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迁移课堂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课堂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课堂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表

附: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举例说明”是行为动词,属于应用层次认知水平,对学生要求中等。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了解和掌握人口的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举例”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三、学情分析

“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六、教学过程

【视频播放】暖场视频(3min)

【新课导入】上课!

在刚刚我们所看的视频中,1942年,三百万河南民众离乡背井,跌跌宕宕从河南迁往陕西;上世纪90年代,百万移民为挥别家园,从三峡库区搬向全国各地。人们为何要离开故土,迁往他乡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将从“人口迁移概念和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这三方面来讲述人口迁移的故事: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首先,究竟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大家将书翻到16页没有书的同学请看到学案,请大家一起告诉我什么叫做人口迁移?

【学生回答】(齐读)

【讲解】也就是说人口要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也就是从迁出地到迁入地。

根据人口迁移的概念请同学们找出关键词,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我们才能称之为人口迁移?

【学生回答】

【归纳】根据同学们的说法我们其作为判定人口迁移的三大依据:

A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度,这个时间我们一般以1年作为标准,人口迁移的时间一般要超过一年。

B 居住地变更

C跨越行政区界限,而这个界限指的是县级及其以上的行政区界限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为人口迁移,只满足其中一个或两个条件的我们叫做人口流动。

【讲解】现在,在课件上有6种不同的情况,请大家讨论并思考以下情况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并告诉我为什么?我将请一位同学单独起来作答

【学生回答】

【讲解】A、B、C表示三个不同的国家,图中这个较粗的虚线表示国界线,而较细的虚线表示县界限,箭头表示人口流动的方向,现在我给出请大家判断一下以下哪些箭头属于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上讲台指出)

请大家观察红圈里的人口流动与绿圈里的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讲解】这就是我们人口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的空间范围不同我们将人口迁移成两类,一种是国际人口迁移,一种是国内人口迁移,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是否跨越国界。

从人口迁移的方向上划分,我们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看图,农村学生去北京上大学属于从农村迁向城市;广州老师到巴蜀中学工作属于城市迁向城市;三峡工程人们从原来的村子迁向其他省的移民新村属于从农村迁向农村;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城市支援农村建设属于从城市迁往农村。

非常好,请大家思考目前我们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主要的迁移方向应该是这四种中的哪一种?

【学生回答】

【总结】非常好

【过渡】同学们刚刚看到视频里的片段属于人口迁移吗?

【学生回答】

【启下】当然是,而且这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那同学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要不远千里甚至是不远万里离开故土,迁移他乡呢?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讲解】今天我们就以重庆的人口迁移为例来探讨人口迁移的因素。重庆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现在我们就沿着历史的轨迹来探寻重庆的人口迁移史。

【描述并提问】重庆最早的迁移大致可以追溯到巴人西迁,也就是青铜器时期到战国时期这一段时间,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巴人起源于汉江上游,以渔猎为生,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他们沿江迁移在鱼盐丰富的巫溪迅速发展壮大,而巫溪属于山区,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需求也日益增大,与此同时农耕文明的出现,巴人沿着长江迁移到便于耕种的重庆及成都平原地区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则材料,与同桌讨论并思考巴人先后迁入巫溪,成都平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过渡】跟着历史的脚步走到明清时期,大家知道在明清时期重庆发生了什么人口迁移事件吗?

为什么会发生湖广填四川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大家看一个小视频

【提问】根据刚刚的视频,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一起告诉我有哪些原因!

【学生回答】

【升华】这次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持续了100多年。据统计,在一百年间,大约有623万湖广移民入川,据嘉庆十七年的不完全统计,71.6%重庆人都是移民及后裔,也就是说在场的各位同学绝大多数都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裔。

【讲解】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将视线放到民国时期的重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北、华北、华东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一大批工厂、学校、企业随之内迁,如重钢也是在这一时期汉阳迁到了大渡口区,引从起这一时期重庆迁入人口的大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讲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新中国成立以后

1978年,一位老人提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益频繁,在这以后我国主要的人口迁移方向是怎样?(学生回答)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集合体,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这一时期重庆一大批农村青年到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城市打工,吸引着看他们去沿海地区的原因是什么?(经济发达,工资收入高,有较多的就业岗位,生活水平高)1997年6月18日也就是19年前的明天,重庆正式挂牌为直辖市,经济腾飞,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增加,目前重庆市农村人口到主城工作已超过了外出人口的一半。重庆发展起来,重庆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主城流动,这又是为什么?(经济发展起来,就业机会增多,据家乡更近)

但我们再看看,在所有因素里最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是?

