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规律及冲淤预测_姚仕明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规律及冲淤预测_姚仕明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规律及冲淤预测_姚仕明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规律及冲淤预测_姚仕明

清水下泄下游河道冲淤特性与演变特性

摘要:小浪底水库的主要任务是防洪和减淤,同时也应尽量满足其它方面的兴利要求。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1964年10月初期蓄水拦沙阶段,库区潼关以下淤积36.5亿t泥沙,下游河道冲刷23亿t,其中高村以上冲刷16.9亿t,占73%。 关键词:清水下泄下游河道冲淤 清水下泄下游河道冲淤特性与输沙特性 小浪底水库的主要任务是防洪和减淤,同时也应尽量满足其它方面的兴利要求。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1964年10月初期蓄水拦沙阶段,库区潼关以下淤积36.5亿t泥沙,下游河道冲刷23亿t,其中高村以上冲刷16.9亿t,占73%。图5-1是根据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期洪峰时段资料,点绘的下游不同河段日平均冲刷量和花园口站流量间的关系,由于用洪峰时段日平均冲淤量点绘该图,使得图中的横坐标建立在同一个时间基础上,更能客观地反映不同河段的冲淤特性。在资料分析中,考虑了位山枢纽运用和破坝的影响。实测资料表明,影响冲刷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流量,从图5-1可以看出,在花园口流量q花<1500m3/s时,高村以上和艾山以上冲刷量点群重合,说明冲刷只发展到高村站;在流量q花&1500m3/s 时,点群逐渐分离,说明冲刷可以发展到高村至艾山间。从图中给出的艾山~利津河段的日均冲淤量与流量间的关系表明,流量小于500m3/s时基本不淤,在流量小于1500 m3/s时随着流量的增大,该河段的的淤积量增大,1500m3/s时淤积最强烈,但淤积量绝对值很小。而后随着流量的增大淤积强度减弱,在流量大于2500m3/s后河道发生冲刷, 在4000m3/s时,冲刷最强烈,冲刷1t泥沙用水量仍达345m3,而艾山以上河段冲刷1t泥沙用水量仅86m3,即80%冲刷量发生在艾山以上河段。由此可见,对艾山~利津河段冲刷1亿t泥沙的要需水量相当可观。根据以上分析,在制定水库运用原则时,可将兴利流量上限放大到1200 m3/s,既照顾了发电和下游用水要求,又不至造成艾山以下河段的严重游积。 清水冲刷、滩地坍塌,河槽在摆动中下切 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1964年10月蓄水拦沙运用,在年均来水量559亿m3、来沙量5.82亿t、年均含沙量10kg/m3情况下,全下游共冲刷23亿t,年均冲刷5.78亿t。其年均冲刷量分布列入表5-1。 1980年10月至1985年10月,下游年均来水482亿m3,年均来沙量9.7亿t,年平均含沙量20kg/m3,属于天然情况下来水丰、来沙少的典型系列,全下游累计冲刷4.85亿t,全河年均冲刷量0.97亿t,高村以上河段年均冲刷1.19亿t,高村~艾山年均淤积0.45亿t,艾山~利津年均冲刷0.11亿t,详见表5-1。 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至1964年10月下泄清水时,根据以往资料分析,在高村以上河段塌滩280km2,平均塌滩宽度1000m,各河段的分布情况见表5-3。其中,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塌滩最严重,平均塌滩宽度1181m,其中柳园口至古城河段平均塌滩宽度长达2300m。断面资料套绘表明,河床在冲刷过程中,不断的摆动,塌掉二滩、高滩,新淤出是低滩,详见花园口断面变化套绘图5-2。根据河势的变化与断面套绘分析主流摆动范围最大达10km,发生在伊洛河口,平均摆动范围3.5~4.2km; 1981年至1985年河槽的摆动范围有所减小,最大摆幅6km,河段平均摆范围2~3.5km,主要是控导工程的不断兴建控制了河槽的摆动范围。各河段的摆动范围详见表5-3。

