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获取与加工图像》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获取与加工图像》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获取与加工图像》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获取与加工图像》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获取与加工图像》教案

件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9f14040224.html,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图片的获取与加工

会用光影魔术手软件对图片进行处理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并能够在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时用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行学习之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讨论,曾进学生学习的氛围,对知识的认知从感性认识提升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图片大小的改变及其格式的转换。

教学难点

图片大小的改变、格式的转换。

关键点

、获取图片的方式

2、图片格式的转换

教学准备

教师

编写教案,备课,熟悉教具,教学

学生

搜集平时获取图片素材遇到的问题,以便课上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

任务设计

、先让学生提出获取图片常遇到的问题(4分钟内)

2、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讲解(5分钟)

3、讲其余的知识(9分钟)

4、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举例法

教学流程

引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图片的获取方式→图片的加工和处理→小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上网,在网上会浏览到很多自己喜欢的图片和听一些好听的歌曲,并把它下载下来,保存在自己的QQ 空间或者是博客里,那你们是如何下载的呢?都用了些什么

《江畔独步寻花》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教案 本文是关于《江畔独步寻花》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2、背诵古诗。 重点: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过春天,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春天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二、初读古诗 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情况。 (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点评:读得声音响亮。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3、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做记号。 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读。 4、光把字音读谁,句子断对,还远远不够,要想把诗读出它的韵味来,必须要理解古诗。回忆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查注释,补省略,换词序,了解背景,联系上下文)

三、自学理解古诗 1、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四人小组之间利用这些方法,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懂的? (评: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去理解,) 预设:东:向东。倚:靠,拂面而来。懒困:懒洋洋的。 换词序:倚春风:怎样靠春风呢?能靠住吗?我们知道古人为了押韵,常常颠倒词序,我们只要交换一下两个词的位置就行了,春风倚。春风拂面而来。 补省略:春光懒困:明媚的春光里,人懒洋洋的。 一簇:一丛,形容花开得茂盛。 可:究竟,到底。 2、研读“可爱深红爱浅红? 师:可是究竟的意思。这是一个问句,作者在问谁?联系上下文(课题)问自己,他是怎样问的?爱,就是喜欢人,喜爱。这一句用自己的话说:究竟是喜欢深红的还是喜欢…… 师:让我们看看图,用补省略的方法,想象一下诗人眼中的桃花? 这深红的桃花像―――――――――。这浅红的像――――――――。 请生填。指名读。 3、指导读“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师:如果你是诗人,当你在春风中困意来时,全身懒洋洋,看到这大片鲜艳美丽的桃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 指导读出一种惊喜。 (2)走近些,看看深红的桃花如火,多艳丽,很美,再看这粉红的像天上的朝霞,粉嫩嫩的,也很美丽,究竟是深红的美丽,还是粉红的美呢?作者这时问自己:指导读:可爱深红爱浅红?读出疑问的语气。 (指名问:你能说清楚吗?),是啊,作者也说不清,究竟是深红的美丽还是粉红的美。它们在诗人的眼里都很美丽。用一个肯定的说法就是(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感受一下桃花的美丽。 四、说诗意 1、古诗学到这,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盐类的水解》教案

盐类水解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 “盐类水解”这一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盐类水解和盐类水解的应用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重点内容。教材在设计上先是通过活动与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有的是呈碱性、有的呈酸性而有的呈中性的感性认知,并通过讨论活动从宏观上认识并概括出盐的组成与其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与后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紧密相连。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弱酸、弱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它们与将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特征及移动原理,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溶液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这样的安排既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进行具体应用和再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 2.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3.能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4.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由宏观现象分析微观本质,揭示原因,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5.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与快乐 6.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学过程 [引入]问题情境 酸、碱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分别显示什么性?为什么? [过渡] 盐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呢? 1、盐的分类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生成的盐:①强酸强碱盐,NaCl、K2SO4 ②强酸弱碱盐,FeCl3、NH4Cl ③强碱弱酸盐,CH3COONa、K2CO3 ④弱酸弱碱盐,CH3COONa、(NH4)2CO3 2、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P79活动与探究 实验演示

