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相

沉积相

沉积相
沉积相

沉积相

一、基本概念

1、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2、相标志: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以及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是相应各种环境条件的物质记录,通

常也成为相标志。

3、相序定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4、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

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称为相模式。

5、洪积扇:在干热气候条件下,地壳升降运动较强烈地区的风化、剥蚀作用剧烈,其形成的产物被山区的暂时

性水流或山区河流带走。当水流出山口,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向四方散开,流速骤减,水流携带的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形成锥状或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锥或洪积扇。

6、泥石流:当水携带的砾石和泥沙沉积物达到足够量时就形成了密度大、粘度高、呈可塑性状态的流体,称为

泥石流。

7、弯曲度:指河道长度(l)与河谷长度(L)之比,又称弯度指数。

8、河道分岔参数:指在每个平均蛇曲波长中河道砂坝的数目。

9、浪基面:通常把相当于湖浪1/2波长的水深界面称为“波浪基准面”,简称为“浪基面”或“浪底”。

10、三角洲:在河流入海盆地的河口区,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流速降低,逐将携带的泥沙沉积于此,形成近

于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称为三角洲。

11、扇三角洲:由相邻高地进积到安静水体中的冲积扇。

12、辫状河三角洲:由辫状河体系前积到停滞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成为辫状河三角洲。

13、障壁岛:指海浪造成的长而低的、狭窄的沙岛。

14、潮道:在障壁岛之间,联系障壁岛后泻湖和海洋的通道。

15、澙湖:是为海岸所限制、被障壁岛所遮拦的浅水盆地。

16、淡化潟湖:潮湿气候区,注入潟湖的淡水大大超过潟湖蒸发量,澙湖水面高于海水面,引起上部水体进入海

洋,长期如此外流逐渐淡化,形成淡化澙湖。

17、海流:由地球重力场或海水温度、盐度分布不均产生密度梯度而引起的海水流动。

18、陆隆:陆坡与深海盆地间的平缓过渡区。

19、等深流:是指沿海底等深线水平流动的底流,是因地球旋转而形成的温盐循环底流,平行海底等深线稳定低

速流动,主要在陆隆区。

20、风暴沉积:是由风暴潮掀起陆架上的沉积物,及由风暴潮的离岸流搅起海滩沙,形成向海方向流动的异重流,

当风暴减弱时,在风暴浪基面之下形成的沉积物或岩石称为风暴岩。

21、碎屑流:含水的砾石级碎屑碰撞和杂基联合支撑的块状体流。

22、浊流:是水、泥、砂等近于均匀混合,并由湍流支撑的水体底部的浑浊流。

23、碳酸钙沉积作用补偿深度:指海洋中碳酸钙输入海底的补给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的深度面,也称碳酸钙补偿

深度。

24、碳酸盐台地:泛指所有浅水碳酸盐沉积环境。

25、局限台地:指海水循环受限制、盐度不正常的浅海。

26、生物礁:主要是由造礁生物和一些附礁生物原地堆积的、在地形上呈隆起状态并且抗风浪的沉积体。

27、生态礁:造礁生物原地生长而经常迎浪营建起来的沉积体。

28、碳酸盐岩综合相模式(威尔逊模式):以陆棚上碳酸盐岩台地和边缘温暖浅水环境种碳酸盐岩沉积类型的地

理分布规律,把碳酸盐岩分为三大沉积区、9个相带、24个标准微相。

二、问答题

1、沃克标准相模式的四个作用。

从比较的目的来说,它必须起到一个标准的作用;对于进一步观察来说,它必须起到提纲和指南的作用;对于新的研究地区来说,它必须起到预测的作用;对于所代表的环境或系统的水力学解释来说,它必须起到一个基

础的作用。

2、冲积扇形态、形成条件及控因。

【形态】冲积扇的形态在空间上是沿山口向外伸展的巨大锥形沉积体,锥顶指向山口,锥底向平原。【平面】是沿山口向外辐射的扇状,若两侧无阻挡形成近180°扇形体。【纵剖面】是下凹的透镜状或楔状。【横剖面】是上凸状,其表面坡度近山口陡、远山口缓。【空间】可单个,但多由多个冲积扇沿山系前缘横向联结形成冲积扇复合体系。

形成条件控因:1)造山运动是形成巨厚、大型冲积扇的重要条件;2)(半)干旱气候是形成冲积扇的又一重要条件;3)地形坡度突变是重要原因;4)母岩性质→影响冲积扇大小、形态;5)汇水盆地大小→越大,扇面积越大。

3、陆源碎屑湖泊的理想沉积模式及影响该模式的因素。

沉积物绕湖盆呈环带状分布的特点。即:湖岸→湖盆中央,大致依次为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实际的湖泊沉积要复杂得多。沉积物发育受湖盆大小、湖底地形、湖岸陡缓、陆源物质供应的充分程度、气候条件等因素的控制。

4、陆源碎屑湖泊4种滩坝类型及沉积特征、沉积模式。(三角洲侧缘滩坝、开阔浅湖滩坝)

湖岸线拐弯处滩坝沉积模式。1)形成条件。断陷湖盆早期,地势高差大,湖缘参差不齐,形成湖岸线向陆凹的湖湾。因湖岸拐弯携大量碎屑的沿岸流和湖浪能量消耗,经淘洗的砂粒沉积,形成平行岸线的长条状湖岸砂嘴,进而形成条带状滩坝。2)沉积特征。岩性:砂岩、粉砂岩。成熟度: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高,常为下细上粗的反韵律。

水下古隆起处滩坝沉积模式。1)形成条件。断陷湖盆水下古隆起的三种成因类型构造活动造成的隆起、火山喷发形成的隆起、持续性古地形隆起。在陆源碎屑供给相对较少的隆起区,由于湖浪、岸流的综合作用使局部发育鲕粒灰岩和生物灰岩形成鲕粒滩、生物滩。2)沉积特征。突出特征鲕粒灰岩和生物灰岩,鲕粒灰岩呈块状,正常鲕和表鲕的核心多为陆源碎屑。生物灰岩中厚层,可见波状层理。生物灰岩含有大量的螺化石和介形虫化石。在垂向上,多与浅灰色砂岩、粉砂岩,灰色泥岩共生。

三角洲侧缘滩坝沉积模式。1)形成条件。在湖相三角洲的侧缘或2个三角洲间的湖湾地区,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入湖后,易受到湖浪和岸流的重新改造,使沉积物沿湖岸线方向发生侧向移动,从而在三角洲侧缘形成滩坝沉积。2)沉积特征。岩性:灰绿色泥岩和粉细砂岩。成熟度:粉细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高,常含有鲕粒。层理:发育波状交错层理和小型槽状交错层理。

开阔浅湖滩坝沉积模式。1)形成条件。位于平均枯水面与浪底之间,垂直或斜交湖岸的湖浪由湖心向湖岸运动时,湖浪触及浪底,波能增加、波高增大,继续向岸方向运动形成碎浪,湖浪能量消耗较大,粗屑沉积形成开阔浅湖滩坝。2)沉积特征。岩性:浅灰色粉、细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砂粒分选和磨圆均较好,有时可见一些鲕粒。近岸滩:薄层砂岩发育浪成交错层理,与棕褐色泥岩薄层间互,构成厚的反韵律;坝:坝砂发育厚层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常与灰绿色块状泥岩构成下泥上砂的反韵律;远岸滩:靠近浪基面分布,发育透镜状层理、砂泥韵律层理。丰富的生物扰动构造。与灰色、灰绿色泥岩互层,构成反韵律。

5、简述三角洲发育过程。

1)河口砂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河流入海河口,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沉积成水下浅滩。浅滩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新月形河口砂坝。水流从砂坝顶端分成两股,形成两个分支河道,并向外侧扩展。分支河道向前发展,在河口处又会出现新的次一级河口砂坝。不断重复,形成了一个喇叭形向海延伸的多叉道河网系统,三角洲的雏形随之形成。

2)决口扇的形成与三角洲的延伸。分支河道不断向海延伸,河床坡度减小,流速减缓,河床淤高。坡度减至一定程度,泄流不畅,洪水季节洪流冲决天然堤,呈散流倾泻于滨海平原或叉道间海湾,流速骤减,沉积物逐渐淤积而成决口扇滩,从而使三角洲在横向上逐渐扩大。

6、河控三角洲三个亚相及其相应微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三角洲平原亚相。

1)分支河道微相。沉积特征与河流相的河床沉积基本相同。它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骨架。以砂质沉积为主,粒度比邻近的微相稍粗,分选差。河床可发育边滩或心滩。垂向上具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常发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具有不对称波痕及冲刷一充填构造。化石少见,最底部可见植物碎片。横剖面呈透镜状,沿河床呈长条状,故又称为河道砂坝。

2)陆上天然堤微相。发育在分支河道两侧;以细砂和粉砂沉积为主,远离河床变细,泥质增多,常见各种波状层理及流水波痕.可见铁质结核和碳酸盐结核,少见植物碎片。

3)决口扇微相。洪水漫溢河床,冲破天然堤形成决口扇滩,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席状砂层。

4)沼泽微相。深色有机质粘土、泥炭、褐煤,夹洪水成因的纹层状粉砂。富含保存完好的植物碎片。含有丰富自生矿物。排水通畅时,粘土中的有机质不发育,并可见化石。沼泽沉积约占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90%。

