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科学 宇宙教案

六年级科学 宇宙教案

六年级科学 宇宙教案
六年级科学 宇宙教案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宇宙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

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教学

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

整理。【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

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

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

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

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

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

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板书设计】:地球的卫星――月球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二.制作月球卡: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2、月相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2.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教学过程】: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

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

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

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

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

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

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

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

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四.观察白天的月相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

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板书设计】: 2 月相变化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教学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教学过程】: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2、撞

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

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板书设计】: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4、日食和月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

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

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板书设计】:4 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5、太阳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教学过程】: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3)

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三.小结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板书设计】: 5 太阳系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6、在星空中(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

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过程与方法: 1.制作

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3.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教学难点】: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 2.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剪刀等。【教学过程】:一.了解星座 1.(教师出示全天星空图)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

兴叹,你能说出哪些星座的名称?听说过哪些有关星座的神话故事?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

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为88个星区,结合神话故事,根据其形态不同分别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二.建立星座模型1.谈话:让我们用纸板、细线、橡皮泥来做一个星座模型。 2.阅

读课本第57页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按要

求在纸上打孔,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孔上,再把橡皮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说明:纸板上的孔位和线长短的数据,实际上是根

据北斗七星与地球的实际距离、七颗星的相对位置关系来确定的。)4.学生分组制作。 5.把模型放到投影仪所射出的光中,转动模型,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射模型,请学生分别将橡皮泥球的影子画在本子上。(预设:学生会画下许多不同的图形,只有当光从模型的一

个侧面照射时,学生才会看到橡皮泥的影子构成了一个勺子形。)6.思考:从橡皮泥球不同的投影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从中又领悟

到了什么? 7.在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组成星座的星星离地

球的远近是否相同?从星空中不同的角度看星座,它们组成的形状相

同吗? 8.汇报交流情况。(1.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

离我们有远有近。2.“北斗七星”的形状是我们从地球这一个角度

所看到的情况,如果从宇宙中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形状会不相同。)

9.小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三.认识星座 1.提问:假若你在夜晚迷了路,用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呢? 2.学生思考回答。(预设: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但是北极星是一个不太亮的星星,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3.怎样才能在天空中找到大熊星座呢?大熊星座的显著标志是什么?(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4.根据图片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5.汇报讨论结果。(预设: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 6.家住得较近的同学可自愿组成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包括观星时间、小组分工、安全考虑等。四.巩固拓展我们还知道天空中有哪些星座?它们的形状有何特征?有哪些动人的传说故事?请同学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开星空交流会。【板书设计】: 6 在星空中(一)一.星座: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二.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斗七星

7、在星空中(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2.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2.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教学难点】: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夏季星空图、事先考察夜间观察星象的地理位置 2.学生准备:活动星图、硬纸、剪刀等。【教学过程】:一.开星空交流会 1.前段时间同学们观察了月相,最近又观察了星座,这节课我们开个星空交流会,交流一下在观察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2.展示观星记录表及月相观察记录表。3.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参观、学习。 4.小组交流观星、观月过程

中的体会和经验。 5.小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二.认识夏季主要星座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教师简单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2.(出示夏季星空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星座?它们有何明显的标志? 3.学生观察并汇报。(预设: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是夏季星空中有名的亮星,形成一个三角形,被称为“夏季大三角”。找到它们,也就找到天琴、天鹅、天鹰三个星座。天蝎座形似蝎子,它的主要标志是心宿二,也称大火星,是一颗耀眼的红色亮星。) 4.阅读课本第59页的文字资料。 5.提问: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它们呢?(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分别是牛郎、织女星。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我们根据这条光带去寻找,“河”东是牛郎,“河”西是织女,“河”中是天津四,织女旁的四颗不太亮的星,就是押送织女的天兵;牛郎旁的两颗星,就是他担筐中的两个子女;银河就是阻隔他们的一条河流。) 6.小结寻找星座的两种主要方法:利用亮星形成的图形特征;根据已知星座来确认未知星座。三.制作活动观星图 1.谈话:如果我们想认识更多的星座,就需要制作一个活动观星图,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观察不同的星座。 2.讲解制作方法:(1)将全天星图剪下来做活动底盘。(2)另外将两张连在一起的纸片也剪成比底盘稍大一点的纸盘,其中一个剪下如教材中所示的一个椭圆,然后用细线将纸盘与活动底盘以北极星为圆心组合起来。 3.介绍星图的使用方法:(1)将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2)转动星图,让图中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同一方向,再根据图中的其他星座来认识相应方向的天空中的星座。 4.学生制作活动星图。 5.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 6.小结: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四.应用拓展观察:在夏季的星空,根据“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找出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板书设计】: 7 在星空中(二)夏季主要星座――天鹅座(天津四)、天琴座(织女)、天鹰座(牛郎)、天蝎座(心宿二)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8、探索宇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新课标第一网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教学过程】: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新课标第一网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

