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导学案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导学案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导学案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浓硫酸的特性、稀释方法和酸的化学性质。

2、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和用途及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习重点】

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

1、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石蕊试液中的现象是,原因是,再加热石蕊试液,又看到

,原因是。

2、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等。

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成色,遇碱溶液变成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变色,遇碱溶液变成色。

4、盐酸是______ 气体的水溶液,纯净的浓盐酸是______色、____ 气味的________体,密度比水,挥发,具有_______性

和性。

5、纯净的浓硫酸是_____色透明____状的_____体,味,密度

比水,挥发,具有________性和性。

二、合作探究

1、酸碱指示剂:

像紫色石蕊和酚酞(无色)这种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

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酸红碱蓝中性紫;酚酞试液:碱红酸不变。(中性也不变)

石蕊和酚酞是常见的两种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可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常见浓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密度是1.84g·cm-3。浓硫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很强的吸水性。

你知道稀释浓硫酸时为什么不能将水倒进浓硫酸里而是要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中,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可以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将其作为干燥剂。浓硫酸滴到纸张、木材上,会使纸张、木材碳化。稀硫酸滴到纸上,在水分挥发的过程中也会使纸张逐渐碳化。浓硫酸还会腐蚀衣物和皮肤,有很强的腐蚀性

(2)、硫酸和盐酸的用途:

硫酸:重要的化工原料;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冶炼金属,精炼石油;金属除锈;干燥剂。

盐酸:重要的化工原料;金属表面除锈;制药物;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3、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作用:

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提醒:变色情况是指示剂变色,而非待测溶液本身变色。(2)、酸与金属反应:

结论:酸+ 金属→盐 + 氢气

注意: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

B、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越前面的金属,反应现象越剧烈,速度越快,甚至有明显放热现象;

C、具有强氧化性酸与金属反应,不能生成氢气,而是生成水。如浓硫酸、硝酸等;

D、该类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3)、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结论:酸 + 金属氧化物→盐 + 水

(4)、酸与碱的反应:

结论:酸 + 碱→盐 + 水

(5)、酸与盐反应:

结论:酸 + 盐→新盐 + 新酸

三、当堂检测:

1、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 ( )

A变红色 B变蓝色 C变无色 D不变色

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

A浓盐酸的挥发性 B浓硫酸的腐蚀性

C浓硫酸的脱水性 D碳酸的不稳定性

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 )

A稀硫酸 B食盐水

C浓盐酸 D二氧化碳

4、浓盐酸、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它们共同变化是( )

A颜色发生改变 B发生化学变化

C质量减少 D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5、在四个小烧杯中分别盛放下列物质,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的是 ( ) A汽水 B浓盐酸

C浓硫酸 D饱和食盐水

6、指示剂是能跟或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的物质,常用的指示剂有和,在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的花瓣和果实也可以指示酸碱。

7、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片刻观察到的现象是

,其化学方程式为。过一段时间后,又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生的化

学方程式是。

8、将一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可观察到色的铜丝表面变成

色;然后将它浸入稀硫酸里铜丝表面变成色,反应后溶液呈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17、壶口瀑布 第一课时 一、回顾复习 1、导入: 毛主席曾说:“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李白曾在黄河壶口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壶口,两岸石壁峭立,河口狭如壶口,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泻而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它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2、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3.资料链接。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古已闻名,《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明代有位诗人《壶口》一诗赞道:“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双腾虬浅直冲斗,三鼓鲸鳞敢负舟。”明代陈维藩在《壶口秋风》诗中描写到“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黄河西出昆仑,源远流长。雄伟多姿的龙门、世称“九河之蹬”的孟门山(位于龙门与壶口之间)与四时迷雾的壶口瀑布最为壮观,号称黄河三绝。壶口瀑布更以它气吞山河之势、声绝九霄之壮著称于世。 二、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语言,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3.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合作探究 1.给加点字注音。 轧.钢()轧.账()倾轧.()迂.回()推推搡搡.() 霎.时()刹.那()潺.潺()寒噤.()怒不可遏.()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噤若寒蝉:弥漫: 【整体感知】 3.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4.作者在开篇处提到“两次到过那里”,文章重点描写哪一次?为什么这么处理? 【自主质疑】 5.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我还有哪些内容不太理解?请写下你的困惑。 我的发现: 我的疑点: 四、精讲点拨 再读课文,深层探究。 4.作者在描写雨季和枯水期的壶口瀑布时,分别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品味体悟】 6.仔细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②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五、学生小结 六、达标测试 七、布置作业: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无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考点解读及应对方法 (一)考点解读:《考纲》明确指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所谓“理解”,是说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文句;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古人文章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 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 所给译句的特点: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词。2、句中有一词多义现象。3、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5、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6、句子的语气有特点。7、属于复句,内部有一定层次关系。 (二)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呢? 首先,要明白所给译句的特点: 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现象。 3、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5、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6、句子的语气有特点。7、属于复句,内部有一定层次关系。 其次,要认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例如: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例如: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中间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3、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高考要求:在高考中,主要落实在一个“信”字,其次才是一个“达”字,至于“雅”,这是较高要求,有朝此目标努力的意识即可,考试一般不做要求。 再次,要明白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说文言文以直译为主,字字句句讲究落实;当直译无法达意时,可用意译。历年来高考设题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 词义古今一一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直译佶屈聱牙时,就需运用现代汉语的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代汉语“简明、连惯、得体”的基本要求,进行意译。意译

