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培训内容和要求

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培训内容和要求

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培训内容和要求
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培训内容和要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培训内容和要求

一、备课的步骤(种类)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就能争取工作中的主动权。这种准备工作愈充分.主动性就愈大,教学效果就愈高。

可是有的教师对认真备课认识不足,往往对于教材-知半解,因而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不能讲清道理。有的教师备课不深不透,因而课堂上只能平铺直叙,不能重点突出。所以,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做好课前准备,老师讲课首先要过好备课这一关。

备课一般分为五个步骤,即:(一)学期(或学年)备课;(二)单元备课,(三)课时备课,(四)课前备课,(五)课后备课。现分别叙述如下:

学期备课

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要在钻研教学大纲和通览教材的基础上订出全学期(或全学年)的教学计划。其主要内容是:

(一)确定全学期的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

(二)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进度;

(三)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时间

(四)考虑教学方法

(五)做好教学(包括教具)准备。

学期授课计划,可以写成文字,也可以列成表格,视需要而定。

学期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览教材。在假期里,教师就应该钻研全册教材,领会编辑意图,熟悉知识范围;明确各个单元的目的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作出课时划分。

单元备课

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还应进行单元(或课题)备课,拟出一个单元(或课题)的教学计划。单元备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进一步熟悉与掌握教材内容,领会本单元编排的目的与意图,确定单元(或课题)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二)妥善地处理教材,配备习题,安排授课时数及教学步骤;

(三)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确定主次、先后、详略;

(四)以单元为单位,把讲、读、写、练、实验和实践恰当地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

单元备课的好处是:

(一)便于全面分析一个单元的教材,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这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二)能有较充分的时间来钻研课本中的疑难问题,事先加以解决。

(三)能把备课和业务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不致于“临渴掘井”、“临阵磨枪”,并起相互促进的作用。

如果上一节,备一节,不考虑这一节课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不能以系统、明确而重点突出的知识去武装学生的。

课时备课

钻研全册教材和单元教材之后,虽然为备好每一节课做了准备工作,但是全册教材或单元教材的任务,都要通过每一节课去完成。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得备好每一节课。

课时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熟悉教材,写出具体教案,确定课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板书计划、课内外练习题等等。

钻研全册教材、单元教材和每节课的教材,要求各有不同,但都应贯穿"从全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全体"的原则。即从全册教材的系统性中看到每一部分知识所占的地位,又从那个部分知识中看到它与旧知识和未讲到的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胸中有数。

课前备课

教案写好了,是不是就等于备好课了呢?不是的。有的教师误以为写好教案或讲稿,就是备课工作的结束,讲课就不成问题了;也有的教师自恃讲课多年,教材比较熟悉,无需再花时间熟悉教案或讲稿,结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写好教案或讲稿,不等于就能讲好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得下一番“熟悉教案”的苦工夫。也就是说,要把讲授的内容,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不少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课前备课,已经不再是去熟悉教材、默记讲稿,而是面向学生,着重研究用什么方法去教会学生。所以,课前备课,除了要熟记教材以外,还要备方法,备感情,备语言,备教态,备教具。

(一)备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究教法。因为只有通过恰当的方法把学生教会,才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备课时要反复琢磨怎样形象直观,怎样布局板书,怎徉讲练结合……。只有方法得当了,才能教得生动,学有所得。所以,每次讲课以前,都应该把写好的教案摆在案头,想想有哪几种讲法并加以比较,选出最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一种来讲。

(二)备感情

除了备方法外,备好思想感情也是讲好课的重要条件,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走进教室以前,如果自己是兴奋、愉快而且是信心百倍的,那么教师就会津津乐道,学生也会全神贯注,讲课的效果就高。反之,或者由于教师对教材体会不深而缺乏信心,或是课前心情不畅,那么,课堂效果就不会理想,教室气氛也不会活跃。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感情充沛、心情偷快,上课前,总要收收心(可能杂事分心,收起来),养养神(回忆回忆讲授内容),这样讲起课来,就能轻松愉快、精力充沛、娓娓动听。

(三)备语言

课堂讲授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语言。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语言技巧。一位教师虽然有着极为渊博的知识,但如果他不能通过鲜明、准确、精练、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因此,要善于选择最中肯、最精确、最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

(四)备教态

讲课时的姿态、动作是表达语言时的重要辅助形式。教态生动活泼、大方自然,就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的知识。如果讲课时,教态生硬死板,没有什么手势,或者姿势很不自然,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精打采。因此,教师讲课前,应该认真选择自己讲课的姿态、表情和手势,研究如何掌握得体的教态。

为了更好地改进教法,选择语言,备好教态,课前试讲是一种有效的办法。试讲不一定要人听,也不一定非讲出声音来,利用早晨散步时间边走边讲,或者在黑板面前默讲一遍。这对于熟悉教材,改进教法,发现问题,弥补漏洞,都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有机会能在其他教师面前先试讲一下,那就更好了。(五)备教具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利用教具。使用教具,可使讲授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懂,学生也会更加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同时又可节省教学时间。

对于需要演示的实验和学生的实验,教师必须预演一遍。最好是用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各做一次,把实验中可能产生的现象搞清楚,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周到。对于实验用的药品,事先要进行周密地检查,以免临时发生了问题,措手不及。

体育教师对场地器材设备应进行合理的安排,以鼓舞学习情绪,避免发生事故。如果学生冬天集合时面朝北风,练习时面向阳光,场地不干净,沙坑未松平,跑道没划好,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反之,设备器材有条不紊,学生一到操场就劲头十足,兴趣盎然,无疑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秩序就会有条不紊,教学时间也会相对充裕。所以,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搞好课前备课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无不如此。一位有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说:"我备好了课,还有最后三道'工序,:前一天,默演讲稿,组织语言,理清线索,备全教具;前一小时,澄清过滤,去粗取精;临上课前十分钟,还要在脑子里重温一遍。"有的教师对于一两句话,也一改再改,直到语言精粹,概念清晰,方才罢休。从而使他们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超尘拔俗。

课后备课

教学工作也是一样,必须善于课后总结,也可以说是课后备课。有些教师以为讲课是备课的结束,讲完了课就万事大吉。不是的。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搞好课后备课乃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这是由于:

课前备课只是教学的准备工作,不等于实际课堂效果。真正反映教学效果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教案写的再周全,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教师只有在讲完课以后才会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只有在学了以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因为,教师备课备懂,只能是初步的懂;只有讲课讲懂,能使学生听懂,对教材才是真懂。因而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案中都有"后记"这一项,根据自己在实践

中的体会,结合学生的反映,把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都记载下来,经过修订教案或改写讲稿,再拿到下一个班去讲授。一课教材在几个班讲,就修改几个教案,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

课后总结必须和调查研究相结合。其中最宝贵的材料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教师应该随时记下这些反映,并不断加以分析研究。不要因为经验与意见零碎、细小而等闲视之。如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怎样备课写教案(二)

二、备课的过程(方式)

备课的过程是:自备——集体备——再自备。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采用开门备课的形式。

自备

备课,首先应个人钻研,独立思考。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它需要更多的独立劳动。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一环。

