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名词解析

1、地理系统、地理信息流、地球空间信息学:

地理系统:指某一个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的,由两个以上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地理要素或过程所组成,并具有特定的功能和行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并能自动调节和具有自组织功能的整体。

地理信息流:它是由于物质和能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所产生的,它依附于物质流和能量流而存在,也是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性质、特性和状态的表征和知识。它是地理系统的纽带,有了它地理系统才能运转。

地球空间信息学:采用以3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研究地球空间目标与环境参数信息的获取、分析、管理、存储、传输、显示和应用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科学与技术。

2、地理实体与地理目标;

地理实体:指自然界、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事件中不能再分割的单元,是一个概括性的、复杂的、具有相对意义的概念或术语。具有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地理目标:实体在地理数据库中的表示。地理目标的表示方法随比例尺、目的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对于城市这个地理实体,在小比例尺上可作为一个点目标,而在大比例尺上将作为一个面目标。地理目标在地图上是以地图符号的形式来表示的。

3、地理信息和地理数据的联系与区别?

地理数据: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之间的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特征、属性特征和时态特征三个基本特征部分。

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是与地球表面空间位置相关联的信息,是地理数据的解释。

联系与区别: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是形与质的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表达、载体;而信息是数据的内涵。

4、数据源与数据集;

数据源:GIS的数据源,是指建立的地理数据库所需的各种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地图、遥感图像、文本资料、统计资料、实测数据、多媒体数据、已有系统的数据等。

数据集:一个结构化的相关数据的集合体,包括数据本身和数据间的联系。数据集独立于应用程序而存在,是数据库的核心和管理对象。——武大网络教程

5、空间索引与窗坐标索引

空间索引:依据空间实体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实体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文件,其中包含空间实体的概要信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空间数据结构,空间索引界于空间操作算法和空间实体间,通过筛选作用使大量与特定空间操作无关的空间实体被排除,提高空间操作的速度和效率。一般采取自顶而下、逐级划分空间的方式来建立。

窗坐标索引:窗坐标索引是这样的一种索引,它在记录每个空间对象的坐标时,记录每空间对象的最大最小坐标,在检索时,先根据空间对象的最大最小坐标范围,排除没有落入检索窗口的空间对象,然后仅对落入检索窗口的空间对象进行判断,最后检索出真正落入窗口内的空间对象。

格网型空间索引:基本思想是将研究区域用横竖线条划分大小相等和不等的格网,记录每一个格网所包含的空间实体。当用户进行空间查询时,首先计算出用户查询对象所在格网,然后再在该网格中快速查询所选空间实体,以加快查询的速度。

BSP树:是一种二叉树,它将空间逐级进行一分为二的划分。BSP树能很好地与空间数据库中

KDB树:是B树向多维空间的一种发展。它对于多维空间中的点进行索引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删除和增加空间点对象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其缺点是不直接支持占据一定空间范围的地物要素,如二维空间中的线和面。

R树:根据地物的最小外包矩形建立,可以直接对空间中占据一定范围的空间对象进行索引。由于R树兄弟结点对应的空间区域可以重叠,因此,R树可以较容易地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但正因为区域之间有重叠,空间索引可能要对多条路径进行搜索后才能得到结果,因此,其空间搜索的效率较低。

R+树:在R+树中,兄弟结点对应的空间区域没有重叠,而没有重叠的区域划分可以使空间索引搜索的速度大大提高;但由于在插入和删除空间对象时要保证兄弟结点对应的空间区域不重叠,而使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效率降低。

CELL树:考虑到R树和R+在插入、删除和空间搜索效率两方面难于兼顾,CELL树应运而生。它在空间划分时不再采用矩形作为划分的基本单位,而是采用凸多边形来作为划分的基本单位,具体划分方法与BSP树有类似之处,子空间不再相互覆盖。CELL树的磁盘访问次数比R 树和R+树少,由于磁盘访问次数是影响空间索引性能的关键指标,故CELL树是比较优秀的空间索引方法。

四叉树索引:四叉树中的线性四叉树和层次四叉树都可以用于建立空间索引。在建立四叉树索引时,根据所有空间对象覆盖的范围,进行四叉树分割,使每个子块中包含单个实体,然后根据包含每个实体的子块层数或子块大小,建立相应的索引。在四叉树索引中,大区域空间实体更靠近树的根部,小实体位于叶端,以不同的分辨率来描述不同实体的可检索性。

线性四叉树索引:线性四叉树采用十进制Morton码或Peano码来表示四叉树的大小和层数(图5.18)。在图5.15中,空间实体E的外接矩形范围很大,涉及到由节点0开始的4×4个节点,所以在索引表的第一行,Peano码为0(表示涉及整个区域),边长为4,实体标识符为E;空间实体D虽然仅涉及Peano码为0和2两个格网,但对四叉树来说,它所涉及的0、1、2、3四个节点不可再分割,因此它需要2×2的节点来表达。同理,实体C也需要用2×2的节点表达。而点状实体A、F、G本身没有大小,直接使用最低一级节点来表示。由此就可建立Peano码与空间实体的索引关系。在进行空间数据检索和提取时,根据Peano码和边长值就可以检索出某一范围内的对象。

层次四叉树索引:使用层次四叉树建立空间数据的索引与线性四叉树基本相同,但是它需要记录不同层次节点间的指针,建立索引和维护都较困难。

6、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的区别是什么?

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部分现象的抽象,它描述了数据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在数据上的各种操作,是数据库系统中关于数据内容和数据间联系的逻辑组织的形式表示,以抽象的形式描述和反映一个部门或系统的业务活动和信息流程。

数据结构:即数据组织的形式,是适合于计算机存贮、管理、处理的数据逻辑结构。换句话说,是指数据以什么形式在计算机中存贮和处理。数据按一定的规律储存在计算机机中,是计算机正确处理和用户正确理解的保证。

空间数据结构:是空间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具体组织方式。目前尚无一种统一的数据结构能够同时存储上述各种类型的数据,而是将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以不同的数据结构存储。一般来说,属性数据与其他信息系统一样常用二维关系表格形式存储。元数据以特定的空间元数据格式存储,而描述地理位置及其空间关系的空间特征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所特有的数据类型,主要以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两种形式存储。

7、对象-关系型管理模式、对象-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对象-关系型管理模式:在RDBMS中进行扩展,使之能直接存储和管理非结构化的空间数据的数据库管理模式。

对象-关系数据库:采用对象-关系的数学建模方法,把复杂的数据类型作为对象放入数据库中,并提供索引机制和操作方法,这种扩展后的数据库称为对象—关系数据库。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为了有效地描述复杂的事物或现象,需要在更高层次上综合利用和管理多种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并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统一的抽象。这就是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含义,其具体实现就是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一个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应该满足两条准则:它应该是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而且还是一个面向对象的系统。第一条准则是说它应该具备六个特征:永久性、外存管理、数据共享(并发)、数据可靠性(事务管理和恢复)、即席查询工具和模式修改。第二条准则是说它应具备八个特征:类/类型、封装性/数据抽象、继承性、多态性/滞后联编、计算完备性、对象标识、复杂对象和可扩充性。”

8、分布式数据库与并行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是一组将物理上分布的数据库,通过网络连接,由数据库管理软件统一管理的数据库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物理上分布;②、逻辑上统一;③、支持全局应用。并行数据库系统:并行数据库系统是在并行机上运行的具有并行处理能力的数据库系统。并行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库技术与并行计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点:①、网络连接:它们都是用网络连接各个数据处理结点;②、逻辑统一:整个网络中的所有结点构成一个逻辑上统一的整体;③、透明存取:用户可以对各个结点上的数据进行透明存取等等。

不同点:①、应用目标不同:并行数据库系统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并行计算机的优势,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整体性能。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目标在于实现场地自治和数据的全局透明共享,而不是提高系统处理性能。②、实现方式不同:在并行数据库系统中,各结点间采用高速网络互连,数据传输代价较低,通过系统中各个结点负载平衡和操作并行来提高系统性能。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各结点之间一般采用局域网或广域网相连,网络带宽较低,结点间通信开销较大。③、各结点的地位不同:并行数据库系统中不存在全局应用和局部应用的概念,各结点是完全非独立的,在数据处理中只能发挥协同作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各结点除了能通过网络协同完成全局应用,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场地自治性,即每个场地都是独立的数据库系统,具有高度的自治性。

9、地理空间、地理空间参照系

地理空间:在地理学上,地理空间(Geographic Space)是指地球表面及近地表空间,是地球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土壤圈交互作用的区域,地球上最复杂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就发生在该区域。

GIS的地理空间:通常是指经过投影变换后在笛卡儿坐标系中的地球表层特征空间。它的理论基础是旋转椭球体和地图投影变换。

地理空间参照系:(spatial referencing system): 是用来标识地理实体要素真实世界中的位置的系统。在GIS中,空间数据必须纳入统一地理空间参照系各地理要素才能相互配准。例如: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又如:全部邮政地址的集合。

