第一位。在分析太原市落后于其他省会城市的原因时,我们不难发现,除去太原市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外,地理空间严重制约了太原市的发展。太原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系统结构紊乱,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典型的工业围城空间布局以及多年来对煤炭等资源的初级低效利用和粗放的经营方式,导致水资源严重超采、土地资源锐减、环境容量有限,自然生态系统受损和环境污染加剧,已经危及到生态环境的安全和人文生态的延续,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潜在的危机;其次太原中心

区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用地严重不足。城市功能的高度密集已使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影响了城市正常运转,难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其区域中心的职能,太原行政辖区的地理空间对其发展的制约显而易见,成了太原市难以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原因。然而,上述问题仅靠太原自身的资源条件显然难以解决,太原市行政辖区不过6988平方公里,且平原谷地仅占20%。城市向南发展几乎是太原唯一的选择,而晋中腹地恰恰拥有太原市发展的理想空间,晋中各县市人口密度普遍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储备丰厚、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缓慢,选择太原市周边城市和小城镇,在太原市规划内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重新布局一些由太原市转移出来的劳务密集型产业,既可以缓解太原市劳务人员集中的压力,又可以辐射和带动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加快当地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榆次区作为经济区的核心城区,其土地、矿产、旅游等资源较为丰富,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交通便捷,其毗邻太原城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城市基准地价便宜(仅为太原的1/3),发展空间较大,是太原城市扩展、产业转移的首选方向。

从榆次方面看:榆次与太原在产业关联、市场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互补性强,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的潜力巨大。太原市作为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城市功能比较完善,在科技、教育、人才、资金、品牌、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且第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有利于推动第

一、二产业的发展。对于榆次来说,因为两地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能使双方统一规划城市建设,有利于利用太原优越的科技、人才、市场等优势,对于榆次扩大企业规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等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实现两地同城化,对双方而言是互利共赢的。

太榆同城化从最早提出到具体实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一个重要原因是之前太榆乃至山西省还未形成足够的发展力量,全国城市圈的发展、竞争格局尚未形成,而如今城市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区域竞争、集团式竞争。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密集的城镇群,武汉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等也呼之欲出。要实现大太原经济圈的蓬勃发展,必须积极推动太原与榆次同城化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将两个邻近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当成一座城市来对待,把榆次作为扩大太原城市规模,增强太原城市辐射力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区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太原在中西部城市的率先发展和跨越发展。

三、榆次推进太榆同城化的四方面主要工作

自2006年以来,榆次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同城化工作,把太原—榆次同城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现实、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紧迫任务,按照“十同”的要求,不遗余力推进,努力推进。

一是在“规划同筹”上主动对接。早在2007年,正值新一届区政府换届,榆次区就组织专人,主动深入调研,结合榆次区情实际,提出了“北进、南扩、西联、东延”的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要在太原经济圈中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北进”方面,依托正在建设的晋中北部新城,加速推进北部地区乌金山镇的城镇化、现代化建设进程,目前,为解决太原城市供热而新建的瑞光热电厂有效推进,省公安厅禁毒基地落户该镇,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客源也都集中于太原等周边地区。“南扩”方面,发挥修文工业基地核心区的吸附和辐射作用,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提出了建设20平方公里城南新区的思路,并已完成了建设规划,成为承接太原重型工业的主要区域。“东延”方面,依托存量土地着力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全国一流的设备制造园区。“西联”方面,启动了榆次工业园区二期建设,道路已于汾东新区对接,把榆次与小店联系在了一起。

二是在“产业同链”上积极推进。近年来,榆次充分发挥榆次工业园区的吸附能力,使之成为了太原实施“退二进三”战略的首选产业承接地。目前,从太原到榆次工业园区投资建厂的企业达到40户,已建成投产的达到26户,实现产值达到11亿元。近期,随着全区大招商大引资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招商氛围的进一步升温,正在洽谈来榆的企业有68户,意向投资额达到180亿元。特别是正在规划的太铁货运(物流)中心,就位于榆次、

开发区、太原市三地交界处,三方占地各约1200亩,成为太原榆次推进产业同链的典型例证。

三是在“设施同布”上稳步实施。榆次在实施“东南西北”城区扩张战略的同时,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先导,完成了榆次工业园区与太原汾东新区道路的对接,现在,已经竣工的机场大道、已经启动的汾东新区以及我区与小店连接的另外四条道路的建设,将使我们更加浑然一体,同时随着瑞光电厂的建设,两地在道路、供热等方面的“同城化”也得到了积极推进。

四是在“市场同体”上不断尝试。榆次积极参加太原举办的能博会、煤博会等大型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推进两地同城化。目前,榆次农产品的约30%左右销往太原市场,榆次苗木花卉市场及其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也成为太原的重要货源,榆次已成为省城太原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另外,榆次区主动承接太原在商业批发中的产业辐射,太原市场成为该区批发企业进货的主要来源渠道,全区现有的品牌店、专营店中有约800家左右都是太原的二级店;特别是我区的重要旅游景区景点,太原成为重要的客源市场。