5)淡水湖泊微相。该亚相的湖泊面积小,水体浅,通常为3~4m。主要为暗色有机粘土物质,并夹有泥砂透镜体。粘土岩具极好的纹理。可见黄铁矿、蓝铁矿,但不成结核,多见原地生长的软体动物贝壳、虫孔发育。河流支流注入时→小型湖成三角洲。

三角洲前缘亚相。

1)水下分支河道微相。以砂、粉砂为主,泥质极少。常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并见有层内变形构造,具有冲刷—充填构造。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镜状,侧向变为细粒沉积物。具备二元结构,不明显正韵律;冲刷-突变面。横剖面透镜状、平面长条状等。

2)水下天然堤微相。极细的砂和粉砂,常具有少量的粘土夹层。流水形成的波状层理为主,局部出现流水的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交错层理。有时可见植物碎片。

3)支流间湾微相。以粘土沉积为主,含少量粉砂和细砂。粘土岩多为弱还原色、具水平、水平波状、块状层理。砂质沉积多是洪水季节河床漫溢沉积的结果,常为粘土夹层或呈薄透镜状,砂质沉积具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可见浪成波痕,可见生物介壳和植物残体等,虫孔及生物搅动构造发育。与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等微相共生。

4)分支河口砂坝微相。河能与海(湖)能双重作用,由分选好、质纯净的细砂和粉砂组成。一般具明显的反韵律,顶部具波状突变面。具较发育的槽状交错层理,成层厚度为中、厚层,可见水流波痕和浪成摆动波痕。具气鼓构造。如果下面泥质层很厚,也可产生泥火山或底辟构造。生物化石稀少。三角洲废弃时,砂坝顶部可出现虫孔以及河流和海洋搬运来的生物碎片。

5)远砂坝微相。主要为粉砂,一般具反韵律。可发育有槽状交错层理、包卷层理、水流波痕和浪成波痕以及冲刷-充填构造等。结构纹层、颜色纹层较为特征。向河口方向结构纹层增加,颜色纹层减少,向海方向则相反。远砂坝化石不多,仅见零星的生物介壳,可见虫孔。远砂坝多平行波浪窄带状分布。在层序上,位于河口砂坝之下,前三角洲粘土沉积之上,形成下细上粗的垂向层序,这是与河流沉积层序的重要区别。

6)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微相。受波浪、岸流作用,砂质纯、分选好。广泛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脉状层理。生物化石稀少,砂体向岸方向加厚,向海方向减薄。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是破坏性三角洲的沉积微相类型,在高建设性三角洲相中不发育。

前三角洲亚相。

主要由暗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水平层理、页理发育,也见块状层理。可见海绿石等自生矿物,湖成三角洲见还原性自生矿物。常见有广盐性的生物化石。向海洋方向,正常海相化石增多,生物潜穴及生物扰动构造发育。前三角洲暗色泥岩富含有机质,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三角洲前缘砂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可向前滑塌在前三角洲形成滑塌型浊积扇。

7、障壁岛海滩体系的4个亚相及其主要沉积特征。

1)临滨亚相。临滨下部—非常细粒的砂、粉砂,面状的纹层常被生物扰动破坏,临滨中部—较纯净的低角度楔状和槽状交错层理中细砂及介壳;2)前滨亚相。冲洗干净的、分选良好的冲洗层理砂砾岩;3)后滨砂丘亚相。多为发育风成中小型槽状交错层理以及植物根构造细粒砂岩;4)漫冲积扇亚相。在障壁岛向澙湖一侧,由风暴浪越过障壁岛形成。发育前积斜层理和水平层理中细砂,呈薄层舌状或席状延伸到澙湖中。

8、浅海相一般特征(位置、类型、生物、水动力条件)及2个亚相沉积特征。

1)位置及类型。位于以临滨过程为主的海区和以海洋过程为主的海区之间。一般10~200m。浅海有两种主要类型:边缘海和陆缘海;2)生物。在陆棚浅水区,阳光充足,氧气充分,底栖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在深水区,阳光、氧气不足,底栖生物速减,藻类近绝迹;3)水动力条件。复杂而多样,有海流、正常的和风暴引起的波浪、潮汐流以及密度流。

浅海相亚相分为过渡带和滨外陆棚。

三、论述题

1、论述冲积扇的4种沉积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河道沉积。冲积扇表面常被暂时性河流切割,但洪水再次到来时,所携带的沉积物在这些暂时性河床中沉积下来,就形成了冲积扇上的河道沉积。特点:主要由砾、砂沉积物组成,成层性不好,可见交错层理。常具明显的切割充填构造,使粗粒物质位于扇体的中下部,以致破坏了从扇顶至扇缘粒度渐细的分布状况。

漫流沉积。从冲积扇河床末端漫出形成的宽阔浅水,流速和水深骤减,使携带的沉积物呈席状或片状沉积下来,形成席状砂、砾岩堆积体,称为漫流沉积。分布于河道下游终端,水流为一种浅的坡面经流。特点:主要由碎屑组成,常呈块状。漫流沉积的透镜体组合常构成冲击扇主体。

筛状沉积。当洪水携带的沉积物主要为砾石而无或极少细粒物质时,在冲积扇表层便堆积了舌状砾石层。因其粒粗、且细粒填隙物较少,而具极高的孔隙性和渗透性,当下次洪水尚未流到扇缘之前,就沿着像滤水筛子一样的砾石层渗滤到扇体中去了,因此不能形成地表水流,从而阻止了粗粒物质的搬运。扇体表层的舌状砾石层沉积称为筛状沉积。特点:主要由棱角状粗大砾石组成,分选好,充填物较少,常为块状沉积。

泥石流沉积。泥石流是由沉积物与水的混合物构成的一种高密度、高粘度、可塑性状态的流体,因物质的密度很大,沿着物质聚集体内的剪切面而运动。其内的颗粒是由粒间的泥和水的混合物支撑并在重力作用下进行搬运的。大量碎屑物质在泥石流中呈块状整体搬运,在扇体上堆积后,形成泥石流沉积。特点:砾、砂、泥混杂,分选极差,层理不发育,其形态呈明显的舌状或叶瓣状,具陡、厚而清晰的边缘。

2、论述古代冲积扇鉴别的标志及冲积扇总体特征。

1)岩性。多以砾石为主,砾间充填砂、粉砂和粘土级碎屑。近端扇以砾岩、砂岩为主,至远端扇砂、粉砂和粘土含量增加。多处于(半)干旱的氧化环境,岩石一般具红色调。扇积物倾向于蒸发作用,常含有盐类沉积物;2)结构。以含大量砾石为特征,粒粗、成熟度低。砾石磨圆一般较差,较大粒径的砾石与较小粒径的砂、泥相互混杂接触。分选性和支撑类型因沉积类型不同而不同;3)粒度特征。悬浮组分10~30%,从扇根→扇缘,滚动、跳跃组分含量降低,悬浮组分增高。4)生物化石。几乎不含动植物化石,也很少含有机质。5)沉积构造。冲积扇沉积因属间歇性急流成因,故层理发育较差或中等。泥石流沉积—块状层理或不显层理。细粒泥质沉积物—可见薄的水平层理。粗粒碎屑沉积—可见不太明显和不太规则的交错层理,斜层倾向扇缘,倾角为10~15°。垂向上,层理构造表现为流水沉积物与泥质沉积物复杂交互的构造序列。粗碎屑沉积中常见冲刷—充填构造,多位于扇顶附近。砂质沉积局部可见流水波痕。砾石若有定向排列,则呈“向源倾斜”,倾角为30~40°。泥质表层可发育泥裂、雨痕、流痕等;6)特征沉积类型。冲积扇通常为辫状河床沉积和或泥石流沉积。其中筛积物、泥石流沉积则是冲积扇最好鉴定标志;7)古水流:由锥顶向外的辐射状水流;8)垂向层序及沉积相组合。冲积扇在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发生进积和退积作用,使其垂向沉积层序有着明显的不同。

总体特征:粒粗、分选差、结构和成分成熟度极低,层理不发育(泥石流较差),氧化沉积(色红、少有机质),辐射水流,泥石流等是鉴别冲积扇的主要标志。

3、论述曲流河相的4个亚相、相应微相及其沉积特征。

河床亚相。包括河床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两个微相。

1)河床滞留沉积。其特点是:砾石成分复杂,源区居多,亦有河床下伏岩层的。以砾石为主,砂、粉砂极少。砾石常具叠瓦状定向排列,倾向上游。砾岩很难形成厚层,一般呈透镜状断续分布于河床最底部,向上过渡为边滩或心滩沉积。底部明显冲刷突变面;2)边滩沉积。主要特征:岩性以砂岩为主,垂向上,自下到上常出现由粗→细的粒度正韵律。层理类型主要为水流波痕成因的大、中型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间或出现平行层理。动植物化石少,仅见破碎的植物枝、干等残体。矿物成分复杂,成熟度低~较高,不稳定组分多~较少。