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新课标第一网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四.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交流。)【板书设计】: 8 探索宇宙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二.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探索宇宙》教案 教学内容: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61—64页。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3、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4、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3、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4、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5、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6、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7、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2、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3、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问题: 出示浑天仪图片 提问:这个图片里的物体大家认识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讲述:浑天仪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研究月球和其他星球的仪器,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这表明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探索宇宙了,今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出示课题)

2、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提出问题。 3、师目标导向,提出问题 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有什么关系? 4、明确问题,准备探究。 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一、探索望远镜 1、教师:人类探索宇宙少不了要用到望远镜,你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望远镜? 2、学生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望远镜,并作相关介绍。 (如伽利略的折射望远镜、牛顿的反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还可以补充介绍其他望远镜,如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轨道望远镜等) 3、讨论:了解了这么多的望远镜,你认为望远镜是怎样帮助天文学家提高探索宇宙的能力的?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望远镜的发展的? 4、学生讨论交流。 二、宇宙探测器 1、教师:从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宇宙,获得信息是很有限的,到太空中观测,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人类向太空中发射了许多宇宙探测器。你们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各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根据这些探测器的功能进行分类,然后把你们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告诉大家。 2、学生整理资料并交流。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宇宙探测器?它们都有什么用途?你认为探测宇宙组好的方法是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做个火箭工程师 1、讲述:火箭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当时使用的燃料是火药。现在,人们用煤油或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力,将各种卫星、载人太空舱或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万户”吗?能说说他的故事吗? 3、学生讲述万户的故事。 4、教师提出问题:古代的火箭曾以火药作为动力,你知道现在的火箭用什么做动力吗? 5、学生回答。 6、教师:现在我们用气球做实验来研究火箭的动力问题。学生做气球实验。 7、观察思考:气球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 探索宇宙教案 教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例外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用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二、填塞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严重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填塞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填塞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探索宇宙_教案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了解宇宙的构成及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信息能力,强化学生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2)通过对教学准备工作做出汇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3)采取问题解决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难点: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三位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查阅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PPT课件和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引入)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其中地球中存在着生命,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对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有很大的影响,你觉得地球上什么条件适宜生命的存在呢? 学生通过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1.地球表面的大气保护地球免受流星侵袭; 2.地球表面有大气调节,使地球上昼夜温差很小; 3.太阳离地球不远不近,可以给地球足够的能量,又不至太热;

4.地球质量较大,有足够的吸引力使生物留在地面; 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稳定; …… 师:宇宙中有没有可能存在外星人呢?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猜测:有的说有可能,也有的说至今都没有发现……) 教师趁机引入:那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宇宙吧,找找证据,看看宇宙中存在外星人的可能性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上为什么能存在生命的归纳总结,让同学们了解,一个星球上能不能存在生命是需要条件的,比如说生物要生存就必须有水,有空气,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等,然后提出问题:宇宙中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星球也能存在生物?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自己主动去收集关于宇宙的信息,主动学习关于宇宙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银河系 老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观看影像资料,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 (1)银河系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2)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天文学上用“光年”表示各恒星之间的距离(光年是指光在一年里通过的距离)。 (3)形状:侧视:像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俯视:像个大漩涡,四条悬臂从中心伸出。(展示银河系示意图——侧视和俯视) (4)太阳系的位置: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用银河系示意图中的光点说明) 2.宇宙 师:在宇宙中,还有没有像银河系之类的天体系统? 让同学们讲讲自己所了解的宇宙(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心中的宇宙形象) 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 (1)银河系很大,但在整个宇宙中,银河系是微不足道的。 (2)目前人们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河外星系。 (3)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袤无垠的宇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等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把银河系的大小、形状和宇宙的组成等一一呈现,让学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记忆,但是学生整理出来的知识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四、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3、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4、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5、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6、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7、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8、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3、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4、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三、教学准备 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

