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享誉世界久已。

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大体说,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

一、原始社会后期青铜器的萌芽

1.原始社会后期青铜文明的发生

(1)出现铜器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金属器物,这种金属器物最先是铜制品。铜器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也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此,冶铜术的发明,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2)发明冶铜术的物质基础

①社会大分工

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在人们的生活中越发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产品,这就引起了社会大分工,首先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其次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这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在考古发现中,大汶口文化和比之稍晚的龙山文化,都反映出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占有情况。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生产工具的锋锐与坚硬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给人们追求美的愿望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这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金属工具和小件装饰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使金属制造业与制陶、玉石、纺织一样,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因此,向青铜文明迈进的步伐更大了。

②冶炼铜矿石

我国原始社会晚期,人们为了制作石制农具、工具和武器,在开采和选择石料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了含有铜质的石头和自然铜,或铜锡混合的矿石。为了能从矿石中冶炼出铜,人们把长期烧制陶器的生产经验用在冶铜上。烧制陶器的温度一般在950℃-1050℃,而铜的熔点在1080℃,两者的温度相当接近,这就为冶炼铜矿石提供了重要的燃烧条件。

③熟练掌握磨光和钻孔等技术

原始社会后期,人们能制作多种工具、武器与生活用具,娴熟地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等技术,并且造型准确。特别是在玉器的制作上,已经运用了切割、雕琢、磨等一整套技术,反映了高超的制作工艺水平,这为铜器的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原始社会后期铜器的主要特征(举例)

(1)铜片:

1956年在西安半坡、1973年在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里,各发现了一个铜片,两个遗址依碳-14测定分别距今为6000多年和5000多年。半坡的铜片为薄长条形,姜寨的铜片为薄圆形,经有关方面测定,前者为含镍20%的白铜;后者为含锌25%的黄铜。

(2)铜刀:

1977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和1975年在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马长遗址各出土了一件铜刀,前者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后者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东乡

林家铜刀特征是:背凸,刃微凹,刀身前部呈弧状,刀把与刀身分界不明显;永登连城铜刀已残,只存刀体的前半部,刀呈凸背凹刃状。两者都是锡青铜,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

3.原始社会后期铜器的几个问题

关于青铜器的起源,尚无一致定论。

二、初步发展的夏代青铜器

1.考古学对夏文化的探索

从考古发现的有关夏朝的遗迹情况来看,五十年代初期在河南登丰玉村发现的遗存就早于商代前期郑州二里冈的遗存,以后又在郑州洛达庙、偃师二里头先后发现同类遗存。由于二里头遗存在同类遗存中内涵最丰富、最典型,因此学者们就将这一类遗存定为“二里头文化”。

根据各方面的分析研究,认为二里头文化属夏代文化。从理论上讲,在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夏代已进入青铜器文明时代。

2.夏代青铜文明的渊源

我国最早的青铜制品: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刀。

3.夏代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1)工具

①锛:扁平体,横剖面呈梯形,弧形刃,长11.4、厚0.5、刃宽2.9厘米

②凿:一面刃,横剖面呈梯形或矩形

③锥:呈向一面弯曲的扁平体,横剖面近似椭圆,四棱聚合成锥头

④刀:形制简单

⑤鱼钩:钩体弯成半圆形,钩尖尖锐,靠近顶端有一周凹槽,以系线

(2)武器

①镞:双翼形、圆叶形和四棱形

②戈:曲内、直内

③戚:钺的一种,窄长身,刃部略外侈,身中部凸起,内与身间两侧有阑

(3)容器

①爵:形体单薄、束腰、平底

②斝:壁较薄,作侈口,束腰,平底,一鋬,三棱锥状足,口沿有二短柱

③鼎:器壁较薄,作圆腹,平底,锥形四棱空心足,口沿一对半圆形耳,一耳对应一足,另一耳在两足之间

4.夏代青铜铸造业的影响

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商代前期青铜器,继承和发展了二里头铜器,出现了多种食器、酒器与水器。器物造型准确规整,装饰动物或几何形的单层花纹,较以前大为长进。

商代后期是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铜器数量与种类都较多,器物造型浑厚中寓精巧,花纹繁缛中寓细腻,且有精工的铭文。

从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的水平和总的特点可进一步看出我国古代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风格,自成体系,为世界古代青铜冶铸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1 夏乳钉纹平底爵

三、高度发展的商代青铜器

1.商代青铜冶铸业的概况

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前后两大期:殷商前期和殷商后期。

商代的青铜冶铸业,完全由商王室和奴隶主贵族所控制。从近年发现的大量有关冶铸资料看,冶铸工业除集中在王都外,各级奴隶主贵族的都邑也都设有大小不同的生产作坊,大批奴隶在作坊内劳动,青铜冶铸业规模相当大,尤其是在商代后期青铜工艺达到了高度发展时期。

人们已经能够准确地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可根据铸造器物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份合金比例表,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陶范法这时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不但会铸造圆形器,而且还会铸造难度更大的方形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无论是单扇范法,还是合范法,一般都是一次浇铸成。随着青铜铸造业的发展,由于要完成某种铜器造型上的需要,发明了分铸法。所谓分铸法即某件铜器器体上的某些部件先单铸好,然后再与整体合铸在一起。

2.商代前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1952年在河南郑州二里冈发现了商代前期文化遗迹,以后学者们即以“二里冈”作为殷商前期文化的代表。

(1)食器:鼎,鬲,甗,

(2)酒器:爵,觚,斝,尊,罍,盉,卣

(3)水器:盘,盂

(4)兵器与工具:戈,矛,戟,钺,镞,刀,锛,凿,斧,锯,鱼钩

特征举例:

(1)1974年郑州张寨杜岭出土的两件大方鼎,均为斗形方腹,立槽耳,四柱足,腹表每面左、右下的边侧饰乳钉纹,腹部上端饰兽面纹,器的整体谐调平稳。

(2)鼎器的重要特征:一耳与一足相对应,另一耳则在两足中间。

(3)戈:援狭窄,有上下栏,有的内部中心有一小穿孔。

(4)钺:体呈长方形,中一圆形孔,弧形刃。

(5)矛:体似柳叶形,中部起脊,靠近銎处有一对钩形纽,镞为双翼式。

3.商代后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商后期的青铜器是以安阳殷墟出土的为代表。大量事实证明,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业,比前期又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青铜器的时代鉴定方法,尤其是对绝对年代的确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铜器铭文本身的研究考察。根据青铜器铭文内容和铜器本身其它方面的特征,可以确定出一些殷商末期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在殷商铜器断代上开拓了一个新阶段。

(1)食器:鼎,甗,簋,盂,三联甗

(2)酒器:方彝,偶方彝,尊,方罍,壶,瓿,缶,兕觥,斝,盉,爵,觚,觯

(3)水器:盘

(4)乐器:铙

新创造——青铜盛酒器鸟兽尊:象尊、鸮尊、猪尊等等。这些象生铜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既是实用品,又是优美的青铜艺术雕塑,坚刚璀璨,光辉永恒,透视出古代匠师的智慧与技巧。