认真自备,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前提。集体备课质量不高,往往由于自备不足。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发现"空手赶集"的现象:由于缺乏自备,于是问题不分大小,内容不究轻重,一律拿到会上研究,结果泛泛而谈,零敲碎打,所获无几。相反,经过集体备课以后,大家感到满载而归,一定是自备比较充分。所以,一定要在自备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备课。

集体备

集体备课的好处很多,主要有:

(一)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对于一篇教材的理解必然有深浅之分,而通过集体研究,就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二)集体备课是新老教师互相学习扩彼此帮助的好形式,尤其对于培养新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教师刚到校,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既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没有备过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集体备课,就可以陪养与带动新教师掌握备课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集体备课有利于促进教师团结,形成教师集体。经过集体研究,教师间更能相互了解、密切配合,还可统一口径,步调齐谐,从而保证同年级的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的一般做法是:同年级的任课教师,每周有半天作为研究日(不排课)。集体备课通常与单元备课相结合。研究的内容一般是教学方向、目的、进度;重点、难点,关键;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标准、内容与方法;研究与交流教学经验(方法不强求一律,可以百花齐放)

尤为重要的是,还应着重研究学生的实际。如研究与交流学生的思想情况、知识质量、学习特点、存在何题等等。同时再结合班级实际,就能在教学中获得更好地成效。

为了把经常备课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把集体备课与观摩教学结合起来;除了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集体备课以外,还可以采用各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集体备课的办法,从而试验与摸索教学规律。

集体备课与教学相结合的一般作法是,先由同科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初步写出教案;集体讨论时由重点

试验的教师作中心发言,然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会后大家听课,课后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再自备

集体备课后,要把集体讨论中得到的收获加以消化和巩固,还得再进行个人钻研。因为,别人的经验再好,对自己来说,都只是间接的知识,只有通过个人钻研这个过程,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掌握。所以,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是:在个人钻研的前提下,进行集体讨论;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个人备课。

开门备

依据教材内容,必要时还可以适当进行开门备课。不能老关在房子里分析课文,研究教材。要走出去,向实际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把教材上的东西放到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去运用、消化和验证;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大课堂中丰富、生动的知识拿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教材更切合实际。

三、备课的内容

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依据。能否正确地使用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备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钻研教材的思想内容,把传授知识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产。

(二)要分析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其前后联系,明确其来龙去脉。做到讲前面的知识为讲后面的知识"搭桥"、"铺路";讲后面的知识对以前学的识起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次不分、平均用力的缺陷;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脱离教材、添油加醋偏向。

(三)要从本门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发,确定教学内容的目的和要求。有些教材只要求学生理解,有些教材学生必须牢固掌握;有些教材只需学生掌握一般技能,有些教材则要求学生养成熟练的技巧。对此,要提具体的要求,但也不能急于求成。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运用有一个过程,要善于逐步培养。

(四)分清主次,详略结合。教学计划中的各门课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教学内容也应有主次之别。也就说,要划清主要教材与非主要教材,基本内容与非基本内容,以便把主要内容学深练好,对次要内容右能基本掌握。

(五)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特点。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体现教材特点。(六)要明确基本训练的范围、内容和方法。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安排一个全面的和长期的训练计划。对于每一节课的训练内容,都要明确、具体,使教师和学生都作到心中有数,便于执行。

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可是,如果不培养能力,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或者学了知识也不会运用,成为有知识而无能力的人。因而,在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创造以及特殊的才能。只有能力增强了,学生才能更

快地学得知识,掌握技巧;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成为有知识、有能力、能创新的人才。

(七)对于习题要注意精选和分类处理。要明确每一个例题和习题的目的性,充分发挥每一个例题和习题的作用。

(八)安排好"讲"和"练"的内容。讲与练,不仅要从方法上考虑,还要从内容上斟酌,什么样的内容宜于讲,哪些内容适合练,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用什么方法讲,用什么方法练。在内容上要注意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而在方法上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要根据校历的安排和学生每天所能支配的时间,从德、智、体、美、劳全而出发,通盘安排好每节课讲、练的分量,以免学生负担过重或畸轻畸重。

备重点

做任何工作,都要善于巧妙地使用力量。搞好教学,也必须普于把钢用在刀刃上。这就是说,要努力抓住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的主攻重点。没有重点,就突不破难点,必流于一般。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弄清哪些是主要部分,哪些是次要部分,哪些是重点知识,哪些是一般知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一、怎样确定重点

重点教材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内容。重点教材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学好一般教材的基础。只有使学生集中精力把它们学深学透、练好练熟,才能学好其它内容。

重点教材的一般标准是什么呢?主要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 )基本概念并不包括一切概念。基本概念是指那些在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中经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概念。不掌握基本概念,就无法学好一个章节里的基本内容,( 2 )基本理论是指解决问题的理论根据。即使懂得了基本概念,但不掌握这些理论、原则和原理,仍然不能运用基本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 3 )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还不等于就能解决具体问题,这里还有个方法问题,如思维的方法、解题的方法、写作的方法、实验的方法等等。

就各科知识来说,又有它本身的教学重点。就每一课时说,也应该各有重点。比如识字教学,有的课时重点放在正音,有的课时重点放在辨认字形;有的课时重点放在讲解字义等等。又如阅读教学,有的课时重点放在分析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进行写作指导;有的重点放在进行说、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等等。

二、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

在分析教材重点时,还应注意它与教学重点的区别与联系。所谓教材重点,是根据某一部分教材在全部教材中的地位来确定的,而教学重点则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这就是说,不仅仅要分清教材的主要与次要、重点与一般;而且还要考虑哪些知识为学生所已知,哪些是未知;哪一点易懂,哪一点难学;哪些知识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哪些知识只需学生一般了解就行。这就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实示情况来确定。可以么样说:教材重点必然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不仅仅指教材重点。

备难点

探讨疑难问题的根由,寻求突破难点的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的一面。难点内容处理不当,会浪费许多时间。

正确的解决难点,是克服烦琐哲学,克服"多而杂"的重要一环。烦琐哲学在许多情况下是没有恰当处理难点所造成的。因而,切实掌握每一章节的难点,千方百计地围绕重点来突破难点,根据学生的困难所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一、什么是难点

要突破难点,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难点:凡为大部分学生所难于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复杂的技能和生疏的技巧,就是难点。

难点来自教材、学生和教师。

二、难点来自教材

先谈来自教材中的难点。教材之所以难,主要有这几种情况:

( 1 )教材抽象。抽象的东西就不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概念。抽象的内容之所以难,主要是感性材料不足,学生理解不了。处理这一类难点的最好方法是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多举实例,多做演示,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知识,化抽象为具体。

( 2 )问题比较复杂,学生掌握它的规律性比较困难。比如应用题,类型多,可用的方法也多,学生一时不易掌握其规律。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办法,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的原则。( 3 )是内容相近,容易混淆或容易发生误解的知识。解决的方法是新旧联系、反复对比,从比较中见异同,从对比中分清正误。

三、难点来自学生

再谈来自学生的难点。对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由于以往知识基础不同,生活经脸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难点也会各自不同。

难点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考虑。由于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对于甲是难点的,对于乙就可能不是难点。所以,难点不是千篇一律的,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

难点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考虑。有些教材本身并不难,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而感到困难。例如给生长在内蒙古的学生讲授棉花、甘蔗就比较难于接受。

