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1.结合新的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

【解题技法】把握物质概念

典例1.(2018·浙江高考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某地结合当地特色,围绕“一溪三轴连四区,多点汇文湖”的布局,打造集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及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这说明该地()

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出具体发展思路

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

④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结合某项政策的调整,考查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题技法】把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典例2.(2018·广东模拟卷)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中求进”()

A.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B.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与上升性

D.说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结合生活中的某一事例,考查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解题技法】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典例3.(2016全国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练习

(一)、选择题

1.随着人民币“入篮”,人民币和中国经济的走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有关人民币大

幅贬值、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不绝于耳。形,体现在当下;势,着眼于长远。解读中国经济,看“形”,更要看“势”,这是因为()

①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是有规律的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018年2月21日天津地区普降中到大雪,针对此次降雪天气,天津市气象局提早预报、及时预报,为全市各部门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B.实践经验是人们准确预报天气的前提和基础

C.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D.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利用

3.为带动微山旅游的发展,山东省微山县以微山湖渔村为基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旅游生活圈。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①人类可以改变和征服自然②自然界是物质的,要尊重自然

③改造自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北极星指的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星,是夜空能看到的亮度和位置较稳定的恒星。千百年来,曾经的北极星会被新的更靠近北天极的恒星取代。现阶段北极星是指小熊座α星,在3 000年前是天龙座α星,隋唐时期北极五成了北极星,而到公元4 000年前后,仙王座γ星座将成为北极星。以上材料说明()

A.北极星是人类实践的产物B.静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

C.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5.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倾心畅谈,大杯痛饮。我希望长河悠远,岁月无痕,大地不老,阳光普照。从哲学角度看()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中医将亡于药”,此话并非危言耸听。很多种植者为多赚快赚,不顾中药材采摘时间和原产地的要求,甚至使用农药。中医没有合格的中药,等于外科医生没有手术刀。这表明()

①中药材的种植必须遵循其生产规律②违背规律的种植必将对中医药事业造成损害

③对中药材种植规律的改造和利用能造福人类④对中药材种植规律的认识决定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7.我国有“楚人过河”的典故: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但不久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旧按原来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结果损失惨重,大败而归。这个典故告诉我们()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②尊重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④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认识世界的保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常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减少。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化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个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这一特点从哲学角度看()

A.否认了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是唯心主义的B.抹杀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根本性作用C.忽视了自然环境对生活质量的决定作用D.认识到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9.长期过多追求GDP增速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了由大气、水、土壤等共同构成的威胁人们健康的立体污染。环境问题成为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影响社会安宁和经济发展。这说明了()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以尊重和认识规律为前提

②人们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③人们的经济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④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积极支配规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工匠精神是一种沉稳求进的操守和情怀。面对时代与市场的变化,工匠们既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元素和核心技艺,也要巧妙地植入现代元素和生活气息,在坚持独创性、艺术性的同

时,提升实用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这要求工匠们在技艺传承中要()

①把握好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实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使质变的发生④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1.经过科技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和努力,2017年6月15日,我国在浩瀚宇宙架起了一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

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望远镜。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宇宙样貌、探索宇宙奥秘。材料说明()

①顺应自然规律就可以发现宇宙的奥秘

②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④科学家的努力是推动对宇宙的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分享经济平台能够解决生产的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设备、产品等闲置生产能力的共享实现协作生产,不仅降低了使用成本,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分享经济()

①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案

②在认识和改造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资源的和谐统一

③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资源配置规律的正确把握程度

④是依据资源配置规律而提出的重要理念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近年来,因为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城市布局等不尽完善,北京市道路不堪重负。为此,北京市提出“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北京将构建多层次轨道网和公交换乘系统,公交服务提升,积极推动“自行车回归”,发展绿色出行。北京市提出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体现了()

①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提出城市道路布局理念的行动依据

②在认识和改造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统一

③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城市道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④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决定城市道路发展收到效果的程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塞罕坝历史上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公元1681年,康熙设立木兰围场,塞罕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期,国势衰微,为弥补国库亏空,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百年间塞罕坝由“美丽高岭”退变为茫茫荒原。西伯利亚寒风推动沙地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

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369名青年踏上了塞罕坝。自此,三代塞罕坝人不畏艰难,顶风冒雪,垦荒植树。他们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荫育苗法,向一寸一寸的沙土要绿色,开展持久绿色攻坚战,实现了从一棵松到一片森林,从一片森林到百万亩林海的巨变。近几年,林场继续增林扩绿,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攻坚造林。如今,塞罕坝万顷林海,不仅

有效扩大了湿地面积,改善了区域小气候,还和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为京津冀地区提供生态屏障。

塞罕坝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收入已超过半壁江山,风力资源变成清洁

能源,森林碳汇有望上市“变现”。随着绿色发展提速、产业转型升级,塞罕坝实现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结合材料,分析塞罕坝人在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参考答案

典例1.【解析】以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备知识,渗透科学精神。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故排除③。某地立足本地实际,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具体发展思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故选①④,舍去②。