人教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7全单元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 【课题】Unit7 sectionA 1a—1c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节课的九个单词和一个短语。 much, sock, T-shirt, shorts, sweater, trousers, shoe, skirt, dollar ,how much 2.询问价格How much is/are……?以及其回答It’s/They’re…. 【重点、难点】 掌握表示衣物的单词以及怎样询问衣物的价格 自主互助学习 1. Can you read and write these words and phrase?你会读和写出这些单词和短语吗?短袜_________ T恤衫________ 短裤___________毛衣________裤子_________ 鞋 ____ 裙子__________美元_________许多________(购物时)…多少钱?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互相检查单词读写情况 3. 小组练习读单词,并分小组展示。 4.看图完成1a的相关内容 认真观察1a的图画,将单词与图中物品搭配,小组讨论并核对答案。 5.完成课本1c的学习任务 (1)T:How much is this T-shirt?(这件T恤衫多少钱?) It’s seven dollars. (七美元)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这些短袜多少钱?) They’re two dollars. (两美元) (2)Ask 2 students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1c.让两个学生读1c的对话。 (3)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and show them. 6. 听录音,在1a的图片中圈出所听到的物品。 课堂练习 ㈠选词填空。 1.H ow much _______(are∕is )the chicken? 2.How much __________(are∕is )the _______(short∕shorts)? 3.These red ________(shoe∕shoes)are thirty(三十)dollars. 4.How much are the apples? _________(it∕they)are eight yuan. ㈡单项选择。 ( )1. ---______ are the shoes? --They are 20 dollars. A. When B.How much C. How many D.What ( )2.--- How much _______? ---_______20 yuan. A. are the apples, It’s B. is the T-shirt, They’re C.are the shoes, They’re D.are the T-shirt, It’s ( )3. ---______ are your sports shoes? ---They are 30 dollars. A.How much B.What color C.How many D.Where ㈢翻译下列句子。

人教版《隆中对》预习学案

23、《隆中对》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生字读音,初读并熟悉课文。 2.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熟练朗读培养学生预习感。 3、疏通文意,理解文中重难点句子。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4、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学习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合作探究。 3、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4、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一、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承祚,西晋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史学家。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诸葛亮,字孔明,曾隐居隆中,后做蜀国丞相。 2.题目解说:“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3、背景资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帝室之胄刘备有心兴汉,却无计安邦。于是,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诸葛亮身在草庐之中,明察千里之外;一番隆中应对,既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也给后世留下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清高为人和他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缜密分析能力。 3、了解课文背景。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4、自读感知课文解决生字,给下列加点字生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陇. 亩 乐.毅 遂.诣亮 屏.人 倾.颓. 度. 德量力 信.大义 猖獗.. 吴会. 存恤. 民殷. 国富 帝室之胄. 诸戎. 夷. 越 箪食..壶浆 乐. 毅 汉沔. 颍. 川 二、疏通文意,理解课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 方法: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17课导学案(教师)