难点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考虑。其次,难点不是绝对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定的。同样一个教材,在不同的班级,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如果仅仅根据教材来确定难点,那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却教师却轻描淡写,一掠而过,而学生认为容易的地方,教师却罗哩罗唆,讲个没完。要想避免这种结果,就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做认真的调查研究工作。

四、难点来自教师。

最后谈难点来自教师。由子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不同,钻研教材的深度,教学方法的优劣,组织教学的好坏也是造成难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要善于从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生的认识规律来分析教材,确定难点:( 1)、按照知识的发展规律一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进行教学。因为难点总是具有抽象性或复杂性,(2)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一由已知到未知、由技能到技巧进行讲练。因为难点又往往是比较生疏而带有技巧性内容。

备关键

关键是开启知识门的钥匙。一个单元、一篇教材有许多内容,但是必有某一部分知识起决定作用。把这部分知识学好了,其它知识就能迎刃而解,就能打开知识之门,顺利掌握全部教材。正如一把锁,钥匙对准了锁眼,就豁然洞开,这就是知识的关键。

备学生

教师讲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把知识学到手。所以要彻底改变那种只见"物"(教材),不见"人"〔学生〕, "闭门造车"的状况。教学和打仗一样,必须"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谓"知己"就是教师对教材做深入的钻研,所谓"知彼",就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有的学校虽然师生也很努力,但是教学质量总也提不高。就是由于没有结合学生实际。他们以为,备课的过程仅仅是消化教材的过程,却不明白:不了解学生实际,就不可能处理好教材。因而在课堂上冒出许多问题,由于没有准备而无法解决;或者想去解决,却又没有时间。所以,在掌握教材的同时,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实际。

备课又备人,后者更重要。因为课本是死的,只要下苦功多钻研几遍就容易掌握,可是备人就不然,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得不多也不少,不深也不浅,既能合乎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下苦功不可。

备教法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同样一门课程,有人教来倍受学生欢迎,一听就懂;有人教来学生意见挺多,如听天书;同一份讲稿,有人讲得绘声绘色,有人却讲得寡而无味,这与是否会"教"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材,一般是按照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编排的,不能完全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适况。如果我们照本宣科,有的学生就接受不了。而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就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学会自己去钻研知识。

总之,既要钻透教材,又要重视教学方法,不能认为"钻研好了教材,就自然有了方法",也不能只追求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而忽视对于教材内容的深钻细研,对教材理解得不深不透,教法再好,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充分掌握了教材,但不善于通过适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也是教学中的不足。

当然,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因而,备教学方法,应该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百花齐放,讲究实效。

备作业

作业、练习是使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实践性环节的重要措施,所以在备课时应充分重视。

有的教师仅仅致力于把教材钻好,堂上讲请,就欣然自得,这很不够。备课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练好。

怎样备作业?

首先,要充分研究课文后面的练习与习题。因为课后的习题是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做好它,对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好处。课本上的每一道题,都有其一定的意义,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练习与习题一定要弄清楚。

其次,要“作业下水”。所谓“作业下水”,就是教师要亲演习题。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教师要自我练习。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过河不知水深浅”龙其是初任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更应把演算习题作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基本功”。

“作业下水”,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说:

(一)只有亲自做习题,才能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发掘教材和习题的内在联系,揭示教材的规律,明确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有利于充实讲授的内容。

(二)“作业下水”,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训练。通过认真演算,就可以深刻体会课本习题的数量、类型和难度,从而进一步确定基本训练的重点、深度和方式。

(三)通过“作业下水”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练习题自己先演算一遍,就能够知道学生将会遇会遇到哪些困难,在什么地方容易发生问题,可以在讲课时加以预防与解决。

(四)“作业下水”,有利于精选习题。教师布置的作业,所以不能切合学生实际,就是由于备课没备作业。而“作业下水”,就可以提高习题的质量,精简一些用处不大的练习与习题。

(五)“作业下水”,可以减轻师生负担。通过教师演算,就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到学生做作业需用的时间,从而使作业分量适当,学生负担合理,教师还可以根据题目难易,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而在检查与批改作业时负担也轻。

(六)“作业下水”,可以把最好的解题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一道题往往有多种解法,教师通过亲自实践,就可以从多方而启发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就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最简捷的解题途径。同时,也不致于在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面前无所适从。

最后,应该围绕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拟定一些补充练习。因为课本上的练习是统一教材,不一定适应各地区、各学校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自编一些结合实际、质量较高的补充题;有时课本的题目太少,或过于简单,为了加强这部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弥补教材的不足,也需要补充适当的练习与习题。

四、怎样钻研教材

明确目的

确定教学目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先前提,是每一课时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材中心思想的集中表现。教学过程的一切方法、步骤和内容都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因此它是钻研教材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正确地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目的性愈明确,教学效果就愈高。

有的教师对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混淆不清,甚至以为教学内容就是教学目的,不是的。所谓教学内容,

就是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东西。而教学目的,是指为什么要教给学生这些内容。因此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用教材中的标题来代替教学目的。

还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根据教学目的来钻研教材,还是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的?我们说,确定教学目的的具体步骤是:根据总的教学目的,即党的教育方针来研究教材;而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具体的课时目的。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去钻研教材,使教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而服务。但教材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是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教育方针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决定每堂课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这就是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的通常包括总的教育目的、学科目的、单元目的和课时目的四个方面。

总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总的目标贯串在各个学科目的、单元目的和课时教学目的之中。

其次,还要考虑各个学科的特定的目的任务。学生学习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体育… …都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这一总的目的服务的,但各科又有其不同的特殊任务。教学目的必须体现各科的特点与具体的任务。各科的教学目的、要求与任务,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此外,还要钻研单元教材的目的。单元教材是整个教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每个单元又有其独立的意义。明确单元教材的目的,才能做到详略结合,重点突出,前呼后应,而又一线贯穿。

钻研教学目的,要把重点放在研究每一课时的教学目的上。因为,无论总的教学目的,学科教学目的,还是单元教学目的都要通过课时教学目的来实现。也就是说,总的目的与单元目的要具体地体现在每节课的教学中。

那么,怎样确定教学目的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与钻研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计划制定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提出了各年级进行基础知识、基本训练的范围。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以前,必须首先钻研教学大纲,深入体会教学大纲的精神实质,充分掌握本册教材在教学大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钻研教材才有了明确的目标与可靠的依据。因为,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其次,还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来具体确定教学目的。因为,教材的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它在完成教育目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学生的、班级的情况不同,教学目的也应该不同。如果千篇一律地确定教学目的,那就既不符合教材实际,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只是翻翻教学指导书,把"教学目的"抄在教案上。但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教学目的,连自己也不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搞好教学。

第三,确定教学目的,必须认真体会编者意图。要深入考虑编者为什么选这篇课文,前后次序为什么这样安排,选择的例题和习题要达到什么目的,等等。同时要研究这一篇课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作者写作的意图是什么,它曾经起过什么作用,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深入领会了编者和作者意图以后,目的就比较容易明确了。

第四,教学目的要明确而具体。对于每一课书、每一节课、每一个例题,每一个习题的选择,要达到什么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都要心中有数,力求具体。只有这样,才容易贯彻。如果模糊不清或流于一般,学生一堂课听下来,连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还不清楚,成效自然甚微。

第五,教学目的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目的,使目的落实。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处处围绕目的来进行教学。对于与教学目的无关或关系很小的内容可以不讲或略讲,对于与教学目的无关的环节可以取消。

总之,全部教材内容、全部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钻深钻透

教师钻研教材必须深透。只有深透,自己才能真懂,也才能教懂学生。有的教师为什么讲不明白,就因为自己还不真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得很透彻,讲起课来.就不会以概念解释概念,以词解词,停留在定义加例子,死板地解释课文上,如果是讲清道理,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理解,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讲课尽管是讲解书本上的内容,但却要变成自己的语言才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学到东西。如果大家都照本宣科,那就用不着教师了。学生能看懂课文,并不很难。但真正懂的程度大有不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提高学生懂的深度,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教师只有把教材钻深钻透了,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怎样才能钻深钻透呢?

