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研究

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欧洲

文艺复兴史的研究

刘明翰

【提要】 “文化大革命”前,我国欧洲文艺复兴史研究的基础较弱。“文化大革命”中文艺复兴的研究完全停顿。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文艺复兴史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0年)的特点是对文艺复兴的内容、性质、历史意义和思想解放等综合性问题展开了研讨。第二阶段(1990—2000年),与世界学术前沿接轨,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广泛拓展了对欧洲各国诸多问题的研究领域,成果显著。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我国开始建立了有特色的文艺复兴史研究体系、撰著多卷本文艺复兴史丛书并加强对文艺复兴原始史料和名著的翻译和研究,学术队伍茁壮成长。

【关键词】 文艺复兴 意义与思想解放 拓展研究 多卷本丛书

文艺复兴是世界历史中涉猎领域广阔、巨人层出不穷、成就绚丽多彩、历史影响深远的极其重大的关键性问题,我国过去对文艺复兴研究基础较薄弱,但近年来研究工作渐趋深入,并日益活跃,展现了中国研究的水平和特质。

我国期刊中,长期以来国内对文艺复兴的研究,仅有一些综述性的文章。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只有两本我国学者撰著的有关文艺复兴史的著作,一本是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史》(1921年版);另一本是陈衡哲著:《文艺复兴小史》(1926年版)。20世纪50—60年代,国人撰写的关于欧洲文艺复兴的论文,主要有吴于廑的《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作用》(《历史教学》1956年第4期),刘明翰的《伟大的革命科学家哥白尼及其太阳中心说》(东北师大《函授教学》历史版1957年第10期),毅人的《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甘肃师大《历史教学与研究》1960年第1期)以及尹曲的《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4年第1期),而著作只有朱龙华编著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此外,与文艺复兴有关的译著仅有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王以铸译的《文艺复兴》(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译文则极少。“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间,姚文元炮制出《鼓吹资产阶级文艺,就是复辟资本主义》(《红旗》1970年第4期)一文,公然提出对欧洲文艺复兴,必须“彻底批判和与之彻底决裂”,否则便要对

①赵立行:《建国以来文艺复兴史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李长林:《国人对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期

了解》,《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8期,以及《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的了解与研究(五四时期及二三十年代)》,《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7期。

7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研究

文艺复兴及其研究者“全面专政”,气焰十分嚣张。“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国内对文艺复兴的研究完全是空白停顿状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欧洲文艺复兴的研究,开始了真正的“复兴”。30年来我国关于欧洲文艺复兴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0年),围绕欧洲文艺复兴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他们对高校教学传统上的重点问题作出了梳理和钻研,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对文艺复兴的背景内容、性质、意义和思想解放等综合性问题逐步展开研讨。

首先,学者们集中探讨的是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问题。在1978年,最早对文艺复兴的时代及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伟大意义进行肯定的文章有三篇,即:刘明翰、张志宏的《文艺复兴的时代、巨人和科学》(《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吕同六、郑土生的《谈文艺复兴的伟大历史作用》(《光明日报》1978年6月10日版)和邢贲思的《欧洲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研究》1979年第8期)。此后还有朱龙华的《文艺复兴与思想解放》(《世界历史》1980年第3期)、刘辉扬撰写的《但丁———争取意大利民族统一的战士和思想家》(《齐鲁学刊》1981年第4期)、郭圣铭的《文艺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上、中、下)(《历史教学》1982年第5、6期、1983年第1期)等。分析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有郭振铎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史学月刊》1982年第5期);孙锦泉的《君士坦丁堡陷落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关系置辩》(《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张绪山的《试论经院哲学与文艺复兴的关系》(《史学月刊》1989年第3期)以及张椿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第5期)。

其次,关于文艺复兴的性质和评价,计有:袁庆和的《试论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文化的阶级性质》和《再论文艺复兴的阶级性质》(先后载于《黄石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和《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杨毓初的《试论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个性和共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在80年代初,引起史学界特别关注的是围绕文艺复兴的地位和评价问题的讨论。王正平在《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复兴”》(《杭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当时国内对文艺复兴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给了过高的评价,关于文艺复兴带来“思想大解放,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的观点违背了历史主义,文艺复兴较之于启蒙运动,具有早期的、不成熟的特色。针对王正平的观点,张执中在《文艺复兴评价问题再讨论》(《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中指出,必须充分肯定文艺复兴在世界历史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它在人类思想史上是划时代的,为启蒙运动新思想大厦埋下了基石。判断历史贡献的大小,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基础和时代条件。还有类似的不同意王正平先生的文章发表出来。这样的商榷和讨论,对贯彻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方针,十分有益和必要,活跃了世界史学科的学术空气。可惜未能更深入地展开。

再次,有关欧洲文艺复兴史上、下限的标志和历史分期等问题,刘明翰、张志宏结合国内的不同看法,在《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和《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发表

88

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文艺复兴新探》等论文,先后提出具体见解,主张:“欧洲文艺复兴的上限应以但丁发表《神曲》(1307—1321年)的代表作为标志。”恩格斯曾指出,但丁“是中世纪最后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欧洲文艺复兴下限的标志众说纷纭。国外许多著作多称文艺复兴迄1517年路德宗教改革时结束;或称1527年德皇查理五世攻陷罗马、出现“罗马浩劫”为文艺复兴衰落的标志,有些书笼统称文艺复兴是15世纪始至16世纪末终止或结束于1642年伽利略的逝世。刘明翰等认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下限,应以弗朗西斯?培根发表的《新工具》(1520年)和笛卡儿的代表作《方法论》(1637年)为标志。

