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线照片阅片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X线照片阅片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X线照片阅片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X线照片阅片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ICS11.040

C 43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 1283.1—2010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第1部分: X线照片阅片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agnoses and therapy of medical imaging --

Part 1: Reading principle and guidelines on writing report in X-ray photograph 2010-09-22发布2010-10-10实施

目次

前言 ................................................................................ VI

1 范围 (1)

2 胸部X线检查图像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1)

2.1 正常胸部X线影像的描述 (1)

2.1.1 纵隔的描述 (1)

2.1.2 肺部的描述 (1)

2.1.2.1 肺野 (1)

2.1.2.2 肺叶间胸膜 (2)

2.1.2.3 肺门 (2)

2.1.2.4 肺纹理 (2)

2.1.3 胸膜及胸膜腔的描述 (2)

2.1.3.1 心脏外型:正常人心型可依人体体型和其他特异而存在差异,在X线影像上,常根据心脏长轴的方向可分为三个类型 (2)

2.1.3.2 心脏大小 (2)

2.1.3.3 心脏各弓影 (2)

2.1.3.3.1 胸部正位像: (2)

2.1.3.3.2 胸部右前斜位像 (3)

2.1.3.3.3 胸部左前斜位像 (3)

2.1.4 胸膜及胸膜腔的描述 (3)

2.1.5 膈肌的描述 (3)

2.2 常见胸部异常 X线表现及病理、临床特征的描述 (3)

2.2.1 纵隔异常的 X线表现描述 (3)

2.2.1.1 前纵隔异常的描述 (4)

2.2.1.2 中纵隔异常的描述 (4)

2.2.1.3 后纵隔异常的描述 (4)

2.2.1.4 上纵隔阴影增宽的描述 (4)

2.2.1.5 纵隔结构移位的描述 (5)

2.2.1.6 纵隔阴影呈钟摆样摆动的描述 (5)

2.2.2 肺部异常的X线表现描述 (5)

2.2.2.1 肺门阴影增大的描述 (5)

2.2.2.2 肺纹理增强的描述 (5)

2.2.2.3 肺部病变的X线表现描述: (6)

2.2.2.3.1 渗出性病变的描述 (6)

2.2.2.3.2 肺增殖性病变的描述 (6)

2.2.2.3.3 肺部纤维化病变的描述 (6)

2.2.2.3.4 肺部钙化的描述 (7)

2.2.2.3.5 肺部空洞的描述 (7)

2.2.2.3.6 肺部空腔的描述 (7)

2.2.2.3.7 肺部肿块阴影的描述 (7)

2.2.2.4 肺野透光度异常的描述: (7)

2.2.2.4.1 肺野透光度增强:代表肺泡内气体的增加。 (7)

2.2.2.4.2 肺野的透光度减低(又称肺野密度增高): (8)

2.2.3 胸膜和胸膜腔异常的X线表现描述内容 (8)

2.2.3.1 胸腔积液的描述 (8)

2.2.3.2 气胸的描述: (8)

2.2.3.3 液气胸的描述 (8)

2.2.3.4 胸膜增厚、粘连与钙化的描述 (8)

2.2.4 膈肌异常X线表现的描述 (9)

2.2.4.1 膈肌升高的描述 (9)

2.2.4.2 局限性膈肌膨出的描述 (9)

2.2.4.3 膈肌降低或低平 (9)

2.2.4.4 膈肌运动减弱或受限 (9)

2.2.4.5 膈肌呈矛盾运动 (9)

2.2.5 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 X线表现的描述 (9)

2.2.5.1 左心室增大的描述 (9)

2.2.5.2 右心室增大的描述 (10)

2.2.5.3 左心房增大的描述 (10)

2.2.5.4 右心房增大的描述 (10)

2.2.5.5 心脏普遍性增大的描述 (10)

2.2.5.6 主动脉伸展扭曲扩张延长的描述 (10)

2.2.5.7 肺动脉扩张的描述 (10)

2.2.5.8 心脏及大血管搏动异常的描述 (11)

3 腹部X线检查图像阅读的原则与诊断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11)

3.1 正常腹部X线透视及X线摄片表现的描述 (11)

3.1.1 正常腹部X线透视 (11)

3.1.2 正常腹部X线摄片 (11)

3.2 腹部X线透视及X线摄片的异常表现的描述 (11)

3.2.1 膈肌下新月形透光区的描述 (11)

3.2.2 胃泡阴影增大的描述 (12)

3.2.3 肠腔内气体液平面的描述 (12)

3.2.4 膈下气液平面的描述 (12)

3.2.5 间位结肠的描述 (12)

3.2.6 肾脏影增大的描述 (12)

3.2.7 腰大肌阴影增宽的描述 (12)

3.2.8 腰大肌阴影模糊且消失的描述 (13)

3.2.9 腹部密度一致性增高的描述 (13)

3.2.10 腹部小而密度极高阴影的描述 (13)

3.2.10.1 右上腹区形态不一的密度增高影的描述 (13)

3.2.10.2 左上腹区致密影的描述 (13)

3.2.10.3 下腹部致密影的描述 (13)

3.3 消化道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的影像阅读原则与描述 (13)

3.3.1 食管 (13)

3.3.1.1 正常食管 X线表现的描述 (14)

3.3.1.2 食管异常的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14)

3.3.2 胃及十二指肠 (15)

3.3.2.1 胃及十二指肠正常 X线表现的描述 (15)

3.3.2.2 胃及+二指肠异常的 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16)

3.3.3 小肠 (17)

3.3.3.1 正常小肠 X线表现的描述 (17)

3.3.3.2 小肠异常的 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17)

3.3.4 结肠及阑尾 (18)

3.3.4.1 结肠及阑尾正常 X线表现及常用基本描述术语 (18)

3.3.4.2 结肠及阑尾异常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18)

3.4 泌尿系X线特殊造影检查的描述 (19)

3.4.1 泌尿系正常的 X线表现的描述 (19)

3.4.2 泌尿系异常的 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20)

4 盆腔 X线检查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21)

4.1 子宫输卵管造影正常 X线表现的描述 (21)

4.2 子宫输卵管造影异常 X线表现的描述 (22)

5 骨、关节 X线检查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22)

5.1 骨与关节正常 X线表现的描述 (22)

5.1.1 四肢长骨的描述 (22)

5.1.2 四肢骨关节的描述 (22)

5.1.3 脊柱的描述 (22)

5.2 骨与关节异常的 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23)

5.2.1 骨质疏松的描述 (23)

5.2.2 骨质软化的描述 (23)

5.2.3 骨质破坏的描述 (23)

5.2.4 骨质增生或硬化的描述 (23)

5.2.5 死骨的描述 (23)

5.2.6 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的描述 (23)

5.2.7 骨质断裂的描述:系骨骼结构中断。 (24)

5.2.8 病理性骨折的描述 (24)

5.2.9 假性骨折的描述 (24)

5.2.10 疲劳性骨折的描述 (24)

5.2.11 骨折移位的描述 (24)

5.2.12 骨折对位良好的描述 (24)

5.2.13 骨折对线良好 (25)

5.2.14 骨折愈合的描述 (25)

5.2.15 骨折延迟愈合的描述 (25)

5.2.16 骨折不愈合的描述 (25)

5.2.17 关节肿胀的描述 (25)

5.2.18 关节破坏的描述 (25)

5.2.19 关节退行性改变的描述 (25)

5.2.20 扁平髋(又称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炎)的描述 (25)

5.2.21 骨性关节强直的描述 (25)

5.2.22 关节脱位的描述 (25)

5.2.23 半月板撕裂的描述 (26)

5.2.24 盘状半月板的描述 (26)

5.2.25 关节内的游离体(关节鼠)的描述 (26)

5.2.26 脊椎发育异常的描述 (26)

5.2.27 颈椎环枢椎关节间隙增宽的描述 (26)

5.2.28 平腰侧弯畸形的描述 (26)

5.2.29 许莫(shmor)氏结节的描述 (27)

5.2.30 脊椎呈不稳固征象的描述 (27)

5.2.31 椎体骨质呈唇样增生的描述 (27)

5.2.32 青春期驼背症亦称休曼氏(Scheuermann)病的描述 (27)

5.2.33 脊柱呈竹节状的描述 (27)

5.2.34 脊椎后凸成角的描述 (27)

5.2.35 骨气鼓的描述 (27)

5.2.36 局限性骨脓肿(又称Brodie’s脓肿)的描述 (27)

5.2.37 硬化性骨髓炎(又称伽脱氏骨髓炎)的描述 (27)

5.2.38 截肢残端骨髓炎的描述 (28)

5.2.39 弗兰克氏白线(Frankel 氏线)的描述 (28)

5.2.40 皮尔坎(Pcekan)氏征(又称“侧刺”)的描述 (28)

5.2.41 坏血病线的描述 (28)

5.2.42 韦伯格(Wimberger)氏征(又称骨髓环)的描述 (28)

5.2.43 “O”型及“X”型腿的描述 (28)

5.2.44 铅线的描述 (28)

5.2.45 磷线(或称磷带)的描述 (28)

5.2.46 氟骨症的描述 (28)

5.2.47 “栅栏”征的描述 (29)

5.2.48 骨针征的描述 (29)

5.2.49 皂泡样征的描述 (29)

5.2.50 袖口征又名柯特曼(Codman)氏三角的描述 (29)

5.2.51 穿凿状或鼠咬样缺损的描述 (29)

5.2.52 溶骨型骨肉瘤的描述 (29)

5.2.53 硬化型骨肉瘤的描述 (29)

5.2.54 混合型骨肉瘤的描述 (29)

6 头部X线检查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29)

6.1 颅骨平片正常X线表现的描述 (29)

6.1.1 颅骨侧位像主要显示的影像的描述 (29)

6.1.1.1 颅骨壁结构的描述 (30)

6.1.1.2 颅缝的描述 (30)

6.1.1.3 颅骨脑回压迹的描述 (30)

6.1.1.4 颅骨血管压迹的描述 (30)

6.1.1.5 颅底:X线表现三个颅窝排列成梯形,呈前高后低。 (30)

6.1.1.6 蝶鞍的描述 (30)

6.1.1.7 松果体钙化斑的描述: (30)

6.1.2 颅骨正位像主要显示的结构影像描述 (31)

6.1.2.1 颅缝的描述: (31)

6.1.2.2 蛛网膜粒压迹的描述 (31)

6.1.2.3 岩骨及内听道的描述 (31)

6.1.2.4 眶下裂的描述 (31)

6.1.2.5 大脑镰钙化斑的描述 (31)

6.1.2.6 正常头颅额枕位(Towne氏位)的描述 (31)

6.2 颅骨平片异常的 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31)

6.2.1 颅骨穹隆部骨析的描述:根据骨折线的X线表现,大致可分为三种 (31)

6.2.2 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的描述 (32)