(一)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要一章、一节、一句、一字地认真研究;对每一个定理、公式、法则、定律都要逐字逐句地细抠。不论是正文、例题,还是注解、习题,都应反复推敲,互相印证。古人说:"读诗如食胡桃宣栗,剥三层皮方有佳味。"钻研教材,亦应如此。

(二)要多方面进行比较。有时候同一个定律有许多种不同的陈述,同一个定理有好几种不同的证明,在深入体会、反复比较以后,就可以选择其中最恰当的一种讲述,使之既严格而又易于接受,既概括而又便于应用。

(三)多问几个为什么,知其所以然。“深”与“透”是相互促进,彼此关联的。唯有深入钻研,才能融会贯通;唯有透彻理解,才能运用自如。多备一遍,就能深入一步;多钻一次,又能钻透一层。钻深透的标志是:能够高屋建瓴,驾驭教材,而不是为教材所局限,作茧自缚。钻深透,并不意味着钻牛角尖,故弄玄才,而是要下从厚到薄、融会贯通的工夫。要能理清知识的系统,挖掘知识的本质,明确教材的来龙去脉,创造性地去掌握运用。

紧扣课本

课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离开了课本,便达不到以系统知识武装学生的目的,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紧紧围绕课本进行教学,就比较容易达到教学要求。因为,一般说来语文课文都是精选的范文,紧扣课本就宜于抓住精华,讲清基本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也有所依据,利于复习巩固。所以,教师必须重视钻

研课本。

有位老教师的体会是很好的,他说:"讲课要深入地钻研课本,认真把课本钻深钻透,使学生能懂会用,切不要因为自己懂得多些,嫌教材简单而任意补充,讲得过深过难,反而会把学生教糊涂。"

但有的教师却不以为然,他们习惯搞烦琐哲学,以旁征博引为荣,以寻找"微言大义"为乐,他们为备一节课花费的精力很大,涉猎的东西很多,东查西考,有闻必录,结果面面俱到,枝蔓横生。还有的教师认为紧扣教材是水平不高,只有洋洋大观、口若悬河才'"够味道"。这样做只能为烦琐哲学服务,学生收获反而不多。

紧扣教材,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组织学生预习课文。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预习提纲或思考题。学生先看书,教师后讲课,不但易于使学生消化领会,而且教师可以少讲或不讲教材中的次要内容和易懂部分,使学生能集中时间和精力把主要内容学会。这样做.不但师生双方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基本上能解决内容多时间少、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的矛盾。

(二)尊重教材,并不是死抠课本,干巴巴地讲点条条,甚至念一句、讲一句,照本宣读。课堂教学,不要脱离课本另讲一套,但也决不是教科书的简单翻扳,而是把课文的内容,经过自己的咀嚼和消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做,虽然讲授的内容仍然是书上的东西,但由于教师付出了独立的劳动,对教材体会就深,因而在讲解时史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阐明,基本内容易于为学生所掌握。一句话,就是:既不能照本宣科,简单重复;又不能脱离课本,节外生枝。

(三)提出复习题、布置作业题、拟订复习提纲,均要以课文为依据;补充教材一般不作考试的内容。适当补充

紧扣教材,是不是就完全不能补充任何课外内容呢,是不是在任何时侯、任何情况下也不能超越课本的范围呢?当然不是的。课堂讲授,自然要有重点,然而,为了更好地阐明问题,也要求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某些主要问题的论述有所提高、有所发挥、有所补充。这样做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他们能深入了解课文。

同时,统编教科书,一般说来,比较集中、概括。如果我们不以生动的实例、恰当的比喻、有趣的内容加以充实与描绘.讲课就会变得空洞乏味,枯澡死板,不易为学生所领会。

何况,对于教材也应“一分为二”。对它既要尊重,但也不迷信。因为,所选教材包活古今中外各方面的内容,课文中很可能有不够健康甚至错误的成分,如果和盘托出,对不恰当的东西不去说明,对错误的东西不去纠正,那就势必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而使学生中毒。

但是,补充教材,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目的性要明确。补充材料是为了把教材中的基本内容与重点问题剖析透彻,并正确解决教材水平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离开这个目的去补充材料,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第二,补充教材,必须防止材料的堆砌。有的教师总想一次“讲深讲透”,因而不厌其详地补充课外材料,加深教学内容,唯恐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以为自己讲得越全面、越细致,学生学得就越容易。

其实,恰恰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听课,不是印象模糊,便是一览无余。它从根本上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掌握知识,要有一个反复领会、反复练习、逐步加深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想一口就吃成个胖子,反而弄得消化不良,事与愿违。

扩大知识

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一般说来,课本或讲义固然是一门课程的精华。但是,如果教师的知识,仅仅止于教科书上的那一点东西,讲起课来,就很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教师只有以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这样,他在处理教材时,就能深入浅出,就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在课堂讲授时,就能够要言不烦,画龙点睛;在举例比喻时,就能够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物理学家严济慈曾经说过:“教师对他所教的每一门课程,懂得愈透彻愈深刻,就能讲得愈简单、愈清楚。”“教师讲一分,必须懂十分。”鲁迅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徜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蜜蜂如果不在百花丛中采来花粉,就酿不出蜜来;教师如果缺乏广泛的知识,也就无法提炼出精华来。人们常把成功的课,叫做“以一当十”,说明学生能从教师讲的“一”中受到许多教益,得到很多启发,学到很多知识。但是这“一”正是从“十”中来的。教师必须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从那“十”中提炼出使人感受、联想到许多东西的“一”来。教师知道得越多,懂得越透,就越能居高临下,抓住要领,把课讲得精粹、透彻。

此外,学生当中,往往闻一知二者有之,闻一知十者也有之。如果教师只限于课本上的那点知识,当然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学生往往还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他们感到新奇的和不解的问题,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对学生的疑难作出正确的、圆满的解答。

时代在前进,学生的认识在提高,知识的领域在扩展。一个教师,不管知识水平多高,经验多丰富,都不应该满足,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扩大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对所有的教师也都是适用的。

妥善组织

所谓组织教材,就是要把一堂课的全部内容,按照教学过程的特点组织起来。也就是说,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对教材进行组织与安排,使之成为学生便于接受的东西