关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分期,刘明翰认为应划分为三个时期。《神曲》问世(1321年)至15世纪中叶为早期。中期指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天体运行论》)和《人体构造论》(均为1543年)的发表为断限。此后,进入欧洲文艺复兴的晚期,直至17世纪30年代,是近代自然科学和新的人文科学相继诞生并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时期。上述观点得到史学界许多学者的同意(见《世界史?中世纪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及姜守明等著:《西方文化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复次,有关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和人文主义者的重要观念,有几篇较高质量的文章,如:程显煜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张椿年的《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时间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念的变化》(《世界历史》1986年第7期、1987年第3期)。围绕佛罗伦萨城市有关情况的文章,计有:王挺之的《佛罗伦萨的公众庆典仪式与文艺复兴》(《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尚祖琦的《14世纪佛罗伦萨社会结构中的封建成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郑群的《佛罗伦萨市民人文主义者的实践与“积极生活”的思想》(《历史研究》1988年第6期)、孟广林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民人文主义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天津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王挺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宗教生活》(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最后,针对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有三篇简短的文章,即:王挺之的《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世界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6期)、郭振铎的《略论马基雅弗利及其〈君主论〉》(《史学月刊》1987年第6期)、王挺之的《马基雅维里思想探源》(《历史教学》1988年第12期)。在《中国历史学年鉴》和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历年所出的会刊(《研究通讯》)中,对欧洲文艺复兴的研究动态与成果都有一些简讯和综述,迄1990年前,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类刊物和《论丛》中已发表的有关欧洲文艺复兴的各类论文、译文与资料约60多篇。另外,国内还相继出版了布鲁克尔著、朱龙华译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三联书店1985年版),陈小川等著的《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吴泽义等编著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和丹尼斯?哈伊著、李玉成译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88年版)等一些著作和译著,以及王锦园、盛志光著的《精神世界壮丽日出的画卷———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这些成果,活跃了国内的学术气氛,促进了我国科学研究的展开和各校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但第一阶段前进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是:对意大利以外欧洲各国

9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研究

的文艺复兴及其特征研究较少;对国际上学术界有关文艺复兴的研究近况了解不够;对文艺复兴时代全方位的许多问题及对著名人文主义者的个体思想尚欠深入考察。

第二阶段(1990—2000年),自1990年起,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内成立了由刘明翰、王挺之分工负责的欧洲文艺复兴史研究分会等的系列分会组织。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研讨并总结了国内外对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研究成果,与世界学术前沿接轨,并有组织、有计划地拓展了研究领域,学术研究气氛活跃。

1991年初,我国史学界有几篇重要文章问世。这就是:王挺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文艺复兴研究(1940—1970)》(《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王挺之、徐波的《文艺复兴研究五百年》(《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2期)和王挺之的《“文艺复兴”研究的新趋势》(《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刘明翰、郑一奇主编的《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四卷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版)将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列为重点专题阐述,并将文艺复兴前、后中国同西方加以横向比较。20世纪90年代,我国有关欧洲文艺复兴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气象,主要表现在:学会重视并组织对文艺复兴选题的研讨和信息交流;加强对国外学者们的研究近况和成果的了解和介绍;对意大利以外欧洲各国文艺复兴的研究内容明显扩大;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思想范畴的选题多样化;更可喜的是依据人文主义者本人著述等第一手资料,开展研究的论文和学者们的有关著作与译著比以前增多。

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自1987年11月在西安举行的文艺复兴专题讨论会起,历年的学术年会中都有计划地安排研讨欧洲文艺复兴及中世纪晚期社会过渡和转型等热点问题的讨论。

有关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著述,先后有:孙秉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西欧史学的发展》(《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1期)、秦颖的《浅论马基雅维里的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在刘明翰主编的《外国史学名著评介》(三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中,对文艺复兴的原著或重要名著,如布克哈特著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但丁的《论世界帝国》、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佛罗伦萨史》等多部著作都做了介绍和评述。有些论文,如《佛罗伦萨人文主义史学评析》(《四川师院学报》1996年第5期)、《马基雅维里史学思想新探》(《九江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马基雅维里对西方史学的贡献》(《广州师院学报》1998年第8期)以及《文艺复兴的历史学家汉斯?巴伦及其“公民人文主义”》(《福建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等都不同程度地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原著。

对西欧各国文艺复兴及其特点的研究,有刘明翰的《德国文艺复兴的几个问题》(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1年第2期)。国内学者的论文以郑如霖的贡献最突出。他先后发表了《略论法兰西文艺复兴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略论尼德兰文艺复兴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略论西班牙文艺复兴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

09

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期)及《略论英吉利文艺复兴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江门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此外,还有一些有关的论文,如:《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若干特点》(《阴山学刊》1998年第4期)、《欧洲文艺复兴特点述评》(《湖北电大特刊》1998年增刊)等。上述论文虽然论析简略,尚有待史论结合再予以深入,但开拓了研究思维的取向,是极可贵的。

