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

社区绿道是绿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道网的微循环系统,为居民日常出行通勤提供便捷的慢行系统、完善的配套设施、优美的绿化环境,与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紧密接驳。为了明确社区绿道规划编制内容、规范规划编制成果,统一规划技术标准,确保社区绿道的顺利实施,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 2010-2020》,制定本指引。

一、总则 1.01 本指引所指的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按等级和规模分,社区绿道属于绿道网第三级。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构成。 1.02 本指引适用于东莞市内各镇街的社区绿道规划,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编制范围为镇域行政区范围。

1.03 社区绿道规划年限为 2011-2015 年。 1.04 社区绿道规划应符合《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相关要求,同时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规定。

二、规划内容 2.01 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应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的社区绿道建设目标,确定辖区内社区绿道的建设规模、线网布局、服务设施布点,基础设施配置等内容,并提出分期建设计划等实施建议。 2.02 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主要内容:(1)规划目标与定位。《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依据、《东莞

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相关要求,结合镇街实际,确定城镇绿道网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2)社区绿道线网布局。参考本指引附件 2 社区绿道选线原则及附件 3 社区绿道建设技术要求,结合镇街实际,确定社区绿道的线网布局,并

与镇街内的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相衔接,确定城镇交接面,与周边镇街相互连通,形成完整的镇街绿道网体系。(3)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参照本指引附件 3 的社区绿道建设技术要求,因地制宜进行社区绿道服务设施布局。(4)与公共交通系统的接驳规划。增强绿道可达性,绿道游径、服务设施应与轨道站点、公交站场、停车场等形成良好接驳,同时与镇街慢行交通系统相衔接。(5)工程实施难点及处理方案。(6)分期建设规划。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相关要求,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协调工程交叉项目,提出分期建设规

划。(7)实施保障,绿道利用、管理与运营策略。(8)工程造价估算

三、成果要求3.01 社区绿道规划的成果包括说明书与图纸。3.02 规划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包括规划编制依据、规划期限、规划范围(2)规划目标与定位(3)社区绿道线网及城镇交接面规划(4)服务设施布局规划(5)绿道与公共交通系统接驳规划(6)工程实施难点及处理方案(7)分期建设规划(8)实施保障,绿道利用、管理与运营策略(9)工程造价估算

3.03 规划图纸主要包括:(1)区位图(2)城镇绿道网选线因子分析

图(选线因子分析表达于一张图内)(3)城镇绿道网结构图

(4)城镇绿道线网布局图(含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网、城镇交接面)(5)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图(6)绿道网与公共交通接驳规划图(包括轨道交通站点、客运站场、停车场布局等)(7)工程实施难点及处理方案图(8)绿道分期建设规划图

四、编制组织与规划审批4.01 各镇(街道、园区)负责组织编制辖区内的社区绿道规划。规划编制单位应已在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备案,具备城市规划编制乙级及以上资质、熟悉东莞情况、具有良好市场声誉。

4.02 各镇(街道、园区)社区绿道规划应充分征询公众意见,并于2011 年4 月底编制完成。4.03 规划编制成果经镇(街道、园区)政府同意后,上报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备案。市绿道办依据镇(街道、园区)社区绿道规划进行检查、督导。

规划编制与审查流程

附:附件1:相关概念附件2:社区绿道规划选线原则附件3:社区绿道建设技术指引

附件1:相关概念

一、绿道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休闲和交往空间。二、绿道的分级按照等级和规模划分,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区域绿

道是指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城市绿道是指连接城市内重要功能组团,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绿道。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三、绿道的分类绿道可分为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3 种类型。(1)生态型绿道生态型绿道主要沿城镇外围的自然河流、溪谷、海岸及山脊线建设,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来维护和培育生态环境,保障生物多样性,可供自然科考以及野外徒步旅行。生态型绿道控制宽度一般不小于200 米。(2)郊野型绿道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通过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道等形式,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郊野型绿道控制宽度一般不小于100 米。(3)都市型绿道都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城镇建成区内,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而建立,为人们慢跑、散步等活动提供场所,对绿道网起到全线贯通的作用。都市型绿道控制宽度一般不少于20 米。

四、绿道的构成绿道主要由自然要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满足绿道游憩休闲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大部分构成。(1)绿廊系统绿廊系统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2)人工系统发展节点: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慢行道:包括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道(残疾人专用道)和水道等非机动

车道。标识系统:包括标识牌、引导牌和信息牌等标识设施。基础设施:包括出入口、停车场、环境卫生、照明、通讯等设施。服务系统:包括休憩、换乘、租售、露营、咨询、救护、保安等设施。

