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城建史考点

外国城建史考点

外国城建史考点
外国城建史考点

1.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

1. 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不受河流泛滥之患。

2. 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如卡洪城主要分两个区,阿玛纳分三个区,均体现了功能分区的原则。

3. 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 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在卡纳克与鲁克索神庙的群体设计中,运用了2公里长的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具人面狮射像。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在阿玛纳的建设中也采用了类似的规划手法。

1、卡洪城的规划特点

区位:通往法尤姆绿洲的要道

城市特征:1、形态(长方形)2、空间分区(三部分)

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连长380×260米,有砖砌成墙围着。城市又用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这一位。这区仅有一条8~9米宽的南北向通道通向南城门。

厚墙以东又被一条东西长280米的大路将城东分成南北两部分。东西大路的北部为贵族区,面积与城西奴隶区差不多,仅排着十几个大庄园。路南则是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中产阶层住所。它的平面成典尺形,房屋零散地分布着。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贵族住宅朝向北来凉风的方位,而西部劳动人民居住区,却迎着由沙漠吹来的热风方位,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差别。

1、希波丹姆式的主要思想及影响、典型城市

希波丹姆——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

特点: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之美

典型平面: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发展: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城市轴线—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

实践:罗马营寨、米利都、普南

影响:一方面满足了希波战争以后以及古罗马时期大规模殖民城市规划建设中迅速、简便化的要求,同时也确立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既符合古希腊数学和美学的原则,也满足了城市中富裕阶层对典雅生活的追求。

局限:希波丹姆模式也使得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从传统上灵活的杂乱、有机走上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甚至为了构图的形式美而全然不顾自然地形的存在。

2、图示说明米利都城市的规划特点

◎道路:棋盘路网

垂直交叉大道、中心大街、中心广场、小街坊

◎城市分区:圣地、公建、私宅◎住宅分区:工、农、兵、官

简述雅典卫城的规划特点

布局:高地、圣地、顺势、自由、关键点、人的活动与空间安排。

意义:雅典卫城是希腊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精神的象征。圣地建筑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宗教祭祀职能、防御职能而成为城邦公民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和公共活动的中心。

雅典卫城的主要成就:

①在选址上:卫城位于雅典城市中心,孤立的山丘之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东西280米。南北最宽处130米,山势险要。只有一个上下通道,在景观上成为整个雅典的控制点。

②在总体布局上: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山上有一个很好的观赏效果,同时也照顾到山下的观赏。山上的建筑物大都延边布置,顺应地形地势。

③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绕山一周之后,从西侧进入卫城,可以充分感受卫城

④创造了良好的室外空间,卫城重点活动都在室外展开

⑤建筑艺术成就,综合了多立克和爱奥尼艺术,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艺术。采用材料和颜色是两种艺术达到统一。以白色大理石墙面协调统一。⑥纪念意义的反映,没有世俗建筑。

《建筑十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维特鲁威的论文集《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论文集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关于城址选择,指出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有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

关于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等。

关于街道的布置,研究了街道与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对广场的设计,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设,以及研究用当地动物内脏试验的方法进行饮用水的试验等。

关于理想城市模式:把以数的和谐为基础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性主义思想统一起来,强调建筑物整体、局部以及各个局部之间和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且充分考虑到了城市防御和方便使用的需要。

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城市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不直接对向城门。

<建筑十书》的主要成就:

A、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B、它系统地总结了古希腊和罗马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

C、它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D、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本书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实用、坚固、美观",提出建筑物的"均衡"的关键在于它的局部。此外,在建筑师的教育方法修养方面,特别强调建筑师不仅要重视才更要重视德。这些论点直到今天还有指导意义。

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

罗马共和时期共和广场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广场为市民聚欢的公共活动性质比较强烈,广场建筑物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甚协调,周围房屋散乱。到了帝国时期,帝国广场改变了性质,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开始站到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又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自由由转为严整,其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度空间艺术组群。

罗马帝国城市帝国广场是从共和广场的轴线中段向西北延伸约300米左右。这里原是块山间的空地。帝国广场由奥古斯都广场(Forum of Augustus)和杜拉真广场(Forum of Trajan)等多个广场群组成。它们的建筑布局不同于共和广场。共和广场上的建筑物强调自我突出,与广场整体不甚协调。而帝国广场的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形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每个空间都有柱廊连接,端部的主要建筑物起着主要装点作用。广场群的设计手法是每个帝皇所建筑的广场建筑群与另一个帝皇的广场建筑群在用地布置上彼此垂直相交,以多个彼此相交的垂直轴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柱廊把各种空间联系起来,也是各个空间的过渡。这种设计手法使一些相隔较长时间修建的建筑物之间建立了内在的秩序。帝国广场以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为主体。这些广场群辉煌开阔,明朗而有秩序,由巨大建筑物构成巨大空间。

1.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建设特征

1、城市的自发形成。城市的发展有以下几种情况:◎要塞◎城堡◎商业交通

2、城市选址及发展方式: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四周以坚固的澄清包围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建城墙,而且在城墙外产生城郊区,数要是手工业者居住的市街地。

3、城市布局:具有走向不规律的道路系统,环状、放射、方格;公共区和私人区并不像古典城市那样严格地互相隔离。城市公共区的结构十分复杂,所有的权力中心都必须相互毗邻地安排在这里,较大的城市往往有几个中心。宗教权力与世俗的对立越来越清晰可见,教堂成为城市中心,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道路网从教堂放射出去,城市按教区分区,小教堂成为教区中心;教堂广场是市民集会、狂欢和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

4、美好城市景观:充分利用城市制高点、河湖美景和自然景色,注重人的尺度

环境视觉秩序组织与城市细部:弯曲的街道、相异与相似的建筑,街头的景致

2、威尼斯及圣马克广场特点

威尼斯 180个岛屿组成 134条河道贯穿其中迂回曲折的河道美丽的石拱桥

圣马克广场___欧洲最美丽的客厅

广场平面曲尺形,空间组合方面,由三个梯形广场组合成一个封闭性复合式广场。大广场与靠海湾的小广场之间用一个钟塔做过渡.

