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课本

生理课本

生理课本
生理课本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P2

2、兴奋性:是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P3

3、阈值:即阈强度,指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P3

4、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P5

5、反馈:指由受控部分发出的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P6

二、填空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P3

2、反应的基本形式有兴奋和抑制。P3

3、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值,它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P3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P5

三、A型题

1、维持人体某种功能的稳态主要依赖于(E)P7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

E、负反馈

2、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下列何种现象消失?(D)P5

A、反应

B、兴奋

C、抑制

D、反射

E、兴奋性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C)P7

A、减压反射

B、血糖浓度调节

C、排尿反射

D、体温调节

E、正常呼吸频率维持

四、B型题

(1~4题备选答案)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1、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A)P5

2、迷走神经在减压反射中属于(D)P49

3、窦神经在减压反射中属于(B)P49

4、躯体运动神经属于(D)

五、X型题

1、神经调节的特点有(A、C、D)P6

A、定位准

B、作用持久

C、迅速

D、作用短暂

E、作用广泛

2、下列哪些属于条件反射的特点?(B、E)P5

A、生来就有

B、数量无限

C、比较固定

D、种族共有

E、反射中枢在大脑皮质

3、下列生理过程哪些属于负反馈?(A、D、E)P6

A、血糖浓度

B、分娩

C、凝血过程

D、体温调节

E、血压相对恒定

六、简答题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P4

答:内环境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房水和脑脊液等。

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果内环境的稳态不能维持,疾病就会随之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2、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P5-6

答: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等特点。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对维持某些组织细胞功能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P6-7

答:负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如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其意义在于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其生理过程完成为止。如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过程。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P12

2、阈电位:指够引起细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P14

3、等长收缩: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P16

4、等张收缩: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P16

二、填空题

1、细胞膜内外Na+和K+的不均匀分布需要靠主动(离子泵)转运来维持,就其化学本质来说它是一种膜蛋白,当细胞内Na+浓度增高或细胞外K+浓度增高时被激活。P11

2、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P13

3、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而下降支则是K+的平衡电位。P14

4、只有当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作用于细胞时,使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才能触发动作电位。P14

5、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是不衰减性、“全或无”现象和双向传导。P15

6、肌肉收缩的前负荷指的是肌肉在收缩前所遇到的负荷,后负荷指的是肌肉收缩过程中所遇到的负荷。P16

三、A型题

1、O2和CO2在细胞膜上的扩散方式是(A)P9

A、单纯扩散

B、通道转运

C、载体转运

D、主动转运

E、入胞和出胞

2、阈电位时,膜对其通透性突然增大的离子是(A)P14

A、Na+

B、K+

C、Ca2+

D、Cl-

E、Na+和Ca2+

3、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共同特征是产生(C)P13

A、收缩反应

B、分泌

C、动作电位

D、离子运动

E、静息电位

4、前负荷与肌肉收缩张力的关系是(A)P16或P36

A、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愈大,肌肉收缩张力愈大

B、前负荷增大,肌肉收缩张力不变

C、前负荷减小,肌肉收缩张力增大

D、前负荷增大,肌肉的初长度不变

E、前负荷减小,肌肉收缩张力不变

5、参与细胞易化扩散的蛋白质是(E)P10

A、受体蛋白

B、通道蛋白

C、泵蛋白

D、载体蛋白

E、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四、B型题

(1~3题备选答案)P12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

1、细胞膜内电位由-70mV变为-50mV时称(B)

2、细胞膜内电位由-70mV变为-80mV时称(C)

3、细胞安静时膜两侧电位呈内负外正的状态称(A)

(4~6题备选答案)P10-11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

E、出胞

1、白细胞吞噬异物或细菌的过程是(D)

2、消化腺分泌消化酶的过程是(E)

3、细胞内的K+向膜外扩散属于(B)

五、X型题

1、K+跨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有(B、C)P10-11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

E、出胞

2、易化扩散的特点包括(A、C、D)P10

A、特异性

B、逆浓度差进行

C、饱和性

D、竞争性抑制

E、消耗能量

3、与神经纤维兴奋具有相同意义的是(B、C、D)P13-14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神经冲动

D、锋电位

E、局部电位

4、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B、C)P13-15

A、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和下降支

B、上升支是Na+内流的结果,下降支是K+外流的结果

C、动作电位具有可扩布性

D、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E、动作电位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六、简答题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P9-11

答: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主动转运(泵)、出胞、入胞(吞噬、吞饮)等。

2、对比说出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P12-14

答: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前提是:细胞内外某些离子的分布和和浓度不平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①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细胞处于静息状态,表现为极化,主要是由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即K+平衡电位。

②动作电位是在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锋电位,包括一个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的Na+电-化学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的K+电-化学平衡电位。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P19

2、血浆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P21

3、等渗溶液:指与血浆渗透压相近或相等的溶液。P21

4、溶血:指将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较高,水分吸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P21

5、血液凝固:即凝血,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P25

6、血清:指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P26

7、血型:指血细胞(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P29

二、填空题

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P19

2、血浆蛋白可以分为清(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P20

3、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O2和CO2、并能缓冲血液酸碱度的变化。P22

4、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有铁和蛋白质。P23

5、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主要有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P23

6、凝血过程大体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阶段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阶段是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是纤维蛋白的形成。P26-27

7、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参与生理性止血与凝血。P25

8、ABO血型可被分为A、B、AB和O四型。P30

三、A型题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C)P21

A、NaCl

B、葡萄糖

C、清蛋白

D、球蛋白

E、血红蛋白

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原因是(A)P23

A、缺乏Fe2+

B、缺乏叶酸

C、内因子缺乏

D、骨髓破坏

E、严重肾疾病

3、某患者未受明显创伤皮肤却经常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可能是(D)P25

A、红细胞减少

B、中性粒细胞减少

C、淋巴细胞减少

D、血小板减少

E、凝血因子缺乏

4、某患者甲状腺术后伤口不断渗血,考虑可能是(C)P27

A、缺乏Fe2+

B、缺乏因子Ⅷ

C、缺乏因子Ⅲ

D、纤溶活跃

E、抗纤溶活跃

5、异型输血一般一次不超过(C)P30

A、100ml

B、200ml

C、300ml

D、500ml

E、1000ml

四、B型题

(1~5题备选答案)

A、 A凝聚原

B、B凝聚原

C、D抗原

D、A凝聚原和B凝聚原

E、无A凝聚原和B凝聚原

1、A型血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聚原是(A)

2、B型血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聚原是(B)

3、AB型血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聚原是(D)

4、O型血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聚原是(E)

5、Rh阳性血型血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聚原是(C)

五、X型题

1、血浆无机盐的生理作用包括(ACDE)

A、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

B、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C、维持酸碱平衡

D、产生生物电

E、参与血液凝固

2、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组成包括(ABC)

A、血小板因子Ⅲ(PF3)

B、Ca2+

C、凝血因子Ⅲ

D、凝血因子Ⅹa

E、凝血因子Ⅴ

六、简答题

1、血浆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各有哪些生理功能?P21、2

2、24、25

答: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清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参与免疫反应;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并能缓冲血液酸碱度的变化。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尤其是入侵的化脓性细菌;嗜碱性粒细胞——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共同参与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限制过敏反应;参与蠕虫免疫;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单核细胞——吞噬各种病原微生物,吞噬衰老及死亡的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与凝血。

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分别由哪些物质形成?各有何生理作用?P21

答: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NaCl、葡萄糖、尿素等晶体物质形成,其生理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其生理作用是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3、红细胞正常生成需要哪些条件?P23

答:前提条件——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

生成原料——铁和蛋白质,维生素B6、B2、C、E以及钴、锌、铜等;

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另外在生成过程中,受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雄激素的调节。