附件2:社区绿道规划选线原则

一、社区绿道要本着与现有条件、公共空间、慢行系统、公共交通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二、与现有条件相结合,因地制宜。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城市林荫道、生活干道、滨水步道和公园游径等,串联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各功能组团等,通过沿线的环境整治、植树绿化等提升手段建设绿道。三、与公共空间相结合,强化公共服务功能。与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联结成网,连接社区中心、社区公园、小游园、广场和街头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为附近社区居民服务。四、与绿色出行相结合,构建慢行网络系统。社区绿道与绿色出行结合,通过与自行车、步行道等相关慢行系统的衔接,丰富市民生活出行方式,形成低碳绿色出行理念,优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五、与公共交通相衔接,形成便捷的交通接驳。与轨道站点、公交站点、站场等交通设施接驳,提高绿道的可达性,形成通达的绿道网络体系。六、与相邻镇街相衔接,确保城镇之间互联互通。七、与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相衔接,形成完整的镇街绿道网体系。

附件3:社区绿道建设技术指引一、社区绿道游径1.1 设计要点社区绿道应与区域绿道、城市绿道连接成网;社区绿道应在镇区内形成网络,尽量贯穿镇中心区、各主要居民点,为居民提供出行便利;社区绿道应尽量串联连接社区公园、绿地、广场和景区等公共休闲场所;社

区绿道应考虑与社区公交系统良好对接;社区绿道应尽量利用有较好绿化基底的道路系统,以保证景观效果。社区绿道应保证有行道树可以遮阴。

1.2 设计要求最低要求:与车行道之间有1 米绿化隔离带或树池,自行车道宽2 米,人行道宽1.5 米。标准要求:与车行道之间有1.5 米绿化隔离带,自行车道宽3 米,人行道宽2 米以上,自行车道与人行道间有1 米以上绿化隔离带。要考虑自行车通畅要求,对游径中出现的高差做平滑处理。

1.3 社区绿道类型根据自行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关系可分为分离型、并行型、混行型三类。(1)分离型:绿道实施场地8 米以上,空间较为宽裕的可采用分离型。

(2)并行型:绿道实施场地6~8 米,可采用并行型。

(3)混行型:绿道实施场地6 米以下的,可以采用混行型。

二、社区绿道驿站社区驿站为小型服务站点,为市民提供信息咨询、休闲游憩、康体活动、自行车停放、管理维护等服务。

2.1 布局密度社区驿站一般包括:管理维护中心、售卖点、信息咨询点、自行车停放及租赁点、卫生间、治安点等功能。社区服务站点设置间距约3~5 公里布置一个,建设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可利用原有建筑改造建成。

2.2 服务设施包括游客中心、休憩设施、公交车站、自行车租售处、公共厕所、售卖点、公共直饮水机、咨询、治安等设施。

2.3 布置原则(1)社区绿道原则上只设置一般性服务节点,可充分

利用已有设施和建筑进行适当改造和提升,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共用共享;(2)相对集中的设置于绿道出入口、公交接驳点、景观节点等,以方便人群使用,提高使用效率;(3)鼓励利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建设可移动、可拆卸、非永久性的服务设施,如集装箱等;(4)社区绿道一般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相结合,因地制宜灵活布置一般性服务节点。沿途可结合风景区、公园、观景台等布局兴趣点,适当设置休憩设施、观景平台,在危险地段必须要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如山体滑坡处、陡坡处、滨水地段等。(5)社区绿道原则上不独立设置机动停车场,可结合临近的公交站台、城市广场、公园、重要兴趣点、街头绿地、公共设施处设置自行车停车场。三、植物配置3.1 植物配置总则社区绿道的植物配置应以绿道的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区域绿道与城市绿道的植物配置,实现绿道网内植物景观的自然过渡与变化统一。由于社区绿道主要穿越镇中心区,绿化条件有限,因此要以经济,适用,美观为基本原则,尽量采取本地树种,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如穿越社区公园、绿地、广场和景区等公共休闲场所,社区绿道的植物配置要结合周边环境,如周边的植物景观较好,可直接利用,如周边的植物景观较差,应进行植物景观提升。社区绿道主要为居民提供出行便利,植物设计应以人为本,尽量利用原有的绿化基底,保证有行道树可以遮阴;与车行道之间应该有1-1.5 米绿化隔离带或树池,满足社区绿道上行人的安全需求。3.2 植物配置要点(1)绿道绿化带应尽量保证最小3 米以上,一般控制6-10 米左右的绿化宽度,并应种植大冠幅常绿行道树,为游客提供良好遮阴效果。(2)绿

道植物树种以适合东莞地区生长的本土树种为主。(3)推广使用容器苗,禁用断头树,并组织做好前期的储苗工作。(4)绿化应结合绿道周边的环境情况进行配置,如山林可多采用野生植物,滨水则采用亲水性植物。