1、阿尔伯蒂——向往古代文化的建筑师<<论建筑》

从环境、地貌、水源、气候等对城市选址进行了论述

探索了街道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

提出了理想的城市模式: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性平面。中心设教堂、宫殿、城堡,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形体组合

军事防卫的要塞与城市结合

他是用理想原则考虑城市建设的开创人,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理性原则的思想特征。-《论建筑》

2、费拉锐特《理想城市》

典型模式:星形平面、辐射型街道,中心教堂意义:几何形态和谐防御作用中心化

理想城市的实践——帕尔曼诺伐

时间:建于1593年性质:边境防御城市中心:六角形广场

道路:辐射道路、三环连接中心:棱堡状的防御构筑物

3、斯卡莫齐形态:星形

道路:格网中心:市民广场两侧:商业广场南北:交易所市场运河横穿

理想城市平面:城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商业广场,南北分别为交易所和市场广场,主要广场的南侧有运河横穿。

理想城市的实践——法国:萨尔路易

影响:

阿尔伯蒂作为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维特鲁威的思想理论,运用理想原则考虑城市建设,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合理布局,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原则的思想特征。

在阿尔伯蒂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理想城市规划师,如费拉锐特、斯卡莫奇、阿维林诺等人。他们师承维特鲁威,使各种放射式规划大为流行,并同新的城市防卫技术结合起来。他们的规划设计概念都有追求几何完美的思想,把城市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虽然文艺复兴时期建造出来的城市不多,但是这时期人们对规划理论的探讨却达到了城市规划设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城市规划设计的经典理论也在此期间初步形成体系,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规划设计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2、巴洛克时期封丹纳的罗马改建主要内容

封丹纳提出进行全城结构规划的新概念,在整座城市中建立了

完整的街道系统和视觉走廊,将高大的纪念性建筑物作为城市中的

关键地标。

1、将主要的宗教建筑、世俗建筑、凯旋门用道路连接

2、注重动感,整个区域构成整体环境

3、修直了街道,道路交叉

口建了广场4、3条道路通波波罗城门

3、罗马市政广场的规划特点

1、米氏的重要作品

2、文艺复兴时期较早的轴线对称广场

3、突出的贡献是改建模式

4、元老院与左侧的档案馆已经存在,

新建了博物馆

5、形成对称梯形

6、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协调统一有机生成

独特之处:1、三面建筑,一面敞开、正对坡下的大绿地

2、入口大台阶、锐角放大,使人产生了缩短的感觉

3、向后分开的建筑让人觉的比较深远

4、元老院第一层改为基座,二三层为柱廊。高大化

5、元老院台阶入口处,是以建筑为框景的城市全景

6、人在行径中,每一瞬间景观互相加强

4、凡尔赛的规划特点

宫城、占地1500公顷、长达3公里、容纳2万人

特点:1、放射道路但包含在一个视野之内2、强烈的轴线、3严格的对称

水渠、树木、花园、喷泉等非常几何化

冲破了意大利的约束形式,开展城法兰西独特的简洁豪放的风格。

园周不设围墙,使园内绿化冲出界限,与田野连成一片,是巴洛

克取得无限感的手法。

反映了法国的王权、财富和人超越自然的思想——王权至上、唯理主义。

俄国彼得大帝1711年建夏宫,普鲁士王弗烈德利克1747年建无忧宫,

1、奥斯曼的吧里旧城改建的特点和影响

背景:1、国内、国际铁路开通巴黎成为枢纽

2、城市迅速扩展、原来的结构功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3、功能改造与美化的要求都有,展示帝国的风采

4、政治目的:希望无产者迁移,贵族区改善,消除巷战地形,便于大规模的骑兵与炮兵战斗,镇压起义

奥斯曼

?奥斯曼将古典主义当中权威派观念和形式主义手法发展到了顶峰。他1853-1870年为第三帝国做的巴黎改建就是实例。奥斯曼在巴黎中心大兴土木的计划并未全部完成,但他的雄心和气魄令人惊叹。尽管巴黎改建未能真正从满足城市广大居民的需要出发,而是追求纪念性装饰与浮华,并且夹杂着军事因素的考虑,但是确实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

?豪斯曼的巴黎改建使巴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先进最开放的城市,有人用“庞大、空敞、自由、和谐、实用”的城市风格。总之,几个世纪以来巴黎城市形成的壮丽、秩序的整体空间体系,无处不体现王权至上的唯理主义思想。

?大十字干道:大十字干道把里沃利大街向东延伸至圣安东区,使它与西端的爱丽舍大道连成巴黎的东西主轴,并作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轴,形成大十字。

?两环:内环(连接塞纳河的南岸、巴士底广场、协和广场)外环(明星广场、民族广场)

?巴黎的主要广场之间有清晰的连接,彼此依赖形成一个系统

传统的城市规划手法:力求规律和统一。

利用古老的,或较新的纪念性建筑物作为新街道在视觉上的联系点,街道按照规律而通向重要的广场,沿主要街道的所有建筑立面有统一的造型。

巴黎改造特点

1、帝国式的风格:将道路、广场、绿地、水面、林荫带、大型纪念性建筑组成一个整体

2、美化:路宽的规定、建筑物的规定、屋顶坡度的规定

3、宽阔的道路体系:爱丽舍大道

4、大面积的公园分布在各个市区

5、两种新绿地:滨河绿地花园式林荫大道

6、有分区中心

7、市政建设大规模(排水、给水、照明、公交)

8、马车时代,不可能解决交通、贫民窟的问题

9、美化的意义明显,成为19世纪世界最美丽的城市

局限性及影响

?巴黎改建用巴洛克的大拆大建改造巴黎古城,为帝国风格树碑立传,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的要求,未能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

?奥斯曼对巴黎改造所采取的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使巴黎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整个欧洲在19世纪下半叶都经历了奥斯曼式的调整与改造,其影响还波及了美国,体现在伯哈姆在1909年完成的芝加哥方格网式规划中。

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建设特点

阿姆斯特丹的改造——城市规划师的最伟大的艺术样板之一

性质:贸易中心和港口

海上贸易的发展,阿姆斯特丹从一个滨海小镇发展成世界商业都会.马蹄状、扇型向河口两岸发展.扩建城市就开凿运河,运河与城市密切,运河穿过每一条街道

目前的阿姆斯特丹中心区:马蹄状、扇型、运河、街道(城市纹理没变)