4、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P26-27

答: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经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半固体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的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因子Ⅹ的激活和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因子Ⅹ的激活包括两条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始于Ⅻ因子的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始于因子Ⅲ与血液的接触。具体为: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intrinsic pathway)是指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管内皮受损后,血浆中的因子Ⅻ(接触因子)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血管内皮下的胶原组织接触后,导致Ⅻ因子的激活而启动。

因子Ⅻ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激活为Ⅻa后,一方面可使因子Ⅺ激活为Ⅺa,另一方面还可激活前激肽释放酶为激肽释放酶,后者以正反馈方式进一步促进Ⅻa的形成。高分子激肽原作为辅因子可促进因子Ⅻ和因子Ⅺ及前激肽释放酶的激活。从因子Ⅻ结合于异物表面至Ⅸa形成的过程又称表面激活。Ⅺa形成后在Ca2+的参与下使Ⅸ激活形成Ⅸa。Ⅸa形成后再与因子Ⅷ、PF3和Ca2+结合成复合物,即可激活Ⅹ因子,使之成为Ⅹa。Ⅸa与因子Ⅷ、PF3、Ca2+结合所形成复合物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调速步骤,在有因子Ⅷ存在的条件下,Ⅸa激活因子Ⅹ为Ⅹa的速度可提高20万倍。

(2)外源性凝血途径

由来自血液之外的因子Ⅲ(组织凝血激酶又称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当血管损伤时,因子Ⅲ得以与血液接触,并作为Ⅶa的受体与Ⅶa结合形成复合物,在Ca2+的存在的条件下,迅速激活因子Ⅹ,成为Ⅹa。Ⅹa形成后又可正反馈激活因子Ⅶ,生成更多的Ⅹa。

2).凝血酶形成

经过内源性或外源性途径生成的Ⅹa,在PF3提供的磷脂膜上与因子Ⅴ、PF3、Ca2+结合,形成Ⅹa- PF3-Ⅴ-Ca2+复合物即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激活因子Ⅱ(凝血酶原)为Ⅱa(凝血酶)。3).纤维蛋白形成

凝血酶形成后可催化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同时,凝血酶可激活因子ⅩⅢ为ⅩⅢa。ⅩⅢa在Ca2+的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单体形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血纤维),并网罗血细胞形成凝胶状的血凝块。

5、ABO血型系统是如何分型的?P30

答: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A凝集原和B凝集原的有无和种类分为四型。凡红细胞膜上只含A凝集原者为A型;只含B凝集原者为B型;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者为AB 型;无A、B凝集原者为O型。P30

6、Rh血型系统是如何分型的?有何特点?P31

答:Rh血型系统有C、c、D、E、e五种抗原,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故通常将含有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阳性,不含有D抗原的称Rh阴性。

该血型系统的特点是: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但Rh阴性者经D抗原刺激后可产生D抗体,以IgG为主。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指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用的时间。P34

2、窦性心率:指以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P39

3、搏出量:即每搏排出量,指每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P36

4、血压: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P42

5、收缩压:指在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P42

6、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P44

二、填空题

1、心室的心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心房和心室都处于舒张状态称为全心舒张期。P34

2、从第一心音到第二心音的时间为心脏的收缩期。从第二心音到下一个心动周期第一心音的时间为心脏的舒张期。P37

3、心肌细胞可分为普通心肌细胞(即工作细胞)和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即自律细胞)两类。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是工作细胞,构成特殊传导系统的是自律细胞。P37

4、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是由于Na+内流形成的,平台期是由于Ca2+内流和K+外流形成的。P37-38

5、心电图P波反映的是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QRS波群反映的是左、右心室的去极化过程;T波反映的是左、右心室的复极化过程;P-R间期代表的是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传到心室的时间;Q-T间期代表的是心室从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结束所需要的时间;S-T段处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平台(2期)期。P41

6、外周阻力是指血流在口径较小的小动脉和微动脉(阻力血管)所遇到的阻力。P42

7、正常成人动脉血压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P43

8、中心静脉压是监测心室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参考指标。P45

三、A型题

1、心脏射血发生在(B)P35

A、心房收缩期

B、心室收缩期

C、心室充盈期

D、等容舒张期

E、全心舒张期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C)P38

A、0期

B、1期

C、2期

D、3期

E、4期

3、自律细胞和工作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区别是(E)

A、0期去极化速度

B、0期去极化幅度

C、3期复极的离子转运

D、复极化时间的长短

E、4期自动去极化

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关系是(D)

A、房缩期长于室缩期

B、整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长于舒张期

C、收缩期与舒张期相等

D、整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E、心室舒张期长于心房舒张期

5、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主要指标是(B)

A、心率

B、心排出量

C、中心静脉压

D、动脉血压

E、静脉回流量

6、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是(D)

A、保持血管充盈

B、保持足够的静脉回流量

C、防止血管硬化

D、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

E、减轻心肌的前负荷

7、中心静脉压高低主要取决于(E)

A、平均动脉压

B、血管容量

C、外周阻力

D、呼吸运动

E、静脉回流血量和心脏射血能力

8、静脉回流速度主要取决于(C)

A、心肌的前负荷

B、心肌的后负荷

C、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

D、外周动脉压与静脉压之差

E、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9、关于中心静脉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E)

A、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

B、可反映心脏的射血能力

C、可反映静脉回流速度

D、是临床上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指标

E、其正常值为4~12mmHg

10、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时(B)P50

A、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B、肾排钠量减少

C、循环血量减少

D、动脉血压降低

E、抑制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11、微循环的分闸门是指(C)P45

A、微动脉

B、后微动脉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D、真毛细血管网

E、微静脉

12、哪一项不属于淋巴循环的功能?(D)

A、淋巴液回流

B、回收蛋白质

C、吸收脂肪重要途径

D、具有组织灌流作用

E、清除组织中的细菌具有防御功能

四、B型题

(1~4题备选答案)

A、窦房结

B、房室交界区

C、房室束

D、普肯耶纤维

E、心房肌

1、无自律性的部位是(E)

2、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A)

3、房室延搁发生的部位是(B)

4、自律性最低的是(D)

(5~8题备选答案)

A、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开放,主动脉瓣关闭

B、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闭,主动脉瓣关闭

C、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开放,主动脉瓣开放

D、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闭,主动脉瓣开放

E、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开放,主动脉瓣关闭

5、等容收缩期(B)

6、射血期(D)

7、等容舒张期(B)

8、充盈期(A)

五、X型题

1、具有4期自动去极化功能的结构是(B、C、D)

A、心房肌

B、窦房结

C、房室交界区

D、普肯耶纤维

E、心室肌

2、影响血液静脉回流的因素包括(A、B、C、D、E)

A、心肌收缩力

B、呼吸运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重力和体位

E、中心静脉压

3、心肌自律细胞(A、B、C)

A、具有自律性

B、具有兴奋性

C、具有传导性

D、具有收缩性

E、主要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普肯耶纤维

4、关于心排出量的叙述,错误的有(A、C、D)

A、左心室大于右心室

B、等于排出量乘以心率

C、不受动脉血压的影响

D、不随代谢需要而增加

E、与静脉回心血量保持动态平衡

5、参与心室肌产生动作电位的离子有(A、B、C)

A、K+

B、Ca2+

C、Na+

D、Mg2+

E、Cl-

6、影响组织液生成的主要因素是(A、B、D、E)

A、毛细血管血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血浆晶体渗透压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E、组织液静水压

六、简答题

1、比较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和特点。P36-37

答:第一心音:主要由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及心室射出的血液冲击动脉壁引起的振动面产生,特点是音调低,持续时间长,在心尖搏动处听得最清楚。

第二心音:主要由心室舒张时动脉瓣迅速关闭及血液冲击主动脉和肺动脉根部引起振动所产生,特点是音调高,持续时间短,在主、肺动脉瓣听诊区听得最清楚。

2、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意义。P46

答: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主要有三条:

迂回通路: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微循环血流通路的意义:迂回通路又称为营养通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直捷通路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返回静脉,以保证静脉回心血量;动——静脉短路主要参与体温调节,多分布于手指、足趾、耳廓等处的皮肤中。

3、简述减压反射的调节过程。P49

答:动脉血压升高动脉血管壁扩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牵拉而产生神经冲动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上传延髓的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中枢的紧张性增强,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减弱)经迷走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增多,经交感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减少,经交感缩血管神经传至血管的冲动减少

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当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减压反射减弱,可使动脉血压回升。

4、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本身收缩能力和心率。前三项主要影响搏出量的改变。

①心肌的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越多,心室舒张末期容量越大,心室肌初长增加,收缩力增加,故使每搏输出量增加。但若前负荷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时,每搏输出量反而减少。

②心肌的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射血阻力增大,每搏输出量暂时减少,导致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加大,心室收缩力量增强,每搏输出量又可增加。形成搏出量先少后多的现象。

③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决定心肌收缩力量和速度的心肌本身功能状态。它受神经、体液以及一些药物的调节。在同在的前负荷条件下,心肌收缩能力越强,每搏输出量越多。

④心率。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故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过160次/分),心率增快,则输出量增多。反之,减少。P36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P44

答:①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脉压升高;②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脉压下降;③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脉压下降;④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收缩压升高,舒张压稍下降,脉压增大;⑤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应相适应,从而维持正常血压。

第五章呼吸

一、名词解释:

1、呼吸: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P55

2、呼吸运动:指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P56

3、肺通气:指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P55

4、肺换气:指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P60

5、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P59

6、用力呼气量:即时间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P59

7、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P59

8、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P59

9、肺牵张反射:指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P64

10、通气/血流比值: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P61

二、填空题

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其中外呼吸又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P55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减小肺的弹性阻力使肺容易扩张和避免肺毛细血管中液体渗入肺泡。P58

3、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原动力是呼吸运动。P56

4、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P59

5、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其中主要的运输形式是化学结合。

P61

三、A型题

1、维持胸膜腔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参P57

A、胸膜腔的密闭性

B、两层胸膜之间有浆液

C、呼吸肌收缩

D、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

E、肺内有表面活性物质

2、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是(B)P64

A、缺O2

B、一定浓度的CO2

C、NaHCO3

D、一定浓度的H+

E、HCO3-

四、B型题

(1~3题备选答案)

A、潮气量

B、肺活量

C、用力呼气量

D、肺泡通气量

E、残气量

1、可较好地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是(C)P59

2、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D)P59

3、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A)P58

(4~6题备选答案)

A、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

D、直接抑制延髓呼吸中枢

E、直接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4、一定范围内PCO2升高,使呼吸运动增强,主要是通过(B)P64

5、PO2降低,使呼吸运动增强,主要是通过(A)P63-64

6、动脉血H+浓度升高,可使呼吸运动增强,主要是通过(A)P64

五、X型题

1、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A、D)P57

A、维持肺泡呈扩张状态

B、保持肺的顺应性

C、减小吸气的阻力

D、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E、在呼吸运动和肺通气之间起耦联作用

2、正常呼吸节律的形成主要依赖于(A、B)P62

A、延髓

B、脑桥

C、中脑

D、脊髓

E、大脑皮质

六、简答题

1、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P57

答:胸内负压的形成与作用于胸膜腔的两种力有关,一种是促使肺泡扩张的肺内压,另一种是促使肺泡缩小的肺回缩力,胸膜腔内压力是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力的代数和,可表示为:

胸膜腔内压= 肺内压-肺回缩力

在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因而:

胸膜腔内压= 大气压-肺回缩力

若将大气压视为零,则:

胸膜腔内压= -肺回缩力

可见胸膜腔负压实际上是由肺回缩力所决定的,故其值也随呼吸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为何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仍为负?这是因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的生长速度比肺快,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然容积,所以从胎儿一出生的第一次呼吸开始,肺便被充气而始终处于扩张状态,不能回复到原来的最小状态,胸膜腔负压即告形成并逐渐加大。正常情况下,肺总是表现为回缩倾向,即使是最强呼气,肺泡也不可能完全被压缩。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1)首先胸膜腔负压的牵拉作用可使肺总是处于扩张状态而不至于萎缩,并使肺能随胸廓的扩大而扩张。

(2)其次,胸膜腔负压还加大了胸膜腔内一些壁薄低压的管道(如腔静脉、胸导管等)内外压力差,从而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综上所述,肺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而呼吸肌的舒缩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2、为什么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的气体交换效率高?参P60

答:正常成人肺的总扩散面积很大,约100m2。平静呼吸时,可供气体交换的呼吸膜面积约为40m2;用力呼吸(深慢呼吸)时,肺毛细血管开放增多,呼吸膜面积可增大到约70m2。呼吸膜广大的面积及良好的通透性,保证了肺泡与血液间能迅速地进行气体交换。

3、低O2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P64

答:吸入气PO2降低时,肺泡气、动脉血PO2都随之降低,可引起呼吸增强,肺通气增加。但需动脉血中PO2降低到10.64kPa(80mmHg)以下时,才有明显效应。可见动脉血PO2对正常呼吸的调节作用不大,仅在特殊情况下低O2刺激才有重要意义。

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但是低O2可通过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而兴奋呼吸中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低O2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一、名词解释

1、消化:指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加工、分解的过程。P67

2、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管黏膜,

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P67

3、胃排空:指胃的内容物被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P68

4、胃肠激素:指存在于胃肠黏膜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合成和分泌的多种具有生物活性

的化学物质。P74

二、填空题

1、消化的方式有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P67

2、胃液的成分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原和黏液、内因子。P68

3、交感神经兴奋对消化功能起抑制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对消化功能起兴奋作用。P73

三、A型题

1、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C)P69

A、1~1.5h

B、2~3h

C、4~6h

D、7~8h

E、12~24h

2、消化液中最重要的是(D)P69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E、小肠液

3、激活胰液中胰蛋白酶原的是(D)P69

A、脂肪酸

B、胆盐

C、蛋白水解产物

D、肠致活酶

E、糜蛋白酶

4、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关系密切的成分是(D)P70

A、胆固醇

B、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C、胆色素

D、胆盐

E、脂肪酸

5、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C)P69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E、小肠液

四、B型题

(1~2题备选答案)

A、抑制胃液的分泌和胃的运动

B、促进胰液中HCO3-分泌

C、促进胰液中胰酶分泌

D、促进胆汁排出

E、促进胃蛋白酶分泌

1、抑胃肽的主要作用是(A)P74

2、胆囊收缩素的作用是(D)P74

五、X型题

1、胃肠激素包括(ABDE)P74

A、促胃液素

B、促胰液素

C、组胺

D、胆囊收缩素

E、抑胃肽

2、下列因素中,哪些不能促进胃运动(BCDE)P73-74

A、促胃液素

B、交感神经兴奋

C、促胰液素

D、抑胃肽

E、小肠中酸性食糜

六、简答题

1、胃酸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答:1.可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2.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其作用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3.盐酸进入小肠内可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有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的作用;4.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利于铁和钙在小肠内吸收。

2、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

答:人的小肠长约5~7m,它的粘膜具有环形皱褶,皱褶上有大量的绒毛。人的肠绒毛上,每一柱状上皮细胞的顶端约有1700条微绒毛。由于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最终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增加600倍,达到200 ~ 250m2。小肠除了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外,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小时),以及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些都是食物在小肠中被吸收的有利条件。

3、简述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途径和形式。

答:(一)糖的吸收

一般说来,糖类只有分解为单糖时才能被小肠上皮细胞所吸收。

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别,己糖的吸收很快,而戊糖则很慢。在己糖中,又以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吸收为最快,果糖次之,甘露糖最慢。