【答案】B

典例2.【解析】“稳中求进”表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

【答案】B

典例3.【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妙在于调查研究,在尊重战争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全面的、变化的客观实际,故选①③。尊重客观实际是人们行动的出发点,故舍去②。④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故不选。

【答案】B

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形与势即当下与长远,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看“势”是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②③正确;①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C

2.【解析】针对降雪天气,气象局能够提早预报、及时预报,为全市各部门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表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答案为D项;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A项错误;尊重规律是人们准确预报天气的前提和基础,B项错误;C项错在“完全掌握”。【答案】D

3.【解析】本题借助具体事例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①中的“征服自然”说法错误;改造自然要以客观实际为根本出发点,③说法错误;②④是微山县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旅游生活圈的哲学依据,符合题意。

【答案】D

4.【解析】北极星会被新的更靠近北天极的恒星取代表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答案为C项;北

极星是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的事物,并非人类实践的产物,A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③否认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④错误。题目表明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①②当选。

【答案】A

6.【解析】“很多种植者为多赚快赚,不顾中药材采摘时间和原产地的要求,甚至使用农药”说明中药材的种植必须遵循其生产规律,违背规律的种植必将对中医药事业造成损害,故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但不是改造规律,排除;④中“决定”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B

7.【解析】题目中“楚人过河”的典故告诉我们尊重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①②表述正确入选。③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8.【解析】A项错误,题目中的观点看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属于唯物主义观点。B项错误,外因不能对事物发展起根本性作用。C项不是哲学观点。题中特点从哲学角度看认识到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D项当选。

【答案】D

9.【解析】题干中“长期过多追求GDP增速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了由大气、水、土壤等共同构成的威胁人们健康的立体污染”,说明人们必须尊重和认识自然规律,人们的经济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①③正确;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②错误;④中“支配规律”是错误的,不选。

【答案】A

10.【解析】既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元素和核心技艺,也要巧妙地植入现代元素和生活气息,这要求处理好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①当选;面对时代与市场的变化,在坚持独创性、艺术性的同时,提升实用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这就要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④当选;技艺传承应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错误;③与材料中心无关。【答案】C

11.【解析】①无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②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通过太空望远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宇宙样貌、探索宇宙奥秘,说明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④表述错误,实践是推动对宇宙的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答案】C

12.【解析】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分享经济的出现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①④正确;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改造,②错误;③夸大了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答案】B

13.【解析】②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改造规律的说法错误。④错误,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决定作用。北京市提出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提出城市道路布局理念的行动依据,人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城市道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故①③入选。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4.【解析】本题考查运用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渗透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

本题解答首先要检索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维度(层次)、确定理论依据,并据此确定答题逻辑(理论逻辑);其次,基于答题要点和设问要求,运用知识维度整理材料信息,并结合材料信息开展演绎分析,形成答题要点。

【答案】(1)顺应自然生态规律,充分认识和利用林业生产规律,向沙土要绿色,开展阳坡造林,发展森林碳汇。

(2)善于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开展风力发电,发展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

(3)发扬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改进造林工具,改变传统种植技术,发展新兴产业。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A.物质性B.能动性 C.实践性D.规律性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3.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4.海啸与平常可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啸时掀起的海浪,高度可达十多米,形成“水墙”。海啸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水墙”冲上陆地,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B.反映客观实在的意识是客观的

D.物质是各种具体物的总和 5.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这是基于 ①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会随人的意识而改变 ③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7.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C.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D.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8.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成都考前热身)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今天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倘若将来能应用于医疗,那么器官移植将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只要在患者身上取一些干细胞培养成为打印原料,就可打印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器官进行移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属性是改造活动的基础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世界 C。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D.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就能正确改造客观世界 2.(2015·东城期末)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B。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C.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文化生活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3.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这些事物()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B。不存在共同的属性和特征 C。都具有主动创造性 D。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2015·淮安5月信息卷)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5。(2015·郑州三模)近来,“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人们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②事物的性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哲学基础——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知识点整合: (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1、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 例1、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例2、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例3、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 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例4、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习题 3.美国科学家宣称,已经在一个废弃的地下铁矿中捕获到暗物粒子。几十年来,暗物质 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只有四分之一的物质是可 见的,而那四分之三的不可见神秘物质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如果这一发现最终得到证实,它将成为近百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哲学上看,暗物质的存在再次证明 A ?暗物质是客观世界的本原 B.物质世界不是永恒不变的 C.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D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案】D 4.关于哲学上的物质,恩格斯如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 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所说的“物质” ①它包括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现象,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②它是现实世界里各种形态的物质直接相加和积累的结果 ③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④它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A .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D 6. 10.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蕴含的哲理是( )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②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③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④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是说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这说明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②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说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这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符合题意, ④说法错误。 答案C 2018 年6 月8日,美国公布“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30 多亿年前形成的沉积岩钻探到了有机分子,这可能是火星存在古生命的证据。上述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自然界中的事物( )①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②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③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④具有可知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7.在哲学讨论课上,一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 , 另一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 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少数与多数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①“枯”与“荣”都是“原上草”一种存在方式 ②“枯”与“荣”的转换其实是一种概念的运动 ③“枯”与“荣”的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物质实体④“枯”与“荣”是物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A ?①②B?②④C?②③ D ?①③ 【答案】D 3.《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议论不已。能进说:“不是风动,不是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精品源自中考试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的含义 静止的含义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课文导语】: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选择题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易错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提醒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表明()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物质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特性。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符合题意;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④说法错误。 易错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提醒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3.步入21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瓜,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②④正确、①错误;创造自然物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③错误,故选D。 4.由于人们大量捕杀猫头鹰、蛇等野生动物,失去天敌的田鼠便大量繁殖,洞庭湖地区就爆发了“鼠患”。这提醒我们() ①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规律②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③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界已经失去客观性④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材料体现了违背自然界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要求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②④符合题意。自然界是客观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性,①③说法错误。 5.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这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主要是完成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普查。普查的这些要素()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②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它们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 (6)规律的含义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