四、基础设施配置包括自行车停车场、给排水、公厕、照明、通讯、环卫等。4.1 自行车停放及租赁点社区绿道尽可能利用绿道附近现有自行车停车场或街头绿地等,避免大规模新建停车场;优先考虑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鼓励停车场采用软性铺装改造或新建,可设置自行车停车架、刷卡机、遮阳棚等,适当配置植物景观,以实现生态化和透水化。社区绿道可结合临近的公交站台、城市广场、公园、重要兴趣点、街头绿地、公共设施处设置自行车停车场,每隔3-5 公里设置一处,可包含设置自行车租赁与修理等。

4.2 给排水设施社区绿道可就近连接城市给水管网,局部有条件的地段可合理设置规范化的净水设施,提供饮用水;一般情况下,社区绿道上设置的净水设施间距不小于500 米;排污水设施可与可将污水就近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处于偏远地带的地方,须采用生态化的处理方式,使用小规模的人工湿地就近处理,出水可回用于绿化浇灌。

4.3 公共厕所社区绿道应结合社区服务驿站设置公厕,应尽量利用绿道周边现有公厕,距离大于3000 米时,可考虑增设一处生态环保型公厕,以2-3 个蹲位为宜。

4.4 照明系统社区绿道照明可在慢行道及重要节点上,以每隔80-100 米设置一处照明设施,可考虑固定照明设施,以保障使用者安全通行。

景观性照明可根据实际条件进行设置,尽量使用高效能灯具和可再生能源照明设备或流动照明设施。以不干扰周边居民和动物生活为基本原则,合理设定照明的范围和强度。

4.5 公共休憩设施可结合临近的城市广场、公园、重要兴趣点、街头绿地、公共设施处设置休闲亭、廊架、坐凳等,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一些健身设施,方便居民锻炼身体。

4.6 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固体废弃物收集、废物箱等各种设施。建议社区绿道每隔200~300 米设置一处废物箱。

五、绿道网标识5.1 标识系统的一般规定根据不同的使用者,标识系统可分为三类:即驾驶员使用、行人使用、行人和驾驶员共同使用。包括引导、解说、指示、命名、禁止、警示等功能。

引导标识——通过特定区域的整体图示(地图、图表等)让行人把握目的地与现处位置之间的关系。

解说标识——通过文字(铺助以照片、图形等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命名标识——标示地名、道路名、景点名、建筑名等。

指示标识——表示目s 的地方向、距离等,采用箭头加文字或图形的表现

方式。

禁止、警示标识——表示为禁止和警告标识。

5.2 绿道标识载体/ ( ) 5.2.1 绿道/驿站标识(直立信息条) A、绿道标识与绿道指示标识目的:指示绿道出入口的方向、位置及距离,具有地标功能。设置位置:(1)社区绿道出入口设置绿道标识;(2)靠

近社区绿道出入口1KM 范围内,以500M 为间距提前设置绿道指示标识;(3)两条社区绿道交叉路口设置两个绿道指示标识,分别指示两条绿道。

B.驿站标识与驿站指示标识目的:标示绿道驿站,指示绿道驿站的方向、位置及距离。设置位置:(1)绿道驿站入口处设驿站标识;(2)靠近绿道驿站1KM 范围内的绿道沿线,以500M 为间距提前设置驿站指示标识。

5.2.2 绿道信息墙A、广域引导图与区域引导图广域引导图——指反映宏观区域的地块构成、交通主干道、地理信息和重要景区、景点等信息的地图。区域引导图——指通过文字、图形等标示以所处位置为中心,周边1 公里的地理、旅游、交通等信息的地图。设置位置:绿道出入口或附近;绿道驿站;绿道交叉路口;绿道主线与支线的接驳处;在绿道沿线上以1KM 为间距设置,设需要定。

B、导向性标识

导向性标识——指示道路、设施、景点、建筑等目的地的方向、距离等。表现方式:箭头加文字或图形。目的:在景区、景点、景观、服务设施、出入口等处设置指示牌,并视功能需要标明方向、位置、距离等。设置位置:在需要重点指示的信息源(目的地服务设施)范围内,200-500M 1KM 以为间距提前设置,具体设置间距视情况而定。

C、景观及人文介绍标识

D、管理说明

标识提示绿道所执行的有关法律规章,以及相应的区域,明确受法律

规章约束的行为。

5.2.3 绿道直立信息条A、服务设施标识及服务设施指示性标识服务设施标识——结合绿道驿站、旅游景点如公园设置相关服务设施,如自行车租凭处、停车场、出入口、游客中心、厕所、交通换乘点、餐饮点、电话亭、邮筒、医疗点等场所标识。