4.商代后期青铜器铭文内容简说

青铜器上铸或刻的字,现在一般称“青铜器铭文”,也习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铜器种类丰富而复杂,商代铭文在器物上的部位,由于器种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鼎、簋:器内底或内壁

鬲:口沿内壁

甗:甑的内壁

觚:圈足内

觯:器内底或盖内

尊、罍:圈足内、盖内、器口内或腹内壁

瓿:器内底

卣:内底、盖内或圈足内

方彝:器内底

兕觚:盖内

铙:口缘内

戈:内上

殷商后期铜器铭文字数一般是一个字,二三字,十几字,几十字不等。殷商铜器铭文虽然与西周铜器铭文无论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不能相比拟,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对金文的继续发展起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

图2 商叶脉纹镜图3 商兽面纹方鼎图4 商三羊尊图5 商四羊方尊

图6 商虎食人图7 商青铜人面图8 商猪尊图9 商立人像

图10 商兽面纹大甗图11 商戈卣

四、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继续发展

西周时代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青铜器铸造业较商代更为兴旺发达,这时不但青铜器数量较商代较多,而且在青铜器铸造业上的许多方面达到更高水平。从青铜器本身特点上看,西周初年多因袭商代后期特征,而中、后期则更多地出现了本时代的特色。

1.西周时期青铜冶铸业简况

陶范

容器:鼎范,簋范,觚范,觯范,卣范,尊范,罍范

武器:戈范,镞范,

车马器:辖范,泡范

2.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分期与断代

已故郭沫若先生率先利用铜器铭文对青铜器进行断代,其他学者也有各自的断代方法。

关于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根据西周历史发展和青铜器本身的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段从武王至穆王,称西周前期;后段从共王到幽王,称西周后期。

主要风格:庄严厚重

器物的种类:

食器:鼎、簋、甗,鬲、豆不多见

酒器:爵、觚

青铜礼器组合:爵与觯,鼎与簋

鼎制:列鼎制度

形制:三足器柱足与蹄足并存

花纹的主要题材:兽面纹和夔纹

铭文:发展到上百字

3.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内容与历史价值

贵族常将他们一些思想或大事铭刻在铜器上,且内容丰富,铸刻铭文的目的主要是称扬祖先之美,以及记载贵族的“功绩”。

铜器铭文内容保存了古代的大量史料,是古人的真实手迹,与古籍相较,有很多优点,其真实性、可靠性更强。

西周铭文书体称大篆或籀文,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因此也是研究汉字字体发展演变和书法艺术史的重要资料。

西周铜器有很多都带长铭,应该说,这时是以文字为主,器物为辅。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但也有从左向右读的。

西周铜器铭文内容分类:

(1)祭祀

(2)思想意识上的天命和德治

(3)策命与赏赐

(4)阶级压迫与反抗

(5)对外战争与征伐

(6)赏赐土地与土地制度的变革

(7)职官名

(8)礼仪制度

(9)训诰

(10)计时法

图12 西周何尊图13 西周淳化大鼎图14 西周鸳鸯尊

五、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繁荣

1.春秋战国时期大型铜矿和青铜铸造遗址的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涉及各方面内容。

典型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山西侯马的青铜铸造遗址。

2.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发展与创新

这时仍继承着商周以来制作铜器的传统方法——陶范法,有单范铸造和合范铸造。

铜器铸造在我国古代一般是采用范陶法,留存的优美的各类青铜器,证明此种方法无论是铸小件或大件的铜器都有着良好的艺术效果,但铸器形、雕镂复杂的铜器则表现出了它的弱点,为了克服这一弱点,又发明了失腊铸造法。失腊法又称“出腊法”、“拨腊法”、“走腊法”。

春秋中期以后在制作铜器花纹上的模印法的发明,是青铜铸造业上的一项重大革新。

春秋战国青铜镶嵌工艺也相当发达,其工艺方法,就是在铸好的铜器表面上镶嵌其它物质材料作成的丝或片,再用腊石在铜器表面磨错平整,构成纹饰或文字。所镶嵌的物质主要有绿松石、宝石、红铜、金、银等等。

青铜器上的鎏金技术也开始兴起,所谓鎏金,简单说就是将金汞的合剂涂在铜器表面,经烘烤后,汞即蒸发,金就附在器物的表面上,不但可使器物外表富丽优美,而且对保护铜器起着良好的作用。

青铜加工技术这时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少的发展,在焊接技术上掌握的有锡焊、铜焊、铅锡合金焊。

3.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礼乐器的衰落与日用器的发展

春秋时期:

在器类上,食器和乐器的种类数量很多

乐器除沿袭西周时代的甬钟外,出现可以正悬的纽钟,而且钟顶作扁环纽或伏兽形纽的平口镈钟在西周后期出现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于战争的频繁加多,青铜武器有着飞跃的发展,主要盛行戈、矛、戟、剑,以及戈、矛的附件鐏、镦等等。

大量资料业已证明,中国古代使用的最早的货币是海贝。

作为官方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凭证的玺印,这时也开始萌芽,目前所知传世的春秋时代玺有“连尹之玺”、“上场行邑大夫玺”。

这一时期器物造型的主要特征是,春秋前期大体上仍沿袭西周晚期的风格与特征,中期以后开始显示出本时代的特色。青铜鼎除仍保持着无盖,口沿二直耳的外,一种深腹、腹耳有盖的鼎很流行,盖中心部位常有圆形捉手,也有许多鼎盖上铸三小兽或三环纽,马蹄形足多呈外侈的的瘦长形。

这时期铜器上的铭文仍主要为铸文。

战国时期:

由于这时礼乐制度进一步衰落,因而以青铜制作的传统的青铜礼乐器在数量和青铜质器物的比例上也逐渐减少和缩小,而青铜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器逐见增多。

青铜武器由于此时战争的需要格外发达,许多先前原有种类的武器这时制作得更加精细,形制上也有一定的改进。戈援变得窄长而扬起,多三至四穿,内上也常有一穿。矛普遍发展成细长形。出现了卜字形的戟,镞多三棱体,有的铤很长。剑也多有剑格、剑首和剑箍。

青铜制货币形式,主要有似农具镈的布币、似刀削的刀币、圆形方孔或圆孔的圆钱,以及仿海贝的铜贝币。

战国时铜器上的装饰,其制作技法多样化,有平雕、浮雕、圆雕。

4.铜镜的起源与战国铜镜的风格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铸造青铜礼乐器逐渐减少,日常生活用器则迅速增加,而在日常生活用器中,铜镜则占有很大的比重,并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看,属原始社会后期的齐家文化已有铜镜出现,这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早铜镜,在铜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齐家文化的铜镜形体都较小而外表粗糙,呈现出铜镜的初始形态。

战国铜镜的制作特点是多圆形,少方形,圆形镜多为素卷缘,方形镜有较宽的边沿;形制轻巧,镜较轻薄,厚度在0.1-0.8厘米之间,直径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镜纽多为细小的弓形纽,纽上常有几道弦纹,纽的周缘常有圆形或方形纽座。

战国铜镜不铸铭文,但花纹样式及其丰富多彩,除素面外,还有单层或双层花纹。对这种花纹种类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作为区分战国时代不同时期铜镜的重要依据。

