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疸中医诊疗方案.

黄疸中医诊疗方案.

黄疸中医诊疗方案.
黄疸中医诊疗方案.

黄疸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主要特征。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篇说:“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的分类,始自《金匮要略·黄疸病》,有黄疸、谷疸、酒疸、女痨疸和黑疸之分,称为五疸。《诸病源候论·黄疸诸候》根据本病发病情况和出现的不同症状,区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黄疸门》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两书还都把黄疸的危重证候称之为“急黄”,并都提出了“阴黄”这一证别。宋·韩袛和著《伤寒微旨论》,除论述了黄疸的“阳证”外,还特设《阴黄证篇》:“伤寒病发黄者,古今皆为阳证治之……无治阴黄法。”并详述了阴黄也可由阳黄服下药太过转化而来,还提出了阴黄的辨证施治。元·罗天益著《卫生宝鉴》则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辨证施治系统化,对临床实践指异意义较大,至今仍被人们所采用。《景岳全书·黄疸》篇提出了“胆黄”这一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对某些黄疸的传染性及严重性,在十八世纪初叶沈金鳌著《沈氏尊生书·黄疸》篇中就已有认识,他指出:“又有大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病因病机

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内外二因又互有关联。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阳黄多因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如湿热夹毒,热毒炽盛,迫使胆汁外溢肌肤而迅速发黄者,谓之急黄;阴黄多因寒湿阻遏,脾阳不

振,胆汁外溢所致。

(l)感受外邪外感湿热疫毒,从表入里,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不能泄越,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淫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若湿热挟时邪疫毒伤人者,其病势尤为暴急,具有传染性,表现热毒炽盛,伤及营血的严重现象称曰急黄。如《诸病源候论·急黄候》指出:“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

(2)饮食所伤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浸淫肌肤而发黄。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说:“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宋·《圣济总录·黄疸门》说:“大率多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热气郁蒸,所以发为黄疸。”以上说明饮食不节,嗜酒过度,均可发生黄疸。

(3)脾胃虚寒素体脾胃阳虚,或病后脾阳受伤,湿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液被阻,溢于肌肤而发黄。如《类证治裁·黄疸》篇说:“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说明寒湿内盛亦可导致黄疸。

(4)积聚日久不消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而产生黄疸。如《张氏医通·杂门》指出:“有瘀血发黄,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大便不利,脉稍实而不甚弱者,桃核承气汤,下尽黑物则退。”

总之,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脾主运化而恶湿,如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或外感湿热之邪,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失健运,湿邪壅阻中焦,则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胃气不降,则胆汁的输送排泄失常,湿邪郁遏,

导致胆汁浸入血液,溢于肌肤,因而发黄。阳黄和阴黄的不同点在于:阳黄之人,阳盛热重,平素胃火偏旺,湿从热化而致湿热为患。由于湿和热常有所偏盛,故阳黄在病机上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之别。火热极盛谓之毒,如热毒壅盛,邪入营血,内陷心包,多为急黄;阴黄之人,阴盛寒重,平素脾阳不足,湿从寒化而致寒湿为患。同时阳黄日久,或用寒凉之药过度,损伤脾阳,湿从寒化,亦可转为阴黄。此外,常有因砂石、虫体阻滞胆道而导致胆汁外溢发黄者,病一开始即见肝胆症状,其表现也常以热证为主,属于阳黄范围。

类证鉴别

黄疸应与萎黄从病因病机和主证作如下鉴别:

(l)病因病机:黄疸的病因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寒以及积聚转化而发病。其病机为湿邪阻滞中焦或瘀血等阻滞胆道,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萎黄的病因为虫积食滞,导致脾土虚弱,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生气血,或失血、病后血气亏虚,气血不足,肌肤呈现黄色。

(2)主证: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随着湿热、寒湿和瘀血内阻等的不同病机,黄色可出现鲜明、晦暗的不同。萎黄的主证是两目和小便均不黄,肌肤呈淡黄色,干萎无光泽,且常伴有眩晕耳鸣,心悸少寐等症状。

辨证论治

黄疸的证候,一般是以两目先黄,继则遍及全身,或黄如橘色而明,或如烟熏而暗。由于病机有湿热与寒湿之异,因而其病机变化及所出现的兼证,也就各有不同。

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属于湿热的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当同时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属于寒湿的温中化湿。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

利湿,以达到湿祛黄退的目的。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法。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阳黄

(l)热重于湿

[症状]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依,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证候分析] 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因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是湿热之邪方盛,热耗津液,膀胱为邪热所扰,气化不利所致。阳明热盛则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腹部胀满。湿热蕴结,肝胆热盛,故苔黄腻,脉象弦数。心中懊侬,恶心欲吐,口干而苦,均为湿热熏蒸,胃浊和胆汁上逆所引起。

[治法] 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方药] 茵陈篙汤加味。方中茵陈为清热利湿、除黄之要药,用量宜偏重;栀子、大黄清热泻下。并可酌加茯苓、猪苓、滑石等渗湿之品,使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去。如胁痛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谏子等疏肝理气之品。如恶心欲吐,可加橘皮、竹茹。如心中懊侬,可加黄连,龙胆草。对苦寒药的应用,要随时注意热的程度和变化,如苦寒太过或日久失治,可转为湿重于热或寒湿偏胜,甚至成为阴黄。

如因砂石阻滞胆道,而见身目染黄,右胁疼痛,牵引肩背,或有恶寒发热,大便色淡灰白,宜用大柴胡汤加茵陈、金钱草、郁金以疏肝利胆,清热退黄。

如因虫体阻滞胆道,突然出现黄疸,胁痛时发时止,痛而有钻顶感,宜用乌梅丸加茵陈、山栀以安蛔止痛,利胆退黄。

(2)湿重于热

[症状] 身目俱黄,但不如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缓。

[证候分析] 湿遏热壅,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故身目色黄。因湿重于热,湿为阴邪,故其色不如前者鲜明。头重身困,为湿邪内阻,清阳不得发越之故。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溏,乃湿困脾胃,浊邪不化,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所致。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缓,均为湿重热轻之征。