《有趣的生命时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生字,理解“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段。 3.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生物节律现象、特性以及生物节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多彩的生物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愿望。 4.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的方法,领悟课文中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 5.会用关联词“不仅……而且……”“除……还有……”“不是……而是……”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节律现象、特性的内容;揣摩课文表达顺序,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等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设疑。提问:在一幅海边招潮蟹图上添画一个钟面,你不觉得奇怪吗?对此你有什么猜想? 2.揭示课题。招潮蟹和时钟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了解。(板书课题:17.有趣的生命时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三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批注相关内容。 一读(放声读),读准音、读顺句,不好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多读几遍。 二读(小声读),思考:什么是生命时钟现象?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命时钟现象? 三读(默读),边读边想,看看阅读中有哪些问题不太明白,准备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2.检查自读情况,交流自学成果。 (1) 出示生词: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指名读、齐读。出示带生词的句子,逐句指名读;抓“焕”字理解“精神焕发”,联系句子说说在文中的意思;说出自己对“盗窃”的理解;看图理解“大螯”。 (2)指名说说不好读的地方,指导学生练习读正确、读顺畅。 (3)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什么是生命时钟?指名结合课文内容交流,不做深入讨论。 (4)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物时钟?教师相机点拨:第1段抓总结概述句,第2段抓过渡句,第3~5段抓总起句(中心句)。在学生交流中,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了解各种构段方式。 (5)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梳理归结,用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三、结合资料,阅读第1段 1.同学们觉得“节律”不太好理解。请大家读读第1段,联系课文,揣测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指名交流后,请学生查查词典,说说词典上的意思。再请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生物节律。小结:生物节律是生物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种近似钟的机构,它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调节本身生理活动,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和结束。我们也俗称“生物钟”。 2.生物节律有两个关键词:时间、活动。再读第1段,列出课文所述动物、植物的活动时间表,想想作者是怎样说明什么是生物时钟的?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

高一语文必修(二)yw_2012_02_10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 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 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3. 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 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知识链接】 1.文体介绍 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2. 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3、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同。 4、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 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粗字正音: 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 怠(dài)咎(jiù)好(hào)游仆(pū)碑 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 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人教八年级下册unit7第一课时1a-2d导学案和练习题(无答案)

Unit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课标要求】: 本部分内容主要围绕地理知识展开,集中呈现大数字读法和表示度量结构,并进一步拓展了比较级最高级用法。 【学习目标】: 1.学生观看地理Qomolangma,the Sahara,the Caspian Sea,the Nile的相关视频,从而讨论出重点知识“地理之最”相关数据。 2.听1b材料。呈现句型,描述最高级,比较级结构 3.通过观看我国。人口,历史,河流等话题内容,获取大数字练习及及相关文化信息。 4.听2b文章,用比较级,最高级描述明长城相关信息。 【评价任务】: 1.完成课前准备问题(检测学习目标1)。 2.完成探究一(检测学习目标1)。 3.完成探究二(检测学习目标2)。 4.完成探究三(检测学习目标3)。 5.完成探究四(检测学习目标4)。 【学法建议】: 1.教材分析:Facts about the world,and talk about geography and nature。 2.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表达。难点是较大数字的读数和书写 3.学习路,径:本节课先呈现地理之最,然后听力,操练大数字表达。2a2d听说教学。2a实际操练给句子排序。2b选数字,并相对应的选择数字。2d基于本单元所学进行语言输出。 4.自我评价及作业指导:检测及作业中的A组部分为合格标准,必做题,B组部分为提高标准。可选择性完成。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指向学习目标1) 1.What can we learn in a geography class?(此部分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所学要的前置知识) 2.Do you know What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此部分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所学要的前置知识) 课中学习问题探究一:讨论出重点知识“地理之最”相关数据(指向学习目标1) 5.问题探究二:听1b材料。呈现句型,描述最高级,比较级结构(指向学习目标2) 1、形容词最高级的构成:the +最高级+其他 2.、形容词最高级的特殊用法 (1)比较级+ than any other +名词单数+其他 the other +名词复数+其他 表示“比其他任何一个\所有……都……” (2)“one of + the + 形容词的最高级+ 复数 名词”,意为“最……之一” (3)“the+序数词+最高级+单数名词+in…”表示“是……中的第几……” (4)短暂性(短语)动词与延续性(短语)动词和与表示状态的短语之间的转化 问题探究三:话题内容讨论,获取大数字练习及及相关文化信息(指向学习目标3)

《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欣赏和仰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展示“三顾茅庐”的画面。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这篇课文介绍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细地叙述二人会面的对话,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 (用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画面引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为深入理解本课内容作了铺垫。) (二):在诵读中思考 方法是:指导朗读,通过范读、默读、自读来反复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含义,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 2:学生自由读(学生提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读不准的大家改正或教师指导读长句。 4:齐读 5:速读,请同学们思考:(1)概括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说说本文“记言”的史传写 (三):在合作中疏通 1:品读课文,说说文章各句的大意。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小组合作,互教互评) 2:小组解决不了的请提出来,大家来解答,教师点拨。(略) (四):在品读中发现 1:了解文意结构后,让我们欣赏令人景仰的“三顾茅庐”,这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这对话是否让刘备如获至宝呢?你从文中哪些段落看出来的 (生分组讨论,师指导参与) 2:小组派代表发说说认识和收获,互相交流,让大家在鉴别中分享 生1:在分析形势时,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生2:从哪几方面分析孙全的? 生3: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师点拨,其 3:比较阅读。 今天读的是晋代《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隆中对”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读读。(大屏幕展示小说的“三顾茅庐”情节) 师提示:小说写了关羽、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这样从侧面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课文中有侧面衬托吗?(学生答略)(此处教师点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略) (五):在评价中感悟。 1: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的? 生1:课文写诸葛亮为刘备确定政治路线时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举例略) 生2:诸葛亮还有点高傲,课文中写“时人莫之许也”可见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 生3:诸葛亮的高傲还表现在“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导学案及答案