【学生回答】

【讲解】这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这次库区移民的安置分布图,此次三峡大移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转承】在人口迁移中有一样东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方便了人们从迁入地到迁出地,对人口迁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生回答】

【讲解】了解了重庆的迁移史,我想问问在咱们班有没有户籍不是重庆的同学?现在我想对他们做一个面对面的采访:你到重庆的原因?

【联系】现在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习来检验一下我们刚刚所学。

【总结】(板书)这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四大因素,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在考虑人口迁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为什么要迁移,还要考虑迁去哪里,也就是说迁入地往往对我们有着吸引力(拉力),而迁出地对我们往往有着一个推力,人口迁移往往是在推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

通过刚刚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影响人口迁移有着不同的主导因素,但目前最主要的是?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过渡】我们国家目前有很多种人口迁移方向,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迁往城市,请分析这种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有怎样的影响?现在我将班上分为两大阵营——迁入地和迁出地,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学案中的案例,总结归纳农村迁往城市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请大家从利弊两方面回答,我将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拓展】这只是从农村到城市这种迁移方向的影响,那其他的迁移方向呢?如城市向农村又会有哪些影响呢?这个问题就请大家下去思考并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总结】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经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是否对人口迁移这个现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人口迁移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两年后的大家也会站在迁移的十字路口,而这次迁移是梦的抉择,是希望的寄托,是学有所成的收获;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人们迁移,只为更好的生活!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并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在学习原因之前必须了解人口迁移是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人口迁移的定义,分解出三项标准,并结合生活实例从距离、时间、范围三个层面对是否为人口迁移进行区分。人口迁移的分类比较容易理解,在此处选择略讲。

本节重难点在人口迁移的原因上,从人文地理的框架讲人口迁移比较枯燥,因此在该处我加入了乡土地理的成分,以重庆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为线索,从巴人西迁到三峡移民,一路走来,重庆人民的迁入和迁出原因进行分析,学生更易理解和分析,让他们重视生活中的地理。

然而在课程的安排上,对于学生知识掌握要求较少,学生的课堂性评价不足,这是需要在及今后教学中改进的。

人口迁移 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得主要原因。 二、课程标准解读 1、识记:人口迁移得概念。 2、理解:人口迁移得分类;引起人口迁移得主要因素。 3、应用: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得主要原因。 学习时一定要在明确概念、类型得基础上,结合读图,理解人口迁移得路线。重点把握人口迁移得类型及其影响;影响人口迁移得因素。 三、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与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就是并列关系。讲述了人口增长除自然增长外得另一个方面: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与世界人口迁移得“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得因素。依据高中地理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得要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理科学思想与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得培养与熏陶。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得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得层面理解与处理事物得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调查、收集身边得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得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与规律。 (二)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共有2个图表资料,6个阅读资料,3个活动,主要以案例得形式来引 (一) 1、了解人口迁移得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得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得主要原因。 3、调查与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得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得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得能力。 2、通过调查与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得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得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得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得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得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得基本情况,形成正确得人口迁移得观点。 3、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得问题,培养学生全球意识。 五、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得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得因素及其变化。 六、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得国际人口迁移得特点与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得因素及其变化。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方法: 1、案例研究法 2、讨论分析法 3、自主导学法 九、教学媒体: 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十、教学过程:

高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高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人口数量、分布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 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人口迁移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⑵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⑶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①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③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2020高考地理 冲刺 第18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鲁

第18讲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判别与影响因素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流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我国曾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人口迁移的判别标准,这将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发生变化。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及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例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⑴-⑵题。 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601 2 3457 268101214161820 4=地区迁入人口/地区总人口×100%迁出率=地区迁入人口/地区总人口×100%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A B ⑴造成图中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 .收入水平高 B .远离东部 C .人口数量少 D .经济落后 ⑵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 .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 .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 .净迁移率打于10%的省(市、区)少 D .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解析:⑴读图,可看出A 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⑵根据图中信息,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 6.5%,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出率最大值,选项A 错误;根据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结合图可看出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只有2个,选项B 错误;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只有3个,选项C 正确;图示省区既有净迁入省区,也有净迁出省区,选项D 错误。 答案:⑴D ⑵C 探究点二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中国人口迁移》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中国人口迁移》学案新人教版 【考点搜索】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 2.新中国成立后至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迁移方向 3.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迁移方向 【教材分析】 ◆知识纲要 ◆学习目标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 2、新中国成立后至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迁移方向 3、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迁移方向 ◆学习重点 建国以来的人口迁移概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到8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户籍(即户口)管理制度控制很紧,人口迁移数量小,频率低,规模不大。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户籍管理制度也随之放松,并且在城市中取消粮油副食品定量配给供应制度后,农村人口进城由“一发不可收”到迅猛增长的地步。 ◆学习难点 8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算不算人口迁移? 在严格定义上看,我国80年代以来的农民进城打工,或者说“民工潮”,这些流动人口,其中的大部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迁移。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的居住地一般并不“长期”或者“永久性”改变,改变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大多数进城民工,“户籍”仍在原籍。因此,教材用语是“当年全国流动人口就达到2000多万”和“流动人口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等。 ◆重要图释 图1.19《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流动人口示意》。分析这一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流动方向及其成因并与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进行对比。 【学习策略】 学习本节内容主要分三部分:一是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二是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三是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把握人口迁移的的特点、方向、原因,

