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学东渐练习

西学东渐练习

西学东渐练习
西学东渐练习

1.(2015·海南单科·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考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魏源海防思想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因此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外洋的主张,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故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

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的确超越了“1876年”的主流思想,故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

【解析】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4·北京文综·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考点】“师夷长技”思想——《海国图志》

【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错误;“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C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4·天津文综·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考点】“师夷长技”思想

【解析】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等开始开眼看世界,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认为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中体”,故B 项错误;从李鸿章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可见,他对西方科技的关注,但无法推测整个社

会对西式教育的态度,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6.(2014·海南单科·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3·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考点】西学东渐思潮

【解析】题干中“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这句话表明了此派的观点是认为对方只知道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知道西方强大的根本在于政治制度,这说明了此派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要学习西方,这应出自维新派的主张,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8.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该书传人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A.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

B.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

C.《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

D.《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解析】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极为畅销’,并不能说明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故A项错误;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的影响,在国内的影响不大,而在日本却极为畅销,这说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故B项正确;《海国图志》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等,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故C项错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要求,故D项错误。

【答案】B

9.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解析】“……最初觉醒”、“民族生存……务实地摆脱危机”指的是鸦片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抵御外侵,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中体西用思想已经不是“最初”了,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中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有着脱离实际的空想性,与材料中的“务实”不符,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展开了“人权与自由的启蒙”,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

10.1866年6月,左宗棠向清廷上奏,他认为“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我国家建都于燕、津、沽实为要镇。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为此,他主张()

A.建立海军,加强海防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实业救国,保护商贸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解析】据材料“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和“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

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可知建立海军,加强海防,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加强海防的重要性,并未说明“师夷长技以制夷”,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实业救国,保护商贸,故D项错误。

【答案】A

11.图2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观点,他们()

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D.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材料各人的观点不能说明中国人坚持独立外交原则,故A项错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普遍持反对态度,故B项错误;从魏源“师夷长技”思想主张到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体现了先进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孙中山思想主张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理论依据,故D项错误。

【答案】C

1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洲之以部落共和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这表明()

A.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 B.魏源认识到美国先进的根源

C.魏源借以表达反专制思想 D.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偏低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解析】材料大意为,公开选举一个领导人行政,不但不世袭,而且四年就换一届,美利坚以共和国代替君主,他们的制度流传下来而且没有弊端,说明魏源认可了美国的选举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先进,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魏源反专制,

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魏源的评价,故D项错误。

【答案】A

13.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1902年)中写到:“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的,才能够生存。”在梁启超看来,“物竞天择”说()

A.验证了晚清社会革新趋势 B.肯定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C.扭转了晚清社会发展进程 D.改变了中国社会落后面貌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梁启超认为“物竞天择”说,应该顺应时势加以变革,才能够生存,故A项正确;结合梁启超主张政治变革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可知B项“肯定”

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的救亡改革活动没有扭转晚清社会的局势,故C项错误;改变中国社会落后面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中时间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A

14.有人认为“五四”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科学和自由,乃至“现代与西方”“传统与中国”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晚清时都已经提出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对现代化问题涉及不多,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技术,其他方面涉及不多,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提出了与“科学和自由,乃至“现代与西方”“传统与中国”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相关的问题,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与题干中“晚清时”不吻合,故D项错误。

【答案】C

15.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从中可见,该思想家()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C.赞赏君主立宪政体 D.认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文言文意思为:我听说东西方的人,都称赞欧美的政治制度,国家大事都召开会议,公开讨论商定谋略之后才执行。推荐贤能,授予官爵都采用公开选举。君臣上下,没有说不出来的疾苦,没有难为情不好意思说的意见。材料谈论的都是西方,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故B项错误;有君主,有议会,因此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材料中推崇君主立宪制属于维新派,故D项错误。

【答案】C

16.(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

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答案】(2)共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