滦河下游河水及沿岸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

滦河下游河水及沿岸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 王晓曦王文科王周锋赵佳莉谢海澜王小丹 摘要:了解地表水和沿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对地下水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采集滦河河水及沿岸地下水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阴阳离子三角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水样的离子特征和水化学类型的形成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型过渡到HCO3·SO4(SO4·HCO3) 型,再逐渐转变为Cl·HCO3型,而阳离子则由Ca(Ca·Mg) 向Na·Ca(Na)型转化。(2) 浅层地下水化学的形成受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结构的控制,在山间盆地和冲洪积扇,溶滤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的主要作用,向下游随着含水介质颗粒变细,地下水径流速度变缓,溶滤作用减弱,蒸发浓缩作用逐渐增强,从出山口到入海口,河水和地下水的钠吸附比(SAR) 不断增大,说明溶滤作用逐渐被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代替。(3) 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SO4·HCO3-Ca·Mg) 型。水化学形成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同时受河床中的碳酸盐矿物和硅铝酸盐矿物溶滤作用的影响,在冲积海积平原可能存在蒸发盐岩的溶解。 关键词: 滦河; 河水; 地下水; 水化学; 形成作用 中图分类号: P64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665(2014) 01-0025-09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iver water and groundwater along the downstream Luanhe River,northeastern China WANG Xiao-xi1,2,3,WANG Wen-ke1,2,3,WANG Zhou-feng1,2,3,ZHAO Jia-li1,2,3,XIE Hai-lan4,WANG Xiao-dan4 Abstract: Understanding of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 an unconfined aquifer is important for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In this paper,the exploratory research was done in the Luanhe River watershed using the water samples including river water and groundwater along the LuanheRiver.Methods including mathematical statistics,Gibbs figure,Triangle plot and ionic ratio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the mountain front to the estuary,anion transforms from HCO3 type to HCO3·SO4 (SO4·HC O3 ) type from north to south,then gradually converted to Cl·HCO3 type.Cation transforms from Ca(Ca·Mg) type to Na·Ca(Na) type.(2) The forma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is constrained by topography and geologic structure.In the district of the intermontane basin and alluvial-proluvial fan,the leaching of halite,carbonate minerals and aluminosilica te is the chief geochemistry action of the shallow groundwater.Along with the runoff pass,the influence of leaching becomes weaker and the effect of evaporation concentration becomes stronger.SAR of river water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increases from the mountain front to the estuary; and cation exchange and adsorption gradually replaces

河道演变规律

河道演变规律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我国河流分布广泛,与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河道演变是河流动力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相关研究对于整治河道,航运,水利工程,生态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河道演变基本概念入手,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各种不同天然河道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并对河道整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河道演变;关键因素;演变规律 引言 天然河流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治河工程或其他工程后,受建筑物的干扰,河床变化将更为显著。人类在开发利用河流的过程中,要有成效地兴利除弊,必须采取整治措施。要有效地整治河流,必须充分认识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及各类河床特殊的演变规律。 1.河道演变的基本概念 河道演变系指在自然情况下或者在受人工建筑物干扰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水流和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河床影响水流结构,水流促使河床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经常处于运动和发展的状态之中。水流和床沙的相互作用是以泥沙运动为纽带的。在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淤积使河床升高;在另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冲刷,使河床降低。因此,河道演变的规律是以泥沙运动的规律为基础的。但是,自然河道的演变过程极为复杂,往往不能直接从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得到充分解释。因此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对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进行探讨,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河道演变的预测问题。 河道演变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方面在时间应包括河道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空间上应包括河道所流经的河谷的各个部分;而狭义的方面只限于近代的、河道本身的变化。河道演变发生演变的根本原因是输沙的不平衡造成的河床变形长期积累的结果。所谓的输沙平衡是对时间或空间的平均情况而言,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的的输沙平衡,也只是相对的,绝对的输沙平衡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河床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2.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 影响河道演变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但归结起来,最主要的因素不外乎气象、地质、地理等方面。在研究这些因素最河道演变的影响时应该区别两个问题。一个是河流形成的历史过程,另一个是河流目前的河道演变特性。 就河流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其主要作用的动力因素有如下四种:地壳的构造作用、水流作用、冰川作用和风化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水流作用,其他因素不能单独创造河道,它们只能在在河道形成过程中配合水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对河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就河道目前的演变特性而言,与河道的形成不同,完全取决于上述动力因素在现阶段的情况。由于冰川作用仅限于部分河流的河源地区,地质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进行的异常缓慢,因此在研究河流目前的河道演变特性,可以只着眼于现阶段的水流作用,尤其是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 对于任意具体河段,影响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因素主要由以下四点:

4.4 河流地貌的发育与河流冲淤——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讲义附真题及解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4河流的发育与河流冲淤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2019·黑龙江大庆四中高三月考)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作用会导致分水岭被切穿,一侧河流被另一侧河流抢夺,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湖北省清江上游某河谷的发育过程就是典型的河流袭夺现象,其发育速度较一般河流袭夺更快,称为“清江袭夺模式”,下图为该河谷不同发育阶段示意图,A、B、C表示不同时期发育阶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的基岩类型可能是() A.沉积岩B.喷出岩C.侵入岩D.变质岩 2.“清江袭夺模式”袭夺速度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下沉运动B.地下水的溶蚀 C.岩石风化作用D.地表流水侵蚀 3.袭夺后,图中袭夺河流域内变化最小的是() A.流域面积B.水系形态 C.河流流量D.气候特征

(2020·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下图中甲图示意渭河两岸物质组成差异情况,乙图示意不同年份渭河下游地区某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最近距离的变化态势,监测点位于现在渭河南岸某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造成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北岸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渭河以南() A.降水量更大B.地势起伏更大 C.支流流速更快D.植被覆盖率更低 4.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 A.持续淤积,偶有侵蚀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偶有淤积D.先淤积,后侵蚀 5.推测在1700—1900年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①秦岭北麓植被认为破坏较严重 ②地处暖湿气候期 ③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 ④渭河流速加快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2020·山西高三期中)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携沉积物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下图为“我国内陆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surfer河道演变分析