10、经纬线网与方里网;

经纬线网:即指由经线和纬线所构成的坐标网,又称地理坐标网。

方里网:是由平行于投影坐标轴的两组平行线所构成的方格网。因为是每隔整公里绘出坐标纵线和坐标横线,所以称之为方里网,由于方里线同时又是平行于直角坐标轴的坐标网线,故又称直角坐标网。

11、地理坐标系统和投影坐标系统

地理坐标系:是为确定地面点的位置,而定义的空间参考系。主要是确定地面点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关系,包括平面位置和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一般用经纬度表示。

投影坐标系:将椭球面上的点,通过投影的方法投影到平面得到的,它对应于某个地理坐标系,通常使用平面坐标系。

12、多边形合成叠置分析和多边形统计叠置分析

多边形的叠置分析:是指将同一地区,同一比例尺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多边形要素的数据文件进行叠置,根据两组多边形边界的交点来建立具有多重属性的多边形或进行多边形范围内的属性特征的统计分析,即所谓的合成叠置和统计叠置。

合成叠置:合成叠置是指通过叠置形成新的多边形,使新多边形具有多重属性,即需进行不同多边形的属性合并。属性合并的方法可以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也可以取平均值、最大最小值,或取逻辑运算的结果等。

统计叠置:是指确定一个多边形中含有其它多边形的属性类型的面积等,即把其它图上的多边形的属性信息提取到本多边形中来。例如,土壤类型图与城市功能分区图叠置,可得出商业区中具有不稳定土壤结构的地区有哪些。

13、聚类分析和聚合分析

聚类分析:在栅格地图基础上,根据设定的聚类条件对原有数据进行有选择的信息提取,而建立新的栅格数据系统的方法。输出的结果是符合条件的新栅格系统,而不符合条件的区域则为空白。

聚合分析:指根据空间分辨力和分类表,进行数据类型的合并或转换以实现空间地域的兼并。聚合分析的结果往往将复杂的类别转换为较简单的类别,并以较小比例尺输出。

14、缓冲区分析和缓冲区查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缓冲区:缓冲区就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从数学角度看,缓冲区分析的基本思想是给定一个空间对象或集合,确定它们的邻域,邻域的大小由邻域半径R决定。缓冲区分析:是利用建立的缓冲区作为一个输入图层,并与将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图层进行叠置分析,得到所需的结果的过程。

缓冲区查询:不对原有图形进行切割,而只根据用户给定的缓冲距离形成一个缓冲区多边形,然后检索出该缓冲区多边形内的空间地物。

主要区别:缓冲区查询只是检索出结果,并不生成新的图层;而缓冲区分析要建立新的图层,然后检索出结果。

15、空间分析模型包括

空间分布分析模型:用于研究地理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包括:空间分布参数的描述,如分布密度和均值、分布中心、离散度等;空间分布检验,以确定分布类型;空间聚类分析,反映分布的多中心特征并确定这些中心;趋势面分析,反映现象的空间分布趋势;空间聚合与分解,反映空间对比与趋势。

空间关系分析模型:用于研究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属性特征的空间物体之间的关系。包括距离、方向、连通和拓扑等四种空间关系。其中,拓扑关系是研究得较多的关系;距离是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关系;连通用于描述基于视线的空间物体之间的通视性;方向反映物体的方位。

空间相关分析模型:用于研究物体位置和属性集成下的关系,尤其是物体群(类)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空间统计学范畴的问题。统计上的空间相关、覆盖分析就是考虑物体类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

预测、评价与决策模型:用于研究地理对象的动态发展,根据过去和现在推断未来,根据已知推测未知,运用科学知识和手段来估计地理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做出判断与评价,形成决策方案,用以指导行动,以获得尽可能好的实践效果。

16、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四种核心技术

分类:是把一组具有相同属性结构和操作方法的对象归纳或映射为一个公共类的过程。如城镇建筑可分为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文化区等若干个类。

概括(is-a):将相同特征和操作的类再抽象为一个更高层次、更具一般性的超类的过程。子类是超类的一个特例。一个类可能是超类的子类,也可是几个子类的超类。所以,概括可能有任意多层次。概括技术避免了说明和存储上的大量冗余。这需要一种能自动地从超类的属性和操作中获取子类对象的属性和操作的机制,即继承机制。

聚集:聚集是把几个不同性质类的对象组合成一个更高级的复合对象的过程。

联合(member-of):相似对象抽象组合为集合对象。其操作是成员对象的操作集合。

17、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核心工具

继承:一类对象可继承另一类对象的特性和能力,子类继承父类的共性,继承不仅可以把父类的特征传给中间子类,还可以向下传给中间子类的子类。它服务于概括。继承机制减少代码冗余,减少相互间的接口和界面。

传播:传播是一种作用于聚集和联合的工具,用于描述复合对象或集合对象对成员对象的依赖性并获得成员对象的属性的过程。它通过一种强制性的手段将成员对象的属性信息传播给复合对象。

区别:

1)继承是用概括(“即是”关系)体系来定义的,服务于概括,而传播是用聚集(“成分”关系)或联合(“成员”关系)体系来定义的,作用于联合和聚集;

2)继承是从上层到下层,应用于类,而传播是自下而上,直接作用于对象;

3)继承包括属性和操作,而传播一般仅涉及属性;

4)继承是一种信息隐含机制,只要说明子类与父类的关系,则父类的特征一般能自动传给它的子类,而传播是一种强制性工具,需要在复合对象中显式定义它的每个成员对象,并说明它需要传播哪些属性值。

18、分类码和标识码

分类码:按照信息分类编码的结果,利用一个或一组数字、字符,或数字字符混合标记不同类别信息的代码。分类编码主要是为了空间数据格式的统一和数据的共享。分类码多采用线分类法,形成串、并联结合的树形结构。

标识码:在要素分类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原则编码,用以对某一类数据中某个实体进行唯一标识的代码。它便于按实体进行存贮或对实体进行逐个查询和检索,以弥补分类码的不足。标识码具有唯一性,是联系矢量数据和与其对应的属性数据的关键字。

19、数据编码与地理编码

数据编码:为实现空间数据的计算机存储、处理和管理,将空间实体按一定的数据结构转换成适合于计算机操作的过程。其中矢量数据结构的编码方式有实体式、索引式、双重独立式和链状双重独立式;栅格数据结构的编码方式有直接栅格编码、行程编码、链式编码。

地理编码(地址匹配):指建立地理位置坐标与给定地址一致性的过程。也是指在地图上找到并标明每条地址所对应的位置。地理编码是GIS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功能。地址匹配,或地理编码,就是一个通过地址中某路段的起始,终了位置,并同时考虑到单双号因素,以确定地理位置的过程. (一个大型的政府GIS要求能够将任何数据移植到空间坐标系中,这个过程包括对数据的准确分类和注册,以及使所有的数据能够与一个空间坐标系建立关联;从而保证数据库中的每一个对象被准确无误地叠加在地图上,建立空间信息与非空间信息之间的联系。因此,地理编码在城市空间定位和分析领域内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如满足城市规划建设以、公安部门119、110报警系统等基于位置的服务要求。)

20、图幅拼接与图幅合并;

图幅拼接:当对底图进行数字化或扫描时,由于图幅较大或采用小型数字化仪、扫描仪时,难以将底图以整幅的形式来完成,这时需要分幅输入,然后进行图幅拼接。当两幅图进行拼接时,需对图幅进行边缘匹配处理。

图幅合并:

21、矢量、栅格结构、TIN、四叉树编码

矢量:它假定地理空间是连续,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多边形等地理实体,坐标空间设为连续,允许任意位置、长度和面积的精确定义。对于点实体,矢量结构中只记录其在特定坐标系下的坐标和属性代码;对于线实体,用一系列坐标对的连线表示;多边形是指边界完全闭合的空间区域,用一系列坐标对的连线表示。

栅格:是以规则的像元阵列来表示空间地物或现象的分布的数据结构,其阵列中的每个数据表示地物或现象的属性特征。换句话说,栅格数据结构就是像元阵列,用每个像元的行列号确定位置,用每个像元的值表示实体的类型、等级等的属性编码。

TIN:是一种表示数字高程模型的方法,他根据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所以TIN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在整个区域内连续而不可微。他既减少了规则格网方法带来的数据冗余,同时在计算(如坡度)效率方面又优于纯粹基于等高线的方法。

四叉树编码:一种栅格数据结构的压缩编码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一幅栅格地图或图像等分为4部分,逐块检查其网格属性值(或灰度),如果某个子区的所有格网值都具有相同的值,则这个子区就不再继续分割,否则还要把这个子区再分割成4个子区。这样递次分割,直到所有子区都只含有相同的属性值或灰度为止。按其编码的方法不同分为常规四叉树和线性四叉树编码。

22、数据变换、数据重构、数据抽取

1)数据变换:指对数据从一种数学状态转换为另一种数学状态,包括投影变换、辐射纠正、比例尺缩放、误差改正和处理等;