有关罗马教皇与意大利显赫家族的专制王公同文艺复兴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些著作中多把他们笼统地视为文艺复兴的对立面;认为文艺复兴的反对矛头是指向所有教皇、教会和专制王公的……学者们经过具体研究和仔细排比分析,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所有教皇并非千人一面和铁板一块,有些教皇和王公曾支持和促进了文艺复兴的活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有关论文,计有:程显煜的《罗马教皇与罗马文艺复兴》(《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郑如霖的《教皇利奥十世的历史地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庞易民的《教皇尼古拉五世与文艺复兴运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以及沈之兴的《论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的促进作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祁颖的《论美第奇家族支持文艺复兴之原因》(《求是学刊》1997年第4期)。刘明翰著的《罗马教皇列传》(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中对教皇尼古拉五世、尤里乌斯二世及利奥十世等分别有过全面分析,指出他们本身集双重性与矛盾性于一身,虽然反对和镇压新教的宗教改革,但本人学识渊博,曾招揽学者,重视教育,奖掖和支持文艺复兴文学、艺术与建筑,保护古典作品与文物,开拓西方文明,资助人文主义活动,对文艺复兴的传播发挥过积极作用。

同文艺复兴有关问题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拓宽。如指出但丁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政治家的论文,计有:徐波的《但丁政治思想分析》(《西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刘明翰的《但丁是人文主义的政治思想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等;论文选题涉及的范围明显扩大,如王素色的《文艺复兴运动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张笑梅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建筑艺术概述》(《开封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高福进的《音乐文化与欧洲文艺复兴》(《天津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孙锦泉的《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基础》(《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王挺之的《近代外交原则的历史思考———兼论马基雅维里主义》(《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马涛的《西欧人文主义文化与明朝市民文化》(《汕头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王挺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宗教生活》(《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王素色的《重商主义与人文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周春生的《“人性反对神性”质疑———评文艺复兴研究中的一种流行观点》(《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6期)、刘苏华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湖南师大社科学报》2000年第5期),等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新出版的有关文艺复兴的著作和译著明显增多。我国学者撰写的著作计有:张椿年著:《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彭顺生著:《影响西方近现代思想的巨人———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顾蓓等著:《英国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王挺之、徐波、刘耀春著:《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易杰雄主

1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研究

编、康天意著:《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明》(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褚宏启著:《走出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情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有关的译著计有:A1古列维奇著,庞玉洁等译:《中世纪文化范畴》(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加林著,李玉成译:《意大利人文主义》(三联书店1998年版);孔多塞著,何兆武等译:《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三联书店1998年版);G1R1波特编,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文艺复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威尔?杜兰著,幼狮文化公司译:《世界文明史?文艺复兴》(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以及伊拉斯莫著,刘曙光译:《愚人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等(凡再版的著作和译著均未刊)。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我国组织撰著了反映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多卷本《欧洲文艺复兴史》丛书,着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复兴史研究体系,同时加强了对文艺复兴原始史料和名著的翻译、整理和研究,这是新阶段的重点和特点。

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于2001年5月下旬在山东(济南、泰山、曲阜三地)举行第27次全国学术年会。这次年会的主题是研讨欧洲文艺复兴与中世纪中外文化比较。会议期间,根据人民出版社的委托,确定由学会理事长刘明翰为主编,朱龙华、庞卓恒、朱孝远、王挺之四人由出版社聘任为编委,组织编写12卷本的《欧洲文艺复兴史丛书》。目标是争取反映出我国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研究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借鉴作用。应充分利用美国1999年版的《文艺复兴百科全书》及国内外史学界的新成果和第一手资料,力图写出中国人史学著作的特色,在体系、框架和论析、比较等方面有所开拓和创新。人民出版社要求各卷的第一作者必须是对欧洲文艺复兴史有先期研究成果,能利用一门以上外语为科研工具、对该卷内容具有统稿能力的教授担任。经过近两年的编写、讨论样稿和磨合,终于在2003年使欧洲文艺复兴史丛书正式被批准列入国家社科课题基金项目的规划之内。历经五年左右的撰写、讨论和反复修改,迄2006年末和2007年春,欧洲文艺复兴史丛书中的哲学、教育、宗教、科技、艺术和城市与社会生活各卷已完成三审定稿,而文学、经济、政治、史学、法学和总论各卷正进行再度修改、加工,亦接近齐、清、定交出版社的阶段。

自2001年以后,国内出版的著作计有:周春生著:《文艺复兴时期人神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潘树林著:《神人之间激荡的文艺复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施诚:《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与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意大利文学学会编:《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与现实性》(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洪洋编著:《欧洲文艺复兴造型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张世华编著:《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刘明翰、陈明莉著:《人类文明之火》(学习出版社2004年版);朱龙华著:《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徐波著:《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民族史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刘小枫、陈少明主编:《马基雅维里的喜剧》(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曹意强著:《时代的肖像:意大利

29

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文艺复兴艺术巡礼》(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周春生著:《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译著则有:李瑜译:《文艺复兴书信集》(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美国《人文》杂志社编,多人译:《人文主义:全盘反思》(三联书店2003年版);加林主编,李玉成译:《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三联书店2003年版);哈斯金斯著,夏继果译:《12世纪文艺复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关于欧洲文艺复兴研究的文章,在过去的基础上,篇幅明显增多,有些论文则有开拓性的创见。计有:童自觉的《征服与被征服: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理性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王亚平的《论西欧中世纪的三次文艺复兴》(《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2002年有赵立行的《宗教与世俗的平衡及其相互制约———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历史研究》2002年第期),该文着重说明了宗教批评的前提和限度、理想宗教模式的建构和世俗与宗教的悖论。刘明翰的《伊拉斯谟新论》(《世界历史》2002年第3期)指出,伊拉斯谟并非德国人,而是尼德兰人,他不仅是人文主义的泰斗兼语言学、考订学权威,而且是天主教宗教改革的思想家和活动家。刘明翰又在《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历史教学》2002年第4期)一文中结合史实肯定了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代卓越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另有两篇内容很有新意的论文是:彭小瑜的《12世纪“文艺复兴”的政治含义:理性霸权和“迫害之风”》(《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张椿年的《文艺复兴时期反封建的财富观》(《炎黄春秋》2002年第9期)。