[治法]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 茵陈五荃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前方以茵陈为主药,配以五苓散化气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后方用黄芩、木通等之苦寒清热化湿及藿香、寇仁等芳香化浊之品,以宣利气机而化湿浊。本证迁延日久,或用药过于苦寒,可转入阴黄,则按阴黄施治。阳黄初起见表证者,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解表清热利湿。如热留未退,乃因湿热未得透泄,可加用栀子柏皮汤以增强泄热利湿作用。在病程中如见阳明热盛,灼伤津液,积滞成实,大便不通,宜用大黄硝石汤泻热去实,急下存阴。

急黄

[症状] 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痕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 湿热夹毒,郁而化火,热毒炽盛,故发病急骤,高热烦渴。热毒迫使胆汁外溢肌肤,则黄疸迅速加深,身面均黄,其色如金。热毒内盛,

气机失调,故胁痛腹满。神昏谵语,为热毒内陷心营。如热毒迫血妄行,则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数,均为肝胆热盛,灼伤津液之象。

[治法]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方药] 犀角散加味。方中犀角、黄连、升麻、栀子清热凉营解毒;茵陈清热退黄。并可加生地、丹皮、玄参、石斛等药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力。如神昏谵语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凉开透窍。如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重者,可加地榆炭、柏叶炭等凉血止血之品。如小便短少不利,或出现腹水者,可加木通、白茅根、车前草、大腹皮等清热利尿之品。

阴黄

[症状]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少脘闷,或见腹胀,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症候分析] 由于寒湿阻滞脾胃,阳气不宣,胆汁外泄,阴寒湿为阴邪,故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少、脘闷、腹胀、大便不实、口淡不渴等症,都是湿困中土,脾阳不振,运化功能失常的表现。畏寒神疲,是阳气已虚。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系阳虚湿浊不化,寒湿留于阴分之象。

[治法] 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 茵陈术附汤加味。方中茵陈、附子并用,以温化寒湿退黄。白术、干姜、甘草健脾温中。并可加郁金、川朴、茯苓等行气利湿之品。

阳黄失治,迁延日久,或过用苦寒药物,以致脾胃阳气受伤,也可转变为阴黄,其证候、病机、治法与上述相同。。如见脘腹作胀,胁肋隐痛,不思饮食,肢体困倦,大便时秘时溏,脉见弦细等症,系木郁脾虚,肝脾两病,治宜疏肝挟脾法,可用逍遥散。

如胁下有癥块,多因黄疸日久,气滞血瘀,湿浊残留,结于胁下,并见胸胁刺痛拒按,宜服鳖甲煎丸活血化瘀,并可配服逍遥散以疏肝扶脾。如脾虚胃弱明显者,可配服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和胃。至于黄疸日久,肝脾肿大,湿浊蕴聚,致成积聚或鼓胀者,可参考有关各篇。

黄疸除服药外,饮食护理亦很重要,饮食宜新鲜清淡,不宜过食肥腻甘甜,壅脾生湿之品,忌饮酒和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休息,不能劳累、并保持乐观情绪,才能有利于病体的恢复。

【附】萎黄

萎黄一证,与黄疸有所不同,其主要症状为:两日不黄,周身肌肤呈淡黄色,干萎无光泽,小便通畅而色不黄,倦怠乏力,眩晕耳鸣,心悸少寐,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象濡细。

本病是由于虫积食滞导致脾土虚弱,水谷不能化精微而生气血,气血衰少,既不能滋润皮肤肌肉,又不能营养脏腑,以致肌肤萎黄无光泽。此外,失血过多,或大病之后,血亏气耗,以致气血不足而发本病,临床亦属常见。

在治疗上主要是调理脾胃,益气补血,可选用黄芪建中汤或人参养营汤之类。由钩虫病引起者,还应给予驱虫治疗。

结语

黄疸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临床首当辨明阴阳方予施治。一般阳黄病程较短,阴黄病程较长,急黄为阳黄之重症,应及时救治。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应防其迁延转阴,缠绵难愈。黄疸消退之后,有时并不意味病情痊愈,仍需注意健脾疏肝等善后调理,以防残湿余热不清,或肝脾气血损伤不复,迁延不愈,引起反复或转成“癥积”、“鼓胀”。萎黄多由气血亏虚所致,要注意鉴别,不可按黄疸施治。

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一)

