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衙兵”释义商榷

“衙兵”释义商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615590052.html,

“衙兵”释义商榷

作者:王鑫周俊超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11期

摘要:“衙兵”一词起于唐代,有“唐代天子的禁卫兵”和“唐代、五代节度使卫兵”两种含义。“衙”字从“牙兵”之“牙”讹变而来,史书中不乏“衙兵”与“牙兵”同义出现的情况。然而,因“衙”在唐代有“天子所居之处”义,所以“南北衙兵”是指守卫皇宫的禁卫军。而“牙兵”则专指唐末至五代时期节度使的卫兵。一说称“衙兵”就是“牙兵”,并不准确。

关键词:衙衙兵牙兵

本文就邓珊《浅谈“衙兵”一词释义补正——以为例》一文,对“衙兵”一词的释义展开商榷。邓珊在文中质疑罗竹峰主编《汉语大词典》对“衙兵”一词的解释:“①唐代天子的禁卫兵;②唐代节度使的卫兵。”在时间上仅限于唐代,而忽略了五代。[1](P39~40)笔者以

为,对时间的质疑并不是准确释义“衙兵”的关键。因为五代时期的“衙兵”或者“牙兵”本来就是从唐代遗传下来的,《汉语大词典》以唐代概之也无可厚非。况且“衙兵”与“牙兵”在《汉语大词典》中是作为两个词解释的,而《汉语大词典》对“牙兵”的解释仅仅是“亲兵、卫队”,显得过泛。邓珊在文中应是对“牙兵”一词的补正。至于“衙兵”的解释,邓珊只关注了时间问题,而忽视了“衙兵”包括的另外一种含义,即“唐代天子的禁卫兵”。因此,邓珊最终赞同了“衙兵”即“牙兵”一说。其实这种说法同样存在疑问。

目前,赞同“衙兵”即“牙兵”的依据主要来自于“讹变说”。《封氏闻见记·公牙》较早提出“衙”是“牙”之讹变:“近俗尚武,是以通称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而为衙也。”[2](P39)《陔余丛考》同样赞成“衙”与“牙”相通:“衙门,本牙门之讹。”[3]古人的观点同样需要进一步论证方能成立。衙,《说文》曰:“从行,吾声。鱼举切。又音牙。”[4]

(P44)“鱼举切”是《唐韵》中对“衙”字标注的读音,读yú。“衙”为何又读“牙”?这与“牙旗”

中的“牙”义有关。《文选·张衡》:“戈矛若林,牙旗缤纷。”薛综注:“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5]《类篇》:“古者军行有牙,尊者所在,后人因以所治为衙。”[6]从“衙”字的本义看,与“牙旗”之“牙”有语义相通之处,但由字的讹变来推断词义的相通并不一定正确。“衙门,本牙门之讹。”中的“本”字道出了“衙”与“牙”本是同源,但后来二者语义出现分化。“牙”与“衙”字均可指代官署。到了唐代,皇宫大殿多以“衙”命名,于是赋予了“衙”乃天子所居之处的新含义。《旧唐书》:“群臣始朝于

宣政衙。”[7]《新唐书·兵志》:“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8]《新唐书·兵志》中已经明确提到了“衙兵”这一概念,“衙兵”是作为“南北衙兵”的专有名词出现的。因此,通过“衙”与“牙”的同源来推断“衙兵”就是“牙兵”,逻辑不通。

邓珊在文章中根据后来古书中的例句分别解释了“牙门”与“衙门”:“【牙门】古时驻军,

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衙门】旧时官吏办事的地方。”可以看出,二者的释义不尽相同,这也证明了“衙”与“牙”在某些词组中的语义确实存在差异。然而,邓珊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