从战国早期到晚期,铜镜发展的一般趋势:直径由小到大,花纹由简趋繁,纽由小弓形纽到较宽的弓形弦纹纽,纽座由无到有,镜面由平到凸,边由平缘到卷缘。

图15 春秋狩猎纹豆图16 春秋莲鹤壶图17 春秋云纹禁图18 战国越王勾践剑

图19 战国尊与盘图20 战国鹿角立鹤图21战国虎噬鹿器图22 战国银首人俑灯

图23 战国鸟盖瓠形壶图24 战国编钟

六、秦代青铜器的变革

1.秦代青铜铸造业的概况

秦代对冶铸业很重视,铸铜术发展水平很高。

众所周知,战国时代秦国的青铜乐器著名的有秦公钟和秦公镈,由此可见这时青铜乐器的一斑。乐府钟制作精致,钟上的花纹极纤细,反映了这时在掌握制模工艺和浇注铜水的温度上都有很高的水平。

兵马俑:陶武士俑、陶马俑、木质战车、青铜制与铁制武器。

武器中大部分为青铜制,箭镞有铁质的或铁铤铜镞的。青铜制实用器主要有刀、剑、戈、矛、镞、铍、弩机。“铍”被认为是近年青铜器考古收获中的重要一项。

2.秦代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在青铜器上的反映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有的直接刻或铸在官定的量器或衡器上;有的先刻在一块铜版上,此铜版成为诏版,然后再将诏版嵌在量或衡器上。

秦朝对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的统一,对促进当时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也起了重要影响。

图25 秦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

七、两汉时期青铜器的继续繁荣

1.两汉时期青铜冶铸业的基本状况

两汉时代铁制农具、工具、武器逐渐代替了同类的青铜制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器如釜、镜等,也出现了铁制的。漆器与瓷器的发展,也逐步取代了青铜器,故两汉时代的青铜器与商周青铜器相比,大大逊色了。

但从遗留下来的两汉时代的大量青铜遗物和近年考古发现的有关冶铸遗址看,这时仍较大量的进行生产,而且青铜铸造业的某些方面的技术还在继续发展,不过生产的物品已完全

转到日常生活用器上来了。又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还大量铸造青铜货币。

2.两汉时期青铜冶铸业的性质

西汉时代手工业中的铜器铸造主要是由官手工业控制。官手工业控制的冶铜和铜器铸造,主要特点是机构庞大,所制铜器铸造精工;生产的成品主要供宫廷、官府与贵族使用。

官府手工业所铸铜器,铭文内容常常是很丰富的,如195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铜灯,全器9处刻铭65字,铭文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

3.两汉时期的青铜工艺特点

(1)错金银与镶嵌工艺

两汉初期不但继承了先秦时代已有的错金银与镶嵌技术的传统,而且还有一定的创新,工艺更精湛。

(2)鎏金与镶嵌技术

青铜器上的鎏金工艺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至两汉时代发展到高峰。

(3)青铜器上的细线刻纹的发展

青铜器上细线刻花纹早在春秋时代已萌芽,这种工艺手法装饰,到了两汉时代,尤其是西汉后期以后在南方和西南地区更为发达。我们分析,刻线图案的产生与发展,应是与刻刀的锋锐程度有密切关系,淬火技术在西汉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坚硬锋利的雕刻刀的出现,为青铜器上的细线镂刻技术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4)分铸套接和使用铆钉技术的发展

典型作品如1981年河北省徐水县防陵村2号汉墓出土的一对青铜雕铜马,两件铜马均系头、耳、身、腿分铸,然后再套接成全形。整体套接严丝合缝,可见制作者构思设计之精巧。在一些薄胎铜洗上也常常可见到修补痕迹,证明这时已采用了铆钉技术。

(5)在漆器上采用鎏金铜箍“扣器”的出现

在漆器的口、腰或耳等部位加以镏金铜箍,也有加镶银扣的,这样可使漆器的色彩更加富丽堂皇。

4.两汉时期青铜器的种类、风格与特征

西汉时期仍以日常生活的多种类的实用器为主,主要有:

食器:鼎、釜、甑、鍪

酒器:钟、钫、耳杯、樽、卮、盉

水器:盘、洗

新出的和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器种主要有灯,博山炉、熨斗、炉、漏壶、案等。

两汉时代各类青铜容器从铸造技术上看,大致可分成两种情况:一类是相当华丽的鎏金、鎏银、错金银和镶嵌器,及一些美观精致的薄壁素面器;另一类是素面厚胎器,显得不够精致。

总之,两汉时代青铜器的内容及其丰富,在器物用途上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扫先秦时代迂礼于器的特点。在器物的风格与特征上,又强烈地表现了时代风格。在边远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青铜制品,除吸收并融合汉族的青铜文化特点外,又创造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器物,共同组成了两汉时代的青铜文化。

5.两汉时期铜镜的特点

关于两汉时代铜镜的发展,可以依其本身发展规律,并结合两汉时代南、北几处重要墓群的分期来作为铜镜分期的标尺。两汉铜镜大致可分成西汉初——武帝前、武帝——西汉末、西汉末王莽——东汉初、东汉中晚期。

(1)西汉初——武帝前

这时有的铜镜造型与花纹仍袭战国式,镜体较薄,桥形弦纹,小纽者居多,纹饰以蟠

汉初的铜镜区别于战国,最根本的特点是,镜背上开始出现铭文,其内容多三字或四字一句的吉祥语,常见的有:“长相思,毋相忘,常贵富,乐未央。”、“长乐未央”、“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

铜镜在武帝前后除饰纹有新的特点外,出现了若干时代特征:弓形弦纹小纽已发展成半球形纽,星云纹镜的纽常呈峰峦式,出现了柿蒂形纽座。镜的边缘宽而平,镜身也普遍厚重。

(2)武帝——西汉末

主要流行“日光镜”和“昭明镜”,镜的名称是以镜上的铭文内容而定的,常见的日光镜铭:“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昭明镜铭:“内清质以昭明,光辉夫日月”。

(3)西汉末王莽——东汉初

除继续沿袭日光镜和昭明镜外,新出现了具有“T、L、V”符号的四神镜和鸟兽纹镜。

东汉时代,初期仍制作日光、昭明和规矩四神镜,但图案又有所变化,如连弧云雷纹镜和鸟兽带纹镜的出现。

(4)东汉中晚期

东汉中期以后,铜镜才真正出现了本时代特征,镜面从平版式变成微凸式,纽普遍加大,纽边上的柿蒂纹更加扩大,很像蝙蝠状。

图26 西汉错金博山炉图27 西汉六山纹镜图28 西汉铜屋图29 东汉奔马

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的衰落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的概况

传世或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从器物种类到风格特征上看,主要是沿袭两汉以来的传统。不容忽视的是,这时期的青铜器一般较汉代铜器要粗糙许多。

2.三国两晋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日常生活用品:釜、勺、酒樽、耳杯、洗、博山炉、灯、炭炉、熨斗、唾壶、铜镜

武器:弩机、刀

车马器:镳、辖

特征举例说明:

铜釜:圆形、大腹、直口、半圆形肩、腹下收、平底

酒樽:两汉时代的酒樽,多作圆形,直壁或圆形鼓腹,下均有三短足,有的在腹壁有二铺首。两晋时期的酒樽有的则做成长筒形、平底、下有三短足。

铜洗:圆唇、折沿、弧形壁

3.南北朝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与特征

南朝:勺、熨斗、碗、杯、盘、唾壶、虎符

熨斗:直腹、平沿、直柄

铜碗:扁圆腹、矮圈足

唾盂:又称唾壶,盘形口,扁圆或扁鼓腹,圈足

铜杯:圆深腹或长圆腹,圈足或喇叭形高足

铜盘:深腹、侈口、平底

北朝:铜铸业很不发达,这时期的青铜制生活用品较少见,质地也差,器物表面一般没有什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发展简况

这一较长时期中,铜镜形制仍作圆形,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东汉以来的镜面特点,即将平板式改变称微凸式镜面,从物理学原理考察,微凸式镜面更适于照容。

南方主要流行神兽镜和画像镜,北方多见连弧纹镜、夔凤镜,还有龙戏珠铜镜。

九、隋唐时期青铜器的继续衰落

1.隋唐时期青铜器的概况

隋朝各种手工业部门主要在官府控制下制作产品。从文献记载看,唐朝采矿冶铸业发达,冶铜的处所已达96处。从这一时期的铜器实物资料看,铜镜铸造业此时得到高度发展。不过这一时期除铜镜外,日常生活所用铜制品在考古发掘或传世品中所见标准器均不多。2.隋唐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与风格特征

隋唐时期瓷器制造业非常兴盛,不但青瓷在南北朝时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且还有了白瓷和三彩瓷器,但青铜生活用器种类仍较多,包括食器。酒器、水器等,还有宗庙与军事用器。

主要有:碗、钵、盂、壶、勺、盆、洗、匜、杯、罐、盒、灯、净瓶、手炉、刀、锁、镊、勾、笔架、钟、符,以及高度发展的青铜镜等等。

特征举例说明:

盂:器作圆形鼓腹、敛口、圆底

盆:一种为直腹、平底、大折沿;另一种为侈口、腹呈弧形、平底;第三种为侈口、腹向下斜收、圆底

洗:直口、深腹、平底

匜:器体呈圆形、底有较高的圈足、口一侧有一流

杯:基本上有两种形制,其一,方形、侈口、高足;其二,圆形、腹较深、高足

盒:圆形、深腹、圈足、有盖。另外,也有扁体形状的盒

净瓶:长圆体、细长颈、上腹微鼓、下腹下收,平底或矮圈足,瓶顶竖一直管状流,圆形器肩一侧铸一管

3.隋唐时期铜镜的高度发展

隋唐时期铜镜普遍厚重,洁白光亮,锡、铅的成分增加了,据化验资料表明,铜约占70%,锡与铅约占30%。除银白色镜外,有的铜镜表面呈黑褐色。

主要题材有:花蝶、葡萄、团花、鸟兽、雀绕花枝、双鸾、对鸟、云龙、月宫仙人、人物故事、打马球、狩猎、万字、八卦,以及采用金银平脱、螺钿等特种工艺方法组成的多种花纹图案。

将铜镜的发展演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隋至唐初

这一时期铜镜一般是圆形,少数为方形,圆纽。主要流行四神十二生肖。

第二阶段:盛唐时代

这一阶段铜镜除圆形盒方形外,为适应一些新出现的花纹图案的构图特征,又出现了菱花形和葵花形镜。流行的主要种类有:海兽葡萄镜、雀绕花枝镜、双鸾镜、团花镜、云龙镜、月宫仙人镜、人物故事镜、打马球镜以及金银箔和螺钿镜等等。

第三阶段:晚唐时期

这时铜镜又有很大的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质量不如从前,多轻薄一些,花纹也简单多了。但在造型上又出现了新样式,有“亚”字形镜和方形委角镜。为使用方便,又创造了带柄手镜。铸铭也简单化了,出现如“千秋万岁”吉祥语铭。

图30 唐花鸟人物螺钿镜

十、宋元明清时期仿古铜器

1.宋代至清代铜器铸造业概况

胆铜生产法在宋代进一步得到应用与发展。所谓胆铜法,简言之即自然界中的辉铜矿和黄铜矿,通过与水接触,“在细菌的作用下,氧化生成硫酸铜,并融解于水,就是所谓胆水,胆水遇铁,铁就把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生成硫酸铁和铜,于是铜就从胆水中沉淀出来,这就是胆水浸铜生产的基本原理。”

从宋代到清代,在铸造货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上,常常是用黄铜代替青铜。黄铜是纯铜与锌的合金。这时除大量生产黄铜外,更令人注意的是白铜的生产。白铜通常是纯铜与镍的合金,但也有铜与砷的合金。

纵观宋至清代铜器制造业,铜制品的种类主要是货币、铜镜,以及铜造像等。

2.宋代至清代铜器简说

两宋时代的铜制品,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大晟编钟和宣和三年尊。

元代铜器种类主要有:鼎、簠、盘、罐、碗、盆、鼓、铃、权、盒、笔架等。但所见最多的是铜权。

明代的铜制品种类也较多,有:鼎、锅、盆、盆架、壶、炉、钟、砝码、墨盒、镊、钩、腰牌,宗教造像。讲究的还常表现出鎏金、嵌镶等金属细工的特点。

清代铜器中铜薰炉一类的实用器较多,样式也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器外表常鎏金,有的还镶嵌宝石和水晶。

3.宋以后铜器的仿制、伪造及鉴别方法

宋代:

(1)主要仿商至汉魏六朝铜器。

(2)仿造器多种多样,大致有:鼎、豆、尊、罍、壶、觥、卣、盘、匜、洗、炉、钟等。还有各种鸟兽尊,如牛尊、凫尊和新创造的天鸡尊等。

(3)仿造水平较高,其水平与古器无甚大区别。但严格讲,仿器仍较古器粗糙。

(4)仿造器的形体一般较大,尤其与明清时代的仿造器比较更为明显,这时形体较大的器种主要有鼎、爵、斝。铜器外表也较洁净。

(5)仿造器上所表现的金属细工工艺很发达,如嵌错金银丝的觚,嵌金银片和松石的鎏金豆等等。

明代:

(1)重要仿商代至汉魏六朝铜器。

(2)仿制铜器的种类有:鼎、甗、敦(有球形的)、觥、卣、罍、尊、壶、钟、砚滴等等。(3)器上有的有纪年,写明本时代,如“嘉靖”;有的写古代纪年,如“元朔”、“建安”;有的器上有“某人造”款样,如“陈大声造”。

(4)出现了一些特殊形制的器物,如百环方形觚,有贯耳的觚,出戟大尊,长筒形觯,小球形敦。

(5)有错金银与鎏金器物。

(6)宣德年间制作的宣德炉在历史上非常闻名,它的仿制品历经明、清,以至民国,都程度不同地充斥市场。

清代:

(1)仿制品的种类没有宋、明时代的多,主要有鼎、尊、罍、觚、卣、壶等。

(2)特殊形制的器物主要有:百环尊、方口觚、出戟大尊、扁足方鼎、天鸡尊等等。4.宋至清代铜镜断代

铜镜到宋代有了一定的创新。就镜的形制看,仍保留传统的和唐朝发展起来的镜形,如:圆形、方形、方形圆角、亚字形、菱花形、葵花形,其中菱花形和葵花形所占比重很大,也有极少量的长方形镜。新发展的还有钟形、桃形、盾形等。为了实用,还大量发展了带柄手镜。

宋代铜镜纹饰,最常见的是缠枝花草牡丹纹,其外形主要呈菱形、葵花形,也有圆形和亚字形的。

这时流行的素面铜镜还常铸有制镜作坊的标记,从这种广告性质的标记可以看到铜镜铸造业中的商品竞争情况。

元明清几个朝代的铜镜,除较多仿照汉、唐铜镜上的纹样外,本身也出现了一些时代特点,在镜形上主要流行圆形和圆形手镜,其它样式的则逐渐被淘汰。

参考书目:

杜乃松.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M]. 紫禁城出版社, 1995年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青铜器历史

青铜器的发展史 仰韶文化铜制品:1956年在陕西西安半坡和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内,各发现一个薄铜片。半坡的为长条状,姜寨的为圆形。有关方面对这两件铜片进行了成分测定,前者为含镍20%的白铜,后者为含锌25%的黄铜。对这两件铜片,学者们持不同看法,一种意见对出土铜片的地层和时代持有疑问,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仰韶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半坡和姜寨遗址依据14C测定,分别距今6000多年和5000多年。 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的青铜器制品:1977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和1975年在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马厂遗址各出土了一件铜刀,前者完整,后者仅存刀体前半部。两刀均凸背凹刃。林家刀把与刀体无明显分界。经过对铜刀合金成分的测定,两者都是锡青铜。马家窑文化为公元前3000年,马厂文化为公元前2300年。这两件青铜小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常常出土以工具和装饰品为主的红铜和青铜制品。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它出在铜石并用时代末期向青铜文化过渡时期,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晚于甘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 齐家文化铜制品:遗址和墓葬出土铜或青铜制品的主要地点是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永靖秦魏家、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地。齐家文化发现的红铜或青铜制品主要是小型工具和装饰品。工具有细长棒形的铜锥、扁平刃的凿、凸背凹刃的长条形刀等。装饰品类则有由扁条铜片卷合而成的圆形指环和弓形小纽圆形铜镜。 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的铜镜为素面,直径6厘米;青海贵南尕马台出土的一面直径为9厘米的铜镜,背上有两个同心圆,同心圆面饰凸起的人字形弦纹和直线纹。需要指出的是,两面铜镜都是锡青铜所制,尕马台铜镜锡的成分占10%。它们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铜镜。 龙山文化铜制品:1955年河北唐山大成山遗址出土了两件大小相似的梯形铜片,据科研单位对这两件铜片进行化学分析,含铜量分别为99.33%和97.97%。有的学者提出这两件红铜片是“切割用的刀类”。1975年河南临汝煤山类型二期文化灰坑内,有用红烧土制成的炼铜坩埚残片,其中一块壁厚1.4厘米。重要的是,坩埚残片内壁粘有六层铜液痕迹,反映了坩埚的坚固耐火性。经过对铜液进行分析,成分为红铜。在河南淮扬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灰坑H15内发现有铜炼渣一块,呈铜绿色。郑州牛寨和董寨龙山文化遗址出有坩埚残片和铜片,前者为铅青铜。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之灿烂的山西青铜文化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绽放着绚丽璀璨的光芒,不仅在中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它代表的是中国的光辉,也见证了历史留给泱泱大国的鼎盛。 青铜器的发展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萌芽,在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在春秋战国繁荣,至秦汉则变革,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走向衰败,宋元明清是便可仿古和作伪。 在古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烹饪和盛装食物与美酒。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们不仅仅的功能用途上发展,美观也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就以种类繁多,造型新奇,纹饰精美而著称。鼎盛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西周和春秋的青铜器,名目更加繁多,除部分袭用商器之外,常见的有鼎(圆形三足)、鬲、匜卣、瓿、壶、盘、盂、甑、钫、敦、鉴等。另外还有属于兵器的戈、矛,属于乐器的钟、铙、等。其中包括盛酒器、饮酒器、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和取水器等。各个不同时期的制作,不论是器形或纹饰,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商、周青铜器制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器形和纹饰的构成上,是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不论是器形整体或是纹

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的性格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从分反映了当时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观点。中国古代青铜器有着极度庞大的数目,但是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中国青铜器精品极多。尤其在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以其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和精湛的工艺。也就是这样,中国的青铜器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篇章,也留给了中华炎黄子孙丰富的瑰宝,留下了感叹和敬佩。历史的成就是在中国工艺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工艺的伟大能量在历史的见证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由于其特有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原因,有幸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青铜器是古代劳动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发明,它不仅标志着人类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凝聚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绛县横水墓地。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绛县横水发现了西周墓葬群。经过数年田野考古,发掘了1299座墓葬,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其中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百件。 ——黎城墓地。山西东南部的黎城,早年就有商代至西周青铜器发现的零星报道,科学的考古调查也证实了黎城县的城西分布有商至西周

青铜器鉴赏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 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 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 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造型形式 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 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 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李学勤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一个主要门类。中国的青铜器有其自己的渊源和传统,产生早,历史长,制造精美,种类丰富,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美术价值,早为举世所公认。 早在西汉时期,已有发现与收藏古代青铜器的记载,也曾有学者对青铜器作过鉴定和研究,但这种研究还没有形成一种学问。到了北宋时期,出现了体例相当完善的青铜器著录书籍,研究青铜器的学者更是辈出。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一部著录——吕大临的《考古图》,自序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①。收藏和研究青铜器的风气,清代乾嘉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本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后,青铜器的研究逐渐成为这门学科的一大分支。当前,海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致力於研究中国青铜器,所发表专著、论文、图录不可胜计。对比於业已通行的“甲骨学”、“敦煌学”等名词来说,作为一种学科的“青铜器研究”(或者“青铜器学”)这一术语早就应该使用了。 今天的青铜器研究,是以历史上收藏、研究的成果为起点的,但其根本的方法和趋向则与过去不同。以往学者研究青铜器,限於当时的条件,所据材料大多没有明确的出土记录,从而只能作分别的探讨。现今的研究,由於田野考古工作的发达,能够以科学发掘的收获为主体,尽可能运用考古学层位学和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学术界过去研究青铜器,每每偏重于器物上的文字,即通称的金文。这方面虽然积累了非常有价值的成果,但也不免带来不少局限性。现在的青铜器研