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一)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有利于对病人的及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观察135例梗阻性黄疸的病人,检查肝、胆、脾、胰及腹腔等部位,了解病因及梗阻部位及对周围脏器有无浸润。结果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引起胆道梗阻46例,胰头癌引起胆道梗阻33例,胆管癌引起胆道梗阻19例,胆囊癌转移引起胆道梗阻11例,原发性肝癌转移胆管引起胆道梗阻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引起胆管扩张6例,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引起胆道梗阻5例,胆道蛔虫合并胆道结石引起胆道梗阻3例,误诊3例。结论B型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简便、快捷、准确,诊断准确率达96.7%。但病人肠胀气时会影响胆总管下端显示。 【关键词】超声梗阻性黄疸诊断 本文就我院13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经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检查与手术结果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自1996年1月至2010年8月,因黄疸、上自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因黄疸、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做超声检查者共302例,选取其中梗阻性黄疸12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83岁。 使用仪器百胜MyLab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3?5MHZ。常规病人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半卧位,并观察病人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的程度,同时检查腹腔有无淋巴结肿大、占位性病变及胸腹水的形成。 2结果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引起胆道梗阻46例,胆管扩张均在9mm~15mm之间。 胰头癌引起胆道梗阻33例,此病人胆总管扩张均大于15mm,最宽达22mm,主胰管扩张均在4mm~8mm之间。 胆管癌引起胆道梗阻19例,此病例中胆总管均扩张大于15mm,有的甚至达20mm,胆总管壁呈连续性中断,并可见胆总管局部呈不均匀不规则团块,肝内胆管均呈“树枝状”扩张。 胆囊癌转移引起胆管癌者11例,胆总管均扩张7mm~10mm之间。 原发性肝癌胆道转移引起胆道梗阻者9例,,胆总管呈不均匀性增厚,内径7mm~10mm之间。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引起梗阻性黄疸6例,胆总管轻度扩张,内径在7mm~10mm之间,黄疸指数稍高均为20U~30U之间,肝内胆管不扩张,此类病人消炎利胆后或胆囊结石手术后,病人黄疸消退。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 【摘要】目的探讨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论述治疗黄疸的中医辨治思路和方法。结论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通腑之法治疗黄疸,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黄疸辨证论治清热祛湿理气活血化瘀 黄疸亦称“黄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中医对黄疸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的论述。《伤寒杂病论》则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景岳全书》提出“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沈氏尊生书》认为“天行疫疬,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疸黄,杀人最急”。 导致黄疸的原因不外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正气不足有关,而且内外因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但其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湿、瘀、气滞三个方面。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黄疸,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兹结合临床经验,谈谈黄疸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治疗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以与同道共磋。 1黄疸从化湿论治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阐明了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如饮食不节,嗜食酒肉肥甘,或外感湿邪,阻滞中焦,湿邪首先侵犯脾胃,脾属土,主运化水湿而恶湿,致使脾胃运化、转输功能受遏,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壅阻肝胆,肝体受损,疏泄失控,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分,溢于肌肤而发黄疸。其病机关键是脾虚湿阻,以脾虚为本,湿阻为标。 湿郁日久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则形成湿热黄疸。朱丹溪认为:“疸不分其五,同是湿热”,强调了湿热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丹台五案》指出:“黄疸之证,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愈甚者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人体感受易阻滞气机,致气机不畅。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入血分,迫血妄行,若湿与热相合,胶固难解,湿得热益深,而热得湿愈炽,熏蒸肝胆,侵入血分致血脉瘀阻,血液运行失于常道,胆汁横溢犯于肌肤,而发黄疸。 黄疸之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清利湿热,而清利湿热又必须通利大小便,使邪有出路,才能迅速退黄,仲景早在《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中即指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说明通利大小便在治疗黄疸中的重要性。 湿热之黄疸证的治疗临床须辨清湿与热孰轻孰重。采用或清热利湿泻下,药用茵陈、大黄、金钱草、黄芩、黄连、田基黄、蒲公英、虎杖、夏枯草、山栀;或健脾利湿退黄,药用生薏苡仁、扁豆、苍术、白术、黄芪、山药、茯苓等;或利水化湿,药用泽泻、大腹皮、猪苓、楮实子、车前子、白茅根、葶苈子等利尿化湿之品,由于黄疸病变性质并不是单一的,所以临证治疗时要注重根据湿与热之偏重不同,清热利湿泻下,健脾利湿,利尿化湿往往综合运用,药随证变以达退黄之功。 湿热黄疸的发生以湿热为因,肝脾失调为本,因而在治疗时,初期用大剂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品,佐以活血化瘀,而当黄疸消退后,则宜顾及脾胃或肝肾,同时要结合活血化瘀之品,才能促进疾病痊愈,巩固疗效。 2黄疸从理气论治 临床上,任何肝病都存在气机郁滞这一因素,黄疸也不例外,黄疸属于肝胆疾病,病邪侵犯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新生儿仪器使用操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的标准操作规程Ⅰ、目的:建立新生儿黄疸治疗箱的标准操作规程 Ⅱ、范围:适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箱的操作 Ⅲ、规程: 1、开机前 1.1做好整机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反射板的透明。 1.2电源线一端插入机箱背面或旁边的电源插座内,电源线的另一端插头正确插入220∨/50Hz电源座中。 1.3锁紧整机脚轮,防止整机在操作时的移动。 2、操作方法 2.1打开电源开关,此时温度显示屏显示实时箱温,表示电源接通。 2.2设置温箱温度 a、宁波戴维新生儿黄疸治疗箱温度设置方法:按下给定按钮同时转动调节按钮,使温度显示屏上的数值与所需一致,放开给定按钮,此时显示屏显示实际箱温,整机自动进入控温状态。 b、北京巨龙新生儿黄疸治疗箱温度设置方法:按箱温键,右边箱温显示光标闪烁,按设置∧∨键设置所需温度,再按箱温键即确认,整机自动进入控温状态。 2.3如欲增加箱内湿度,可将婴儿床两旁的水槽取出,经清洗消毒后,加入医用湿化水至水位线,并移开水盖,让水充分蒸发。 2.4打开上下灯开关,蓝色荧光灯亮。 2.5当温度显示屏显示与给定值基本接近时(整机须提前1小时开机),可放入新生儿进行光疗(新生儿须裸体、戴眼罩、遮盖会阴)。