四、太榆同城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五方面障碍

(一)行政体制上的障碍

太榆同城化受制于行政体制的障碍,在领域上主要涵盖城镇定位、职能、规模、产业(产业园区、园区定位与布局)、基础

设施(道路衔接、区域重大设施统筹布局)等方面。例如,在太榆同城化过程中,在武宿机场附近,两市分别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经济开发区、教育园区等,是典型的重复建设。而且,有时一个建设单位的同一个项目因为用地范围跨越两地地界,不得不分别到太原市和晋中市两地的建设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这样的行政性藩篱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其根源是跨行政区管理机制、体制的缺失导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失调。如何打破行政体制的束缚,让行政区划的调整服务于经济区划的拓新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在同城化的问题上,一些政府官员尤其是晋中部分官员不能认识到同城化的好处所在,甚至有的官员会认为榆次是在自己手中“丢”掉的,怕背上骂名,并且由此在干部甚至群众中产生一些逆反情绪和抵触心理。其中的关键是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同城化对榆次对晋中的有利影响,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双赢的决策。另外,从企业和就业者来看,很多较高级的技术、管理等人才更愿意留在太原发展。虽然一出太原就到了榆次,但应聘者在了解到企业在榆次之后,更多地选择的是放弃。可以看出,在这些应聘者的思想中,省城太原和邻近的晋中市榆次区是两个概念,每天往返于“两城”之间,有诸多的不便。榆次的人才更愿去太原工作,但太原的人才却不愿来榆次,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榆次吸引人

才的能力和途径,给榆次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协调机构上的障碍

现有经济体制下,要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实现不同区域间以经济为纽带的集聚化发展,必须建立高层次的领导协调机构。如西咸一体化过程中,两市分别设立了由书记任组长的西咸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陕西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省西咸一体化协调指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西咸新区建设上成立了由省长任主任的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并下设正厅级办公室,成立了两个副厅级管委会,强大的领导协调机构确保了一体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回顾太榆同城化及太原经济圈的建设,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太原经济圈战略以来,尚未设立专人负责的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构,因此,几年来无论是太原经济圈的发展,还是太榆同城化的工作,仍停留在一般要求上,多数工作仍处于讨论研究阶段,实质性进展缓慢。

(四)规划实施上的障碍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并明确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规范各地政府行为,消除区域内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信息和城市布局等一体化障碍。太榆同城化及太原经济圈的发展,虽然省政府已经组织编制了《太原经济圈规划纲要》,并经省政府常务会通过,但迄今这个规划纲要并未在实际中发挥具体指导作用。

(五)资金投入和建设用地不足的障碍

从全国一些发展较快的经济圈及同城化、一体化经验来看,无不是集全省之力对中心城市进行大规模投入,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之后才起步的。太榆同城化过程中,资金投入及扶持的力度严重不足,既没有安排专项扶持资金,也没有对太原及榆次城市建设的扶持政策。同时,建设用地不足严重制约着太榆同城化发展步伐。与中部六个省会城市对比,太原的国土面积和建成区面积最小,国土面积只有长沙的59.1%,建成区面积只有武汉的50.1%,而省里每年给太原的用地指标只占全省用地指标的12%左右,榆次的可利用建设用地指标更少。由于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导致大批好项目难以落地,成为影响太榆同城化产业集聚、经济跨越的最大问题。

除上述因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不利于两地同城化的因素。比如,由于分属两个城市,企业在两地申办、审批手续程序时遇到的烦琐程序、通话费用的增加等,都是现存不可避免的一种交易成本。交通衔接、电信同网、信息同享这些已经提了几年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未来太榆同城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目前太榆同城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太榆同城化问题虽然提出了多年,但进展却十分缓慢。

五、推进太榆同城化过程中需要协调的四方面关系

首先,要协调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目前太榆两地地方政府

参与地区经济的程度很深,生产要素流动的行政导向十分明显,行政区域对区域经济的分割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协调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为区域统一市场的建设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太榆区域协调机制最为重要的任务。但是,即使体制改革最终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仍然会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协调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维护区域要素市场的统一,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是太榆区域协调的长期任务,并不会因为体制改革的到位而消失。

其次,要协调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太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十分突出,产业区内传递意识不强,阻碍了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与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密切相关,只有通过区域协调手段,从区域的整体出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并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加以约束,才能真正实现太榆区域产业发展的一体化目标,才能发挥带动区域开发和中西部地区联系纽带的作用。

第三,要协调区域内各种行政关系。太榆区域内部行政关系较为复杂,条块分割情况较为严重,省市与不同的行业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太钢与太原市、铁道部与交通部、国土资源部与建设部等。不同等级的地方政府、不同的行政部门都有各自的利益,在这种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驱使下,各种行政主体的决策都不可避免地有利己性和片面性,有可能对区域的整体利益

造成危害。而且由于政府在地区发展的重要地位,他们的决策对地区经济、社会和空间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四,需管理好区域内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环境和资源是区域发展的依托,太榆地区本来就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由于经济外部性的原因,这两者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是最易遭到破坏的。近年来,太榆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和资源的危机已经证明这一点。环境的治理、资源的保护是区域性很强的事务,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改变目前“下游治理”、“上游污染”,各自为政、分散治理的局面,对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采取统一的规划,协调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的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缓解资源危机。