堤岸亚相。包括天然堤和决口扇两个沉积微相。

1)天然堤。地貌特征:高于河床,把河床与河漫滩分开。两侧不对称,向河床一侧较陡。随洪水上涨,天然堤渐高,其高度范围与河流大小成正比,最大高度代表最高水位。凹岸天然堤一般发育较好,凸岸天然堤逐渐变为边滩的上部。尤其在较小河流中,天然堤和边滩上部交互出现,很难分开。沉积特征: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粒度比边滩沉积细,比河漫滩沉积粗。垂向上突出的特点是砂、泥岩薄互层。以小型波状交错层理、上攀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垂向序列:上部泥质岩则发育水平纹层下部砂质岩发育交错层理。常发育有钙质结核,泥岩中可见干裂、雨痕、虫迹以及植物根等。岩体形态:沿河床两侧呈弯曲的砂垄。随着河床迁移,凸岸天然堤随边滩不断扩大、增长,形成覆盖边滩之上的盖层,故古代天然堤岩体呈面状分布;2)决口扇。沉积特征: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组成。粒度比天然堤沉积物稍粗。具有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冲蚀~充填构造常见。常有河水带来的植物化石碎片。岩体形态呈舌状,向河漫平原方向变薄、尖灭,剖面

上呈透镜状。

河漫亚相。包括河漫滩、河漫湖泊和河漫沼泽三个沉积微相。

1)河漫滩。沉积特征:以泥岩为主。平面上距河床愈远粒度愈细,垂向上亦有向上变细的趋势。波状层理和斜波状层理为主,亦见水平层理,可见不对称波痕。实际常为块状层理。河漫滩常因间歇出露水面而在泥岩中保留干裂和雨痕。化石稀少,一般仅见植物碎片。岩体形态常沿河流方向呈板状延伸;2)河漫湖泊。沉积特征:以粘土岩沉积为主,层理一般发育不好。干旱区,蒸发量增大,河漫湖泊→盐湖,形成盐类沉积。在潮湿气候区的河漫湖泊中,生物繁茂→丰富的有机质沉积,并可保存较完整的动植物化石;3)河漫沼泽。是在潮湿气候条件下,河漫滩上低洼积水地带植物生长繁茂并逐渐淤积而成,或是由潮湿气候区河漫湖泊发展而来。在河流迅速侧向迁移的情况下,天然堤发育不良,洪水泛滥可形成广阔平坦的河漫沉积区,沉积物不仅有泥质,而且有大量砂质沉积,这时堤岸亚相与河漫亚相已不易区别,故统称为泛滥平原沉积。

牛轭湖亚相。

弯曲河流的截弯取直作用使被截掉的弯曲河道废弃,形成牛轭湖。截弯取直作用可有以下两种情况:“颈项取直”即随着河流的弯度愈来愈大,形成很窄的“地峡”,当一次特大洪水作用冲掉“地峡”,使河道取直;“冲沟取直”即沿着冲沟冲刷出一个新河床,使河道取直。牛轭湖沉积:主要为粉砂岩及粘土岩,粉砂岩中具有交错层理,粘土岩中发育有水平层理,常含有淡水软体动物化石和植物残骸。岩体呈透镜状,延伸最大可达数十千米,厚可达数十米。其下为发育不完整的河床沉积。

4、论述古代河流沉积鉴别标志。

1)明显的河流相。曲流河:顶层沉积>底层沉积形成典型的“泥包砂”;辫状河:顶层沉积<底层沉积形成典型的“砂包泥”;2)较明显的正旋回。下→上:粒度粗→细;砾岩、含砾砂岩→粗、中砂岩→细、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曲流河:典型正旋回;辫状河:较明显的正旋回;3)明显的沉积构造及垂向序列。单向流水型层理发育,以板状和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细层倾向指向砂体延伸方向,倾角为15°~30°,具典型的垂向序列;4)矿物成分复杂,成熟度低;5)粒度资料反映了特征的牵引流性质;6)生物化石稀少;7)砂体形态。河流砂体:平面上→多呈弯曲的长条状、带状、树枝状等。横剖面上→呈上平下凸的透镜状、板状嵌于四周河漫泥质中,如辫状河心滩砂体,总是呈透镜状成群出现,交错叠置,四周被泥质沉积所包围,显示河道的多次往复迁移。

5、论述风暴沉积特征、垂向层序及其形成过程。

特征:具鲍玛序列的浊流沉积物,丘状交错层理。

垂向层序:由底至顶沉积物粒度变细,主要有四部分组成:1)具有侵蚀的底界面的粒序层或滞留沉积段;2)平行层理砂岩段;3)丘状交错层理或浪成交错层理砂岩段;4)泥岩或页岩段。

形成过程:包括高峰期和衰退期。1)高峰期:涡流、风暴退潮流强烈冲刷海底形成冲刷面,并出现渠模。风暴搅动造成差异悬浮作用,粒序向上变细。粗粒部分有丰富生物碎屑时可形成定向排列贝壳层。2)衰退期:高峰期之后,细粒沉积物沉积下来,形成细砂、粉砂组成的纹层段。随风暴强度的减弱,纹层段内出现不同类型层理。

6、试述鲍玛层序特征(层序名称、岩性、层理类型)及形成过程。

一个完整的鲍玛层序是由五或六个段组成,自下而上顺序如下:

A段—底部递变层段:砂岩组成,近底含砾。正递变,反映浊流能量渐弱。底面有冲刷—充填构造。常比其他段厚。

B段—下平行纹层段:比A细(多细、中砂),含泥质显平行纹层,粒度递变不明显。与A渐变;若B段作底,则突变,底具冲刷面及各种印模构造。

C段—流水波纹层段:粉砂为主,有细砂和泥质,呈小型流水型波纹层理和上攀波状层理,表明流水改造和重力滑动的复合作用。C、D段连续过渡;C段作底,则突变,底具冲刷面及各种印模构造。

D段—上平行纹层段:由泥粉和粉泥组成,具断续平行纹层。若C段作底,则为清楚的界面。它是由薄的边界层流造成的,厚度不大。

E段—泥岩段:为块状泥岩,低密度重力流沉积。

F段—深水页岩段:为远洋深水沉积的页岩或泥灰岩、生物灰岩层,含深水浮游化石,显微细水平层理,与上覆层为突变或渐变接触。

7、试述海底扇相模式。

为非典型浊积岩相模式。

1)补给水道:将砂砾泥组成的重力流沉积相输送到深水环境中去。高密度重力流具有侵蚀下切作用,使水道或峡谷不断向海底延伸。

2)内扇亚相:斜坡脚—滑塌层和紊乱层的泥石流、碎屑流沉积;水道向下,依次泥石流、碎屑流沉积(紊乱砾岩层、反粒序至正粒序砾岩、有层理砾岩等)。水道堤或阶地外缘—不同序次的典型浊积岩(漫溢)。沉积物分布严格受地形的控制,特别是砾岩更严格地受水道的限制。

3)中扇亚相:常呈叠覆舌状体,突出地貌特征是辫状分支水道发育。辫状分支沟道—以卵石质砂岩(或含砾砂岩)和块状砂岩为主,时见颗粒流和液化流沉积。辫状分支沟道间—以漫溢沉积不同序列B-E,C-E的典型浊积岩分布为特征。