2.6根据医嘱达到光疗时间,抱出新生儿,关电源开关,倒掉水槽内湿化水。 2.7用1:20络合典擦拭消毒机箱后,清水擦净备用。 3、维护和保养 3.1整机应放置在干净、温湿度变化小,无阳光直射的场所。 3.2有机玻璃制品,忌用乙醇等化学溶剂擦洗。 3.3为保证临床实际光疗效果,灯管一般累计使用2000小时,应及时更换新灯管。每次操作前须检查灯管,如有不亮灯管应及时更换。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黄疸型肝炎,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黄疸” 的范畴。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系统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主要病因病机是外感湿热疫毒,内为饮食所伤,体内瘀血或沙石阻络,导致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湿邪与瘀血是主要病理因素,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脾胃肝胆。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瘀黄与急黄(即瘟黄)。 一、诊断要点 1主症:目睛黄染,身黄与尿黄。其中目黄是首要症状;若身黄尿黄而无目黄,则不属于黄疸病证。可伴有恶寒发热,或食欲不振、胃脘胀闷,或右上腹或右胁胀痛等类似感冒、胃脘痛或胁痛的症状。若黄色鲜明,伴表证、湿热证多为阳黄;若黄色晦暗,伴虚寒证多为阴黄;若黄色日久不退而舌质瘀斑者,则为瘀黄;若病来势急,病情重,色黄如金,则为急黄,亦称瘟黄。 2病史:有饮食不洁或饮食不节史,肝炎病人接触史,或化学制剂、药物接触与应用史,或胆囊炎、胆石症与肝硬化等病史。 3理化检查 血清肝功能:包括ALT、AST、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ALP与γ -GT 等; 肝脏影像学检查:包括B 超与CT等,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二、辨证论治 1、湿热发黄证

证候:面目发黄,继之全身黄染,颜色鲜明,黄色如橘子色。湿重者,头身困重,大便溏薄,腹胀脘闷,口淡不渴,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数;热重者,发热,烦渴,尿少,便结,苔黄腻,脉弦数。 病机: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排泄不畅,脾胃运化失司。治法:热重者,清热利湿;湿重者,利湿解热。方药:热重者,茵陈汤加减;湿重者,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汤:茵陈后下l5g ,栀子 9g,大黄9g。 茵陈五苓散:茵陈后下l5g ,桂枝9g,猪苓12g,泽泻9g,白术12g,茯苓15g。 加减:腹胀脘痞者,加厚朴9g,香附9g,砂仁后下6g以化湿理气;胁肋疼痛,加川楝子9g,延胡索9g 以理气止痛;便秘者,加芒硝冲服12g,枳实9g 以行气通便;发热者,加金银花9g,连翘 15g 以热解毒;恶心呕吐者,加陈皮9g,半夏6g 以化湿和胃;纳呆者,加鸡内金6g,山楂12g 以醒脾健胃。 2、疫毒发黄证证候:身目黄染,迅速加深,色泽鲜明,腹胀满闷,高热口渴,甚或烦躁易怒,神志不清,齿鼻衄血,斑疹隐隐,苔黄干燥,舌质红绛,脉细弦或弦细数。 病机:疫毒热炽,内扰于胆,胆汁排泄不畅;邪陷心包,迫血妄行。 治法:清营凉血。 方药:犀角散加减。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16年版)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Bhutani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得95百分位。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降低胆红素:根据高胆红素血症得程度决定光疗、

换血等措施。 2、预防高胆红素脑病:必要时使用白蛋白。 3、减轻溶血:必要时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 4、纠正贫血:必要时输血。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得检查项目。 1、必需得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 (2)CRP。 (3)监测胆红素。

(4)血生化全套。 (5)血气分析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得检查项目 (1)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得筛查。 (2)血TORCH。 (3)腹部B超。 (4)红细胞形态。 (5)听力检查。 (6)头颅MRI。 (7)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 (8)血培养+药敏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根据光疗曲线进行光疗。 (1)光疗过程中注意适当增加补液量,以防光疗中体液丢失过多。 (2)注意监测体温。

中医如何治疗黄疸

中医如何治疗黄疸? 中医如何治疗黄疸? 黄疸是许多大病的“迹象”:儿童与青少年时出现黄疸,可能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有关;中年人黄疸多见于肝炎和胆道结石;老年人出现黄疸很有可能是由癌症引起。 由于中国是一个肝炎大国,血吸虫病、胆道疾病的发生率也很高,因此,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是治疸专家,他所创制的茵陈蒿汤等方剂,至今仍为治疗黄疸的基本方剂。后世医家们也根据张仲景的经验,不断摸索,总结出不少针对黄疸的治疗原则。 治黄去湿热 中医认为,湿热之邪是引起黄疸的重要原因。湿热侵犯的重点部位不同,症状也千差万别。湿热侵犯上焦和中焦(比如脾、胃),多表现为头晕头痛、心烦、频频呕吐、胃脘胀闷。湿热侵犯中焦和下焦(比如肝、肾、膀胱),多有小便赤热、尿液混浊、尿道灼痛、小腹胀,大便干结或者溏薄。湿热弥漫三焦,则上述症状交错出现,提示病情重,严重时可出现高热、谵语、抽搐等。