单糖的吸收是消耗能量的主动过程,它可逆浓度差进行,能量来自钠泵,属继发性主动转运。肠粘膜上皮细胞膜上有钠泵,腔膜面上还有可与Na+和葡萄糖结合的转运体。由于钠泵的运转,造成细胞膜外即肠腔液中Na+的高势能,当Na+通过与转运体结合顺浓度差进入细胞时,由此释放的能量可用于葡萄糖分子逆浓度差进入细胞。之后,葡萄糖再以易化扩散的方式扩散到细胞外,然后进入血液。因此钠和钠泵对单糖的吸收是必需的。

(二)蛋自质的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几乎全部被小肠吸收。氨基酸的吸收是主动的。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存在不同种类的氨基酸转运系统,分别选择性地转运中性、酸性和碱性氨基酸。这些转运系统多数与钠的转运耦联,机制与单糖转运相似,但也存在非钠依赖性的氨基酸转运。

小肠刷状缘上存在二肽和三肽转运系统。这类转运系统也是继发性主动转运,动力来自于H+的跨膜转运。进入细胞内的二肽和三肽可被胞内的二肽酶和三肽酶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再进入血液循环。

(三)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

在小肠内,脂类的消化产物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等很快与胆汁中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

由于胆盐有亲水性,能携带脂肪的消化产物通过覆盖在小肠绒毛表面的非流动水层到达微绒毛。在这里,甘油一酯、脂肪酸和胆固醇等又逐渐地从混合微胶粒中释出,并透过微绒毛的脂蛋白膜而进入粘膜细胞,而胆盐则被遗留于肠腔内。

长链脂肪酸及甘油一酯被吸收后,在肠上皮细胞的内质网中大部分被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并与细胞中生成的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形成后即进入高尔基复合体中,在那里,许多乳糜微粒被包裹在一个囊泡内。囊泡移行到细胞侧膜时,便与细胞膜融合,井被释出胞外,进入细胞间质,再扩散入淋巴。

中、短链脂肪酸及其甘油一酯是水溶性的,可以直接进入肝门静脉而不进入淋巴。由于膳食中的动、植物油中含有15个以上碳原子的长链脂肪酸很多,所以脂肪的吸收途径仍以淋巴为主。

进入肠道的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食物,一是来自肝脏分泌的胆汁。胆固醇的吸收受很多因素影响。食物中胆固醇含量越多,其吸收也越多,但二者不呈直线关系。食物中的脂肪和脂肪酸有促进胆固醇吸收的作用,而各种植物固醇(如豆固醇、β-谷固醇)则抑制其吸收。胆盐可与胆固醇形成混合微胶粒而有助于胆固醇的吸收,食物中不能被利用的纤维素、果胶、琼脂等容易和胆盐结合形成复合物,妨碍微胶粒的形成,故能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4、简述四种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答:

(1)促胃液素

促胃液素分泌部位是胃窦和十二指肠,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促进肝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促胃液素也可先引起胃酸分泌,后者通过作用于十二指肠粘膜,引起促胰液素释放而促进肝胆汁分泌。

(2)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分泌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主要作用是刺激胰液中水和HCO3-分泌,也有一定的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抑制胃的运动和分泌。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胆管系统而非作用于肝细胞,因此,它引起胆汁的分泌量和HCO3-含量增加,而胆盐的分泌并不增加。

(3)缩胆囊素

缩胆囊素分泌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在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和脂肪等作用下,小肠上部粘膜内的I细胞释放的缩胆囊素,可通过血液循环兴奋胆囊平滑肌,引起胆囊强烈收缩。缩胆囊素对Oddi括约肌则有降低其紧张性的作用,因此可促使胆囊胆汁大量排放。

缩胆囊素对胆管上皮细胞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胆汁流量和HCO3 的分泌轻度增加。

缩胆囊素也促进胰酶分泌。

(4)抑胃肽

抑胃肽分泌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主要作用是抑制胃液的分泌和胃的运动,促进胰岛素分泌。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P76

2、基础代谢率: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率。P78(基础状态指人体处于①清晨、清醒、静卧;②精神安宁;③室温保持在20~25℃;④空腹(禁食12h);⑤体温正常。能量代谢率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

3、体温:生理学上指心脏、脑、肺和腹腔器官的温度(即深部温度)。P79

4、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指由于食物引起机体额外增加产热量的现象。P78

二、填空题

1、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剧烈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P80

2、正常成人腋窝温度为36.0~37.4 ℃;口腔温度为36.7 ~37.7 ℃;直肠温度为

36.9 ~37.9℃。P79

三、A型题

1、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左右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C)P80

A、辐射散热

B、对流散热

C、发汗

D、传导散热

E、不感蒸发

2、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C)P77

A、环境温度

B、精神因素

C、肌肉活动

D、进食

E、年龄差异

四、B型题

(1~3题备选答案)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皮肤蒸发散热

E、呼吸道蒸发散热

1、用冰袋、冰帽使高热病人降温属于(A)P80

2、通风降低室内温度属于(C)

3、酒精擦浴降温属于(D)

五、X型题

1、机体的散热器官有(ABCD)P80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泌尿道

E、内脏

2、成年女子基础体温的特点有(ABCE)P79

A、体温变化与孕激素有关

B、月经期较低

C、排卵日最低

D、同龄男子体温略高

E、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

六、简答题

1、何谓能量代谢?影响因素有哪些?P76

答:通常把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统称为能量代谢。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有:①肌肉活动:最显著;②精神活动:处于紧张状态时显著增加;③环境温度:以在20~30℃的环境中最为稳定;④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蛋白质30%,糖6%,脂肪4%,混合性食物10% 。

2、影响体温变动的生理因素有哪些?P79

答:①昼夜变化:清晨2~6时最低,下午1~6时最高,但昼夜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②性别:成年女性较男性均高约0.3℃;且随月经发生周期性变化;③年龄:一般来说,儿童高于成人,老年人又略低于成人;④肌肉活动和精神因素:测体温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放

一、名词解释

1、排泄:指机体将代谢终产物、过剩及有害的物质,经血液循环,通过排泄器官排至体外的过程。P84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力量与阻碍肾小球滤过的力量之差,即: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P85

3、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P86

4、重吸收:指小管液中的水和溶质被上皮细胞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P86

5、肾糖阈:指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正常为8.88~9.99mmol/L。P87

6、渗透性利尿:指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将增加的利尿方式。P90

7、水利尿:指由于大量饮入清水引起的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P90

8、尿潴留:指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的现象。P93

9、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P93

二、填空题

1、尿的生成分三个基本环节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P84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P85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有肾血流量的改变、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和滤过压的膜改变。P89-90

4、影响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有小管液溶质质浓度、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P90-91

5、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受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的调节,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血容量减少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P91

6、肾小管和集合管主要分泌H+ 、NH3 和K+ 。P87-88

7、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近端小管,正常情况下在该处完全被重吸收的物质是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P86

8、酸中毒时,肾小管泌H+活动增多或加强,而泌K+活动减少,可使血K+ 高血钾。P88-89

9、当血中Na+ 浓度降低或K+ 浓度升高时,醛固酮分泌增多。P92

10、每昼夜尿量长期保持在2.5L以上,称为多尿;每昼夜尿量介于0.1~0.5L之间,称为少尿;每昼夜尿量不足0.1L,称为无尿。P92

三、A型题

1、直接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激素是(B)P90-91

A、醛固酮

B、抗利尿激素

C、甲状旁腺素

D、肾素

E、肾上腺素

2、醛固酮作用的主要部位是(D)P91

A、近端小管

B、髓袢

C、远曲小管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E、集合管

3、肾的功能最重要的是(A)P84

A、排出代谢终产物

B、排出多余或无用物质

C、分泌肾素

D、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4、正常情况下,影响尿量的最主要因素是(C)P87、90、92