6.2.3 骨折线伸入颅底的描述 (32)

6.2.4 颅骨化脓性骨髓炎的描述 (32)

6.2.5 颅骨结核的描述 (32)

6.2.6 颅骨多发性骨髓瘤的描述 (32)

6.2.7 颅骨转移性肿瘤的描述 (32)

6.2.8 颅内压增高的典型X线表现: (32)

6.2.9 颅内肿瘤钙化的X线表现特征 (33)

6.2.10 颅内血管病变钙化的X线表现特征 (33)

6.2.11 颅内炎性病变钙化的X线表现特征 (33)

6.2.12 松果体钙斑的移位 (33)

6.2.13 蝶鞍扩大的几种类型: (33)

6.2.14 内听道扩大及压迫性骨质吸收 (34)

6.2.15 颅缝过早闭合产生的头颅畸形的X线表现 (34)

6.3 脊椎X线照片阅读时应注意事项 (34)

6.3.1 正常脊柱X线照片 (34)

6.3.2 椎管内肿瘤X线照片的表现 (34)

6.4 脊髓腔造影异常X线表现及常用描述术语 (35)

7 乳突、鼻旁窦 X线检查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35)

7.1 乳突、鼻旁窦正常的 X线表现的描述方法 (35)

7.1.1 乳突 (35)

7.1.2 常见乳突病变 X线表现的描述 (35)

7.2 鼻旁窦 (36)

7.3 常见鼻旁窦病变基本 X线表现的描述 (36)

参考文献 (3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DB13/T 1283《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分为21部分;

——第1部分:X线照片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第2部分:CT图像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第3部分:图像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第4部分:医学影像学对比剂应用指南;

——第5部分:脑血管疾病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指南;

——第6部分: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CT)应用质量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7部分: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应用质量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8部分:肝癌介入性放射学治疗规范。

……

本部分为DB13/T 1283的第1部分。

本部分由河北省医学影像学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提出。

本部分由河北省卫生厅科教处、医政处组织部署和指导。

本部分由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并批准。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河北省卫生厅科教处、医政处、河北省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河北省计量科学研究所、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刘怀军、王藏海、冯平勇、赵俊京、时高峰、李智刚、李顺宗、荣小翠。

医学影像学诊疗技术标准 第1部分:

X线照片阅片原则与诊断报告书写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全身各部分X线阅片及X线报告书写的先后顺序和操作步骤,观察和描述的具体项目内容,X线报告书写和描述用词的应用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院、卫生院等医疗卫生部门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和相应的临床医学工作者。

2 胸部X线检查图像阅读原则与诊断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2.1 正常胸部X线影像的描述

2.1.1 纵隔的描述

常在胸部侧位X线照片上将纵隔划分为以下九个区域来阅读和描述

——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四胸椎椎体的下缘连线之以上区域。

——中纵隔:自胸骨柄柄体交界处至第四胸椎椎体的下缘连线以下至肺门下缘与T8连线以上区域。

——下纵隔:自肺门下缘与第八胸椎椎体的下缘连线之以下区域。

又以心影的前后缘为界分为纵隔之前、中、后纵隔三个部分

——前纵隔:胸骨与气管,升主动脉,心脏前缘之间的区域,其内为胸腺、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

——中纵隔:居中,主要组织与结构有心脏及大血管。

——后纵隔:心后缘、食管前缘与脊柱之间的区域,有食管、降主动脉、气管下段和神经及其它组织。

2.1.2 肺部的描述

2.1.2.1 肺野

——肺野的透亮度一般情况下应与含气量成正比,当深吸气时,肺泡含气增多,体积相对膨大,血管显示也较稀疏,肺透明度则增加。透光度又与肺循环血管成反比,当呼气时肺血量增多,血管呈密集状,致肺透明度相对减弱。

——通常采用下列划分方法,人为地将肺野划分为三个带、四个部分作为阅读肺部图像的方法。

a) 三个带:

1) 内带:指肺野的内1/3部分,包括肺门结构及一部分较粗大的肺纹理。

2) 中带:指肺野的中1/3部分,此部肺纹理显示较细。

3) 外带:指肺野的外1/3部分,为肺之边缘部分,正常时可以显示显示有极细小之肺纹理。

b) 三个野:

1) 肺上野:为第二前肋端下缘画一水平线以上的肺野,有时又称为上肺野。

2) 肺中野:为上述线与第四前肋端下缘所划水平线之间的肺野,有时又称为中肺野。

3) 肺下野:中肺野以下的肺野,有时又称为下肺野。

4) 肺尖部:指位于锁骨水平以上的肺野。

2.1.2.2 肺叶间胸膜

——斜裂有时可在侧位片上显示,X线表现为一纤细密度稍高的条状或线状致密阴影,其形态系从 第四后肋骨水平向前下方斜行,止于前肋膈角后约 3~4 cm 处。

——横裂有时可在正位片上见到,表现为一条由右肺门的中点,经右肺野直达右侧胸壁走形的细线条状致密影,通常也称为“毛发线”。

——横裂与斜裂相夹的部位为中肺叶。左肺只有斜裂结构,故只有上下两个叶。

——肋间隙是指为两肋骨之间的间隙,两前肋骨之间为前肋间隙,常常作为描述肺部病变的标记。

两后肋骨之间的间隙,为后肋间隙,常常以此表述作为描述胸膜腔积液的标记。

2.1.2.3 肺门

——肺门的主要结构是由肺血管、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等构成。

——肺门的位置位于第 2~4 前肋之间的肺野内带,内侧与纵隔阴影相连,外缘显示的比较清晰,

密度也比较均匀。

2.1.2.4 肺纹理

——肺纹理主要是指的在X线图像上自肺门向肺野伸展走行的血管构成之阴影。

——主要是以肺动脉分支的投影为主,连同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结缔组织等构成。

——由粗到细呈树枝状分布,走向比较一定,至肺外带时则变成极细,亦很少伸至外带。

——如果在肺外带可见较粗乱的肺纹理则为病理状态,多描述为肺纹理增多或伴紊乱,有多种原因

可以引起这种病理表现。

2.1.3 胸膜及胸膜腔的描述

——正常时一般不被显影。

——病变的胸膜及胸膜腔才可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影像学表现。

2.1.

3.1 心脏外型:正常人心型可依人体体型和其他特异而存在差异,在X线影像上,常

根据心脏长轴的方向可分为三个类型

——垂直型:常见于体型瘦长者,表现为胸廓较窄,膈肌位置较低,心尖部向下垂稍向内移,心胸比值小于1/2 。心外形表现垂直状。

——横位型:常见于体型多矮胖,表现为胸廓短而宽,膈肌位置稍高,心尖部表现为向外移,心胸比值大于1/2或等于1/2。心外形表现横径大。

——斜位型:常见于体型匀称,心型介于两者之间,心胸比值等于1/2(或小于1/2)。

2.1.

3.2 心脏大小

——正位像上,心脏的横径一般不超过胸廓横径的一半。

——右前斜位观察时,吞钡后食管无受压及向后移位。

——左前斜位观察,心后缘不与脊柱影相重叠。

2.1.

3.3 心脏各弓影

2.1.

3.3.1 胸部正位像:

a) 心左缘分为三个弓(自上至下)分别为

1) 第一弓为主动脉球,稍向左凸,凸度可以随年龄而增大。边缘光滑,但有时合并有钙化。

2) 第二弓为肺动脉段投影,由肺动脉主干构成,其边缘可稍向内凹或平直,常描述称为“心

腰”。

3) 第三弓为左心室缘,向左凸明显,常把其最向左凸的部位,称为心尖部。

透视下观察时可见第二弓与第三弓的搏动方向相反,两相反搏动的交换点在影像上就称为

“相反搏动点”。相反搏动点的上移可作为评价左心增大的特征。

b) 心右缘表现为二个弓(由上至下分别为)

1) 第一个弓为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复合影的右缘部位,在儿童时主要为上腔静脉的投影,随

年龄增长则主要由主动脉所构成。

2) 第二个弓为右心房的右缘所组成。

2.1.

3.3.2 胸部右前斜位像

——心前缘由上至下其结构依次为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右心室及左心室的投影。

——心后缘由上而下依次为左心房、右心房和下腔静脉的投影。

——心影前缘与前胸壁之间的倒三角形的透光区,被称为心前间隙。当发生左心室或右心室增大时,此间隙可以变窄或消失。

——心影后缘与脊柱之间的透光区被称为心后间隙。为左心房增大时食管可受压变形、后移。

2.1.

3.3.3 胸部左前斜位像

——心前缘自上而下,依次为升主动脉、右心房和右心室的投影。

——心后缘由上至下,其结构依次为左心房和左心室的投影。

——正常情况下左心室的后缘不与脊柱重叠。当左心室输入道增大时,左心室可与脊柱有不同程度的重叠。

——正常时,在主动脉弓影的下方可有一透光区,称之为主动脉窗,其间主要有左主支气管及左肺动脉等结构。当左心房明显增大时,该窗可被增大的左心房充填,使其变小或消失,可见左主支气管受压抬高。

2.1.4 胸膜及胸膜腔的描述

——正常时胸膜及胸膜腔一般不被显影。

——当发生胸膜及胸膜腔病变时胸膜及胸膜腔才可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影像学表现。

2.1.5 膈肌的描述

——在胸部正位像表现为位于两肺下缘的向上凸的弧形致密阴影,表面光滑,右侧膈稍高于左侧。

正常情况下膈顶位于第六前肋端或第十后肋间隙水平,两侧膈肌同时随呼吸而上下运动。

——有时膈肌可因局部较薄弱而形成局部膨隆,当强力收缩时膈顶也可呈波浪状改变,属正常变异。

——膈肌与心脏投影之间的夹角被称之为心膈角,膈肌与胸壁间的夹角称之为肋膈角,呈锐角。

——通常后肋膈角位置较低。当有少量的胸腔积液时就常首先在该处显示,表现为后肋膈角的变钝或消失,此征象宜在侧位像上观察。

2.2 常见胸部异常 X线表现及病理、临床特征的描述

2.2.1 纵隔异常的X线表现描述

2.2.1.1 前纵隔异常的描述

a) 胸骨后甲状腺

1) 常位于前纵隔上部,密度增高。

2) 临床上多有长期颈部甲状腺肿大的病史与体征。

3) 气管受压移位是其重要X线特征,局部密度增高。

b) 胸腺瘤

1) 中年发病率较高。

2)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贴近心底的部位。

3) 良性者有完整包膜,肿瘤生长较缓慢,边缘锐利,密度均匀一致,常呈椭圆形或梭形的

肿块阴影。

4) 恶性胸腺瘤则表现为轮廓毛糙,有明显的分叶现象,而且常并发重症肌无力症。

c) 畸胎瘤、皮样囊肿

1)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少数可位于下部。二者均可呈圆形或椭圆形阴影。

2) 畸胎瘤为实质性,可内含三种胚层组织,肿瘤内常有骨骼影或牙齿状高密度阴影为其特

征性表现。

3) 皮样囊肿为囊性,发生组织比较简单,包含外及中胚层,多内含毛发、皮脂腺等,囊壁

常有钙化。

4) 恶性者多呈分叶状,边缘不光滑,X线表现为一侧不规则的肿块影向肺野内突出。

5) 如肿瘤与支气管相通时,病人常可咳出头发及豆渣样的物质。

2.2.1.2 中纵隔异常的描述

a) 最常见者为恶性淋巴瘤

1) 临床上有特殊热型(间歇热)及血象改变

2) 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

3) 表现为位于气管周围的占位阴影,肿瘤呈分叶状突出于纵隔两侧,此征象多代表多组淋

巴结受侵。

4) 常伴有呼吸困难,系为肿块压迫气管所致。

5) 全身淋巴结肿大。

6) 对放射线治疗很敏感。

b) 中纵隔还可发生良性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等疾病。

1) X线表现除显示相应的占位征象外,囊肿的密度低于实质性肿瘤密度是其鉴别点。

2.2.1.3 后纵隔异常的描述

——发生在后纵隔的肿瘤常见的有神经纤维瘤、神经鞘肿瘤等。

——X线表现为病变密度均匀、边缘比较规则而锐利,往往呈自纵隔一侧突出的肿瘤样阴影,并有不同程度的占位征象。

2.2.1.4 上纵隔阴影增宽的描述

发生在上纵隔的病变有很多,常见为以下几种:

——淋巴结核:X线表现为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并往往与上腔静脉阴影相重叠,致使上纵隔阴影增宽,密度增高,边缘比较清楚。

——淋巴肉瘤:淋巴肿瘤引起两侧气管旁及肺门的多数淋巴结肿大时,X线表现为上纵隔阴影增宽,

轮廓清楚且呈波浪状,密度比较均匀。

——纵隔型肺癌:X线表现为上纵隔阴影不规则增宽,有分叶征,伴发肺气肿及纵隔和膈肌位置改变时可以帮助确诊。

——恶性病变引起的纵隔淋巴转移致上纵隔阴影增宽:X线表现为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局部密度增加,使上纵隔阴影增宽。

2.2.1.5 纵隔结构移位的描述

——当单侧胸腔发生大量积液或积气时,均可导致一侧胸腔压力增高,致使纵隔影向对侧移位。

——如一侧大面积肺不张或肺纤维化,也可使肺体积缩小。此时因患侧胸腔压力减低,可使纵隔影向同侧移位。

2.2.1.6 纵隔阴影呈钟摆样摆动的描述

——是透视下发现支气管内可透X线异物的间接X线征象。

——因异物为一活瓣状态,故吸气时纵隔阴影处于中间位,呼气时,正常侧的肺缩小,而患侧肺仍保持膨胀状态,故此时纵隔阴影可摆向正常侧,再吸气时又回复原位,从而形成纵隔阴影的摆

动病理现象。这种随呼吸运动而产生的纵隔异常摆动称为纵隔阴影呈钟摆样摆动。诊断支气管异物时,应结合透视所见。

2.2.2 肺部异常的X线表现描述

2.2.2.1 肺门阴影增大的描述

a) 临床上血管性肺门增大时常为两侧性的肺门阴影增大,但仍可保持血管分支的影像学特征,严

重扩大可呈瘤状阴影,透视下可见血管性搏动的肺门阴影增大,称为肺门舞,此征象常见于左心衰竭、动脉导管未闭、房间膈缺损等疾病。

b) 肺门淋巴结肿大:可见于炎症、肿瘤、结节病等。多表现为单侧性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占位阴影,

仔细分析时往往具有淋巴结形态。

1) 如小儿肺门增大时多见于结核。

2) 青年人肺门增大时可为结核或恶性淋巴瘤。

3) 中年老年人肺门阴影增大时则以肺癌为多见。

4) 偶可有少数正常小儿的双侧肺门影也可表现为生理性增大,应认真鉴别。

2.2.2.2 肺纹理增强的描述

肺纹理增强是指从肺门向肺野外围走行增多的放射状条形阴影。常由于肺血管扩张、支气管性病变及淋巴管性炎症等疾病所致。

a) 血管性肺纹理增强:

1) 表现肺纹理较粗大,但边缘较清楚,而且是从肺门向肺内保持血管走行的特征。

2) 肺静脉高压时可发生血管性肺纹理增强,肺纹理可增多增粗,边缘较模糊,从肺门向肺

内保持血管走行的特征。

3) 肺动脉高压时肺纹理增强,主要表现为两肺较大肺动脉分支的扩张和增粗,外周肺纹理

纤细,形成“残根征”,相对而言,肺野密度比较清晰。

4) 其他还常见于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疾病之X线表现。

b) 支气管性肺纹理增强:

1)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等。

2)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等。

3) 主要表现为肺纹理粗细不均匀,以两下肺野较明显。

4) 小儿肺炎一周后亦可出现肺纹理增强,但仔细分辨可见肺门阴影的边缘不甚光滑,显得

很模糊。

5) 某些成人肺炎吸收后也可以出现局部肺纹理增强。

c) 淋巴性的肺纹理增强:

1) 常见于矽肺、癌性淋巴管炎等情况。

2) 表现为两肺呈纤维网状致密阴影密度不均匀,网状结构之边缘模糊。

2.2.2.3 肺部病变的X线表现描述:

2.2.2.

3.1 渗出性病变的描述

X线表现常描述为肺野内片状模糊阴影。可见于各种肺炎和结核病灶的周围炎。在X线表现上,根据病变性质及组织反应的不同,渗出性病变范围又可以表现为大片状或小片状模糊阴影。

a) 小片状模糊阴影(又称云絮状阴影)通常多指病变范围占据两个肋间隙以下的片状阴影。

1) 出现于上肺密度不均匀者,多为浸润型肺结核。

2) 散在一侧或两侧下肺野者,多为支气管肺炎。

3) 出现于单侧肺下叶近肺门者,应考虑非典型肺炎。右肺中叶之非典型肺炎很少见。

4) 分布于两肺同时肺门也出现蝶翼形阴影者,一般多提示为肺水肿,应结合病史进一步诊

断。

b) 大片状模糊阴影:通常指病变范围占据两个肋间隙以上的病变阴影。

1) 出现于上肺野时多为大叶性肺炎或上叶肺不张和肺脓肿的早期。

2) 出现在下肺野者多为大叶性肺炎,但阴影的分布与形态应与肺下叶的解剖位置一致。

3) 中等量的胸腔积液,特别是在立位X线检查时,表现为致密影的凹面向上、外高内低的

弧形阴影。

4) 下叶肺不张,特点多为大片状阴影在心膈区呈三角形,其三角形阴影的尖端指向肺门。

2.2.2.

3.2 肺增殖性病变的描述

此时多提示肺泡内有肉芽组织增生,多表现为慢性炎症反应。X线表现为点状、结节状的致密阴影,边缘较清楚、密度比较高,有时可相互融合。

a) 点状及结节状致密阴影:最多见于局灶型肺结核的好转期或硬结期,结节或点状的致密影边缘

清楚,内部密度相对较高。

b) 粟粒状致密阴影:

1) 最常见于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粟粒状的阴影较淡,呈大小相等、密度相同及分布均匀的

所谓“三均”征象。

2) 粟粒状阴影亦可见于矽肺,但阴影的密度相对较高,且不太均匀,有粉尘接触职业史。

3) 两肺粟粒样病变可见于肺泡癌和二尖瓣狭窄,后者多为含铁血黄素沉着及血液中嗜伊红

细胞增多症,所以亦可有肺部粟粒状阴影的表现。

4) 也可见于肺泡微石症、结节病、寄生虫病。

5) 还可见于肺钩端螺旋体病,其X线表现为两肺对称性弥漫分布的粟粒状阴影。

2.2.2.

3.3 肺部纤维化病变的描述

——肺的纤维化病变阴影最常见于慢性肺结核、间质性肺炎、矽肺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肺间质性病变

等病。

——X线表现为索条状阴影,密度增高,索条状阴影粗细不均匀,边缘模糊。

2.2.2.

3.4 肺部钙化的描述

——肺的钙化灶多为干酪性病灶愈合的结果,也可是其他原因所致,如出血后血肿机化或寄生虫钙化等。

——当钙盐沉着于病灶内时,X线表现为边缘清楚、密度极高的斑点状阴影,可局限于肺的某一部或肺门淋巴结等处。

2.2.2.

3.5 肺部空洞的描述

a) 虫蚀样空洞:

1) 肺部虫蚀样空洞多代表单纯肺组织坏死或缺损,多见于干酪性肺炎。

2) X线表现为病变密度不均匀,在肺实变的阴影中出现虫蚀空洞样阴影,且无明显或不明确

的洞壁。

b) 薄壁空洞:

1) 肺组织内有一层纤维组织围绕破坏区,经肺的平均牵引而形成周围的空洞。

2) X线可见空洞内壁一般较光滑,壁较厚,有时最厚处可为1 mm左右。

3) 常见于肺结核病变的早期空洞,空洞周围可有渗出性病变。

c) 厚壁空洞:

1) X线表现为肺内的空洞样透光区,外形不规则,有密度增高的渗出性、增殖性及纤维性等

不同类型的病变阴影。

2) 多见于肺结核病变的晚期空洞。

——如果透光区比较大且洞内液体多,周围有较广泛的炎性浸润阴影者,常见于肺脓疡。

——如果透光区在毛糙边缘的肿块影中呈现偏心性者,应考虑为肺癌中心坏死后所形成的空洞,并多有支气管征。

2.2.2.

3.6 肺部空腔的描述

——空腔的病理并非系肺组织的破坏、液化所形成。

——X线可见其腔壁菲薄且无炎性浸润的病变阴影,可能为局部肺气肿、气囊、胸膜下的大泡或局 部气胸所致。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含气肺囊肿,此时,可描述为肺的空腔性病变。

2.2.2.