究,则扩大到对其形制、纹饰、铭文、功能、组合、工艺等方面,作出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其中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考察,更引进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使青铜器研究带有跨学科的性质。 外国学者对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多从美术史的角度入手。从学科的发展来看,美术史和考古学向来是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的。只有按照考古学的要求,确定青铜器的文化性质,划分其时期和地区,才能将数以万计的种种器物整理出统绪;而如不经过美术史的考察,说明青铜器的创作技巧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意念,就不能充分显示诸般珍品的意义与价值。这两者,应该说是不可偏废的。 令人欣幸的是,由于新材料的大量涌现,青铜器研究正在取得迅速进展。不过10年以前,我为《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写了题为《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的综述,如今看来,已有许多地方须作补充修改。必须说,这几年间的考古发现,实在是太丰富、太精彩了,对青铜器各个时期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下面便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青铜器产生、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由最新发现得到的认识(材料以近10年中发表者为限)。 多年研究表明,中国青铜器有其自身独立的起源,但究竟是在什么年代和什么地方开始出现,迄今仍有待探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器,是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一座仰韶文化房屋基址中出土的铜片,正式报告已于1988年出版。基址的碳14年代经校正约为公元前4700年②,但这一铜片是黄铜而非青铜。中国目前最早的青铜器,是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刀,系合范铸成,有关地层的碳14年代经校正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同一遗址还发现有铜器残片,惜已风化③。又据报道,1987年在西台红山文化房屋基址中发现了多块经烧烤的铸铜陶范④,这年代也是很早的,不过报告还没有发表。 上述中国青铜器出现的年代,和两河流域与埃及相差无几。两河流域在公元

分析青铜器所蕴含的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从青铜器礼制和宗教意味透析中国的思维 方式 摘要: 青铜器是青铜时代的标志物,是先秦时期礼制的象征,具有很强的宗教意味。青铜器作为中国奴隶社会文化的形象代表,其思想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先秦的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想,诸如儒家、道家、阴阳家、兵家……均可以从这里找到形象的思想源头。本为意从青铜器的礼制特征、宗教意味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 关键词:青铜器、礼制、宗教、思维方式、 青铜艺术的美不仅在于它外在的风采,而其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内涵。青铜器在商周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普遍地进入商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青铜器既是祭祀的祭器,又是战争的名器。不仅如此,青铜器还是奴隶社会“礼制”的象征,贵族世家的徽记,国家政权的标志。青铜器积淀了中国第一个文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思想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华夏民族的重要的精神风貌,展示出我们祖先在告别原始社会迈向文明社会所留下的沉重足迹…… 一、青铜器反映了一种“礼制”思维,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一)青铜器表现为“礼器”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是主张以礼治国的。所谓“礼”就是统治阶级为 巩固统治地位,维护统治秩序而建立的一套统治制度。商、周都讲礼治,尤其 是西周,将礼治提到很高的地位,主张以礼治国,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仪典章 经周公等人制订出来,又通过周天子所代表的王权力量强制推行,成为国家的 根本大法。 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其中的食器、酒器、乐器和水器,都

不是一般的日用品。它们是奴隶社会礼仪典章的重要体现者,通常称它们为礼器。青铜礼器作为礼治的象征受到统冶阶级的高度重视,每一具青铜礼器都是它所属主人的身份证或荣誉章。礼器在商周时代是很神圣的,因为它是统治阶级政冶权力的象征。 青铜器的外在形象成功地表现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是一种礼制的象征。那一具具或圆或方凝重、浑朴、庄严的鼎显示出了一种崇高的力量,象征着权位的稳固、不可移易。还有觚、和尊将阔大的侈口昂然仰向上苍,好像是在向上天接受指令,俨然以上帝的使者自居。而青铜礼器上那种怪异诡诞的纹饰,依次排列遍布器具全身的云雷纹是那样充满神秘的意味,隐隐见出风云变幻、电掣雷鸣的奇景;那面目狰狞的饕餮,瞪着一双铜铃般的大眼,令人心惊神骇。这些无不使人深深地感受到奴隶主贵族生活的奢华、王权的崇高、社会矛盾的尖锐激烈…… 图片1.商代晚期饕餮纹方鼎图片2.商代晚期饕餮纹圆鼎 (二)青铜器表现为“礼器”的原因 在青铜器狞历可畏的形象之中积淀有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中国第一个剥削阶级也是统治阶级——奴隶主阶级。他们的气魄、野蛮、凶残、奢华都可以从青铜器上看出。那种神秘化的动物纹饰,既是神的崇高也是奴隶主贵族威严的象征。对于奴隶主贵族来说,它是神秘的护符也是恫吓的法器,这是一种奇特的艺术、奇特的美;是那个血与火的时代产物。我们知道从原始古朴的生产、生活极为落后的氏族社会进入人类第一个文明社会,不是那么温文尔稚的。当时的社会进步必须以千千万万人的流血牺牲来为之开辟道路。青铜器的纹饰、造型正是那个时代的雄强奋进、卓立风发的精神风貌。 二、青铜器所体现出的一种宗教意味的思想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一《司母戊方鼎》、二《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1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商朝青铜器的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1974年、1982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简朴,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线条粗疏,单层花,无底纹。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之后安徽、陕南等地商早期墓出土的青铜器,器形种类增多,已发现一批制作更加精美的器物如龙虎尊与饰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手法,纹饰装饰线条粗狂有力,构图茂密,主题纹饰多以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与凤鸟纹,其图案注重庄严威慑的特征,如兽面纹的双目突出的表现,上下多有圈带纹作边框。流行纹饰还有云雷纹、圆涡纹等。 商后期的青铜器开创了中国青铜艺术的极为辉煌时期。器形制作精湛,器表纹饰繁密精美。这一特征一直延续刀西周早期,即商末周初时期。近百年来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商代方国之地,众多商器的发现,多为精美绝伦。但南北方器物风格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由于北方受王权礼制的约束,气体庄重,南方无约束而气氛活泼的影响,器体奇秀。这一时期的器物总的来说与商前期的相比铸造更精湛且种类繁多,新出现了形体活泼的各种鸟兽形的尊,以及乐器、车马器等。此时器物的纹饰出现主题花纹与衬托花纹,采用浮雕与平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一变化是从殷墟二期开始的,该时期的青铜器出现主题纹饰如兽面纹的躯干以浮雕手法来表现,地纹填以云雷纹,即我们说的三重花,总体纹饰刻划极为精湛。随着三重花器物的出现,这一时期器物纹饰丰富多彩,繁缛富丽。并且流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_0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下面是有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欢迎参阅。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