“西学东渐”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汉教1802班何晓彤20180702328 问:简述西学东渐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述其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 (1)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懂英文的传教士就可以根据这部字典来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 (2)徐光启、利玛窦:1607年翻译《几何原本》。它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总结了平面几何五大公设,被广泛地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把数学发展史传入中国 (3)汤若望:明末清初,《时宪历》,使中国的历法更为准确。 (4)徐光启、熊三拔:《泰西水法》,传播西方水利科学。 (5)林则徐:翻译《四洲志》。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6)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使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办军事、民用企业,维护清朝统治。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 (1)严复:《原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翻译《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2)梁启超:《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 (3)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孔子改制考》,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 (4)谭嗣同:《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维新派康、梁、谭、严,著书立说,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制度,同顽固派进行思想论战,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三.从民国初期到“五四”运动时期,是西学东传中国的第三阶段。 (1)詹天佑:在自然科学方面,出版了《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 (2)几个留美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次年创办《科学》杂志。 (3)在社会科学方面,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等,为传播西学,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诸学科和现代文学艺术,做了开拓性工作。譬如陈独秀、胡适等在提倡白话文方面的贡献,又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陈望道、李达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立了历史性的功勋。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一、早期西学东渐 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2、两次转型: 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 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3、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4、西学东渐的阶段: ①“明末、清初” 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 ②“晚清、民初” 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 1、重要史实: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 4、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 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5、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近代西学东渐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在最初登陆中国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与僧侣一样的宗教工作者而披上了袈裟。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而中国人,已经在“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3],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正统儒家文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觉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这一点从明朝末年对民间宗教的严格控制就可看出。如英 [1] 沈定平著:《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试与会通》,商务印书馆。2007 [2]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2卷:七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

2019-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西学东渐包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西学东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866年6月,左宗棠向清廷上奏,他认为“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我国家建都于燕、津、沽实为要镇。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为此,他主张( ) A.建立海军,加强海防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实业救国,保护商贸 解析:选A 据材料“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和“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可知他主张建立海军,加强海防,故A项正确。 2.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材料表明魏源( ) A.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 B.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 C.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 D.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可知魏源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变化的,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故C项正确。 3.清同治帝曾有谕令:“惟该院(同文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籍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查,毋令滋弊。”这表明( ) A.朝廷坚守中体西用的原则 B.朝廷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列强侵略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D.同治皇帝反对洋务运动 解析:选A 从“不准西人籍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查,毋令滋弊”可知,当时的清政府严格控制西方文化的传播,体现出仍然坚持中学为根本,没有充分发挥西方文明的作用,故A项正确。 4.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 A.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B.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C.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对西学东渐的思考

对西学东渐的思考 摘要:西学东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而新的西学东渐在当今社会也可以说是存在的。从利玛窦的来华传教到洋务运动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人的思想经历了极其艰难和纠结的改变。对于中国而言,西学东渐既是一部文化交流史,也是一部思想探索史,更是一部现代化史。用容闳的话来说,西学东渐无非是“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富强之境”。然而,这句话却包含了其中各个西学阶段难以想象的艰难。本文通过西学东渐两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分析了西学之难的原因,然后讨论了近代西学和中学的发展,最后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学发展的个人观点。 一.西学东渐的两个主要阶段 1.明末清初的第一次西学东渐 明万历九年(1581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来华传教,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此时的“学”主要为西方的基督教想思想,它成为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文化载体。与宗教文 化相伴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然科学。然而,这些新的事物要想进入天 朝大国的人们的思想却很困难。在当时,“中国独居天下之中,东西南北皆夷狄”的观念根 深蒂固,百姓陶醉于太平盛世之中,认为中国文化乃世界之典范,外国的思想皆不如己, 于是对利玛窦刊刻的《万国舆图》嗤之以鼻。只有极少数开明者如徐光启等敏锐地觉察到 中国的闭塞与落后。即使在朝廷,西学传播也同样遭到抵制。最可惜的是,国人在拒绝基 督教的同时,也拒绝了渗入其中的科学的种子,这与日本对西学的全面吸纳大相径庭。 明末清初开始流行的“西学中源”说,反映了中西文化初次遭遇时国人的心态,揭示了当 时的国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本能排拒。这种排斥也主要是基于“天 朝上国”的自大思想,国人无法接受西人在历法、数学、工艺等方面技高一筹的现实,所 以“西学中源”仅仅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寻求文化自救的模式。 2.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二次西学东渐 经过近代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了出来,西方坚船利炮的 威力也在开明士大夫中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震动。与第一次西学东渐不同,这次可以说是“打”进来的。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了西方的长处,于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一批如《海 国图志》的介绍国外之情的著作相继问世,然后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形成中 国近代第一次主动西学的高潮。虽然有些国人知道要改弦更张学习西方以变革图强,但是 华夏民族的优越感是根深蒂固的,开明的人如李鸿章等依然深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 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于是,“中体西用”取代“西学中源”,依旧构筑了护卫中国 文化的一道坚实防线。可以看出,西学东渐难就难在寻找中西文化的结合点,维持天朝大 国的尊严。但是往往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惰性、惯性,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总是会产生强大 的保守力量来与之相抗衡,所以这次西学东渐也没能引起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 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并没有发生。 二. 西学东渐为何难 1.传统文化之优越 首先是华夏大地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数学、医学、四大发明等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巨大的贸易出口,广阔的地理疆域以及悠久厚重的历史使得国人总是以“天朝上国”自居, 醉心于“声教远被”、“万国来朝”。面对西方技术的挑战,但是人们并没有放下盲目的自 信和狂傲,但也存在对西方文化威胁的无奈和不安。“西学中源”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 暂时回避了中西文化的内在冲突,促进了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思想。“中体西用”却也没有 挣脱天朝中心、华夏文化优越论的窠臼,它以制夷为目的,用传统的体用之辨掩盖了中西 文化的深层隔阂,所以它也仅仅停留在带着某种纠结情感学习西方的阶段,从而影响了对 传统文化的反省考察。中国古老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在这种意义上成为国人“放下架子”向西方学习的阻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可能透彻入骨,对西方文明的吸收也必然难及其 精髓。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反映了国人对传统的固守和学习西方的阻力之大,以及一个自古优秀的文明与其他文化交流学习的历程之艰难、曲折。 2.对西方文化的又爱又恨 另一个方面是国人对于科技来自西方、敌人也是来自西方这么一个情况有一种天然的