2003年后的有关论文有:陈新的《“人文主义”的兴起———一个有关史学认识个案的分析》(《世界历史》2003年第1期),周春生的《西方文艺复兴史三大研究热点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刘耀春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市民生活伦理》(《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孙艳的《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婚姻特点》(《世界历史》2003年第2期)。2004年,周春生又发表了《西方文艺复兴史三大研究热点述评(续)》(《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张俊芳的《试论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中的古典源流及其人本精神》(《世界历史》2004年第4期),夏继果的《哈斯金斯与“12世纪文艺复兴”》(《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米辰峰的《劳伦佐?瓦拉的生平与思想》(《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刘明翰的《中国是从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的?为什么?———欧洲文艺复兴前后中国同西方的比较》(《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2005年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编的《2003年环球回顾论丛》(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实为2003—2004年内写出的文艺复兴的论文,计有:王乃耀的《佛罗伦萨早期的文艺复兴》、崔莉的《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女性及其文学作品》、孙锦泉的《人文主义史学的滥觞》、刘耀春的《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问题”》等四篇;此外,还有刘耀春的《文艺复兴时期妇女史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以及周春生的《道德的合理性与国家权力的合法性———西方马基雅维里思想批评史寻迹》(《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赵立行的《彼特拉克书信述评》(《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周春生的《马基雅维里思想评略》(《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4期)。2006年以后发表的有关文艺复兴的论文,计有:王乃耀的《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经济之考察》(《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刘景华的《人文关怀的技术体现:对14至17世纪西欧几项重要技术的考察》(《世界历史》2006年第5期),陈暾的《意大利文艺复兴

3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研究

巨人辈出的土壤和条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姜守明的《从复古意识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本质》(《学海》2007年第6期),周春生的《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个体精神》(《学海》2008年第1期),刘耀春的《文艺复兴意大利城市的空间格局》(《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周春生的《后期文艺复兴研究述评———兼评鲍斯玛的文艺复兴消退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等。

我国学者对文艺复兴名著和史料的翻译成果十分显著。除早期何新译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李活译《佛罗伦萨史》、朱虹译《论世界帝国》等之外,近年徐波等译出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2003年版),特别是朱孝远主编的《海豚文库》,组织译出了薄伽丘、布鲁尼著的《但丁传》(2008年版)、彼特拉克著的《秘密》(2008年版)等贡献甚大,对文艺复兴学科的新发展很有开拓价值。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高速发展,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研究,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许多宝贵启示和可鉴之镜。我们决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勤奋钻研,力争在世界历史研究的舞台上尽献绵薄,展出风采,多出成果。

以下简要谈一下21世纪初国内外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史研究的未来趋势。

11西方史学界的研究趋势

根据美国文艺复兴史研究学会(Renaissance Society of America)、美国的《文艺复兴研究季刊》(R enaissance Q uarterly)和英国的《文艺复兴研究》(Renaissance S tudies)等杂志以及纽约州立大学所筹划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课本与研究》等系列丛书的安排,今后西方史学界根据争取有开拓创意的新理念,将在充分掌握文艺复兴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综合分析,在下述方向和选题上开展新的研究,概括说来是:

(1)文艺复兴研究与对文艺复兴产生的环境的研究并重: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文艺复兴专家德尼斯?海(Denys Hay,1915—1994年)就曾指出过,不能在“意大利文艺复兴”(Italian Renaissance)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Italy in the Renaissance)之间作过多的区分,应当把对文艺复兴的研究与文艺复兴发生的国家和环境的研究结合起来,全面把握文艺复兴。有鉴于此,近二三十年来,把文艺复兴作为城市现象来加以考察,探讨文化发展与广义的城市空间、城市环境的关系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

(2)中心与边缘并重

长期以来,对文艺复兴的研究集中在少数几个意大利的大城市,对“中心”和“边缘”有清楚的划分,其结果并没有为我们带来一幅完整的欧洲文艺复兴的图景。因此,近年来有学者要求抛弃“中心”和“边缘”的严格区分,既要注重“大中心”也应重视“小中心”;重视意大利,也应加强研究欧洲各国,并且关注它们之间的影响与互动。

(3)“下层史”与“上层史”并重

当然,更多地关注下层,并非不研究上层,只是角度不同,解释理论不同。如《文艺复兴

49

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时期佛罗伦萨的服饰:家庭、财富和锦衣》(C1Frick,D ressing in Renaissance F lorence:Fam i2 lies,Fortunes,and F ine C lothing,Balti m ore)一书就深入研究了城市上层的服饰文化。另外,《15世纪意大利的奢侈与时尚》(S1Stuard,Gilding theM arket,L uxury and Fashion in F if2 teenth Century Italy,Phiiladl phia,2006)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购物》(E.W elch,Shopping in the R enaissance,New Haven,2005)则把对上层社会的研究与对下层社会的关注结合起来。