2、英国英华庭院

英国自由风景园林的兴起(法国的古典设计、中国的仿自然山水)发源于英国连绵的小山、弯曲的小河、散步的树丛

18世纪:设计追求自然、变化、曲线、田园特色保护自然地形

19世纪:城市公园运动大自然得到重视,自然保护得到认识,皇家公园向普通民众开放绿色伦敦形成

英华庭院Anglo-Chinese garden—— 18世纪英国新型的浪漫主义风景园林,由英国造园学院发起,开创了完全自由的风景园林,抛弃了欧洲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同时受到中国传统的模仿自然山水的造园方法的影响,追求自然,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图示

1)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2)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

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3)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

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2)田园城市简图:32000人,占地2400公顷、其中农地地2000公顷、农地有森林、牧场、果园、农业学院等,中心30000人,散居2000人

城市平面圆形,由同心圆组成

1、中心区:花园,四周公建

2、中央公园

3、水晶宫(玻璃拱廊、商业展览)

4、五条环道居住区

5、中间为林荫道路,130米,学校、教堂

6、最外围:工厂、铁路线

3)

意义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传统规划主要用来显示统

治者权威或张扬规划师个人审美情趣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变。

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

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设想了一种先驱式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

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有机疏散、卫星城镇)。

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

结合在一起。为实现城乡结合,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应该象细胞一样生长新的城市,在绿色背景内,形成以一个

为主中心的多中心的城镇集聚体,通过铁路与道路互相连接

1、工业城市的主要思想内容

基本思路——将城市的各个功能部分象机器零件一样,按照其使用的需要和不同的环境需求,进行分区并严格按照

某种秩序运行。

2、带型城市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实践

基本思想:传统的城市同心圆发展会使城市拥挤、卫生恶化、在新的高效的运输条件下,城市沿道路发展,呈

带形,城市发展依赖交通成带状延伸,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网络,使城市与自然可以保持亲密的接触而又不

受其规模影响。

带形城市的格局: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起连接作用,道路快速的交通、供水、供电,宽度限制、500米最

合适,长度可以无限延伸,基本的是交通,如果多个方向可以连接成网络状。

实践:西班牙马德里

影响:对分散主义有影响,许多城市的规划中都出现过带形方案

1930年斯大林格勒、马格尼托哥儿斯克——多条平行条带

1948年哥本哈根、1961年华盛顿、1965年大巴黎地区

1966年斯德哥尔摩、1990年吉隆坡

局限性:忽视商业经济和市场利益这两个基本规律,使得城市空间增长的集聚效益无从体现。所有的投机者都

希望在中间空隙地带进行建设,获取效益,因此带形城市都不能成功。

1、霍华德、柯布西耶规划思想的比较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关注——通过建设一组规模适度的城

市(城镇群)来解决大城市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遏制大(特大)城市的出现。

柯布西耶——集中发展——建筑师角度,以工程技术手段对物质空间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通过对既有大城

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与功能改造,使这些大(特大)城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田园城市、卫星城市、新城的建设特点

田园城市与城郊居住区的建设

代表人物:奥斯伯恩、恩温Unvin 、帕克PARKER

主要思想:绿带环绕、中心明显、城市自足、独立住宅、形式变化丰富的街道

主要实践: 田园城市:莱奇华斯、韦林(Welwyn)

城郊居住区:汉普斯特德、威顿肖维

影响:园林式城郊居住区思想得到广泛发展

意大利 米兰 尼诺 德国 柏林 斯塔肯

巴黎的郊区规划(二阶段),规划在16公里范围内 28座花园居住城市

影响深远、目前还是很大的影响,新城市主义、郊区扩展、中国的都市区域建设。

卫星城市

产生:1922年雷蒙.恩温 著作:《卫星城市的建设》

主要思想:就是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受中心城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依附于中心城的城市或工人镇,是城市区域和城市群的外围部分

实践:1927年大伦敦区域规划建议

1930年第三个田园城市——威顿肖恩(帕克)

1921-1924年莫斯科卫星城(苏联舍斯塔科夫)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精英主义与“为大众服务”

产生原因:

城市化(直接动力)—巨大的居住、工作、交通、运输需求或压力

现代视觉艺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进步

未来主义思想——强调以机械为未来的审美中心,崇尚机械美,崇尚与传统决裂的崭新的、现代的形式和风格,这种思想方法和审美立场为现代主义建筑师冲击传统建筑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方法支持。 代表人物:格罗比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赖特

主要思想:(教材p130)重视使用功能;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把建设的经济性提到重要高度;奉行标准化和模块化;主张创造新时代的新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陈旧形式;强调建筑空间;考虑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提出“空间—时间”建筑构图理论。

《史纲》(1)功能主义特征——形式服从与功能(2)在形式上提倡简单的几何造型与非装饰原则——少就是多

(3)奉行标准化、模块化的原则(4)重视空间使用方面的考虑,特别强调对建筑整体空间的考虑,提倡室内空间尽可能使用灵活分隔的墙面以提供自由布局的可能。(5)重视节约建设的费用与开支。

(1)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2)新建筑运动中格罗比乌斯对居住建筑、组群、街坊以及工业化的贡献

勒.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

柯比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CIAM )——“机械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1933年《雅典宪章》

主要城市规划思想:

霍华德、柯比西埃规划思想的比较

柯比西埃规划思想的成功与失败

田园城市 卫 星 城 (20世纪20年代 恩温提出) 新 城 (20世纪50年代 以后,第三代卫 星城)

广亩城市——1932年赖特

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 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是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同时从属于某个大城市) 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且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主要城市规划思想:

柯布西耶认为:要承认大城市的必然性现实、要坦然面对大城市的问题,不反对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现代化的技术力量,用全新的规划与建筑手段改造与建设大城市。——集中主义城市、功能主义城市

(1)城市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坚决反田园城市。

(2)传统城市:规模增长、中心拥挤加剧、出现功能性衰退,但是市中心交通负担增大的同时、商业聚合效应也相当明显,需要继续集聚,只是需要通过新技术来加以完善。

(3)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建筑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同时提高人口数量来解决,摩天大楼是最好的手段(人口可增加、用地紧张可避免、效率可以提高、同时也是工业社会的信仰如同教堂在过去的城市中一样)。

(4)对城市内部,商业区的人口压力还是保持适度,不是处处高度集聚发展,可以通过用地分区降低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就业密度,尽量使人流合理分布于整个城市。

(5)铁路、人车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的新城市布局模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

3、邻里单位理论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针对人口密集、房屋拥挤、环境恶化、交通事故严重发展的一种规划思想。