服务设施指示性标识——箭头加文字或图形来表示,指示道路、设施、景点、建筑等目的地的方向、距离等。目的:在景区、景点、景观、服务设施、出入口等处设置指示牌,标明功能设施的方向、位置、距离等。设置位置:(1)服务设施点,也可结合服务设施建筑物或构筑物墙面设置服务设施标识;(2)在需要重点指示的信息源(目的地服务设施)1KM 范围内,以200-500M 为间距提前设置服务设施指示性标识。

B、命名标识:标示地名、景点名、建筑名等名称设置位置:地名、景点、建筑

C、安全警示性标识——包括安全警示、友情提示、公益提议牌、安全须知牌等设置位置:绿道沿线视需要设置

D、禁止标识——表示禁止通行、烟火等标识牌

5.2.4 绿道侧立信息条A、景点介绍标识B、管理说明标识:提示绿道所执行的有关法律规章,以及相应的区域,明确受

法律规章约束的行为。

5.2.5 绿道信息块A、管理说明标识:可以作为信息提示牌,如请勿践踏小草、爱护公物、请沿栈道行走等。

B、安全警示性标识:包括安全警示、友情提示、公益提议牌、安全须

知牌等设置位置:绿道沿线视需要设置。

C、禁止标识:表示禁止通行、烟火等标识牌。

5.3 标识编号系统(1)编号用途:

编号并造册,便于系统化管理和后期维护。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救助。

(2)编号规则:如C-GREENWAY-南城-鸿福路C——社区绿道(P 代表省立绿道、U 代表城市绿道、C 社区绿道)GREENWAY——绿道英文南城——区(县)名(界定所在地区)鸿福路——道路名(界定所在路段)

关于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实施意见

关于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实施意见 各居民委员会: 按照山东盛泰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环境保护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和行为规范,倡导绿色文明,提倡绿色消费,大力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化,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创建“绿色社区”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创建生态城市和文明城市,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两个文明的结合。通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提升市民的环境意识,培养公众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之中,以达到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环保工作的深化和发展的目的。 二、“绿色社区”的基本条件: 1、社区居民委员会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工作列为社区重要议事内容,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分管;有健全的“绿色社区”创建领导小组,有比较完整的绿色社区发展计

划和工作思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坚持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人人动手,美化家园。 2、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众参与机制。根据环境教育计划和活动主题,并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保纪念日,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环境保护活动,力求做到每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全年参加活动的人次应占社区居民总人数的30%以上。 3、社区居民应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和行为规范,逐步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如试行垃圾分类,自觉回收废电池、废灯管等,拒绝“白色污染”,不吃野生动物。 4、倡导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念。社区居民初步养成可持续消费的观念,尽量少用一次性制品,提高物品的重复利用率,积极鼓励居民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5、整个社区环境整洁、优美、清静,可绿化面积都得到有效利用,没有违章建筑,有固定的环境宣传教育标志牌和环保公益宣传广告,设有环保宣传专栏,并经常性地更新。 6、社区内各污染源都已治理,并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小区污水纳管、雨污分流工作,杜绝焚烧垃圾、树叶、随意倾倒废物等污染环境的现象发生。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教学文案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年9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 3.1 绿道功能 (3) 3.2 绿道组成 (3) 4 绿道分级与分类 (5) 4.1 绿道分级 (5) 4.2 绿道分类 (5) 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6) 5.1 规划设计原则 (6) 5.2 规划设计成果 (6) 6绿道选线 (9) 6.1 基本要求 (9) 6.2 分类选线 (10) 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1) 7.1 绿道游径系统 (11) 7.2 绿道绿化 (14) 7.3 绿道设施 (15) 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20) 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2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绿色家庭实施方案

开展“绿色家庭”工作实施方案为增强社会公众环境意识,动员社会参与环保,共同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和谐邯郸,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根据《邯郸市“四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邯政〔2001〕65号文件)和省文明办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医院”、“绿色饭店”活动的通知》(冀环办〔2005〕98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紧密围绕创园工作要求和部署,动员组织广大妇女和家庭倡导绿色生活,创建绿色家庭,自觉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爱绿护绿,在打造绿色溧阳、创建园林城市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两个率先”做出新的贡献。 二、活动内容 1、“绿色进家庭”科普知识现场咨询活动拟于2004年12月11日在华地百货门口开展“绿色进家庭”科普知识现场咨询。由市妇联牵头,城管局负责宣传横幅及桌椅,市妇联、城管局、农林局、建设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提供宣传版面及资料,向广大家庭提供现场咨询,并发放各部门提供的宣传资料,活动现场将准备 500只购物布袋免费向群众发放。 2、家庭绿化美化活动在全市开展创建绿色家庭评选活动,向全市家庭发出创建绿色家庭的倡议,号召广大家庭立足房屋阳台、庭院、楼顶,进行家庭绿化美化,使用“绿色”生活用品,养成健康环保生活习惯。