3.7 肺部肿块阴影的描述

引起肺部肿块阴影的病因很多,常见于一下几种情况,应认真鉴别诊断。

——位于锁骨上下区的边缘清楚的球形影,如果周围伴有结核病灶者,多为结核瘤。

——位于肺的中外带的边缘呈分叶状或有小毛刺者,常见于周围型肺癌。

——如果周围有炎性浸润的模糊致密阴影,多见于肺脓疡,随着病程的进展也可出现空洞。

——发生于两肺内多发性、大小不一的棉球状肿块阴影,而且球形阴影边缘清楚而软,常为肺的转移癌。

——X线报告可只描述在何部位有肿块阴影和可能性诊断是良性或恶性病变。

2.2.2.4 肺野透光度异常的描述:

2.2.2.4.1 肺野透光度增强:代表肺泡内气体的增加。

——X线表现为两肺野透光度普遍增强,肺中带费雯丽纤细,外带肺纹理细少。且伴膈肌下降和膈肌活动度减弱者,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X线表现为单侧肺或某个肺叶的某肺段透光度增强时,且合并有邻近肺组织不张及受损者,多见于代偿性肺气肿。

——X线表现为在肿块性病变邻近出现肺的透光度异常时,可能系支气管不完全阻塞所致的肺气肿。应高度怀疑为肺癌。

2.2.2.4.2 肺野的透光度减低(又称肺野密度增高):

——X线表现为两侧肺野透光度弥漫性减低时,多见于肺水肿和炎症病变,前者在肺野中还可见到散在的片状模糊阴影。呼气时拍片常可使两侧肺野透光度减低,尤其是儿童,称之为呼气相。

——X线表现为单侧肺野透光度减低时,可能为一侧肺不张,此时并多伴有纵隔向患侧移位。应寻找肺不张的病因。

——肺野的透光度减低还可见于中等量的胸腔积液时,X线表现的特点是除肺野的透光度减低外还有纵隔向健侧移位。

2.2.3 胸膜和胸膜腔异常的X线表现描述内容

2.2.

3.1 胸腔积液的描述

——X线表现为肋膈角变钝、模糊或消失:此征象代表胸腔少量流动性积液聚集于肋膈角处所导致,亦可是胸膜的粘连。鉴别方法是,让患者卧位吸气状态下透视检查时,如果肋膈角能显示出来,则为积液,反之则多为胸膜粘连。可嘱病人反复深吸气、呼气,仔细观察肋膈觉的情况。

——X线表现为下胸部呈大片状上缘为外高内低凹面的反抛物线状模糊阴影:多为中等量流动性胸腔积液,但有时应与大叶性肺炎相鉴别。鉴别方法是,取卧位检查时,特征的上缘凹面消失者为积液的表现,如阴影与肺下叶位置一致者则为大叶性肺炎的表现。

——X线表现为一侧胸部完全呈密度增高的模糊阴影:多代表有大量流动性积液的影像,此时应与一侧肺不张相鉴别。如果纵隔向患侧移位,则为肺不张的表现,向对侧移位,则为大量胸腔积液的表现。

——X线表现为侧胸壁有半圆形致密影:其阴影底部靠胸壁,阴影边缘与胸壁所成的夹角呈钝角,边缘清楚,常为包裹性积液的特征性X线表现。

——注意:有时因摄片时体位摆放不规范,也可造成两侧肺野密度不一致,应加以鉴别。

2.2.

3.2 气胸的描述:

气胸的X线表现为沿肺野外周有带状的气体样透亮区,肺的体积被压变形伴萎小。指胸腔内积气。

——胸腔内透亮带宽度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的1/4时,代表肺约被压缩35%左右。

——胸腔内透亮带宽度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的1/3时,代表肺约被压缩50%左右。

——胸腔内透亮带宽度相当于患侧胸廓宽度的1/2时,提示肺约被压缩65%左右。

2.2.

3.3 液气胸的描述

——液气胸指胸膜腔内同时有气体与液体存在。

——X线表现:胸膜腔内有上部为气体与下部为液体的致密影,形成典型的空气液平面征象。

2.2.

3.4 胸膜增厚、粘连与钙化的描述

——当胸膜粘连的范围比较小时,可单纯表现为肋膈角变钝或消失,卧位检查肋膈角也不能显示。

——当胸膜粘连广泛时,可见胸壁有致密的带状致密影,肋间隙变窄,膈肌上升,纵隔向患侧移位。

——当膈顶与胸膜粘连时,可见膈肌顶部呈幕状凸起,为粘连与牵拉所致。膈肌活动度减弱。

——当胸膜有钙化时,还可在增厚的胸膜中见到片状或条状不规则的密度增高的钙化阴影,此表现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脓胸、血胸等。

2.2.4 膈肌异常X线表现的描述

2.2.4.1 膈肌升高的描述

——膈肌升高一般情况下可由腹腔内和胸腔内的病变引起。

——腹腔内的病变如肝脓疡、膈下脓肿和肝肿瘤等,均可引起单侧膈肌升高或局部隆凸。

——肠梗阻、腹水和腹腔内巨大肿瘤也可使两侧膈肌升高。

——胸腔内病变如肺硬变、肺不张、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胸膜增厚粘连、肺底积液等,也可引起膈肌升高。

——膈神经麻痹的患者也可引起膈肌升高,但是常伴有膈肌的矛盾运动应结合透视检查。

——肥胖症或肥胖体型也可形成膈肌位置升高。

2.2.4.2 局限性膈肌膨出的描述

——系指膈肌呈局限性的突出或膨隆,多为正常变异。

——应与膈下肿块引起的膈顶局限性升高相区别。

2.2.4.3 膈肌降低或低平

——单侧膈肌位置低平者常见于气胸和一侧肺气肿等。

——双侧膈肌位置低平者常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所致。

——个别体型也可以引起双侧膈肌位置低平。

2.2.4.4 膈肌运动减弱或受限

——发生于两侧者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及任何能引起膈肌升高的疾患,外伤、急腹症及腹膜炎等均可引起膈肌运动减弱或运动受限。

——单侧者可见于肝脓肿、膈下脓肿、胸膜炎、肝肿瘤及贲门胃底部肿瘤等。

2.2.4.5 膈肌呈矛盾运动

X线透视下可见患侧膈肌在吸气时上升,呼气时下降的运动或与健侧膈肌运动方向相反,代表膈神经麻痹。

2.2.5 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 X线表现的描述

——正常心脏、大血管与两侧含气的肺组织可以形成良好的自然对比效果,X线表现可以显出比较清晰的心脏与大血管的轮廓、形态及功能上的某些改变,从而一般情况下可辨别出某一个心腔、几个心腔或整个心脏发生的异常改变的直接或间接征象。

——X线诊断报告的描述,主要应体现在心脏与大血管形态、密度和搏动及肺血的多少和分布等方面,并应结合临床所见进行综合评价。

2.2.5.1 左心室增大的描述

——后前位观:左室弓影延长,心尖向左下移位且圆隆,透视下见相反搏动点向上移,主动脉球部

突出,心腰部凹陷,心外形呈“靴形”,又称主动脉瓣型。

——左前斜位观:心脏后缘左心室段向后凸出,与脊柱重叠,室间沟向前移位。

——右前斜位观:心腰部阴影前下缘隆凸且向下延伸。

——左侧位观:食管和左心室段之间的正常三角形间隙消失,心后间隙变窄。

2.2.5.2 右心室增大的描述

——后前位观:肺动脉段凸出,由于心脏向左后方旋转,肺动脉段可占据心腰的大部分,故使心腰部消失或圆隆,相反搏动点下移。

——右前斜位观:心脏前缘向前突出甚至贴近前胸壁,使心前间隙缩小或闭塞,肺动脉圆锥向前隆凸。

——左前斜位观:心脏前缘突出,右心室的接触膈面延长。

——左侧位观:心前缘与前胸壁的接触面增大。

2.2.5.3 左心房增大的描述

——后前位观:心脏左缘出现四个弓(正常为三个弓)。增大的第三弓为左心耳。心右缘出现“双边影”或“双重影”,上部为增大的左心房,下部为右心房影。

——右前斜位观:左心房扩大时可向心后间隙膨出,食管钡餐造影时可见左房增大的压迹和移位。——左前斜位观:左心房向上增大,使左主支气管向上移位或压迫变窄。

——左侧位观(吞钡):食管中段受压、移位。

2.2.5.4 右心房增大的描述

——后前位观:右心缘向外圆隆凸出。

——右前斜位观:心后区的下部因右心房增大而变小或闭塞。食管钡餐无移位及压迫征。

——左前斜位观:心前缘中部的斜行段延长并向前隆凸。

2.2.5.5 心脏普遍性增大的描述

——心脏所有各腔均增大。

——在后前位胸片上如果心脏各弓的正常轮廓尚存在,只是心脏外形普大,临床上多半为心肌病变、克山病或心衰等

——如各弓轮廓消失,心搏减弱或消失则多为心包积液、心包炎。

——在X线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诊断。

2.2.5.6 主动脉伸展扭曲扩张延长的描述

——后前位观:主动脉的升部增宽向右侧凸出扭曲,主动脉弓增大,向上伸展扭曲可达锁骨高度,并伸展向左肺野,降主动脉也显著伸长而弯曲。

——左前斜位观:升主动脉向前凸出,主动脉窗扩大,降主动脉扭曲可沿胸椎的左后方下行。 ——以上表现临床上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老年性退行性的改变和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

2.2.5.7 肺动脉扩张的描述

——临床上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膈缺损等。

——主要表现为肺动脉段不同程度的凸出或肺门血管影粗大

——右肺动脉第一下分支扩张,宽度超过15 mm,并有右心增大。

2.2.5.8 心脏及大血管搏动异常的描述

a) 心脏搏动增强:

1)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性心脏病、阵发性

心动过速、或精神紧张等。

2) X线透视下心脏搏动增强。

b) 心脏搏动减弱:

1) 常见于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2) X线透视下心脏增大、心脏搏动完全消失时表示有心包积液。

c) 主动脉搏动增强:

1)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等。

2) X线透视下,表现为主动脉搏动增强。

d) 主动脉搏动减弱:

1) 常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和能引起心脏搏动减弱的其他相应疾病。

2) X线透视下,表现为主动脉搏动减弱。

e) 肺动脉搏动增强:

1) 常见于肺动脉高压和扩张,称为肺门舞蹈。见于房间膈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2) X线透视下,表现为肺动脉搏动增强。