组织、安排好教材,就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材是按照科学知识的逻辑性或事物发展的顺序写成的。但干巴巴地按照课文顺序讲授,会使学生听之生厌。例如,讲课文,总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释祠、朗读、串讲、分析、总结那一套,学生的积极性就不高。反之合理加以组织,学生就会兴趣高涨。

对于组织教材的要求是:

(一)组织教材,要求分清哪些是基本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常常是由于对前面的基本内容没有搞懂,没有掌握,到后面就越来越难。例如数学,只用到一个定理或公式的题目,往往觉得容易;要是同时用到几个定理或公式的题目,就觉得很难。如果我们把比较容易的、浅显的、

简单的内容都掌握得非常熟练,遇到难题也会变得容易起来。因为所谓难题,不过是容易的、简单的问题综合在一块罢了。因此,必须把基本内容放在首要地位,配以必要的例题、习题、演示、实验,使他们对基本内容有反复思考、反复练习的机会,从而达到透彻理解、彻底掌握的目的。

(二)要重点突出。重点可以是最基本的内容,也可以是最典型的内容。突出解决了重点内容,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一把钥匙,一般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三)在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的同时,要注意整个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线索清晰,前后衔接;要考虑与前已讲部分有哪些联系,为后面教材作哪些准备;既要使-个问题成为前一个问题的必然结果,又成为后一个问题的必要前提。要使整个一节课成为层层深入,一气呵成的一个整体。这样由浅入深,由因到果,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就可以收到因势利导、水到渠成之效。(四)组织处理教学内容,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只有通过实际调查,才能真正作到正确取舍教学内容。轻其所轻、重其所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达到处理教材的要求。而处理好教材,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五)对于教材处理,要做好全面安排。对于教材的分量、深度、广度、难度、进度以及要达到的程度,都要全面考虑,通盘安排。在进度上不要前紧后松,或者前松后紧(可留一点机动时间),以便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达到应有的要求。

总之,教师对整门课程的内容,应该在脑子里有一幅来龙去脉的鲜明图景。纵横联系,难点关键,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配合,学生学完各个基本内容后所应达到的水平,教师都应了然于胸。这样,在讲课时就能左右逢源、前后呼应。

熟练掌握

教师对于所教的教材,不仅要深刻理解,而且要熟练掌握。熟练掌握了教材,才能在讲课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熟”的标志,是看教材是否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教材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了,讲课时自然会信心百倍,声色俱备;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兴趣倍增。如果教师讲课时结结巴巴,一会儿看教案,一会管学生,必然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学生也就索然寡味,无精打采。

“熟”,就得把教材中的基本内容记得滚瓜烂熟。这样讲课时才能信手拈来,既能腾出时间让学生多练,又能有余力进行组织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五、怎样制定课时教学计划(教案、学案)

备课的直接产物和表现形式是课时计划(教案)。编写课时计划是教师备课的结晶,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课时计划的执行,使我们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使我们能科学地、精密地分配课堂的每一分钟时间。

课时计划(教案)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一)年级班级

(二)章节课题

(三)教学目的(包括思想教育、培养能力)

(四)课堂类型

(五)学生实际

(六)教具准备〔包括板书板画设计〕

(七)教学步骤

(八)教学要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训练、重点、难点、关键等)

(九)复习巩团

(十)作业要求(包括课堂练习)

(十一)教学方法(包括参观,讨论、实验、实习、现场教学、实践活动等等)

(十二)时间安排

(十三)效果检查

(十四)教学反思

教案,并不是课文的抄录,也不是所有参考资科的掺和,而是教师对课文和各种资料进行创造加工的成果。在教案中,不仅应该使讲课重点鲜明突出,讲授内容深刻系统,而且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深度广度;在教案中,还要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安排教学内容,而且要组织好全部教学过程。课时计划考虑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周到,上起课来就越主动、越生动、越活泼,越有成效。所以上课前写好教案是全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有的教师认为制定课时计划(教案)没有多大必要。他们说“教师上课,只要能熟悉教材,把课讲得生动活泼就行,写不写教案没有多大关系。“还有的教师认为“写教案是烦琐哲学,会束缚手脚”还有的教师上课前临时抓起教材看一看,准备讲到哪,在教本上做个记号就完事,这是不对的。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地说:“写教案最大的好处是,整理思想,加强计划,加深备课。它不仅能严密课堂教学过程,便上课时胸有成竹,讲课时从容不迫.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一个阶段我也试验不写教案行不行,结果不行。常有‘准备不周’,‘仓促上阵’,‘手忙脚乱’的感觉,更谈不到有计划通地开展教学改革了。”

当然,我们要反对那种不求实效的形式主义和烦琐哲学。如果写教案仅仅是从课本中抄抄摘摘,把参考书上的东西拼拼凑凑,这种教案自然是不必写的。因为它脱离飞跃发展的客观形势,脱离日新月异的教学内容和校校不同、班级不同、人人不同的学生实际;同时,这种拼凑得来的教案,由于自己根本没有理解和消化,也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每一门课程都有教科书或者讲义,但是教科书和讲义都不能代替教案。因为教案不仅仅是对教科书的阐述,充实与提高,而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当然,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花在吃透教材和学生实际上,而不是花在写教案上。但是钻研教材的成果应该反映在教案上。如果钻研的结果毫无记载,那就是准备不周。

至于如何写法,这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不同教师的经验、水平和不同的学生实际来写。可详(详

不等于烦琐)、可略(略不等于凑几个条条);有的体现一节课的全部安排,有的只用写出几个主要问题。总之,是从实效出发,不强求一律,不搞形式主义。

就一般情况来说,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对新老教师的教案应由于不同的要求。对于新教师和经验少的教师,不妨多写点,写详细一点。这对于新教师是一种基本功。备课时,多花点功夫,在教学过程中就省力得多。因为,写一写就是整理材料和思想,只有写出来,才能说得更系统,更清楚。对于老教师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说可以少写点,写得简略一些。因为他们对教学程序已十分熟练,教案尽管写得不多,但讲起课来自能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不过也不能不写教案;而对于比较生疏或复杂的教材,也应该写得详细一点,以免丢三落四,挂一漏万。

(二)应该首先想好,而不是急于写好。例如,如何引入新课,如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取哪些步骤,采用何种方法,运用哪些教具,从而把整个课堂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都应该事先想好,先想好以后,就可以避免随手拈来、信口开河的毛病;才可以防止离题千里、堆砌材料的缺陷。只要想得多,才能写得好;只有想得深,才能写得少,写得精。

(三)必须反对教案中的烦琐哲学。教案的形式与内容,要根据实际需要,不必强求一律。有些内容可以直接写在课本上(像语文课文中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生字注音、词语解释等),有些教材比较简单,而教师又很熟悉,那就可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而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在教案上。这样教案就可以写得比较简要了。如果教案写得过多、过繁,势必影响钻研教材、课外辅导、批改作业、调查研究和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间,结果适得其反。