A、肾血流量

B、有效滤过压

C、抗利尿激素

D、醛固酮

E、小管液溶质浓度

四、B型题

(1~3题备选答案)

A、近端小管

B、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C、远曲小管

D、髓袢

E、集合管

1、正常情况下决定尿量的主要部位是(B)P87

2、肾小球滤过液中,大部分溶质重吸收的部位是(A)P86

3、抗利尿激素作用的主要部位是(B)P87、91

五、X型题

1、下列物质中,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有(ABD)P87、88

A、NH3

B、H+

C、尿素

D、K+

E、肌酐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ACDE)P89、90

A、肾血流量

B、血糖浓度

C、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D、滤过膜通透性

E、有效滤过面积

3、大量饮水引起尿量增多的原因有(ACDE)P90、91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醛固酮分泌增多

C、循环血量增多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E、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4、急性大失血时,尿量减少的原因错误的是(ACE)P91、92

A、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

B、肾血流量减少

C、醛固酮分泌减少

D、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E、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六、简答题

1、简述尿生成的过程。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1)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生成原尿);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P84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①肾血流量的改变;②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③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面积和通透性)。P89、90

(3)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有:①小管液溶质浓度;②抗利尿激素;③醛固酮;④球—管平衡。P90-92

2、简述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分泌调节。

答:抗利尿激素释放的调节:

(1)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生理情况下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的重要因素。

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及其周围区域存在渗透压感受器,这些细胞对血浆晶体渗透压、尤其是对NaCl浓度的改变非常敏感。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兴奋渗透压感受器,使视上核和室旁核细胞分泌、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相反,大量饮清水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上述刺激作用减弱,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甚至停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多,以排出体内过剩的水分。这种由于一次性的大量饮清水,反射性地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而引起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临床上常用它来检测肾的稀释能力。

(2)循环血量减少

循环血量减少时,对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壁上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同时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二者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的冲动减少,反射性地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增多,水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有利于血容量和血压的恢复。反之亦然。P90-91

醛固酮的分泌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导致血管紧张素产生增多,血管紧张素III和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多。

(2)血K+ 浓度升高和(或)血Na+ 浓度降低

血K+ 浓度升高和(或)血Na+ 浓度降低,均可直接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反之,则使醛固酮分泌减少。P91-92

3、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尿量明显增多。这是因为大量饮清水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抑制渗透压感受器,使视上核和室旁核细胞分泌、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甚至停止,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多,以排出体内过剩的水分。这种由于一次性的大量饮清水,反射性地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而引起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P90

4、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糖尿和尿量增多?

答: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具有一定限度。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为8.88~9.99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超过了肾糖阈,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已达到极限,葡萄糖不能全部被重吸收而随着尿液排出,导致糖尿。P87

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超过了肾糖阈,小管液中葡萄糖不能全部被重吸收,引起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增多,小管液渗透压升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加。P90

5、机体发生酸中毒时,血K+浓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机体发生酸中毒时,血K+浓度将升高。因为:泌K+和泌H+都是与Na+的重吸收耦联,故Na+-K+交换和Na+ -H+交换具有竞争抑制作用。在酸中毒情况下,Na+ -H+交换增多,而Na+-K+交换减少,机体排K+减少,导致高血钾。P88-89

第一章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指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P96

2、近点:指把眼作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P98

3、双眼球会聚:指当双眼注视一个由远移近的物体时,两眼视轴同时向鼻侧会聚的现象。P98

4、瞳孔对光反射:指瞳孔的大小随光线强弱而改变的反应。P98

5、暗适应:指人从明亮处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的现象。P101

6、视力:即视敏度,指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或分辨物体上两点最小距离的能力。P101

7、视野:指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P101

二、填空题

1、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双眼球会聚。P98

2、视锥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部,其功能是接受强光刺激和辨别颜色;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周边部,其功能是接受暗光刺激。P100

3、如果维生素A长期摄入不足,将会形成夜盲症;而色盲绝大多数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P100

4、正常情况下,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两条,即气传导和骨传导。P103

5、听骨链在声波传导中的作用是使振动幅度降低,振动强度升高。P102

6、高频声波主要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振动,低频声波主要引起耳蜗顶部基底膜振动。P103-104

三、A型题

1、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C)P98

A、延髓

B、脑桥

C、中脑

D、下丘脑

E、脊髓

2、视觉器官中可调节眼折光力的是(C)P97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瞳孔

3、视紫红质的合成需要(A)P100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K

4、正常人视野,由小到大的顺序是(D)P101

A、红、绿、蓝、白

B、绿、蓝、白、红

C、蓝、白、红、绿

D、绿、红、蓝、白

E、白、蓝、红、绿

5、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是(C)P103

A、20~200Hz

B、20~2000Hz

C、20~20000Hz

D、200~20000Hz

E、200~2000Hz

6、乘飞机上升或下降时,做吞咽动作的生理意义是(D)P103

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

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

C、调节中耳与内耳之间的压力平衡

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

E、调节外耳与内耳之间的压力平衡

四、B型题

(1~4题备选答案)

A、眼球前后径过短

B、眼球前后径过长

C、晶状体弹性降低

D、眼的折光不变

E、角膜经纬曲率不一致

1、远视眼是由于(A)P99

2、近视眼是由于(B)

3、散光是由于(E)

4、老视是由于(C)P98

(5~8题备选答案)

A、感音性耳聋

B、传音性耳聋

C、高频听力受损

D、低频听力受损

E、听力不受影响

5、全耳蜗病变导致(A)P104

6、鼓膜穿孔导致(B)P104

7、听骨链破坏导致(B)

8、耳蜗顶部病变引起(D)

五、X型题

1、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有(ABCD)P96-97

A、适宜刺激

B、换能作用

C、编码作用

D、适应现象

E、“全或无”现象

2、关于视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CE)P100

A、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

B、其感光物质是紫红质

C、感受强光刺激

D、与夜盲发生有关

E、能分辨颜色

3、关于视力的叙述,正确的有(ABCE)P101

A、眼分辨物体上两点最小距离的能力

B、可用视角的大小判断

C、正常视力的视角为1分

D、视角越小视力越差

E、视角越大视力越差

六、简答题

1、眼的折光异常有哪几类?其产生原因各是什么?如何矫正?P99

答:眼的折光异常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近视产生原因是因为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之前。应配戴适宜凹透镜矫正。

远视产生原因是因为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力过弱,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之后。应配戴适宜凸透镜矫正。

散光产生原因是因为角膜经纬线曲率半径不一致,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应配戴与角膜经纬线曲率相反的圆柱形透镜矫正。

2、声波是如何传入内耳的?P103

答: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与骨传导两种途径传入内耳的,正常情况下,以气传导为主。(1)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这种传导途径称为气传导(air conduction),也称气导。气导是引起正常听觉的主要途径。

(2)骨传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这种传导途径称为骨传导(bone conduction),也称骨导。在正常情况下,骨导的效率比气导的效率低得多。

3、前庭器官包括哪些?各自有何生理功能?P104-105

答:前庭器官由前庭(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在维持身体的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

前庭功能:产生头部位置或变速运动感觉,同时反射性地调节躯体肌肉的紧张性引起的姿势反射,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半规管的功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其适宜刺激是正负角加速度运动。产生旋转感觉并引起姿势反射,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第十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胆碱能纤维:指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P110

2、肾上腺素能纤维:指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P110

3、胆碱能受体:指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P110

4、肾上腺素能受体:指能与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结合的受体。P111

5、M样作用:即毒蕈碱样作用,指乙酰胆碱与M样受体结合后,主要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如心脏活动抑抑制,支气管、消化道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汗腺分泌增多,骨骼肌血管舒张等。P110