六、加快太榆同城化的几点建议

太榆同城化是太原经济圈实现一体化的第一阶段的一个子目标,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必须打破各种障碍,实现本地经济区的整合开辟道路。同时,能够为之后进行的经济圈其他地区城乡一体化等规划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并最终实现全经济圈内的经济区整合发展。因此,太榆同城化有着重大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本着协商规划、协调发展、逐层推进的原则稳步进行下去。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际间的区域发展协调委员会。大太原经济圈的发展,涉及五个市的行政区域,一时很难解决太原

经济圈的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统一的问题。我们应学习和借鉴长三角地区高层领导定期会晤制度、沪苏浙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参加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及长三角16城市参加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先进经验,从山西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建立一个“太原经济圈发展协调委员会”,协调和解决太原经济圈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包括太榆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权威的协调领导机构。这个区域协调机构应由省长牵头,分管副省长、省里有关厅局的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成员参加,并包括区内和市、区、县的主要领导,同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的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重大问题,发挥政府在制度政策一体化、同城化方面的领导作用。在此基础上,要组织两市干部群众一起走出学习,深入开展交流研讨,大范围组织干部培训轮训,激发起两市干部群众参与同城化、推进同城化的热情,形成上下齐心、共同奋斗的良好氛围。

2、强化区域经济概念,逐步寻找两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太榆两地地方政府参与地区经济的程度较深,生产要素流动的行政导向明显,这些行政导向不可避免地带有利己性和片面性,有可能对区域的整体利益造成危害。因此协调两地政府的行政关系,消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为区域统一市场的建设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太榆区域协调机制最为重要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就要强化“区域经济”或“经济区

经济”的概念,淡化“行政区经济”的概念,切实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基础设施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寻找两地经济交往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加大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的投入力度。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不仅是太榆同城化的基本前提,更是两地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经济进步、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在资金筹措上,除政府投入外,建议效仿西咸一体化过程中组建的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使政府投资产生倍增效应,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土地供应上,要在用地补偿、占补总量平衡上,借鉴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实行跨行政区补偿建设用地,以促进两地在项目建设上协同发展。

4、对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安排。区域性的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基本骨架和基本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由于区域性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共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必须从区域整体出发予以规划、投资和建设。太榆地区近年来区域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例如太榆路的建设,龙城高速的建设),但总体水平仍然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区域性基础设施是太榆地区区域发展能进一步趋于整体的物质基础,因此理所应当的成为区域协调的重要内容。另外,两地基础设施的对接也需要政府间的协调解决。特别是要在公共交通、城市建设、通讯通信、供水供热、金融、生态等方面

一体化发展,达到“一体化布局、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实施、一体化受益”的结果。

5、协调两地的产业合理布局。要通过区域协调手段,从区域的整体出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并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加以适当约束,真正实现太榆区域产业发展的一体化目标,才能发挥带动区域开发和中西部地区联系纽带的作用。太榆两地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要实现在互相合作、优势互补基础上的有序竞争。依托现有的大企业,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集群化发展,从而把双方推向更高的发展平台。两地要坚持并强化“错位发展”的思路理念,站在区域整体配臵效率最大化的高度,从两地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出发,探索制定统一的区域产业政策,加快编制互补共赢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依据产业链上下游关系进行产业链整合,促进太原—榆次相关产业之间形成分工协作、联动互补、互相配套的发展关系。就榆次而言,要集中力量发挥省城卧城优势,重点发展物流、房地产、装备制造等与太原互补的产业,真正做到“甘当配角、主动对接”。

6、努力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太榆同城化的速度,取决于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流动速度,建立起良性的资源流动体系至关重要。要逐步在推进两地同城化时消除各县(区、市)对人才、资本、资源跨区流动的限制,完善和实施统一的培育、聚集、使用人才的措施,建立平等、公平的一体化投融资体系,从而鼓励

和刺激人才、资金、资源等在太原、榆次两地乃至整个太原经济圈内的良性流动。

7、要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太榆同城化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撑。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制定促进两地经济联合开发的优惠政策,并制定出企业、学校、居民在两地乃至整个太原经济圈内迁移的优惠政策,着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工作,打破户籍壁垒。

8、加强完善地方法规建设。太榆两地同城化,公平统一的发展环境是重要基础。两地要认真清理现行的各项政策规定,在工商管理、技术监督、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建立起统一协调的综合机制和政策制度,为区域内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和条件。

9、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投资环境优越与否,是两地吸引项目、吸引企业、吸引资金的首要条件。两地要进一步树立“大发展、谋发展”的理念,转变投资调控方式,放开社会投资领域,建立起开放向上、协调统一的投资促进政策,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

10、把握好大学城建设的有利契机。近期山西大学城已经落户榆次城北,占地近万亩,投资近百亿,涉及全省11所高等院校,是晋中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项目。我们要把握好大学城落户榆次这一有利契机,扎实工作,积极思考,争取把大学城变为榆次、太原乃至全省的科技转化前沿阵地、人才集聚首选

宝地、项目建设智囊所在地,使大学城项目服务太榆同城化,服务太原经济圈建设。

总之,通过以上的努力,太榆地区才能利用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区域优势等,整合区内资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真正发挥其在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带动作用,打造山西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山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的意见 各市( 州) 、县( 市、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互动发展,是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创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性不够。从发展阶段看,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以下简称“两化”) ,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加快缩小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新型工业化