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中国的青铜器文化通常被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夏、商、周三代的器物是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多出土于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心河南省各地,工艺极为精美,其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即采用陶范工艺。 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的模型,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合起来进行浇铸,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成器。这种手工制作陶范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中是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成为后人辨别夏商周三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_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苏荣誉) 《百家讲坛》栏目供稿)2003年9月 一、研究史 今天我想讲中国古代的青铜技术与艺术。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西方的学者介入到这个领域,从1848年开始,先后也有,现在目前也有几百人,已经有几百种著作先后出版了,我自己在这个领域里边工作大概20年。关于青铜器的研究现在在传统上包括五个部分,关于它的类型学﹑纹饰﹑组合﹑铭文,新近就是加入了关于它的技术的研究。在西方,青铜器研究属于艺术史领域,因为西方的艺术史过去就很重视它的工艺技术的研究,所以他们的收藏旨趣和我们就有很大不同,如果到西方的博物馆去看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收藏的东西比我们要精美得多,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艺术价值,而中国的传统青铜器则重铭文,从宋代形成的金石学﹑铭文这样的研究开始的。所以,我们过去判断一个青铜器的价值是关键看它有多少字儿,在民国时候去买青铜器,就看一个字儿合多少钱。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美术观念地涌进,青铜技术研究也逐渐重视起来。从20年代开始,开始是西方的学者来研究中国的青铜技术,后来中国的一些学者特别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以后,在中国奠基了中国的考古学。他因为有西方的知识背景﹑知识训练,他就开始倡导关于中国青铜器的研究﹑技术研究。但是真正的研究是在50年代开始以后,至60年代,在台湾的那些学者不能做田野考古,所以他就把从安阳当年发掘的青铜器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技术研究。 中国的学者,主要是技术史专家来开始的,是从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集中的成果体现在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因为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中国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是令全世界大吃一惊的。这样的研究就逐渐地形成了中国的冶金考古学,一个组合名词Archaeo metallurgy。但是,这样一个学科并不独立,它的真正的独立,可能是从90年代开始,有一批学者现在想把艺术研究、技术研究、对器物的研究,文化、历史﹑考古学这样的研究整合起来,逐渐地可能中国的Archaeo metallurgy也会在中国建立起来。 在这个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些重要的人物。像王国维,他是对传统的金石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两重证据法,就是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另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在旅居日本期间,对于传统的关于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进行了整合,出版了《两周金文辞大系》和他的考释。这样的工作用标准器物把传世的这些青铜器结合在一块,奠定了中国青铜器这样一个学科领域。第三位要提到的就是李济,他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哈佛大学毕业以后,在中国主持安阳的发掘,培养人才,真正的中国的考古学是在这个时候,1928年开始为标志这样子建立起来的。 在这个同时,德国学者像马克斯?劳尔,芝加哥大学博士,后来在哈佛大学做中国艺术史的教授。他把传世的青铜器和考古青铜器这样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给出了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框架。另一位是拉森弗德?盖滕斯,他是一个化学家,但是他致力于用化学的知识来研究中国青铜器,他基本上是做技术性的研究。他后来在史密斯学会的弗利尔艺术馆做研究部主任,1969年出版《(弗利尔藏)青铜器的技术研究》。第三位应该提到的就是诺尔?巴纳,他本来是一个古文字学家,是研究中国金文和甲骨文,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他觉得如果对中国的青铜工艺和技术不进行深入研究,下边的研究是无法展开的。所以,70年代末期以后,他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中国青铜技术的研究。 二、青铜技术史 今天我只想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青铜技术和艺术的一些闪光点和能启发大家的一些地方。在这之前我想介绍一下关于青铜技术发展的背景,青铜技术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次革命。在中国发生相对要晚一些。它(冶金术)的发(明),这个问题目前还在争论,它的发生大概首先是在安那托里亚,就是两河流域这一带。冶炼铜大概已经有将近8000年的历史。公元前七千纪,随后是在苏美尔,和安那托里亚很近的地方,大概就是我们历史说的闪族人。他们在公元前六千纪也懂得了冶金术,在此之前人们在铜矿上活动,采集到一些天然的铜,锻打加工。 三、中国的青铜技术特点 在埃及,大概已经在公元前四千纪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欧洲略微晚一些,大概公元前三千纪,在南美洲也是公元前三千纪,人们进入了青铜时代,但是这样的文明很快就灭绝了。印度也比中国略早一些,大约

中国古代青铜器浅析 论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浅析 自动化姓名:** 学号:*** 摘要:青铜器作为古代权利的象征,再造型设计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其不同的纹样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灿烂文化,铸造冶练的不断发展让青铜器成为古代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青铜器不仅只是作为礼器的代表,更是现代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青铜器;纹样;造型设计 一、古代青铜器不同时期的设计特点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育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所以我们从这三点来分析古代青铜器的设计。 (1)青铜器形成期的设计特点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设计特点: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这一时期陶瓷对青铜器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很多青铜器都有着明显的陶器的影子。和盉的三足,最初模仿了陶鬶的三足,盉的造型与陶鬶相仿。造型一般都很完整,并且规整对称,直壁器、平底器、折腹器较多。有的器体扁平,方中有柔。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样式。 (2)青铜器鼎盛期的设计特点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具有仿生的意向。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样式。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兽面纹是商代早期中青铜器纹饰的主体,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 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

如何欣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如何让欣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青铜器究竟有多少,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就陕西而言,从1949年10月到1979年,三十年间先后出土商周青铜器三千余件。1976年12月年扶风庄白出土微氏家族铜器群,一个窖藏就埋藏了103件精美的青铜制品,像这样成百件青铜器一次出土的现象在清末及民国时期亦屡有所见。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当然有铭文的青铜器毕竟是少数,反过来推算,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中国的青铜器花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反应。就让我们从青铜器的各种纹饰来欣赏青铜器。纹饰是青铜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变情况也提供了重要依据。按纹饰的种类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建筑纹五大类。 1.几何纹:是指以点、线、圈组合成的图案纹样,它包括凹凸弦线、线纹、网纹、方格纹、圈带纹、雷纹、乳钉纹、瓦纹、贝纹等。云雷纹,系指以连续的回旋线条勾勒而成的集合图纹。有的作圆形,有的作方形。常见施饰于器皿的颈,足表,也有作地纹的。流行于商周,沿用至春秋战国。勾连雷纹,系指以近似“T”形勾连成的图案,其地填以雷纹。始见于商,盛行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目纹,系指以圆形或方框内中部加一点或一横为晴,构成的目形纹,或为两边斜角的几何纹,中间点缀突出的晴。流行于商中晚期至周初。涡纹(又名火纹),系指在一圆圈内沿施饰等距分布呈旋转状的短弧线,圆圈内中央又点缀一小圆圈。始出现于商代早期,且为单个连续排列,到中晚期至春秋战国,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多见施饰于罍、鼎、斝、瓿的肩部和腹部。此类纹盛行于商周。 2.动物纹:系指模拟某种动物(含实无其物的幻想或传说动物)的正面头部或侧身像创