应该作为居住区的细胞,具有居住区全部功能,同时能协助居民产生社区观念,既是规划设计也是社会工程,将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整合在一起

面积以小学的服务范围定义;任何方向不超过0.8—1.2公里。四边为主要道路,不使儿童不需要穿越。设置必须的商业服务实施在角上,以公用。中心为学校。保持原地貌和自然景色以及足够的绿地建筑自由布置保证日照通风和庭院。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邻里单位的批评:

多样性和自由的选择——密尔顿·凯恩斯

美国学者c.alexander《城市并非一棵树》:从社会角度看,邻里单位的整个思想是荒谬的,因为不同的居民对于地方性的服务设施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挑选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规划师应该再现这种多样性和自由的选择为目标。密尔顿·凯恩斯

1、土地使用与交通紧密结合无严格功能分区工业、企事业分散交通负荷均化

2、活动中心位于环境区域边缘

1平方公里1个环境区

5000人,活动中心位于边缘与公共汽车站,商店,学校等结合

4、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及先进性、局限性

?思想基础:物质空间决定论——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有效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良好环境能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核心内容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先进性与局限性

?马丘比丘宪章与《马丘比丘》的比较

主要内容:

?雅典宪章共分为定义、城市四大活动等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

先进性与局限性

?先进性:雅典宪章以欧洲城市现状分析为基础,所规定的原则、观点、建议对当时欧洲城市的现状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对局部地解决城市中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面对工业革命后的城市现状,对城市实行功能分区的办法可以缓和城市的矛盾与问题。

从总体上看,雅典宪章对陈旧、传统观念的挑战,强调城市发展必须保持与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致性,以先进的科学、工程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的思想具有其进步意义。

局限性:城市规划中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功能区之间绿化带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简单化,与人类的心理需要背道而驰;

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地点,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宪章中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地方性的特征与变化,导致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国际风格”的盛行。雅典宪章明显带有勒·柯布西埃“光辉城市”的理论倾向。

1. 英国的三代新城的特点及代表城市

(1)代表城市:

第一代新城(1946-1955年):哈罗新城、斯蒂文乃奇

第二代新城(1955-1966年):坎伯诺尔德、朗科恩

第三代新城(1967-1980):密尔顿?凯恩斯

(2)三代新城的特点:

第一代新城一般有以下特点:

①规划规模较小;②建筑密度较低;③住宅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各个邻里有各自的中心,各邻里之间有大片绿地相隔;④居住区和工业区等功能分区较为明显;⑤道路网一般由环路和放射状道路结合组成,放射状道路主要连接新城中心和各邻里中心,环路则连接各邻里中心,力求不造成新城中心的交通压力;⑥第一代新城在功能和空间上基本相似,较多考虑社会需求,强调独立自足和平衡的目标,对经济发展问题和地区不平衡等问题考虑较少。第一代新城的一些缺点:

①密度太低,建筑物分散,不但徒增了市政投资,而且缺乏城市的生活气氛;②人口规模偏小,医院、学校、影院等公共设施的配置不足,或运营困难;③一些新城的中心区缺乏生气和活力。

第二代新城一般有以下特点:

①城市规模较第一代新城要大;②开发密度较第一代新城要高;提高活力③更多地注重城市景观设计;设置较大的城市市中心④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新城分明;⑤淡化了“邻里”的概念;⑥在建设目标上,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吸收大城市的过剩人口,而是综合地考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把新城作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⑦应对私人小汽车的增长,交通规划有大的进步。

第三代新城的特点:

首先在功能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远非是作为中心城市郊外的住区。其次,较大规模新城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再者,第三代新城预留了大量土地,为今后的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

2. 1944年艾伯克龙比大伦敦规划

(1)概况:

·用地:6700平方公里·人口:1250万·结构:集中式圈层

内城圈:疏解人口近郊区:控制人口绿带环:16公里宽,禁止建设

外圈:农业区,设8个卫星城

·优点:区域概念解决大城市

控制中心区、发展新区、分散中心的思想

·缺点:人口控制失效、第三产业的发展、新城的作用有限、旧区矛盾依然、环形放射的交通负荷增加、交通导致城市无计划扩张

·道路系统:环形+放射

(2)道路系统:环形+放射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的结构

环路+放射 5环10放射

B环为主干路,发射的起点

D环为绕城快速路

3. 巴黎德方斯

·区位:位于巴黎西北塞纳河畔,巴黎的东西轴线。

·目的:分散中心职能,打破聚焦结构

·用地:750公顷

·性质:综合新中心——

A区:(以贸易中心为主的贸易、办公和居住的综合区) 160公顷——贸易、办公和居住的综合区

B区:行政、文教和居住的综合区

·规模:160公顷,居民2万人,工作人员10万人

·布局:高层办公楼、旅馆与5-10层的住宅以及1-2层商业建筑沿该区中央广场及大道交错与毗邻布置

(2)交通结构:

·地面:步行广场(48公顷的混凝土板)、高架快速铁路线、短距离自动行人带

·地下:公路、铁路、地铁、车站、停车场

4. 马丘比丘宪章及与雅典宪章的对比

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一

下面介绍关于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①寺庙学校,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2.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包括①宫廷学校 ②职官学校③僧侣学校④文士学校;(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 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的目的是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1981-1983年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源远流不长。

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1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的远古城市 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 “聚”、“邑”的形成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 《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土地、鼎、戟 . “城”与“市”的结合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 思潮 (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1.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进步主义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兴起: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大力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了人们对教育变革的关心。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如约翰逊创办有机教育学校,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沃特创立葛雷制等等。 成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的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方法。普及进步教育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改称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向读者介绍欧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国的进步教育实验。进步教育运动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由于运动的这种专业化倾向,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以康茨为代表主张“社会中心”的教育。 转折: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使进步教育运动的重心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此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则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出现了“改造主义”教育思潮。1940年后,进步教育仅限于空谈理论,失去了原有的感召力。 衰落:194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外全套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 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 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分期 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 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 三宗教哲学 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 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 一孟菲斯古城 1孟菲斯 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 ●白色城墙 ●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 ●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 ●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 2伊套城 十二王朝的首都 ●城墙与城壕 二卡洪城 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 长方形,380x260米 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 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 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 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 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 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 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 三第比斯城 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 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特点是神学、宗教色彩)】 一、基督教教育——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2)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作为《上帝之城》;(1)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2)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包括①正反论辩式②开放调和式③启发诱导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以“七艺”为主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2.骑士教育: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分为①家庭教育(出生到7、8岁)②侍童教育(7至14、15岁)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岁);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2)疾病防治等的需要;(3)东方文化的影响;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4.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5.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世俗性、国际性、独立自主性等;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组织起行会,组织办理城市学校;2. 城市学校的特点:(1)世俗性;(2)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3)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4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基本都坚持以本国语言教学;