17、《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培养严谨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搜集作者及关于克隆知识的资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 ..()蝌.蚪()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课堂探究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课文的有关介绍,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4、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5、“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当堂检测 一、辩论会 克隆猴的成功意味着克隆人本身没有技术障碍,于是就有一位法国女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大胆的提出了克隆人的设想,克隆人在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似乎正款款向人类走来,意美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展开克隆人的努力,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你赞成克隆人技术吗? 我们来一场小辩论好不好?注意辩论的要求。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语言要简明扼要,要针锋相对。 二、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泌(mì) 渗透(sèn) 胚胎(pēi) B.两栖(xī) 乳腺(xiàn) 哺乳(bǔ) C.脊椎(jǐ) 爪蟾(chán) 濒临(bīn) D.草莓(méi) 繁衍(yǎn) 匍匐茎(jìng)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这里指想象,假想)

隆中对学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准确的地说出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能够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文章要旨及战略方针。 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1.作者简介 作者陈寿(233—297)字_______,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_______六十五卷,是记载____________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__________。 2.“对”,对策。 古代臣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协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实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所以,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协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沪教版牛津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7导学案

Unit 7 Poems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Vocabulary(词汇) Master the words in Unit7. 2. Practice(练习) Do the exercise about the words . 【自主学习】 1.单词:会认读并默写下列单词 诗歌________ 普通的_________ 情感___________ 命令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 大声地__________ 组,群_________ 同意____________ 不同意__________ 押韵词__________ 完整的__________ 井___________ 淋浴__________ 建筑工地__________ 狭窄的_________ 高度____________ 超人__________ 卖者_____________ 微笑__________ 迅速移动__________ 人群__________ 2.短语:英汉互译,并背下。 一点也不__________________ 为…担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冲出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large group of _________________ try to…___________________ get 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ink about__________________ go through 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导学案含答案

出师表诸葛亮 【教学目标】 1.掌握遗、每、布衣、顾、效、毛、痛恨、卑鄙、兵、涕、零、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 3.了解“表”这种文体。 4.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5.体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之心和他所提建议的进步性。 6.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 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 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 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3.写作背景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 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 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 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课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ú)(死亡,死),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实在)危急存亡之秋. (时)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优待,厚遇),欲报之.(代 词,指“殊遇”)于陛下也。诚宜开张 ..(发扬 ..(扩大)圣听,以.(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 扩大)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不适宜,不恰当),以.....(),引.(称引)喻.(譬喻)失义 (表因果,以致)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全,都)为一体,陟.(zhì)(提升)罚臧.(善)否.(pǐ)(恶),不宜异同。若有作. 奸犯科 ...及(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罚)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善良)实.(诚实),志.(志向)虑.(心思)忠纯, 是以 ..(因此)先帝简.拔(选拔)以遗.(wèi)(给予)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询问) 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弥补)阙漏 ..(缺点,疏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性情)行.(xíng)(品行)淑.(善)均.(平),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 曰能,是以众议举.(选拔,提拔)宠为.(提拔)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2015年新人教版七下英语(精编导学案):Unit7-8(共8课时)

Unit 7 It’s raining 第一课时Section A(1a-2c) 【教师寄语】Nothing seek, nothing find. 无所求则无所获 【Free talk】How many s easons are there in our hometown? A nd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our hometown? 【Learning tasks】 1.掌握询问天气的句型:How’s the weather?及答语。 2.运用所学语音项目How’s the weather? It’s sunny. 等内容与他人交流有关天气的信息。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ies】 表天气的名词如何变成形容词及其应用。 【学习过程】 一、超前预习 Ⅰ. 预习section A(1a-2c),写出下列单词。 1 雨水 2 天气 3 多风的 4 下雪 5 多云的 6 晴朗的 Ⅱ. 译出下列短语 1 正在 2 很平常 3 打篮球 4 忙 5 看电视 6想要与某人交流 7对某人说,, 8玩电脑游戏 Ⅲ. 根据生活实际回答问题,课堂上老师会问你们这些问题。 1.A: 北京的天气怎么样啊?B: 是晴天。 . 2.A: 莫斯科的天气怎么样啊?B:是刮风天 . 3.A: 多伦多的天气怎么样啊?B: 是雨天 IV. 找出你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导学案