4)外扇亚相:地形平坦,基本无水道,沉积物分布宽阔而层薄,典型沉积是C-E和B-E序列的末稍相典型浊积岩和深水泥页岩。

5)深海平原:以具有填平低洼但不爬高的低密度底流沉积为特点,故除局部因填平加厚外,在深海平原广阔面积上以远积典型浊积岩为特征。厚度很稳定。

6)深切扇:形成沟道型浊积岩。

7)海底扇推进式相层序下→上为变厚变粗相层序。如果扇的补给来源渐趋中断或发生海进,此时有可能出现向上变薄、变细层序。

8、简述碳酸盐岩综合相模式(威尔逊模式)的三大沉积区、九个相带及主要沉积特征。

沉积相部分 -论述题及答案

论述题 1.论述冲积扇的形态及鉴定标志。 答:冲积扇在空间上是一个沿山口向外伸展的巨大锥(扇)形沉积体。其锥顶端指向山口,锥底向着平原,平面上是沿山口向外辐射的扇状。扇体的纵向呈上凹底部不平整的楔形,横向上呈上凸的透镜状。冲积扇有如下识别标志:①岩性:岩性差别大,多以砾岩为主,砾石间充填砂、粉砂和泥。②结构:粒度粗,成熟度低,圆度不好,分选差。③沉积构造及颜色:冲积扇沉积属间歇性急流成因,故层理发育程度较差或中等,扇根显示块状层理或不规则层理,细粒泥质为薄的水平层理,粗粒沉积中有时见不明显和不规则的交错层理,底部常见充填冲刷构造,泥质表面有泥裂、雨痕、流痕等。④生物化石:几乎不含动植物化石,也很少含有机质。⑤C-M图:河床及漫流沉积,C-M图上呈向上弯曲的图形,只有P-Q-R缺RS段,说明悬浮沉积特征,泥石流呈近于与C=M线平行的长条状图形,但分选差得多。⑥沉积相组合:横向上向源区与残积-坡积相邻接,向沉积区多与冲积平原相接。 2.论述河流沉积的多阶性及其成因。 答:在一个地区的河流沉积剖面上,河床亚相的底部滞流沉积和点砂坝沉积构成其下部层序,称为底层沉积,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构成其上部层序,称为顶层沉积,二者的垂向叠置,组成了一个典型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构成了河流沉积的所谓的“二元结构”,通常称为河流沉积的一个阶,若二元结构重复出现,就形成了河流沉积的多阶性。 河流沉积的多阶性有两种成因:一种是由区域性地壳振荡运动所造成,称为构造多阶,其特征是:分布广,具区域性,韵律和旋回性明显,最低部具明显的冲刷侵蚀界面,韵律间自下而上无粒度由粗变细的总趋势;另一种由于河床在河谷中侧向迁移的结果,称为迁移多阶,其特点是分布范围相对较小,横向较易变化,韵律间自下而上,粒度具由粗变细的总趋势。 3.论述辫状河流(粗粒)的沉积特征。 答:辫状河流的沉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岩石类型及其组合:辫状河流沉积以砾石和砂为主,局部夹粉砂和粘土,形成所谓“砂包泥”的宏观沉积特征。由于距物源区较近,岩石成分复杂,成分成熟度低,常为混合砂岩或岩屑砂岩。(2)粒度分布:碎屑的粒度范围变化大,分选较差。典型辫状河的粒度分布特征在概率图上有三个总体存在,其中牵引总体(占50~70%)和悬浮总体(占30%左右)发育,而跳跃总体只占很少的百分比,斜率低,分选差,由于缺乏跳跃颗粒,粒度分布为明显的双峰型,C-M图主要显示PQR段的图形。(3)沉积构造:层理类型具多样性,但以在层序底部出现块状或不明显平行层理砾岩,巨型槽状交错层理或大型板状交错层理砂砾岩为特征,砾石有时具叠瓦状构造,呈叠瓦状的扁平砾石向上游方向倾斜,其长轴垂直于水流方向排列。(4)沉积层序:目前尚未概括出一个典型的辫状河沉积序列

三角洲沉积相分类

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 1、三角洲平原亚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处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地区。三角洲平原沉积的亚环境多种多样,以分流河道,分支河道)为格架,分流河道的两侧有天然堤、决口扇,而分流河道间地区常发育有沼泽、湖泊和分流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和)褐煤沉积,这是与一般河流的重要区别。 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沉积微相。 (1)分流河道微相:是河流体系河床沉积向下延伸,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具 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的层序特征。但它们较中、上游 河流沉积的粒度为细,分选变好。一般底部为中—细粒砂,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 物,向上变为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砂质层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 理,而且其规模向上变小。其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冲刷接触。 由于分流河道位置较固定,而且较直,所以曲流沙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砂体的形态

在平面上为长形砂体,有时分叉;在横剖面上呈对称的透镜状。砂体常沉陷于下伏的泥岩层 内,其中部最厚和最粗,而向两端变薄和变细。 (2)陆上天然堤微相:位于分流河道的两旁,向河道方向一侧较陡,向外一侧较缓。 这种天然堤系由洪水期携带泥沙的洪水漫出淤积而成。天然堤在三角洲平原的上部发育较 好,但向下游方向其高度、宽度、粒度和稳固性都逐渐变小。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而 且由河道向两侧变细和变薄。水平纹理和波状交错纹理发育。水流波痕、植屑、植茎、植根 和潜穴等较常见。有时见有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的构造。 (3)决口扇微相:三角洲决口扇与河流的决口扇沉积亦很相似。但由于这种天然堤稳 定性较差,故它们较河流中下游更为发育,而且有的面积较大,可形成席状砂层。(4)沼泽微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分布最广,约占三角洲平原 面积的90%。它们具有一般沼泽所具有的特征。这种沼泽的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 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其水体性质主要为淡水或半咸水。这种沼泽中植物繁茂,均

沉积相分析作业

第一部分 有相邻的四口井,从盆地内部向盆缘分别为井1、2、3、4,井间距分别为3000m、2000m、4000m,其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某一层段地层由下向上在四口井中的特征如下,试画出井3的单井沉积相柱状图、沉积相连井剖面图。 井4该层段总厚约24m。由下向上: (1)紫红色块状泥岩,1.0m; (2)浅灰色中细砂岩,具逆韵律,向上渐变为褐色,底突变,但冲刷不明显,含少量螺类化石碎片,0.3m; (3)红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块状,偶见植物根及干裂,厚2.1m; (4)浅灰色钙质砂岩,底突变,略具逆韵律,含湖相生物碎片,在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上,跳跃组分表现为多段式,0.8m; (5)由几层灰褐色薄层砂岩迅速变为红色泥岩,块状,具植物根迹,2.4m; (6)灰黑色水平层理泥岩夹褐色油页岩,具鱼类及介形虫,4.0m; (7)由下部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渐变为砂岩,砂岩中具4—5个逆韵律,发育砂纹交错层理及低角度冲洗交错层理,常见湖相生物碎片,跳跃组分表现为多段式,3.5m; (8)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煤层,2.0m; (9)具有二个正旋回,每个旋回下部为具底冲刷的砂砾岩、砂岩,有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向上渐变为粉砂岩、粉砂岩与泥岩的薄互层,具爬升层理及虫孔、植物根,总厚3.6m;(10)红色水平层理或块状泥岩,常夹中厚层正旋回砂岩、粉砂岩,旋回底具冲刷,常见暴露构造,3.9m; (11)灰色灰绿色泥岩,水平层理,夹油页岩,见螺、双壳化石及植物碳屑,2.6m。 井3从下向上依次为: (1)红色泥岩,块状,见植物根,2.7m; (2)灰白色含砂质生屑灰岩,底突变,但无冲刷,生屑以双壳、腹足类为主,较破碎,0.4m;(3)由灰岩、泥灰岩变为黄色、黄绿色钙质泥岩、泥岩,见植物碳屑及少量双壳碎片,1.5m;(4)红色块状粉砂质泥岩、泥岩,见植物根、钙质结核,2.1m; (5)灰白色砂质生屑灰岩,含大量较破碎的双壳、腹足、介形虫碎片,具逆韵律,1.1m;(6)灰黄色钙质泥岩,含双壳碎片,块状,向上颜色增红,2.0m; (7)灰色、灰黑色水平层层理泥岩,向上部油页岩夹层增多,含介形虫、鱼类化石,7.7m;(8)灰白色具逆韵律粉砂岩、砂岩,见中小型复杂交错层理,含双壳类等碎片,2.1m;(9)灰色水平层理泥岩,含介形虫化石,1.9m; (10)灰色水平层理泥岩,向上部逐渐出现少量略具逆韵律的粉砂岩薄层,含少量介形虫化石,1.4m; (11)浅灰色中薄层粉砂岩,见复杂的小型交错层理及浪成波痕,含植物碳屑薄层,1.3m;(12)灰白色中厚层粉砂岩、砂岩,向上部单层厚度加大,粒度变粗,分选好,具槽状、楔状交错层理,1.6m; (13)3—4个具底冲刷的正旋回,旋回下部砂岩具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旋回上部粉砂岩、泥岩常见小型砂纹交错层理,夹煤线,3.2m; (14)灰色灰绿色泥岩与具逆韵律的砂岩石薄互层,砂岩层向上减少,变薄,泥岩中含双壳类,0.7m; (15)灰黑色泥岩,含介形虫化石,中部夹厚约1.4m的滑塌岩,7.8m。

单井沉积相划分、单井相

沉积相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油藏范围内储集体所属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和微相类型及其时空演化,进而揭露储集砂体的几何形态、大小、展布及其纵、横向连通性的非均质特征,建立沉积模式,并深入探讨沉积微相对油气的控制关系。正确识别沉积相和微相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是进行油田勘探和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 沉积相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相和环境的含义是有区别的。沉积相是特定沉积环境的产物,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沉积相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根据某沉积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判断其上下左右存在的沉积物类型及其储渗特征。沉积物空间变化的这种规律性,称为“相序递变规律”。 沉积相的分类 沉积相按其规模大小一般分为以下四级: 一级相——相组:如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 二级相——大相:如陆相中的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等。 三级相——亚相:如三角洲相中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等。 四级相——微相:如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分支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等。 沉积相分为碎屑岩沉积相和碳酸盐沉积相。由于碎屑岩储集层比较常见,因此,重点介绍碎屑岩沉积相的分类。表1是冯增昭等(1993)的分类方案。由于亚相和微相的划分方案比较复杂,在此不在一一介绍。 表1 碎屑岩沉积相的分类 相分析的方法、流程 相分析就是根据“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运用比较岩石学的方法,根据沉积岩的各种特征即相标志来分析形成时的各种环境条件,从而最终达到恢复古地理的目的。 相分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单井剖面相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由于相分析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复杂性,本期主要讨论单井剖面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讨论。 单井剖面相分析

沉积相

2.4.3 沉积相纵向发育特征 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测井相分析对非取心井的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划分,建立了覆盖全区的纵横沉积微相剖面。 1. 本溪组沉积特征 本溪组主要发育障壁岛与泻湖,障壁砂坝较发育,从TB-13~TB-08井南北向沉积相剖面来看(图2-4-16),自北向南发育多个障壁砂坝,障壁砂坝主要发育在TB-13井、TB-31井、TB-10井、TB-29井井。从TB-26-6井~LX-2S井东西向沉积相剖面来看,砂体横向连续性差,砂坝主要发育在LX-2S井(图2-4-17)。砂坝规模较大,且主要发育在本溪组中-后期,顶部发育沼泽微相。 图2-4-16 临兴西区太原-本溪组沉积相剖面(南北向) 图2-4-17 临兴西区太原-本溪组沉积相剖面(东西向)分层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AT90 CGR AC1 DEPTH M2R9分层