2)数据重构:指对数据从一种几何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几何形态,包括数据拼接、数据截取、数据压缩、结构转换等;

3)数据抽取:指对数据从全集合到子集的条件提取,包括类型选择、窗口提取、布尔提取和空间内插等。

23、组件式GIS与Open GIS

组件式GIS,即将已有的巨型GIS分解为若干可互操作的自我管理、相互独立的组件,包括数据管理组件、空间查询组件、数据获取组件、专题制图组件和显示组件等。它们建立在分布式的对象结构基础之上,应用了最新的分布式技术如OMG的CORBA,Microsoft的OLE/COM以及SUN的Java技术。这些组件具有与平台和操作系统无关性,GIS应用的开发者可以利用这些组件快速地组装GIS应用软件。

Open GIS,即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是为了使不同的GIS软件之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以及在异构数据库中实现信息共享的途径。

24、科学计算可视化、虚拟现实、三维GIS

科学计算可视化: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科学计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及计算结果转换为图形和图像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是一项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触、嗅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目前VR已逐渐从实验室研究项目走向实际应用,即使VR系统具有真正意义的分布性、三维型、交互性、多媒体集成性和境界逼近性,从而更接近实用

三维GIS:人们常把DEM误认为是三维模型。但从本质上讲,DEM是二维的,因为它只能表示地表的信息,不能对地表内部进行有效的表示。目前,人们常把DEM称为2.5维的数据模型。真三维模型V=f(x,y,z),z是一自变量,不受x,y的影响。三维GIS的要求与二维GIS 相似,但在数据采集,系统维护和界面设计等方面比二维GIS复杂得多,如三维数据的组织与重建,三维变换、查询、运算、分析、维护等方面。

25、WebGIS、Mobile GIS、grid GIS

WebGIS:是指工作在Web网上的GIS,是传统GIS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具有传统GIS 的特点,可以实现空间数据的检索、查询、制图输出、编辑等GIS基本功能,同时也是Internet 上地理信息发布、共享和交流的基础。

Mobile GIS:国际GIS界将GIS、GPS和无线互联网一体化的技术称为移动GIS。移动GIS具有信息处理智能化、信息来源多样化、位置服务动态化等优点。

grid GIS:网格是高性能计算机、数据源、Internet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和发展,它具有高性能、一体化、知识生产、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等优点,我们把应用网格技术来解决GIS中的问题的方法和技术称为grid GIS。它将促进GIS向网络化、标准化、大众化、一体化和实用化的方向纵向发展,最终实现空间信息的全面共享和互操作。

26、NII、NSDI、国家信息化

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美国政府对NII的定义是,NII是一个能够给用户随时提供大容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

和图象相互传递信息。概括地说,NII是以建设高速信息通信网络为主要目的,以光纤、卫星、微波、程控电话、无线移动等通信方式的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我国目前的信息基础设施有:金桥、金关、金卡、金税等

NSD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指一个国家描述地球上地理要素和现象的分布和属性的所有地理信息组合,以及对这些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发、使用、集成、融合以及相互操作,建立一个共享的空间信息框架所需的设备、技术、政策、标准、体系结构和人力资源。国家信息化: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以高起点融入经济全球化为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包括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的全过程中包括分布式数据库建设、GIS建设、网络经济和网络生存平台的建设等,通过深入开发、广泛利用资源,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等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

27、数字地球、数字城市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一个以地理坐标(经纬网)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的和多维显示的虚拟系统。更详细的讲,数字地球是指以地球为对象,以地理坐标为依据,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的和多种数据的融合,并可用多媒体和虚拟技术进行多维的(立体的和动态的)表达,具有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特征的技术系统。

数字城市:广义的”数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狭义的"数字城市"概念:即利用"数字城市"理论,基于3S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

28、空间信息网格、空间信息栅格

空间信息网格:网格技术与空间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

广义空间信息网格是在信息网格上运行的天、空、地一体化地球空间数据获取、信息处理、知识发现和智能服务的新一代整体集成的实时/准实时空间信息系统。

狭义空间信息网格是在网格技术支持下的新一代GIS,不论用户在何种“客户端”上Grid GIS 都可以向用户提供优化聚合后的协同计算资源和及时的个性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网格城市管理模式是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城市区域分为若干网格单元,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此与计算机网格毫无关系。

空间信息栅格(SIG):是一种汇集和共享空间信息资源,进行一体化组织与处理,具有按需服务能力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SIG的建立将为间信息用户对空间数据进行信息获取、共享、访问、分析和处理提供技术支持,为空间信息应用提供一个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基础设施,确保来自任何空间信息源的信息(any event)经过处理能在任何时候(anytime)发送并服务于在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有需求而且有相应权限的空间信息用户(anyone),即实现所谓的"4A"目标。

29、拓扑关系、元数据

拓扑关系:是一种对空间结构关系进行明确定义的数学方法。是指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可以假设图形绘在一张高质量的橡皮平面上,将橡皮任意拉伸和压缩,但不能扭转或折叠,这时原来图形的有些属性保留,有些属性发生改变,前者称为拓扑属性,后者称为非拓扑属性或几何属性。

元数据:数据的数据,是关于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描述性信息。其中,空间元数据(Geospatial Metadata)是地理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描述性信息。它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内容、质量、条件和其他特征进行描述与说明,以便人们有效地定位、评价、比较、获取和使用与地理相关的数据。

3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地面模型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地形模型不仅包含高程属性,还包含其它的地表形态属性,如坡度、坡向等。dem通常用地表规则网格单元构成的高程矩阵表示,广义的dem还包括等高线、三角网等所有表达地面高程的数字表示。在地理信息系统中,dem是建立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的基础数据,其它的地形要素可由dem直接或间接导出,称为“派生数据”,如坡度、坡向。

数字地面模型通用的定义:描述地球表面形态多种信息空间分布的有序数值阵列,从数学的角度,可以用下述二维函数系列取值的有序集合来概括地表示数字地面模型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

Kp=fk(up,vp) (k=l,2,3,…,m; p=1,2,3,…,n)

Kp为第p号地面点上的第k类地面特性信息的取值up,vp为第p号地面点的二维坐标

m(m大于等于1)为地面特性信息类型的数目;n为地面点的个数

31、空间插值、克里金(Kriging)插值

空间插值——空间插值常用于将离散点的测量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以便与其它空间现象的分布模式进行比较,它包括了空间内插和外推两种算法。空间内插算法:通过已知点的数据推求同一区域未知点数据。空间外推算法:通过已知区域的数据,推求其它区域数据。

克里金(Kriging)插值:克里金(D.G.Krige)提出了一种优化插值方法,它充分吸收了地理统计的思想,认为任何在空间连续性变化的属性(称为“区域性变量”)是非常不规则的,不能用简单的平滑数学函数进行模拟,可以用随机表面给予较恰当的描述。这种应用地理统计方法进行空间插值的方法,称为克里金(Kriging)插值。

32、统计表面、趋势面分析、回归模型

统计表面——表面是含有z值的形貌,z值又称为高度值,它的位置被一系列x和y坐标对定义且在区域范围内分布。z值也常被认为是高程值,但是不必局限于这一种度量。实际上,在可定义的区域内出现的任意可测量的数值(例如,序数、间隔和比率数据)都可以认为组成了表面。一般使用的术语是统计表面,因为在考虑的范围内z值构成了许多要素的统计学的表述(robinson et al., 1995)。

趋势面分析:是用一个多项式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用该多项式所代表的曲面来逼近(或拟合)现象分布特征的趋势变化,也就是用数学方法把观测值分解为两个部分:趋势部分和偏差部分。趋势部分反映区域性的总的变化,受大范围的系统性因素的控制;偏差部分反映局部范围的变化特点,受局部因素和随机因素的控制。

回归模型:所谓回归模型方法,就是从一组地理要素(现象)的数据出发,确定这些要素数据之间的定量表述形式,即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回归模型,根据一个或几个地理要素数据来预测另一个要素的值。这种回归模型就是一种预测模型。

33、移动数据库、移动计算模型

移动数据库(Mobile Database):是指在移动计算环境中的分布式数据库,其数据在物理上分散而在逻辑上集中,它涉及数据库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通俗地讲,移动数据库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人在移动时可以存取后台数据库或其副本;人可以带着后台数据库的副本移动。移动数据库的特点类似于移动GIS的特点。

移动计算模型:移动计算环境包括移动计算机(移动主机)和有线计算机网络。移动主机通过被称为移动支持站点的计算机与有线网络通信。每个移动支持站点管理其蜂窝(即它所覆

1.SVG(Scalable Vector Graphic):是一个标准开放的矢量图像格式.它使你设计的网页可以更加精彩,更加细致.使用简单的文本命令,SVG甚至可以做出诸如色彩线性变化,自定义置入字体,透明,动态效果,虑镜效果等各式常见的图像效果.