第十七课君主集权的强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等史实。 2、说出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说出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认识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 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自主学习: (一)、满洲的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学生阅读99-100页“导入框”及本目课文、插图等,作读书批注并思考回答: 1、努尔哈赤在历史上起了哪些作用? 2、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为什么叫作“后金”? 3、除了阿骨打之外,宋元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努尔哈赤和他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4、皇太极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5、清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6、清朝为什么能够入主中原?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学生阅读100-101页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批注并思考回答: 1、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怎么设立?雍正帝和乾隆帝怎样调整中央政权机构? 2、联系102页“自由阅读卡·沈阳故宫”和100页插图(乾清宫、军机处),说说中央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3、清政府怎样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4、根据101页“动脑筋”:“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描绘的情境有什么问题吗? 5、文字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6、温故知新:列举秦、汉、明、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三)、组内讨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措施有哪些利弊?(提示:从正反方面分析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措施的利弊;君主集权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利,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隆中对》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朝人,家。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知识链接】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1、给加点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 猖獗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 戎箪食壶浆乐毅汉沔 2、词语解释 ①、第1段词语解释。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 ②、第2段词语解释。 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 ③、第3段词语解释。 由是遂诣凡乃见因 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 已计安 ④、第4段到完词语解释。 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唯…,抑亦谋

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 囹利尽此用武之国 殆 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 存恤胃信义著总揽 岩阻 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 3、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意思是)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翻译: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翻译: ③.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翻译: ④.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翻译: ⑤.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英语电子导学案:Unit-5-第一课时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英语电子导学案 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单元总览 类别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项目 单元话题Talk about preferences:in this uni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preferences and make planes 重点单词 1.news(n.) https://www.doczj.com/doc/9d1298236.html,cational(adj.) 3.plan(v.&n.) 4.hope(v.&n.) 5.discussion(n.) 6.stand(v.) 7.happen(v.) 8.expect(v.) 9.joke(n.) 10.meaningless(adj.) 11.action(n.) 12.cartoon(n.) 13.culture(n.) 14.famous(adj.) 15.appear(v.) 16.become(v.) 17.rich(adj.) 18.successful(adj.) 19.might(model v.) 20.main(adj.) 21.reason(n.) 22.film(n.) 23.unlucky(adj.) 24.lose(v.) 25.ready(adj.) 26.army(n.) 27.may(model v.) 重点词组 1.find out 2.action movies 3.be ready to 4.dress up 5.take sb.’s place 6.do a good job 7.talk show 8.soap opera 9.sports show 10.game show 11.talent show 12.plan to do sth. 13.expect to do sth. 14.have a discussion about 15.become rich and famous 重点句式 1.—Do you want to watch the news? —Yes,I do./No,I don’t. 2.—What do you think of talk shows? —I don’t mind them./ I can’t stand them!/I love watching them! 3.What do you plan to watch tonight? 4.What can you expect to learn from sitcoms? 5.—Why do you like watching the news? —Because I hope to find out what’s going on around the world. 单元语法动词不定式作宾语的用法 课时分解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22《隆中对》学案新人教版

《隆中对》 第一步:课前预习探新知要求及评价教学设计 【教师寄语】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课堂要求】 充满自信、精神饱满、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大胆发言、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预习问题】(时间 5分钟) 1.文学常识: 《隆中对》节选自《》,标题是后人加的。陈寿,字,朝人,史学家,所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蹶.()活动要求: 1.按照要求自 主预习,认真完 成预习问题。 2.组长统筹本 组的预习情况, 鼓励同学积极 回答问题。 活动要求: 1.课上小组内 核对预习问题 答案。 2.教师给予点 评。 固定栏目: 【课标要 求】 能借助注 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 本内容。注 重积累、感 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 的欣赏品 位。 【教材分 析】 《隆中对》 集中表现 了诸葛亮 高超的分 析能力和 卓越的政 治远见。学 习这篇文 章,既可以 感受到诸 葛亮作为 “智慧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主备人:刘美善总课时:审核: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 ④戚继光具有卓越的才能。 ⑶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英雄。 二、展现提升 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四、梳理巩固:『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想一想,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五、达标检测 1.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皇帝是() 三一学校_七__年级___历史__学科导学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