2. 太原组沉积特征 太原组主要发育潮坪沉积,从TB-13井~TB-08井南北向沉积相剖面来看,太原时期砂体欠发育,仅在TB-24井可见潮道砂体(图2-4-16)。从TB-26-6井~LX-2S井东西向沉积相剖面来看,潮道砂体主要发育在TB-26-6井、TB-26-4井、TB-26井、TB-23井、TB-24井,主要发育在太原组早-中期。太原组后期主要水体较深,主要发育灰坪(图2-4-17)。 1.山西组沉积特征 山2段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从TB-25井~TB-08井南北向沉积相剖面来看,顺物源方向,水下分支河道延伸较远(图2-4-18)。从TB-26-6井~LX-2S井东西向沉积相剖面来看,垂直于物源方向,河道砂体连续性差,河道横向延伸较短(图2-4-19)。山2段早期发育多套煤层,说明泥岩沼泽相非常发育。山1段沉积特征: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相较于山2段,山1段分流河道规模较小,无论顺物源还是垂直于物源方向,分流河道砂体连续性都相对较差,延伸较短。 图2-4-18 临兴西区山西组沉积相剖面(南北向) 图2-4-19 临兴西区山西组沉积相剖面(东西向)

沉积相的分类

1.沉积相的分类:陆相组:残积相、坡积——坠积相、沙漠(风成)相、冰川相、冲积扇相、河流像、湖泊相、沼泽相过渡相组: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海相组: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海相 2.冲积扇的形成条件:明显变化的地形和大量沉积物供应——构造背景、母岩性质和气候条件 3.冲积扇的类型:冲积扇的类型分为旱扇和湿扇旱扇(Arid Fan) 气候干旱扇形清楚主河道或单一河道间歇性水流或洪水以副砾岩为主, 分选差,混杂堆积. 纵向粒度变化快, 常见红层和膏盐类沉积. 无煤层,沉积构造类型少,碎屑流发育相带分布清晰 4.湿扇(Wet or Humid Fan) 气候潮湿常年流水扇形不清叠加河道, 辫状平原, 正砾岩发育, 无副砾岩, 分选好. 纵向粒度渐变, 无红层或膏盐类沉积. 可见煤层,沉积构造发育缺少碎屑流, 可发育泥流相带分布不清 5.冲积扇亚相的划分:扇根,扇中,扇缘 扇根:1泥石流沉积:基质支撑的混杂堆积,块状构造(副砾岩);2河道 沉积:砂砾岩,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发育不明显的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递变层理;3筛析沉积:砂砾岩,粒度双峰分布。 扇中:1辫状水道沉积:砂砾岩,发育叠瓦状构造和不明显的递变层理、交错层理;2局部片流沉积:平行层理含砾砂岩、粉砂岩,呈透镜状。 扇端:水道不发育,以漫流活动为主,发育平行层理砂岩、粉砂岩,与泛滥平原或湖泊沉积物呈指状交互。 6.冲积扇中主要的沉积类型: 1. 泥石流沉积 形成:泥质母岩, 植被不发育, 地形较陡的地区, 遭受阵发性洪水侵蚀, 大 量泥砂被携带流动。流体性质:密度大粘度高, 可呈塑性——重力流。形态:呈舌状或叶瓣状, 具有陡, 厚的清晰边界。成分:砾, 砂, 泥混杂, 细粒成分占优势(主要由砂, 粉砂, 泥组成的泥石流称为泥流) 结构:分选极差构造:块状层理, 粒序层理, 一般层理不发育; 扁平砾石呈水平或叠瓦状排列 2. 漫流沉积 形成:携带沉积物的流水从冲积扇河床末端漫出, 流速和水深骤减, 携带的 沉积物呈席状或片状沉积下来, 形成席状砂, 砾岩堆积体, 为浅的坡面径流(漫洪沉积, 片流沉积). 形态:呈透镜体状, 一系列透镜体组合形成席状或片状沉积体. 成分:主要由碎屑组成, 可含少量粘土和粉砂。结构:分选较差。构造:块状层理, 交错层理, 细纹层 3. 河道沉积 形成:冲积扇常被间歇性河流切割, 当洪水再次来到时, 所携带的沉积物在 这些暂时性河道中沉积下来, 形成河道沉积(河床充填沉积, 槽流沉积) 形态:横切面透镜状, 与周围沉积物呈槽形接触。成分:主要由砾, 砂组成, 粒度粗。结构:分选差。构造:成层性不好, 砂层可呈交错层理, 具切割—充填构造

沉积相及划分

相类型亚相微相岩性组合测井曲线、地震相冲 积扇旱扇、湿扇 扇根块状混杂砾岩~叠瓦状砾岩 电位、GR呈箱状、钟状扇中砂岩~含砾砂岩 扇缘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泥岩,煤电位、GR在箱状、钟状背景 河流相曲流河 河床亚相 河床滞留砾石为主,砂、粉砂 “泥包砂”正韵律,地震属性显 示曲流河 边滩砂岩(低成熟),正韵律 堤岸亚相 天然堤细砂岩、粉砂岩、泥岩 决口扇细砂岩、粉砂岩 河漫亚相 (泛滥盆地) 河漫滩粉砂岩、粘土 河漫湖泊粘土为主,粉砂 河漫沼泽粘土、泥炭 牛轭湖 辫状河 河床滞留砂砾岩 “砂包泥”正韵律,泛滥平原不 发育 心滩、河道砂岩 泛滥平原粉砂岩、泥岩互层 湖泊相断陷型、坳陷型、前 陆型 湖成三角洲 滨湖砾、砂、泥、泥炭电位、GR齿状 浅湖粘土、粉砂 电位、GR平直半深湖粘土(富有机质) 深湖泥岩、页岩、泥灰岩、油页岩

湖湾泥页岩、粉砂质泥页岩,夹薄层云岩电位、GR平直少量齿 三角洲相河控(辫状河)三角 洲 三角洲平原 分支(辫状)砂岩 退积型三角洲为正韵律,电 位、GR呈钟状;进积型三角 洲为反韵律,电位、GR呈漏 斗、反钟形,地震相为叠瓦状 前积构造 陆上天然堤细、粉砂岩,泥岩 决口扇细、粉砂岩 沼泽粘土、泥炭、褐煤夹粉砂 淡水湖泊暗色有机粘土夹砂岩透镜体 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支河道砂、粉砂 水下天然堤极细粒砂和粉砂 支流间湾粘土,含少量粉砂、细砂 分支河口砂坝分选好的细砂、粉砂 远砂坝粉砂,少量粘土、细砂 前缘席状砂分选好的细砂、粉砂(仅见于退积型三角洲) 前三角洲暗色粘土、粉砂质粘土电位、GR平直 扇三角洲(分旱扇、 湿扇,属灾变性沉 积) 扇三角洲平原 泥石流厚层~块状砾岩,砾石磨园低、分选差、基质高60% 电位、GR韵律与上同,地震 相杂乱 河道充填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成熟度低,正韵律 漫滩薄层状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 扇三角洲前缘 碎屑流类似泥石流,由分选差的砾石、不等粒砂、泥岩组成 水下分流河道含砾中、粗粒砂岩 支流间湾灰色细砂、粉砂夹灰绿泥岩 河口砂坝分选好的细砂~中砂 远砂坝灰色、深灰色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 前扇三角洲灰绿色、灰黑色泥岩、泥质粉砂岩、钙质页岩、油页岩电位、GR平直

沉积相考试重点-(2)教学提纲

沉积相考试重点-(2)

对比淡化澙湖与咸化澙湖的沉积特征。 答:淡化澙湖与咸化澙湖在沉积特征上的不同之处如下: (1)岩石类型:淡化澙湖以钙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为主,粗碎屑岩极少见。可见方解石、铁锰结核,二氧化硅沉积矿物。当澙湖底出现还原环境时,可形成黄铁矿、菱铁矿等自生矿物,岩石呈暗色或黑色,澙湖若为碳酸盐沉积时,则以泥晶、微晶石灰岩及白云岩、含泥石灰岩为主。 咸化澙湖以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并可夹有盐渍化和石膏化的砂质粘土岩,几乎无粗碎屑岩沉积,可出现石膏,盐岩夹层。若为清水沉积时,则主要是石灰岩、白云岩,并夹石膏及盐岩层,可出现天青石、硬石膏、黄铁矿等自生矿物。 (2)沉积构造:淡化澙湖中,交错层理一般不发育,若有波浪作用,可发育缓波状层理,水平波状层理,及对称或不对称波痕。虫孔少见,偶见干裂。咸化澙湖中一般多出现水平层理及塑性变形层理,斜层理不发育,盐类沉积中可见周期性溶解作用所引起的“冲刷面”,可见盐类假晶及泥裂。 (3)生物化石:淡化澙湖中为适应淡化水体的广盐性生物如腹足类,瓣鳃类,苔藓类,藻类等数量大为增多,正常海相生物常发生畸变,如出现个体变小,壳体变薄,具特殊纹分布等反常现象,当澙湖底部有H2S存在时,则可使生物群绝迹。咸化澙湖中以广盐性生物最发育,如腹足类,瓣鳃类,介形虫等,正常盐度的生物则全部绝迹,当盐度增高至一定限度时(一般不超过5~ 5.5%),大生物即行灭绝。 简述不同类型河流的主要特征。 答:①平直河流:弯度指数小于1.5,河床坡陡水流急,多出现于一条河流的上游。