2020年城市规划专业考研外国城建史大题

城市的产生1:为什么说城市是人类第二次革命和第三次大分工的产物?马克思怎样论述城市诞生的条件?恩格斯怎样评价城市诞生的意义? 古埃及与两河流域2: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有何影响?从古埃及几个不同时代城市的规划特点谈城市规模随时代发展演变的关系和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3: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及影响(前四点为成就,后四点为影响)? 4:古代两河流域早期由什么部族人开发?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统治之间的关系与埃及人有何不同? 这在城市形态上有何反映? 5:古代的乌尔城平面布局有何特征?为什么采取这种形式? 6:古代两河流域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 12 7:古代米提亚-波斯人首府爱克巴塔纳城市规划布局反映了什么样的宇宙观?古波斯王大流士的宫城建设布局有何特点? 古代印美地区的城市8:印度河早期文明中有哪两个著名城市?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 9: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 古希腊的城市10:古希腊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和社会条件有何关系?古希腊历史上有那几个发展时期?其城市文明在那些时期达到高峰? 11:从爱琴文化中的克里特文化到迈西尼文化,城市建设演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 12: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为什么说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国家?(P23-24) 13:古代雅典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其城市布局的混乱和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如何统一解释?(P26)14:试分析描述雅典卫城的空间序列效果,(P27-28)并加以评论. E1:雅典卫城的布局特点。10 15:古希腊公共外部空间有何特点?希波丹姆的规划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在米利都城规划中得到如何运用? (P28-30) 16:希腊化时期希腊城市布局有何变化?城市建设有何进步?(P31-33) 古罗马的城市17:古代伊达拉里亚的城市规划程序和思想有何意义?(P36)古罗马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 18: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有何成就和问题?(P37,41-43,46) 19:古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建设有何成就?试分析其空间设计构图手法。(P37-38,42-43)20:为什么说典型的罗马城市规划模式只有在营寨城这类殖民城市里得到实现?试述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并予以评价?(P46) 21:古罗马城市建设与古希腊有何异同?你能从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解释吗?(P35-36)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22:西欧中世纪初期发生了那些重大社会变迁?对城市发展来说产生了什么后果?(P47-48) 23:西欧中世纪分为几个时期?何时城市再度兴起?城市中的社会力量是如何变化的?(P47-48) 24:西欧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有那几种类型?其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有何共同特征?(P48)11 E2:欧洲中世纪城市非常优美,请分析其形成的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原因。10 25:西欧中世纪城市采取哪些平面类型?城市中的要素有何布局特色?(P48)举法、德等国实例说明。 1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教学提纲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古代两河流域的教育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公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 与巴比伦一样,古埃及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天文学上能区分恒星和行星,还制作了天体图和太阳历;数学上,采用了10进位的计算法;医学上的木乃伊制作;建筑方面的金字塔的建造都是人类史上的杰作。一般认为古埃及建立的学校是人类最古老的学校。 1、历史背景 ①地处泥罗河流域,农业发达 天文学:观测天象,预测气侯及河水泛滥的同期建立科学几何学:丈量田亩、建造庙宇、房舍 水利学:灌溉 知识体系医学:制造木乃伊、医疗 地理学:对外贸易、军事远征 ②前3500年进入妈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法老)采取配置大小官吏,强化国家机器,实行对外侵略和宗教统治,这些知识要有专门的机构传授。 ③文字出现:图形文字→用字母、音符、词组组成的复合文字 2、学校类型: 最早建立的学校是宫廷学校:培养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学成后充任官吏,产生于埃及古王国末期。 到了中王国时期,一些政府机关在机关内部附设职官学校,招收贵族及官员子弟,以政府办公处所为校址,官吏充任教师。 此外,还有寺庙学校。一些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同时又是传授高深科学知识的学府,吸引着要求深造的青年到寺庙里求学,重在学术知识的传授和探讨。 书吏学校:包括绘文书吏、书信书吏、军队书吏、国王书吏等,学习的内容