10.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蔡祥辉 一、课时安排:2教时。 二、教学目的: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指导理清课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2.组织辩论形式的课堂活动,通过对孔子的言论的分析来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 四、教学方法:辩论活动课。 五、教学设想 1.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重点高中学生的需求。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打牢语言基础,更在于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开拓视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增加文化底蕴;高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所以,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2.本文是中学生在教材中第二次接触到的选自《论语》的文言文,又是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第一篇。由于《论语》以言论为主要体现样式,言论又涉及政治、文化、哲学及教育思想问题,少有故事情节,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枯燥。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对孔子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提出质疑,力求还孔子一个更具体生动的形象,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来正确认识孔子和把握本文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感性理性互动式”。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准备(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3.本文的语言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应该构不成太大的障碍。《论语》的语言比较简短。本文中有些常见虚词如“而”、“之”、“以”等用法已为学生所掌握,一些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第二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 第2课时盐类的水解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新课程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第二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的第二大部分。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教材编排上看---承前启后 承前:在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呈现酸碱性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的水解规律,既能促进学生认知层次上的阶梯式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进行具体而明确的应用。 启后:盐类水解的知识与本章第三节《沉淀溶解平衡》将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紧密相连,其相关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指导高三有关物质性质的检测及应用等知识的学习。 2、从知识结构上讲--完善体系 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之后的又一平衡体系,它们与将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共同构成了中学化学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的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你知道为什么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吗?希望在本节课上你学会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及理论推理获得盐类水解的原理。 (2)你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吗?希望在本节课上你能通过所获取的理论知识准确快速地判断哪些物质水解呈酸性,哪些物质水解呈碱性。 (3)你会用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来表示盐类的水解吗?希望在本节课上你能学会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 (1)你掌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技巧吗?希望在小组合作实验与讨论的过程中,你能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与探究。 (2)你会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及合理的理论分析归纳出有效的定义及规律吗?我想,在本节课上,你绝对可以掌握,同时,自己的文字归纳能力也会得到一定锻炼。 (3)在化学理论的学习上,你能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吗?本节课会教给你一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你能感觉到探究学习的奇妙吗?你能发现实验的神奇吗?在这节课上,你能感受到化学学科的真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并注定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及规律。 2、难点:探究并解释盐溶液酸碱性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 1、知能有积累:高二学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通过前一阶段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溶液pH 等知识,且具备了分析溶液中粒子微观行为的能力,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提。因此,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掌握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形成多角度审视、评价人物,深度阅读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 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教学方法: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朗读法,讲解法,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简介孔子与《论语》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朗读疏通课文 1、教师范读,扫除文字障碍。 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颠diān 兕sì柙xiá椟dú 2、学生齐读全文,并且对照文后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师引导学生落实实词和文言句式。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于颛臾有事 (2)求,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列:职位 (4)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佐 (5)有国有家者国:国家家:大夫的封地 (6)萧墙之内:鲁国宫廷内部 (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服:归顺来:使……来 四、布置作业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一、听歌导入。 多媒体听歌《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好听吗?春天有哪些美丽景色,谁来说一说?(绿色的小树、红色的花朵等) https://www.doczj.com/doc/9f14040224.html,/v_show/id_XMzEzMjU3NTg4.html 二、初读感知。 1、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出示诗题:《江畔独步寻花》) 2、听视频诵读古诗。人家读得好吗?你们想自己试试读一读吗?https://www.doczj.com/doc/9f14040224.html,/pjhzhxb/7909270 3、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可以采用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3、师范读,教学生有节奏的读古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3、生练习有节奏的读古诗。(指名读) 4、再读古诗,有节奏的、有感情的读。(采用多种形式读)