②辫状河:弯度指数小于1.5河道宽、水浅、坡陡、流急,心滩是辫状河最重要的沉积类型,心滩出现使河道频繁分叉合并,故形态呈辫状,多出现于中上游。 ③曲流河:弯度指数大于1.5,河道窄、水深、坡缓、流速小,点坝是曲流河最具特征的沉积类型。多出现于中下游。 ④网状河:由多条弯曲多变的河道联结似网状而故名。弯度指数大于1.5,冲积岛(湿地)发育,常占60~90%,为网状河最重要的地貌特征,常出现于下游。 简述湖泊环境的一般特点。 答:(1)水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波浪和岸流作用,缺乏潮汐作用。波基面常常不超过20米。常有众多的河流注入。 (2)物理化学条件:①湖泊对大气温度变化较为敏感,湖水出现温度分层现象。②湖水含盐度变化大,可由小于1%至大于25%。因有不同源区的河流注入,湖水化学成分变化大。③稳定同位素,稀有元素等与海洋差别较大,如18O/16O 13C/12C低于海相,海相碳氢化合物的 34S/32S较为稳定,湖泊中变化大。B、Li、F、Sr在淡水湖泊中较海洋中少,Sr/Ba常<1。(3)生物学特征:常发育良好的淡水生物群,如淡水的腹足类、瓣鳃类等底栖生物,介形虫、叶肢介、鱼类等浮游和游泳生物,还常发育有轮藻、蓝藻等低等植物等。 简述湖泊相沉积的一般特征。 湖泊相一般具有下列特征: ①岩石类型以粘土岩、砂岩、粉砂岩为主.砾岩少见,仅分布于滨湖地区。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但一般比河流相略高。由岸向湖心,粘土岩比例增加。粘土岩中含丰富的有机质,是良好的生油岩系。 ②沉积构造类型多样,粘土岩中多发育水平层理、块状层理,砂岩中发育交错层理、波纹交错层理,同时可见对称及不对称波痕、泥裂、雨痕及生物搅混构造。 ③生物化石丰富,常见介形虫、叶肢介、瓣腮类、腹足类动物化石及高等和低等植物化石。

海陆相沉积相分析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报告 班级:地质1202 学号:201211030201 姓名:张瑞尧 指导老师:赖生华 完成日期:2015年1月9日

目录 一:实验内容 (02) 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 (02) 三:实验的具体内容 (02) 大型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 (02) 1.沉积特征及环境 (02) 2.浅水三角洲平原与前缘微相类型及特征 (04) 3.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07) 4.结论 (09) 5.参考文献 (09)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 (09) 1.地层及岩性特征 (11) 2.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11) 3.古地理演化及沉积相展布 (14) 4.结论 (15) 5.参考文献 (15) 四:心得体会 (15)

一:实验内容 该实验内容是研究陆、海相油区岩相古地理,其中分别以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陆相沉积为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为例,分析陆海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总结其地层和岩性特征,气候和水体特点,沉积相类型与展布规律,分析环境变化及演化规律等。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 油区岩相古地理是石油地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它是沉积学研究的高度概括和最后总结。古环境沉积特征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比较广泛的地质学基础,而且还要有活跃的学术思想。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典型的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综合认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三:实验的具体内容 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沉积相为例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浅水三角洲的概念。Donaldon最早将河控三角洲分为深水型及浅水型三角洲,Postma将低能盆地中的三角洲分为浅水三角洲及深水三角洲。浅水三角洲通常是在水体较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台地和陆表海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坳陷盆地条件下形成的。针对中国陆相湖盆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模式的建立及其对岩性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部,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油气资源。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分为西部斜坡区、北部倾没区、中央坳陷区、东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和西南隆起区。新立油田是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扶余—新木隆起最西端新立构造上的一个穹隆背斜油田,地层平缓,倾角 2.0°—2.5°。油田北部为新北油田,东部为木头油田和扶余油田(图1)。新立油田的主力产层为扶余油层(白垩系泉头组四段)。泉头组沉积时期是松辽盆地由断陷湖盆向坳陷湖盆转变的构造反转过渡期,泉三段晚期水进之后,盆地持续坳陷。前人对松辽盆地北部,以大庆长垣及头台地区油层和南部扶余油田、老爷府油田油层为例进行研究,指出松辽盆地泉头组三、四段属于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对南部新立油田在成岩储集相等方面研究较多,但对沉积特征、沉积相及沉积模式等未进行系统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时期湖盆面积大,水体浅,地形缓,湖平面波动频繁,波浪作用带宽且能量弱,泉头组四段时期发育的扶余油层属于独具特色的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观察新立油田20 余口井1830多m的岩心,研究扶余油层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1.沉积特征及环境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构造演化表明,松辽盆地属弧后裂谷盆地,先断后坳是盆地形成特点。中晚侏罗世早期断裂经侵蚀夷平,孤立的小盆地在高潮期开始连通,形成统一的沉积背景;早白垩世中晚期,盆地南部基底呈稳定整体沉降的坳陷阶段。扶余油层的地层厚度变化不大,平均厚度为120m,最大厚度为145m,

沉积相(特征)简述

简述题 1试比较曲流河与辫状河的沉积特征。 2试比较边滩与心滩的沉积特征。10分 答:边滩的沉积特征如下:①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成分复杂,成熟度低,常为长石、岩屑砂岩等。②粒度特征:变化大,主要为跳跃总体,次为悬浮总体,分选中等,具正韵律。 ③层理构造:特别发育,多种多样,一般由下至上,由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小型交错层理→水平层理。④砂体形态:常呈板状,宽度几十米~几十公里。⑤垂向层序:下部为滞流沉积,上部为堤岸沉积。 心滩的沉积特征:①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其成分比边滩更复杂,成熟度更低。②粒度特征:变化范围大,比边滩更粗,具正韵律。③层理构造:以大型板、槽状交错层理为主,底部常具冲刷面。④垂向层序:下部为滞流沉积,上部一般缺少堤岸和泛滥盆地沉积。⑤废弃河道一般不形成牛轭湖。 3试比较粗、细边滩的沉积特征。 答:粗、细边滩的沉积特点见下表: 4试比较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的沉积特征。

答: 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的沉积特征见下表: 5试比较曲流河与辫状河的垂向层序的特点。 答: 曲流河垂向层序的特点是:由下向上,粒度由粗变细,层理规模由大变小,层理类型由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变为小型交错层理,上攀层理、水平层理,底部具冲刷面,从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间断性正旋回,二元结构较为明显,顶层沉积和底层沉积厚度近于相等或前者稍大于后者。与曲流河相比,辫状河在垂向层序上有以下特点:第一,河流二元结构的底层沉积发育良好,厚度较大,而顶层沉积不发育或厚度较小;第一,底层沉积的粒度粗,砂砾岩发育。第三,由河道迁移形成的各种层理类型发育,如块状或不明显的水平层理,巨型槽状交错层理,单组大型板状交错层理等。 从以上曲流河与网状河的沉积特征可以看出,二者的不同点是:①网状河的沉积物粒度更细,泥质沉积物所占比例更高,很少出现粗砂以上的颗粒。②泥炭沉积较曲流河更为普遍发育。 ③网状河的“二元结构”中底层沉积更少,而顶层沉积更为发育。 7试比较曲流河中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沉积的一般特征。

利用SP曲线与GR曲线分析沉积相汇编

利用SP曲线和GR曲线分析沉积微相 (赵宏波) 长庆石油勘探局录井公司 在曲线要素中,SP曲线和GR曲线幅度反映在测井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地层沉积时水动力能量的强弱;SP曲线和GR曲线形态反映物源供给的变化和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变化;SP曲线和GR曲线顶、底部形态的变化反映沉积初、末期水动力能量和物源供给的变化速度;SP曲线和GR曲线的光滑程度反映水动力对沉积物改造所持续时间的长短;SP曲线和GR曲线的齿中线组合方式反映沉积物加积特点;;SP曲线和GR曲线包络形态反映在大层段内垂向层序特征和多层砂在沉积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一、SP曲线和GR曲线测井基本原理 用淡水泥浆钻井时,地层水矿化度小于泥浆滤液矿化度,在砂岩段形成扩散电位——在井眼内砂岩段靠近井壁的地方负电荷富集,地层内砂岩段靠近井壁的地方正电荷富集,导致砂层段井眼泥浆的电势低于砂层电势,正象一个平行于地层且正极指向地层的“电池”(第一个)。在泥岩段,泥浆滤液与地层水之间存在矿化度差及选择性吸附作用形成吸附电位——在井眼内泥岩段靠近井壁的地方正电荷富集,地层中泥岩段负电荷富集,导致泥岩段井眼泥浆的电势高于地层电势,正象一个平行于地层且正极指向井眼的“电池”(第二个)。又因为泥浆和地层各具导电性,正象两条导线把以上两个“电池”串联了起来而形成回路,这样在地层中电流从砂岩段(第一个电池正极)流向泥岩段(第二个电池负极);在井眼中电流从泥岩段(第二个电池正极)流向砂岩段(第一个电池负极)。在此回路中,地层也充当电阻的作用,总电动势等于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之和。用M电