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开放合作;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在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支撑、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就是要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结合。 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是把握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推“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势头,不断提升我省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物流管理要求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物力和技术,以最少的成本来谋求最大的利润。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物流管理的新趋势,能够使企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所以企业应加强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概述 物流管理主要是指对物品从供应商到客户手中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其中包括仓储、配送、运输、流通加工、包装、信息处理等多方面内容。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则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确保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这也是现代物流管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最主要的区别。 二、企业实现物流管理倌息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能够提高物流管理的水平,完善管理设施和技术,能使企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信息化能将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将物资流动过程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再分配,从而使企业管理的效率更高,实现利润最大化。另外,物流管理实现信息化能充分利用数据等信息,提髙信息共享率,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最终提高各物流环节的工作效率,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能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不断推动企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由于物流在我国的起源较晚,管理水平也较低,虽然近几年我国不少企业巳经加强了对物流管理的重视度,但是在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方面仍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尤其是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较低。 1.物流管理的理念还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水平,即利用最基础的设施设备来开展物流活动,而且对物流管理的认识度也不够,认为物流管理只是简单地对仓储、运输等环节进行设计,而忽略了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另外,我国很多企业对物流的管理仍然采用的是自营模式,并且自身建设的物流体系还很不健全,从而导致我国很多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很低,严重阻碍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2.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较为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条码技术、GPS技术、GIS技术等各种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提高了物流管理水平。但是,我国企业对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这些技术给企业物流所带来的优势还认识不清。另外,考虑到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很多企业在信息技术开发方面的投资较少,甚至有的仍然在用最初始的物流管理方法,从而导致作业效率较低,信息化建设

关于沿黄城市带同城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沿黄城市带同城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因空间接近、功能关联、交通便利、认同感强,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通过共同配置经济要素,使城市间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市场开发、公共服务和政府管理上形成高度协调和统一的机制,共同推进区域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根据自治区规划,沿黄城市带同城化包括银川、石嘴山、吴忠三个地级市,具体涵盖银川市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吴忠市区、青铜峡市、石嘴山市区、XX县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八个市县和一个工业区。部分同城化项目可以辐射延伸到中卫市。 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提出建设沿黄城市带,打造黄河金岸的基础上提出同城化发展,是推动宁夏跨越式发展、提高核心城市经济辐射作用的又一重大举措。为了加快推进我区沿黄城市带同城化进程,了解各地发展同城化的意见和建议,近期我室组织力量,对沿黄城市带同城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推进同城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区位条件 沿黄城市带区域内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

土地面积的43.2%,城市区土地面积236.73平方公里,占全区城市区土地面积的79.76%,创造了全区9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沿黄城市带城镇密集、资源能源丰富,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支撑作用、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日益凸显。银川市是沿黄城市带的核心区域,位于呼包银经济带的中部,是西北地区东部辐射宁夏全部、陕西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中部方圆5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约17万平方公里,近千万人口。是国家西部开发重点轴线—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开发城市。在推进沿黄城市带同城化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塞上湖城、回乡风情、西夏故都”三大特色,率先推动产业聚集和资源整合,实现资源配置的集约化和高效化,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平原最北端,与内蒙古威海市南海区隔河相望,东过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依,西靠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相邻,109、110国道和京藏高速公路和京藏铁路横穿全市南北,是宁夏连通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要塞。城市布局呈“品”字型,城市化率为59%;山水特色明显,产业优势支撑力强。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传统工业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明显提高,新培育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交通四通八达十分

浅谈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浅谈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摘要】现代企业的运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是科技的核心要素,每一重大突破,都孕育着生产力的新飞跃。中国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开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以提高集团集中管控能力和决策支持水平,降低大型企业集团的运营风险,保证财务管控顺利进行。 【关键词】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难点 现代企业的运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是科技的核心要素,每一重大突破,都孕育着生产力的新飞跃。在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和指导下,在国际交流和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中国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开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以提高集团集中管控能力和决策支持水平,降低大型企业集团的运营风险,保证财务管控顺利进行。 目前,企业集团虽重视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但在许多方面仍不完善。主要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层次较低,还没有完全实现集团各项业务网络平台的系统集成,难以实现财务信息系统和其他业务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够,还没有建立财务预警控制系统;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重视不够;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需要的专业人才较少。由于集团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平台,以及母、子公司之间或子公司内的局部利益冲突,子公司主观上可能不愿及时提供准确的相关信息,阻滞信息流,造成信息严重的不对称和不集中,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及时性、准确性难以保证,使集团管理层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的信息,从而影响集团对下属企业的全面了解及有效控制,也影响整个集团的经营决策及正确制定发展战略。而一些对会计报表非法的操作处理更易造成财务报表信息的失真,影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增加了集团的经营风险。 1 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1.1 现有观念和模式与管理变革的冲突 作为老国有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与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之间存在必然的冲突,而大多数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又正处于变革中,在推进集团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则需要考虑与管理模式变革、流程再造的互相适应性,以管理工具的变革促进管理模式的变革。对策:争取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并进行广泛宣传。 信息化建设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企业集团的主管领导尽管对于投资集团信息化项目很支持,但未必清楚困难和阻力。一旦遇到问题,就认为是项目组人员工作不力。因此,项目经理在正式启动项目以前,一定要与主管项目的领导进行充分的沟通,使其明确信息系统的作用、实施方法、路线图、一般项目失败的原因、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等内容,同时使其进一步思考自身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项目的深层次原因和潜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梳理项目的目标和实施方案。 1.2 目标不明确和不断变更的风险 在立项初期,集团公司领导一般对集团信息化项目有较高的期望值,设立较高的中远期目标,但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理论描述,甚至只是一种感觉,不同的人会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