2.数据中心:作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的网络结点,已成为当前数据存储、管理和共享的主要模式。数据存储局域网作为数据中心独立管理、存储海量数据,建立安全可靠的数据安全和备份管理平台也普遍得到采用。元数据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等成为数据的共享和互操作,以及决策支持分析的关键技术。

3.空间数据分发技术: 地图与网络紧密结合,可以利用网络分发数据,同时对网络虚拟空间(Cyber-Space)发生的现象与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

4.多样化的地理信息服务形式:地理信息系统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产物,我国的GIS软件从开始主要是综合性基础软件,发展到基础平台软件、应用开发平台软件、专项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系列产品。实现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成为研究热点,在服务应用方面GIS形成多种形式的集成化信息产品

5.空间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从海量数据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空间数据挖掘就是从海量空间数据中自动、快速、有效地提取模式和发现知识,在GIS数据库平台及其基本空间分析功能基础上,根据地学空间数据特点,将机器学习算法引入GIS,形成自动化、智能化的地学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通用模型。

6.曼哈顿距离——两点在南北方向上的距离加上在东西方向上的距离,即d(i,j)=|xi-xj|+|yi-yj|。对于一个具有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规则布局的城镇街道,从一点到达另一点的距离正是在南北方向上旅行的距离加上在东西方向上旅行的距离因此曼哈顿距离又称为出租车距离,曼哈顿距离不是距离不变量,当坐标轴变动时,点间的距离就会不同。

7.分层设色法:将地貌按高度划分为若干高程带,逐带设置不同且渐变的颜色表示地面起伏形态的方法。

8.电子地图:是数字地图与GIS软件工具结合后的产物,它是一种处于运动状态的数字地图,这种运动状态或是输入、输出,或是显示、检索分析。它以电磁材料为存储介质,并依托于空间信息可视化系统再现。在较新的技术基础上,它使用几乎一切GIS技术工具,并且可以提供传统GIS的大范围、多要素的综合分析技术手段。这些,在电子地图集中得到更为集中的反映。

9.数据压缩:数据压缩的目的是减少冗余数据,减少数据的存储量或是加快后继处理的速度,在GIS数据压缩中一般有矢量数据压缩和栅格数据压缩两种。

10.动态分段:是在数据库中纪录道路的每种属性的起止点到道路原点的距离,并不是真的将道路切断存储,适合于动态的分析,顾名动态分段。

11.二维行程编码结构:在生成线性四叉树之后,仍然存在前后叶结点的值相同的情况,因而可以进一步压缩数据,将前后值相同的叶结点合并,形成一个新的线性表列。这种记录方式类似游程编码,但是所合并的不是栅格单元,而是合并了代表范围大小不一的叶结点,所以称它为二维行程编码。

gis名词解释讲解学习

g i s名词解释

五. 名词解释 1. 专题地图 地理信息系统中,管理的空间数据是矢量格式的地物对象,这些地物对象不仅具有空间位置特征,而且具有非空间的属性数据。在表现这些地物对象时,除了显示空间位置以外,同时还可以以特定的方式显示某个或多个相关的属性,生成专题地图。 2. 数据字典数据库 数据字典是一组表和视图结构。它们存放在SYSTEM表空间中。它存放有数据库所用的有关信息,对用户来说是一组只读的表。数据库数据字典不仅是每个数据库的中心。而且对每个用户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用户可以用SQL语句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字典。 3. 数字地球 以纸制地图的数字存在和数字表现形式,是在一定坐标系统内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的地面要素和现象的离散数据,在计算机可识别的可存储介质上概括的、有序的集合。 4. 空间数据质量 指数据对特定用途的分析和操作的适用程度。可以使用误差或不确定性的概念来描述。描述的指标有准确性、数据的精密性、分辨率、比例尺、误差、不确定性等。 5. DTM 为数字地形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6. 地理数据 各种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数据特征、属性(特征)数据和时间特征数据三大部分 7.地理信息 有关地理实体空间分布、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信息,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及环境数据的解释 8. 3S集成 3S是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遥感RS(Remote Sensing)和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简称。3S技术是指GIS、RS、GPS技术的综合或一体化形成的集成系统。在这种集成系统中,GP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及时地对GIS的空间数据进行更新;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综合处理、动态存储、集成管理、分析加工,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并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 9. 邻接矩阵 表示一个图的常用存储表示。它用两个数组分别存储数据元素(顶点)的信息和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边或弧)的信息 10. 网络GIS 以网络为中心的地理信息系统,它使用互联网环境,为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提供GIS功能(如分析工具,制图功能)和空间数据及其数据获取能力 11. 数字高程模型DEM