3 腹部X线检查图像阅读的原则与诊断报告描述的基础知识

3.1 正常腹部X线透视及X线摄片表现的描述

3.1.1 正常腹部X线透视

——右上腹部可见到肝脏的均匀致密影,上缘与膈肌相邻,如果肠腔有气体时可衬托和显示出肝脏下缘。

——左侧膈肌下方可见到半圆形透光区,为胃泡影,胃泡上缘与膈的厚度约15 mm ,平均为7 mm,胃内有液体时,可出现空气液平面。

——有时可见到肠腔内气体,呈零星不规则的透光区,位置不定。

3.1.2 正常腹部X线摄片

a) 中线区可见到第十一至第十二胸椎、腰椎、骶椎影像。

b) 沿腰椎两侧有略呈三角形密度稍高的腰大肌阴影,边缘整齐清晰。

c) 上腹部两侧因肾脏周围有含脂肪的疏松结缔组织层衬托,故也可见到肾影轮廓。

1) 肾脏形状如豆,内缘中部内凹,外缘平滑,其长轴外斜,呈“八”字形分布。

2) 肾脏大小为6 cm×12 cm。

3) 肾影内缘距脊椎侧缘约2 cm。

4) 肾脏位于第十二胸椎至第三腰椎之间,右肾位置较左肾大约低1-2cm。

5) 移动度由卧位到立位时,肾脏可以下降 1~3 cm,约相当一个椎体高度。

3.2 腹部X线透视及X线摄片的异常表现的描述

3.2.1 膈肌下新月形透光区的描述

——X线表现为镰状的气体影,气体位置可随体位改变而改变,短时期内追查可见气体增多。

——多为消化道穿孔所致的游离气体聚积于膈下,此征亦可见于腹腔内手术后两周以内或人工气腹。

——如气体位于左侧膈下时,应与胃泡或结肠积气鉴别。胃泡气体影呈半圆形,结肠积气时透光区中可见到结肠黏膜皱襞。

3.2.2 胃泡阴影增大的描述

——X线表现为胃腔明显扩张。

——胃腔内有大量气体与液体形成大液平面时,多见于幽门梗阻或急性胃扩张的病人。

——急性胃扩张时,胃大泡的液面可横贯腹部,有时可长达数十厘米。

3.2.3 肠腔内气体液平面的描述

a) 为肠梗阻征象。是由于肠内液体成分增多以及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所致。

b) 该液平面的特点为不论体位如何改变,但液平面始终保持与地面平行并持久不变。

c) 液平面常多发,而且长短不一,高低不等,形如阶梯状。

d) 于仰卧位检查,有时可见充分扩大的肠管排成盘香状。

e) X线报告的描述可根据X线表现及特征直接告知某部位肠梗阻。

f) 肠梗阻分为机械性肠梗阻与麻痹性肠梗阻。

a) 机械性肠梗阻

1) 高位肠梗阻:扩张的肠管内黏膜皱襞呈鱼肋骨状或弹簧状,且分布在左季肋部或脐部水平。

2) 低位肠梗阻:扩张的肠管内黏膜皱襞稀少或无黏膜皱襞影像,且分布在骼窝或下腹部。

3) 结肠梗阻:在扩张的肠管中有短而不连续的横行黏膜皱襞,且扩张的肠管分布在腹部四周。

b) 麻痹性肠梗阻:X线表现为胃、小肠和结肠普遍胀气,且有少数小液平面,多次观察肠曲无蠕

动。

3.2.4 膈下气液平面的描述

——膈下气液平面多为膈下脓肿征象。

——右侧膈下脓肿时位于肝上区,于右膈下仅可见一气液平面。

——左侧膈下脓肿因胃泡的存在而形成两个气液平面,应仔细观察。

——膈下脓肿时膈肌位置呈普遍性升高,膈肌运动度有不同程度的减低或可消失。膈顶因炎症而变得模糊不清。

3.2.5 间位结肠的描述

X线表现为结肠胀气并有结肠袋,肠内无气液平面,胀气的肠管介于膈肌与肝脏之间,属解剖上变异。

3.2.6 肾脏影增大的描述

——肾积水:X线表现为肾脏外形增大,肾影密度相对增高,且大多数是向内侧呈圆形增大。另外,常有尿路梗阻的其他X线表现。

——肾囊肿:肾脏外形可增大,肾影可呈分叶状,囊肿可使肾轴心与脊柱关系失去正常。

——肾肿瘤:X线表现为肾影扩大而且外形不规则,边缘可呈分叶状,肾影密度不均匀。

3.2.7 腰大肌阴影增宽的描述

——X线表现:一侧或双侧腰大肌呈梭形肿胀,边界清楚。

——常见于腰椎结核形成的腰大肌脓肿。可为单侧或双侧。

3.2.8 腰大肌阴影模糊且消失的描述

——X线表现:腰大肌阴影模糊消失,正常的解剖结构不清。

——常见于肾周围脓肿,系指肾被膜与肾周围筋膜之间的组织感染。

——如为恶性肾肿瘤所引起的上述表现时,还可有显著的占位征象,肿瘤增大且压力过高时,也可向前下方生长扩大,遮盖腰大肌阴影而使之模糊或消失,局部呈软组织样密度增高。

3.2.9 腹部密度一致性增高的描述

——很多种情况均可引起腹部密度一致性增高,解剖结构消失。常见于大量腹水或结核性腹膜炎的病人。

——钡餐检查可见小肠有浮游及栅栏状征象。

——巨大卵巢囊肿的患者除了腹水以外,还可在卵巢区内见到类环形的钙化阴影。

——肿瘤转移性腹水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密度增高的X线表现只能提供有不同量的腹水征象。

3.2.10 腹部小而密度极高阴影的描述

——X线表现:在腹部可见到密度很高的阴影。

——常见于结石、钙化和不透 X线的异物影像。

3.2.10.1 右上腹区形态不一的密度增高影的描述

——胆结石:多呈多面形或环形,聚集成团状,也称为石榴子样。在侧位片上,该阴影位于脊柱前方。

——肾结石:呈圆形或类圆形,大的呈鹿角形高密度影,侧位片上高密度影与脊柱相重叠。

——肾结核的钙化多为不规则的散在于肾影内的斑点状或粉尘状高密度阴影。

——肝脏的钙化呈圆形高密度影,多见于包虫及海绵状血管瘤。

——肾上腺钙化可呈圆形高密度影。

3.2.10.2 左上腹区致密影的描述

——X线表现:左上腹区的各种形状的高密度影

——可见于多种疾病,一般多为肾结石或肾结核的钙化影及肾上腺钙化影。

3.2.10.3 下腹部致密影的描述

——输尿管结石X线表现:结石影的位置与输尿管的行程一致,多为长圆形,大的如枣核,小的如米粒。其长轴平行于输尿管的长轴。

——膀胱结石多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并且有分层,密度不均匀,位于耻骨联合的上方。

——肠系膜淋巴结钙化,多呈斑点状致密影,轮廓不规则,可随体位变化而变位。

——盆腔静脉结石,位于盆腔两侧下缘,比输尿管结石位置偏低偏外,轮廓光滑,密度均匀如绿豆大小。

——另外卵巢畸胎瘤的瘤影中常有密度更高的致密阴影,类似牙齿和小骨块影,多位于小骨盆腔。

3.3 消化道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的影像阅读原则与描述

3.3.1 食管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 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 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门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MRI、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 2、检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识别。? 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用检查常规,一切按常规办事。或虽无书面的常规,但有科室人员相互默契的常规。例如会诊单上写“胸部摄片”就一定是胸部正侧位。会诊单上写“鼻窦摄片”就一定是water位摄片等。但对于二甲以上标准医院规模较大的放射科,在报告中须增加“检查方法”或“检查技术”一项。这类科室开展项目很多,新开展项目出现且科室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较多,各人常用检查技术可能不一致,

正常X线报告书写模板

正常X线报告书写模板 各个地方,各间医院,甚至每一个医生的X线报告书写习惯都不同,但都遵循一定的模式,基本上格式小异。以下正常X线报告书写模板仅供参考!,有病变的报告书是在正常X线报告书上添加、删减而成。 胸部正侧位 两侧胸廓对称,胸廓各骨骨质未见异常;双肺野清晰,未见肺实质性或间质性病变。双肺纹理走向分布规则,未见肺充血或郁血征象;纵隔无增宽,心影及双侧肺门大小、形态、位置未见异常。双侧膈面光整,双侧肋膈角锐利。 意见:心肺膈未见异常。 颈椎(胸、腰、骶尾椎)正侧斜位 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生理弯曲度存在,椎体顺列正常;各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椎体、附件骨质未见异常;各椎间隙形态、宽度未见异常;各椎间孔大小、形态未见异常。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 意见: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未见异常。 左侧髋关节正位 左侧股骨骨质结构完整,密度正常,未见骨质破坏、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骨质异常,未见骨折X线征像。左侧髋关节对位良好,关节面光整,关节间隙未见增宽或变窄。相邻软组织未见异常。 意见:左侧髋关节未见异常。(余各骨关节的X线报告格式与此大致相同) 头颅正侧位 头颅各骨骨质结构完整,密度正常,未见骨质破坏、骨质疏松等骨质异常改变,未见骨折X线征;脑血管压迹清晰,颅缝无增宽。蝶鞍大小形态未见异常。 意见:头颅平片未见异常。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食道吞钡示双侧梨状窝对称,未见积钡,钡剂通过食道全程顺利,食道壁光整,食道粘膜未见中断破坏,未见充盈缺损或龛影;贲门开放正常。胃充盈良好,呈鱼钩状;胃粘膜规整,未见中断破坏或增粗紊乱;胃小弯光整,胃部未见充盈缺损或龛影,蠕动正常;幽门开放正常;十二指肠球部充盈良好,形态正常,余所见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未见异常。 意见: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食道、胃、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 结肠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 肛管插入肛门顺利,先注入稀钡,可见钡剂逆向充盈各段结肠;然后注入适量空气,见各段结肠包括回盲部及回肠末段在气钡双重对比下充盈显影良好;各结肠走形、形态正常,结肠袋完整清晰,未见充盈缺损或异常狭窄段。阑尾显影,光滑柔软。余未见异常。 意见;结肠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 静脉肾盂造影(IVP) 造影前腹平片示腹部肠气少,双肾轮廓显示清晰。双侧泌尿系行程未见明显阳性结石影。静脉注射76%泛影葡胺40毫升(或20毫升),双肾7分钟时即见显影,15分钟时显影清晰;综合7,20,30分钟各片所见,双侧肾盂、肾盏未见扩积水,大小、形态、位置未见异常;双侧输尿管通畅,未见扩积水。膀胱充盈良好,边缘光整。余未见异常。

影像诊断报告模板

蝶鞍见稍长T1稍长T2信号软组织肿块,大小约1.5×1.41.6cm,信号均匀,视交叉受压上抬。蝶鞍形态、大小及信号未见异常,两侧海绵窦结构清晰。所见大脑、小脑、脑干未见异常。 诊断意见 考虑垂体瘤可能,建议MRI增强检查。 检查所见 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乙状窦、窦汇走形自然,未见狭窄、中断及充盈缺损,下矢状窦显示欠佳。 诊断意见 头颅MRV扫描未见异常。 检查所见 喉癌术后:现喉部呈术后改变,术区结构不整,右声门上区见结节状等T1、稍长T2信号,直径约1.1cm,病灶境界模糊。所见颈部结构及信号正常,肌间隙清晰,颈动脉间隙未见肿大淋巴结。诊断意见 喉癌术后,与2014-10-8MRI比较: 右声门上区软组织结节,考虑复发可能。 检查所见 左侧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见斑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脑沟、裂、池未见增宽。两侧脑室及三、四脑室位置、形态、大小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小脑、脑干、垂体、视交叉未见异常。 诊断意见 左侧半卵圆中心及侧脑室旁急性脑梗塞。 检查所见 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近乎中断,余颈动脉、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前、右中、后动脉及其分支分布规则,边缘毛糙,局部稍变窄。 诊断意见 脑动脉广泛硬化并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请结合临床。