Surfer在河道演变分析中的应用 1.2绘制数字高程模型图 经过前期数据处理后,就可以绘制数字高程模型图了。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把数据文件转换成grd文件:①打开菜单“网格|数据”在open对话框中选择数据文件;②打开“网格|数据”对话框.在“数据列”中选择要进行grid的网格数据(X和Y坐标)以及格点上的值(Z列)(不用选择,因只有3列数据且它们的排列顺序已经是X,Y,Z了,如果是多列数据,则可在下拉菜单中选择所需要的列数据)。选择好X,Y,Z值后,在“插值模式”中选择一种插值方法(如需要比原始数据的网格X和Y更密的Z数据,或网格为非均匀),则在grid的过程中,Surfer会自动插值计算,生成更密网格的数据。如果只是想绘制原始数据的图,不想插值,则最好选择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To A Power)或克里金法(Kriging Method)。因为这两种方法在插值点与取样点重合时,插值点的值就是样本点的值,而其他方法不能保证如此。在Output Grid File中输入将输出的文件命名,然后在“网格点几何分布”中设置网格点数,确认,画图所需要的grd文件就生成了。不过,为了便于后面对各年地形进行比较分析或冲淤分析,尽量使每个grd文件的几何分布一直,即同样的XY坐标范围和插值的网格密度。 步骤二,将河道边界白化。在Surfer中默认的插值区域为数据文件中离散点坐标x,y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所围成的矩形,经过插值生成的图形边界为矩形,但在实际情况下,河道边界可能是不规则的,或者需要显示某些特定区域的形态(如潜洲)、添加图签等,这时就用到Surfer的白化(Grid Blank)功能。 白化文件[.bln]格式 [.bln]文件是以ASCII文件格式存储的用来描述白化边界及白化信息的文件,其格式如下: length,flag″Pname 1″ x1,y1 x2,y2 ... xn,yn x1,y1 length,flag″Pname 2″ x1,y1 x2,y2 ... xn,yn x1,y1 其中,length是一个用来表示组成白化区域定点X,Y坐标对的整数;flag取值为0或1,若flag为1,则白化指定区域内部,若flag为0,则白化指定区域外部;Pname是一个用来指定白化区域ID的可选参数;以下是组成白化区域定点的X,Y坐标对,每行存储一对X,Y坐标,最后重复x1,y1表示所描述的对象是封闭区域。在河道演变分析中,白化边界一般是河道的岸线,通常将DWG格式的河势图存为DXF文件,然后在Surfer中选取地图│基面图(map│base map)命令,将该DXF文件导入Surfer,然后用CS Scripter编程

关于河道演变的探讨性分析

关于河道演变的探讨性分析 摘要:河道的演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运动过程,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精确的推断。但从河流的分类、河床的组成及形态特性,并利用现有的资料进行对比及综合性分析,还是可以预测其变化过程,对特殊河段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洪灾损失造福于地方百姓。 关键词:河流演变;形态;分析;建议 一、河流的特性 1、河流分类 河流按其流经的地区,可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型。较大河流的上段多为山区河流,下游段多为平原河流,中间段往往兼有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的特性。 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地形复杂的山区,其河谷由水流不断纵向切割和横向拓宽逐步形成。 平原河流在地势平缓、土质松软的平原地区,其形成过程主要表现为水流的堆积作用。河谷形成深厚的冲积层,河口淤积广阔三角洲。 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不同,其特性有自己的特点。 2、河床的组成及形态 山区河流的河床多为基岩、乱石或卵石组成,抗冲性能强,不易冲刷。尽管长时间不断下切,从短时间来看,变形却十分缓慢。 山区河流发育以下切为主,其河床的横断面往往成“V”字形或“U”字形,河槽狭窄,中水河床与洪水河床之间无明显分界线。沿程多为开阔段与峡谷段相间,平面形态极为复杂,岸线极不规则,两岸、河心常有巨石突出,急弯卡口。 山区河流的河床纵坡面比较陡峻,形态极不规则,常出现台阶形,在落差集中处,往往形成跌水甚至瀑布。 平原河流的河床由冲积层的冲积物组成,冲击层一般比较深厚。最深处多为卵石层,在上为粗砂层、中砂及细砂层,在枯水位以上的河漫滩表层有粘土和壤土存在。 平原河流的横断面形式随河段的不同类型而异:顺直过渡段多为抛物线形或