外国城建史题库

城建史思考题(外国部分) 1:为什么说城市是人类第二次革命和第三次大分工的产物?马克思怎样论述城市诞生的条件?恩格斯怎样评价城市诞生的意义?(P1-3) 2: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有何影响?从古埃及几个不同时代城市的规划特点谈城市规模随时代发展演变的关系和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3: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P4-8) 4:古代两河流域早期由什么部族人开发?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统治之间的关系与埃及人有何不同?这在城市形态上有何反映?(P10) 5:古代的乌尔城平面布局有何特征?为什么采取这种形式?(P11) 6:古代两河流与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P12-13) 7:古代米提亚-波斯人首府爱克巴塔纳城市规划布局反映了什么样的宇宙观?古波斯王大流士的宫城建设部局有何特点? (P14) 8:印度河早期文明中有哪两个著名城市?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P16-17) 9: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P18-20) 10:古希腊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和社会条件有何关系?古希腊历史上有那几个发展时期?其城市文明在那些时期达到高峰? (P21) 11:从爱琴文化中的科里特文化到迈西尼文化,城市建设演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P22) 12: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为什么说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国家? (P23-24) 13:古代雅典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其城市布局的混乱和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如何统一解释?(P26) 14:试分析描述雅典卫城的空间序列效果,(P27-28)并加以评论. 15:古希腊公共外部空间有何特点?希波丹姆的规划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在米利都城规划中得到如何运用?(P28-30) 16:希腊化时期希腊城市布局有何变化?城市建设有何进步?(P31-33) 17:古罗马城市建设与古希腊有何异同?你能从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解释吗?(P35-36) 18:古代伊达拉里亚的城市规划程序和思想有何意义?(P36)古罗马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 19: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有何成就和问题?(P37,41-43,46) 20:古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建设有何成就?试分析其空间设计构图手法。(P37-38,42-43) 21:为什么说典型的罗马城市规划模式只有在营寨城这类殖民城市里得到实现?试述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并予以评价?(P46)22:西欧中世纪初期发生了那些重大社会变迁?对城市发展来说产生了什么后果?(P47-48) 23:西欧中世纪分为几个时期?何时城市再度兴起?城市中的社会力量是如何变化的?(P47-48) 24:西欧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有那几种类型?其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有何共同特征?(P48) 25:西欧中世纪城市采取哪些平面类型?城市中的要素有何布局特色?(P48)举法、德等国实例说明。(P53-57) 26:为什么说西欧中世纪城市在今天看来有许多优点作为宝贵的遗产?中世纪城市的问题是什么?(P49) 27:中世纪意大利几座著名城市的空间布局有何特色?(P49-52) 28:中世纪东罗马和俄罗斯人在城市文化方面有何联系?有何成就?试举著名城市建设为例说明?(P58-62) 29:伊斯兰地区的自然和社会以及宗教文化在其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何反映?除在西亚以外,在欧洲、印度还留下什么宝贵的历史遗产?试分析其空间艺术构图的成就。(P63-70) 30:日本在中世纪如何吸收中国城市文化?有那些仿中国城市规划的作品?何时独立发展自己的文化?(P70-71) 31: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这一运动的思想支柱是什么?文艺复兴运动如何分期?(P73) 32:文艺复兴时期在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何成就和局限?有哪些著名的建筑、规划师?(P73)其具体贡献各有哪些? 33:试述文艺复兴的几个理想城。分述其平面布局和形式的依据(P74-76) 34: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手法是什么?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手法有何特点?举例说明。(P76-79) 35:文艺复兴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城市广场设计?各有何手法特色?(P80-85) 36: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有何著名园林?(P86) 37:绝对君权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法兰西是当时欧洲城市与建筑的中心?(P87) 38: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城市建设有那几方面重大实施?其基本手法有那些?举例说明。(P88-91) 39: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园林建设有那两大作品?其影响如何?(P91-92) 40:当时的俄国和德国、丹麦城市规划如何反映出凡尔赛规划的影响?(P93-95)

外国城建史复习题重大

外国城建史复习题 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 古埃及人认为现实世界是暂时的,灵魂是永存的。因此皇帝的陵墓,庙宇,方尖碑,狮身人成为主要的建筑物构成死者之城,并用花岗岩材料建设;而城市与住房甚至宫殿都是短暂的,因此常用粘土,土坯和芦苇等不耐久的材料,它们构成了生者之城。 城市建设的成就: 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国王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规划模式:采用一种几何形状,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城市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广场占有一个或者几个以上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分为三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的演变: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米利都城),到有显著的城市轴线(塞里纳斯城),更进而到道路与建筑有计划的配合(普南城)。 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道路为棋盘式,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普南城:城市背山面水,位于向阳的陡岩脚下,东西600米,南300米,市中心广场居城市主要位置,是商业,贸易,政治活动中心。 3-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 相同特点:均由广场群主场的大型广场空间,是城市的中心。 不同特点: 1. 共和国时期:由广场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空间呈开敞状,周围的房屋比较散乱自由,广场为市民聚欢的公共活动性质比较强烈。 2. 帝国时期: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占广场中央主要位置,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又开敞转为封闭,又自由转向严整。 4-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特点。 早期文艺复兴的城市,代表为佛罗伦萨:16世纪后半叶,从阿诺河修建了联通市中心西格诺利亚广场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严格对称,且设有骑楼的联排式多层房屋,丰富了市中心广场的群体构图。沿袭了中世纪市民建筑的特点,着重正立面的设计,不重视体积表现,建筑物均临街并立,广场雕塑放在边沿。这个时期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建成,成为城市的外部标志。 盛期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是这个时期是这个时期的壮举,大穹顶顶点离地137.8米,丰富了城市的立体轮廓。教堂入口广场由梯形和椭圆形平面组合而成,十分雄伟。 晚期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为威尼斯:此时期开拓了接到广场,修建教堂,府邸,还建造了商业和集会的敞廊,市政府,中塔,图书馆,博物馆,铸币厂,学校等等。在滨水部分修建了不少

(完整)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推荐文档

四.名词解释与简答 1.斯巴达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坚韧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教育阶段,①优选婴儿,只有部落长老认为健康的儿童可养育; ②“儿童督导”教育:七岁后,开始在专门机构家受教育;在公共教育机 构中过艰苦生活;强调集体性的养成,不允许有任何个人意志;③青丁“艾弗比”(青年军事训练团)教育:十八岁后,接受直接由军事首领组织的为期两年的强化军事训练,并进行“秘密服役”。 ——评价:斯巴达教育没有给智育留下余地,他们几乎拒绝一切文化知识,甚至连基本的读写都拒之门外,造成了整民族的素质低下。这种封闭的状态最终导致了斯巴达城邦的衰落。 2. 雅典教育 ——教育目的: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阶段:①新生婴儿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②六岁前接受家庭教育,六岁后,女孩由母亲教育,男孩则由“教仆”进入音乐学校,接受专门教育;③十三岁起,在体操学校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五项竞技”;十六岁后,少数人进入体育馆接受专门教育;④十八岁后,接受艾弗比军事训练——评价:雅典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后世的自由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3. 智者学派 ——智者:原来泛指有智、有才之人,用来专指那些向人们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的人,因此,可以把智者视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的特点: (1)哲学上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2)论辩术、文法和修辞学方面的研究与建树;(3)以教书为职业并收取学费;(4)重视实际利益及个人主义倾向。 ——智者的贡献: (1)关心社会政治和人的道德问题。促使希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的变化;(2)是一批真正意义的教师; (3)智者们之力于文法、修辞和逻辑的研究和教学,使这门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并发展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4.产婆术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传授现成的真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误会,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产婆术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的追求和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体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产婆术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但这种方法是主观片面的。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或阅读掌握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是进行对话,其结果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1.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进步主义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兴起: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大力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了人们对教育变革的关心。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如约翰逊创办有机教育学校,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沃特创立葛雷制等等。 成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的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方法。普及进步教育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改称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1924年,协会创