因此,去湿利小便成了黄疸的重要治疗原则。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所以治疗黄疸时,可采用清热利湿、温阳化湿等治法,通利小便,使湿邪排出体外。 治黄分阴阳 黄疸根据其色泽不同,分为阳黄和阴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的为阳黄;色泽晦暗不鲜明的为阴黄。 就阳黄来说,其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属于热证、实证,证明机体正气不衰、湿热较盛,多发生于疾病急性期和早期,还伴有发热、烦渴、恶心呕吐等,小便少而黄,还有的患者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而阴黄则病程较长,属于虚证、寒证,机体阳气衰败,多发生在疾病的慢性期。表现为食欲下降、腹部胀满、大便稀、怕冷、舌苔白腻。治疗方法是温中健脾化浊。 阳黄和阴黄可互相转化。阳黄不及时治疗,可以转化为阴黄。阴黄过多使用温燥药的话,也会转变为阳黄。 治黄必治血 湿热之邪一般容易深入血脉,引起出血,包括吐血、便血、紫癜、月经不正常等症状,还伴有夜间发热,心烦失眠,脉细数等。因此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可有以下优点:1、可以加速黄疸的消退。2、有利于肿大的肝脾回缩;3、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有利于肝细胞再生。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作者:李秋平, 封志纯, LI Qiu-ping, FENG Zhi-chun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广州,510282 刊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 年,卷(期):2006,21(14) 被引用次数:20次 参考文献(7条) 1.Ahlfors CE Criteria for exchange transfusion in jaundiced newborns 1994(03) 2.罗粹平足月儿核黄疸4例报告[期刊论文]-中国小儿血液 2002(03) 3.New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newborns 2004(04) 4.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m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外文期刊] 2004(01) 5.Juretschke LJ Kemicterus:Still a concern 2005(02) 6.《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 2001(03) 7.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Provisional committee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Practice parameter: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healthy term newborn 1994(04) 引证文献(20条) 1.徐瑞峰.易彬.高红霞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63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优生优育 2011(1) 2.王胜华.谷中青.杨才.马洪勇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0(4) 3.陈百芳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与护理[期刊论文]-中国优生优育 2010(6) 4.何克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剖宫产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6) 5.韩联妈咪爱和鲁米那对早产儿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期刊论文]-航空航天医药 2009(9) 6.陈俊秀.覃遵祥.陈克绒妈咪爱和思密达联合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临床医学工程 2009(8) 7.严荔煌.林忠.王山米产科母婴同室足月新生儿黄疸的管理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9(2) 8.李玉冰.王玉青浅谈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防治[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21) 9.王功僚.黄云峰.宋立宇.唐云鹰.谭红霞开塞露和金双歧对早产儿早期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6) 10.田凤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9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8(6) 11.麻莉.陈诚.周翔.张旭光.王强.吕深.黄从付.何旭.卢仕仰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非换血疗法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华全科医学 2008(12) 12.常祎.袁强.刘光发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早产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最新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概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概述 高位梗阻性黄疸多由肿瘤引起,因涉及肝门,结构比较复杂,手术十分困难.且患者耐受性较差,同时伴有肝肾功能损伤、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腹水等不良因素影响,往往失去手术机会.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是对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姑息性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捷、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减黄效果显著等优点,配合胆道内支架置入,使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 (一) 常见病因与分析:高位梗阻性黄疸通常由恶性肿瘤引起,是指发生在肝总管以上部位的胆道梗阻,包括肝门部胆管癌,肝细胞癌,胆囊癌局部浸润压迫,以及乳腺,肠胃道腺癌转移等一组侵犯肝门部胆管的疾病.Bismuth将肝门区肿瘤根据其胆管梗阻部位不同分为4型: I型:胆总管上段梗阻(距离分叉<2cm),左右肝管互相交通;Ⅱ型:胆总管上段梗阻,左右肝管互不交通:Ⅲ型:胆总管上段梗阻并向上延续至一侧二级肝管,分为Ⅲa型和Ⅲb型;Ⅳ型:胆总管上段梗阻,同时累及双侧肝内二级胆管. (二) 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多发生在60岁以上患者,男女发病率基本相似.黄疸是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和主要表现,可见于90%~98%的病人,黄疸呈进行性加深,少数可呈波动性,但不会降至正常.常伴皮肤瘙痒,尿色深黄、粪便呈陶土色等.剑突下和右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胆道梗阻并合感染者,还可引起高烧、寒战等. (三) 影象学检查:超声可探及肝内外胆管的扩张情况,肿块的部位、大小等.增强CT扫描可较好地显示肝脏的轮廓、形状,肝内、外胆管扩张情况,及梗阻发生部位等.磁共振胰胆管成象技术(MRCP),可较好地了解肝内外胆管三维解剖情况及胆道的全貌.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TC)能更好地显示肝内胆管扩张情况及梗阻近端情况,而且亦是进一步胆道引流和支架置入治疗必不可少的步骤. 治疗现状: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一经发现,多为晚期,能行外科根治术者不足7%,姑息分流旁路术也仅适用于19%的病例,而且外科旁路分流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及病发率相当高.自1974年Molnar首先报道采用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以来,已成为对该病姑息治疗的一种常用方法,使更多无法旁路分流手术的患者获得了减黄治疗的机会.而引流袋长期携带,给病人带来极大心理负担;此外,引流袋的移位、脱落、阻塞、老化以及胆汁局部外渗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20世纪80年代后期,金属支架的问世与应用,使这一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由于金属内支架组织相容性好,不易脱落,而且操作简单,置放途径灵活,使其逐渐成为目前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手段.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一)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肿瘤侵犯肝门部胆管汇合处或肝门区转移性肿瘤,肿大淋巴结压迫胆总管,以至手术难以切除;各种因素至使行外科手术危险性大,如年老体弱,心、肺功能差,或者手术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技术上有难度等. 2.禁忌证严重凝血功能障隘,且不易纠正的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大量腹水,可是肝脏与腹膜分开,造成穿刺困与误穿入腹膜腔,即使穿刺引流成功腹水沿着引流管外渗,引流管容易脱落,或导致胆汁性腹膜炎. PTCD 1.胆管穿刺术前通过肝增强CT或MRCP等影像资料了解梗阻部位、范围;判断肝内左右叶胆管扩张程度,拟定穿刺路径及进针深度和角度.胆管穿刺通常采用两步法,即先用千叶针行胆管造影.叶中线入路进针时水平刺入第11锥体右缘2cm处;剑凸下入路进针时向右侧指向肝门区穿刺.胆管造影的标志为一管道持续显影,并缓慢流动形成树枝状管道.在千叶针穿刺成功后,不要给予扩张和留置引流管,应尽量推注脚多稀释造影剂,全面了解肝内胆管扩张情况,判断梗阻部位和梗阻类型.若穿刺不当,可重新选择进针部位,寻找最佳穿刺点,以便后续引流管留置及支架植入的顺利情况.