3、组织家庭开展植绿护绿行动拟于2005年2月组织全市“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创业致富家庭等参加市绿色资源保护基地植树活动,同时开展认养古树名木、公共绿地活动。 三、组织实施 “绿色家庭”创建系列活动由市妇联、市园林局联合开展,具体组织工作由市妇联负责,创建活动办公室设在市妇联宣传部。 1、宣传发动阶段 通过下发文件,利用报纸、网络对开展创建活动的有关 情况进行宣传,提高广大家庭成员对创园工作的认识,增强大家的参与意识和责任。 2、组织实施阶段 通过开展“绿色进家庭”科普知识现场咨询活动、各类先进家庭植绿护绿活动、“绿色家庭”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形成全市家庭爱护绿化、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良好风尚。 3、总结表彰阶段 市妇联、市园林局将对“绿色家庭”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家庭进行命名表彰。计划评选60户溧阳市“绿色家庭”,并拟在2005年全市“三八”节纪念大会上进行表彰。申报材料由各镇(区)妇联统一汇总后于2005年2月15日前报送市妇联宣传部。 绿色家庭评选条件: (1)家庭成员关心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注重绿化科普知识的学习,自觉履行保护绿化的义务; (2)积极参加绿化知识竞赛和社区、学校的植绿护绿活动,爱护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 (3)立足房屋楼道、阳台、窗台、庭院、楼顶,大力开展家庭绿化;

[整理]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

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

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 (初稿) 第一部分绿道慢行道 一、组成 绿道慢行道包括人行道、自行车道以及绿道红线范围内的登山路径等。 二、色彩 新建绿道慢行道统一采用暖色系,以彩色沥青为主要面材。 软基路面以及可能发生水淹的路段可以考虑使用暖色透水砖。 其他因条件限制不宜采用彩色沥青的,可采用暖色调彩色水泥或暖色调压模水泥。 改建路面两侧应加上暖色标注线,中间按照规定距离(见后章节)加暖色自行车标识。 登山径应尽可能使用当地产建材,因地制宜,厉行节约,减少高档大理石用量。 三、选线 城市以及社区绿道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满足休闲需求。不应将其与城市公共自行车道以及慢行道混为一谈。其关系是在城市以及社区绿道建设完成后的基础上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道以及城市慢行道系统。因此,城市以及社区绿道选线因该贯彻“轻松惬意、舒适安全”的原则,优先满足休闲出行需求。选线原则有:(一)绿道应尽量利用有较好绿化基底的道路系统,以保证景观效果。社区绿道应保证有行道树可以遮阴。 (二)应与区域绿道连接成网。应在镇(街道、园区)内形成独立环线网络,尽量贯穿镇中心区、各主要居民点,为居民提供出行便利。 (三)绿道应尽量串联连接社区公园、绿地、广场和景区等公共休闲场所; (四)绿道应考虑与公交系统良好对接。 (五)绿道应在原有景观基础上优化升级,避免大拆大建。 (六)绿道选线应结合镇(街道、园区)原有环境整治工程计划以及宜居城乡建设工程计划统筹开展,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四、设计 (一)一般宽度 1、原则上绿道与车行道之间应设置1.5米以上绿化隔离带,自行车道宽2.5米以上,人行道宽1.5米以上,自行车道与人行道间有1米以上绿化隔离带。 2、用地条件受限的,应保证绿道与车行道之间有绿化隔离带或安全防护栏,自行车道宽2米以上,人行道宽1.5米以上。 3、登山径宽度在1.5米以上为宜。 (二)类型宽度 根据自行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关系可分为分离型、并行型、混行型三类。 1、分离型: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年9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1 总则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绿道 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绿道游径系统 指绿道中供人们步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是绿道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骑行综合道。 绿道连接线 主要承担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线路。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 绿道设施 为满足绿道综合功能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与标识设施。 驿站 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

社区创建绿色社区申报材料

社区创建绿色社区申报材料 一、加强领导、健全环保机制 为创建“绿色社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社区活动小组、居委会高度重视创建省级绿色社区工作,将其作为传播绿色文明、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社区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和部署,成立活动小组成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绿色社区”活动计划。一是根据上级的精神,结合社区实际,制定了创建绿色社区实施方案,召开了创建绿色社区动员大会,传达上级文件精神,进行了部署和思想动员。二是成立了创建绿色社区的领导小组以及监测小组,组建了创建绿色社区管理工作网络。物业公司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环保志愿者队伍。三是社区按照街道的部署和要求,结合社区实际制定了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四是根据创建绿色社区工作的重点指标,责任分解到人。指定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生态环保社区的建议及绿化工作,使创建绿色社区工作做到组织到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上下结合、齐抓共管工作的格局。 二、营造环保氛围,传播绿色文明 创建绿色社区工作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抓好创建绿色社区工作,必须强化对广大居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居民群众环保意识,动员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到创建绿色社区工作中来。一是充分发挥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深厚基础优势。通过采取社