学校领导应该正确对待教案的"质量",辨证地看待教案的详与略、多与少。要根据教师工作负担的轻重、课时的多少、教学业务的生熟及教材的难易提出恰当的要求,不要单纯以教案写的多与少来衡量教师备课的态度。一个学校就有这样的教师:曾经一度被批评教案写得少的教师,一味赞扬教案写的多的教师。认为教案写得简单就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这就严重助长了教学上的形式主义和烦琐哲学,忽视了课堂的教学实际效果。所以,写教案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实际情况办事。反对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四)教案要力争提前写好。这样做的好处是(1)教师主动,能进一步根据课时计划的需要做好各项课前准备;(2)有较充裕的时间,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修改、补充;(3)不致于因其他活动而措手不及。(五)要不断修改、完善教案。教完一节课、一课书,就应该及时检查教学效果,把学生的反映、自己的心得简要记录下来,并提出改进意见,作为下一堂课或下一学期教学的参考。

高二通用技术教学工作计划

高二通用技术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总目的要求: “技术与设计1”模块使学生对技术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初步掌握通用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学会设计的一般方法,了解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性质,了解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一些最新的技术成果以及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能正确认识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及社会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具有正确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术的基本技能。 2.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对技术设计的过程、方案和成果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3.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绘制和识读一些简单的技术图样,会使用几种常用的规范的技术语言进行交流。 4.熟悉一些常见材料的属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 5.具有初步的技术试验的操作技能,能进行基本的技术测试和技术指标测量,会写简单的技术测试和技术试验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确认为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 2.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初步学会模型或产品的制作、装配、调试的方法。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 3.经历技术设计中交流与评价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技术交流的方法,发展技术的表达和评价能力。 4.经历观察、设想、安装、测试、调试、测量等简单的技术试验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技术试验能力。力。 5.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的活动过程,初步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和技术探究方法,具有初步的参与技术活动的能力和使用技术及其产品的能力,发展技术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计划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计划 【篇一】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跟上幼教前进的步伐,我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制定个人研修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自我研修 1、主动参加骨干教师培训,不断反思总结,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2、主动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并做好示范引领作用。 3、阅读一些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并撰写读书笔记。 4、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 5、大练基本功,利用空余时间练习弹唱、绘画、舞蹈等专业技能。 二、示范引领,传帮带 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本学期我与本班张老师结对,为尽快的共同成长,特制定如下计划: 1、在师德师风、业务素养方面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注重日常工作的引导,及时指出张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导其及时改进。 3、听张老师的课,认真记录,按照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认真评课,及时指出张老师上课中的优缺点,对如何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 4、指导张老师如何撰写教案、如何进行二次备课、如何撰写教学反思、观察记录和活动实录等。 5、指导张老师主动与父母沟通,并主动取得父母的支持与配合。 6、建议张老师多阅读一些幼教方面的书籍,在书籍中领略教育的真谛。 三、园本专题培训 1、对“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和“幼儿园体验式父母会”进行全员培训。 2、对“园本主题活动课程”进行专题研讨,其中包括主题的选择,主题内容的生成,主题活动设计等。

【篇二】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其次,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践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三、处理好教师、学生及教材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现代课堂教学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训导、灌输,随意摆布的教学行为应彻底屏弃。要确认学生是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会学"个体,是一个独立构建个体。我们既要重视他的情感过程,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其次,信息技术发展飞快,新技术新应用更新非常快。教材中所提到的软件,市场上已有更新的版本;更好的软件能使某一应用更方便、实现更好效果。在使用教材时,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每一个软件都能讲到,因此应教会学生逐类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针对学生的心

2020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doc

2020学年第一学期通用技术教研组工作 计划 一、指导思想: b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

程应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二、具体工作: (一)根据前两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根据对其他学校的经验借鉴,针对新课程的特点,确定教学设想和教学措施,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二)认真做好六认真的检查工作和督促工作。在第一次教研活动时明确提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要求老师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工作,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争取将这个新课程上的有声有色。 (三)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青年教师多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多运用网络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教育先进理念方面的交流,来取长补短。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搞好集体备课。 (四)根据学校教务处安排,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五)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目标明确,钻研业务。鼓励组内各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写好教学教研论文。 (六)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努力让他们参加市、区级的教研活动、年会。同时,校内开展互相听课活动。青年教师期初上一次公开课,期末上一次汇报课,充分发扬民主评估公开课,使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化学业务学习笔记 化学中信息技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的应用 乾县一中许超超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教学方法可分为讲解演示法、复现法、问题性讲述法、局部探索法和研究法等。根据学生思维形式的特点,教学方法可分为归纳法和演绎法。根据某教学阶段所要实现的基本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可分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运用知识的方法、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巩固的方法和检查知识技能的方法等。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教学策略有许多不同的类型。瑞奇鲁斯将教学策略分为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三类,这是针对传授型教学系统的。袁振国将教学策略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以及综合型。 教学方法是最为具体的、最具有操作性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但这并不能充分地说明教学方法就受制于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方法的成形和使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教师的教学策略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制于教学原则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检验。可以这么说,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该使用何种教学方法,该如何来组合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就涉及了教学策略的层面。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如果你不能够站在这一趋势的前沿,至少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成为一个落伍者。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和方法,就会影响到你的教学效率,就会落后于学生,落后于时代,认真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是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之一。多年来化学教学中,一直坚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效果远比不整合强。利用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扩大教学容量,还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化学教学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展示个性才华等等。 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北京师大的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他们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把它作为教学的媒体,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能适应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建设者。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0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

2020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 本学期继续在校长、主管副校长、教务主任的领导下,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工作目标 1、继续做好3-6年级的教学研究工作,做好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2、要求教师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所规划或设想,并积极努力。 3、积极开展好学生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争创更好的成绩。 4、积极开展教研组活动,要求活动小型多样,针对性强,注重实效。 5、积极搜集、整理各种教学资源,加强学校资源库的建设。 6、做好机房管理工作,维护好计算机软件硬件,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教学教研 1、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课前有准备、课堂有作业,课后有教学反思。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做好书面记载,活动后有总结。 3、做好专用教室的使用记载和卫生工作。 三、协助工作

1、加强校园网络其它电教设备的维护,随时确保教师电脑、学校机房,多媒体教室、电教设备的正常使用; 2、做好电教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管理工作; 3、定期组织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意识和水平; 4、做好本职工作,加强本组的服务意识,力求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制定本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和教学工作计划; 2、学生机房电脑系统重装,确保教学正常运行; 3、开展信息技术学科业务学习活动; 4、检查各功能室记录本登记配备、物品摆放、清洁卫生及安全防护; 四月份 1、迎接学校检查各功能室管理记录本登记情况; 2、配合主管领导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3、开展信息技术学科业务学习活动; 4、教学、办公电脑日常维护工作; 五月份 1、迎接学校检查各功能室物品摆放、清洁卫生及安全防护; 2、开展信息技术学科业务学习活动;