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乙状窦、窦汇走形自然,未见狭窄、中断及充盈缺损,下矢状窦显示欠佳。 诊断意见 头颅MRV扫描未见异常。 检查所见 双侧大脑半球结构对称,脑灰白质分界清晰,信号正常。脑沟、裂、池未见增宽。两侧脑室及三、四脑室位置、形态、大小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小脑、脑干、垂体、视交叉未见异常。 诊断意见 颅脑MRI平扫未见异常。 检查所见 双侧额叶见多发结节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病灶基本呈低信号,左侧病灶见小结节状高信号,左侧病灶周围见大片状水肿带环绕。脑沟、裂、池未见增宽。两侧脑室及三、四脑室位置、形态、大小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小脑、脑干、垂体、视交叉未见异常。 诊断意见 双侧额叶多发占位,转移瘤可能,建议MRI增强扫描。 检查所见 MRCP示:肝胆管未见狭窄、扩,胆总管轻度扩,腔未见充盈缺损,胰管未见扩。胆囊大小正常,囊见多发结节状低信号,较大者直径约1cm,囊壁稍增厚。 诊断意见 结石性胆囊炎。 胆总管轻度扩,建议复查。 检查所见 肝外胆管未见狭窄、扩,腔未见充盈缺损,胰管未见扩。胆囊体积增大,囊见结节状低信号充盈缺损,囊壁无增厚。 诊断意见 结石性胆囊炎。

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安徽省立医院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 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逐项填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 线号、CT 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CT MRI和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门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 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 MR、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 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

正常X线报告模板

----正常X线报告模板----- 胸部正侧位 两侧胸廓对称,胸廓各骨骨质未见异常;双肺野清晰,未见肺实质性或间质性病变。双肺纹理走向分布规则,未见肺充血或郁血征象;纵隔无增宽,心影及双侧肺门大小、形态、位置未见异常。双侧膈面光整,双侧肋膈角锐利。 意见:心肺膈未见异常。 颈椎(胸、腰、骶尾椎)正侧斜位 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生理弯曲度存在,椎体顺列正常;各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椎体、附件骨质未见异常;各椎间隙形态、宽度未见异常;各椎间孔大小、形态未见异常。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 意见: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未见异常。 左侧髋关节正位 左侧股骨骨质结构完整,密度正常,未见骨质破坏、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骨质异常,未见骨折X线征像。左侧髋关节对位良好,关节面光整,关节间隙未见增宽或变窄。相邻软组织未见异常。 意见:左侧髋关节未见异常。(余各骨关节的X线报告格式与此大致相同) 头颅正侧位 头颅各骨骨质结构完整,密度正常,未见骨质破坏、骨质疏松等骨质异常改变,未见骨折X线征;脑血管压迹清晰,颅缝无增宽。蝶鞍大小形态未见异常。 意见:头颅平片未见异常。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食道吞钡示双侧梨状窝对称,未见积钡,钡剂通过食道全程顺利,食道壁光整,食道粘膜未见中断破坏,未见充盈缺损或龛影;贲门开放正常。胃充盈良好,呈鱼钩状;胃粘膜规整,未见中断破坏或增粗紊乱;胃小弯光整,胃部未见充盈缺损或龛影,蠕动正常;幽门开放正常;十二指肠球部充盈良好,形态正常,余所见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未见异常。 意见: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食道、胃、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 结肠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 肛管插入肛门顺利,先注入稀钡,可见钡剂逆向充盈各段结肠;然后注入适量空气,见各段结肠包括回盲部及回肠末段在气钡双重对比下充盈显影良好;各结肠走形、形态正常,结肠袋完整清晰,未见充盈缺损或异常狭窄段。阑尾显影,光滑柔软。余未见异常。 意见;结肠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 静脉肾盂造影(IVP) 造影前腹平片示腹部肠气少,双肾轮廓显示清晰。双侧泌尿系行程未见明显阳性结石影。静脉注射76%泛影葡胺40毫升(或20毫升),双肾7分钟时即见显影,15分钟时显影清晰;综合7,20,30分钟各片所见,双侧肾盂、肾盏未见扩张积水,大小、形态、位置未见异常;双侧输尿管通畅,未见扩张积水。膀胱充盈良好,边缘光整。余未见异常。 意见:1.静脉肾盂造影双侧泌尿系未见异常。2.双肾功能良好。

影像学诊断报告模板格式

影像学诊断报告模

一、正常胸部平片 1 正常胸片: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未见扭曲及聚拢。两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2 肋骨像: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片中所示骨性肋骨骨质连续性完整,未见中断影像。 二、气管和支气管疾病 1 先天性支气管囊肿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肺下野可见一类圆形囊状透亮区,壁较薄,其内未见气液平。气管居中,无增宽。心脏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双膈光滑,肋膈角锐利。(与正常肺不同的是右肺下叶,为判断理由) 2 支气管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增多增粗,以右肺明显,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以右肺纹理增多增粗为主要判断理由) 3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胸廓呈桶状,肋骨平举,肋间隙增宽,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大小,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野透亮增强,肺纹理变细,双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无明显狭窄。心脏呈垂位型,心脏无扩大。双侧膈肌变平,肋膈变平,肋膈角锐利。 4 支气管扩张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下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并隐约可见多个囊状透亮区。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三、肺部炎症 1 大叶性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右上肺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下缘清楚平直,上缘模糊,余肺野清晰,未见实性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右侧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右肺上叶,呈一扇形密度增高阴影,前后肋膈角锐利。 2 支气管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肺下野纹理增多增粗,模糊,并可见沿肺纹理分布的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以右肺明显,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3 炎性假瘤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左肺下野近心膈角处见一核桃大小球形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右侧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左肺前内基底段。与心影重叠。前后肋膈角锐利。 4 急性肺脓肿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左肺下中野可见一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不清,其内见一圆形空洞,空洞内壁尚光滑,并见一绞宽液平。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大正常范围。 左侧位示: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左肺上叶前段,前段,前后肋膈角锐利。 5 间质性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阴影增深,增大。两侧肺野内中带广泛性条纹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楚或略模糊,交织呈网状。其内可见小点状阴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四、肺结核 1 原发型肺结核(支气管淋巴结核)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破坏。右上肺第一、二前肋间见少许纤维索条影,右肺门见拇指头大小阴影,密度欠均匀,边缘欠光滑。左肺未见实变阴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2 浸润性肺结核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位置及密度正常。两上肺野可见一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

x线拍片规范

胸部X线片操作规范 1、目的 规范X线检查操作。 2、范围 适用于X线诊断检查工作。 3、职责 X线检查岗位人员做好检查记录并出具报告,同时做好仪器设备的适用和维护记录,科室负责人负责X线检查报告的审核。 4、工作程序 4.1 X线机操作 4.1.1 熟悉X线机说明书,了解机器工作原理。 4.1.2 了解各种开关键功能严防非需要曝光。 4.1.3 开启机器电源、待机器自检功能正常后使用。 4.1.4 如机器有故障,立即关闭电源,向领导汇报,待专业人员维修后方可使用,并作好故障及维修记录。 4.1.5 下班前关闭所有机器电源,做好清洁卫生。 4.2 透视操作 4.2.1 仔细阅读会诊单,根据会诊单的要求,嘱咐受检者站在指定位臵,危重病员如需要可行卧位透视。 4.2.2 移动机器到相应位臵。 4.2.3 间歇式接通透视开关进行透视,尽量减少受检查照射剂量。 4.2.4 全面和局部按一定顺序进行,不漏掉应检查部位。 4.2.5 发现病灶行缩小光圈和利用摇篮或手动转动体位仔细判读完毕。 4.2.6 作出最可能疾病诊断或建议作进一步检查。 4.2.7 嘱受检查者去临床医师处接受诊治。 4.3普通摄片

4.3.1 在机器工作正常情况下进行 4.3.2 仔细阅读会诊单,根据会诊单要求,选择最佳的投照体位。 4.3.3热情接待病员,耐心向受检者解释方法和注意事项,除去需检查部位可能产生伪影的衣物。工作仔细认真,投照前时必须做到三查十对。 4.3.3.1 查申请单核对姓名、性别、年龄及摄影号。 4.3.3.2 查病人,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确定胶片大小及数量。 4.3.3.3 查摄影条件,核对摄片参数,如KV、mA、s等要求尽量小的曝光条件,达到最佳影像图像能准确反应所有信息。 4.3.4摆正位臵,防止重拍等造成受检者不必要的超或多剂量照射,致身体损害的放射事故。 4.3.4.1 位臵摆法:患者面向胸片架直立,前胸紧靠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中线,头部稍向后仰,将下颌放于暗盒上缘,暗盒上缘超出双肩。肘部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肩尽量内旋紧靠暗盒,使两侧肩胛骨分开,不至与肺部重叠。两肩尽量放平,不可高耸,使锁骨成水平位,肺尖部就不致被锁骨影像所遮盖。如患者不能做到上述姿势,可嘱其抱住胸片架。女性患者如有辨子,应结于头上,以免将辨子的阴影投射在胶片上而引起误诊。 4.3.4.2 心线:对准第四胸椎,与暗盒垂直射入。 4.3. 5.屏气情况:曝光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使肺内空气增加,加强病灶对比度,同时膈肌也下降,肺野显示更大。亦可平静呼吸下曝光。尽量使用高KV,低MA,短时间瞬间曝光。 4.3.6 摄片完毕,填写好各种记录,并告知受检者何时取结果。 4.3.7 将曝光后的暗盒送交洗片工序。 4.4胸部X线高仟伏摄片操作程序 在遵循 4.3普通摄片程序的基础上,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4.4.1、用胶片:36英寸*36英寸(14*14)直放。 4.4.2、须使用高比值滤线器:以16:1者为最适宜。 4.4.3、焦—片距:180—200cm。 4.4.4、位臵摆法:患者面向胸片架直立,前胸紧靠暗盒。两足分开,使身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CT常规及增强要点 病变描述:部位或分布、数目、大小、形状、边缘、密度、邻近关系、功能变化、动态情况、增强。 扫描基线:喉(颈4下缘),甲状腺(颈5下缘),胰腺(胸12下缘),肾脏(胸11上缘)。 方法:先平扫,设定增强扫描的范围以及两次或多扫描开始时间,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经静脉用电动压力注射器注入对比剂80ml~100ml,3ml~4ml/s,对比剂注射完后与扫描开始时间同步。 注射对比剂开始后分期 肝脏 25s~30s 肝脏动脉期 60s~70s 肝脏门静脉期 120s 肝实质平衡期 胰腺 25s~30s 胰腺动脉期 60s~70s 胰腺实质期 肾脏 30s~35s 肾皮质期 70s 肾实质期 5min~10min 肾排泄期或肾盂期

