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分层精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分层精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分层精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分层精练含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

1.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凄惨景象出现在(B)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两晋时期

2.导学号79594156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A)

A.把汉献帝接到许

B.招揽人才

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

3.下列哪一次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

A.巨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207年,北征乌桓,曹操在班师途中,写下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该诗表现了曹操的一种什么精神?

(2)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曹操多谋善断、善于用人、具有远大的志向。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

5.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下图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D)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6.导学号79594157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

(B)

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

C.袁绍军

D.秦军主力

7.下面是某同学从《三国演义》中选取的四个章节,其中与赤壁之战无关的是(A)

A.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B.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C.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D.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

知识点三三国鼎立

8.下图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形势(D)

A.春秋争霸图

B.赤壁之战图

C.战国形势图

D.三国鼎立图

9.导学号79594158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C)

A.黄岩岛

B.钓鱼岛

C.台湾

D.海南岛

10.三国鼎立之初,魏国户数103万,人口443万,兵员60万;蜀国户数28万,人口94万,兵员10.2万;吴国户数52.3万,人口230万,兵员23万。根据以上史实,你认为最有能力完成全国统一的政权是(A)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不能确定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材料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材料三208年,孙刘联合,双方组成五万人的联军,在长江某地和曹军对峙。结果大败曹军。(1)材料一中,“大败袁军”的战役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称赞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关于他与刘备之间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三顾茅庐。

(3)材料三描述的这次战争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次战争的名称是什么?

12.导学号79594159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场战役是(C)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马陵之战

13.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下列事件中,曹操亲历的是(B)

A.巨鹿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建立魏国

14.导学号79594160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程,下列关于三国形成排序正确的是(C)

①刘备—蜀—成都②曹丕—魏—洛阳③孙权—吴—建业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根据材料一填写三国的名称。

A.蜀;

B.吴;

C.魏。

(2)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联吴抗曹。实践: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成功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6.导学号79594161(2016山东菏泽)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C)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7.(2016黑龙江齐齐哈尔)《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B)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

C.吴、东晋、梁

D.宋、齐、梁

18.导学号79594162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B)

19.(2016广东)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D)

A.历史剧《三国》

B.罗贯中《三国演义》

C.司马光《资治通鉴》

D.诸葛亮《出师表》

20.导学号7959416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1)材料一中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吗?请说明理由。

:220年,曹丕建魏是三国时期的开始,曹操此时已病逝。因此,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

(2)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其中与曹操有关的是哪两次战役?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的结局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原因:官渡之战中曹操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战术失当,孙刘联军则利用曹军

不习水战、战船连接在一起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等。

(3)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阴险奸诈的奸臣,还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的长期战乱,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他统一北方之大业的功绩是最主要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 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 屯田制 ,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 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 官渡之战 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 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 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望遍江南风骚,生无限寂寥,铜雀春深空待二乔!忆当年乌巢,破瓒布术绍,匈奴也识英雄貌!来时负气横长矛,归路只余华容道。仰天笑声未了,关候出捉放曹!胜败兵家寻常醪,三劫过后且自嘲。中原子弟多年少,青山终有薪柴烧。 师: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你又是从哪些歌词中发现的呢? 生:曹操 华容道、捉放曹 师:曹操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物呢,三国还是汉朝? 曹操究竟是三国人物还是汉朝人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曹操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这个谜底将不攻自破: 三、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火并后,军阀纷起,割据一方,展开混战。那么大家观察,先后都有哪些军阀呢? 生:袁绍、袁术、曹操、公孙度、公孙瓒、陶谦、吕布、刘备、刘表、刘璋、孙策、孙权、张鲁、韩遂、 马腾 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曹操最终崛起,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幽州:公孙度 冀州:袁绍 兖州:曹操 徐州:陶谦、吕布 豫州:刘备 荆州:刘表 益州: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 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

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 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 (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四单元: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内容 教材P74~P77,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理解并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孙权 归纳导入:三国时期又是我国历史上混战时期之一。留下了许多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曹操刘备孙权探究一:官渡之战 【小组讨论】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2.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 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待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强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这个道理应让学生阅读教材P74页上面的小字和插图去思考、观察,从中得出结论。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4.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描述说出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一:曹操虚心接受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全部粮草。 答案二:曹军抓住战机,趁袁军军心动摇之时,大举进攻,大败袁军。 答案三:袁绍刚愎自用,不接受谋士的建议,丧失了时机。 答案四:袁绍骄傲轻敌,过分自信,导致手下人才流失,反而起了辅助敌人的作用。 过渡: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接着,曹操又陆续消灭了其他的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他发兵南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 探究二:赤壁之战 【小组讨论】 1.找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 【点拨】应从战争的结果及影响去分析比较。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最后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归纳】都是以少胜多,胜利一方都采用了火攻,都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形成。 2.同样是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而在赤壁之战大败于孙刘联军? 【点拨】应从曹操,在两次战争中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用人的态度、地理环境等即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去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和 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把学 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 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得或失, 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么要这么 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6课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总第16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 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 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 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标画并记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范围、最远、规模、意义等相关知识。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可分组 讨论完成) 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分组讨论完成)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 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3)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