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 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4)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 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 (2)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六年级科学下册 探索宇宙1教案 教科版

第三单元宇宙 8.探索宇宙 一、教材简析: 教科书共3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膨胀的宇宙;第二部分是认识充满活力的宇宙;第三部分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探索宇宙的结构及其运动是天文学家们的主要课题之一。本课就是利用形象的资料展示科学家的一些重要探索成果:1.宇宙是由许多庞大的星系组成的,而且至今未发现其边界。2. 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观测时注意到,几乎所有星系的光谱都呈现谱线红移现象。哈勃的发现等于向人们宣布,宇宙的某一部分正在不断地膨胀。3.恒星有一个较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这些,让学生对宇宙的结构和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概念。如:宇宙是浩大深邃的,是由许多个庞大的星系组成的,星系奇异亮丽,恒星多彩变化,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总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宇宙有着无穷的魅力。 教科书还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还在资料页中展示了重要的科技成果,如各种望远镜和航天器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究宇宙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甚至牺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一宇宙是可以被人类逐渐认识和了解的。 二、教学背景: 《探索宇宙》这一课是小学科学教材“地球与宇宙”这一方面知识的综合、归纳与最后升华形成宇宙认知的体系的总结课。在此之前,学生对宇宙的认识都只是它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现象,是支离破碎的、星星点点的,还没有将宇宙中这么多的天体进行梳理、归纳、排列,或者说还没有将他们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轮廓。而且,像这样的学习内容又是离他们非常的遥远与陌生,那么的难以看到又是那么的难以让人相信,用一句话来说,让学生对宇宙有一个很深刻很清晰的总体认识是很不容易的。

小学科学六年级《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

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探索太空的奥秘

大班科学探索太空的奥秘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宇宙太空的奥秘,扩展幼儿的知识。 2、诱发幼儿对太空的探究和好奇心。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1、提供给幼儿介绍太空的资料:图书、录像、电脑。 2、设计好的大幅“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3、各种大型积木,橡皮泥,彩纸,皱纸,各种废旧材料等。 4、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1、感知太空。 (1)教师扮演星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我知道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 (2)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然后自由地围坐在一起。(3)查看关于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查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好吗?幼儿自由选择,借助各种媒体感知太空的奥秘。 2、构思太空城。

(1)请幼儿讲述刚看到的或以前了解到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教师适当帮助补充小结。 (2)教师出示“未来太空城”的图片。 “小朋友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美丽的太空城。你们看,这就是我设计的“未来太空成”,这里也有学校、工厂、商店、娱乐场所、街道,到了那时,你们就可以天天和星姐姐住在一起了,你们高兴吗?” (3)幼儿大胆想象“未来太空成” “那星姐姐请你们帮帮忙,帮我再设计几座太空成好吗?”幼儿自由设想、构思,并相互讨论交流。 3、建造太空城。 (1)教师帮助幼儿分组,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造。(2)幼儿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名幼儿代表说说自己建造的太空成,共同欣赏美丽的太空成,并给它取名,挂牌,然后幼儿和星姐姐一起在太空城前留影。 4、听音乐坐飞船回到地球,和星姐姐再见,结束活动。 四、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绘画或搭建“未来太空城”。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4.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并将其整合成网络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课件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学生利用百度搜索图片,浏览关于宇宙的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百度搜索有关这些神话故事的介绍。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

严。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2.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他们会问一些怎样的问题 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则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偷药奔月、女娲炼石补天、夸父持杖逐日,井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造了这些神话传说?