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

一、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以及代表性城市 (1)代表性城市(城市概况) ·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2)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最早应用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结构形式的雏形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 二、古代中美洲城市历史概况及代表城市 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遗址·特奥蒂瓦坎城: 三、圣地,卫城的解释与区别 ·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雅典城: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 四、希伯丹姆模式与米利都城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 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城市分区、分类成为典范、影响深远 ·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 五、希腊化的城市有哪些及其特点 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 ·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 ·普南城背山面水街坊小无庭院建筑与道路有计划进行·)亚历山大城:分布于地中海、印度、阿富汗等地壮丽完整重视文化 六、罗马营寨城方正的城墙正方形平面十字交叉道路通向东西南北各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战争需要、方形城堡、棋盘路十字干道,以北非的提姆加德为代表 七、维特鲁维《建筑十书》理想城市方案 ·公元1世纪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可从各个方面狙击攻城者,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放射道路不直接对城门。 八、西欧封建城市特征? ·三大起源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保守的选址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工业发展也有方格网·教堂建筑与城市中心广场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广场封闭构图,平面不规则,构图各具特色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形成放射环状道路系统。城市划分若干教区优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建筑物有美好的连续感丰富感和活跃感弯曲街道冬挡风夏防晒九、日本中世纪封建城市 (1)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受中国唐文化影响飞鸟时期的京城藤原京仿唐长安,奈良时期的平城京(奈良)、平安时期的平安京(京都)也都受中国影响(2)9世纪始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3)平城京(奈良)仿隋唐长安城制,约1/4大小方格网道路形式,条坊制,有东西京、东西市宫城位于主轴线北,坐北朝南日本城市均无城(4)平安京(5)天守阁---卫城中央的高楼,军事堡垒,权力象征,1576年至1643年间 50’s-日本-的新城建设日本千里新城;规模较大、依托大城市和公共交通体系、集中设置新城服务中心(靠近车站);人车分离系统的弊端; 60’s以来的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特点:覆盖更广、类型更多各经济区整体发展对非生产领域/要素的关注;日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62年---产业发展69年---整治环境77年---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86年---成熟、稳定、安全、开放的国家;东京都改建规划---复合式城市结构确立多个城市副中心,带形城镇群,科学城建设,旧城改建计划,鼓励外迁60年代的筑波科学城尖端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结合松散生活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分区清晰,人性化,功能单一80年代的关西科学城;重视科研体制和城市发展新模式研究;依托区域网络优势: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经济地理条件塑造城市品位,增强吸引力 十、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方案 阿尔伯蒂与理想城市1450年著述《论建筑》(另外还有费拉瑞特、斯莫卡齐等理论家、设计师) 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理想城市:街道由中心辐射出去,中心教堂宫殿城堡等,几何形体,星形、棱形防御城堡/城墙;已出现格栅形(方格网)道路和矩形城市 十一、巴黎 (1)起源于城岛(2)中世纪的巴黎 古罗马营寨城、塞纳河口的城岛、多次扩建城墙和城市、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的修建(3)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时代背景与巴黎改建 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王权需要、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生产力发展需要、反对封建势力与教会权力的斗争需要以法王路易十四时期为极盛期,欧洲的中心、效仿的对象1655年法兰西学院基础上的“皇家绘画与雕刻学院”,1671年的建筑学院 古典主义--君权专制与维理主义思潮产物强调:理性的、永恒的、高贵的、有秩序(古典柱 式、对称与协调感、几何与数学关系)、明确结构 上的主从关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学、数学 等系统理论和基本原则 巴黎改建---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 改造与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卢浮宫为代表,也包括 市政桥梁设施大量的贵族府邸。兴建路易十四广 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来歌功颂德。巴黎城 市中轴线,后来的香榭里舍大街、协和广场、星形 广场等。采用区域性、轴线式的方式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法国的广场园林建设与凡尔赛宫建设 系统规划建设,是此期的代表 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协和广场协和广场: 开敞设计、历经多年修建、衔接丢勒里花园与香榭 里舍大街、丰富细致的景观设计 最重要的王权纪念碑---凡尔赛宫 ·巴黎西南郊外,由国王猎庄逐步发展而成·放射 形大道(视觉效果)、巨大的建筑体量、有前院·凡 尔塞宫花园:对称布局、放射形道路(骑马游园用)、 几何形式构图、十字水渠与喷泉、为树篱封闭的两 侧以及远处的自然森林、大量精美的雕塑小品 ·最终强调的是王权至上和维理主义思想 园林建设---枫丹白露宫园 十二、法国巴黎的改建 雅各宾时期的巴黎改建 ·贫民化的改建---道路、绿化、土地整理 ·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 拿破仑帝国时期 军事独裁、皇帝、宣传对外战争胜利。代表大资产 阶级的政权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 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利大街。巴黎西部的贵族区建 设。凯旋门和明星广场。巴黎的核心---协和广场 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 背景---欧洲中心之一。目标---功能需要、宣传帝国、 军事防御。内容---十字干道和环路。持续17年的 道路建设。重视市中心/重要公共建筑的建设。大 量的绿化建设。城市中心---分区设置中心。市政设 施建设的近代化。缺失---贫民问题、内外交通衔接 矛盾但改革和城市美化运动历史意义。 (5)60’s以来的总体规划 巴黎地区总体规划---平行带状发展战略 打破单一中心模式,树立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城 市发展廊带,保护巴黎旧城方针 十三、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产生和伦敦改建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适应近代城市功能 的客观要求。古典主义+法国园林设计手法。城市 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路。宗教建筑弱化,城市 经济职能强化。失败---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所有 制。划时代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伦敦改建的成果。设置专门机构、制定建筑管理规 定。有方形广场的住宅群---London Spuare。开放贵 族园林为公园 里琴大街的整体风貌。连接重要的公园(里琴公园、 克莱森特公园)、道路交叉口的广场、立面形象 (2)战后四十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6731平方公里/1250万人的大伦敦规划。