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景论文0

地景论文0

地景论文0
地景论文0

《富春山居图》空间构图与留园空间营造手法比较

建筑学院康世磊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代表作《富春山居图》空间构图与苏州留园空间序列营造手法,来探微山水画长卷构图布局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序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留园;山水画;空间序列

凡画之起结,最为紧要。一起如奔马绝尘,须勒得住,而又有住而不住之势。一结如万流归海,收得尽,而又有尽而不尽之意。

——清·王昱《东庄论画》

如果说,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则可称园林为时-空的艺术。园林既有做诗文的曲折结构文法,又有山水画的写意画趣,所以说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又是最直接的。

如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望可行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中国山水画(尤其是山水长卷)的透视是散点透视,是以视点的平行移动为准则,没有消失点,呈现出连绵不断的点,随着视线的移动,空间随之流动变化。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空间结构俯昂转折,景物多变,宏大磅礴,正是把中国长卷美学发展到了极致。

空间序列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问题。中国园林如同山水长卷一样,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然而山水画毕竟是借平面来表现空间的,而园林本身却是实实在在地空间艺术。这就是说它不仅可以从某些点上看具有良好的静观效果,而且从行进的过程中看又能把个别的景连贯成完整的序列,进而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即所谓的“步移景异”。苏州留园就是典型的代表。

下面试着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的长卷构图结构和苏州留园空间序列分析,探微山水画与造园的相互关系。

1 《富春山居图》长卷结构分析

《富春山居图》是元大画家黄公望八十二岁前后创作的富春江山水长卷,是中国长卷美学发展到巅峰的杰作。《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幅长近七百厘米的长卷。在后世流传中,长卷被烧为两段,前段五十一厘米(《剩山图》),目前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后面五分之四长约六百四十厘米(《无用师卷》),收藏在台北故宫。

图1. 1剩山图

图1. 2无用师卷

图1. 3 合璧复原图

《富春山居图》空间结构丰富多变,山峦起伏大开大合,或远或近,或俯或仰,如交响乐般起伏跌宕,富有节奏感(如图1.4)。

图1. 4

根据《富春山居图》的作画顺序,大致可以分为六段,现对其每一段空间结构进行解读。

图1. 5 结构分段示意图 1.1第一段

图1. 6 第一段 画卷是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起始,长篇巨制,拉开序幕,如同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开头的重音,庄严大气,有立刻震慑住人的视觉效果。从顶天立地的构图一路下左下倾斜,视觉从大山移转到一带丘陵的中景逐渐舒缓。最精彩的是该段结尾,视点忽然压低,画面三分之二的高度都是留白,只有下侧的洲渚台屿来承托上端全面的留白。由大山的“实”逐步进入水天一色留白的“虚”,形成了大开大阖的全卷开章明义的序曲。

1.2第二段

图1. 7 第二段 《富春山居图》第二段是整张画卷的主体群山,视觉推到与山面对面的特写。

群山以中央主峰为君位,两侧四周,群峰相互拱拜稽首。在该段结尾,护卫在主体大山左侧,群峰山头都向左转折,呼应下一段的结构。山坡下的一排树丛,以水平墨点重叠涂染,却都向右呼应主体大山,一即一离,向背间,使长卷乐章旋律,既承先,同时也在启后。

1.3第三段

图1. 8 第三段

《富春山居图》第三段连绵一带大山,却把视觉推远了,大山不是近在眼前,而是隔水相望,逐渐远去,山的棱线龙脉越推越远,一带山脚却绵延出近景的平沙舟渚。整个第三段承上启下,既拉深第三段壮阔的山景,又引出第四段收敛、平淡的舟渚。

1.4 第四段

图1. 9 第四段

《富春山居图》第四段是全卷笔墨最少的一段。基本上的构图,是以一根水平渴笔线条,一直通过空白。从第三段到第四段转换,同样是大开大合,如从春夏的富裕繁华转向秋景淡泊明净。

1.5第五段

图1. 10 第五段

《富春山居图》第四段一线平坡浅冈,构图上跨过第五张纸,连接着第五段的一片平沙。这是全卷最长的一段留白,天空高旷,视觉极为平坦开阔。在平沙

过后,忽然另起一孤峰,峻立陡峭,兀自屹立与江上。如大交响乐尾声来临之前最后一次高音合奏,再一次把人们推向视听的高潮。

1.6 第六段

图1. 11 第六段

第六段笔墨极少,一带远山,笔墨交相缠绕,一直延续到后面的大段留白,若最后一次高音的余音而绕梁不绝。

经上述六分段画卷的分析,可以得出《富春山居图》构图的空间序列大致为:

序景

发展 高潮 转折 收缩 结景 尾景(图1.12)。其开合手法真正做到了如清王昱《东庄论画》所述:“凡画之起结,最为紧要。一起如奔马绝尘,须勒得住,而又有住而不住之势。一结如万流归海,收得尽,而又有尽而不尽之意。”

图1. 12 空间序列示意图 2 留园空间序列分析

大型园林建筑空间序列组织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巧妙运用大小、疏密、开合等对比手法而使之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此外,还须借空间处理而引导人们循着一定程序依次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直至经历全过程。下面对留园的空间序列展开分析。

图2. 1 留园游线示意图

入口部分封闭、狭长、曲折,视野极度收束;至绿荫处豁然开朗,达到高潮;过曲谿楼、西楼时再度收束;至五峰馆前院又稍开朗;穿越石林小院视野又一次被压缩;至冠云楼前院则顿觉开朗;至此,可经园的西、北回到中央部分,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图2.2 留园空间开合分析

可以看出,留园的空间序列也可以分为:序景发展高潮转折收缩结景尾景(图2.3)。其中,入口小院可以称为序景,由入口折廊至绿荫这一段空间较为收缩,为发展部分;中部山水景区则为全园的高潮部分;曲谿楼至五峰仙馆段为转折;五峰仙馆至鸳鸯厅为收缩段;至鸳鸯厅北小院则再次达到一小高潮,为结景部分;过冠云楼则到园子北部,为整个园子的尾声。

图2.3 留园空间序列分析

3 总结

孙筱祥先生说:“中国绘画,不只满意于表现静态的空间,而且还进一步表现了动态的时间…..这种岛瞰动态连续风景画构图,与园林布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园林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所以许多原则与艺术手法与中国山水画布局基本上是相同的。”山水画中平行移动视点,移步观景的散点透视方法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园林布局借鉴了这种方法,构筑一种蜿蜒曲折的、步移景异的艺术特点,人在行进的过程中感受到景致不断的变化。而空间的转移、景致的变化都是以人的行为而发生转换,这种观赏方式是独具东方气质,呈现出与直线形设计的西方园林截然不同的观赏方式。

参考文献:

[1]蒋勋著,(元)黄公望绘.《富春山居图卷》[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2]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彭一刚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罗瑜斌,刘管平.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J].风景园林,2006(1):53—58.

[5] 杨帆,黄金玲,孙志立.景观序列的组织[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0(4):39—54.

[6] 华海镜,金荷仙.山水画论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J].浙江林学院报,1997(2):182—186.

[7] 张玲.中国山水画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12.

[8] 张玲. 论山水画空间艺术对文人园林的影响 [J].作家,2012(6):293—29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