《探索宇宙》教案

4、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深化。 3、能够搜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 教学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学准备:望远镜的发明和发展的图片资料、各种火箭发射器的图片资料、航天器的图片资料。 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51页到54页的内容,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在人们的眼里,宇宙是神秘的,人们一直想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促使着人类不断的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宇宙的真实面貌。 2、你认为探索太空的困难主要有哪些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4、板书课题:4、探索宇宙 二、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情况 1、一开始,因为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肉眼观察太空,后来望远镜的出现,让我们能看得更远,几百年来用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技术不断更新,今天我们已经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宇宙深处。 2、出示课本第51页的几幅望远镜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人类历史上的望远镜,并且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3、学生介绍望远镜的发展历史,教师相机出示望远镜的图片。 第一幅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亲手制作的。 第二幅图是天文台的光学望远镜。 第三幅图是空间天文望远镜,这种空间天文望远镜能够看到更远更清楚的宇宙景象。这幅图上就是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

第四幅图是射电望远镜,专门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它揭示了光学望远镜无法揭示的令人迷惑的天文现象。 4、结合课文中的图片,教师补充介绍一些新型望远镜的特点及其独特的优势。 三、航天发射器的发展,实现了人们飞向太空的梦想 1、教师引导: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探索宇宙,而是想冲出地球,飞向宇宙探个究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人类冲出地球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2、出示中国古代火箭的模型和1926年美国戈达德制造的第一枚现代火箭,引导学生了解人们为了飞出地球作出的巨大的努力。 3、这些火箭都不能实现人类冲出地球、飞向宇宙的梦想,大家知道要想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吗? 出示课本52页的下面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航天器的发射原理。 4、教师小结:是的,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体,牢牢的抓住地表的各种物体,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7.9千米每秒时,他就能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地球运转。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设计出来的。 5、出示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的工作原理。 6、教师小结:正是由于明白了这个原理,所以人类才能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上面走的越来越快。 7、出示课本52页的神话2号火箭的图片和课本53页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一些航天器。 出示这些航天器的图片,教师相机介绍这些航天器的特点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他们,从而认识航天器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 8、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看一看“先驱者10号”太空探测器。“先驱者10号”是1972年升空,1983年成为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2003年1月22日,人们接收到他的最后一次信号,从此他便杳无音讯的飞向宇宙的深处,距今为止它已经在太空飞行几十年了。 9、教师补充介绍我国“神舟6号”宇宙飞船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宇宙与航天技术 14 探索宇宙》教案_8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方法、新技术。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宇宙应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梳理并且重点掌握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工具、艰辛与发展,了解我国空间技术的飞速进步,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一是并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世界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1、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2、介绍运载火箭。 3、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实验卫星、宇宙飞船和星际探测器。 4、介绍探索太空的英雄。 5、认识航天事业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2、乐于合作和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探索宇宙的艰辛与发展,关注我国的空间技术最新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神九升空”视频,师:你了解神九吗? 2、师讲述:神九带着我国宇航员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认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对于宇宙,同学们有哪些问题? 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 (2)提问: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探索宇宙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 第8课时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探索宇宙的奥秘-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的奥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教学过程】 一、宇宙的起源 1.天体演化说 我国古人认为大地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天空中运行,其上方扣着穹 顶。在古希腊,德克利特提出了“天体演化说”,即在原子碰撞等原因形 成的原始旋涡运动中,较大的原子被赶到旋涡的中心相互聚集形成地 球,较小的原子被赶到外围环绕地球做旋转运动,变得干燥后燃烧,形 成各个天体。 2.星云假说 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提出了“星云假说”。构成我们太阳系星球的物 质,在最初时都分解为基本微粒,充满整个宇宙空间。……这些微粒具 有促使它们相互运动的基本能力,它们本身就是活力的一个源泉。 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就立即努力于形成自己。密度较大而分散的一类微粒,凭借引力从它周围的天空区域,把密度较小的物质聚集起来。但它们自己又与所聚集的物质一起,聚集到密度更大质点所在的地方。而所有这些又以同样方式聚集到质点密度更为巨大的地方,并如此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形成诸团块天体。在这同时,斥力使凝聚起来的