【地理】鲁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过了三个主题: 1、人口迁移 2、人口流动 3、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移动的动因 【教学过程】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阅读P8~10,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2.结合实例,分析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3.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①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②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 3.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③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④跨洲迁移活动,如欧洲人向⑤美洲移民,⑥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⑦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移民等。 (3)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⑧外籍工人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⑨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⑩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移 (1)不同时期的表现 a .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b.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 “闯关东”:?河北、山东一带人口迁往?东北 地区 “走西口”:?河南一带人口迁往?新疆、甘肃 等地 c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

边疆工农业建设。 d.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主要表现为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2)重要形式:城乡间的人口迁移。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思维活动 1.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人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 答案不是。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外出打工属于人口流动。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哪些? 答案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民工潮”。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21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是人口○22迁入区。 23战争和移民戍边等。 2.政治因素:表现为驱逐出境、流亡国外、○ 3.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24宗教、种族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以灾难性的生态环境变化为主。 25心理和生理因素、迁出地和迁入地的○26距离。 5.其他因素:人们的○ 思维活动 3.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许多留学生学成后不愿回国,而在国外生活和发展;另一种是早期流落国外的华人、华侨总想“叶落归根”,纷纷回国定居。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角度分析,这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留学生不愿回国,是因为国外有更优越的生活、就业、经济收入等条件,这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华人、华侨回国定居,则反映了一种思乡的民族情感。上述两种现象说明任何一种特定的条件都可能促成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 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探究活动读教材P12图1-2-3“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国内人口迁移”和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图1)和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 01长期或□02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机械增长:□03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3.人口数量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04自然增长和□05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1.判断正误。 (1)全球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 (2)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2.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 .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

B .由北京出发到欧洲旅游 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 D .人口空间移动距离大于1 000千米 答案 C 解析 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长期或永久改变。旅游、购物及出差等活动的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也没有具体距离的界定。 3.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劳动力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 提示 不一定是。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01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02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优美、□ 03气候宜人和□04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环境问题、□ 05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 主导因素:□ 06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07政治、□08军事、□09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1.判断正误。 (1)叙利亚局势动乱,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2)海南省吸引了大量东北地区老年人定居,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 2.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属于经济因素的是( ) A .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 .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 .深圳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答案 D 解析 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而迁入深圳。属于经济因素。 3.目前影响我国人口向西部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政策因素,即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比较法 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三大要素

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常往返、外地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说一说:哪一种属于人口迁移?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含义。 (1)民工潮涌向城市 (2)美国人口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转移 (3)小吴去北京旅游一个月 (4)三峡库区居民搬迁沿海城市安家落户 活动1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 承转: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两方面 2.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设计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学案设计 课题: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主备老师:李世龙 审核老师:王艳红 学生班级: 学生姓名: 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要求: 1.区域认知:通过不同时期国际与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了解国际与国内的不同时期的迁移特点 2.综合思维:根据图文材料,集合实例,能够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资料和身边案例,能够说出影响周边人口迁移的因素 课前预习: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判断标准。 人口迁移具有两个属性,即:_____属性、_____属性。 (3)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_____人口迁移。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理论: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或 _____力)与拉力(或 _____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早期:主要受_________的影响。 现代: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___,而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___。 另外,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_____的出台,都有可能吸引人口大量迁入。 二、国际人口迁移 三、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有政治、_____、战争、灾害等。