三、分组学习,体会入境,朗读感悟。 1、学生分小组讨论古诗中都描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https://www.doczj.com/doc/9f14040224.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B%A8&in=32494&cl=2&lm=-1&st=-1&pn=10&rn=1&di=28315 122258&ln=1997&fr=&fm=result&fmq=1329805005387_R&ic=0&s=0 &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 https://www.doczj.com/doc/9f14040224.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B%A8&in=31976&cl=2&lm=-1&st=-1&pn=3&rn=1&di=713874 72630&ln=1997&fr=&fm=result&fmq=1329805005387_R&ic=0&s=0& 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3&-1& di71387472630&obj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9f14040224.html,%2F2007-10-16%2F2007101691053215_2.jpg&fromURLhttp%3A%2F%2Fwww.nipi https://www.doczj.com/doc/9f14040224.html,%2Fshow%2F3%2F40%2F75cfef5d866fd6d6.html&W1161&H11 92&T6502&S230&TPjpg https://www.doczj.com/doc/9f14040224.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DD%BA&in=14227&cl=2&lm=-1&st=-1&pn=2&rn=1&di=195280 34550&ln=2000&fr=&fm=result&fmq=1329805463826_R&ic=0&s=0& 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2&-1& di19528034550&obj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9f14040224.html,%2Fupload% 2Fattachments%2Fmonth_0907%2F20090723_536137077d5c551476e47 ScPTOdIh043.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9f14040224.html,%2Fsho

公开课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公开课盐类的水解教学 设计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集体备课教案高2020级化学组

教材先提出盐溶液的酸碱性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组成的关系,再通过微观分析得出其本质原因。针对这一内容组织形式、结合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解决问题的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知识和平衡移动原理知识,本节课适合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根据概念的分类和学习的认知学心理,概念的形成要通过具体的例证进行概念感知、对例证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在此基础上舍弃非本质特征、提取其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综合上述两点,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质疑――理论讲解――交流应用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场地:高2020级(17)班 实验器材:试剂瓶、烧杯、玻璃棒、pH试纸等 本节课将用到 白板,白板笔,计算机,投影仪,图片,课件PPT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强酸强碱盐:中性 强酸弱碱盐:酸性 强碱弱酸盐:碱性 二、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1、理论分析:CH 3 OONa溶液(显碱性): CH 3OONa=CH 3 OO—+Na+ + H 2 OH++OH— CH 3 COOH 2、盐类水解的定义 3、实质 4、规律 5、条件 6、特征 三、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①一般用,不用气体或沉淀符号; ②多元弱酸根分布写,以第一步为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被蜂蛰伤莫大 意——大妈差点送了 命! 某日上午10点左右,家 住市区的李大妈与邻居 一起到附近山上采槐花 时,不慎被蜜蜂蜇伤, 当时她并未在意,以为 没什么大碍。 回家后,李大妈感到被 蜇处疼痛加剧、呼吸困 难、意识模糊,家人急 忙拨打急救电话,医生 对症处理,经过治疗, 李大妈才脱离危险。 【问】为什么Na2CO3溶 液、NaHCO3溶液、肥皂 水可以消除疼痛? 探究2:盐溶液是否一定 呈中性? 【演示探究】实验内 容:室温下,用PH试纸 测以下5种盐溶液的pH 值,确定它们的酸碱 性。 【质疑】盐,既不会电 离出H+,也不会电离出 OH-,为什么也会显示出 不同的酸碱性?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 题:盐类的水解 【质疑】如果盐不同, 则情况可能不同,我们 就先以CH 3 OONa溶液(显 碱性)为例来分析。在 溶液中,存在两种电解 质CH 3OONa和H 2 O,所以 存在两个电离: NH 4Cl=NH 4 ++Cl-,H 2 O H+ +OH-,电离之后,按理说,也应该有[OH -]=[H+],最终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思考回答: Na2CO3溶液、NaHCO3溶 液、肥皂水可能显碱性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 析得出结论: 盐溶液不一定都是 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 呈碱性 思考,回答:只能来自 离子之间的反应,溶液 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 出的H+或OH-反应。 思考,回答:H+与CH 3 OO- 反应能结合成弱电解质 CH 3 COOH,才能不断地反 应,所以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 习兴趣,轻松进入学习 状态。 , 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 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过渡自然 不断地设置台阶,由学 生熟悉的旧知识入手, 逐渐由旧知识引出新知 识。经过层层分析,最 后找到本质原因——盐 类水解。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五、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 1、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①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②辩析句式,注意语气。③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 2、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3、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特殊句式: (1)倒装: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是尔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省略: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3)判断句:

优质课教案:盐类的水解

公开课教案 开课教师:林玉治时间:2008-12-5 星期五第三节班级:K二6班 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 第一课时盐类的水解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能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揭示盐类水解的本质。 3.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教学过程: 【导课】生活中如果遇到火灾怎么办? 打119,找水源,找泡沫灭火器····· 【切题】泡沫灭火器的使用:倒置,喷出大量泡沫隔绝空气灭火。 灭火器的成分是硫酸铝和碳酸氢钠溶液,为什么倒置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铝? 欲知详情如何,请听《盐类的水解》 [问题引入]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一定显中性吗?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常温,中性溶液PH=7,判断溶液酸碱性最简易方案:用PH试纸测PH)【活动与探究】用pH试纸检验下列(一)组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实验】 (一)NaCl、NH4Cl、CH3COONa(二)AlCl3、Na2CO3、Na2SO4、 溶液的酸碱性 盐的类型 (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分) 【讨论】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的酸碱性不同?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 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盐的组成: 酸+ 碱= 盐+ 水 强酸强碱强酸强碱盐如:NaCl KNO3 强酸弱碱盐NH4Cl Al2(SO4)3 弱酸弱碱弱酸强碱盐CH3COONa Na2CO3 弱酸弱碱盐CH3COONH4 △正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①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c(H+)<c(OH—) ②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c(H+)>c(OH—) ③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c(H+)= c(OH—)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 “何以……为”。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预习案等、粉笔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案,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案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2018年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315江畔独步寻花教案西师大版

15 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畔、懒、倚、蹊、压、留、娇、绊、拌、寄、骑”11个生字,会写“懒、压、留、娇、绊、拌、寄、骑”8个生字。 2.能力目标: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 3.情感目标:能够想象的出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利用学校园艺景点资源引导学生创作 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够想象的出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田格本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诗人创作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体会诗人对桃花之喜爱、春天之喜爱、安居之乐、世事之愿的多重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学、生疑 1.启发谈话: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背一首,指名学生背诵。本课我们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师板出课题,学生挤读。 2.释题;题目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不行的话,请看诗后注释⑴,指名学生说说诗题意思。 二、小组探疑 1.自读古诗。 2.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组内交流。 三、讲授解疑 1.学生自读古诗3分钟左右,然后指名说说读懂了什么? 2.精读第一句:黄师塔前东水流,春光懒困倚微风。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什么?“懒”是何意?哪些写出了春光美?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四、合作答疑 精读第二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桃花开得很多了,这些花怎么样,你如何知道的? ⑶想家:如果蝴蝶黄莺会说话,它们看见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会说些什么? ⑷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五、提能练疑 1.品味、赏析;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或哪词?说……为什么? 2.感情朗读古。。 六、达标无疑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写出了春天美丽的景象,也写出了诗人高兴的心情。写得妙极了,同学们,看看窗外的植物园,想想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将本诗换何字变成你的吗? 课堂作业设计: 一、换一换,再组词。 绊()奇() 畔倚