浅析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 摘要: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应用水平较低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技术瓶颈。物流信息化发展势在必行。物联网技术出现对提高物流的效率和快捷具有重要意义,物联网技术必将对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信息化 一、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利用物联网技术如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传感器网络、无线通讯等智能化采集技术,将物与物连接起来,过程无需人的干预,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当今社会已开始出现许多“物-物”联网的应用,如装有gps 卫星定位系统的运输车辆,以及装有rfid射频识别芯片的集装箱,可以自由通过不停车收费站,在无人化码头自动完成装卸。

二、物流信息化现状 1.企业对信息化监控不够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架构庞大、项目众多的系统工程,为了避免繁琐,很多物流企业将软件信息系统外包给软件开发商,这样只能解决物流中的某一环节,缺乏统筹,甚至会出现软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导致企业出现监控的盲点,信息沟通不畅。 2.信息化建设意识落后 物流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是现代物流企业的必然趋势。在rfid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价格压力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意识不强导致产品的推广和应用的范围很小。另外一些小型作坊式的信息技术企业通过仿制和盗版以低廉的价格扰乱市场,形成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导致高新技术在我国物流发展的普及程度不够。 3.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已经采用了包括通信网络、条码、rfid、gps、物流自动化系统、物流管理软件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进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但已经全面采用物流信息化参与企业管理和作业的企业只占到行业总数的39%左右,大部分企业仍采用原始的人工操作等传统方式,物流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很难满足企业高效运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外,物流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信息化离

2019年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18年工作总结及18年工作安排 18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湘办发[2007]2号文件精神,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以园区建设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努力探索一条具有**特征、彰显比较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度新增规模企业52家,规模企业达612家。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96.12亿元,同比增长38.6%,实现现价工业增加值88.18亿元,同比增长27.5%。增速居全省前列。省300家**市20户重点能耗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2.3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6%。全市612家规模工业企业单位产出能耗下降4%,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612户规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55亿元;实现利税1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5%、53.0%。 一、2007以来的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魏太平为组长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制度、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24个市直部门分别出台了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措施。全年共组织督查活动52次,工业形势分析会90次。全市上下掀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高潮。 (二)调查研究,制定目标 18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市经委等相关部门到十大行业、40个重点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了六大推进新型工业化目标和十大发展重点。 六大目标:①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到18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75亿元,年均增长15.8%;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万元/人年。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18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28:40: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③工业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十一五”期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达到2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阜阳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建筑业发展扶持奖补政策实施细则

2019年阜阳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建筑业发展扶持奖补政策实施细则 根据《阜阳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建筑业发展扶持奖补政策》(阜政办〔2019〕31号)要求,按照程序规范、操作简便、权责明确、公正透明的原则,特制定以下实施细则。 第一部分申报程序及基本要求 一、申报主体 在本市区域内注册、依法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和相关机构。 申请的项目须在本市范围内组织实施,奖补时间节点为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二、申报时间 申报时间自本实施细则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4月10日截止。 三、申报审批程序 (一)主体申报。申报主体准备本细则规定的申报材料,统一到属地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申报。 (二)县级审核。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各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财政局联合行文上报文件(主要负责人签发)、主要负责人对申报材料真实性的承诺书(本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和申报材料一式2份上报市级业务主管部门。 (三)市级复核。市级各业务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奖补金额达到20万元的项目通过安徽财政涉企项目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和阜阳市公共信用信息社会服务平台管理系统,对申报主体是否存在重复申报项目、是否存在失信行为进行核查。 (四)媒体公示。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统一将拟兑现项目在市政府网站、《颍州晚报》上公示,公示内容为主体名称、项目名称、奖补类别、兑现金额、对口政策的业务主管部门等信息,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公示情况由派驻各业务主管部门纪检监察组出具证明,各业务主管部门对公示存在异议的项目进行复审。 (五)资金拨付。公示无异议或对异议复审通过后的申报项目,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会同市财政局汇总上报市政府。市政府批准后,市财政局于7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至县级财政部门;县级财政部门在收到市级拨付资金后10个工作日内,按照《资金申请表》提供的主体名称和银行账户信息拨付资金。 四、基本要求 (一)基本材料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必然选择。目前,**正处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经济区建设、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建设、自身区域协调发展、国际和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等重大战略机遇。如何抢抓重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化”互动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课题。 一、科学统筹,引领“两化”互动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要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推进“两化互动”,首先就要克服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不相衔接,各自为阵的弊端。一是要在理念上体现互动。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时,要将促进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引导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区、县城、重点乡镇聚集,从提升就业和增强带动力等方面,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持续动力;在制订城镇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要,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二是在规划上体现协调。不仅要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上实现科学统筹,同时应结合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成**经济区建设、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给全市带来的新机遇、新变化,主动对接,及时修编,使当前的规划变得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在布局上体现科学。全市“七山两丘一平”的地理特征促使我们在推进“两化”互动的过程中应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合作发展。彝区应通过政策强有力的扶持,推进扶贫攻坚,改善交通条件,培育特色农业,逐步推进工业化;通过大力实施就业培训和输出,促进彝区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山区则重点打好“生态牌”、“有机牌”,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动山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建设一批生态型、旅游型、农林产品加工型小集镇。坝区则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以主城区为龙头辐射带动城镇集群发展,打造**最具发展活力的中心区域。丘区可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建设一批工贸型、农贸型、旅游型小集镇。 二、工业引擎,助推“两化”互动 加快“两化”发展,核心在工业。**工业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应坚持以“高端”为切入点,朝着开放合作、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方向,突出扩大增量调结构、提升层次增效益,加快打造现代工业强市和新兴产业大市。一是优化工业布局。根据全市资源分布特征,逐步形成“两江一区”工业布局,把