(四)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 示意图: (五)巩固训练: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 B、温州 C、福州 D、泉州 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 B、1554年,2000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教案

《三国鼎立》 第一课时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本节课运用图表、图片、幻灯、课件、 录像、计算机、白板、表决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3、本节课所制做的课件等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或者林俊杰的《曹操》)把学生带入情境,问: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什么歌曲)? 生:《三国演义》 (林俊杰的《曹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

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 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 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 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 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 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 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 ,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 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历史2016部编版七上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识记与理解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认识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放完后提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刚刚播放的这首歌就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成败从容。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内容探究】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场战役是什么?(官渡之战。) 2.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4页《官渡之战形势图》以及第二段的内容,学生看完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官渡之战概况表。 3.,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4.教师讲解: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教师过渡] 教师出示材料:“既生瑜,何生亮?”这是赤壁之战中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说的一句话。“瑜”是谁?(周瑜。)“亮”又是谁?(诸葛亮。)赤壁之战又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赤壁之战。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习题新人教版

第16课 三国鼎立 、单项选择题 2. 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 3.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 1. 官 渡之战的性质是( ) B. 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 D. 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鼎立局面形成于( ) A.公元3世纪初期 B. 公元3世纪20年代 C.公元2世纪初期 D. 公元2世纪20年代 4.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 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 ③④ C. 5. 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 A. 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 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 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D. 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6.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 A.201 年 B.221 年 C.220 ②④ D. ①③ 年 D.222 年 、非选择题 7.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图中A、B、C分别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它们各自由何人建立? ⑵分别写出D 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这两次战役的意义各是什么 (3)F 为今天的什么地方?当时被称作什么?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A 6.D 7.(1)A:魏国、曹丕;B:蜀国、刘备;C:吴国、孙权。 (2) D:官渡之战;E:赤壁之战。D战场: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E战场: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台湾。夷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8.教师归纳: 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②经济上:开荒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④重用人才。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个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A.把汉献帝接到许 B.招揽人才 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 2.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 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 ④曹军不习水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史书上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个奸雄,有人则说他是个英雄。下列各项表述与曹操无关的是() A.控制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 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4.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丕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 D.229年,孙权称帝 5.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精兵十万”,曹操集结到的兵力不过三四万人,但曹操却能够大获全胜,你认为曹操取胜的原因主要是() A.采取了正确的计谋 B.军事力量强大 C.得到人民的支持 D.袁绍刚愎自用 7.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段词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 B.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 C.孙权军队与刘备军队 D.曹操军队与刘备军队 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争不断,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9.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各个政权发展内政。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曹魏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B.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C.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10.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 二非选择题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以下是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供您参考, 篇一:三国鼎立 K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一一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 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 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K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K教学目标》 谈话法、启发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篇二:三国鼎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推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 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一书,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表总结有利于培养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学生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上,

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一书,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表总结有利于培养归纳能力。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学生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三、自主学习 设疑: 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其中有两位突出人物,曹操和诸葛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他们有关,下面我们来学习十八课,《三国鼎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知识点复习归纳 一、官渡之战 (一)背景 1、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局混乱,州郡割据,战乱不已,东汉王朝形同虚设。 2、曹操势力的崛起 原因: (1)政治上: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并招揽各种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有利于社会稳定,又筹集了军粮。 3、袁绍集团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4、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5、时间:200年 6、地点:官渡进行决战 7、交战双方: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 8、曹操采取的战术: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绍军粮。 9、特点:以少胜多 10、结果:曹操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11、影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目的: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时间:208年 3、地点:赤壁 4、战术:孙刘联合抗曹,火烧曹营 5、大体经过: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6、结果:曹操大败 7、特点:以少胜多 8、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割据状况 (1)赤壁之战后,曹操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至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最终形成: (1)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222年,孙权称吴王,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三国各自的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造船业,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

6538.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 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 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 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1.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2.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3.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4.阅读图片:《官渡之战形势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6.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说课稿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 一、教材分析二、学生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法学法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进入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副板板书)在这一部分,我主要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认真分析。 首先来看我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把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国鼎立》是初中历史第一册第16课的内容。它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在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之后,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们进入说课的第二大部分: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容易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但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学生学习起来会兴趣浓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课外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选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基于上面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这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第三大部分。 三、教学目标 首先,来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其次,来说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再次,来说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能在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第四大部分。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了三大教法: 1.直观演示法 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料,选用恰当的图片,资料等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