考古学中国青铜器习题集

中国青铜器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红铜;青铜;锡青铜;铅青铜;铅锡青铜;青铜时代;礼器。 彝器;鼎;鬲;簋;甗;盨;簠;敦;豆;铺;爵;角;斝;鐎;尊;卣;壶;觚;觯;杯;斗;勺;禁;盘;匜;盉;盂;鉴;铃;铙;钲;钟;编钟;剑;戈。 饕餮纹;兽面纹;夔纹;顾龙纹;蟠龙纹;交龙纹;蟠螭纹;蟠虺纹;鸟纹;窃曲纹;变形蟠螭纹;省变形饕餮纹;三层花。 调剂;块范法;母范;外范;芯;内范;翻范;实心器;空心器;脱模;芯撑(垫片、支钉);盲芯;失蜡法;浑铸法;分铸法;金银错;鎏金。 鉴定;辨伪。 二、简述、论述题 青铜的优越性。 青铜冶炼术的发明。 中国的青铜时代及其特点。 中国青铜时代的始末。 青铜器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青铜器的定名方法。 列鼎制度。 学术界关于青铜爵用途的讨论。 青铜钟的发声原理。 青铜钟各部位的名称及其对发声的作用。 夏代青铜器纹饰的时代特征。 商代青铜器纹饰的时代特征。 西周青铜器纹饰的时代特征。 春秋青铜器纹饰的时代特征。 战国青铜器纹饰的时代特征。 中国青铜时代铜矿的开采方式。 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陶模工艺性能要求。 失蜡法铸铜的工艺程序。 块范法、失蜡法铸铜的鉴别方法。 青铜器成型工艺。 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器装饰工艺。 金属细工装饰工艺。 金银错工艺程序。 鎏金工艺程序。 青铜器铭文的制作。 鉴定与辨伪的关系。 青铜器作伪的方式。

青铜器器形辨伪要点。 青铜器铸造辨伪要点。 青铜器铭文辨伪要点。 作伪铭的方法及鉴定要点。 青铜器纹饰辨伪要点。 青铜器锈蚀辨伪要点。 三、识图、辨图题(图略) 1.演变规律:鼎、鬲、簋、甗、簠、敦、豆、铺、爵、角、斝;尊;卣;壶;觚;盘;匜;盉。 2.器形辨别:鼎、鬲;簋、盨、簠;豆、铺;爵、角、斝;鐎、盉;尊、觚;鸟兽尊、觥、卣;觥、匜;錍、卣;壶、觯;斗、勺;簋、盂、鉴;铙、钲;钟、镈;纽钟、甬钟。

古代中国青铜器评介

《古代中国青铜器》评介 ●曹 玮 王 辉 朱凤瀚先生的《古代中国青铜器》一书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14万字,是一部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宋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中国先秦铜器研究成果的大型专著。它不仅是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而且将成为专业学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全书分上编和下编。上编是通论,由八章组成。 第一章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青铜时代。作者指出铜器时代始于青铜的冶炼与使用。因为“无论是纯铜(即红铜)还是砷铜等铜的合金,皆由于机械性能不够优良而导致最终被青铜取代,只有青铜被发明与应用后,金属器物才能在较广泛的范围内取代石器(及陶器)。”青铜时代一词于十九世纪由丹麦考古学家G·J汤姆森提出后,相继为各国学术界所采用。它是指青铜成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源料阶段。中国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十六世纪前二、三百年(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终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到四世纪中叶(战国早期)。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有二:一是青铜大量用于武器的制造;二是铸成礼器。青铜没有造成农业生产工具的较大改进。 第二章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史。作者将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铜器的学者化分为三个圈子:中国、日本和西方。 在中国,西汉至唐代,先秦铜器相继出土,并记录于官方史书;两宋时期的复古之风成为铜器研究的奠基阶段,有关著作分为图录、款式、考释、书目提要、字典五类;清代的朴学是金石学复兴的土壤,铭文考释、器物定名成绩尤多;民国时期,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思想在中国的逐渐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与器物学研究,现代田野考古学的传入冲破了金石学的羁绊,郭沫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研究法开一代研究之先河;建国后,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创造了条件,综合与专题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在日本,《小山林堂书画文房图录》的出版,标志着日本学者研究中国铜器的开始;《?禁的考古学的研究》是用考古类型学研究中国铜器的问世工作;《殷周铜器综览》系列著作是日本对中国铜器研究的集大成者;《金文通释》则成为金文研究的典范。 西方(指欧洲与北美及澳洲)搜集中国铜器当始于法国赛尔努什博物馆,但真正了解铜器的价值是本世纪之事。随着中国铜器流入欧洲、北美,铜器图录等著作也相继出版,从法国人褚德彝的《中国古铜器集》至《赛克勒藏中国古代青铜器》,勾绘出西方人研究中国铜器的轨迹。 第三、四章青铜器的分类与定名。作者简要回顾和评价了自宋至今各家青铜器分类、定名的优劣,采众家之长,以器物用途作为分类的标准,将二里头文化至战国晚期的铜器分为6大类、75个器类。每器类均以古代文献对器物功用、定名成因进行讨论,并分门别类作了考古类型学的型式划分,每器附有线图,清晰明?,图文并茂,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考古与文物 1996年第5期

关于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欣赏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关于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欣赏 姓名:陈大鹏学号:1015161203 专业班级:10环艺本2 写作时间:2011年11月20日 指导教师:彭水清

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在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是自然铜也称为红铜。这个自然铜由于它的熔点是很高,红铜熔点是1080多度,不易熔化。所以在出现的时期,只能是用锻打的方法来制造一些小件的工具和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在那个时期人类使用的工具绝大多数还是石器。所以那个时期在考古学上称为铜器石器的并用时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摸索,生产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制陶技术的这个发展。因为对陶器来讲,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时间的摸索,逐渐地就认识到了在铜料当中掺上锡和铅可以降低它的熔点可以降到八九百度。那么这样就很容易了,这样的话就可以铸造用它来铸造更多的工具和武器,铸造一些器皿。这些被造出的东西称为青铜。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广泛应用于当时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种类和数量都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响。当时的人们的饮食起居用的这些器皿,就是所谓礼器,礼器,青铜的,乐器。一直到车马上的装饰,建筑上的花纹,最后到武器。那么前面讲的这些都是维护着当时的等级制度的。当时的武器,就是直接和国家机器、军队直接相关的。所以古书上就有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打仗。所以这所谓的“祀”和“戎”,这就和青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么样地广泛地使用,在其他的国家应该说是少有的。它同当时的生产、科技、艺术等这些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各个国家的博物馆都有青铜器,但凡是收藏有中国文物的都是以青铜为很突出的 凝聚了古人智慧的青铜器,也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当时高超的冶炼技术、生产规模和铸造工艺。而以青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可以无愧地展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那个光辉灿烂的历史时代——青铜时代。我们知道,最早的青铜器,或为权力的象征,或为庙堂之礼器,或为历史事件的纪念物,无不显示其神圣与庄严;西周以后,随着“明上下,别等列”的礼乐制度衰败后,青铜器皿的使用范围都已经逐步扩大到贵族的生活当中。作为礼器和贵族生活用品的青铜器,造型、规格和纹饰都有明显的差别。 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虽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它的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都凸显出了它的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都是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到了商代的前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那么在河南的郑州偃师都发现了当时的都城,相当规模的都城和宫殿的基址。那么这个时候的铸铜业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除了工具和兵器以外,容器这类东西已经发现了有十多种,有做烹饪的东西,做盛食器,酒器、水器。在郑州一个窖藏里边发现的铜鼎,这个铜鼎已经有1米高了。一个窖藏里面发现了还不止一件铜鼎,好几件铜鼎,还有些别的东西。这个时期的合范的技术,有了相当的水平。器壁都比较均匀,花纹还是很素朴的。当然它这个当中是有这个一般地还是有这个兽面纹,花纹都很清晰,但是显得很粗犷。 早期的青铜器造型主要师受到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原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