儿少分章节重点考试资料缩印版

名词解释 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长(growth):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分乃至全身的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和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变。 发育(development):指细胞、组织的分化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变。 成熟: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已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的能力。 成熟度:专指某一特定生长发育指标当时达到的水平占成人水平的百分比。 生长发育可塑性:指人体结构、功能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生活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能力。 生长发育指标体系:体格发育指标,体能发育指标,心理行为发育指标 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为0~25岁。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群体,在此基础上向学龄前儿童和大学生群体延伸。三个鲜明的发展特征:1.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中小学生的三大特点:正在旺盛生长发育;生长的同时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2.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不仅关注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而且充分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3.核心任务是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主要研究内容: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2.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阶段性:婴儿0-1,幼儿前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5-12,青春期10-20 女孩比男孩早1~2年,青年期18-25。3.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平衡的。第一突增期:胎儿4个月开始至出生后一年,身长(胎儿中期4-6个月)体重(胎儿后期7-9个月);第二突增期;青春期(女9-11至13-15 男11-13至15-17); (1)突增期意义:1补充适当的营养2保证充足的睡眠3保证足够的锻炼。4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组织、器官的生长模式在时间进程上是不同的。(2)程序性:1头尾发展律(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由上至下、由近而远) 2近侧发展律(瘦的精细动作,近-远,粗-细,简单-复杂)3向心律(童年期和青春期,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3)Scammon生长模式:1一般型:肌肉、骨骼脏器等,两次突增;2神经系统型:发育最早,一次突增,先快后稳;3淋巴系统型:发育最旺盛,一次突增,有升有降;4生殖系统型:发育开始最晚,一次突增,先慢后快。5.子宫型:子宫,肾上腺发育在出生时较大,其后迅速变小,青春期开始前才恢复到出生时的大小;其后迅速增大。(4)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1生长轨迹现象:在外环境五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呈现一种轨迹现象,其中遗传基因起关键作用;2赶上生长:因某种因素生长发育受阻的儿童,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3生长关键期:生长关键期是器官和组织的快速生长期,此时受到干扰,常导致永久性的缺陷和功能性障碍。 体能:是指人体具备的能胜任日常工作和学习而不感到疲劳,同时有余力能充分享受休闲娱乐生活,又可应付突发紧急状况的能力。(体能发育过程的不均衡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性别特征) 体成分(身体成分):指人体总重量中不同身体成分的构成比例,属化学生长的范畴。(体成分的两成分模型由体脂重和去脂体重) 青春期(adolescence):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的逐渐过渡的时期,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青春期的年龄区间为10~20岁,WHO把青春期定义为这样一个时期:1.是个体从出现第二性征到性成熟的生理发展过程;2.是个体从儿童认知方式发展到成人认知方式的心理过程;3.是个体从社会经济的依赖性到相对独立状态的过渡。女性青春期的时间跨度一般为10~18岁,男孩为12~20岁。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1.体格生长加速,以身高为代表的形态指标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2.各内脏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功能日趋成熟;3.内分泌功能活跃,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明显增加;4.生殖系统功能发育骤然加快,迅速成熟,到青春晚期已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5.男女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使两性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更明显;6.青春期心理发展骤然加快,产生相应的心理-行为变化,可能出现一些青春期特有的心理-行为问题。 青春期发育类型:早熟型(盆宽窄肩的矮胖体型,突增维持1年左右)、晚熟型(瘦高,维持2年以上)、一般型(介于二者之间,维持两年左右) 矮身材:身高低于其性别--年龄组正常值的第三百分位P3。垂体性侏儒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遗传代谢性疾病、生长迟缓、家族性矮身材、体质性生长迟缓。高身材指个体的身高高于其性别年龄相应标准的第97百分位数以上。按原因分:家族性高身材、体质性生长发育加速、巨人症。 性早熟(sexual preiocity):是一种以性成熟提前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一般指男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8岁前出现乳房增大活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一般分真性性早熟,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启动引起;假性性早熟,多因性腺或肾上腺皮质肿瘤等导致性激素分泌过多,环境污染物种的激素成分,外源性性激素药物,含性激素制剂的不当应用也可引起;部分性早熟,患儿仅有某一方面的单独提前发育现象、不伴随其他异常表现;体质性性早熟,女孩8~8.5岁前出现第二特征指标一项以上发育或10岁前来初潮男孩9~9.5岁前出现睾丸增大或阴毛生长,本质上属健康人群。 青春期性发育障碍(delay puberty):一般指男童14岁未出现睾丸增大,女童13岁未出现乳房发育为判断标准。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遗传和环境因素,其中前者决定了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即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后者决定了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该潜力的正常发挥,决定发育的速度以及最终可达到的程度。①遗传因素:遗传的家族.种族影响:如家族聚集性和种族差异,是遗传影响的具体表现,身高、 性成熟早晚、生长突增模式、月经初潮年龄,都与家 庭遗传有关,种族影响对个体的体型、躯干、和四肢 的长度的比例等作用很大;双生子研究。②环境因素: 1)营养2)体育锻炼3)疾病4)生活作息制度5) 气候和季节6)环境污染7)社会家庭因素。 双生子研究:MZ同卵,DZ异卵 遗传度:是衡量遗传、环境因素各自对表型性状总变 异相对作用大小。越接近1,遗传作用越大。 生长发育调查方法含义以及特点:1)横断面调查; 在某一较短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 对象对某几种指标的一次性大标本调查。特点:通过 其,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资料。在一个较大地区范 围内通过调查得出某项指标的正常值,建立该地区儿 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标准;也可将本地区本人群的调查 结果与其他地区人群结果作比较,以了解本地区儿童 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并作为评价本地区儿童少年保 健工作效果依据;对同地区同人群的连续多次调查, 可比较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分析生长长期趋势。调 查规模达时间短,需较多测试人员,调查前应该有详 细的计划严格的人员分工和测试程序,调查项目不宜 过多,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对所 处的内外环境属性有明确规定2)追踪性调查;是一 种动态观察,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对象,在较长一段 时间内进行的定期,连续多次的调查,观察儿童少年 的生长发育动态。制定生长速度正常值,揭示生长发 育规律性,系统深入的观察分析某些内外因素对生长 发育的长期影响。调查对象自始至终是同一组人群, 故反应的生长发育规律较横断面调查更加准确,更能 确切的反映人群或个体的生长速度。费时长,调查中 人员和对象都容易流失,从调查开始即应采取措施保 证其稳定性,最大限度减少样本流失。尽量使用同一 型号的测试器材,技术标准保持一致,使前后结果有 可比性。3)半纵向调查;将横断面和追踪调查两种 方法混合,克服追踪调查所需年限太长,研究样本易 流失的缺点。节约时间和工作量。只具有部分的追踪 性质,获得生长发育速度是近似的,将会出现两组不 同对象的重叠,产生差异,需利用适当的统计方法修 匀。 生长发育的评价的实际意义:1.了解个体、群体的生 长发育现状,处于什么等级、发展趋势如何;2.为评 价遗传--环境影响因素,考察学校卫生工作实效、开 展保健干预提供依据;3.筛查、诊断生长发育障碍。 生长发育评价既针对个体也针对群体,由生长发育水 平、生长速度、发育匀称度(指标间相互关系)和体 质综合评价报告等四类内容组成。 生长发育评价方法:一:等级评价法和离差曲线图法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二:指数法:利用数学公 式,根据身体各部分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相 连,转化成指数进行评价。身高坐高指数:根据人体 躯干与下肢的比例关系,从纵截面角度反映体型,分 为长躯型、中躯型、短躯型(坐高cm/身高cm*100%); 反映生理功能指数:身高肺活量指数和体重肺活量指 数=肺活量/身高或体重;BMI营养状况指数。三:Z 分法:Z标准差法,是一种特殊类型离差法。它不以 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而是以中位数为中心,将资料 从偏态分布大体转换为正态分布,再取+-1Z、+- 2Z、+-3Z为界值点,建立正常值。通过正态转换过 程,实测值即被转换成Z分,由此确定发育等级。四, LMS法:三大优势:1.对百分位数法、Z分法既沿袭 又修正。2.只要使用的样本量达到要求,所制成的正 常值或标准课精确到个位。3.各相邻百分位数值间不 会出现交叉、颠倒或重叠,从而使所定正常值或标准 的精确性显著提高。五:发育年龄评价法:是指用某 些身体形态、生理功能指标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水平及 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发育状况。(四 种:形态年龄,第二性征年龄,齿龄,骨龄) 心理卫生(精神卫生):是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类 心理健康的科学。包括一切旨在改善心理健康的措施, 使人能按自己的身心潜能进行活动。(对儿童来说, 就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健全性格、提高儿童对 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精神方面的各种问题) 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心1.智力发展2.情绪反应 适度 3.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相符。4.行为协调,反 应能力适度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6,个性的稳 定和健全 心理障碍: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偏倚称心理卫 生问题,若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超过相应年龄的允 许范围,称心理障碍。(20%) 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主要有: 1、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力 差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初入学儿童。注意 有些属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时出现的暂时性适 应不良。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是以 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冲动、过度活动、学习困难为特 征的综合征。通常起病于7岁之前, LD学习障碍:是指学龄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写、表 达、推理、计算能力等学习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 上的特殊性障碍,包括阅读障碍、数学障碍、书写障 碍、非特定性学习障碍等。) 2、情绪问题紧张焦虑、孤僻、强迫行为、恐怖。(焦 虑指突如其来出现的、无明显躯体原因的恐惧感,若 经常反复出现,已形成儿童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常 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强迫行为:指儿童以强迫观念和 强迫动作为主,伴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的一类症候群。 恐惧:当参与某项活动或面临某种情景式产生过分强 烈、持续的紧张、恐惧和回避情绪。心境障碍:又称 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经高涨或低落 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 变。) 3、品行问题如偷窃、经常撒谎、攻击性行为。 4、 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口吃、遗 尿。5、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 称自闭症,是由脑发育不良引起的,以社会功能、语 言沟通缺陷为主,伴异常狭窄的兴趣和行为特征的儿 童期发育行为障碍。