盐类的水解教案(1)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盐类水解”这一教学内容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第三单元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衡特征及移动原理,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都是平衡原理的具体应用。学生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溶液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这样的安排既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的具体应用和再认识。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与后续沉淀溶解平衡紧密相连的。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弱酸、弱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它们与将要学习的沉淀溶解平衡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本单元内容包括盐类水解和盐类水解的应用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重点内容。教材在设计上先是通过活动与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有的是呈碱性、有的呈酸性而有的呈中性的感性认知,并通过讨论活动从宏观上认识并概括出盐的组成与其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后,教材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教材以常见典型的氯化铵、醋酸钠和氯化钠三种盐在水溶液电离出的某些离子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形成弱酸或弱碱的过程,分析了这一过程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从而在更深刻从微观粒子变化的水平揭示了盐溶液酸碱性的本质。第二部分实际上是讨论平衡移动原理在盐类水解平衡上的应用,及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重要意义,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盐类水解的定义,发生的条件和本质以及水解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并运用归纳法分析盐类的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原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的探究方法。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汤春爱 一、课标要求 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盐类水解的定义,发生的条件和本质以及水解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并运用归纳法分析盐类的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原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不同的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以及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哲学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 四、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部分是寻找规律,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盐类物质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归纳法分析盐类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对应关系,找出找出盐类溶液酸碱性的规律。第二部分是分析原因,引导学生

以水的电离平衡为基础,分析盐类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和OH-结合成弱酸或弱碱的趋势,明确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分析盐类水解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的探究方法,领悟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以及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哲学观点。 五、教学过程:

问何而来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 NH4Cl=NH4++Cl-)而是水: H2O≒H++OH- 问题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某些 盐溶液中C(H+)和C(OH-) 不等 请根据表二提示,分组讨 论,共同找出原因 [思考与交流]: 根据下表,对在水中分别加 入三类不同盐的过程中,溶 液的各种粒子变化情况进行 比较、分析,试着从中找出 不同类型盐溶液呈现不同酸 碱性的原因。 (见附表二) 引导思考 宏观到微 观; 静态到动 态 生生互动 引导学生从盐溶入水中过程的三个阶段粒子的变化进行 分析 点评汇报结果 NH4++H2O≒NH3·H2O + H+ 平衡时C(H+) > C(OH- ) 小结:弱碱阳离子NH4+与水 电离产生的OH-形成了弱碱 NH 3 ·H 2 O,从而促进了水的电 离,导致溶液的C(H+)增 大,使溶液呈现酸性,这就 是NH4Cl溶液呈酸性的根本 原因。 树立“对 立与统 一”的哲 学观点。 培养分 析、归纳 能力。 现疑 、答疑对该同学分析还有什么疑问 呢 提出疑问 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提高学生 发现问 题、解决 问题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导读:《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思路】 《季氏将伐颛臾》被选入《语文读本》第一册。读本中的文章如何教学?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对之大包大揽,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于是,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但是选择什么内容作为学生进入文本的抓手呢?我绞尽脑汁想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最后,一个个孤零零的“曰”字触发了我的灵感:每一个人说话的情态、心态都各不相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发言其心理、表情也多有差异。我何不利用让学生为“曰”加修饰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和文章脉络呢?事实证明,这一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实录】 师:《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名篇,全文均由一组对话连缀而成。这些对话由六个“曰”字领起,大致可分为三个回合。大家能根据人物说话内容体会出说话人当时的情态吗?请同学们在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说话人情态的状语并说说理由。 【第一回合】 生:我在第一个“曰”前加“恭敬地”。因为冉有、季路是在和他们的老师说话,他们对老师一定是尊敬的。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含糊其辞地”。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