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渗透,促使大连、_____、青岛、_____、广州等城市移民增加 现代 战争和饥荒导致中原人口大规模向___________诸省区迁移 改革开放后,内地的农村___________前往大城市和_____________地区 当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行政导向的组织性迁移为主。主要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自发性迁移为主。主要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向发达国家迁移 四、自学检测 一、结合课本P11页活动题,并把答案标注下面 1.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6~7题。 3.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②③B.③④C.④⑤D.⑥⑦ 4.与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相同的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据此回答下题。 5.若此图表示目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北美 C.从亚洲迁往非洲D.从欧洲迁往亚洲 下图为2017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地区分布及构成统计。据此完成6~7题。 6.与中、西部地区比较,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总量较少,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 A.经济发展水平高B.人口总量少 C.老龄化严重D.国土面积大 7.中、西部地区同为外出农民工主要源地,但外出农民工的构成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人口数量B.经济发展水平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意义。 (2)重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3.情感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提问式、探究式、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满足什么条件?周围有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教师归纳】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满足条件:①居住地的改变;②改变居住地持续的时间(通常1年以上);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学生活动】举出身边的人口流动现象,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现象。过渡:判断一下自己的实例属于哪类人口迁移? 【教师归纳】 2.分类: 【学生活动】读图,结合历史背景,小组讨论,思考二战前后,①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②这种迁移的原因有哪些?③主要有什么特点?

图1 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 图1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

4.国内人口迁移 三个时期分别提高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人口迁移特点、原因。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解决相关问题。(具体见课件)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师总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现象很普遍。那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呢? 教师举出大量实例,指导学生对教材的思考得出答案。 【教师归纳】 【学生活动】做实例与影响因素连线题 三、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过渡:同学们,咱们学了关于人口迁移的知识,大家能对人口迁移进

1.2人口迁移(学案)

学案(1课时) 【目标解读:】 1.基础要求: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状况。 2.核心要求:利用有关资料或图标分析某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基础概览 1.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 的行为。 2.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和 。 3.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 、 、 、 、 。其中 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预习思考 1、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课堂合作探究】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 ■特别提示,目前我国庞大的民工潮由于其定居地并没有发生改变故不算人口迁移而是一中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课堂活动:比较二战前后,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有 ,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有 ,始终是迁入地的是 。 3.

4.人口迁移的意义 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可以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 5.其他因素 〖基础过关〗 北京市某学生的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定居;爸爸在北京寻找到好的工作后携全家落户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分析所给材料,回答1-3题。 1.该同学的爷爷一家的迁移属于 A.短期流动 B.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政策因素迁移 1.关于该同学的爸爸迁移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 B.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迁移 C.爸爸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D.爸爸的迁移方向是从落后地区向较发达地区迁移 3.该同学的叔叔的迁移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 B.劳务输出 C.政治因素迁移 D.集团性迁移 下图是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江西省宜中学高中地理《1.2.1 人口的迁移》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1.2.1 人口的迁移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人口迁移的意义。 2.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3. 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自主学习】(“六加一”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环节“导”由教师自主完成;此学案中“自主学习”即为第二环节“思”,这部分建议学生务必课前预习完成,课堂上直接快速对答案,重点知识稍加讲解) 阅读教材P11-13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 2.人口迁移的概念 (1)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①空间的位移由到。 ②居住地的变更跨越界限 ③时间限度具有。 (2)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图”,分析回答。 ①图中ABC表示三个不同的区域。 ②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和。 原因是。 ③图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和。 判断依据是。 3.人口迁移的分类:和 (1)国际人口迁移 a.“二战”前:特点;流向 b.“二战”后:特点人口从国家向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的人口增多;流向。原因。 (2)国内人口迁移 A.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和原因 时间特点原因

古代大批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 到20世纪80 年代中期 有、 有地进行 20世纪 80年代 中期后 B. 简要归纳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交流探究】(“交流探究”部分包括了“六加一”课堂教学中的“议、展、评”三部分,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回答问题或者上前台展示讨论成果,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总结点评) 探究一:读课本思考 1.二战前,人口迁移有三大路线,也是三种人的血泪史,指出三条路线和原因? 2.当今世界移民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即为“六加一”教学模式中的“检”,要求当堂完成,当堂讲解)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人口的空间位置改变,就是人口迁移 B.各国友人来北京观看奥运项目比赛,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C.学生出国留学,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D.走亲访友,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2~3题。 2.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拉美迁往欧洲D.从欧洲迁往非洲 3.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 “农民工”流向可能是( )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重点)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重难点)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拉丁美洲取代欧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湘教版必修