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西学东渐 1.有学者说:鸦片战争后,东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 A.输入工业商品B.输入西方文化 C.瓦解自然经济D.开放通商口岸 解析:材料表明列强侵华除了对中国的抢劫,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文化,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趋势。B项正确。 答案:B 2.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魏源《海国图志》书影与内容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作者认为“夷之长技”主要是军事技术 解析:材料信息阐述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重要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西方,不涉及制度。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知识,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A 4.中国近代某部作品动摇了清儒正统派的立脚点,从而推衍为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察估价。在思想上冲破古文经学“述而不作”之旧说,打击了顽固派的“恪守祖训”,梁启超称为之“思想界之一大飓风”。这部作品是() A.《变法通议》B.《劝学篇》 C.《新学伪经考》D.《孔子改制考》 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伪经”,对所有古文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在政治上打击“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做了舆论准备。故C项正确。 答案:C 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高二历史西学东渐课时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西学东渐课时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2课西学东渐【典型例题】例1 称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 A.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主张学习西方,研究西方文化C.认识到列强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D.认识到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题干中“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主要是”是重要的提示语,解题时首先要重视。A项首先排除。C项有一定的迷惑性。我们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主要是指他在禁烟期间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因此B项正确。林则徐领导反侵略斗争与认识到列强侵略中国的必然性显然是两码事,后者脱离了林则徐的认识水平。D项在宋元时期就已被认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结论,我们在复习中要善于抓住这些结论性的语言,用史实去证明,复习中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方才真正提高自己。【答案】B 例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其根本目的是 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镇压太平天国 C.抵抗外国侵略 D维护清朝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认识能力。洋务派是19世纪60年代清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两派的主要分歧是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维护清朝统治。A项不合其阶级本质,排除; B、C两项看似正确,但没有点到根本上,如再深究一下,镇压太平天国和抵抗外国侵略的目的又是为什么?答案就明确了。本题难度不大。【答案】D 【基础练习】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指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姚莹 2.《海国图志》一书的内容不包括A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 B提出学习西方先进制造技术和练兵治军方 法 C西方的历史地理知识 D提出学习西方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D 3.林则徐、魏源所倡导的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 A振兴清王朝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民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B 4.19世纪60~90年代传入中国的西

2020智慧树,知到《聆听中国》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聆听中国》章节测试 【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聆听中国》章节测试答案 见面课:“西学东渐”与中国音乐 1、问题:歌曲《送别》是( )的代表作品 选项: A:萧友梅 B:刘天华 C:李叔同 答案: 【李叔同】 2、问题:( )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 选项: A:国乐改进 B:学堂乐歌 C:专业音乐教育 答案: 【学堂乐歌】 3、问题:学堂乐歌的歌词多表现( ) 选项: A:富国强兵、抵御外强的爱国精神 B: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C:新文化、新风气 答案: 【富国强兵、抵御外强的爱国精神;