渭河、北洛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分析

渭河、北洛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分析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下游全长208km。三门峡建库前渭河咸阳—华县河段,1934~1960年间河床的淤积厚度为1.7m,建库前渭河下游河段总趋势是微淤的。水库运用初期,渭河下游发生了严重的溯源淤积。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后,渭河下游淤积减缓。近年渭河下游水沙搭配相对有利,较大洪水场次较多,2002年6月~2011年11月渭河下游累计冲刷1.8914亿m3。北洛河下游累计冲刷0.0157亿m3,减缓了近年渭河、北洛河下游连续淤积的不利趋势。 标签:渭河;北洛河;淤积 1渭河下游河道概况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干流全长818km,流域面积13.48万km2,其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80.6亿m3,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86亿t。渭河下游(咸阳铁桥至潼关入黄口)全长208km,其中咸阳铁桥至耿镇桥间37km河道属游荡性河道,河宽1.2~1.5km,比降0.65‰;耿镇桥至赤水河间63km河段属过渡性河道,河宽1.0~3.0km,比降0.5‰~0.14‰;赤水河以下108km河段属弯曲性河道,河宽2.0~3.3km,比降0.14‰~0.07‰。 渭河下游支流汇入较多,北岸有泾河,石川河和北洛河,南岸有沣河、灞河、产河、尤河、罗夫河、度涧河等。泾河和北洛河都是多泥沙河流,因此渭河下游处于多泥沙河流的汇流区,也是渭河“揭河底”多发河段。 2渭河下游淤积变化分析 据有关资料分析,三门峡建库前渭河咸阳—华县河段,1934~1960年间河床的淤积厚度为1.7m,其中1934~1943年河床淤积1.9m;1944~1960年间河床冲刷0.2m。1934~1943年河床逐年淤高;1944~1952年间冲刷;1953-1957年间冲淤交替,大体上冲淤平衡;1958年以后又有淤积趋势,总趋势是微淤的。 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汇流区壅水滞沙和渭河河口拦门沙的增长,致使渭河下游发生了严重的溯源淤积。1969年10月~1973年10月渭河下游淤积1.3亿m3,1974~1985年,随着三门峡水库泄流设施的两次改建和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潼关高程回落,基本控制在327m左右,渭河下游淤积减缓。 从渭河1977、1992、1994、1995、1996年5个典型年冲淤分析,渭淤1~37断面共淤积3.899亿m3,汛期占102%,非汛期占-2.0%。渭淤1~10断面5年淤积量为2.466亿m3、汛期淤积量为2.48亿m3,分别占渭淤1~37断面淤积量的63.2%、62.3%。其中1977、1994年华县最大流量分别为4470、2000m3/s,年水量分别为37.2、37.45亿m3,汛期水量分别为19.2、16.84亿m3,沙量分别为5.48、3.75亿t,渭淤1~37断面年淤积量分别为0.634、0.77亿m3,汛期淤积量分别为0.627、0.83亿m3,显然,发生“揭河底”的1977年与未发生渭河“揭

河流演变

第六章河流演变 第一节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发育过程 一、河流地质作用 1.侵蚀作用 河道水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破坏河谷、加深河床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按侵蚀作用方向,又分垂向侵蚀(下蚀)、侧向侵蚀(旁蚀或侧蚀)和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三种情况。 2.搬运作用 河流携带大量的物质(泥沙),不停地向下游方向输送的过程,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搬运能力巨大。据统计,全世界河流每年输入海洋的物质总量约200亿吨。 3.沉积作用 河水在搬运过程中,一部分泥沙从水中沉积下来,此过程称为河流的沉积作用。其堆积物叫河流的冲积物。 二、河流的发育过程 在地貌学领域,河流发育和水系形成的时间尺度一般是以地质年代计。一条完整的河流水系,从初生到趋向成熟,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缓慢形成的。河流的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 图6-1可用来说明河流的一般形成过程。其中,图(a)表示在陆面上受近代地壳活动的地形控制而形成的一条河流,水流在阶梯状瀑布中,强烈地磨蚀着基岩河床,此时的河流发育属于幼年期阶段。随着流水侵蚀的均夷作用的进行,湖泊、沼泽消失,峡谷加深,支谷延展,河床坡降逐渐减缓(图(b)),河流发育处于青年时期。往后,泛滥平原逐渐发育,河谷进一步拓宽,干流显现均衡河流特征,此时接近壮年期阶段(图(c))。随着侧蚀的不断进行,泛滥平原带宽扩大,形成冲积性准平原,曲流河型形成,河流地貌发育进入相对成熟期或称老年期(图(d))。再往后,又可能由于地壳运动、气候等因素影响,使河流侵蚀作用而重新“复活”,河谷地貌又现出幼年期的特征,表现出地貌上的“回春”现象。 (a)幼年期(b)青年期 (c)壮年期(d)老年期 图6-1 河流形成一般过程示意图

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

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 【摘要】: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以高含沙量闻名于世。过去治理黄河的首要问题是治理黄河泥沙,尤其是中游地区的来沙。历史上黄河的高含沙量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并发生漫滩形成泛滥平原,给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然而,黄河的高含沙量形成了宽广的三角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以及Surfer和Mapinfo等技术手段,系统分析了1950-2009年黄河水沙的变化过程,以及水沙变化对下游河道和三角洲的影响,同时对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沙产自中上游,其中径流量主要来源于上游,输沙量主要来源于中游,下游不产水不产沙。1950-2009年黄河流域各水文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均表现出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这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流域输沙量减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土保持措施,其次是水库拦沙,然后为降雨量减少。黄河入海水沙具有显著的年(0.5-1.0a)、年际(3.0-6.5a)和年代际(10.1-14.2a)3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而且入海输沙量的周期变化主要受入海径流量周期变化的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入海水沙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表现均不明显,时间尺度越小,周期变化显著性越低。195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淤积-冲刷不断交替的变化过程,水沙条件(花园口站含沙量)是这种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当进入下游河道的含沙量小于18.6kg/m3时,河道表现为冲刷,大于18.6kg/m3时,河道表现为淤积。艾