表现:交流障碍、言语发育障碍、 行为刻板重复、智力落后、感觉异常。 青春期心理咨询:专指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少年(尤 其是那些存在心理问题者),运用心理商谈的技术、 程序和方法,帮助其对自己与环境形成正确的认识, 矫正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 社会生活产生良好的适应。原则:保密、限时、自愿、 情感自限、延期决定、伦理规范。 生长发育指标:发育水平、营养状况、智力。 生命指标:婴儿死亡率:IMR是指在所给定的年份内 每1000名活产儿在0~1岁期间的死亡人数,反映活 产儿一年内的死亡概率。它是国际公认的衡量一个国 家/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居民健康状况、卫生保健事业 发展的重要标志。 疾病指标:因病缺课率:以月为单位计算因病缺课的 人时数或人日数占授课总时数的比例。反映学生健康 状况的重要指标。 生命质量指标:包括日常功能指标、心理社会功能评 定、专门性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综合性生活质量评定 量表。 六、视力不良:视力低下,是在采用远视力表站在5m 远处检查时,裸眼视力低于 5.0 。(近视不能仅凭上 述检查而必须通过眼科的散瞳验光才能确诊)。 近视: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 于正常,但视近正常,它是由于屈光不正所致。严 格定义是在不使用调节功能状态下,远处来的平行光 在视网膜感光层前方聚焦。 预防近视的措施:1.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预防近视 眼的基本措施是限制过多的长时间近距离视近活动, 每日可3~4次向5m以外的远处眺望,远望时宜选择 固定目标,每次5~10分钟,避免刺眼的强光刺激; 2.重视读写卫生:阅读、书写时坐姿要端正,眼书距 离保持在30~35cm左右,避免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地 方读写;3.开展体育锻炼,增加室外活动,认真做好 眼保健操:活动有助使眼压下降;4.合理饮食,注意 营养:合理营养是预防近视眼的综合措施之一;5.改 善学习环境6.定期检查视力:学校应每年两次进行视 力检查;7.健康教育:开展用眼卫生的健康宣教。8. 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发生。 七、龋齿:龋齿是牙齿在身体内外因素作用下,硬组 织脱矿,有机质溶解,牙组织进行性破坏,导致牙齿 缺损的儿童少年常见病。患牙不能自愈。患龋后不仅 引起疼痛,而且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对生长 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流行病学特点:1.龋患率:幼儿园儿童高于小学生, 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城市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 城市。2.龋均(总龋牙数/受检总人数)和患者龋均(总 龋数/患龋总人数)都是反映龋齿患病程度的重要指标, 防龋工作重点在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人群上。3.5岁 乳牙无龋率,12岁恒压龋均。4.好发牙和好发部位: 乳龋的好发牙是第1、2乳磨牙(第4、5乳牙),尤 其第2乳磨牙;恒龋的好发牙是第1、2恒磨牙(第6、 7恒牙)尤其第1恒磨牙(俗称“六龄齿”);恒龋的 好发部位相同都以咬合面为主。 四联致病因素论:1、细菌和菌斑,是根本原因。主 要的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可合成葡糖基转移酶,使 蔗糖转化为高分子细胞外多糖,使牙齿内的酸度增加, 有利于菌斑的形成。2、食物因素,是物质基础,碳 水化合物(尤其蔗糖)是致龋的主要食物,不仅可以 酵解产酸,降低菌斑的PH值,而且参与菌斑形成和 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蔗糖消耗量和龋齿发病率 间存在高度正相关。3、宿主,是重要条件。指牙齿 对龋病的抵抗力或敏感性。。4、时间因素是发生过程。 儿童系统防龋法:1.定期检查、早期诊断。2.控制牙 菌斑。3.讲究饮食卫生,增强宿主抗龋力。4.健全学 校口腔疾病防治网。 八、缺铁性贫血:是由不同程度缺铁引起的以小细胞、 血红蛋白低下为特征一类贫血总述。防治要点:一般 治疗(饮食),病因治疗,铁剂治疗,针对性防治综 合措施,预防铁中毒。 九、肥胖:肥胖是在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因能 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从而 危害健康的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 肥胖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纯性肥胖,主要因摄食量 过多、“以静代动”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等原因引 起;另一种是继发性肥胖,因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或 代谢性疾病引起。 男女18岁时都分别取BMI值24和28为超重和肥胖 界指点。体脂率男超过20%,女14岁以下超过25% 或14岁以上超过30%为肥胖。肥胖的防治:养成良 好的饮食习惯,纠正偏爱高糖、高脂、高热量饮食的 不良习惯。限制过量进食,对体重定期检测,加强体 育锻炼与户外活动。 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1适合年龄、性别和健康情况 2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3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 基本原则:①循序渐进②全面锻炼③准备和整理运动 ④运动与休息交替 体育课的结构:开始部分2-3min,准备部分6-12min, 基本部分25-30min,结束部分3-5min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决定于课程强度,密度,时间三大 因素 靶心率:达到最大运动强度60%—70%的心率,是判 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常用指标,是运动时需要达到的 目标心率,是判断有氧运动的主要指标。健康人 130-180。=安静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60% 评价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指标还有脉搏(心率)曲线图、 平均脉搏、脉搏指数(=平均脉搏/安静脉搏)(中学生 1.6~1.8) 学生一天应有至少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注意饭前 饭后一个小时不宜剧烈运动。运动时大量排汗,必须 少量多次饮水,适量补充水分和盐分。在补充水分和 电解质的同时,还应注意适当补充钙等无机盐。 预防运动性创伤方案?1安全防范法2保护帮助法3 量力适应法4准备活动法 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1主观感觉,包括运动时的排 汗量,运动后的心情,睡眠食欲等方面的自我感觉, 其他身体疲劳感觉、睡眠、食欲、运动情绪等2客观 评价:内容包括测试脉搏,监测体重,分析运动成绩 的变化、进行体能和其他形态、功能的测量等。 健康监测体系(三部分):健康体检、检测结果报告、 建立健康档案。 健康教育基本内容: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 心理健康,生长发育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性及卫生意义:1始动调节:大 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刚开始时,因脑细胞和其他相关 器官、系统的功能尚处于较低水平,需要一定的起动 时间。伴随工作时的能量消耗,工作能力将逐渐提高, 该现象称~。据此,在学日、学周、学期开始时规定 的学习难度、学习强度都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强。2 优势法则:各种脑、体力活动内容,在大脑皮质上各 有其代表区域。皮质能从机体受到的大量刺激中,选 择最符合自身目的和兴趣的一些刺激,在脑皮质引起 强烈的兴奋区域,即优势兴奋性。其兴奋性高于其他 区域,而且能将皮质其他部位的兴奋性吸引过来,加 强自身的兴奋性,又使那些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因此, 优势兴奋性的形成可明显提高学习效率。所以,组织 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该内容的持续时间应适应受 教育者的年龄特点。3动力定型:如果儿童体内外的 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多次重复后,在大脑上的兴奋、 抑制过程及与此相关的神经环路将相对固定下来,形 成动力定型。因此,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良好的学习 态度、健康的行为方式应从小培养。4镶嵌式活动: 伴随学习性质的变化,脑皮层的功能在定位上(兴奋 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相互轮换,称为~。 因此,教学安排中应注意课程性质的轮换,脑力与体 力活动交替,以确保脑皮层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旺盛的 工作能力。5保护性抑制:一旦大脑皮层的活动超过 其功能限度,皮层反馈性的进入抑制状态,称为保护 性抑制。~是一种生理状态,也是早期疲劳的表现, 对保护脑皮层免受功能衰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教 育过程中如果能注意到学生的早期疲劳表现,适当组 织休息或安排其他活动,脑皮层功能活性将很快恢复; 如果任其发展,不采取劳逸结合措施,学生的疲劳状 态就会持续下去并逐步加重,甚至发展成病理性的 “过劳”状态。 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况; 遗传;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生活条件;养育和生活 方式。 疲劳:在过强、过猛的刺激或刺激强度虽不大但持续 长时间的作用下,使大脑皮层细胞的功能消耗超过限 度,所产生的保护性抑制。是一种生理现象,出现早 期疲劳是学习生理负荷达到临界限度的指标。 试述学生学习疲劳的表现和评价学习疲劳的意义。第 一阶段又称早期疲劳。机制是优势兴奋性降低,不能 实行对周围区域的抑制(内抑制障碍)。表现为上课 时坐立不安,小动作多;注意力转移。条件反射实验 出现错误反应增加。有些人的早期疲劳内抑制表现不 明显,主要反应是兴奋过程出现障碍。早期疲劳的重 要特点是:兴奋过程或内抑制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有障 碍性表现。第二阶段又称显著疲劳。机制是大脑皮层 的保护性抑制加深、扩散,特点是兴奋过程和内抑制 都减弱或发生障碍。具体表现:上课打呵欠和瞌睡; 对条件刺激的错误反应增多,反应量减少,反应时延 长,有时甚至出现后抑制现象。 学校的作息制度符合哪些原则?1、符合皮层的功能 的特点和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使学习活动与休 息的交替安排合理化2、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健康 水平的儿童少年应区别对待,分别制度3、既能满足 学习任务,又要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学校 与家庭作息制度相互协调统一5、制度一经确定,不 要轻易改变 一日生活制度:1课业学习:小学1、2年级不超过 4h,3、4年级5h,5、6年级6h,初中7h,高中8h; 2、每节课持续时间:小学40分钟;中学45分钟;大 学50分钟3、课外活动:小学生不少于3-3.5h,中学 生2-2.5h,其中至少有1h体育锻炼时间。中学生每周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宜少于3次,每次45min。4、睡 眠:小学生10h,中学生9h,大学生8h。5、休息: 每节课休息10min,第2、3节课间休息20min。炎热 夏季保证短时间午睡。6、自由活动:每天看电视或 课余上网时间不宜超过1h。7、进餐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 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 行为。特征:1.明显偏离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 的期望。2.对健康的危害程度各异。3.有个体聚集性 和群体聚集性。4.有鲜明的后天习得性。5.青少年行 为有良好的可塑性。导致的危害:危及健康和生命, 产生潜在危险,引发性传播疾病。分类:易导致非故 意伤害的行为、致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滥用行为、精 神成瘾行为、危险性行为、不良饮食和体重控制行为、 缺乏体力活动行为。 伤害:是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事件和心理 行为因素等导致个体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残疾 或死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分为非故意伤害和故意伤 害。 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有:宿主因素(年龄 性别种族心理行为特征生理缺陷与特征),家庭因素, 社会因素,物理因素(地区因素),其中伤害事故出 现的两个高峰在婴儿期和青春期 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预防控制干预包括教育干预, 技术干预,工程干预,经济干预,称为“四E策略”。 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 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 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一类行为 校园暴力:发生在校园内、上下学途中、其他与学校 活动相关的所有暴力行为。分为躯体暴力、言语/情感 暴力、性暴力三种形式。 教学楼的卫生原则:1.保证教学顺利进行。2.光线好、 通风好。3.方便师生课间休息和户外活动。4.保证师 生安全。 教室内部设计的卫生要求?1 足够的室内面积 2 良 好的采光照明和室内微小气候 3防止噪音干扰 4 便 于学生就座和通行,便于清扫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采光系数:或称自然照度系数,为综合评价教室的采 光状况,指室内某一工作面的天然光照度与同时室外 开阔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一般最低采光系数 不低于2.0% 教室课桌面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300lx,黑板面平均 垂直照度不应低于500lx,照度均匀度不低于0.7 教室人工照明的卫生要求:保证课桌面和黑板面上有 足够照度,照度充分均匀;不产生或少产生阴影,没 有或者尽量减少眩光作用;不因人工照明导致室内温 度过高而影响空气的质量和安全性。 桌椅高差:为桌近缘高与椅高之差。1/3坐高+1~2cm 课桌椅尺寸有11个型号,不同身高不同型号,桌椅 配套,同号搭配。 教室自然采光的卫生要求:满足采光标准,课桌面和 黑板上有足够光照;照度分布均匀;单侧采光的光线 应自学生作为左侧射入,双侧采光也应将主要采光窗 设在左侧;避免产生较强的眩光作用,创造愉快、舒 适的学习环境。 玻地面积比不低于1:5 黑板反射系数<20% 投射角不小于20~22°,最小开角不小于5°。 室深系数不小于1:2。 采光方向:南北向双侧,左侧 学校卫生监督: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 政策和学校卫生标准,对学校建筑设备、学校生活环 境、学生用品、学校卫生服务工作等进行监督检查的 系列性执法活动。