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新文化、新风气】 4、问题:二胡教育家刘天华的代表作不包括( ) 选项: A:二泉映月 B:光明行 C:听松 答案: 【二泉映月】 5、问题:中国现代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成立于( ) 选项: A:上海 B:北京 C:武汉 答案: 【上海】 见面课:《茉莉花》与同宗民歌 1、问题:最早的《茉莉花》曲谱是用( )谱记录的 选项: A:工尺谱 B:减字谱 C:简谱 答案: 【工尺谱】 2、问题:一首民歌母体,由此地流传到彼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

派生出若干子体民歌群落,构成的民歌群体称为( ) 选项: A:变奏民歌 B:同宗民歌 C:同体民歌 答案: 【同宗民歌】 3、问题: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出现了中国民歌( )的旋律 选项: A:《茉莉花》 B:《孟姜女》 C:《对花》 答案: 【《茉莉花》】 4、问题:以下( )是民间乐曲《八板》的变体 选项: A:《小放牛》 B:《中花六板》 C:《阳春白雪》 答案: 【《小放牛》; 《中花六板》; 《阳春白雪》】 5、问题:“一曲多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 )

《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生考点习题演练《西学东渐》课内外习题Word含答案

《西学东渐》高考题(2007-2013年) 1.(2013·广东文综·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考点】西学东渐思潮 【解析】(1)第一问是简单的,回答必修三中《西学东渐》一课的“中体西用”。第二问考查洋务派与抵抗派的继续关系。(2)从材料分析,刘锡鸿是顽固派,而郭嵩焘是维新派的。所以他们说的“本末”是不同的,从这些方面分析就行了。 【答案】(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 2.(2012·广东文综·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 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 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解析】从材料一中的“营制造者、讲求政艺”来分析变化,并通过时间信息,联系洋务运动、维新变化和新文化运动重要史实,分析原因。 【答案】(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2分) 3.(2011·广东文综·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1)据材料一,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6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和论证分析、综合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对考生要求高。第二小问梁启超的史学观从材料“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之经 历及其相互之关系’”“爱国心之源泉也”概括为“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的 爱国思想”。 【答案】(1)思想: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近代民族主义思想)(6分,每点2分)

_西学东渐_与_东学西渐_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_马振涛

[基金项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校级科研项目/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与变迁0部分成果。[作者简介]马振涛,男,山东泰安人,北京第二外国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跨文化学。 /西学东渐0与/东学西渐0 )))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 o 马振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北京 100024) [摘 要] 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主要特点和之所以盛行的原因,探讨了传教士翻译对中国社会尤 其是学术思想的影响,指出传教士科技翻译作为整个翻译图景中的一个层面,它在翻译中必然受到特定语境因素和译者因素的制约,并对目的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之在汲取异域文化特质后发生演化和变迁。 [关键词] 传教士; 科技翻译; 西学东渐 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8-0083-02 一、明清间传教士科技翻译综述 明末清初在我国翻译史上是翻译西方自然科学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力量,除了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对科学感兴趣的中国士大夫以外,还有众多来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 16世纪以后,为数众多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据5明史6记载:/自玛窦入中国后,其徒者益众0[1]6829。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先后有近500名传教士陆续来华传教,其中知名传教士有70人以上。主要代表人物有利玛窦(M atteo R icc,i 1552-1610)、汤若望(Johann A da m Schall von Be l,l 1591-1666)、罗雅谷(Jacques R ho ,1593-1638)、南怀仁(F erd i nand V erbiest ,1623-1688)等人。虽然这些传教士中国之旅的真正的目的在于传播天主教,但相比于完成的并不理想的宗教使命,他们在中西科学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却更为显著。他们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以及许多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其中科技著作的编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中最负盛名者当属利玛窦。利玛窦字西泰,意大利传教士,是将欧洲科技传入中国的先驱,他与徐光启合译了5几何原本6(1605)、5测量法义6(1617)、5测量异同6(1617)等。其中5几何原本6为欧洲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权威系统著作,大幅度地丰富了中国几何学的范畴。利玛窦还与中国士大夫李之藻合译了5同文算指6(1614)、5浑盖通宪图说6、5圜容较义6(1614)等。其5同文算指6介绍了西方的笔算方法,包括笔算的计数法、四则运算、开平方、开立方等。除此之外,利玛窦还撰写(编译)了5乾坤体义6、5西字奇迹6、5西国记法6、5西琴八曲6、5山海舆地全图6等。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一般都有译著,共成书400余种,其中科学类占130余种,其中利玛窦、汤若望、罗雅谷、南怀仁等四人的译著即达75部。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以天文学为主,占到了科技译述总数的近三分之二,同时也涉及数学、地理、地质、生物和医学、军事科学等学科。当时对欧洲科学著作的翻译盛行一时,大部分的西方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所引入的科技著作,翻译形式比较多样,既有全文翻译,也有节译和编译。 表1 明末清初传教士的科技译述(1584年)1790年) 16世纪 17世纪18世纪总数百分比(%)数学--1642014.6天文 --83 68965物理--6--64.4地质--3--32.2生物和医学--8--85.8军事科学--8--85.8杂录12--32.2总计1 126 10 137 100 资料来源:根据马祖毅5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 卷)6整理。 在传教士科技译述的译文语言质量上,由于作品刊著时期的不同,辅佐翻译的华人助手学问高低的不同,以及读者对象的不同,这些传教士的译述在文字上也显示出了高深浅显之分。综合来看,在科技译述中,文字最为奥雅渊博而广为传颂者当推利玛窦、徐光启合译的5几何原本6、利玛窦翻译的5畸人十篇6以及傅汎际、李之藻合译的5名理探6等。其中,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5几何原本6意思正确,文字优美,被梁启超赞为/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0[2]8-9。 ) 83)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年第8期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三分册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学案设计)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学案 一、学习目标 识记:①知道西学的传入; ②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理解:理解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三、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52-尾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思考1:想一想,西学东渐的涵义指的是什么?“早期的”又该如何理解? 含义: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西学东渐分为两个时期: ①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即书上说的早期) ②第二个时期是鸦片战争以后。 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 一、传教士来华◆ 1、背景 2、在中国传教的奠基人——利玛窦 (1)利玛窦简介 (2)利玛窦在中国成功传教的原因(或者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有哪些?) A、送礼,以获取皇帝的信任 B、入乡随俗,以适应中国国情 C、打通官场关节,以取得地方官员和朝廷的支持 (3)利玛窦在华传教的影响 思考2:利玛窦能够在中国传教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影响? (1)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 (2)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向东方发展,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 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页 二、西学的传入★ 1、西学的内容: 西学不仅包括欧洲传教士传播的基督教(神学),还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内容泛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2、西学传入的特点: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作,涉及面广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枣庄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 24、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2002 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25、“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 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 A.维护了君主统治 B.解决了王国问题 C.背离了儒家思想 D.完善了监察制度 26、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 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A.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27、清代.南方各地佃农对地主土地拥有永佃权,即佃户对土地具有长期佃作的权利,甚至部分佃户可以转 让其永佃权。永佃权 A.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B.损害了地主所有权的利益 C.增强了佃农经济的独立性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8、1877 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 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这表明

