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史新篇十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通史新篇十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通史新编十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形成第

二代领导集体)

2.完善人大制,加

强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重视加

强民族工作。

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4.村民委员会组法(1998)

5.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国有企业改革,

开放格局形成,

义市场经济体制,

1.十一届三中

全会重新确立

实事求是的马

克思主义思想,

邓论形成;

2.邓论成熟;

3.“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

4.文化、科技、

教育领域取得

了丰硕成果。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内容:(结合三本教材)

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④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意义: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新道路、新时期、新时代)

二、政治建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政治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之后完善人大制, 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视加强民族工作。

2、1982年,全国人大审议并通过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

4、村民委员会组法(1998)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进程:最初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

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

..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二)“一国两制”的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①前提: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②主体:社会主义制度

(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回归的过程①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②澳门回归: 1999年12

月20日

2、回归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有关方面接受(关键)③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

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史上重大事件

①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两岸间的真正停火——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1980年后,到祖国内地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增加,通邮、通航、通商(三通)的限制逐渐放松。

3、“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

4、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5、逆流:台独势力的猖獗(阻碍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6、对策①和平统一方式,“一国两制”;②不承诺放弃武力。

四、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表现:(1+2)

①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工作:参与联合国多边外交:如千年首脑会议

②亚太经合组织(APEC):2001年10月,中国第一次举办了高级别的大型国际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③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五、改革开放新时代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

和社会面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①经济特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海南)

②沿海开放城市:福建的福州。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福建的闽东南地区(注:岳麓版为“闽南三角区”)。

④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4、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5、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6、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1月多哈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略)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①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②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③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世纪之交):(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①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②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八、科技文化教育

1、科技: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电子计算机:1983年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新的繁荣。原因: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解放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⒊党和国家的重视支持⒋“二为”方向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继续执行: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3、教育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