6、牵涉痛:指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P115

7、牵张反射: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P117

8、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肌肉快速而明显的缩短,如膝反射和跟腱反射。P117

9、脊休克:指当脊髓与高位脑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的现象。P117

10、去大脑僵直:指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P118

二、填空题

1、神经元是由胞体和突起组成。P108

2、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大脑皮质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条件反射。P111、P123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有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相对不疲劳性。P108

4、化学性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P108

5、胆碱能受体分为毒蕈碱受体(M受体),烟碱受体(N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α受体和β受体。P110-111

6、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产生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放传出冲动;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使机体保持觉醒状态。P112-113

7、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P117

8、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存在于肌肉中的肌梭。肌紧张是姿势反射的基础。P117

9、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P118-119

10、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P123

三、A型题

1、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D)P109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内

C、突触囊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突触后膜对Na+、K+,特别是对K+的通透性提高

E、突触后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2、关于兴奋在中枢传递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C)P112

A、双向传递

B、不易疲劳

C、中枢延搁

D、不能总和

E、刺激停止后,传出冲动也立即停止

3、乙酰胆碱不是以下哪个部位的递质(A)P110、115

A、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神经—肌接头

E、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4、关于脊休克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P117

A、脊髓突然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暂时丧失

B、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均可逐渐恢复

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

D、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控作用

E、反射恢复后,第二次横切脊髓不再导致休克

5、人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A)P122

A、延髓

B、脑桥

C、下丘脑

D、小脑

E、大脑

6、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P123

A、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强化

B、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

C、建立后可以发生消退

D、数量有限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

名词解释: 1、兴奋—收缩偶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 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09、11 2、乳酸矛盾现象:高原服习后大肌肉群训练时最大血乳酸浓度减少的现象。 09、10、11、12 3、运动单位:一个人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09 4、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09、11 5、超量补偿:训练课后若安排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在机体结构和机能重建完成后,运动中所消耗的能 量等物质以及所降低的身体机能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称做“超量补偿或“超量恢复。 07、09、10、11 6、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可产生兴奋,通过中枢调节动脉血压,使心脏的活动不致于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为减压反射。09 7、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即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汞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09 8、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 质。09 9、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 氧耗。09、10、11 10、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 种非常难受的感觉,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精神低落,实在不想继续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09、10、11、12 11、青春性高血压:儿童少年从青春期开始到性成熟时期,由于性腺与甲状腺分泌旺盛,同时血管发育落后于心脏,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期高血压。07、10、11 12、窦性心率:特殊传导原统中以窦房结的自律细胞且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起博点,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率。10 13、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指人们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10 14、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10、11、12 15、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机体所设取得氧量也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10、11、12 16、通气/血流比值: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之间的比值。(Va/Qc)10 17、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11(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每分心

运动生理学资料

绪论 兴奋和兴奋性 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称为兴奋,本质是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机体或组织细胞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反应与适应 在受外界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供能变化,称为反应;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供能、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变化,称为适应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ATP 生物体内直接的供能物质,由含氮碱基(腺嘌呤)与戊糖(核糖)构成的腺苷与3个磷酸基团结合而成,由于脱去两个磷酸酯键而释放能量。在机体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 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 稳态; 供能物质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他营养物质参与其化学反应 ATP 的生成过程及三大供能系统 1. 磷酸原供能系统,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供能化合物,大多数一CP 的形式存在,含量是ATP 的4到5倍,但是CP 释放的能量不能直接 给生物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C ATP CP ADP lsjm +??→?+ 、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也可称为ATP-CP 供能系统。 2. 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无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有氧代谢过程 3. 有氧氧化,其是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三大营养物质最终分解为2CO 和O H 2. 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第二章 肌肉活动 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肌肉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和收缩性 引起兴奋的三个基本条件 1. 一定的刺激强度、 2. 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3.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在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具有引起组织细胞兴奋临界强度的刺激 时值: 以二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肌肉是由肌细胞组成,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结构和功能单位

运动生理学作业试题答案

1. 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 解释课堂上讲授的生命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可以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能力) 适应性:生物体在客观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应激性,生殖 3. 什么是神经调节?什么是体液调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神经系 统完成)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过程。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4. 什么是生物节律?如何分类? 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可按其发生的频率高低分为三大类: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近似昼夜节律:指24小时± 4小时区间的生物节律如体温变化,激素浓度变化。超日节律:指周期小于20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心率、呼吸等节律。 亚日节律:指周期大于28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女性月经周期等。又可分为近似周、月、年节律。 作业2 1. 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一一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如:视锥细胞 感受器官一一是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体构成的器官。如:眼、耳其感受器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内,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构成。其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当头部位置改变,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引起有关肌肉紧张变化,同时产生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 2. 什么是位觉?位觉的感受器是什么?位于哪里?它们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概念: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包括直线加速度运动和角加速运动)时引起的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感觉)。 3. 解释前庭反射与前庭稳定性。 前庭反应是指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如眩晕、恶、呕吐和各种姿势反射等,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射。 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的能量代谢【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一、概念题 1.能量代谢 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2.生物能量学 答:生物能量学是研究与生命现象相伴的活体内能量的进出和转换的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正进行着与活体能量转换有关的生物膜、肌肉(收缩性蛋白质)和酶合成的本质的探究,以及以ATP为中心的活体的能量流通机理的研究。 3.磷酸原供能系统 答:磷酸原供能系统是指ATP、AD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磷酸原系统在代谢过程中不需要氧的参与,能瞬时供应能量。 4.糖酵解供能系统 答:糖酵解供能系统是指糖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并产生乳酸的过程。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答: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细胞在生命活动中首先以糖类作为有氧氧化的燃料,机体糖供应相对不足时再消耗脂肪,仅在糖及脂肪均相对不足时蛋白质才作为有氧氧化的底物。 6.基础代谢率 答: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通常以kj/(m2·h)来表示。 7.能量代谢的整合 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8.最大摄氧量 答: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它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代;(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 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部代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和能量代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在机体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 1、生物体物质代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 2、基础代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单位时间的基础代称为基础代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 源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3)急性运动中能代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3) 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 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的 应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练习;(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如: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3)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生的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如:一些静力性运动。4、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和生理特征。

浙江2020年10月自考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运动生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8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刺激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可引起( )。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C.局部电位 D.阈电位 2.不同的肌肉收缩方式中,产生肌力最大的是( )。 A.拉长收缩 B.缩短收缩 C.等长收缩 D.单收缩 3.血浆蛋白中,数量最多的蛋白是( )。 A.白蛋白 B.球蛋白 C.纤维蛋白 D.血红蛋白 4.下列各部分中,氧分压最高的是( )。 A.肺泡气 B.静脉血 C.动脉血 D.组织 5.男子最大吸氧量的峰值出现在( )。 A.15-17岁 B.18-20岁 C.20岁之后 D.15岁之前 6.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是( )。 A.窦房结 B.房室交界 C.房室束 D.浦肯野纤维 7.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 A.心肌细胞有自动节律性 B.心肌细胞之间有闰盘 C.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 D.心肌细胞不受神经支配 8.最重要、最经济及快速的能源物质是( )。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9.对滤液重吸收最多的部位是( )。 A.近球小管 B.髓袢 C.远球小管 D.集合管 10.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是( )。 1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A TP 11.跳水运动中的转体动作,其反射的基础是( )。 A.牵张反射 B.翻正反射 C.旋转运动反射 D.状态反射 12.用引体向上动作训练上肢肌肉力量,该练习是( )。 A.等张练习 B.等长练习 C.等动练习 D.离心练习 13.人体中的绝大部分钙,存在的部位是( )。 A.肌肉 B.肝 C.血液 D.骨骼 14.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比毛细血管壁大( )。 A.10倍 B.15倍 C.20倍 D.25倍 15.比赛前由于兴奋过度进而引起超限抑制,此状态为( )。 A.准备状态 B.起赛热症 C.起赛冷淡 D.非稳定状态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 15分) 16.通常情况下,伸肌的时值比屈肌的时值短。( ) 17.动作电位的成因是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 ) 18.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末梢保持原有的髓鞘。( ) 19.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是肌丝中的调节蛋白。( ) 20.快、慢肌之间在收缩速度和力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21.ABO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 ) 22.营养物质在消化管的各段中都可以被吸收。( ) 23.头面部感觉冲动投射到大脑皮质呈左右交叉。( ) 24.血红蛋白和一氧化碳的亲合力是氧气的210倍。( ) 25.人体的肌糖原是糖原贮备的最大部分。( ) 26.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方面起重要作用。( ) 27.视觉冲动传到大脑的过程中是左右交叉的。( ) 28.中间神经元在脊髓组成中属于白质部分。( ) 29.激素在对组织细胞的作用中,仅仅起化学信使作用。( ) 30.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即功率。( ) 2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 6、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 第二章骨骼肌肌能 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4、试述神经- 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5、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 6、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 7、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8、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 9、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10、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