1.3 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 【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课题29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世界人口分布(四大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及成因;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及产生的影响。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通过阐述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人口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人口合理分布的认识,强化人类社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信息数据计算人口密度,并从中分析各地区人口分布状况。 2.能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说明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和稀疏区,并探究人口稠密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3.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通过交流探讨活动,认识各主要迁移方式的利弊影响,培养辩证和全面评价的思维习惯。 【设计思想】教学立足于人地关系,目标设计关注“人口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探究人口迁移的影响;全面分析人口迁移所产生的问题。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上海各区县人口密度表(2005年),播放有关人口问题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人口密度。 上海各区、县土地面积、户籍人口及人口密度(2005年)

2.引导学生读“世界各洲人口密度”图,提问: (1)1950年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哪个大洲?(欧洲) (2)1997年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哪个大洲?(亚洲) (3)按现在的速度,将来哪个大洲有可能成为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请说明理由。 预计学生可得出结论: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且发展不平衡。

(二)新课教学 1.人口分布 (1)引导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哪些大洲的哪些区域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00人/平方千米以上)?分别有哪些国家?哪些地区人口稀疏? (2)出示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这些地方的人口稠密或稀疏? 教师归纳:人口稠密区,往往处于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平原为主的地形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类型区,自然条件一般比较优越。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随着生产力发展,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也都进一步成为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尤其在西欧和北美,工业、贸易、金融的发展,成为吸引人口的重要条件。由此可以得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还有人文环境,经济条件和历史原因。 呈示人口分布的规律: 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地势低平、沿海、经济条件好或历史发展悠久的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内陆、干旱、寒冷、潮湿、地势高峻的高原、高山地区。 (3)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和加拿大人口分布差异及其成因”。 出示中国人口分布图、加拿大人口分布图,阅读并分析:中国、加拿大人口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获得结论:中国人口分布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多,西北半壁少;加拿大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和美国交界处的五大湖区和圣劳伦斯河谷,而北部大部分纬度比较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两国人口集中分布区主要都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受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沿海(交通便捷)、水源(充足)等影响;同时又都处于经济发达地区。 【设计思想】通过对两国人口分布情况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人口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为下阶段的人口迁移作铺垫。 (4)出示“民工潮”资料、图片,设问:中国人口东南稠密,为何还会出现人口流向东南沿海这一现象?它会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说明,俗语“人挪活,树挪死”。简要辩证分析农民进城务工现象的利弊。 如今人口的移动越来越频繁了,对整个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自然导入“人

地理ⅱ中图版1.2人口的迁移导学案

地理ⅱ中图版1.2人口的迁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不同形式的人口迁移及其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认识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4.调查本地人口移动的现状和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及影响。 【重点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法指导】按照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方法 【知识链接】深圳-年轻的特区城市、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 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联系和区别〔B级〕 2.人口迁移可分哪些类型?〔A级〕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读教材第11页国际人口迁移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1.〕新大陆发现后至二战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欧洲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到美国,中国,印度,日本向国外移民各自原因是什么? 2.〕教材图1-2-2中,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和主要迁入地各有哪些? 3.〕二战后向欧洲移民的地区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4.电视剧《闯关东》将其创作定位为: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故事。“闯关东”这种民族行为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闯”意味着“犯禁”,代表着“冒险”,寓含着“开拓创新”。据此完成以下各题。〔B级〕 (1)与“闯关东”同时期的我国人口迁移中,按迁移跨距看,“走西口”属于--------------人口迁移,“下南洋”属于------人口迁移。 (2)促使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的原因主要有:。 (3)1990年以后,出现了大量东北地区的人口迁往山东的“雁南飞”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当堂检测】

5.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KM以上 6、以下现象属于人口流动的是〔〕 A、三峡库区移民 B、“安史之乱”引发我国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 C、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民工流” D、老城区的拆迁户乔迁新居 7、出现环境难民的主要原因是〔〕 A、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 B、战争 C、政治迫害 D、金融危机 8、人口增长处于“高低高”模式的国家是〔〕 A、坦桑尼亚 B、埃及 C、中国 D、新加坡 9.读“我国20世纪80年代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 〔1〕图中迁出人口大于20万的省区是----、-------、----------、-------- 〔2〕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 一是-------------------------------------------, 二是---------------------------------。 〔3〕新疆吸引大量移民的主要优势是 。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和重庆出现新的移民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级〕 11.当今世界移民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B级〕 12.我国人口迁移有何意义?〔B级〕 【归纳小结】 【学习反思】 1.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二《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讷讷个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 “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五、教学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实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 七、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