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文/王瑞英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不断发展和提升,从解放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类企业也在不断追求发展的优越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本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118 -0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方式是大中型企 业不断追求卓越,寻求可持续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应采用“最合适的”、“最能为企业所用的”!进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当今电子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建设就充分体现了其优势和作用,是新型的管理方式之一,其重要性也随之体现。我公司率先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模式(PM信息化上线平台),成为业内的排头兵,是成功的典范。从而也促使了同行业企业的重视,争先效仿。实践证明信息化管理在当今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提高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规范市场经济,掌握大的方向。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也不断发展和 进步,信息化管理做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

化、组织系统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目标计划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等等。具体表现为: (1)直观性 通过信息化管理的“软硬件平台”,能为了企业直观的了解其工作任务、工作计划、工作业绩、成本控制情况、利润空间、人力资源情况等等,为了企业提供了直观性的参考数据,便于其决策、进行优化资源、整合资源、制定战略目标等。 (2)便捷性 从人类开天辟地的飞鸽传书、十万加急情报要跑死很多马匹才能让领导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到现在的电子信息时代,充分表现了人类的智慧和伟大。国家要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不断提高,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人类,经济是命脉,对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高效性至关重要。信息化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最便捷的平台。 (3)可操作性 我个人观点认为:企业管理越规范,其可操作性便越强。所以,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不断追求卓越的良好工具与平台,其可操作性将越来越显著。 2、提升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企业都在不断追求发展的科学化、合理化,不断与时俱进。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了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改善了科学化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对工作过程中的监控力度,也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也是优秀企业文化的体现。

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全文) 广佛都市圈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区域,强化广州、佛山两市的同城效应,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提升广佛整体发展水平,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建成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加速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进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广州市、佛山市经协商一致,特签署本框架协议。 第一条指导思想 按照《纲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促进两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效率,推动两市经济社会更加紧密融合,全面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两市的合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着力构建与同城化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两地规则一体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探索转变发展方式、协调区域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途径,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充分利用两市比较优势,加大资源共享力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合作环境,落实合作措施,构建互动、互补、互惠的发展格局,提升广佛整体竞争力。 (三)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坚持整体规划理念,统筹协调两市各类规划,科学确立两市各区域功能定位;以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功能区的对接为突破口,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引导产业协调、联动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加强政府各个层面的沟通,做好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合作,推动同城化向纵深发展。 第二条发展规划 在省的指导下,以战略思维、整体理念务实推进规划率先实现一体化,引领同城化可持续发展。 (一)尽快启动编制《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重点明确广佛都市圈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促进广佛城市功能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二)以同城化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实施广佛交通运输、生态绿地系统、河涌综合整治等专项规划,联合开展两市重要战略区域的同城化研究。 (三)尽快建立规划衔接机制,加强两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重大规划的衔接协调,切实增强同城化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四)研究建立编制广佛同城化规划体系的统筹机制和方法,积极开展区域协调机制法制化的探索,逐步确立广佛同城化规划体系的法律地位。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我区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现就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谈谈全区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个人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转) (一)上级号召转。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强化,触及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广大群众对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期待更高,对这些问题,处理的好,能有效增强发展合力,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新的压力。 (二)现状逼着转。转变式,调结构是我区的必然选择。 一是转方式调结构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近年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经济增长依靠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缺乏核

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较弱;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低产出产业比重较大,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多数企业仍在产业链的低端发展,处于低质低效低价的尴尬局面。 二是外延性、粗放型模式不可持续。省委、市委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认真分析,认为“十二五”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就我区而言,近几年来,经济连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抢抓基金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的。根据全区的现状,“十二五”期间,我区可供建设用地有限,将会制约招商项目落地。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电力能源问题逐渐显现,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发展中的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因此,面对要素资源的刚性约束日趋强化,走外延式扩张、资源高消耗拉动增长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必然使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作推进中,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转型升级发展的信念,不因一时的阵痛而支援转型升级发展的决心,真正把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修订印发《黄山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专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修订印发《黄山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专项资金管理 【发文字号】黄政办秘[2017]10号 【发布部门】黄山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7.03.24 【实施日期】2017.04.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修订印发《黄山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的通知 (黄政办秘〔2017〕1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风景区管委会,黄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筹备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对《黄山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黄山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3月24日