极在井眼中测的自然电流在泥浆中产生的电位降即得自然电位曲线。其值在正常情况下与对应地层中泥质含量关系密切,砂岩中泥质含量增加,则电位降下降,异常幅度减小;砂岩中泥质含量下降,则电位降上升,异常幅度增大。另外,当泥浆柱与地层流体间存在压力差时发生过滤作用形成过滤电动势——动电学电位。(如图1) +- +- +- ●●●●●●●●●-+●●●●●●●● ●●●●●●●●-+●●●●●●●● ●●●●●●●●●-+●●●●●●●● 图1 SP 曲线原理示意图 沉积岩的放射形取决于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主要取决于粘土和泥质的含量,粘土和泥质含量越高放射性越强。GR曲线主要测量地层的放射性。

沉积相带图制图及应用教材

【实战训练3】 根据图1-2-6描述单砂体对比的等高程法。 图1-2-6 单砂体对比等高程法 【实战训练5】 根据图1-2-8分析相变式砂体对比模式使用的资料及表达方法。 图1-2-8 相变式砂体对比模式 图1-2-9 下切式砂体

【典型案例1】 根据图1-2-11描述夹层类型 图1-2-11 两个沉积单元间夹层类型的划分 从砂岩厚度划分的角度来说,一般定义两个砂岩之间的夹层为一类夹层(图中的Ⅰ);同一个砂岩内部的两个有效厚度之间的夹层为二类夹层(图中的Ⅱ),有效厚度内部在自然电位曲线和微电极曲线上有明显回返的夹层为三类夹层(图中的Ⅲ)。 从沉积的角度来说,如果下部沉积单元的沉积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所形成的两个沉积单元间的稳定泥岩夹层为一类夹层;如果下部沉积单元的稳定泥岩被上覆沉积单元侵蚀,而保留了岩性变差的砂泥交互段,称为二类夹层;如果下部沉积单元岩性变差的砂泥交互段被上覆沉积单元侵蚀,形成了对下部沉积单元的叠放模式,称为三类夹层。 【典型案例2】 根据图1-2-12描述不同类型砂体(独立型、叠加型、切叠型和深切型)特点及划分不同砂体类型的意义。 图1-2-12 不同类型砂体特点 一类夹层间的砂体叫独立型砂体,这些夹层在油田开发中能起到隔离作用;二类夹层遮挡的砂体叫叠放型砂体,这类夹层在局部能起到遮挡作用,但在平面上分布不稳定,因此不

能完全起到隔层作用;三类夹层遮挡的属于切叠型砂体,这类夹层基本上不能起到隔层作用,但在注水开发或三次开采中对一些措施的实施可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 【实战训练】 根据图1-2-13砂体剖面图,描述沉积单元间夹层类型划分及特点。 图1-2-13 砂体剖面图

沉积相总结

沉积体系总结 一、冲积扇沉积物特征和垂向序列 1、近端沉积物最粗,块状构造发育;扇中砂、砾交错出现,重力流和牵引流共存;远 端牵引流更为丰富,各种交错层理的砂岩常见。 2、进积型——反粒序;退积型——正粒序。 二、河流 1、高度弯曲的曲流河的内部构成包括: ①河道充填组合:底部滞留沉积、点坝及流槽和流槽坝沉积 ②河道边缘组合:天然堤、越岸沉积、决口扇及决口河道 ③泛滥平原组合:泛滥平原、沼泽、泛滥平原小型湖及废弃河道 注意:①河道充填在河流体系中是最粗、砂质含量最高的地方;为冲刷面之上的泥砾、树干等;中——大型槽状交错层理②点坝是曲流河的特色,位于曲流河的凸岸,向河心凸出;点坝的侧向可以形成“S”型的侧向加积层理——曲流河的特征沉积构造③流槽及流槽坝是在洪水期主流线取直后在点坝表面作用的结果④河道边缘组合包括: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河道及越岸沉积 2、辫状河也可以分为三个内部构成: ①河道充填:纵、侧及横向坝,其中纵向坝最常见;横向把最典型,是辫状河沉积 的特征——垂直水流方向是众多透镜体的相互叠置,平行水流方向是众多大型底形 的逐渐进积②河道边缘:因河道经常迁移,因此天然堤不发育③泛滥平原沉积 缺乏④正粒序 3、网结河的内部构成: ①河道充填组合:宽/深比小,河道稳定,因此充填砂体厚且窄②河道边缘:植 被密集,厚层泥炭,呈上凸状(网结河成因?)③河道间湿地:被天堤包围,占 网结河地区的60%-90%,有沼泽、泥炭沼泽、小型湖泊等 三、三角洲 1、河控三角洲 ①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越岸沉积(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河道以及分流间湾) ②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水下堤及水下分流河道 ③前三角洲 重点: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反粒序;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正粒序 2、扇三角洲:平原相包括:重力流沉积体系及辫状河道充填、越岸沉积及洪泛平原、 沼泽沉积;前缘相包括:近端河口坝和远端河口坝及浅水重力流沉积 四、碎屑滨岸沉积体系 1、海滩面体系:重矿物等沉积砂矿主要分布于前滨的冲洗带;风成沙丘;破浪带和碎 浪带可见新月形大型波痕,横截面显示为大型交错层理 对于最容易保存下来的进积型海滩面体系而言,由下向上粒度变粗,生物扰动减弱,浪成沉积构造增多,分选变好 2、潮坪体系内部构成: ①潮道沉积:潮间带及潮下带常见;由海向陆,泥质含量逐渐降低,且潮道逐渐 弯曲分叉;一般具羽状交错层理和再作用面 ②潮下带沉积:以砂质为主,主要由潮道中的沙坝和浅滩沉积物构成;能量强大! ③潮间带沉积:潮坪由砂坪逐渐过度到泥坪,具羽状交错层理、再作用面及冲刷 构造 显示为正粒序!

沉积相研究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沉积相研究 姓名: 陈辉 班级: 资工10702班 序号: 1 指导教师: 郭甲世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综合报告 一、设计目的 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加强油田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尽快熟悉现场生产工作,及时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以适应常规地质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涉及沉积岩及沉积微相的研究与划分、储集层的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研究、测井多井评价、圈闭特征及油藏特征研究、储量计算及油藏评价等五大部分研究内容。本组只做了沉积岩及沉积微相的研究与划分(长6油层组)。 三、地质概况 一)工区概况 重点研究工区范围为安边一杨井地区的A8区块,面积约520km2该区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安边乡、杨井乡境内。这里有巨厚的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形复杂,沟谷交错。属于典型的黄土源地貌,为半干旱气候,公路交通比较便利。其西侧为盐定工区,范围西至王家场,东至油房庄,北自安边北,南到沙涧子,总面积约为2100km2 截至目前,安边一杨井地区97年底以前共完钻各类探井21口,98年共完钻各类探井16口,勘探目的层为延9,延10,长21,长61,经过一年的钻探和试油工作,业已证实延9,延10,长21,长61具有工业油流,在97年A8井区提供的控制储量基础上,今年上升为探明储量,测井综合解释,纯油层19层,厚46.3m;油水层85层,厚202.8m。 中生界晚三叠世延长组长6为湖盆河控建设型三角洲碎屑岩沉积体系物源可能来自北东晋西褶皱区,河流从北东向南西注入湖泊、长6地层厚约180m,共分为三层; 长2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体,近南北向展布,地层厚约140m,共分为三层;早侏罗世的延安组第7、9、10油层组为网状河与辫状河沉积体系,地层厚约110m.延7、9、10、长21砂体发育带极为有限,由此形成了分布极散的坡缘和古地貌封闭的各类岩性油藏。 沉积相是研究油藏范围内储集体所属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带和微相类型及其时空演化,进而揭示储积砂体的几何形态、大小、展布,并深入探讨沉积微相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经过地层划分对比后可知,地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小,研究表明,延9,延10为网状河沉积体系,继承了甘陕古河道的格局,层位稳定;长5为三角洲平原相沉积,发育水上河道及分支河道,河流近南北向分布;长6为河控建设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物源来自正北与北东方向,呈朵状和指状分布。

沉积相柱状图

1.试绘图并说明无障壁碎屑型海岸沉积的亚相划分及其沉积特征。 ①海岸沙丘亚相长脊状或新月形,圆度和分选好,细—中粒,成熟度高;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②后滨亚相沉积物为较粗的砂,粒度较沙丘带粗,圆;具平行层理,可见小型交错层理,生物介壳凸面向上 ③前滨亚相沉积物以中砂为主,分选较好,发育低角度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为特征 ④近滨亚相常发育沿岸砂坝;沿岸砂坝向陆一侧伴有凹槽,其中发育浪成波痕和小型流水波痕。;并发育较大规模的交错层理,愈向岸愈多。 八、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类型,说明每一层( ①~⑤) 的沉积环境,并说明其依据。(10 分)