区的广场文化、消夏晚会等开工对居民进行创建绿色社区的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为降低绿化成本,实行居民参与认养方式,主要种植地瓜等实用性强的作物,此项工作在不花一分钱的基础上,节余了3.0万元的绿化养护费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是针对开展创建环保达标社区和绿色社区活动的要求,我们编制了宣传材料发放到居民群众手中,并利用社区的宣传栏、墙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创建绿色社区的重大意义,相关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使创建绿色社区活动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宣传氛围,我们利用6.5世界环境日,在主要街道上用大型的宣传条贴画、宣传栏、宣传队、音响、发放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五是社区积极引导居民群众自觉地进行绿色消费。如举办“重提菜篮子”活动,这使大多数社区居民养成了购物时使用布袋子、菜篮子的良好生活习惯。现在,在社区里,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的使用量明显下降,无磷洗衣粉的使用率达到100%,环保冰箱、空调等环保电器的拥有率达到12%。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三、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为进快改变社区的环境形象、净化社区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加快创建绿色社区步伐,我们加大了对社区整治的力度,以“爱国卫生月”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春季矿区环境治理活动,把活动与矿区治理工作有机结合并体现在服务过程中,对苗圃内的死枯树、砖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2-12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 参考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2) 4.1 确定任务 (2) 4.2 调查、收集资料 (3) 4.3 编制规划 (3) 4.4 成果 (3) 5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4) 5.1现状概况与分析 (4) 5.2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4) 5.3绿道网络构建 (5) 5.4绿道建设实施途径 (6) 5.5工程造价估算及效益评估 (6) 5.6实施保障、绿道管理与运营策略 (6) 6 指南实施 (6)

1适用范围 本指南所指的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开放空间、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两部分组成。 本指南适用于安徽省内的各市、县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2 参考文件 《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具有以下两层内涵: 一是连接居住区与办公用地,为居民提供日常自行车与步行通勤的城市慢行系统; 二是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串接主要的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休闲游憩节点,形成的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3.2绿廊系统 绿廊系统是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 3.3节点系统 节点系统是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节点,包括各类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共空间、社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 3.4慢行道系统

《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编制说明 为适应我省绿道规划设计需求,有效指导、规范和协调全省绿道的规划设计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我省新型城市化战略、实施《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规范我省绿道规划设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各地政府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深化或具体化。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 本导则主编单位: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编制人员:顾浩陈桂秋赵栋胡智清 高黑孙鹏周俊马敏 马浩杨永康周伊峰黄勤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2 年12月12日 1

目次 1 总则 (3) 2 绿道定义 (4) 2.1 绿道的定义 (4) 2.2 绿道的构成 (4) 3 绿道的分级与分类 (8) 3.1 绿道分级 (8) 3.2 绿道分类 (9) 4绿道规划总体要求 (10) 4.1绿道规划类型 (10) 4.2省级绿道网规划要求 (10) 4.3 设区市绿道网规划要求 (11) 4.4 县(市、区)绿道网规划要求 (11) 5绿道规划设计要求 (12) 5.1 绿道选线原则 (12) 5.2 绿廊 (13) 5.3 慢行道 (15) 5.4 驿站 (18) 5.5 标识 (22) 5.6 节点 (23) 2

1 总则 1.0.1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绿道的规划设计工作。 1.0.2 本导则为我省绿道规划设计提供基本技术指导,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深化。 1.0.3 本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3

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汇报总结

XX社区创建“绿色社区”工作总结XX社区位于深圳西部、西乡五十五区,毗邻西乡新中心区,东邻龙珠社区,西接宝安大道,北靠铁仔山。辖区总面积2.17平方公里,管辖范围包括B花园、A花园、XX花园、H花园、T花园、Q花园、E花园、R广场、Y市场、碧海名园等住宅小区,以及美宝田工业区。 辖区内总户数5600户,总人口28000人,其中常住人口8000人,暂住人口20000人。社区建有150平方米“星光老人之家”老人活动中心、2000平方米文化广场、近60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百米健身路、儿童游乐场、生育文化中心等活动场所,是一个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4人,为社区提供服务。XX社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发展强势。 为确保绿色社区的顺利创建,营造居民良好的生活空间,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我社区全体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从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着力社区各项建设,加强了社区环境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具体创建工作情况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规范 为认真贯彻落实创建“深圳市绿色社区”有关文件与会议精神,社区居委专门召开工作会议,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社区工作站站长张武同志为组长,环保卫生负责人陈彩霞为副组长,社区居民为成员的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小组,把创建工作列入日常议事日程。同时还广泛发展志愿者队伍,成立了30人的绿色志愿者队伍,为“绿色