单中心、 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伦敦郡48公里半 径的四个圈层:内圈:降低建筑与人口密度、改善 内城功能;近郊圈:良好居住地、补充绿化。8 公里宽的绿带圈:限制、运动场和农副基地;外圈: 人口疏散地和工业企业。1946年《新城法》与卫 星城、邻里单位的尝试。问题:疏解不力、不便 十四、资本主义工业城市产生后问题矛盾 1、城市化加快,人口暴增,城市畸形发展,居住 环境恶化2、大工业生产方式引起城市结构巨变, 混乱了原有的城市结构布局3、刺激商贸,经济空 前繁荣4、社会两极分化严重5、交通恶化,布局 混乱6、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污染环境7、急速发 展导致环境艺术品质低下,缺乏整体环境考虑 十五、伦敦大火的机遇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适应近代城市 功能的客观要求。古典主义+法国园林设计手法。 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路。宗教建筑弱化, 城市经济职能强化。失败---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 所有制。划时代的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十六、近代亚非拉殖民地的一般特征近代亚非拉殖 民地城市。垄断资本主义和殖民地体系。宗主国的 烙印。贸易地、输出港、统治中心、军事据点 特征:城市平面简单;一般方格网道路系统:规 划结构仅考虑两度空间:对发展没有长远计划和预 测;忽视地形约束 十七、空想城市、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带形城市 都由谁提出?主要特征?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早期:托马斯.摩尔的乌 托邦。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后期:欧文的新协和村社会制度问题、公社、部分 的共产主义、规模/格局/组织形式、理想化实践的 失败。。傅立叶的法郎吉《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 规模/社会大生产/公共生活、基层组织的实践和失 败。意义: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探索。是田园城市、 卫星城镇等理论的渊源 (2)田园城市社会问题与改革--霍华德《明日的 田园城市》。城乡磁体理论---田园城市。城市模式 (25=5.8+3.2*6)。3.2万人的田园城市。3万人的城 区。实施、经营、管理建议和实践---1903年的莱 奇华斯和1920年的韦林 意义: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城乡结合、深远影响 (卫星城镇、有机疏散) (3)工业城市社会生产不再以家庭为中心---产生 原因。1901年戛涅的工业城市构想。功能分区: 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先进的交通模式。灵活 的发展余地。使用最先进的建材---钢筋混凝土 (4)带形城市。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马塔。高速 高效交通性、设施性脊椎---无限的长度。城市宽度 限度---500米的理想。城乡结合与城市网络。马德 里周边带形城市。对城市分散主义理论影响 十八、盖迪斯区域规划观点盖迪斯《进化中的城市》 一书的贡献在于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 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 对于居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 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 十九、柯布锡耶光明城市及规划思想特点 柯布西埃---明日的城市依托新技术、积极的观点--- 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 的《阳光城》城市规划观点:技术改善中心商业 区;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拥挤);合理调 整城市各区的密度分布;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 300万人明日城市规划---改建巴黎中心区畅想曲 二十、卫星城理论几代及城市规划特点 ·概念---翁温1922年《卫星城市的建设》 大伦敦区域规划理念·1930年帕克尔第三座卫星 城市的建设---威森肖维10万人;依靠母城;公共 交通体系;邻里单位的实践·影响---莫斯科卫星城 规划。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二十一、雅典宪章1929年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 会1933年雅典会议宪章:现代城市四大功能:居 住、工作、游息、交通。从人的需求出发,安全方 便的邻里单位。城市公共绿地与风景地带。反对伟 大的排场。保护名胜古迹与古建筑。重视城市空间 效果。意义:适应城市新变化、挑战陈旧观念、 强大的生命力 二十二、大伦敦规划优缺点(四个圈,内圈,近郊 圈,绿圈,外圈)6731平方公里/1250万人的大伦 敦规划。单中心、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 伦敦郡48公里半径的四个圈层:内圈:降低建筑 与人口密度、改善内城功能。近郊圈:良好居住 地、补充绿化。8公里宽的绿带圈:限制、运动场 和农副基地。外圈:人口疏散地和工业企业。46 年《新城法》与卫星城、邻里单位的尝试。问题: 疏解不力、不便 二十三、英国新城几代及城市规划特征 (1)英国第一代新城---哈罗 规模:8万人、26平方公里。结构:两侧工业、4 个居住区(13个邻里单位)。独立的步行与自行车 系统。简单的汽车路、市中心集中停车。注重城市 特色与景观塑造(选址、地貌利用)。问题:规模 小、发展慢、就业差、回流现象勒.哈佛的重建。 受戛涅工业城市思想的直接影响。工业化---模数制 城市、道路、设施、建筑、预制件的大量使用。 古典的构图手法十字干道、中心广场、标志建筑 是18层的市政厅和St.Joseph教堂)。简单平淡。。 1946年新城法和1947年城乡规划法---英国。生活 与工作平衡、平衡、独立自足的新城 (2)50年代前的第一代新城14个 第二代新城:坎伯诺尔德规模更大、更加紧凑集 中和灵活;完整的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丰富的山 地景观和住宅。第二代新城---郎科恩加大规模,简 洁的8字形结构,分级组织、融合居住环境,鼓励 公共交通。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规模更 大些,独立新城而不是卧城,重视经济性和公众参 与规划,不再片面分区,开放式的城市中心设置, 重视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便捷,景观设计 二十四、昌迪加尔巴西利亚规划结构缺点 (1)柯布西埃的雄心壮志---印度昌迪加尔1951年规 划、15-50万人、全新首府。模拟生物体的规划构 思。整体而精美的设计---道路、建筑。功能分区明 确---雅典宪章的反映和弊端。有序和机械、丧失人 情味和民族地方特色。广场空旷,脱离国情 (2)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1956年规划、强烈的象 征意义。结构清晰、分区明确。杰出的城市中心设 计---简洁而表意。尺度失衡、缺少人情味和生气, 城市设计简单化过分追求形式,机械地综合体 二十五、荷兰兰斯塔德城市规划特点人口和城镇分 布集中,把大城市的多种功能分散,形成既分开又 联系的有机系统:多中心性质;环状地带沿交通干 线向四周发展 二十六、大伦敦,大巴黎总体规划p200 二十七、场所p265定义: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 有的环境特定部分。特征:(1)场所的占有性(2) 场所的非空间性(3)场所的随机性 二十八、新陈代谢派理论p279丹下健三事务所成 员菊竹清训、黑川纪章把设计和技术看做人的生命 力的外延,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是像生物新 陈代谢那样的动态过程,主张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 时间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 二十九、美国方格形城市(华盛顿,纽约,洛杉矶) 三十、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城 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 的,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开 发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 城市位置,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腾出来的用地开 辟绿地。日常活动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做分散布置。 三十一、中心地学说及增长极核理论 地区网络模型、增长极核策略、城市分极发展、区 域化规划思路;瓦尔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提出理想正六边形城市体系模式,乡镇的理想分布 形态应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就是位于六 边形角上,而位于六边形的那个点,起着管理从属 它6个点的作用。佩鲁的增长极核提出把工业等建 设快速在少数极核进行,促进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 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