中医治疗黄疸

中医治疗黄疸 中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均与“湿”有关。《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并根据湿的来源,分为“湿从热化”和“湿从寒化”。 中医辨证: 湿热内蕴: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热毒炽盛: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心烦不宁,或神昏谵语,鼻衄便血,肌肤斑疹,口渴喜冷饮,腹胀胁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胆道阻滞:身目俱黄,出现较快,寒热往来,右胁绞痛牵引至肩背,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厌恶油腻,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寒湿内阻:身目俱黄,色泽晦暗如烟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闷或腹胀,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小溲不利。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瘀血停滞:身目色黄而晦暗,胁下症积胀痛,拒按,或有腹水,腹壁青筋暴露,颈胸部位出现红丝血缕,大便黑,舌质隐青或舌淡有瘀斑,脉弦涩。 脾虚血亏: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爪甲不荣,舌质淡,脉濡细。新生儿黄疸中药方剂: 【辨证】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治法】清热化郁,健脾和肝。 【方名】和肝散。 【组成】全瓜蒌60克,广郁金15克,片姜黄15克,神曲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共研细粉,3岁每次2克(可随年龄大小的而增减),每日3-4次,白糖水冲服。 中医学在《内经》中对黄疸已有初步认识。《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目黄者,曰黄疸。”黄疸的分类,在《金匮要略》中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以后又有二十八候,九疸三十六黄的分类。说明前人通过实践,对黄疸这一症状的观察和描述是非常细致的。元代《卫生宝鉴》根据本症的性质,概括为阳症和阴症两大类,就是现代所说的“阳黄”与“阴黄”。 中医辨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治法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汤和连朴饮加减 3、急黄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减 阴黄: 1、寒湿困脾

儿科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11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 2)血清胆红素显着增高。 (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 5)肝功能可正常。 (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 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V 221卩mol/L (dl ),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V 257卩mol/L (15mg/dl ),结合胆红素V 25卩mol/L (dl )。足月儿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2)病理性黄疸特点:①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出现在24小时以内;②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21 mol/L ( dl ),早产儿〉257卩mol/L ( 15mg/dl ),或每日升高〉85卩mol/L (5mg/dl);③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 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卩mol/L (dl );⑤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 (二)证候诊断 1 .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2.脾虚湿困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 3.气血瘀滞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日益加重,腹部胀满,青筋暴 露,肝脾肿大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唇色暗红,或衄血。舌见瘀点,指纹紫。

外科护理知识:PTC及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

外科护理知识:PTC及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及引流术(ptc及ptcd) (一)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主要用于梗阻胆道梗阻部位、范围和原因。 [禁忌证] 1.凝血机制有严重障碍。 2.严重的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 3.肝、肾功能很差。 4.病人年龄过大,全身条件差者应填重。 [造影前准备] 1.造影前一日晚清洁灌肠,并给镇静剂。 2.造影前一小时给镇静剂,但禁用吗啡,以免引起俄狄括约肌痉挛而混淆诊断。 3.造影前腹部透视,观察肝下有无充气肠管,以免穿刺时误伤。

4.作碘过敏试验。 5.作凝血酶原时测定,如延长应给维生素k以纠正。 6.备穿刺针:5?或6号细长针,或长15cm、外径0.7mm、内径0.5mm,针头斜面30°的穿刺针,配有可曲性很强的钢针芯,或76-2型塑料外套管穿刺针,长25~28cm,外径1.3mm、内径0.9mm。 [手术步骤] 1.经腋路肋间穿刺法 ⑴穿刺进路,一般采用右腋中线8~9肋或9~10肋间隙。有条件时,在x 线监视下,直接观察肝脏的变异,调整穿刺点的高低、方向及进针深度。 ⑵消毒,覆巾,穿刺点局麻。 ⑶按上述选定的穿刺点进针,水平方向,针尖指向剑突尖。 ⑷一般进针8~13cm左右,穿及的胆管较粗。当穿刺针刺入胆管时,可有突破感。此时,拔出针芯,换上注射器,一面徐徐退针,一面抽吸,若抽得胆汁即停止外退,表明针尖已在胆管内。如未抽出胆汁,退针至1/2的针道时,为穿刺失败,应退针至皮下,稍改变方向再行穿刺。继续4~5次,仍未抽得胆汁者应停止操作,以免损伤过多肝组织。 ⑸也可采用下法,进针至适当深度时,先注入少量造影剂,在x线荧光屏显示下判断针头的位置。如针头误入血管内,造影剂将被稀释而迅速流走;如针头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标准

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儿科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规范 【概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称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可以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发生死亡。 【病史要点】 1、黄疸出现时间及特点:黄疸出现在生后24 小时内、进展快,首先考虑新生儿溶血症;2~3天多见生理性黄疸,也有部分ABO溶血症;4~7天考虑母乳性黄疸、败血症可能性大;>7天常由母乳性黄疸、败血症、肝炎和胆道闭锁引起;发展速度快或面色苍白,提示溶血症;起病隐匿或缓慢进展多考虑肝炎和胆道闭锁。 2、询问神经系统表现(胆红素脑病):吃奶差、吸吮无力,嗜睡,尖叫、抽搐、发热、呼吸暂停等。 3、大小便颜色:白陶土便提示胆道阻塞,尿色深(尿胆原、尿胆红素高)常提示肝炎和胆道闭锁。 4、易感因素:有无围产期缺氧、感染史,摄入不足(开奶延迟、体重明显下降),胎便排出延迟或便秘,是否用过引起黄疸的药物。 5、家族史:前几胎有无患新生儿溶血症,G6PD缺陷病家族史。母亲有无肝炎史。 6、母妊娠史:既往有无流产、死胎、孕期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产时感染危险因素。 7、喂养及环境:是否纯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或是混合喂养。是否接触过樟脑丸、vk3、vk4、磺胺、水杨酸盐等易致溶血的物质。 【体格检查】 1、可根据皮肤黄疸的分布可初步估计血清胆红素水平:头颈部,100umol/L(±50);躯干上半部,150umol/L(±50);躯干下半部及大腿,200umol/L(±50);臂及膝关节以下,250umol/L(±50);手足