社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充足的人力保障,确保了创建绿色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定和完善了《环保工作职责》、《环保员岗位责任制》、《XX社区环保、管理、环卫清扫保洁岗位责任奖惩制度》、《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包干责任书》、《门前三包卫生责任制管理制度》、《环卫设施设备质量标准与管理规范》、《社区卫生保洁费清单》、《XX社区垃圾屋整治报告》等制度和文件,使各项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严格按照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的时间要求,把任务细化、量化,责任落实到人。各成员互相监督,不遗余力,确保了创建工作的正确实施,按时完成。社区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责任长效管理制度,定人、定责任管好社区卫生环境,社区连续多次在居住环境检查评比中被评为先进社区。辖区内大益广场和碧海名园先后获得“深圳市园林式单位(小区)”称号。 二、广泛深入宣传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在社区,环保工作和各创建工作都离不开居民的广泛参与。为此,我社区一直十分重视环保宣传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发动宣传,为“绿色社区”创建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提高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一是多次组织召开社区居民大会,传达有关文件精神,重点宣传创建工作的相关内容,提高居民对创建“深圳市绿色社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并利用社区宣传栏、印宣传单等形式,向居民宣传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公约等,形成有章可依的局面。 二是开展环保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我社区每年有计划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共发放环保宣传资料千余份、环保知识手

绿道规划设计编制指引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 社区绿道是绿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道网的微循环系统,为居民日常出行通勤提供便捷的慢行系统、完善的配套设施、优美的绿化环境,与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紧密接驳。为了明确社区绿道规划编制内容、规范规划编制成果,统一规划技术标准,确保社区绿道的顺利实施,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制定本指引。 一、总则 1.01本指引所指的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 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按等级和规模分,社区绿道属于绿道网第三级。 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构成。 1.02本指引适用于东莞市内各镇街的社区绿道规划,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编制 范围为镇域行政区范围。 1.03社区绿道规划年限为2011-2015年。 1.04社区绿道规划应符合《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 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相关要求,同时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规定。 二、规划内容 2.01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应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 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的社区绿道建设目标,确定辖区内社区绿道的建设规模、线网布局、服务设施布点,基础设施配置等内容,并提出分期建设计划等实施建议。 2.02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目标与定位。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相关要求,结合镇街实际, 确定城镇绿道网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 (2)社区绿道线网布局。参考本指引附件2社区绿道选线原则及附件3社区绿道建设技术要求,结合镇街实际,确定社区绿道的线网布局,并

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

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 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做好**社区20xx年xx市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把绿色理念渗透到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社区结合20xx年xx市全国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根据社区的现实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服务社区居民为目标,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建设美好家园为重心,努力营造一个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有序,文体活动活跃,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现制定以下创建计划。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网络 为切实加强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组织领导,使创建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开展,社区成立以社区主任为组长,社区卫生专干具体负责,建立“**社区环境监督管理小组”,并且充实环保志愿者队伍,把一些党员、小组长、低保人员和一些热心环保的居民补充到环保队伍中来,定期开展环境卫生督查整治活动,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规范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对社区现有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将工作量化,规范管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创建工作有条有理、有序有效地持续展开。

1、落实环境卫生保洁机制 (1)社区工作人员分片蹲点,各尽其职,定期到分片地点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排查、上报,并督促整改。 (2)在小区内,物业保洁员作好日常保洁工作;在无物业的老小区,监督环卫部门实行好网格式管理。 (3)社区组织居民、党员、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在小区内检查卫生,对乱涂乱画现象和卫生死角及时进行整改和清扫。 2、全面开展创建活动,提高居民绿色意识 (1)社区开展环保知识讲座。 (2)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定期进社区开展“关爱环境清洁家园”活动。 (3)开展“社区绿色家庭”评比活动。 (4)结合6.5世界环境日与**幼儿园共同开展“减少污染,行动起来”的文艺晚会。 (5)组织社区的青少年朋友们开展环境保护宣传书画展活动。 (6)开展“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树木补种活动。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试行)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gional Greenways in Pearl River Delta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言 为深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面开展宜居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先行加快推进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从而为区域绿地划定及管理工作积累经验。为保障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引和规范以及实际案例,并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目录 1 总则 (1) 2 区域绿道(省立)的定义和功能 (2) 3 区域绿道(省立)的分类和组成 (4) 4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6) 5 绿廊系统规划设计 (8) 6 慢行道规划设计 (10) 7 节点系统规划设计 (12) 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15) 9 服务系统规划设计 (16) 10 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18) 附图 (20) 附表 (23)