肺、纵隔 25-30S动脉期 60-90-120延迟扫描 头动脉 20-30s动脉期 二、影像诊断报告的艺术 1、肯定诊断 2、否定诊断:排除XX。 3、拟诊断:XX可能,XX首先考虑,XX不排除,XX待排除。 4、符合诊断:XX符合XX。 5、疑诊断:XX可疑,建议进一步检查。 6、活话:建议必要时复查。 三、头颅、五官X线报告 1、头颅平片X线诊断报告 (1)头颅大小与形态。 (2)颅骨内外板与板障厚度与密度情况。 (3)颅缝与囱门有无异常。 (4)脑回压迹有无增多、增深。 (5)颅板血管压迹有无异常。 (6)蝶鞍大小、形态。骨质有无异常。 (7)颅内有无生理或病理性钙化,其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如何。

(8)头颅软组织情况。 2、副鼻窦X线诊断报告 (l)各组窦腔发育情况。 (2)各窦腔大小、形态、密度有无异常,壁有无增厚,有否液平。(3)鼻腔与眼眶情况。 (4)窦腔出现占位性病变应重点描述清理变化情况。 3、乳突X线诊断报告 (1)乳突类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气房大小及密度。 (2)鼓窦入口与鼓窦区有无扩大或骨质破坏。 (3)鼓室、天盖、乙状窦骨质情况。 (4)内、外耳道情况。 (5)周围组织骨质结构情况。 4、眼眶X线诊断报告 (1)眶窝大小与形态。 (2)眶壁骨质结构。 (3)眶内软组织密度有何异常改变。 (4)眶裂、视神经孔形态、大小及骨壁情况。 (5)周围副鼻窦与颅内情况。” 5、下颌骨X线诊断报告 (1)下颔骨骨质有无异常情况,如有病变应按基本病理变化重点描述。(2)牙槽有无病变情况。

各部位X线报告模板

各部位X线报告单模版 1头颅骨质未见异常 头颅大小正常,颅骨内外板连续,板障结构无增宽,颅缝走行正常。脑回压迹无加深、变多。蝶鞍大小、形态在正常范围内。 2各组副鼻窦未见异常。 双侧上颌窦透过度良好,窦壁骨质完整,未见骨破坏及粘膜增厚征象。额窦及筛窦亦未见异常。 3右侧慢性上颌窦炎。 右侧上颌窦密度增高,窦腔混浊,黏膜肥厚呈同心圆状改变,左侧上颌窦,双侧额窦,筛窦未见异常。 4双侧乳突未见异常。 双侧乳突蜂房发育良好,透过度正常,未见骨破坏征象,乙状窦前壁和鼓室盖骨质连续,窦硬膜三角显示良好。 5鼻咽部增殖腺肥大。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影明显增厚,呈结节样突出,气道轻度受压,余未见异常。 6心、肺、膈未见异常。 胸廓对称,肋骨发育走行正常,双侧肺野清晰,肺纹理走行正常,双肺门不大,气管纵隔居中,心影大小在正常范围之内,双膈顶光滑,双肋膈角锐利。 7静脉肾盂造影未见异常 腹部平片见腰椎序列正常,腹部肠腔内有少量积气,双侧肾影隐约可见,双腰大肌影显示清晰,双肾区及两侧输尿管走行区及盆腔内未见阳性结石影。静脉注入造影剂后,8’片见双侧肾盂、肾盏显影,充盈正常, 杯口锐利;15’片所见同上;25’片解压后,见造影剂沿双输尿管下流,断续显影,并充盈膀胱,膀胱及输尿管未见异常改变。 8右肾结石。 腹部平片见腰椎序列正常,腹部肠腔内有少量积气,双侧肾影隐约可见,双腰大肌影显示清晰,右肾区见致密影,边缘清楚,双侧输尿管走行区及盆腔内未见异常。腹部平片未见异常腹部平片见腰椎序列正常,腹部肠腔内有少量积气,双侧肾影隐约可见,双腰大肌影显示清晰,双肾区、两侧输尿管走行区及盆腔内未见阳性结石影。 9腹部平片未见异常 腹部平片见腰椎序列正常,腹部肠腔内有少量积气,双侧肾影隐约可见,双腰大肌影显示清晰,双肾区、两侧输尿管走行区及盆腔内未见阳性结石影。 10右侧输尿管中段结石。 腹部平片见腰椎序列正常,腹部肠腔内有少量积气,双侧肾影隐约可见,双腰大肌影显示清晰,第三腰椎右侧横突处相当于右输尿管中段区见*致密影,边缘清楚,其他未见异常。 11骨质未见异常 骨骨皮质连续,骨小梁走行正常,骨髓腔不窄,所见关节面光滑,关节间隙正常,余未见异常。 12骨盆骨质未见异常。 骨盆片见双侧髂骨翼骨质完整,骨小梁走行正常,双骶髂关节及髋关节面光整,间隙不窄。双侧股骨头形

放射科诊断报告模板

放射科诊断报告模板 篇一: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放射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1、一般项目完整,登记时必须准确登记检查号、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申请医生。住院病人要准确登记住院科室、床号、住院号。打印报告才能准确反映上述各项目。 2、平片、CT报告正文上方必须标明检查部位、方位、检查名称。如‘右膝正侧位片’、‘胸部CT轴位平扫+增强扫描’。特检、MR只标出检查部位、名称。 3、对病变的描写要客观准确,表达清楚,说明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内部结构、边缘,增强扫描者(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放射科诊断报告模板)说明增强程度及特点。正常部分按顺序提及重要的阴性征象,特别是与临床疑诊有关的。必须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不可出现俗称等非专业用语、外文缩写、诊断名词。 4、诊断结论要准确,与描写内容相符,应包括部位、病名、并发症。病名要写全名,不能用缩写(如‘支扩’)。诊断不明确的按可能性从大至小可用‘考虑XX’(或‘符合XX影象学表现’)、XX可能、XX?,不能列出任何病名者可写出主要异常征象。对临床疑诊而无相应疾病表现者,应特

别提示。 5、审核下级医生的报告时,要复核阳性征象和重要的阴性征象,修改所有错误及不妥之处。描写中错漏较多时可退回重写。 6、并考虑上次影像学诊断是否合适,如认为不妥,应与上次报告医生勾通商讨,如不能达成一致,应由上级医生决定。如无充分证据,不可随意更改影像学诊断。诊断结论之后应提示本次检查与上次检查所见的变化。 篇二:放射报告模版 循环系统 先天性心脏病 心房间隔缺损 主动脉结小,肺动脉突隆,心左缘圆隆,心右缘向肺野突出,右心房段延长。两肺血管纹理增多增粗,呈明显肺多血改变,右下肺动脉宽径约。 心房间隔缺损(二孔型)。 心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结小,肺动脉平直,心影明显向左增大,心尖部向下延伸,心胸比率。两肺纹理增粗,右下肺动脉宽径。 心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技巧规范(X线、CT、MRI) 第1章传统X线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头颅 1、鼻窦 (1) 鼻窦炎 右侧额窦、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过度减低,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结构未见异常。余未见异常发现。 (2) 鼻窦囊肿 右侧上颌窦腔底壁可见边缘光滑的半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右侧上颌窦腔扩大,右侧上颌窦粘膜下皮质白线连续;余鼻旁窦窦壁粘膜光滑,粘膜下皮质白线清晰。 (3)良性肿瘤 右侧筛窦窦壁旁小圆形骨性密度影,内可见骨小梁。其余诸鼻旁窦窦腔透过度良好,窦壁光滑。余骨质未见异常。双鼻甲肥厚。 (4)恶性肿瘤 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其外侧壁轮廓模糊、骨质疏松,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消失;左侧上颌窦内侧骨壁模糊。右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透光度减低,为合并上颌窦 炎。 第2节胸部 1、肺 (1)正常肺部。 胸廓对称,纵膈居中,双肺野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2)大叶性肺炎 正位像右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上界清楚呈水平走行,下界模糊不清,右心缘模糊不清,肺野透亮度减低。侧位像见右肺中叶呈实变改变,叶间胸膜无凹陷。肺门无异常增大。左肺未见异常。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3)支气管肺炎 双肺纹理增强,左肺中下野纹理紊乱、模糊,左肺有沿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模糊影,双侧肺门影不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状、大小属正常范围。 (4)支气管扩张 双肺纹理增强、紊乱,以中下肺野为著,且双侧中下肺野内中带可见沿肺纹理走行分布的多发囊状透亮影,呈蜂窝状改变。左肺下野膈上区透过度增高,肺纹理减少,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属正常范围。 (5)肺脓肿 正位像左肺中野中外带可见大片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大小约4cm×4、5cm的空洞,空洞内壁光滑,壁较厚,其内有气液平面,侧位像病灶位于左肺下叶背段。右肺纹理清晰。双肺门影未见增大、增浓,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脏形态、大小及位置在正常范围 (6)肺结核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就是诊断质量得最终反映: 医学服务涉及人得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得重要意义就是不言而喻得。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虽控制得种种规范与办法。发达国家得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就是 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得。从我国近年来得实践瞧,也就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楚得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得医学团体制是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得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得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得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瞧得出使用得设备就是什么,检査得操作技术或程序就是怎样得,诊断者观察就是否全面,以及诊断得思路就是否 正确等等。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S控制得进程中,第一步要走得路就就是诊断报告书得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得格式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得格式就是一种形式,它反映得内容必须要符合质虽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现在国内、国外得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幣简程度也不一致。但就是从质S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得诊断报告书得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股资料,往往就是表格式得。逐项填写: 患者姓需、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査名称打检査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得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得五个项目所包括得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左得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就是统一得。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得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家医院可以根据徉种不同设备得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讣各自得表格, 但必须就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得标志、检査要求、目得与简要得临床情况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我们建议检査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得编号。这就是因为放射科得技术部们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泄于几组机房。而医师分別轮转工作于几个如 CT、MRL DSA等工作室,并分别^$自书写报吿。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就是从属于检查号得。

颈椎腰椎X线、CT、MR报告模板-值得收藏

颈椎腰椎X线、CT、MR报告模板,值得收藏 前几期分享了一些关于颈椎、腰椎病变的资料,应一些老师的要求,搜集了一个关于颈椎腰椎的报告模板,此模板来自一大型三甲医院,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相当详细,规范,让我受益颇多,特此分享,以供大家工作参考。 X线报告模板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线稍直,椎列连续;颈椎4-7椎体缘见轻度唇状骨质增生影,后缘较明显;正位示部分钩椎小关节变尖、模糊;余椎体及各附件形态、大小正常,各椎间隙未见异常狭窄;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其它:未见异常。1、颈椎退行性变2、第4/5、5/6、6/7椎间小关节不稳侧位示颈椎生理曲线以第4/5、5/6、6/7颈椎间隙为中心向后突成角;颈椎4-7椎体缘见轻度唇状骨质增生影,后缘较明显;正位示部分钩椎小关节变尖、模糊;余椎体及各附件形态、大小正常,各椎间隙未见异常;软组织未见明显正常;其他:未见异常。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列连续;第3-7颈椎椎体缘见不同程度唇刺状骨质增生影;颈椎5/6椎间隙变窄;颈椎5/6椎间隙相应椎体终板骨质增生、硬化;部分钩椎关节及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变尖;见斑点状、短窄条状、致密项韧带钙化影;其他:未见异常。腰4、5椎轻度骨质增生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椎