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

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超声在梗阻性黄疸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1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检查结果。结果超声检查结果:肝内梗阻性黄疸1例,为转移性肝癌患者。肝外梗阻性黄疸15例,其中肝外胆管结石7例,肝门部胆管癌1例,胆囊癌3例,壶腹癌1例,胰头癌3例。结论超声在梗阻性黄疸中有重要的临床检查意义,值得借鉴。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ultrasound in obstructive jaundice. Methods 16 case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given ultrasound examination,the results of ultrasound examinat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ultrasonic inspection:1 case was intrahepatic obstructive jaundice,and this case was metastatic liver cancer.15 cases were extrahepatic obstructive jaundice,and these cases included 7 cases with ex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1 case with 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3 cases with gallbladder carcinoma,1 case with ampullary carcinoma,3 cases with carcinoma of head of pancreas. Conclusion The ultrasou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clinical examination in obstructive jaundice,and it is worthy of learning. [Key words] Obstructive jaundice;Ultrasound;Diagnosis 梗阻性黄疸是由胆汁在肝内至十二指肠乳头之间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而引起的[1-3],分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和肝外梗阻性黄疸。影像学是诊断梗阻性黄疸较为常用的方法,特别是超声检查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超声具有简便、无创、可重复性检查等优点,在临床诸多病种影像学检查中被广泛应用。为了探讨超声在梗阻性黄疸中的诊断意义,本研究对行超声检查的16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中心的16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为47~84岁,平均62岁,其中肝内梗阻性黄疸1例,肝外梗阻性黄疸15例,所有患者均有巩膜、皮肤黄染,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显著升高。 1.2 方法 采用HP IMGE POINX HX型彩色多功能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5 MHz。检查前常规空腹8~12 h,先仰卧位,右前斜位扫查肝胆胰,然后重点扫查肝内、外胆管,十二指肠壶腹部、胰头、主胰管等有关部位,显示不清者采用多位体、多手法扫查,如左侧卧位、坐位、胸膝位,采用腹压法+旋转扫查法、脂餐法等,必要时饮水300~800 ml,以胃、十二指肠为透声窗,以提高胆总管

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策略

述评 作者单位: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 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策略 窦科峰 上官建营 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系指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根据肿瘤起源及胆汁排出受阻的部位一般可分为低位胆道梗阻及高位胆道梗阻。低位胆道梗阻指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包括胰头癌、胆总管末端癌及壶腹癌等,部分起源于壶腹附近的十二指肠癌及淋巴瘤等也可致低位胆道梗阻。高位胆道梗阻主要指高位胆管癌,即肝门部胆管癌所致的胆道梗阻,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ti n 瘤。 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的核心问题是胆道持续、进行性梗阻所引发的以肝损害为源头的一系列器官功能障碍。主要有胆道高压所致的肝细胞损害、胆盐与胆红素等不能入肠,并反流入血可引起内毒素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凝血功能障碍、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下降、肠道细菌的易位、继发感染及出血倾向、免疫功能低下、伤口愈合延迟,出现手术并发症等,尤其合并的感染可造成感染性休克,低血压及长时间的梗阻性黄疸导致的有效循环容量的减少,加上大的手术创伤引发肝肾功能衰竭。这些危害均可影响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出现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甚至死亡。因此解除胆道梗阻应是首要、关键的治疗措施,而要取得有效的治疗,取决于医生如何采取积极、合理、针对性治疗措施以对抗、缓冲、代偿梗阻性黄疸造成的损害。 目前,国内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临床治疗认识不尽相同,缺少必要的规范和多科协作。人们往往不是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手段,而是根据各专科医生自身的专业、喜好或某些利益驱动来选择方案。建立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诊疗规范,成立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合作的医疗组共同研究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追寻科学的理论、更合理的诊疗方法,十分必要。 一、确定性手术切除 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临床上以根治性手术切除恶性病变、解除梗阻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是,此类病人发现时往往已属中晚期,能行外科根治术者仅 占7%。最理想的方案为积极早期发现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病人,在黄疸较轻时积极一期手术探查。对总胆红素 250 mol/L,通过影像学评估,无远处转移、无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浸润,病人黄疸时间短,全身情况尚可,可以积极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如本医疗单位由于技术或设备原因,不能行手术治疗,建议病人转有条件医院治疗,以免延误手术时机。 根治性治疗是将病变彻底切除,是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必要时可行扩大根治性切除。手术方式根据病变局部情况及病人全身情况决定,不能盲目扩大手术范围、追求手术的根治性而忽视病人耐受性。高位胆道梗阻易侵犯门静脉和肝动脉,根治性手术方式一般采用胆管癌肿物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必要时可联合肝叶切除术、肝动脉和门静脉切除重建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率及根治率。如条件允许,术中B 型超声检查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根治性切除可能性、切除范围安全性及最大切除范围。低位胆道梗阻则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入腹后应全面探查,明确切除区域之外有无转移灶。行Kocher 切口探查胰头与下腔静脉有无浸润,进一步探查肿瘤未侵犯肠系膜上及门静脉血管,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如血管局部被侵犯可扩大手术,切除局部门静脉或肠系膜血管,采用侧壁缝合、脾静脉转流,必要时可行人工血管或移植血管进行重建。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选择不同手术方式以达到根治目的,如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或保留胰头的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切除后消化道重建,需运用确切及熟练吻合方法,主要目的为防止胰漏、胆漏和肠漏。对于部分位于中段胆管的肿瘤也可采取肿瘤局部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及肝总管空肠吻合术,同样可以达到根治性目的。