山以下河道的冲淤变化过程除受水沙条件控制外,还受到入海流路变迁的影响。流路变迁初期形成新河口,河道发生溯源冲刷;流路变迁中后期河口延伸,河道发生溯源淤积。不同流路时期,当黄河入海总水沙量比在25.34-26.05kg/m3时,河口附近岸线延伸,三角洲面积增加。但1999年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以后,2000-2007年黄河入海总水沙量比仅为10.90kg/m3,河口三角洲表现为侵蚀,加上废弃河口的岸段侵蚀,整个黄河三角洲已由淤积转变为侵蚀。黄河三角洲YDZ1孔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和粘土质粉砂。以假单畴(PSD)-多畴(MD)晶粒为主的亚铁磁性矿物主导了YDZ1孔沉积物的磁性特征。根据YDZ1孔沉积物粒度参数和磁学参数的变化特征,结合AMS14C测年,推断黄河三角洲沉积相序自上而下大致经历了泛滥平原相→河流相→三角洲前缘相→浅海相→潮坪相→河流相,沉积动力环境表现为强(陆相)→弱(海相)→强(陆相)的变化过程。【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水沙变化冲淤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V14 【目录】:摘要7-9Abstract9-11目录11-13第一章绪论13-211.1研究

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陕西风县东北的秦岭山脉,经阳平关流入四川。经南充、武胜至合川,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全长1119km,落差2300m,平均比降为2.05‰,流域面积159800km2,占长江流域的9%。嘉陵江为长江右岸较大的支流,为典型的山区河流,其河岸组成较为坚硬,河床变形主要以推移质运动为主,悬移质几乎不参加造床。河床年际间变化不大,年内冲淤演变较为明显,浅滩演变遵循“洪淤枯冲”的规律,深槽表现为“洪冲枯淤”。山区河流典型的特征是水流急、流量变幅大,使得河床受到较大的水流作用力,上游来沙不易在河床中淤落,一般是通过河床断面向下游输送。山区河流在构造初期河床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切,直至冲淤基本平衡。总的看来,工程河段河型河势较为稳定,冲淤变化基本平衡。 2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工程河段属于嘉陵江下游河段,河床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水流对其侵蚀作用比较缓慢,对河床的演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多年来河床相对稳定。 工程河段河床覆盖层主要是沙卵石,冲淤变化以悬移质为主,一般汛期6~9月是悬移质集中淤积的时段,主要淤积部位在工程上游弯道的凸岸边滩、下游左岸积坝、宽阔河段的缓流区;汛后10月开始走沙,随着水位的消落,水流归槽,淤积泥沙逐渐被冲刷,年际间冲淤相对平衡,基本无累积性变化。 从实地勘踏以及地质钻孔资料来看,工程河段河床、河岸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因而河道深泓平面摆动及纵向下切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由该段河道的河势、水势分析可知,嘉陵江河道比降较大,洪水期主流流速较大,泥沙难于在深槽内大量淤积,淤积部位主要还是在凸岸边滩或者回流区内。近年来河道深泓线平面及纵向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 实地勘踏表明,河道深泓线以及主流线基本在河心靠近凹岸(右岸)一侧。由于曲率半径较小,洪水期水流在此形成大片回流区,泥沙容易落淤,另外弯道环

浅谈太子河河道演变及影响因素

浅谈太子河河道演变及影响因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流域概况 太子河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东经122°26′~124°53′,北纬40°29′~41°39′之间,流域呈东西走向,源头为新宾大红石砬子,流经本溪市、鞍山市、辽阳市,最后入浑河。太子河流域面积万km2,全长363km,流域内山地面积占69%,丘陵占%,平原占%[1]。太子河支流较多,辽阳以上左侧支流有细河、兰河、汤河,辽阳以下左侧有柳豪、南沙、运粮、杨柳、三通、五道、海城等支流,右侧仅有北沙河一条支流。流域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在650mm~800mm,主要集中在6 月~9 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太子河流域内建有观音阁、葠窝及汤河三座大型水库,其中观音阁水库和葠窝水库位于河道干流上,汤河水库位于支流汤河上,小汤河和小夹河为观—葠区间河段的支流,分别建有关门山和三道河两座中型水库。太子河河道比降上、下游变化大,辽阳水文站以上河流摆动变化趋势不大,辽阳水文站以下河道弯曲,纵向冲淤变化大,河道演变变迁是影