主要依据:岩性特征、层序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要求详细论述)。 九、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微相类型,并说明其依据。(10 分) 主要依据:岩性特征、层序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要求详细论述)。 八、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类型,并说明其依据。(10 分)

依据:从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层序方面逐一论述。 九、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类型,并说明其依据。(10 分)

依据:从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层序方面逐一论述。 曲流河沉积特征( 6 分): 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将曲流河相进一步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四个亚相。 河床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两个微相。边滩发育。 河床滞留沉积:成分以陆源砾石为主,成分复杂,有少量泥砾,砂很少,有时有硅化木。砾石呈叠瓦状排列,一般厚度不大,一般呈透镜状断续分布于河床最底部,向上过渡为边滩或心滩沉积。 边滩沉积特点:沉积物以砂为主、成分复杂,成熟度低,层理以大型交错层理为主,尤其以板状交错层理最发育,垂向上,自下而上常出现由粗至细的粒度或岩性正韵律。 堤岸亚相与河床亚相比,其岩石类型简单,粒度较细,小型交错层理为主,进一步可分为天然堤和决口扇两个沉积微相。河漫亚相沉积类型简单,主要为粉砂岩和粘土岩,粒度是河流沉积中最细的。层理类型单调,主要为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河漫滩、河漫湖泊和河漫沼泽三个沉积微相。牛轭湖亚相:主要为粉砂岩及粘土岩,粉砂岩中具交错层理,粘土岩中发育水平层理。 图示沉积相(18 分) 上图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相展布特征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相展布特征 塔里木盆地广泛分布了寒武系的碳酸盐岩地层,随着近些年来勘探力度的加大,多口钻井钻遇或钻穿寒武系,对寒武系的了解和认识逐渐加深,已有的资料表明,寒武系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因此,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特征中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研宄,对盆地的深层油气堪探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相 1寒武系下统沉积相 塔里木陆块南缘与北缘分别为北昆仑洋和南天山洋。陆块内部己出现西台东盆的沉积格局,西部克拉通内坳陷发育局限台地一蒸发台地,台地南北呈现不同的沉积特征,台地南部和中部主要发育蒸发台地,北部不发育。东部克拉通边缘坳陷属强烈拉张环境的产物,主要为欠补偿盆地。台地边缘位于塔深1井一顺1井一塔中34井一线。南部为后期构造抬升剥蚀区及塔参1井古隆起无沉积区。 1.1寒武系下统玉尔吐斯组沉积相 玉尔吐斯组主要为暗色泥质沉积,反映了寒武纪早世初期一次大规模的海侵,可与同期全球海平面上升对应。但在巴麦一塔中以滨岸红色砂泥岩、硅藻岩浅水沉积为主,向南北两侧过渡为宽阔的陆棚,向东到满加尔相变为深海-半深海欠补偿盆地,向南到叶城一和田一线为斜坡地区。塔中南缘为后期构造抬升剥蚀区及塔参1井古高地无沉积区。 1.2寒武系下统肖尔布拉克组沉积相 肖尔布拉克组首现西台东盆的沉积格局,西部碳酸盐台地主要为宽缓的局限台地。见东缘和南缘台地边缘,东台缘位于塔深1井一顺1井一塔中34井一线,南台缘位于叶城一和田一线以北。向东到满加尔为深海-半深海欠补偿盆地,向南到叶城一和田一线为台缘斜坡。塔中南缘为后期构造抬升剥烛区及塔参1井古隆起无沉积区。 1.3寒武系下统吾松格尔组沉积相 吾松格尔组继承了西台东盆的沉积格局,但西部碳酸盐台地主要为蒸发台地,仅北部(塔北)和东部(顺1-古隆1井为局限台地。东台缘位于TS1井-顺1井-TZ34井-线,南台缘位于叶城-和田-线以北。向东到满加尔为深海-半深海欠补偿盆地,向南到叶城-和田一线为台缘斜坡。塔中33井和古隆1井附近的台缘可见台缘礁。南缘为后期构造抬升剥烛区及塔参1井古隆起无沉积区。 2寒武系中统沉积相

单井沉积相分析

单井剖面相分析 1.相标志的研究 能够反映古代沉积条件和环境特征的标志,通常称为相标 志或环境成因的标志。 沉积体系分析是从详细观察和描述相标志开始的。确定沉 积体系的标志主要包括:岩石学、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古生物学、自生矿物、颗粒结构和测井相等标志作为沉积相划分的主要依据,地震相仅作为沉积相判别的辅助标志。当某些层段相标志不甚明显时,可借助相的共生组合规律加以判定。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划分岩石相 ①在岩心观察和实验基础上首先进行岩石相分类; ②划分岩石相不仅要区分岩石类型,而且要反映沉积时水动力、地化及生物作用条件,对于碎屑岩储层水动力条件和能量与储层质量好坏一般有紧密联系,因此储层碎屑岩的岩石相尽可能与能量单元统一起来。 ③对每种岩石相的沉积作用或沉积环境作出解释。 (2)垂向层序的分析 ①垂向层序是地下地质工作中沉积相分析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一定的微相有一定的垂向沉积层序,但一种垂向层序可能有几种微环境成因,所以垂向层序是很重要的相标志,而不是绝对标志,需结合其它标志综合判别。

②碎屑岩储层垂向层序一般又是层内非均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确定各微相砂体的典型垂向层序是储层描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③垂向层序以自下而上岩石相的组合序列来表示,以最基本的沉积旋回为单元进行组合。 ④垂向层序的分类和描述要满足划分微相和各微相作用沉积学解释的要求。 ⑤每类垂向层序应选择代表性取心井段分别作出相柱子图,内容除沉积学描述外,还应包括反映储层物性及典型测井曲线。(3)沉积旋回分析 ①以最小沉积旋回为单元的垂向层序分析作为基础,逐级向上扩大进行各级沉积旋回分析。 ②沉积旋回分析的目的是搞清垂向上微相演化,进一步确认亚相(大相),并从相组合上检验微相,要应用全部的相标志进行综合分析。 ③各级沉积旋回反映盆地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碎屑物供应量的变化,水进水退、沉积体的废弃转移、各次沉积事件间能量的差异以及每次沉积事件本身能量的变化过程。 ④沉积旋回分析应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反复进行,从各级旋回的岩相组合和演化规律上互相检验相分析的合理性。 ⑤沉积旋回界线应是确定性的时间界线。 (4)单项指标相分析

沉积相名词解释

1、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2、沉积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沉积环境。 3、相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环境是原因,相是结果。 相包含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不等同于环境,也不同于地层。 4、沉积环境与沉积岩特征的关系:沉积环境是沉积岩特征形成的决定因素,沉积岩特征是 沉积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 5、沃尔索相律:(相序连续性原理、相序递变规律):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 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6、相模式的表现形式:1)直观模式2)事实模式3)静态模式4)动态模式5)比拟实验模式 6)数学模式 7、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 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其基本单元是相。 8、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水水流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 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9、冲积扇形成条件:明显变化的地形和大量沉积物供应——构造背景、母岩性质和气候条 件。 10、泥石流和筛状沉积主要在扇根,扇中到扇端主要是河道沉积与漫流沉积。 11、从扇根到扇端,粒度由粗到细,厚度由厚到薄 12、冲积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沉积速率、盆地沉降速率的变化,使冲积扇体发生进积、退 积或侧向移动 13、分叉参数:在每个平均蛇曲波长中河道沙坝的数目。(单河道≤1,多河道>1) 14、弯曲度:河道长度与河谷长度之比。(低弯度河≤1.5或1.3,高弯度河>1.5 ) 15、湖泊: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集的地域。是陆上沉积物堆积的重要场 所,同时也是化学沉淀的主要场所。 16、湖成三角洲:在河流入湖的河口处,流速降低,水流携带的沉积物便在河口处堆积下来, 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或舌状,剖面上呈透镜状的沉积体。湖成三角洲形成过程中河流起主导作用。 17、在湖泊沉积体中,湖成三角洲的砂体最为发育,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 18、从盆地边缘至湖盆中央,沉积相序大致依次为冲积扇、河流—湖成三角洲、滨浅湖、半 深湖、深湖和重力流。 19、碎屑湖泊相常具有油气生成和储集的良好条件 20、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出露水面的一种沉积物。 21、河流流量和输砂量是形成三角洲的物质基础。 22、河控三角洲:在河流输入泥砂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作用远远超过波 浪、潮汐破坏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 23、鸟足状三角洲(舌形或长形三角洲):是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极端类型,是最典型的高建 设型三角洲 24、根据扇三角洲的影响因素,将它划分为湖泊扇三角洲、波浪改造的扇三角洲和潮汐改造的扇三角洲 25、辫状河三角洲:由辫状河体系前积到停滞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 26、潮位:潮汐引起海面水位的垂直升降。 27、潮流:潮汐引起海面水位的水平移动。 28、海流:由地球重力场或海水温度、盐度分布不均产生密度梯度而引起的海水流动。 29、陆棚(大陆架):平均坡度0.1°,绝大部分水深在200m以内,平均133m。30、大陆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