黄疸中医辨证论治

八.黄疸 黄疸是因感受湿热邪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肝胆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证的重要特征。根据其病机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分为阴黄和阳黄。急黄为阳黄重证,病情急骤,应及时救治。 西医学中的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均可参照本病证进行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黄疸多由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及病后所致。外感时邪、湿热疫毒,由表入里,内阻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泻越,肝胆疏泄失常;嗜食辛辣肥甘或酗酒无度,或饮食污染不洁,或贪凉嗜冷、饥饱失宜,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熏蒸,胆汁泛溢;素体脾胃虚弱,劳倦太过,或久病脾阳受损,瘀血阻滞,湿热残留,日久损肝伤脾,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 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湿邪亦是黄疸形成的关键。基本病机是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黄。一般说来,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为阴黄。急黄为阳黄的重证,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常危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阴黄病程缠绵,预后较差,如迁延不愈,则有酿成癥积和臌胀之可能。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阳黄、阴黄、急黄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黄色鲜明如橘皮,起病急,病程短,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黄色晦黯如烟熏,起病缓,病程长,注意有无血虚血瘀表现;急黄则由疫毒引发,热毒炽盛,营血耗伤,起病急骤,色黄如金,伴神昏谵语、壮热烦渴,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或洪大等。 2.辨阳黄之湿热轻重阳黄虽有湿热所致,然有偏重于热、侧重于湿之分,故于阳黄证中应再辨湿、热之孰重孰轻。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发热口渴,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色泽不如热甚者鲜明,头身困重,胸满脘痞,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 3.辨阴黄之寒湿与血瘀阴黄证有脾胃虚弱、寒湿内阻与肝郁血瘀、胆液失泄两类,故应辨别。凡因脾胃虚弱、寒湿内阻者,黄色多晦黯不泽,或如烟熏,神疲畏寒,舌苔白腻,脉濡缓;瘀血阻滞、胆液失泄者,色黄而晦黯,面色黧黑,舌质紫黯,多见瘀斑,或见胁下积块,脉弦涩。 (二)辨证分型 1.阳黄 (1)热重于湿 证候表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烦欲呕,脘腹胀满,小便短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梗阻性黄疸的护理

2012年6月份个案查房 梗阻性黄疸的护理 时间:2012年6月21日 地点:泌尿外科医生办公室 主讲人: 参加人员: 查房目的:了解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和护理 查房内容: (护师护士长助理): 大家下午好!今天的个案查房主要讲的是梗阻性黄疸的护理,通过这次的查房,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及其护理要点。下面由责任护士张维进老师给我们先汇报一下病史。 (主管护师): 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梗阻性黄疸的个案查房,借此次查房主要达到以下两点:1、了解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及临床症状。2、掌握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及其病人的护理措施。接下来我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1、病史介绍;2、梗阻性黄疸的相关知识;3、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鉴别;4、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和诊断5、健康教育。下面我先向大家做一下病史介绍,姓名:,床号:14,住院号:,性别:女,年龄:63,职业:农民,入院诊断:胃癌术后,梗阻性黄疸。系“胃癌术后2年,上腹部疼痛伴黄疸一月”入院。其两年前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病理示:胃贲门部溃疡中分化腺癌。术后行化疗一周期,术后病情稳定。一月前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伴全身皮肤黄染,渐加重,入住血肿科,行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术。现因胆汁外渗于6月18日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护理查体:T:36.3℃,P:76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患者入院后病理示:胃贲门部溃疡型中分化腺癌,诊断明确。现出现上腹部疼痛伴皮肤巩膜黄染,查体腹部扪及巨大包快,考虑肿瘤腹腔内转移致梗阻所致。暂给及复方氨基酸营养支持、鸦胆子油乳中药抗肿瘤

黄疸中医治疗方法

黄疸中医治疗方法 黄疸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 湿热内蕴: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热毒炽盛: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心烦不宁,或神昏谵语,鼻衄便血,肌肤斑疹,口渴喜冷饮,腹胀胁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胆道阻滞:身目俱黄,出现较快,寒热往来,右胁绞痛牵引至肩背,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厌恶油腻,小便深黄,大便灰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寒湿内阻:身目俱黄,色泽晦暗如烟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闷或腹胀,纳呆,便溏,口淡不渴,小溲不利。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濡缓。 瘀血停滞:身目色黄而晦暗,胁下症积胀痛,拒按,或有腹水,腹壁青筋暴露,颈胸部位出现红丝血缕,大便黑,舌质隐青或舌淡有瘀斑,脉弦涩。 脾虚血亏: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

爪甲不荣,舌质淡,脉濡细。 中医辨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治法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汤和连朴饮加减 3、急黄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减 阴黄 1、寒湿困脾 治法温阳健脾,化湿退黄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 2、脾虚湿滞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十种类型介绍 1.阴黄:黄色不明显,下身黄而上身不黄;小便夜间不舒服,白天通利。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6-15克加茯苓、

泽泻、薏米之类或五苓散。连服数剂即退。 2.阳黄:黄色如金,上身眼目尽黄,下身不黄;白天小便不畅,或痛或不痛,夜间正常;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 散”15-18克加升麻、橘梗、茯苓、花粉、麻黄芩等,数剂即愈。 3.热黄:口大渴,多饮反觉不快,一身尽黄;眼目发黄色淡,小便急数疼痛,尿色如黄汁。病因热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散”15克加龙胆草、栀子、白芍、茯苓、泽泻等,大热泄黄疸亦除。 4.寒黄:畏寒怕冷、腹中疼痛、按时缓解;一身黄疸、眼目白,小便清长、夜间尤多。病因是寒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薏米、附子等,温命门,10-15剂痊愈。 5.湿黄:一身上下尽黄,眼目具黄;身浮肿、按之如泥;病因是水湿之病。治疗宜用“去黄散”12-15克加升麻、牵牛子、车前子、泽泻等,慢慢调理即愈。 6.燥黄:胸前发黄病因是肺金燥极,发于胸前。治疗宜用“去黄散”3克加麦冬、栀子、白芍、陈皮、天冬、元参、花粉、白芥子等,数剂痊愈。 7.血黄:上下一身,眼目具黄,发热、烦闷、腹痛。病因是血瘀。治疗宜用“去黄散”3-6克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川芎、大黄等,长服即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