(4)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并重

强调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并重,主要是为了克服20世纪中期以后长期片面重视专题研究造成的文艺复兴研究零碎化,整体图景混乱的局面。当然,长期的专题研究也为综合研究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的条件,必须将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重视对比,分析才能深入。

21我国欧洲文艺复兴研究的现状,以及我们对今后趋向的建议

(1)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速社会主义“四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应充分汲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本”和思想解放等历史经验,重视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内涵及其促进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欧洲文艺复兴课题的投入和研究。

(2)在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及其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史学的基础和实际,取其精华,也要去其糟粕,切忌生搬硬套,笼统地“接轨”或浅尝辄止。

(3)迄今我国对文艺复兴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尚差,空白薄弱环节众多。我们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进一步拓宽研究课题,加强对原始资料的掌握,对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各国的科技、教育、经济、政治、法学等国内外研究尚较弱的领域,精选出重点问题,史论结合地攻关、总结历史经验、稳步前进,力争取得显著成果。

(作者刘明翰,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邮编:410081)

(责任编辑:景德祥)

(责任校对:王 凌)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首这30多年,历史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发展 一、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革命,始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危机局面。一方面,十年内乱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也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另一方面,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两个凡是”大行其道,成为拨乱反正的最大障碍。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彻底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除对社会生产力的体制性束缚,结束闭关锁国状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 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冒死按下手印,实行包产到户。不甘于受奴役的农民开始自发地挣脱人民公社的桎梏,相对于落后僵化的人民公社,即使是小农经济也足以冲破这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樊笼。1979年,全国农村只有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上升到14%,1981年为45%,1982年为80%,1983年则达到98%。到了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赢得了全面的胜利,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寿终正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人民公社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靠耕种自己的小块田地为生。这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30477万吨,1984年达到40731万吨,棉花总产量1978年为216.7万吨,到1984年猛增到1625.8万吨,油料总产量1978年为521.8万吨,1984年增加到1191万吨。 农民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使他们对土地充满了希望。他们原本指望依靠土地发家致富,可是农民现在贫困的原因正是他们的小块土地,只经过十几年就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随时都在分化,包产到户造成的小农的理想王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短暂的历史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剧烈的商品竞争,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日益加快,小农的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民开始分化,生产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则落入无产者的队伍。。

欧洲文艺复兴3个艺术代表人物

欧洲文艺复兴3个艺术代表人物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代表人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的艺术代表人物,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15、16世纪是欧洲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便是“文艺复兴”。这一名称的含义,是“再生”、“复活”,是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形式在世界文学、艺术和建筑中的复活,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思想萌芽的产生。恩格斯曾经热情地赞颂: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就是这个时代出现的艺术巨匠,史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1415—1519),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芬奇村。他是15、16世纪意大利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可以说他是一位全才,他是画家和雕塑家,作品完美而超过前人。作为科学家和发明者,他的理论和发现比他的时代先进几百年。这位实践工程师,可以从容地造出战争工具和和平年代的纪念碑,同时他又是一位有成就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解剖过尸体,测量过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正因为他博学多才,所以他的绘画作品才那么的杰出、那么的耐人寻味,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自画像》等等,多少年来以其隽永的魅力吸引后世,倍受美术爱好者的赞赏和推崇。

达?芬奇对建筑、雕刻和绘画创作都以大量素描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每个人物,甚至每个手势都准备了充分的素描习作及写生。可以这么说,达?芬奇的素描起到了相当于甚至超过现代摄影作品的作用。例如在素描作品《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用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了明暗的微妙变化。而且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很强,寥寥数笔却包含着许多转折和体面关系,立体感很强,人物表情也相当传神。整个意大利,确切地说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达?芬奇是个天才,正因为他多才多艺,精通各方面的知识,有着很深的文化素养,所以他能将前辈画家关于人体解剖、透视和素描等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上升到系统理论。他将透视法运用到绘画中,将中世纪的平面装饰的风格改用焦点透视法,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总结了明暗造型的规律,使用暗部和亮部的光线把物体表现的结实而又真实,例如名作《最后的晚餐》。 在技法上,他也不断探索,经常改变颜色的调法,创造出一种被称为“薄雾法”的表现手法。当时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绘画技法中,仍然残存着哥特式宗教祭坛画的痕迹,单线平涂,色彩比较单调,体积感和空间感相对较弱。而达?芬奇“薄雾法”则将人物的边线逐渐消失,若有若无,更加接近真实。如作品《蒙娜丽莎》,如今全世界的人都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迷人的微笑”,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都不一样,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很严肃,有时又略带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忧郁。这是为什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历程 [论文关键词]改革;历史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文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历经了十年动乱的严重挫折之后艰难启动的,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改革三十年,中国最大的成就是摆脱了苏联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深入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持续地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统一思想的宣言书、科学发展的动员令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报告从七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地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曾对斯大林模式所体现的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进行过总结,包括:实现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等等。这些原则本身无可厚非,也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问题出在教条式地照上述原则去做,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1957年之后,‘左’倾逐步发展,以致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政治体系方面,党的一元化领导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第一书记,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地保障。严重的挫折,沉痛的代价,从反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史为鉴,邓小平认为:“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他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与毛泽东时期的改革,思路是不同的。毛泽东坚持用生产关系的标准,通过改革使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达到一大二公三纯,认为只要公有化程度高,生产关系就能自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后来的实践中,毛泽东注重单纯的生产关系变革,以致于又回到阶级斗争的立场,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确保所谓社会主义的纯洁性。邓小平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的标准,即以生产力为标准,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