团块天体发生旋转运动。 3.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 1916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横空出世。根据广义相对论,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模型,正式开始了现代宇宙学研究。 宇宙有限而无界,只不过比地球多了几维。比如,我们的地球就是有限而无界的。在地球上,无论从南极走到北极,还是从北极走到南极, 你始终不可能找到地球的边界,但你不能由此认为地球 是无限的。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如 此,宇宙亦是如此。 4.哈勃定律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研究星系的光谱后提出了哈勃定律。认定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远离,宇宙处于普遍膨胀之中。 遥远恒星发出的光谱与地球上同种物质的光谱相比, 波长边长,即向红光方向偏移。 不管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都正在急速地远离我 们而去,并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快。 5.宇宙大爆炸 1940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与他的两个学生一道,提出了更加耸人听闻的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认为我们的宇宙在大约150亿年前由一个无限小的奇点(被无限压缩的点)爆炸产生,大爆炸形成了时间、空间、能量和物质。 1970年,科学家发现了“大爆炸”模型所预言的宇 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余烬”,大爆炸假说一跃而成主流宇 宙理论,大爆炸学说更是成了真理的化身,成了书中的 标准答案。 二、宇宙的演化 设问:宇宙会一直膨胀下去吗?宇宙未来是怎么样的? 学生发言,老师不评判对错。 教师:宇宙除了发光天体,还有暗物质。暗物质是一种不能释放任何电磁辐射的物质。 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后期伴随星核与星壳分离出现的一种现象,即超级规模大爆炸。质量相当于太阳的8至25倍的恒星以超

探索宇宙教案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七节探索宇宙 一、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结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课堂上采用探究性学习,多提供影像一些资料,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来提高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一般在小学时,学生对探索宇宙方面的知识已有初步认识,如他们对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银河系、太阳系等知识已有初步了解,但他们对太阳系中除了九大行星之外的其他成员的了解,对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且往往是凭直觉猜测。 “银河系和宇宙”是本章第7节《探索宇宙》中的第二课时,教科书把《探索宇宙》编排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是基于学生在学习了前面几节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天文学知识作铺垫这一原因;而且“银河系和宇宙”又是在学生了解了第一课时太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故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谓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会根据哈雷彗星的周期计算它出现的时间。 3.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4.了解宇宙的构成及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能力。(3) 情感目标 1.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难点: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三位概念。 五、教学课时 共2课时 六、课前准备 查阅太阳系、九大行星、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引入 设问:在这一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答:地球、太阳、月球和星座 设问:我们所了解的天体仅局限于哪个天体系统?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14.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在学生认识了宇宙浩瀚之后,借助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各种工具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重点学习和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并通过设计制作活动初步了解望远镜和火箭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按照要求自己独立进行实物或模型的制作。 2.能按照一定标准对宇宙探测器进行分类。 3.能总结出使火箭飞得更直、更高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望远镜。 2.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资料或意见。 3.能向他人介绍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并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宇宙探测器的主要用途。 2.能复述“万户”的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火箭运动的动力来源。 4.能说出影响火箭飞行的因素及其道理。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说出望远镜的发展对观测太空有什么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从而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制作望远镜的材料,有关宇宙探测器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出示浑天仪图片 提问:这个图片里的物体大家认识吗? 学生观并回答。 讲述:浑天仪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研究月球和其他星球的仪器,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这表明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探索宇宙了,今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制作自己的望远镜 教师:人类探索宇宙少不了要用到望远镜,你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望远镜? 学生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望远镜,并作相关介绍。

3 科学教案探索宇宙 备课

3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3、了解宇宙是由银河系和大量的类似银河系的河外星系构成,且宇宙是无边无 际的。 4、指导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温故知新】 1、下列日期中可能会发生月食现象的是() A、端午 B、春节 C、重阳 D、中秋 2、下列有关日食的图,按其发生顺序正确的是() A、⑥⑤③⑧④①②⑦⑥ B、⑥⑧③⑤④⑦②①⑥ C、⑥⑦②①④⑧③⑤⑥ D、⑥①②⑦④⑧③⑤⑥ 3、下列关于日、月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是从自身的东缘开始,西缘结束的 B、都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C、不可能在同一天中发生日食和月食 D、日全食、月全食可能同时发生【学讲互动】 一、自主预习 4、太阳系是由、、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的,太阳是恒星,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 根据115页图3-44,回答下列问题: 5、按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6、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依次是、,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 阅读117—118页,填空: 7、有时,在天空中会看到一些拖着尾巴的星星,它们叫做。它是由 、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球”,最著名的彗星是。 8、太阳系中一些固体小块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做。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