高二历史早期的西学东渐1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玛窦来华的基本情况;了解早期西学传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的内容;掌握早期“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积极意义。 2.通过对传教士的代表人物利玛窦来华传教历史的学习,掌握早期西学东渐的背景和状况;通过对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合作的史实探察,感知早期西学东渐的特点和意义;通过大量历史信息的冲击,基本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历史,能够正确分析早期西学东渐的相关评价。 3.通过传教士来华和西学的传入历史的学习,认识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特性,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重要内容,树立平等对话是人类交往的正确方式。理解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民族发展的趋势,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克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意识,抛弃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中外交往意识和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学的传入 难点:评价西学东渐 说明: 1.传教士来华始自唐朝以前,但超出宗教内容,进行科学文化传播是在明末。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西学传入是鲜明的特征。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看,对明末知识分子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对以后历史发展和对今天现实的警示意义上讲,早期西学东渐也是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 2.从知识积累上看,学生还没有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历史储备。从历史的复杂性来看,一是涉及到精神文化领域的交往,层次较高,其次是新航路发现、殖民、基督教传播、科学文化交流等内容交叉在一起,头绪比较多。从西学东渐这件事情来看,发生在真正的世界历史出现的时代交叉口,纵横理解和评价的难度自然增加。 [教学设计] 1.悠久历史联接东西双方---导入新课:回顾历史引导解决什么是西学东渐,不仅导入新课,而且提醒学生关注西学东渐的内容突破了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传统和藩篱,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运用马可波罗这样已经学过的内容又可直接导入传教士来华背景的学习,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必修三《西学东渐》复习 程雪 【课标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单元分析】 本专题内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史,救国救民的探索史。 《西学东渐》是本专题的第一课,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本课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从历年高考来看,一直以来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第28题。因此复习的时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单元框架建构