列连续;第4-5腰椎椎体缘见唇状骨质增生影;余椎体、附件及椎间隙未见异常;软组织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腰椎退行性变腰椎生理曲线存在;椎列连续;各椎体缘均见不同程度唇刺状骨质增生影;各附件骨质、结构未见异常;各椎间隙未见狭窄;软组织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椎列连续;骨质疏松;各椎椎体缘见不同程度唇、刺状骨质增生影;腰椎4/5椎间隙变窄;相应椎体终板骨质增生、硬化;腰椎4/5、腰5/骶1椎间小关节骨质增生、增白,关节间隙变窄;前纵韧带见斑片状,短小条状密度增高钙化影;其它:未见异常。 1、第4、5腰椎退行性变。 2、腰4/5椎间盘病损腰椎生理曲线存在;椎列连续;腰4、5椎体缘见唇状骨质增生影;腰4/5椎间隙终板见骨质增生硬化现象;余椎体、附件形态及骨密度正常;余椎间隙未见异常;软组织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1、腰椎退行性变。2、腰5/骶1椎间盘病损。腰椎生理曲线存在;椎列连续;腰5/骶1椎体缘见唇状骨质增生影;腰5/骶1椎间隙终板见骨质增生硬化现象;余椎体、附件形态及骨密度正常;余椎间隙未见异常;软组织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CT报告模板1.C3/4,C4/5,C5/6,C6/7间盘膨隆/突出。2.颈椎病(颈椎退行性改变)。定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

影像学诊断报告模板

Andy 影像学诊断报告模板 1

Andy 一、 正常胸部平片 胸廓对称片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大小, 位臵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走行自然,「「一一「] 一「 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 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 光滑,肋膈角锐利 胸廓对像,肋骨走行自然。片中所示骨性肋骨骨质连续性完整, 未见中断影像。 二、 气管和支气管疾病 胸廓先天性支气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 位臵及密度正常。右肺下野可见一类圆形囊状透亮区,壁较薄, 其内未见气液平。气管居中,无增宽。心脏大小,形态在正常 范围内。双膈光滑,肋膈角锐利。(与正常肺不同的是右肺下 叶,为判判断理由) 胸廓对气管,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 位臵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增多增粗,以右肺明显,气管居中, 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以右肺纹理增多增粗为主要判断理由) 胸廓呈桶状,肋骨平举,肋间隙增宽,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 两肺门大小,位臵及密度正常。两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野透亮 增强,肺纹理变细,双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 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无明显狭窄。心脏呈垂位型,心脏无 扩大。双侧膈肌变平,肋膈变平,肋膈角锐利。 4支气管扩张. 位臵及密度正常。 影 胸膜无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 锐利。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右侧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左肺前内基底段。与心影重叠。 前后肋膈角锐利。 4急性肺脓肿 一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 位臵及密度正常。左肺下中野可见一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边 缘模糊不清,其内见一圆形空洞,空洞内壁尚光滑,并见一 绞宽液平。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粘 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心影形态 大小大正常范围- 左侧位示: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左肺上叶前段,前段,前后肋 膈角锐利 5 间质性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阴影 增深,增大。两侧肺野内中带广泛性条纹状密度增高影, 边缘 清楚或略模糊,交织呈网状。其内可见小点状阴影。胸膜无增 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心 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四、肺结核 胸廓原发型' 前肋间见少许纤维索条影,‘ ... 弃 均匀,边缘欠光滑。左肺未见实变阴影,胸膜无增厚及粘连 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心影形态大小 在正常范围 2浸润性肺结核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 位臵及密度正常。两上肺野可见一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 边缘 i=ri=r^ 未见扭曲及聚拢。两肺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 两下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并隐约可见 多个囊状透亮区。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胸膜无 增厚及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 在正常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三、肺部炎症 1 大叶性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 位臵及密度正常。右上肺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下缘清楚平直, 上缘模糊,余肺野清晰,未见实性变及肿块影。胸膜无增厚及 粘连。气管居中,纵隔居中,无增宽。心脏形态、大小在正常 范围内。双侧膈肌光滑,肋隔角锐利 影。 門。 旨 宽。 呈一扇形密度增高阴 右侧位、肺门不大。病变位于右肺上叶, 影,前后肋膈角锐利 2支气管肺炎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 位臵及密度正常。两肺下野纹理增多增粗,模糊,并可见沿肺 纹理分布的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 , 以右肺明显,气管居中,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心影形态大小在正常范围 3 炎性假瘤 胸廓对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骨质破坏,两肺门不大, 位臵及密度正常。左肺下野近心膈角处见一核桃大小球形阴 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余肺野清晰,未见实变及肿块影 —?,纵隔居中,膈肌光滑,肋膈角 称,肋骨走行自然,,未见畸形及拇指头大上阴肺第-、度欠 胸廓对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一、胸部X 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况。 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现病灶要描述其部位、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洞等等情况。 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现等。横隔:位置、形态有无改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况。心脏:外形有无异常变化,心胸比率,各房室情况。 二、心脏平片X 线诊断报告摄片位置: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胸廓:纵隔与横形态有无异常。 肺部:重点描述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压或肺淤血等表现. 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况,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况。 三、泌尿系统X 线诊断报告 1、平片: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与大小。 (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阴影。 (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况。 (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异常。 (5)肠道内容情况及其他腹部异常阴影。

2、排泄性尿路造影(IVP)。 (1)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 (2)使用对比剂名称、剂量、浓度。 (3)两肾功能显影情况:正常、延迟、不显影。对肾功能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间摄片观察。 (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况。 (5)膀胱充盈情况。 (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况。 3、逆行肾盂造影(RCP) (l)两肾轮廓、位置、形态、大小、注明导管位置。 (2)使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 (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况。 (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况。 4、膀胱造影 (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 (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改变应说明病变范围大小,边界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3)若观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周围情况。 (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突出压迫情况。 (5)有无其它异常发现。 四、头颅、五官X 线诊断报告 1、头颅平片X 线诊断报告

X线报告模板

X线诊断报告模板 心肺未见异常。 双肺纹理清晰、走行自然,无增粗、增多及变形;双肺野透过度一致,未见异常密度增高影;两肺门无增大、增浓,肺门角清晰;心影大小、形态如常,主动脉未见异常;气管居中,无纵隔移位及增宽;两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所见骨质无异常,胸壁软组织显示清晰。 两肺纹理增粗 两侧胸廓对称、所见骨质未见异常;两侧肺野透过度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增高影;两肺纹理增粗、增多、模糊;两肺门未见增大、增浓;心影大小、形态如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两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其它:未见异常。 符合高血压病心脏改变,请结合临床。 心影呈主动脉型增大,心尖部向左下增大,两侧肺野透过度稍减低;两肺纹理稍增粗、增多,模糊;两肺门稍增大、增浓,模糊;双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纵隔居中、无增宽;两侧胸廓对称;所见骨质未见异常;其他:未见异常。 主动脉硬化 主动脉扩张、迂曲、延长,主动脉结向左突出;两侧肺野透光度正常,未见明确实变影;两肺纹理清晰,无增粗、增多、变形;两侧肺门无增大、

增浓;两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纵隔居中,心影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右侧肺不张 右侧肺野呈均匀一致性密度增高影;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隔向右侧移位,右膈升高,膈影及心缘不清;左侧肺门未见增大、增浓;左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心影大小、形态正常,主动脉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右肺中叶综合征 正位片示右下肺野见一底靠右心缘三角形密度增高影,上界清晰,下界模糊;侧位:呈底向前胸壁,尖向肺门三角形阴影;左侧肺门未见增大、增浓;左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心影大小、形态正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无增大;其它:未见异常。 两肺肺气肿 胸廓前后径增加、肋间隙增宽,呈桶状;两肺野透过度增高,双肺纹理稀疏变细;心影狭长,两膈低平,位于第11后肋处;两侧肺门稍增大、增浓;纵隔居中、无增大;其它:未见异常。

X线诊断报告模板大全

X线诊断报告模板大全 心肺未见异常 两侧胸廓对称、所见骨质未见异常;两侧肺野透过度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增高影;两肺纹理清晰,无增粗、增多、变形;两肺门无增大、增浓;心影大小、形态如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两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其它:未见异常。 两肺纹理增粗 两侧胸廓对称、所见骨质未见异常;两侧肺野透过度正常呼吸系统,未见异常密度增高影;两肺纹理增粗、增多、模糊;两肺门未见增大、增浓;心影大小、形态如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两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其它: 未见异常。 符合高血压病心脏改变,请结合临床。 心影呈主动脉型增大,心尖部向左下增大,两侧肺野透过度稍减低;两肺纹理稍增粗、增多,模糊;两肺门稍增大、增浓,模糊;双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纵隔居中、无增宽;两侧胸廓对称;所见骨质未见异常;其他:未见异常。 心肺未见明显异常 两侧胸廓对称、所见骨质未见异常;两侧肺野透过度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增高影;两肺纹理略增粗、增多;两肺门无增大、增浓;心影大小、形态如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两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其它:未见异常。

主动脉硬化 主动脉扩张、迂曲、延长,主动脉结向左突出;两侧肺野透光度正常,未见明确实变影;两肺纹理清晰,无增粗、增多、变形;两侧肺门无增大、增浓;两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纵隔居中,心影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扩张、迂曲、延长,主动脉结向左突出,见弧状钙化影;两侧肺野透光度正常,未见明确实变影;两肺纹理清晰,无增粗、增多、变形;两侧肺门无增大、增浓;双膈面光整,肋膈角锐利清晰;心影大小、形态正常,纵隔居中,无增大;两侧胸廓对称、所见骨质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右侧肺不张 右侧肺野呈均匀一致性密度增高影;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隔向右侧移位,右膈升高,膈影及心缘不清;左侧肺门未见增大、增浓;左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心影大小、形态正常,主动脉未见异常;其它:未见异常。 右肺中叶综合征 正位片示右下肺野见一底靠右心缘三角形密度增高影,上界清晰,下界模糊;侧位:呈底向前胸壁,尖向肺门三角形阴影;左侧肺门未见增大、增浓;左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心影大小、形态正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无增大;其它:未见异常。 右侧肺不张 右侧肺野呈均匀一致性密度增高影;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隔向右侧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