12、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 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6、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 第四章循环机能 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5、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 6、反应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 第五章呼吸机能 1、呼吸是由那三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呼吸形式有几种?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的变化而改变呼吸形式? 3、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 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16.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7、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 18、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19、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 2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21、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及一次机械性收缩。

小学生生理卫生知识教育

小学生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讲一些关于女性方面的生理卫生知识。对于女人来说,每个人都必须经历青春期,但青春期应该注些什么问题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讲解: 一、对月经的认识 对于每个女人来说,每个人都必须经过青春期,一旦进入青春期就有了月经,月经有可能25天来一次月经,也有的人是35天来一次月经,只要有规律就不属于异常,还有因少女初潮,卵巢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可能会出现月经紊乱,不规律的现象,此时不要恐慌,这也不属于月经异常,等到一两年卵巢功能发育成熟,月经周期就会变得有规律。 女子的月经大约是3-5天,2-8天的也不少见。一般行经的规律第一天经血不多,第二、三天增多,以后逐渐减少,直到经血干净为止。有的人经血干净了以后,过一两天又来了一点,欲称“经血回头”,这也不是病,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有的女子经期长达10天,甚至20天,月经淋漓不尽;有的经期极短,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常的,应及时去医院妇科做检查。 二、月经来应该注意些什么 1、保持平衡的心态。 2、用干净清洁的卫生巾。 3、经常清洗阴道。 4、不吃偏凉的食物,不用凉水洗头或洗澡。 5、不吃刺激性食物。 三、女生如何自我保护呢? 独自一人或少数几人在外,遇事先要冷静,不可乱了方寸。 1、无论在家或住校,最好不要一个人出门,更不要一个人或少数几个女同学招手搭便车。 2、不要一个人或少数几个女同学到河边、树林等偏僻的地方去看书、复习或散步。 3、衣着不要穿得太暴露。 4、提高警惕性,防范以恶意出现的坏人,也要警惕以“善意”出现的“好心人”。 5、如果在街头看到有小偷或坏人,要冷静机智,等到自身安全后再报警去管,不要太直接,以免受到恶人伤害。 6、最重要的是女孩子一个千万不要在外面喝酒,喝醉酒是最容易出事了! 对待朋友或陌生人,热情的你要谨记:善良也需要理智。 7、如果你曾经上网聊天,不要去见网友。非见不可的话,要说明实情征求父母同意,最好由家长陪同,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8、如果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或同学突然找你,要先通过其他朋友了解他(她)的近况,不要轻易借钱或跟他(她)出去。 9、主动跟你搭话的陌生男子,不要理他,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10、在生疏的地方问路时,不要独自跟着愿意带路的人走。 11、不要贪图小便宜,对熟人(不专指亲戚)异常的殷勤要小心。信任你的父母和老师,主动找他们谈心事,是个好办法。 12、与父母闹别扭时,千万不可赌气离家出走!

运动生理学本科第学期作业题答案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第九章运动训练的若干问题的生理学分析 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C,D,D,B,A, B,B,A,B,B, (BD),B,B,D,B, 三、填空题 1.超负荷和渐增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可逆性原则,个别对待原则 2.45%VO2max,100~120次.min-1,10~30min 3.15min,2~3min 4.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 5.强度,时间,密度,数量 6.潜力大,动员快,恢复快 7.适应 8.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答:超负荷原则是运动训练中采用的生理负荷量应超过已适应的负荷进行训练的原则。渐增负荷原则:指运动训练中负荷的增加必须遵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 应用意义与方法:在运动训练中,随着训练的进行,机体产生相应的良好适应,运动水平得到提高,这时机体对原来的训练负荷已逐渐适应,如果不增加负荷,就不能引起新的适应性变化。所以训练中应在适应原负荷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使机体经常在超负荷的条件下训练,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不断提高功能能力。如Fox提出负荷到“8”训练到“12”。 2答:准备活动是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正式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①适度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内分泌活动。 ②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从而有效地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使机体在正式运动开始时能尽快发挥最佳工作能力。 ③使体温升高,提高酶活性,加快生化反应进行。实验证明体温每升高1℃,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增加13%。肌肉温度升高2℃时,肌肉收缩速度约增加20%。可降低肌肉粘滞性,增强弹性,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并预防运动损伤。 ④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 ⑤调节不良赛前状态。 影响准备活动效应的因素: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内容、形式以及与正式练习的间隔等因素。①强度为最大吸氧量45%或心率为100-120次.min-1; ②时间10-30 min为宜; ③内容、形式:根据项目的特点、季节气候、运动员训练水平及个性特点等。 ④与正式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5min,体育教学课中以2~3min为宜。 3答: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是运用生理学方法与指标,对训练计划、训练质量、训练效果及运动员的功能与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的动态监测与评价的过程。分为实验室监控和现场监控两种常用的方法。 实验室监控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生理学测量系统对训练方法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能力进行定量监控的方法。现场监控法是指在训练场馆对实际训练计划、训练效果和训练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实施控制的方法。以期优化训练方案与方法,提高运动能力、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加速机体的恢复,有科学依据地辅助教练员实施训练控制,达到预期训练目标。 4答:运动训练生理评定的原则有①量化原则:是指选择生理学中的定量指标,客观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②定性原则:是对对运动员某些主观感觉很难准确量化的指标,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疲劳程度和自感用力量度等。 ③综合评定原则:指综合、整体地选择评价指标,全面地反映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状态与功能水平。 训练实践中运动心率的测评:运动心率是运动训练中应用最普遍、最简单的生理监控与评定指标之一,常采用遥测心率法进行运动心率的测量与评价。 在训练实践中通过测定运动员相对安静、定量负荷、极量负荷状态下及恢复过程的心率及其变化,与优秀运动员或一般人进行对比来进行评价。 运动员的心率变化具有显著特征,安静时的心率低,可动员的潜力大;进行定量负荷训练时,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心率反应小;运动后恢复快。 所以心率指标在运动实践中常用作:①运动强度指标;②评价训练水平;③评价恢复水平;④评价功能状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0-22章)【圣才出品】

第10章肌肉力量 1.有没有只增长力量,不长或少长体重的力量训练方法?其机制是什么? 答:略. 2.利用肌肉结缔组织的弹性力学特征,来增大肌肉力量的方法与原则? 答:(1)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①超负荷原则 超负荷是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②专门化原则 力量训练的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 ③安排练习原则 a.练习顺序 力量训练是由多种练习组成并由多块肌肉完成的训练,要考虑不同肌群的练习顺序。 b.训练节奏 训练节奏是指力量训练时的强度、运动负荷和训练频度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的要求。 (2)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 ①等长练习 等长练习又称静力训练法,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此种方法可以使肌肉在原来静止长度时做紧张用力,也可以在缩短一定程度时做紧张用力。 ②等张练习