响河流生态健康因素之一。 2 河道形态演变分析 考虑到代表性及资料完整性,选择太子河干流本溪、辽阳、唐马寨水文站为代表,分析河床形态变化规律。本溪水文站设立于1933 年11 月,初为水位站,1945 年7月停测,1949 年7 月恢复,1951 年4 月上迁2500m 为本溪(二)水文站,1955 年7 月上迁620m 为本溪(三),1960 年1 月下迁2000m 为本溪(四),1963 年6 月下迁6520m 为本溪(五);辽阳水文站设立于1934 年2 月,1935 年2 月改为辽阳(二),1957 年7 月改为辽阳,1965 年1 月改为辽阳(三),研究选用1965 年之后辽阳站大断面成果分析其形态演变规律;唐马寨水文站属于太子河下游干流控制站,设立于1934 年3 月,初为水位站,1950 年5 月下迁350m 为唐马寨(二),1960 年1 月改为水文站,集水面积,1974 年5 月上迁300m为唐马寨 河道过流能力分析 分析方法 辽宁省河流水位~ 流量关系多为绳套曲线,研究中采用指数函数对水位~ 流量关系进行拟合。若一年内有多次洪水过程,且不同洪水过程水位~ 流量关系差异较大,则选取峰值最大的洪水过程构建水位~流量

丁坝设计参数对河床冲淤量的影响规律研究

丁坝设计参数对河床冲淤量的影响规律研究 王振刘焕芳王燕燕 摘要:天然河道中修建丁坝后,丁坝附近的流速场会出现新的变化。流速变大的区域,局部冲刷加剧,危及丁坝自身的安全;流速减小的区域,泥沙在坝后沉积,形成淤积区,可起到保护下游河岸的作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动床试验,利用Sufer 软件的体积计算功能,就丁坝设计参数的变化对河床的冲淤量影响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冲淤量均随坝长的增加而增加,但坝后淤积量增加幅度大于冲刷量增加幅度;相比正交丁坝,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挑角的减小,非正交丁坝的冲刷量和淤积量都有减小的趋势,且冲刷量的减小趋势远大于淤积量的减小趋势。 关键词:冲刷机理; 水流结构; 冲淤规律; 铅丝笼丁坝 中图法分类号: TV14 文献标志码: A Study on influence law of groin design parameters on riverbed scouring and siltation WANG Zhen,LIU Huanfang,WANG Yanyan Abstract: Once a groin is built in the natural river,new changes of the flow velocity field around the groin may appear as follows: local scouring intensified in the zone of flow velocity increased,endangering the groin safety; while sediment deposited behind the dam in the zone of flow velocity decreased,forming a sedimentation area.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and by using the volume calculation function of Sufer,the influence of groin design parameters on riverbed scouring and siltation was explored according to movable bed experiment.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ouring and siltation increases as the length of groin increases while the increasing extent of siltat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scouring.Moreover,under otherwise equal conditions,the scouring and siltation of orthogonal groin decrease with the reduction of bucket-slip angle,and the decreasing tendency of scouring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siltation. Key words: scouring mechanism; flow structure; scouring and silting law;gabion groin 铅丝笼丁坝因具备造价低、施工快、可就地取材、生态环保等优点,在国内外河道整治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实际工程设计时往往严重依赖设计者的经验,设计难度大,不利于该类工程的推广[1-3]。因此,深入研究费省效宏的铅丝石笼丁坝工程,探讨其水力特性、冲淤机理等问题,可为丁坝的设计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动床试验,分析铅丝笼透水丁坝局部冲淤特性,总结丁坝设置参数的改变对丁坝附近局部冲淤的影响规律。

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 自然界的河流无时不刻都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在河道上修建各类工程之后,受到建筑物的干扰,河床变化将人为加剧。由于山区河流的发展演变过程十分缓慢,因此,通常所说的河流演变,一般系指近代冲积性平原河流的河床演变。 河流是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产物。水流与河床,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水流作用于河床,使河床发生变化;河床反作用于水流,影响水流的特性。由因生果,倒果为因,循环往复,变化无穷,这就是河床演变。 水流与河床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泥沙运动。泥沙有时因水流运动强度减弱而为河床的组成部分,有时又因水流运动强度的增强而成为水流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河床的淤积抬高或冲刷降低,是通过泥沙运动来达到和体现的。因此,研究河床演变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关于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问题。 一、河床演变分类 天然河流中,河床演变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是极其复杂的。根据河床演变的某些特征,可将冲积河流的河床演变现象分为以下几类: (1)按河床演变的时间特征,可分为长期变形和短期变形。如由河底沙波运动引起的河床变形历时不过数小时以至数天;蛇曲状的弯曲河流,经裁直之后再度向弯曲发展,历时可能长达数十年、百年之久。 (2)按河床演变的空间特征,可分为整体变形和局部变形。整体变形一般系指大范围的变形,如黄河下游的河床抬升遍及几百km的河床;而局部变形则一般指发生在范围不大的区域内的变形,如浅滩河段的汛期淤积,丁坝坝头的局部冲刷等。 (3)按河床演变形式特征,可分为纵向变形、横向变形与平面变形。纵向变形是河床沿纵深方向发生的变形,如坝上游的沿程淤积和坝下游的沿程冲刷;横向变形是河床在与流向垂直的两侧方向发生的变形,如弯道的凹岸冲刷与凸岸淤积;平面变形是指从空中俯瞰河道发生的平面变化,如蜿蜒型河段的河弯在平面上的缓慢向下游蠕动。 (4)按河床演变的方向性特征,可分为单向变形和复归性变形。河道在较长时期内沿着某一方向发生的变化如单向冲刷或淤积称为单向变形,如修建水库后较长时期内的库区淤积以及下游河道的沿程冲刷;而河道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现象则称为复归性变形,如过渡段浅滩的汛期淤积、汛后冲刷,分汊河段的主汊发展、支汊衰退的周期性变化等。 (5)按河床演变是否受人类活动干扰,可分为自然变形和受人为干扰变形。近代冲积河流的河床演变,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变形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影响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