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悄悄地”。因为这事属于军事机密。 师:大家最赞成哪一种? 经过讨论,学生大多赞同添加“含糊其辞地”,认为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含糊其辞”既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板书:含糊其辞、试探) 那么,且看孔子怎样“曰”。 生:我加“旗帜鲜明地”。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生:前面用“含糊其辞地”,我就在这里用“毫不含糊地”,前后照应,使人物的性格互相映衬。 生:我加“理直气壮地”。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理由非常充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说的是颛臾受先王之封,是不可伐的;“且在邦域之内矣”,是说颛臾在鲁国境内,已是鲁国的附庸国,是不必伐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说颛臾是鲁国的臣属,是不当伐的。 生:我用“勃然大怒地”。因为孔子是先责备,再陈述理由。文中用了一个感叹号,可见孔子说话时的感情非常强烈。还有两处反问句,这是明显地表示孔子对季路和冉有的指责。 师(插话):标点是今人加的,古文没有标点。不过,此处加感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老师范读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和句读。 (范读后)请同学们认读下列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颛zhuān臾yú冉rǎn有社稷jì虎兕sì费bì(古音异读)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人建议听磁带范读,我以为那样疏远了学生跟范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老师范读来得亲切。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听老师范读,达成朗读标准中的前两条,第三条标准高于前两条,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完成。 三一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得连贯顺畅。 2指名朗读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仔

《江畔独步寻花》优秀教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题目的意思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独自在江边漫步、赏花。诗中主要描写了邻居黄四娘家花园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春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诗作者以“寻花”为题,诗的前两句描写“花”。用“满蹊”来描写花儿开得茂盛,又用“千朵万朵压枝低”来表现花朵的大和多。后两句诗人描写了花儿引来了“戏蝶”的翩翩飞舞,及“娇莺”的恰恰轻啼。诗人所展现的画面既恬静宜人,又生机盎然,怎么能不让诗人乐在其中呢?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生机,领悟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根据古诗想象出景象,领悟意境。 教学准备:

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比赛说词,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个词语比赛吧? 1、你们知道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春风送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啊! 2、春花有哪些颜色呢? 这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啊! 3、春花的数量很多,你能用个什么词语来形容? 这真是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啊! (二)介绍由来,解诗题。 指着事先写好的课题《江畔独步寻花》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谁一个人到江边来寻花?为什么一个人到江边来寻花?他到江边寻到花了没有?)从哪里看出来的?再齐读。 (三)初读,感悟诗情。 1、作者介绍: 唐朝诗人杜甫生在战乱历经磨难,看尽人间疾苦、红尘悲情,擅用七律、排律忧黎民,忧天下;他晚年曾“飘泊西南”,臆想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任一腔喜悦随风潜入;也曾立于草堂赏早春,听两个黄鹂鸣翠柳,望一行白鹭上青天,把自己的豪情隐藏;他一生写诗一千

公开课--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说明

集体备课教案高2020级化学组

教学方法选择 教材先提出盐溶液的酸碱性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组成的关系,再通过微观分析得出其本质原因。针对这一容组织形式、结合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解决问题的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知识和平衡移动原理知识,本节课适合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根据概念的分类和学习的认知学心理,概念的形成要通过具体的例证进行概念感知、对例证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在此基础上舍弃非本质特征、提取其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综合上述两点,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质疑――理论讲解――交流应用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场地:高2020级(17)班 实验器材:试剂瓶、烧杯、玻璃棒、pH试纸等 本节课将用到 白板,白板笔,计算机,投影仪,图片,课件PPT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强酸强碱盐:中性 强酸弱碱盐:酸性 强碱弱酸盐:碱性 二、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1、理论分析:CH3OONa溶液(显碱性): CH3OONa=CH3OO— + Na+ + H2O H+ + OH— CH3COOH 2、盐类水解的定义 3、实质 4、规律

5、条件 6、特征 三、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①一般用,不用气体或沉淀符号; ②多元弱酸根分布写,以第一步为主; ③多元弱碱的阳离子一步到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能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揭示盐类水解的本质。(3)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与快乐。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建立个性与共性、对立与统一的科学辩证观。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盐类水解的过程、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