西方文化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变化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才之盛,被喻为群星灿烂。作者认为这是欧洲由衰及兴的一个转折点,那些人文主义者大智大勇,他们弗趋荣利,乐居山林,在危难之时担负起拯救欧洲的使命。探讨欧洲文艺复兴对于我们当前建设文化强国、深入思考文化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文明的演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理论 文艺复兴,如果从但丁算起,是一场连续350年的文化复兴运动(1300-1650年)。这场运动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如何通过振兴文化来促进社会和谐,进而促使欧洲由衰及兴,过渡到现代社会的。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一元论,认为文明是内聚的、内部高度一致的、无差别的,同时具有类似于国家的行动实力。世界上存在着诸多文明,由此产生出“文明的冲突”,导致了冷战后世界政治斗争新模式。尽管承认世界上同时存在着各种文明,亨廷顿还是暗示西方文明的普世、完美性,以为根植于西方理性发展,会不断将世界其他部分整合进来。与此相对立的则是彼得·卡赞斯坦, 这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政治学教授,认为世界诸文明是全球文化共同体背景下的多元化。他指出:“各个文明镶嵌在一个全球文化共同体之中,文明有其内在的多元性。” 我认为,上述论争中比较合理的是卡赞斯坦的多元论。亨廷顿的理论在强调西方文明的完美性上走得太远,容易为超级大国借口文化优胜控制世界提供理论依据。相反,卡赞斯坦所认为的诸文明在内部是多元的观点比较符合历史实际,而全球文化共同体下的多元共存则是一种比较可以接受的理论。这种多元性的提法与尊重各种文明的特点、个性,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文明的进程相协调。 在我所研究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三个领域里,近三十年来,国际上主要产生了四种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当代史学巨匠、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鲍斯曼在2000年出版了《文艺复兴的衰弱》一书,认为推动文艺复兴的是一对自由与秩序组成的范畴。例如:时间的自由、空间的自由、文化的自由与时间的秩序、空间的秩序、文化的秩序相对应,突显出文艺复兴发展的历程。他认为:正如有光明就会有影子一样,人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希望通过秩序把成果加以固定,由此完成旧传统向新文明的转化。 鲍斯曼还出版了《加尔文:一幅16世纪的肖像》(1988)一书,指出加尔文不仅是一位刻板的法律学家,同时还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信奉着人间天国的理论并着手进行社会改革。这样,就突破了学术界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加以对立的传统,把两场运动在一个更为深刻的背景中连接起来,找到了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共性。鲍斯曼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研究文艺复兴还是研究宗教改革,必须坚持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只有这样,事物的整体进步才能凸显,事物进化的复杂模式才能显露。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布瑞克是研究德国农民战争的世界级领军人物。在《1525年革命: 对德国农民战争的新透视》一书中,他提出近代欧洲政治的特点之一是民众参与政治,因此必须重视普通人的作用。他认为,这种政治是普通人通过公社、议会、共和国三个步骤自下而上推动的,明显有别于只强调君主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建立近代国家的历史解释。因此,布瑞克要阐明的是“普通人革命”这一观念,以此对近代政治进行了重新解释:寻求政治的民主化、寻求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共同利益”。这一分析把建立近代政治的主要动力放在寻常百姓的行动之中,民众的意愿,成为衡量政治是否近代化的主要标杆。 上述研究成果赋予人们过渡时期文化转变的全新图像,而澳大利亚学者斯克布瑞尼却力图在文化理论上有所创新。在《为了普通人民的缘故》一书中,他提出:把工业革命之前的文化分裂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实为不妥。在该时,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互补性,甚至可以认为是同一种文化延伸出来的两种表述方式。因此,把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这两种文化既独立存在又互相影响,有时甚至能够互相置换。

用史实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1]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试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

试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华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 【关键字】改革开放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正文】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华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当时中国刚刚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摧残。 政治上,首先,“文革”时期,作为政治主体的人(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政治素质整体下降。作为政治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功能缺失。“文革”时期,包括中共各级党委、人大、政协等在内的各种原来常设政治组织或残缺或虚置,其正常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也随之缺失。作为政治主体的国家政权与公共机关职能变形。第二,政治运行制度规则极度失范,政治文化日趋非法理化。“文革”期间,各项政治制度与规则或残缺虚置或极度变形,整个政治系统的政治实践处于随意化、无规范化的状态。第三,政治实践紊乱无序,加速了政治文化的畸变进程。 经济上,这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较快的提高。 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职工人均工资下降,只在1971年底对少部分人提高过一次工资。住宅、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造成了严重欠账。“文革”前经过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城市居民供应的商品本来已经有不少取消了配给票证,“文革”时期又不得不恢复甚至增加。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住房相当困难。至于农民的生活,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文化上,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不仅耽误了一代人,而且使教育质量急剧下降。“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估计为国家少培养了10 万名研究生、 100多万名合格的大学生、专科毕业生和 200 多万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因而,造成了人才青黄不接、知识匮乏的严重问题。全国大量文物受砸毁,古迹被破坏,对中国,以至人类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很多历史文物、私人古玩,甚至祖辈遗物在(破四旧)的口号下被红卫兵砸烂;一部分科学工作者被迫下乡,研究工作因而停顿。 从国际环境看,当时,世界各种基本矛盾日益激化,苏美两霸的争夺和他们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尤为尖锐,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问题。当时国际形势的特点,仍然是天下大乱,而且越来越乱。资本主义世界面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方面是世界人民的革命倾向蓬勃发展,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一方面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越来越激烈。它们的争夺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世界上到处讲缓和、讲和平,恰恰证明,这个世界没有缓和,更谈不上什么持久和平。而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运动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