GPS复习题

《GPS定位原理与应用》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卫星星历:描述某一时刻卫星运动轨道的参数及其变率。 2、天线高:观测时接收机天线平均相位中心到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同步闭合环: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所构成的闭合环。 4、周跳:由于GPS接收机对于卫星信号的失锁而导致GPS接收机中载波相位观测值中的整周计数所发生的突变。 5、绝对定位:用一台接收机测定该点相对于地球质心的位置。 6、相对定位: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测定观测点到某一地面参考点之间的位置。 7、星历误差:卫星星历所提供的卫星空间位置与实际位置的偏差。 8、异步闭合环:在构成多边形环路的所有基线向量中,只要有非同步观测的基线向量,则该多边形环路叫做异步闭合环。 9、多路径效应:由于多路径的信号传播所引起的干涉时延效应。 10、观测时段: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的时间,即观测的时间间隔。 11、独立观测环:由独立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12、PDOP:空间位置精度衰减因子。 13、原子时: 14、GDOP:几何精度衰减因子。 15、伪距:带有误差的GPS卫星到用户接收机的观测距离。 16、重复观测边: 17、同步观测: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二、判断题 1、GPS地面监控系统包括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共9个站组成。(T ) 2、利用单频接收机可以消除或削弱电离层对电磁波信号的延迟的影响。( F ) 3、在GPS测量中,描述卫星的运行位置和状态是在空间固定的坐标系统中进行的。(T ) 4、在GPS测量中,表达地面观测站的位置和处理GPS观测成果 是在空间固定的坐标系统中进行的。( F ) 5、协调世界时 是一种秒长严格等于原子时秒长的不连续的时间系统。(T ) 6、广播星历和精密星历都属于实时星历,只是后者的精度比前者高。( F ) 7、一般来说, GDOP值越大,所测卫星在空间的分布范围越合理;反之,所测卫星的分布越差。( F ) 8、在高精度GPS变形监测,最好采用同一种类型的天线。(T ) 9、大地高是地面点沿法线投影到椭球面的距离。(T ) 10、正常高是地面点沿法线投影到椭球面的距离。(F ) 11、高程异常是大地水准面至椭球面之间的高程差(F )。 12、正常高是地面点沿铅垂线到似大地水准面的距离。(T ) 13、WGS84坐标系统属于参心坐标系( F ) 三、多项选择题 1、GPS卫星星座的组成() A、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 B、24颗卫星平均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GIS考研题库

武测地理信息系统考试题库 注:本题库后注释的考过的题仅代表遥感院考过。资源环境学院的试题本人没有看过,没有标注。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数据库有什么异同?与地理信息的关系是什么? 2.地理信息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3.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都包含哪些? 4.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基本功能与应用功能是根据什么来区分的? 5.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地理信息系统的哪些功能是比较独特的? 6.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有哪些?是否可以称地理信息系统为一门科学? 7.试举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2005年复试时考过,大题25分) 8.GIS近代发展有什么特点? (2005年复试时考过) 9.城市发展规划中应用GIS的意义有哪些? 10.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中应用GIS的迫切性有哪些? 11.你认为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最重要的几个应用领域是什么?给出一些项目例子。 12.你认为地理信息系统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系吗?请举例说明。 13.你认为地理信息系统在政府决策中应该起什么作用?GIS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14.地籍GIS有些什么特点?GIS功能应如何扩展? 第二章空间数据结构 1.GIS的对象是什么? 地理实体有什么特点? (2004年时考过名词解释) 2.地理实体数据的特征是什么?请列举出某些类型的空间数据.(2004年时考过名词解释)3.空间数据的结构与其它非空间数据的结构有什么特殊之处?试给出几种空间数据的结构描述。 4.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区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九几年时考过,忘了哪一年了) 5.矢量数据在结构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儿少卫生学练习题名解+问答

《儿童少年卫生学》预防医学091班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长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改变。 3、成熟指生长发育基本结束时,形态、功能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基本完善,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的能力。 4、生长轨迹现象人在生长的过程中,一旦因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延迟时,只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校正。就会出现向原有生长曲线靠近的倾向。这种倾向称做生长轨迹现象。 5、头尾发展律指在胎儿期和婴儿期,人体的生长发育首先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延伸到尾部(下肢)部。胎儿期和婴儿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6、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的形态发育遵循下肢发育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发育的规律变化,称为生长发育的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7、遗传度是指在群体表型特征两变异中,遗传变异所占的比例。遗传度介于1和0之间,越接近于1,提示遗传的作用越大;越接近0,说明环境的作用越大。 8、矮身材指该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9、性早熟指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以前来月经初潮者。 10、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称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11、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指“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12、始动调节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刚开始时水平较低,经启动过程逐渐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始动调节。 13、临界照度室内天然光照度等于标准规定的最低值时的室外照度称为临界照度,也就是需要开启或关闭人工照明时的室外照度极限值。标准规定的的临界照度为5000lx。14、学生健康监测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确定的监测学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长期的动态观察。 15、玻地面积比采光口有效的采光面积与室内地面积之比。 二、简答题 1、近年来,儿少卫生学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1)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2)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不仅关注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而且充分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通过学校健康教育和开展健康促进学校,为儿童少年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3)核心任务: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2、请说出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3、以身高为例阐述青春期生长突增现象。 身高生长突增现象的出现,通常提示了男女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突增开始的年龄,女性比男性早2年左右。女孩约在9~11岁开始,男孩约为11~13岁。突增的幅度也不一样。男孩每年可增长7~9cm,最多可达10~12cm,在整个青春期身高平均增加28cm;女孩每年约增长5~7cm,最多可达9~10cm,整个青春期约增长25cm。