黄山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根据国务院、省政府有关规定及《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府性资金引导促进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黄政秘〔2015〕17号)、《黄山市财政资金借转补管理办法(试行)》(黄政办秘〔2015〕32号)、《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市级队”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黄政办〔2016〕6号)、《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黄山市绿色食品、汽车电子、绿色软包装、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黄政办秘〔2016〕34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修订本办法。 第二条市政府设立黄山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竞争性申报、预算管理和总量控制,采取“借转补”、事后奖补方式,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竞争性申报项目,资金安排重点向“市级队”企业、四大主导产业及成长性好的企业倾斜。 第三条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为在本市注册、纳税,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业企业及为工业企业服务的相关机构。 第四条凡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工业化企业或项目,纳入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范围。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不足是我区当前的主要矛盾,工业发展不足是我区经济发展最大的不足,xx发展的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结合我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我简要谈谈我区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实现xx经济新跨越。 一、我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发展路子。近年来,我区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差距,深刻剖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纵观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主要面临三大问题: (一)工业基础薄弱。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偏低,二产在三大产业中比例偏低。xx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5 6、9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 5、2亿元,二产增加值39亿元,三产增加值11 2、7亿元,三大产业比重为 3、3:2 4、9:7 1、8,二产比重比三产低4

6、9个百分点;而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 4、1:42:4 3、9 ,二产和三产基本持平。而且,我区二产中,工业只占GDP的1 5、2%,建筑业占 9、2%。 (二)工业骨干企业少。xx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43户,产值超亿元的只有17户。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6 1、46亿元,同比增长1 1、6%,而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 7、87亿元,增长2 3、8%,虽然在增速上超过了市的增速,但在总量上只占全市的 6、8%。 (三)工业科技含量低。全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29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少,接替产业增长乏力,资源粗加工企业多,深精加工企业少;产品档次低,更新换代慢,整体竞争力不强。同时,企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在吸纳和培养人才方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目前企业经营管理者、科技人才缺乏,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浅谈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之重要性

浅谈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之重要性 自中国入市以来,中国建筑企业就面临着全球化竞争。但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国企业都将直接面对拥有高度信息化优势的国际企业的挑战。建设领域一些企业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在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中的突出作用,并已经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但就多数国内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达到规避风险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初衷。因此探讨信息化建设在建筑企业如何更好地应用,无疑将成为开创企业管理新格局,促使企业节本增效的重要砝码。 一、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从企业自身管理角度来看 1、可提升企业业务流程的速度,加快信息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用现代手段实现人力、资金、物料、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配置和协调,使信息技术与管理业务流程相互整合,使信息网络成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从而加快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系统的反应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对建筑企业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据统计,在国外建筑业企业中凡采用项目管理系统的公司,施工进度提高50%,施工质量提高40%以上,而施工设计费用和人力费用却分别减少15%-30%和5%-20%。 2、实现合理有效的监控,加强企业决策力度。对建筑企业而言,信息技术能够对企业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进行有效的监控,不论是项目的进度、合同履行的程度,还是项目中人、机、料的使用成本,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实时的监督。 3、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了跨地域管理。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这种跨组织、跨地域协作、沟通困难等问题。尤其自中铁建设集团实施区域管理以来,我们更需要利用快速、实时、高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系统,全面满足办公需求,提高业务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跨区域管理成本。对于项目遍布世界各地的我们而言,采用项目管理系统以及财务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将更有利于实现全球业务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二)从施工项目角度看 1、适应施工项目管理对信息量的需求,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建筑企业管理的粗放型导致长期不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逐步形成了依靠经验的管理。随着企业施工项目数量的增加,施工中涉及的数据也变得越来越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数据统计方法,不仅数据传输速度慢,传输流程长,并且在传输过程中数据也存在很大的失真风险。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能保证工作量不增加,而且实现数据的收集、分析、共享,并使高层次数据分析——如数据挖掘,成为可能。 2、构建合理有效的预算计划体系,对成本进行全面控制 通过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建立全面预算机制,缩短预算周期,同时通过严格的项目成本管理,做到质量有依据、消耗有定额、管理有规范。 3、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的四流合一建筑企业信息化 将企业施工生产各环节用计算机进行及时信息处理,并在企业内部形成网络,做到企业人员流、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的集成科学管理,使企业组织整体高效运行。实现项目管理的企业信息化对建筑企业效益的提高,管理能力的增强是显而易见的。 (三)从企业总体整合能力方面看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在管理水平、项目管理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以外,从企业总体整

浅谈物流信息化建设

· 浅谈物流信息化建设 摘要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生产规模对企业物流系统提出的新的要求,它在减少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对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阐述了,将自动化生产与企业的长久发展结合起来,重新构建企业的业务和信息流程及组织结构,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大的能动性。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

1 物流信息化研究的背景及容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 1.1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立项开发的ERP系统与中国石油销售公司二次物流系统接口开发项目通过验收,这也是现代物流模式效率升级的重要容和标志。项目通过ERP系统接收二次物流系统配送计划,自动生成装卸油时间、地点、运距,运费自动审核,有效保证了配送数据实时、准确,实现了运销数据共享,管理一体化,为油品运输配送进一步优化线路、提高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1.2物流信息化的意义 在物流信息化之前,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同时,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成本与服务之间的矛盾、中转与装卸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物流信息发展中不能抗拒的过程。