等张练习是指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其特点是收缩时张力一旦大于负荷时,张力就保持不变,紧接着出现向心缩短,故称等张练习。 ③等速练习 等速练习又称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④超等长练习 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肌肉爆发力的训练上。训练中常采用的“多级跳、跳深”等练习均属于此类方法。 3.拉长收缩练习为什么比缩短收缩练习肌肉力值大?其机制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答: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拉长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拉长收缩产生的力量比缩短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在最大用力收缩时拉长收缩产生的张力比缩短收缩大的原因有: (1)牵张反射,在拉长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2)拉长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同时肌肉中的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力。而缩短收缩时,只有可收缩成分肌纤维在收缩时产生克服阻力的肌肉张力。肌肉在缩短收缩时,一部分张力在作用于负荷之前,先要拉长肌肉中的弹性成分。一旦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充分拉长,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才会作用于外界负荷上。因此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有一部分是用来克服弹性阻力的,这就使实际表现出来的张力小于实际肌肉收缩产生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本文档一共有78页,绝对是首都体育学院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各位,祝各位考试顺利)

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1静息相(处于极化状态,即静息电位状态)2去极相(首先C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叫去极化。C膜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叫反极相)3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从顶点快速下降,膜内电位由正变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曲线的下降芝,叫复极化时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和下降支持续时间都很短,历时不超过2毫秒,所记录下的图形很尖锐,叫锋电位。锋电位之后还有一个缓慢的电位波动,这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叫后电位 C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终结过程成为;= 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C内。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质网对CA再回收。 1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为阙刺激)2刺激的作用时间(足够时间)3刺激强度变化率(刺激电流由无到有或由大到小的变化率)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分四种。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引起身体运动。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出现在后。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收缩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又叫等张收缩。是做功的=负荷重量*负荷移动距离。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在此关节角度下杠杆效率最差,只有顶点处肌肉才可能达到最大力量收缩。例子:肱二头肌收缩使肘关节屈曲举起某一恒定负荷)2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叫--。有两种情况: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

运动生理学 答案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二.填空题 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表现五个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运动生理学中,对人体常用的实验测定方法有__运动现场测_法,实验研究法。 3、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 _物质代谢_和能量代谢___,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4、观察赛跑时血压的变化属_器官、系统水平研究。 5、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合成代谢,又有分解代谢。 6.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三.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B )。 A.生物学B.生理学C.动物学D.体育科学 2. 人体在一次练习、一次体育课或训练课所出现的暂时性功能变化称为(B )。 A. 应激 B. 反应 C. 适应 D. 兴奋 3.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C)。 A. 反射 B. 反应 C. 适应 D. 应答4.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D)。 A. 运动训练引起的形态变化 B. 运动训练引起的结构变化 C. 运动训练引起的生物化学的变化 D. 运动训练引起的机能变化及其调节 5.运动时人体的血压升高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B。反应C。反射 6.体育锻炼能导致人体血管硬化的速度减慢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B。反应C。反射 四.判断题 1、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而只能通过对人体实验测定,获得运动时人体各种功能发展变化的规律。(×)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 思考题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 6、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 7、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 第二章骨骼肌肌能 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4、— 5、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6、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 7、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 8、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9、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

10、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11、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 1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 13、、 14、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 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 6、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7、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 第四章循环机能 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 5、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6、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 7、反应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

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有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生理卫生课教案

爱国卫生运动 一、复习提要 重点复习免疫 二、内容提要 (一)除四害、讲卫生 1.四害:老鼠、臭虫、苍蝇、蚊子是传染疾病的媒介。 2.除四害的有效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掌握四害生长、繁殖、活动的规律,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方法。消灭四害要灭早、灭小、灭了,消灭四害孳生地。 (二)传染病的预防 1.传染病:由一定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群中传播的流行性疾病。 2.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3.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是指感染了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人或动物。他们的排泄物或分泌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把病原体传给健康人。 (2)传播途径:传染源把病原体传给健康人所经过的一定途径。如空气、水、食物、土壤、生物媒介等。 (3)易感人群:容易受某种传染病感染的人群如未出过麻疹的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针对传染病的三个环节,采取必要的预防措

施。 (1)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人必须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的流行。 (2)切断传染途径:讲究与传播因素有关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不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 保护易感者体育锻炼 增强易感者的抗病力生活规律 预防接种(三)免疫人体对异己物质的反应过程。 神经体液调节 麻疹病毒人体产生对抗麻疹的物质。 (异己物质)(特殊蛋白质) 抗原抗体 1.抗原:能引起人(或动物)体免疫反应的物质。 2.抗体:当抗原作用于人(或动物)体后,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产生的对抗原有反应的特殊蛋白质。 (四)人工免疫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一般分为两种方法: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抗原(菌苗、疫苗、抗体(抗毒素)

最新运动生理学模拟测试题(含答案)资料

运动生理学 模拟测试(1) 一、名词解释 1.自律性 2.心力储备 3.肺换气 4.乳酸阈 5.速度素质 6.疲劳 二、单项选择题 1.骨骼肌实现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肌原纤维 B.肌纤维 C.细肌丝 D.肌小节 2.剧烈运动时血浆的PH值()。 A.不变 B.趋于中性 C.趋于碱性 D.趋于酸性 3.从事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浆的容量和血细胞容量都( )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无明显变化 D.出现不同变化 4.血液属于() A.细胞学液 B.细胞外液 C.组织液 D.淋巴液 5.血小板的功能有() A.止血 B.释放免疫物质 C.保护间皮细胞的完整性 D.运输氧气 6.下列技术动作需要采取胸式呼吸的是() A.手倒立 B.单杠直臂悬垂 C.仰卧起坐的坐起阶段 D.吊环十字悬垂 7.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胃 B.小肠 C.食管 D.大肠 8.低血糖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器官是() A.心脏 B.脑组织 C.肾脏 D.骨骼肌 9.饥饿时,维持血糖恒定的主要途径是()

A.肌糖原的分解 B.肝糖原的分解 C.糖异生 D.抑制糖的分解 10.运动技能得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的动觉细胞与运动细胞之间建立()的神经联系。 A.暂时性 B.固定式的 C.永久的 D.开放式的 11.‘话梅止渴’原理是() A.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12.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后天获得的 B.具有固定反射弧联系. C.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可消退 D.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的暂时性联系 13.肌肉在作等长收缩时,肌张力()外加的负荷阻力。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一定 14.表示左右心室去极化时产生的电变化的是() A.P波 B.QRS波 C.T波 D.P- Q间期 15.剧烈运动时肾的变化表现为() A.肾血流量增加 B.肾血流量减少 C.肾血流量不变 D.肾小球重吸收增加 三、判断题 1.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因为兴奋性低的关系。() 2.心肌有‘全或无’式的同步收缩的特性,是因为室房结发放兴奋是一个个的有自动节律性的原因。() 3.心音反映心瓣膜关闭的机能。() 4.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其收缩效果最好,力量最大。() 5.耐力训练主要发展快肌纤维。() 6.毛细血管之所以能进行物质交换是因为毛细血管有通透性,血液通过毛细 血管壁才能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7.在体循环中,大动脉弹性越好,则收缩压稍降低,舒张压稍升高。()

最新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思考题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 6、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 第二章骨骼肌肌能 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4、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5、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 6、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 7、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8、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 9、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10、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 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

12、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 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6、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 第四章循环机能 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5、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 6、反应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 第五章呼吸机能 1、呼吸是由那三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呼吸形式有几种?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的变化而改变呼吸形式? 3、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