教学设计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主备教师:穆立娜 一、学习目标 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3、规律以及规律与人的关系 三、学习问题诊断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四、学习过程 (一)世界的物质性 问题1、阅读课本28页探究框体及正文,分析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问题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的科学内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问题3、阅读课本30页探究框体及正文,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1)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 (6)规律的含义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单选题 1.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一201路最美寄语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40多年的实践证明,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必须顺应历史逻辑与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代同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①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只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③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革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9年我们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澳门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这体现的哲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D.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 4.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 ②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物质性 〖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坚持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2—1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 〖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 主义和诡辩论。 3规律及其客观性\普遍性【重点掌握】 〖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 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人与规律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重点掌握】 〖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 性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无所作为的错误。

14知识讲解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 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____。 (2)从本质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物质的含义 1.物质概念:不_________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探 究 世界 的本 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_________,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运动是________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____。 (3)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___________;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_________________。 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静止的概念: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哲学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__________,又不能被_________。 (2)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必须_________,按_____________。 4.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是,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参考答案: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依赖于所反映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变化过程运动的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物质承担者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根本性质某一参照系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固有的本质的必然创造消灭遵循规律客观规律办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要点精析】 要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理解: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者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从物质与意识相区别的角度来把握物质,区别于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不同。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2020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框 世界的物质性课后素养演练4

世界的物质性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D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D符合题意;A、B、C均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2.数字地球可以理解为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使普通老百姓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他们所想了解的有关地球信息。其特点是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实现多分辨率、三维对地球的描述,即“虚拟地球”。下面对数字地球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数字地球一经我们创造便以实体的形式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B.数字地球的出现说明真实地球已经被我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C.数字地球相对于真实地球而言,只是我们形象化的想象 D.数字地球佐证了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解析]数字地球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一经形成就属于客观物质现象,不是我们的“想象”这一主观范畴了,C说法错误。 3.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须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主要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性,②④入选。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一样,同时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①③表述错误。 4.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D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识记物质的定义; 2. 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难点: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有没有听过“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传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吗?人类真的是由女娲制造出来的吗?自然界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的人类社会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2.什么是物质。 教材先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导我们探究物质的科学含义。 ◇课堂探究:(1)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提示:(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 (2014·珠海模拟)“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 A.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B. 要尊重自然,珍爱自然,尊重规律 C. 世界观不同,方法论也不同 D.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限的,人类是无限的 2. (2014·东莞模拟)右图漫画《这并不是胜利》启示我们( ) A. 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B.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 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3. (2014·禅城高级中学)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多次发生特大自然灾害,自然界 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 依据有( )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③规律是客观 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 运动离不开物质 D.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5. (2013·湛江一模)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静止( ) ①就是绝对的不运动②与运动相互依存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④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 下列选项中与成语“刻舟求剑”包含相同哲学思想的是( ) A. 揠苗助长 B.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C. 飞失不动 D.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7. 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坠落事件,造成1200多人受伤;次日凌晨,小行星2012 DA 14近距离与地球“擦肩而过”。陨石坠落和小行星“撞击”地球等事件表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 2013年10月,广东省气象局称,今年年底前,我省将投入900万元,实施10多次人工增雨,“让雨水把城市洗得更干净”,以便改善我市空气质量。这表明( ) A.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B. 规律是不变的,可变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C. 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 D. 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9. 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 ) A. 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 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 D. 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10. 下图漫画启示我们( ) A. 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 D. 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11. (2012·深圳模拟)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

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

教学科目:政治·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是由古猿转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6.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8.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1 / 1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提纲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A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物A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质性A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失误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同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 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3、人 得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认识A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A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时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时物质的运动,把握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A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A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C按客观规律办事: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 背规律;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我规律的 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基础 是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前提是生物的反应形式,如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2、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意识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不管是找哪个缺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 观存质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 工改造的结果。 A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 选择性;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意识的A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1、意识对搞糟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2、意识对于人作用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 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要求我们充分发 货主观能动性;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4、反 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