总之,物流信息化战略是现代物流发展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信息化战略目标要清晰,要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正确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能够促进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整合各类物流信息 资源,实现供应链信息的无缝接轨,实现物流信息的网络化、实时化传输,真正达到物畅其流的效果。 2 物流信息化研究的优越性 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能随时了解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 它除了具有生产资源计划、制造、财务、销售、采购等功能外,还有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产品数据管理,存货、分销与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定期报告系统。它汇合了离散型生产和流程型生产的特点,重新定义供应商、分销商和制造商相互之间的业务关系。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2.1物流信息化研究的方向 1、信息化助推高效配送 近年来,以运输为主的配送业务,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运用

2018年濉溪县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实施细则

2018年濉溪县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实施细则 根据《濉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濉政〔2017〕34号)要求,按照程序规范、操作简便、权责明确、公正透明的原则,特制定以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体要求 一、基本要求 (一)基本材料 申报支持资金的单位需提供以下基本材料: 1.镇经发办、园区经贸局(经发局)审核推荐意见; 2.申报单位的资金申请表;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副本复印件(如与营业执照三证合一,提供一证即可); 4.企业上一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称号类的项目除外); 5.申报单位和其法定代表人对申报材料真实性的承诺书并加盖单位公章。 (二)限制性条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申报资金奖补: 1.两年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严重违纪、违法等问题或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 故、环境污染事故和存在严重产品质量等问题的单位; 2.两年内被纳入失信黑名单的单位和法定代表人; 3.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 4.不按规定向经信部门提供相关数据的企业。 (三)资金奖补要求 单个企业的同一个项目只可享受一种奖补方式,单个企业可叠加享受除项目奖补外的多个称号类奖补,单个企业最高可获奖补450万元。 第二章申报条件和材料

一、支持高端制造 (一)支持新建项目 1.申报条件 (1)申报的项目属于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等领域,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6年版)》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2016年版)》工业强基重点和方向(具体目录见省经信委网站企业云平台); (2)项目前期工作完备,资金基本落实到位,已开工建设且项目建设期合理。一个项目只补助一次; (3)项目已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土地价款,下同)不低于2000万元。项 目为制造业(不含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项目。产能严重过 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技术、设备不予补助; (4)列入《濉溪县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优先支持; (5)企业不重复享受招商引资政策。 2.申报材料 (1)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2)项目核准(备案)、环评、用地、规划等项目前期工作审批文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进行节能审查的高耗能行业需提供节能审查文件; (3)设备清单和设备购置发票复印件(以上材料加盖单位公章和法人代表印章); (4)项目固定资产和设备投资的专项审计报告。 3.支持方式 按照购设备购置额(以设备购置发票为依据)的5%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二)支持技术改造 1.申报条件

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 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导向目录(2017)》的通知 各市州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有关产业园区,有关企业: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导重点产业技术发展方向,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技术聚集,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了《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导向目录(2017)》。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9月1日

附件2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导向目录(2017) 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六年九月

新一代信息技术 1、AMI系统关键通信技术研究——宽带载波与双模通信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内容:1、宽带载波通信技术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2、双模通信技术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3、高精度同步技术;4、信道估计技术;5、信道编解码技术;6、电力线信道特性研究;7、G3-PLC与RF混合路由算法;8、IPv6技术。 技术性能指标:1、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其性能指标:通信频段2MHz~6MHz;发射功率谱密度不高于-45dBm/Hz;接收最小信号幅度为0.305mVpp时,物理层丢包率小于0.1%。2、双模通信技术,其性能指标:G3-PLC发送电平115dBuV~120dBuV;G3-PLC接收灵敏度≤50dBuV;G3-PLC信噪比≤-15dB;RF接收灵敏度≤-108dBm;低压集抄系统中的通信成功率≥99%。 2、薄膜淀积设备工艺腔内等离子体仿真与精细控制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内容:1、直流等离子体状态模拟仿真与控制技术;2、射频等离子体状态模拟仿真与控制技术;3、

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于企业管理之重要性

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于企业管理之重要性 [摘要] 为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和赢利水平,企业应优化其企业管理水平,并加强企业信息 化建设。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企业生存 能力和赢利水平的必要前提和利器,对企业管理意义重大。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 市场经济中,生存和赢利是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求生存就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就须提高其生存能力和赢利水平,就须提高优化其企业管理水平。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注意到: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和利器,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目前,企业信息化已经并正在国内外企业中引起一场管理方面的革命,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非同一般。 1 企业信息化及其必要性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即在战争中能够优先掌握敌我两方足够多的有效信息的一方将立于不败之地。商场如战场,信息对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同样重要。 及时、准确、充分和系统的有效信息,是企业能够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前提;否则,企业管理者将无法进行各种科学的分析、预测、判断和决策,无法针对各种内外变化进行及时、积极和有效的调整和应对,无法有效正常运营,在管理上会变得被动和盲目。同样,没有成功、系统的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的计划、实施和总结都将不能有效进行,企业将不能成功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借助以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手段,将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流程在线实现, 并使企业管理层真正可以在线获得完整而明晰的“信息”。企业信息化是有效企业管理的必要条件。 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前提和利器,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管理意义重大。 2 企业信息化建设 因为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应从企业的切身实际和需要出发,系统规划和有效实施,以为企业管理服务为根本,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能否增强企业赢利能力作为自身建设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管理都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的根据主客观条件和要素的变化而不断创新。 2.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滞后,更不能冒进,而应切实坚持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