9、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由于各恒星之间距离很远,天文学上常用来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1光年的含义是 。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 阅读119页图3-51及文字,填空: 10、从侧视图中看,银河系像个中间、四周的铁饼;从俯视图,银河系又像一个,图中的光点是。 二、突破点拨 11、宇宙是物质的,无限的,又是有层次的,完成下列图示: 银河系 宇宙 三、沙场练兵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银河系和太阳系是宇宙中并列的两个天体系统 B、银河系是太阳系的组成部分 C、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行星 D、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宇宙中并列的两个天体系统 13、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A、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B、金星轨道和地球轨道之间 C、木星轨道和土星轨道之间 D、水星轨道和金星轨道之间 14、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A、日地距离适中 B、昼夜更替周期不长 C、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地球有天然卫星月球 15、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揭示了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这一科学真理;17世纪初,利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第一次撩开太阳系神秘面纱的人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哈雷 16、地球上之所以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有天然卫星月球 B、地球的大小合适 C、地球上有空气和液态的水 D、地球是固体星球 【学讲体会】 我的收获和疑问:

《探索宇宙》科学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科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由《太阳家族》《神秘星空》《探索宇宙》《未来家园》4课组成,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宇宙和地球的一个总单元,主要研究太阳系、银河系的组成及大小、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构建未来家园的梦想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探索宇宙》又作为一课时内容,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拓展延伸性。本课主要是通过望远镜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两条主线,引领学生了解人类认识、探索宇宙空间的历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太阳、八大行星、太阳系、银河系、宇宙这些名词并不陌生,但对于宇宙空间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而且这些内容离他们又很遥远,让他们无法直接看到又难以理解,所以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有些难度,但学生对于宇宙的奥秘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结构特点、地表的变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及太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交流与合作;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学知识: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四、教学重点: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意识到人类对天空的认识随着 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的学习活动。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图片相对较多,但内容很生疏,离学生生活很渺远,不简易懂,我希望利用课件与幻灯图片,用尽可能形象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前人类的严重成果,来增加对宇宙的认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宇宙认知体系。教学中设计利用观看媒体资料、幻灯图片、通过学生“观看、阅读、倾听、思考、讨论、联想等方式教学。 【教学对象分析】 《探索宇宙》这一课是小学科学教材“地球与宇宙”这一方面知识的综合、归纳与最后升华形成宇宙认知的体系的总结课。在此之前,学生对宇宙的认识都只是它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现象,是支离破碎的、星星点点的,还没有将宇宙中这么多的天体进行梳理、归纳、排列,或者说还没有将他们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清撤的整体轮廓,一个宇宙的认知体系。而且,像这样的学习内容又是离他们非常的渺远与陌生的,那么的可以看到又是那么的难以让人相信,用一句话来说,让学生对宇宙有一个很深刻、很清撤的总体认识是很不简易轻松办到的。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节展示继承课。本课通过认识前人类对宇宙的发现:宇宙在不停的膨胀、诞生、消亡,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宇宙系统一个大致的概念。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经历,认识到人类探究宇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 2、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是用来计量恒星距离的单位; 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宇宙的组成结构,认识到宇宙是运动着的、膨胀着的; 2、能对提供的资料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用信息; 3、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4、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有关宇宙的信息收集活动; 2、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宇宙的信息; 3、认识和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从事科学事业是要付出艰难的,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可敬的; 4、意识到物质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 【教学策略】 运用幻灯、媒体资料、图片、数据,通过观看、阅读、倾听、讨论汇报、分析联想让学生获得本课的知识同时得到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媒体】 课件:幻灯中插入录像资料 【教学准备】 有关宇宙的各种信息:图片、幻灯、媒体课件、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文字、图片、媒体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