学习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有感

学习《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 最近,我自学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下卷,作为一位80后,出生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目睹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经历了改革开放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善,读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像是在诉说着一篇连载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你、我、他,在细细品味故事的同时,也总结出了几点感悟,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主要如下: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976年,“文化大革命”走到尽头,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中国的老百姓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有一多半的农民都挣扎在饥饿线上。改革开放4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老百姓已基本实现小康生活,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人都不会掉队。改革开放是在战胜困难和风险中一步步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走得更远。 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结构在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带来了人民生活巨大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长期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事业显著进

步。实事有力的证明,40年的改革开放不但重塑了当代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开创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改革开放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但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等物质成果上,也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发展等精神成果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再思考、再创造、再探索,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及认识,表明今日之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摸索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开创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 院系:日本语学院 年级: 2009级 班级: 11班 班内序号: 05 姓名:张帅 2010年2月1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张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世界感叹。期间,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国人的共同努力,战略方针的高效有力,等等,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打下基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当然,在教育、科技、航天等领域,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 下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约合14 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第一、是屋顶造型,使用“穹窿顶”。第二、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第三、是穹顶支承,集中式建筑形制。第四、是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 罗马式建筑:第一、十字形为罗马式的主要代表形式。第二、教堂墙壁加厚,窗户小,距地面较高。第三、教堂纵横两厅交叉处配有碉堡式的塔楼。第四、整个外形像城堡,坚固、沉重、显示当时封建宗教的权威。 哥特式建筑:第一、不是城堡式。第二、尖角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所有的门窗券顶都设计成尖拱状。第三、钟塔和教堂轻巧、垂直的形体一样,高耸云霄。第四、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独特的宗教思想的体现。 哥特式现实主义:1)12世纪到15世纪是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时期。 2)它要求对教义的解释和形象在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秩序。3)表现手法也自觉模仿自然形象,追求感情表现,形成所谓“歌特式现实主义”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1)文艺复兴运动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开始而又遍及欧洲各地的一次文化变革。2)“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文学和艺术的复兴”。3)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建立新资产阶级文化,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人文主义。总体特点:它是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反对宗教神权文化。它以现实主义为艺术原则冲破宗教信仰,赞美人生,人体,自然,并与科学的理论相结合,把解剖学,透视学,明暗造型法等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是:1资本主义在意大利首先产生2丰富的古希腊罗马遗迹遗物。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 产生原因:1城市的兴起开始突破宗教文化。2人文主义主张尊重现实反对神权至上主张艺术创作应该以人为主题尊重人格与思想。3当时提倡理性从而推动了教育的兴起也摧毁了教会的神学体系。 佛罗伦萨画派:1)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经济和文化中心佛罗伦萨形成的一个重要画派,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影响最大的美术流派之一。2)它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3)注重素描和用线造型,注重理性,追求严谨、崇高的风格,在以宗教神话为主的题材中,把抽象的神象画成世俗化的合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创造了人物画新风格 乔托:壁画《逃往埃及》。C.表现真实的生活场面。马萨乔:《纳税钱》多纳太罗《加塔梅拉塔骑马像》波提切利: A.注重用线造型,强调优美典雅、富丽鲜艳的色彩。B.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C.作品中充满柔情的诗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春》。 D.《维纳斯的诞生》:有独创性的作品,利用有动感的线条来营造形体体积感。 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画派之一。十六世纪威尼斯派成为欧洲油画创作中心。2)画家不注重雕塑般的造型和硬朗的轮廓线,更多强调追求色彩和光线的细微差别。画家在绘画时注重色彩,色彩丰富且富于变化,重视对自然风光景色的描绘; 画女性多于男性,人物体态丰润,衣着华贵,皮肤细腻而洁白,被视为理想化的人物;另一特点是装饰性强。 ①贝利尼:A.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注重风景的描绘,把自然景色诗意化,作品充满宁静和淡雅的情调。B.色彩和素描的表现力成为首要的因素,这也是威尼斯画派的共性。②乔尔乔纳:A.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人物,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威尼斯画派的画家。B.诗一般的画面:不仅是一种优美的视觉效果,而且有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沉睡的维纳斯》③提香:A.作品显得壮丽,热情,富于想像,色彩强烈,用笔奔放。B.人物更为粗旷,更加加意气风发,也更完整 尼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1)尼德兰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有浓郁的宗教气息,绘画倾向是:严肃,静穆.2)作品描绘传统宗教题材,体现了现实主义倾向。扬·凡·埃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根特祭坛画》: 新婚夫妇的全身肖像,可视为出色的风俗画:a.刻画了现实中的人物,表现了他们的内在情感.b.也表现了当时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老彼得格鲁盖尔在农民风俗画中满怀热情地塑造了许多的农民形象人如《农民舞蹈》《农民婚礼》 、17、18世纪意大利美术 3个流派是意大利学院派艺术、巴洛克艺术、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艺术。 学院派艺术影响了古典主义艺术的发展;巴洛克艺术影响了罗可可和浪漫主义艺术;卡拉瓦乔的艺术,其影响就更大了,不仅在当时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现实主义艺术,还对18世纪的市民艺术、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7、17世纪意大利学院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1)欧洲学院派美术最早产生在意大利的波伦亚学院,创始人是著名画家卡拉契兄弟。2)学院派的主张是订出一些法则使人们遵循: A.强调绘画中的最高标准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威尼斯的色彩等。B.具有折衷主义的特色:由于过分强调法则,比较保守,缺乏创新精神。C.题材大多描绘宗教或神话,技法上偏重素描而轻视色彩,为古典主义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意大利学院派艺术学基本主张是:要保持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大师艺术的永恒性,把这些艺术看成是不可逾越的楷模,把前人的艺术看成是唯一应遵循的正路。阿尼巴。卡拉锲《酒神巴库斯和阿里阿的涅》《美惠女神为维纳斯梳妆打扮》《女圣使在复活的基督墓前》《逃亡埃及路上休息的风景》17世纪卡拉瓦乔及其艺术特色1)受到尼德兰绘画的影响,反对学院派僵化的教条和巴洛克美术夸张的浮华。2)追求朴素、清新、直接面对自然的表现方式。3)以单纯、强烈的明暗,严谨、结实的轮廓,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为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绘画向17世纪现实主义绘画的转型起到了关键而重要的作用,对同时代的欧洲以及19世纪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潮都有着深远影响。《提水果篮的孩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1) 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