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

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 摘要: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质量影响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某城区表层土壤八种主要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基于统计方法运用surfer绘图软件和spss分析软件分别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八种重金属元素在该地区的空间分布情况,运用地质累积指数法,结合空间分布图,分析出工业区和交通区的重金属为强度污染,生活区和公园绿地区为中度污染,山区无污染;基于比较分析法确定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汽车轮胎磨损及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各种重金属直接扩散到周围环境中;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重金属污染物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实现以较少几个因子来反映传播特征规律,确定重金属的污染源;最后对所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客观评价,并运用指数平滑法优化城市地质环境演变模式的研究方案。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地质累积指数污染源因子分析法指数平滑法

一、问题重述 1.1基本信息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日显突出。对城市土壤地质环境异常的查证,以及如何应用查证获得的海量数据资料开展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模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按照功能划分,城区一般可分为生活区、工业区、山区、主干道路区及公园绿地区等,分别记为1类区、2类区、……、5类区,不同的区域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不同。 现对某城市城区土壤地质环境进行调查。为此,将所考察的城区划分为间距1公里左右的网格子区域,按照每平方公里1个采样点对表层土(0~10 厘米深度)进行取样、编号,并用GPS记录采样点的位置(附件1)。应用专门仪器测试分析,获得了每个样本所含的多种化学元素的浓度数据(附件2)。另一方面,按照2公里的间距在那些远离人群及工业活动的自然区取样,将其作为该城区表层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附件3)。 1.2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给出8种主要重金属元素在该城区的空间分布,并分析该城区内不同区域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2) 通过数据分析,说明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 (3) 分析重金属污染物的传播特征,由此建立模型,确定污染源的位置。 (4) 分析所建立模型的优缺点,为更好地研究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模式,还应收集什么信息?有了这些信息,如何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二、模型假设 1.假设各采样点严格属于某一类区; 2.假设附件中所给的数据真实可靠且具有一般性; 3.假设背景值采样点没有受到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完全属于自然区; 4.假设在采样前该城区没有发生重金属泄漏事故; 5.不考虑除人类活动以外的因素对该城市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三、符号说明 符号说明 C s 样品元素S的浓度 B s 样品S对应的背景值 K 系数 N 样本个数 P 每个样本含有的变量个数 l ij 原变量在各主成分上的载荷 X 1-X 8 As等8种元素

河床演变基本原理

河床演变基本原理 王浩霖 201101021530 摘要:河床演变是指自然情况下及修建整治建筑物后河床发生的冲淤变化过程。广义上是指河流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狭义方面则仅限于近代冲积河床的演变发展。天然河流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而且天然河流的河床形态复杂,演变规律差异很大。人类在开发利用河流的过程中,要有效地整治河流,必须充分认识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及各类河床特殊的演变规律。本文着重讨论平原冲积河流的问题,但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对具有一定冲积层的山区河流也是适用的。 关键字:河床演变基本原理平原冲积河流河型 一、平原冲积河流的一般特性 1.河床形态 与山区河流不同,平原河流的河床形态是在特定条件下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平原河流在平面上具有顺直、弯曲、分汊、散乱等四种外形。其横断面可概括为抛物线形、不对称三角形、马鞍形和多汊形等四类。河漫滩和成型堆积体是河床形态中涉及的两个基本概念。 河漫滩是位于中水河槽两侧,在洪水时能被淹没的高滩。河漫滩既有由侵蚀作用造成的,如石质河漫滩,多见于山区河流,滩面较窄,且向中水河槽一侧倾斜;更多的是由堆积作用造成的,如冲积河漫滩,多见于平原河流,滩面较宽,左右河漫滩分别向两侧倾斜,这是洪水漫滩落淤的结果。 成型堆积体是冲积河流的河底分布着各种形式的大尺度沙丘(尺度远大于沙坡)的统称。成型堆积体的尺度,包括宽度、深度和长度,和河流的尺度(河宽和水深),是同数量级的。成型堆积体经常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是平原河流河床演变中最活跃的因素。 2.河道水流的一般特性 2.1河道水流的基本性质 (1)河道水流的二相流特性。天然河道的明渠流是挟带着泥沙的水流运动,本质上属于二相流。 (2)河道水流的三维性。河道水流的过水断面一般是不规则的,因此河道水流为三维流动。过水断面的宽深比愈小,三维性愈强烈。 (3)河道水流的不恒定性。一方面,来水来沙情况随时空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河床经常处于演变之中,因此河道水流的边界也随时空变化。 (4)河道水流的非均匀性。涉及运动的各物理量沿流程不变的水流为均匀流。达到均匀流的条件是水流为恒定流、水流边界是与流向平行的棱柱体。河道的来水来沙和边界是不满足这些条件的,因此河道水流一般为非均匀流。 2.2河道水流的水流结构 (1)河道水流的流型。在水力学中将流体运动区别为紊流和层流两大类型,在紊流中又分为光滑区、粗糙区(或阻力平方区),以及介于层流和紊流、光滑区和粗糙区之间的两个过渡区。河道水流的雷诺数一般都比较大,其流型一般居于阻力平方区。 (2)河道水流的主流与副流。主流是水流沿着河槽总方向的流动,由河床纵比降的总趋势决定;副流是在水流内部产生的一种大规模的水流旋转运动,由纵比降以外的其他因素所促成。河流中的横向输沙的方向主要是靠有关的环流造成的。因此,一个河段的冲淤动态,