★“设计小贴士”: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线索,形成清晰的脉络,更好地把握课标考纲的要求,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基础知识梳理: 【探究学习】西学东渐的历程 教师设问: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学生回答: (要求学生整理课本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设计小贴士”: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让学生对西学东渐形成清晰的脉络,对应每个时期的人物、活动和意义,认识到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器物——思想——制度三个层次,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东学西渐“东学西渐”是一个相对于“西学东渐”的反过程,是指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逐渐增强,“东学西渐”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东学西渐”经历了三个高潮时期: 1.秦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一个高潮期。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汉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经过发展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光辉的顶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商品可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随着漫长商道的开通,中国文化大量传入西方。 2.隋唐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二个高潮期。唐代,中国至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畅通无阻,中国商品远销西方,中外使者频繁互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不仅经西域传至阿拉伯与欧洲诸国,而且影响至深至远。 3.宋明时期:宋代中国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造极时代”。宋代广泛运用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连同汉代的造纸术,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刻影响了全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明朝的造船技术世界领先,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拓展了“东学西渐”的范围。 二、西学东渐的两次高潮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6世纪中叶,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

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1)内容:传播基督教神学;传播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传播基督教是其目的,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是其手段。 (2)作用:①传教士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使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宗教、科技和人文,在中西方交往史上有积极意义;②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一些开明之士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促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知识界的思想和学风变革。 (3)局限:耶稣会作为欧洲新教的反对派,他们没有输入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文化成就,从达·芬奇到莎士比亚,从马丁·路德到伏尔泰、狄更斯等文化巨匠的信息就没有介绍到中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小高潮,终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而销声匿迹。 2.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1)特点: ①角色多样:或由政府规划(如清政府三次新政),或出于个人经历(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或由西人主导(如近代来华传教士、商人、学者、使节等),或系华人策划(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等政治派别)。 ②时代主题鲜明:以改造中国为目的,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围绕着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历史课题次第展开,依时兴替。 ③方式多种:诸如兴学兴教、翻译西书、出版书籍、编辑报刊、派遣留学生和使节到海外学习或者工作等。 ④内容丰富:涉及军事、科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⑤历程层次分明:近代以来,西学的输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十六【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西学东渐】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 十六【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西学东渐】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永州一模)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魏源只是看到了英美等国决策的形式,但对于英美等国的体制并不理解,因此他对于西方民主存在感性的认识,故A项正确。 2.(2019·湛江调研)1862年,曾国藩提出了“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的观点。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又强调“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这体现了当时() A.政府立国政策的转变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商本思想的逐渐形成D.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 解析:选C据材料“泰西以‘商战’二字立国”“以工商立国”“以兵战为用”可知洋务派从商战到重视商业发展思想的演变,故C项正确。 3.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B.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解析:选A“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可得出有利于社会思想的启蒙,故A项正确。 4.(2019·邯郸期中)“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 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解析:选B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为了挽救清政府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明清西学东渐

浅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形成原因摘要:西学东渐主观上是西方殖民势力全面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压迫力和破坏力。然而,西学东渐客观上又在中国传播了西方社会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等,在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破坏的同时也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我们不禁要问,明末清初时期西学东渐为什么会形成呢? 关键字: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形成原因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他涉及的范围有天文、历法、炮术、物理、水利等应用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但究其原因,我们还要从古代说起。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具体说来,第一次是两汉、魏晋、隋唐时期印度文化的传人;第二次是明末清初以利玛窦、汤若望等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的东来。第二次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宗教改革、文化复兴以及当时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西学”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始于明末,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有了西学东渐的活动。本文从六个方面对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学东渐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从古代来看,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有影响的事件有:(1)张骞通西域。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到过大宛、

大月氏等国,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这两次西域之行,将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中国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2)甘英出使大秦。虽然未能到达大秦,但在沿途中了解了当时沿途的地理情况和风俗习惯,为以后中西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3)中国四大文明的西传。文明的西传加深了西方对中国科学技术的了解和认识。(4)马可.波罗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马可.波罗写的游记激发了西方人到东方探险的兴趣。到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的兴起,开始了欧洲人向东方寻求财富的过程。 第二: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 由于地理大发现及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西方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的科学技术日益完善,天文学、数学、物理等科学已经步入了近代化阶段。跟西方相比,明末的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特别是在文化上表现出停滞不前,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自从明朝中叶王阳明心学兴起以后,更加崇尚玄虚、空谈心性,明代世风更趋恶劣。于是,一向被认为是高势文化的中国文化变成了低势文化。因此,在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由以“输出”为主,不得不变为以“输入”为主,这种势位的调换、磨合、会通,便成为了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基调。 第三:传教士的穿针引线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