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总结

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总结 我们学校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一年级n个教学班按照每周每班m节课,本着进展算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别断提高的理念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并结合课程标准制定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过程评价、终结评价和学分认定标准。目前,已修完通用技术必修1,已进入期末复习迎接统考时期。如今,初步谈谈我们学校是怎么样顺利开展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和对该科授课模式的初步探索。 一、良好的环境是课程顺利开设的前提 领导的重视、信任和支持是顺利开课的前提,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我们教务处庄教导、校长室陈校长特别关注课程开设,明确指示要按要求仔细的开课,还亲自与负责上课的老师做思想工作,鼓舞大伙儿要大胆地尝试,别断学习和总结,要在实践过程中别断提高,为将来的工作提供资料和珍贵经验。 我们还成立通用技术课集体备课小组,小组成员仔细研究课程标准,多方查寻资料,制定出我们上课的打算和列出和预备教学需要的素材。络资源共享和同事间的紧密交流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我们可以在短时刻内较好地把握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二、仔细学习,渗透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日子离别开技术,通用技术课算是为了习惯这一种需求而开设的。学习、理解、应用课程标准是挑选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开辟和整合教学资源、进行课程评价及治理的依据。通用技术课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进展为基本目标,为学生习惯以后社会日子和终身进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有责任、更有远见、更具有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更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索的姿态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广泛地参与社会日子,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积极、负责、安全使用技术的行为适应,培养学生对技术使用、评价、挑选、改进、决策、创新的能力。以下基本理念要渗透到整个通用技术课里: (一)关注全体学生的进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一般高中时期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思考到高中学生在兴趣、日子记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舞多样性和挑选性,以满脚别同学生的别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进展。通用技术课程应当幸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办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并且,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进展。 (二)注重学生制造潜能的开辟,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正处于制造力进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想象力、批评精神、逻辑思维能力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要鼓舞学生想象、怀疑和批评,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应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制造欲望;应经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制造的精神和勇气,从而使学生的制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进展。 (三)透视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加强人文因素的渗透:当代社会,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通用技术课程应当经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进展、人们日子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此并且,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质。 (四)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子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技术是别断进展变化的,它具有鲜亮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课程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子实际挑选课程内容;在注重课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程》读书笔记范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程》读书笔记范文激情教学是以高亢的精神状态、真挚深沉的情感去吸纳和传播 知识,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完成教学的目标,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启迪,潜能得以挖掘。教师要上好课,必须要用激情感染学生。 教学包括方方面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要保持 一定的节奏,保证学生的学习思维张弛有度,实现教学的节奏与学生的练习的数量、习题的难度同步,教学进度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步,教学的节奏与教学内容难易度的同步,教学的节奏与知识的要求同步。尤其是课堂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要保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样会让教师感动传授的知识是一种艺术。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如何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领会过程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过程,是一个教学策略的落实过程。如:使教学节奏与任务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尽量避免在不重要地方做过长时间的讲解,避免离题太远而做一些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或花太多的时间在单个学生或少数学生身上。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既有预设又有生成。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 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一部分教学由于过分注重教师教学的作用,对课堂的空间估计不足,课堂教学往往是预设过度,挤占了生成的空间。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教师的意志代替了学生的意志,教师的友善提示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的成功点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体验。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体验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力,不能转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初学者的角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合作教学是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 展教学。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学习方式有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教师有合作 教学的意识,学生都能有合作学习的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___,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一个班的学生与一位教师关系比 较好,这个班级的这门学科成绩就特好;一个学生的某一个教研组团 队意识强、合作意识强、教师关系融洽,这个教研组的教学成绩就突出。所以,教师应注重师生间、生生间及教师之间的合作,发挥合作在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 在新学期的教研工作中,以深入推进“高效课堂”为工作中心,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教师针对课程改革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科教师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湖北省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研究水平。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开展专项研究。总结、推广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加强学科中心组建设。引导教师进一步落实学科教学建议,开展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系列活动,提升我校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水平。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探索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规律。 1、在新的学期中进一步引导全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加强对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化课程理解能力,提高课程规划、开发与执行的能力,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从教师的不同需求出发,采取“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2、继续加强高中课程标准的学习。继续组织高中学科教师认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湖北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钻研教材,提高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继续组织全校信息技术教师深入研读《湖北省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新教材,进一步把握好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力和课程的实施能力。针对新版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如初中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衔接、高中各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问题、不同年级信息技术学科适用教学方法的差异、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等等。 4、继续学习国内外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学习法、协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等),并恰当地运用在我校的技术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动态生成资源及其关系的研究,引导教师夯实知识基础,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组织学科教师开展学案教学的研究,正确认识学案与教案、练习的关系,提高各类学校使用学案的效益。 5、继续组织全校学科青年教师参加湖北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计划,参加国家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培训计划,参加淘师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 篇一: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心得体会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心得体会曾贤鹏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很庆幸区教育部门为我们提供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得到名师传授的 教学经验和技术指点。从教以来,我接触教育技术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 利用这次培训正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学习很紧张只有六天的时间,但过得很充实,受 益非浅,让我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 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这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大的不同之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对我们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梳理,促使我们整 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

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 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老师的有效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 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这一堂堂授课虽然还略显生涩,但也雏形颇具,使我深受启发,并理清了自己的收获: 1、接受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专业术语。以前每每谈到教育技术能力就想到信息技术,其 实教育是一半科学一半艺术,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 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2、深入领会了解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前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 结果、轻过程;重技术、轻思想等。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体会到,要真正上好一堂课,课前 的思考、准备及课后评价、反思与课堂上的组织、教学等环节同等重要。 3、学习领会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在这里,我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角色在课堂里感 受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比自己的学生如插秧苗式的

信息技术备课组活动记录

信息技术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2010\3\8 备课组活动记录一 中心议题 制定本学期授课计划 参加对象 全体信息技术教师 简要过程 讨论本学期授课计划、授课内容 1、由于本学期的初一新生初来乍到;对学校环境、微机室位置以及学校就是如何安排信息技术课等不熟悉、不清楚、初一年级授课教师有必要做好课前管理教育。 2、讨论本学期应该开展哪些信息技术活动、如何规划安排等。 反思小结 本次活动就是本学期教学活动的开局,对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总体布局、设计规划等指导意义。对于做好本学期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备课组活动记录二 时间:2010\3\22 中心议题 Flash专业知识学习 参加对象 全体信息技术教师 简要过程 1、讨论flash教学的重要性,怎样选择与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观瞧视频教程。 网上有些例子很形象,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就是,我们虽然了解相关知识点,但就是却也无法及时做出这样的效果,所以观瞧这样的视频教程就是很有用的。 虽然知识点就那么几个,并且我们也都会,但就是怎样利用这些知识点来制作出各种有趣的作品,却就是我们欠缺的,所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很有用处。 反思小结 Flash教学时下学期的重点内容之一,作为教师必须对flash的各个知识了如指掌,能因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并且能利用flash来创作一些有趣的作品来吸引学生,而本次活动的开展恰好达到了这个目的。

备课组活动记录三 时间:2010\4\19 中心议题 《EXCEL图表处理》集体备课 参加对象 全体信息技术教师 简要过程 1、查瞧教材关于excel图表的相关内容,学习学科指导意见,会考标准中对《excel图表处理》的相关说明。 本课觉得在上课内容的安排上必须创新,必须用生动并且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吸引学生,而且本课的重点应该就是怎样利用图表来获取信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次活动收获很大,以前总就是觉得将创建图表的知识点讲完就完了,现在才知道重点在怎么样利用这些图表来获取数据。 反思小结 “姜还就是老的辣”这话一点也没错,老教师能更加深入地把握教学内容,并且能从这些教学内容中挖掘出更深层析的内容,通过集体备课,把这些有巨大价值的信息传授给我们新教师,能让我们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少走不少弯路。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信息必修(一) 课题: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技术教研组计划(精选5篇)

