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训练落实提升 25 伶官传序 同步训练试题—2020年秋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训练落实提升 25 伶官传序 同步训练试题—2020年秋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训练落实提升 25 伶官传序 同步训练试题—2020年秋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训练落实提升 25 伶官传序 同步训练试题—2020年秋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迹.(事迹,事情的始末)

C.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D.及凯旋而纳.之(收藏)

A[A项,“原”是动词,推究,推其本源。]

2.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莫能与.之争

D.当与.秦相较

B[B项,动词,给;A、C、D三项均为介词,和。]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一夫夜.呼B.函.梁君臣之首

C.仓皇东.出D.负而前.驱

B[A、C、D三项中的名词“夜”“东”“前”属于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函”在此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

B.忧劳

..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B[B项,均为“忧虑辛劳”的意思。A项,“人事”,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今指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C项,“至于”古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以至于”;今常作另提一事的连词。D项,

“从事”古义泛指一般属官;今指“投身到事业中去”或“按某种方法处理”。] 5.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B[B项,应是“负锦囊而前驱”。]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了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

②学会抓住关键词语

③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

④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⑤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⑥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A.①④⑤②⑥③B.①④②⑤③⑥

C.②①⑤④⑥③D.②①④⑤③⑥

B [首先要浏览所给的语段和备选的句子,把握中心;然后分析标点符号方面的提示;接着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联。这段文字主要是说如何学习文言叙事,先要反复朗读,然后是提要钩玄、抓关键词语,以此来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最后达成目的。]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

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 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

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注.].首而包羞....,.

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

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悌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

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俛:同“俯”。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B.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C.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D.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C[先比较四个选项,找出断句标注的不同之处,再根据句意进行推断。“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作为主语“材贤”的并列谓语,不能隔断;“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属于假设关系复句,也是“颜子之行”的谓语,不能隔断。答案为C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的“缙”是“插”的意思,“绅”指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古代朝会时官宦把笏板插在腰里,后成为官宦的代称。

B.“礼义”是道家倡导的“五常”的标准,即仁、义、礼、智、信。“义”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礼”遵守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

C.“中道”即“中庸之道”,儒家的最高标准。大意是为人做事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

D.“人伦”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B[不是“道家”,应为“儒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行传》是欧阳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本文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1段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2段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几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C[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

(2)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

【参考译文】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

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呀!在这个时候,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做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时疾世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何况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

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遨、张荐明。

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我找到了一个人,名叫石昂。

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表白;有直至死亡也不说出来的人,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了一个人,名叫程福赟。

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一直到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没有不严重毁坏的,而伦理几乎灭绝了。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

人,或许还是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

于是我写了一篇《一行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