【CN110081801A】一种潮沟微地貌演变原位监测装置与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67617.X (22)申请日 2019.04.30 (71)申请人 北京师范大学 地址 100875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 19号 (72)发明人 崔保山 宁中华 谢湉  (51)Int.Cl. G01B 5/30(2006.01) G01B 5/00(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潮沟微地貌演变原位监测装置与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潮沟微地貌演变原位监测装置与方法。本发明装置主要包括固定基座1-1,液压升降平台1-2,测量尺卡槽1-3,活动测量尺凹槽1-4,万向水平仪1-5,活动测量尺2-1,探针圆孔2-2,金属刻度探针2-3,探针固定夹2-4,移动测量平台2-5。其特征是活动测量尺2-1通过活动测量尺槽孔1-4与测量尺卡槽1-3相连接;金属刻度探针2-3穿过探针圆孔2-2与活动测量尺2-1相连接,探针固定夹2-4位于金属刻度探针2-3与活动测量尺2-1的交接处起到固定探针的作用;万向水平仪水平1-5粘接在测量尺卡槽1-3的两端。监测获得的数据通过与ArcGIS、Surfer软件连用,清晰直观准确地获得复杂野外条件下潮 沟微地貌的演变特征。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CN 110081801 A 2019.08.02 C N 110081801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081801 A 1.一种野外潮沟微地貌演变原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组成结构包括固定基座(1-1)、液压升降平台(1-2)、测量尺卡槽(1-3)、活动测量尺凹槽(1-4)、万向水平仪(1-5)、活动测量尺(2-1)、探针圆孔(2-2)、金属刻度探针(2-3)、探针固定夹(2-4)、移动测量平台(2-5);活动测量尺(2-1)通过活动测量尺凹槽(1-4)与测量尺卡槽(1-3)相连接;金属刻度探针(2-3)穿过探针圆孔(2-2)与活动测量尺(2-1)相连接,探针固定夹(2-4)位于金属刻度探针(2-3)与活动测量尺(2-1)的交接处;万向水平仪(1-5)水平粘接在测量尺卡槽(1-3)的两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潮沟微地貌演变原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液压升降平台(1-2)可上下调节位置,移动测量平台(2-5)搭载活动测量尺(2-1)可前后移动,实现多点位的灵活测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潮沟微地貌演变原位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活动测量尺(2-1)上设计有按照固定间隔连续分布的探针圆孔(2-2),带有毫米刻度的金属刻度探针(2-3)穿过探针圆孔并可以根据地表形态上下移动,实现潮沟微地貌毫米级别的高精度测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潮沟微地貌演变原位监测装置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安装本发明装置的固定基座(1-1),并用水平尺调平; 步骤2:安装本发明装置的固定调节系统(1),并调整升降平台(1-2)使得万向水平仪(1-5)处于水平状态; 步骤3:安装本发明装置的测量系统(2),并利用移动测量平台(2-5)进行动态测量; 步骤4:定义零点坐标(0,0,Z)得位置,建立坐标网格,并将测量的数据录入分析软件Excel(3-1)中; 步骤5:将Excel数据导入数据分析软件ArcGIS10.3(3-2)中,生成带有高程数据的TIN,使用3D Analyst---Surface Analyst---Area and Volume,分别计算每个监测时段起点与终点时的体积,两体积之差即为该监测时段内潮沟地貌的形变量; 步骤6:利用数据分析软件Surfer11.0(3-3)软件处理监测的地貌数据,使用3D surface功能,绘制每次监测潮沟微地貌表面图,通过对比监测起点与终点的潮沟微地貌表面图,分析其演变特征。 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