信息技术教研组计划(精选5篇) 篇一:2013-2014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计划(2013—2014学年)一、指导思想: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总的指导思想指引下,认真贯彻课改精神,立足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进取能力为重点,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积极抓住契机,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二、工作要点: 1、按教学计划上好每一节课,上课率达100%,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争取实现每节课都在网络教室完成。 2、大力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积极发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技能)。 3、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研活动,积极进行教育研究。 4、做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做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工作,保证校园网安全有效地运行,努力做到绿色上网。 5、认真做好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使用工作。三、工作措施: 1、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习课程改革精神,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教研活动。注意教学实践与专题研究的结合。 2、加强组员之间的“联系”,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探讨,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设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运用各种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上好每堂课。 3、积极与其他教师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大胆的与其他学科进行一定的整合,形成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良好局面。4、组织信息技术教师互相开课听课,抓住每次外出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5、积极引导教师组织和参加各种比赛,并争取通过一些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的水平。努力调动组内各教师参与各种活动通过活动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 6、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表演赛,努力取得较好成绩。主要工作安排: 1、开学常规工作检查;检查各教师假期超周备课情况;教研组开学工作安排。 2、学习教学常规,相同科目统一制定教学计划 3、组织全组教师进行业务学习,按照教务处要求开展好本组的“三字”工作。 4、对上学期就教学进行分析,针对出现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整改措施; 5、老师公开课,全组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 6、继续做好远程教育接收工作,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室使用登记工作。 7、做好学校各项重大活动照相、摄像工作。 8、做好学校办公室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工作。 9、期末;教研组例会,本学期教研组教学等情况分析。市十一中信息组 2013.2.25篇二:信息技术教

2016-2017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总结

2016-2017通用技术组工作总结 阿扎克乡中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发展就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理念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并结合课程标准制定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过程评价、终结评价和学分认定标准。 一、良好的环境是课程顺利开设的前提 领导的重视、信任和支持是顺利开课的前提,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我们教务处庄教导、校长室陈校长非常关注课程开设,明确指示要按要求认真的开课,还亲自与负责上课的老师做思想工作,鼓励大家要大胆地尝试,不断学习和总结,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资料和宝贵经验。 我们还成立通用技术课集体备课小组,小组成员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多方查找资料,制定出我们上课的计划和列出和准备教学需要的素材。网络资源共享和同事间的密切交流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较好地把握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认真学习,渗透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生活离不开技术,通用技术课就是为了适应这一种需求而开设的。学习、理解、应用课程标准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进行课程评价及管理的依据。通用技术课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有责任、更有远见、更具有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更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积极、负责、安全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对技术使用、评价、选择、改进、决策、创新的能力。以下基本理念要渗透到整个通用技术课里: (一)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一、从记忆规律角度考虑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将教学中一些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一些课件演示速度较快,画面停留时间较短,致使教学中概念性、定理性的内容很容易被遗忘,而且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记忆量也相应加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会使记忆的难度增加,往往还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优秀的板书设计却能够比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点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持久性等特点,是学生的记忆性知识上升为系统知识的中间手段。另外,板书停留的时间远比课件演示的时间长,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结。 二、从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考虑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突然产生的教学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如无法及时在课堂上提取出来,不免生出许多遗憾。教学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即相对固定,在课堂上难以作随机的调整。而板书则有着即时性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的优点,如果能在播放课件的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更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结合笔记的角度考虑 一方面板书能够以动态的方式从整体上反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师生围绕教学内容所展开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由板书形成的笔记在复习过程中会有效的提示和帮助学生对旧知识的再现和回味。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就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中由于很多教师忽略使用板书,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忽略记笔记的问题。 四、从视觉接受角度考虑 在教学中使用音频、视频或者动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处于兴奋状态。但是这种兴奋状态持续过长的话,便容易导致思维的疲惫。另外,计算机投影演示时需要保持教室内光线暗淡以保证演示效果清晰,但学生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接收强光刺激,不仅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感知僵化,更会削弱求知欲望,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板书有一些优点是目前现代教学媒体还无法完全替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板书的有效结合,既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的最佳作用时机,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也要合理使用板书,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感知规律、注意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教学。 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3.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请谈谈其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带教材上课其实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是操作为主的课程,老师演示就能听懂了,不需要带书;二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这个过程中,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适合自己学生时,就可能会变更教学内容,与课本脱节的教学内容会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时至今日,教材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也就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了如指掌。其次,教材的编写是由多名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的优秀教育者一起编撰出来的,他

信息技术备课组工作计划

宁波滨海学校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本学科的《课程指导纲要》及教材教法为核心,坚持以“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多种渠道和措施继续抓课堂教学质量,加大本学科的教学改革力度,推动我校教育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教学工作 1.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新教材,进行教材教法研究,充分把握教材内容的先 进性、技术性和实践性;深入挖掘教育功能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2. 做好教学常规,重视教学五环节,做好集体备课工作,细化各个环节。 本学期将组织本组教师做好各章节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个人复备工作,力争做到集体备课教案电子化,为今后建设学校资源库打好基础。突出集体备课的过程管理,细化各个环节,量化指标,使集体备课有效益、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3. 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活动都要确定主讲 人与课题,全体备课组教师对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评价、探讨。 4. 关注常态课堂,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本组教师均要开设校内公开课,有条 件的还要力争上区级公开课,同时,力争将每节常态课也要按照公开课的要求去上,努力做到公开课常态化,常态课公开化。通过磨课、上课、评课,促进本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 加强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改革,积 极开展好校验活动,在备课中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既要备内容,更要备学生,充分利用好45分钟,认真组织好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有比较多的动手时间,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多让学生上机,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发信息素养。 6. 做好信息技术课上机的实践工作。本学期,本组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编制好每节课的上机操作练习内容及要求,做到精选练习内容,细化操作过程,及时提供帮助,及时评比提高。每个月要汇总一下各年级的上机操作题目,再次审核,确保每个练习都是经典,都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2021年高一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一通用技术备课组工作计划 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工作中心,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研究水平。进一步落实学科教学建议,开展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系列活动,提升我校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水平。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探索通用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规律。 在新的学期中进一步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针对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继续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专题性研讨;如:通用技术学科必修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学业评定研究等,提高课程理解和实施能力。继续学习国内外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学习法、协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等),并恰当地运用在技术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动态生成资源及其关系的研究,构建符合本地实际、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2.抓好常规教学工作,提高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水平。

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整体上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科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采取“研究课”与“常态课”“常规课”并存,多元发展的课堂教学研究思路。在学科教学中,以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建立并落实通用技术学科学分制管理体系。 技术课程学业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原则。通用技术的学业评价内容既包括通用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也包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表现,以及技术方法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学科教师及班级学科学分评定委员会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占20%)、方案及作品(占40%)、技术活动报告(占40%)等评价项目进行评价,给出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学期结束前由各校组织书面测试。学生学期成绩由平时学习成绩和书面测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学习成绩和书面测试成绩各占50%。学生学期成绩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课程结束后,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完成技术学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4.用好通用技术专用实验室,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技术素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