gis名词解释

1.信息:定义:信息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以文字、数据、符号、声音、图像等形式记录下来,进行传递和处理,为人们的生产,建设,管理等提供依据。 特性:1)客观性:任何信息都是与客观事实相联系的,这是信息的正确性和精确度的保证; 2)适用性:问题不同,影响因素不同,需要的信息种类是不同的。所建立的信息系统的明确目的性所决定了信息的适用性; 3)传输性:信息可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传输信息的传输网络,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4)共享性:信息与实物不同,信息可传输给多个用户,为用户共享,而其本身并无损失,这为信息的并发应用提供可能性。 2.数据:定义:指某一目标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资料,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符号。 特性:数据是对客观现象的表示,是用以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数据的格式往往和具体的计算机系统有关,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数据是信息的表达、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形与质的关系。 只有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才成为信息,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成为信息。 信息可以离开信息系统而独立存在,也可以离开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和阶段而独立存在;而数据的格式往往与计算机系统有关,并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4.地理信息: 定义:是指与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图、文、声、像等的总称。 特性: 1)地域性: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位置的识别与数据相联系,它的这种定位特征是通过公共的地理基础来体现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标志; 2)多维结构:在二维空间编码基础上,实现多专题的第三维信息结构的组合,为地理系统多层次的分析和信息的传输与筛选提供方便。 3)时序特征:时空的动态变化引起地理信息的属性数据或空间数据的变化。可以按时间尺度将地理信息划分为超短期的(如台风、地震)、短期的(如江河洪水、秋季低温)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产)长期的(如城市化、水土流失)超长期的(如地壳变动、气候变化) 实时的GIS系统要求能及时采集和更新地理信息,使得地理信息具有现势性 5地学信息: 定义:指与人类居住的地球有关的信息都是地学信息 特性:具有无限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地学信息是人们深入认识地球系统、合理开发资源、净化能源、保护环境的前提和保证 6.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的区别: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的区别主要在于信息源的范围不同。地理信息的信息源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人类活动等;地学信息所表示的信息范围更广泛,不仅来自地表,还包括地下、大气层甚至宇宙空间。 7、信息系统: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能完成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信息系统: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的能力。 类型:a. 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b. 决策支持系统 c. 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儿科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儿科名词解释】 1、功能性腹痛:是由于肠管蠕动异常或肠管壁痉挛引起的腹痛,如婴儿阵发性腹痛和功能性再发性腹痛(肠痉挛症)。前者与饮食不当有关,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哭闹。后者多见于儿童,有周期性发作,其发病原因与精神因素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2、高渗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血钠>150mmol/L时称为高渗脱水。多见于腹泻伴有高热、饮水不足,或输入电解质液体过多。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高,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流动,出现细胞内脱水,表现口渴明显、高热、烦躁不安、肌张力增高、甚至惊厥。 3、等渗脱水:是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维持血钠浓度在130~150mmol/L。临床上最常见,出现一般的脱水症状。2、低渗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大于水的丢失,血钠<130mmol/L时称为低渗脱水。多见于营养不良小儿伴较长时间腹泻者,或腹泻时口服大量清水、静脉滴人大量非电解质液体,以及因心、肾疾病长期限盐等情况。细胞外液减少相对较重,临床上除脱水体征较重外,易出现外周循环衰竭,严重低钠者可致脑水肿,出现嗜睡、惊厥、昏迷等。 3、食欲不振亦称厌食:是指患儿缺乏进食欲望,常见于急慢性疾病。突然食欲不振往往是疾病的先驱症状,长期食欲不振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症状。此外,小儿情绪变化、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可引起长期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以致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4、呼吸性酸中毒:由于呼吸系统器官疾病、呼吸中枢疾病、呼吸肌麻痹或心功能不全致肺水肿,造成通气换气障碍,导致体内C02潴留、碳酸增高、血pH降低,而C02CP增高,血钾也增高。 1、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血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全身惊厥、手足抽搐或喉痉挛等。多见于4个月—3岁小儿。 2、(猩红热)巴氏线:猩红热患者出疹期在皮肤皱褶处,因皮疹密集或因摩擦出血而呈紫色线状,称巴氏线。 4、高热惊厥:是颅外感染伴有高热时在年幼儿常有可能引起的惊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尤为常见,其特点是:①年龄多在6个月至3岁之间;②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③发作呈全身性、次数少和时间短;④神志恢复快,预后好,无阳性神经体征。 1、血钾<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减低,精神萎靡、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出现肌肉弛缓性瘫痪。心音低钝、血压减低,心电图可见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降,Q-T间期延长,出现U波,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猝死。 3、百日咳:痉咳期为百日咳第二期,约在起病后7-10天即由卡他期进入痉咳期,此期体温恢复正常,较大婴儿及儿童突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次发作连续数十声,集中在呼气期,患儿面红耳赤,张口伸舌,涕泪粘痰交流,十分痛苦。在咳至憋气濒于窒息时,突然急速深长吸气,发出鸡鸣样吸气声。每次阵咳末常伴有呕吐,夜间影响睡眠。剧烈阵咳使颜面、眼睑浮肿,并使眼结膜、鼻粘膜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持续2-6周或更长。6个月以内婴儿症状不典型,表现为憋气和窒息。 4、急性颅内压增高:简称颅内高压,是由于颅内容物体积增加,超过代偿范围,即导致颅内压增高。 1、感应性腹痛:常与内脏性腹痛同时存在或相继发生,当内脏病变使痛觉神经纤维受刺激,发生冲动,传人相应的脊髓节段的脊髓神经支配的皮肤部位,而引起体表感应性腹痛。例如阑尾病变的体表感应区是右下腹;小肠的体表感应区在脐周;胃的体表感应区在上腹部;肝胆的体表感应区在右上腹和右肩胛;肾和输尿管的体表感应区在腰和腹股沟部。此种疼痛比较尖锐,伴皮肤过敏和腹肌痉挛,定位较明确,常位于腹部两侧。此外,腹外病变也可引起感应性腹痛,例如胸膜炎可引起前腹壁疼痛。 2、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碱性物质丢失过多或酸性物质过多堆积,为[H+]增加或[HCO-]减少所致。血pH<7.35。轻度酸中毒症状不明显,仅呼吸稍快。较重酸中毒可出现呼吸深长、口唇樱红、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心率增快。严重酸中毒时心率转慢、血压下降、心力衰竭、心律紊乱,可致生命危险。小婴儿呼吸变化不典型。 3、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在麻疹前驱期发热2-3天后,在下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上,可见散在小沙粒状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为麻疹特征性粘膜斑。此斑持续仅1-2天即完全消失,但粘膜粗糙充血可持续数日。 4、结核半杀菌药:是指在碱性环境中能杀灭细胞外的结核菌的药物如链霉素,或能杀灭在酸性环境中细胞内的结核菌和干酪病灶内代谢缓慢的结核菌的药物女口吡嗪酰胺。 1.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期内由于寒冷、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变硬与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受损。

GPS题库(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 春分点:当太阳在黄道上从天球南半球向北半球运行时,黄道与天球赤道的交点真近点角:在轨道平面上卫星与近地点之间的地心角距. 升交点赤经:在地球平面上,升交点与春分点之间的地心夹角. 近地点角距:在轨道平面上近地点与升交点之间的地心角距. 天球:指以地球质心为中心,半径r为任意长度的一个假想球体。为建立球面坐标系统,必须确定球面上的一些参考点、线、面和圈。 岁差:指由于日月行星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 章动:北天极除了均匀地每年西行以外,还要绕着平北天极做周期性的运动。轨迹为一椭圆。 极移: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体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地极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称为极移 历元:在天文学和卫星定位中,与所获取数据对应的时刻也称历元。 轨道参数:描述卫星轨道位置和状态的参数 卫星星历:描述卫星运动轨道的信息 预报星历:是通过卫星发射的含有轨道信息的导航电文传递给用户,经解码获得所需的卫星星历,也称广播星历 后处理星历:是一些国家的某些部门根据各自建立的跟踪站所获得的精密观测资料,应用与确定预报星历相似的方法,计算的卫星星历。 绝对定位:也称单点定位,是指在协议地球坐标系中,直接确定观测站相对于坐标原点(地球质心)绝对坐标的一种方法。 相对定位:用至少两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相同的GPS卫星,确定两台接收机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有静态相对定位和动态相对定位之分静态定位:接收机静置在固定测站上,观测 数分钟至2小时或更长时间,以确定测站位置 的卫星定位,是不考虑轨道的有无、决定点位 置的定位应用。 动态定位:动态定位是以确定与各观测站相 应的、运动中的、接收机载体的位置或轨迹的 卫星定位。 伪距:由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到达GPS接收 机的传播时间乘以光速所得出的量侧距离。由 于卫星钟、接收机钟的误差以及信号经过电离 层和对流层的延迟,量侧距离的距离与卫星到 接收机的几何距离有一定的差值,因此称量侧 距离的伪距。 被动式测距:仪器本身不发送信号,只能被动 的接受目标信号,根据信号传播的速度信号时 间求单程距离。 主动式测距:用电磁波测距仪发送信号,通过 另一端的反射器反射回来,再由测距仪接受算 出距离。 整周跳变:在GPS接收机接受信号时,由于种 种原因,接收机整波计数器在一定时间内记录 下来的周数突然发生了变化,也就是错误地记 录了周数,这种突变叫做整周跳变。 整数解:将平差计算所得的整周未知数取为相 近的整数,并作为已知数代入原方程,重新解 算其它待定参数。 模糊度:是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载波相位测 量时,载波相位与基准相位之间相位差的首观 测值所对应的整周未知数。 差分GPS: 通过在固定测站和流动测站上进行 同步观测,利用在固定测站上所测得GPS定位 误差数据改正流动测站上定位结果的卫星定 位。 载波相位测量:是利用接收机测定载波相位观 测值或其差分观测值,经基线向量解算以获得 两个同步观测站之间的基线向量坐标差的技术 和方法。 重建载波:在GPS信号中由于已用相位调整的 方法,在载波上调整了测距码和导航电文,因 而接受的载波相位已不在连续,所以在进行载 波相位之前要进行调试工作设法调制在载波上 的测距码和卫星电文去掉,重新获取载波。 多路径误差:也叫多路径效应,由发射器到接 收仪,经由不同长度两路径的无线电波间互相 干扰形成定位误差。 同步观测:同步观测是指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 机同时对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异步观测环:在构成多边形环路的所有基线向 量中,只要有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则该改多 边形环路叫异步观测环。 独立观测环:由非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 构成的闭合环,简称独立环. 静态相对定位:用两台接接收机分别安置在基 线的两个端点,其位置静止不动,同步观测相 同的4颗以上卫星,确定两个端点在协议地球 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这就叫做静态相对定位。 动态相对定位:用一台接收机安置在基准站上 固定不动,另一台接收机安置在运动载体上, 两台接收机同步观测相同卫星,以确定运动点 相对基准站的实时位置。 观测时段: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观测停 止,连续工作的时间段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 段。 广域差分:基本思想是对GPS观测量的误差源 加以区分,并单独对每一种误差源分别加以“模 型化”,然后将计算的每一种误差源的数值,通 过数据链传输给用户,以对用户GPS定位误差 加以改正,达到削弱这些误差源,改善用户GPS 定位精度的目的。 二、填空 1. 目前正在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 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我国的 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称为(北斗卫星导航 定位系统),欧盟计划组建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称为(GALILEO)。 2. GPS卫星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 分)和(用户部分)三部分组成。 3. 按用途,可将GPS接收机分为(导航型接 收机)、(测地型接收机)和(授时型接收机) 三种。 4. 根据测距的原理,可将GPS定位的方法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