欧洲文艺复兴论文

文艺复兴建筑与中世纪建筑的性质区别在哪里 建筑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有着这个时代所表现的特征。建筑想表述的就是这个时代想表述的。建筑包含的要素应兼备用(utilias,实用)、强(firmitas,坚固)、美的特点(【建筑十书】罗马时代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及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走向。建筑上的每一个沟壑、每一条线条,都融入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这种深度的思考,对美的深度的挖掘,都令人深思,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因为建筑师们对生活得体悟,对社会的思考,所以,他们的建筑上的每一笔都融入了他们思想。一个完整的建筑,就可以反映整个社会。建筑的内在表现,就是这个社会的内在表现。 中世纪,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代,是一个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教会统治着整个欧洲,导致那里的科学技术受到了极大地限制。而此时,在东方的伊斯兰,科学技术却迅速发展,并且,将希腊文化保存并重新传入欧洲大地。这就导致了在十世纪,欧洲出现了希腊和阿拉伯哲学与基督教信仰冲突的结果——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所著,基于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研究的基础上而得】。它是以为神辩论为目的的哲学,是极其尊重权威的。中世纪学者认为希腊人精于自然知识,而所有自然启示都见于《圣经》,经院哲学是二者协调一致的产物。然而,中世纪并不是一个太平的时期,在公元1300年之后,欧洲出现了神学与哲学方面的信仰危机。这种危机并不涉及对上帝及其超自然力量的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对人类是否有能力领会这种超自然力量残生了怀疑。中世纪,本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洪水、霜冻、战争、瘟疫(黑死病),这些在灾难的来临,无时无刻不打击着欧洲人民,消除人们对人类理解大自然能力的信心。他们发现了宇宙的随心所欲,难以预测。这导致了十四世纪人们对从前的神学和哲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重估,这种新思想的改变,开始了。 文艺复兴,表明了新文化一古典为师,但是,又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古典复兴。它是一种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复兴。实际上,在新艺术(文艺复兴)的盛期,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他们有不少超越古典的新成就,但是,感到慕古求新之一特色更能反映他们成长的轨迹。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从中世纪到资本主义时期,可以归功文艺复兴艺术取得的最辉煌的发展。这里新经济、新政权的互相促进,同步加速,使得这座城市迈步在文艺复兴的最前列。就文艺复兴而言,古典艺术起着重大作用。古典艺术的遗物(主要是雕像)主要是因为它非常具体,而且又集中。具体指导是艺术形象,集中指的是思想内容,尤其指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古典的人本主义在文艺复兴时代发展为人文主义,就新艺术创作的关系而言,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归结到最具主导意义的一点,就是对人,对自然,对现实生活采取肯定态度。但是在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上,对人肯定是针对中世纪神学对人的一种否定,所以,更重要的内容是反对人的生活受宗教神学的支配,反对人性被神性的奴役,反对人的活动受教会的主宰。因此,人文主义在当时具有鲜明的战斗性,最适合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上破除旧的的需要。 中世纪有三种典型的建筑风格。 第一种拜占庭风格。它的特征一是以集中式布局,往往以一个大厅为中心,以纵横两条中轴线布局;二是穹窿顶,特点是大厅用半圆形的穹窿顶,四周有用半个及四分之一个穹窿顶对称布置,在高度上层层跌落,形成庄重、辉煌的造型效果;三是在色彩的使用方面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例如: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以典型的以穹窿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布局的建筑。 第二种是罗马风格。特征是:一罗马式半圆形的拱券结构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二是采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三是窗户很小而且离地面较高,采光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变化 班级:软件+土木082班学号:姓名:崔悦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军团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1位,成为了真正的体育大国! 中国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尝试,其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划时代的尝试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最重要的一步。从历史的长远观点来看,这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改革进程的路还很艰难,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变化之大,举世瞩目。如何借鉴30年成功的经验,牢牢把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这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其中,改革的“变”与“不变”最值得研究。 邓小平曾多次用“变”与“不变”指明改革的本质和前途,比如,他在1980年指出,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形势下,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再比如,他在1984年分析改革形势时说,“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此外,他还预言:这个“变”与“不变”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