1 总则 1.0.1本指引为适应和满足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的需求编制而成,旨在确保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好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有关环节的关键问题。 1.0.2本指引所指的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1.0.3本指引主要针对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工作,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各城市。 1.0.4区域绿道(省立)是区域绿地的组成部分,应纳入区域绿地统一规划布局。 1.0.5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的实施,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渔业、水利、旅游、文物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各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和职能分工,依法履行职责。 1.0.6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广东省以及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0.7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可参照本指引。 1.0.8本指引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区域绿道(省立)的义务;有权监督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检举违反区域绿道(省立)规划的行为。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健身步道 一、概念 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 (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 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 (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 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和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 (一)步道设计要求 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 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 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 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路心部分主要 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 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 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 设。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 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

创建绿色社区申报材料

创建“绿色社区”申报材料 ××社区隶属××区××路街道,位于××市东北方,现有常住居民688户,楼栋为23栋楼房,辖区占地面积为105710平方米,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5人。爱思范文23:辖区单位有物业公司、地税局、财政局、审计局、桑达公司、聋哑学校等企业事业单位。 自2002以来,××社区的“绿色社区”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整合社区资源,发挥楼幢间、邻里间、居民间的互动效应。形成了多层次、全员化、开放式的争创“绿色社区”为主体的奠基的管理体系,打造了一个有益居民生活、娱乐、休闲的绿色小区。 一、基本条件 1、我社区从xx年开始创建绿色社区工作以来,在上级领导的正确、及时的指导下,经过全体居民的积极努力,社区工作始终按“绿色社区”的标准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充满活力。经过对社区内696户居民开展的社区环境状况调查,满意率大于80%。 2、因我社区整体设计科学合理,绿色植物品种多,绿地覆盖面大,无污染,无裸露地面,设施完备,管理起点高,是现代化的绿色小区,所以居民争先购买,入住率达100%以上。 二、健全的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 1、成立了创建领导机构 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以来,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等单位成立了“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制定“××社区居民文明公约”,治理“两乱”建文明社区倡议书,领导小组成员与各楼长实行“绿色社区”创建责任分管制,把创建工作与社区其他工作触为一体。做到与其他工作同计划、同实施、同评价,实现了“绿色社区”工作的制度化、高标准。 2、成立了创建执行机构,以提高居民环境质量和市民环境意识为目的,将创建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小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保模范社区,为社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创建“绿色社区”组织机构 组长: ××× 副组长: ×××××× 成员: ×××××××××××× 3、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根据××街道下发的“绿色社区”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小区起点 高、标准高的实际,进一步推进小区绿色环保工作上新的台阶,培养居民良好的环境意识,让居民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优美,生活方式更加绿色文明,特制定创建“绿色社区”工作安排: 指导思想: 以提高社区居民环境质量和市民环境意识为目的,将创建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小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保模范社区,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绿道绿廊体系规划编制任务书

**市绿道绿廊体系规划项目 任务书 为贯彻落实**省县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办﹝2013﹞6号《关于加快推进县城绿道绿廊建设的通知》和**市绿化委员会城市绿化办公室*绿城﹝2013﹞4号《关于2013年**市城镇绿化工作的安排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我市高标准中等城市的建设步伐,以我市2015年创建国家级园林城为契机,给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特此启动编制**市绿道绿廊体系规划。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市绿道绿廊体系规划 2、规划范围: 3、项目目标:在**市总体规划和**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通过绿道绿廊体系规划,建成体现**特色的绿色风景通道,打造生态山水旅游城。通过绿道绿廊建设来带动周边的土地开发建设,形成集生态保护、经济民生、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带,改善发展条件,提升人居品位。 二、规划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省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省绿道绿廊建设导则》。

3、《**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 4、相关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规划等专项规划也是本次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 三、规划设计原则 1、地域性原则:串联本市最有特色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以及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自然、人文节点,尽可能多地发掘并展示本地具代表性的特色资源,创造出具有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 2、社会性原则:形成以健康生活为前提的、以宜居城乡为目标的绿色载体,提倡公共参与,倡导绿色生活。 3、生态性原则: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有机连接生态廊道、生态隔离绿地和农田林网等,构建区域生态格局。 4、经济性原则:结合现状可供选择绿道路径,强化绿道建设的可操作性,尽量避免开挖、拆迁、征地,集约利用土地,降低建设成本。 5、历史性原则: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6、安全性原则:以慢行交通为主,减少与机动车的冲突。 四、具体规划设计要求 1、进行必要的现状调查,形成现状分析;

广州市绿道建设指引(4.12)发

广州市绿道规划建设技术指引(试行) 按照广东省的统一要求,广州市绿道规划、设计、建设原则上按《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执行,建设主要依托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相关项目开展。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在征求相关意见的基础上,现编制本指引。 一、绿道的定义和分类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分为三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在绿道两边规定的控制范围内要控制新增与绿道功能不相容的项目。 生态型绿道主要是指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绿道主要是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绿色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绿道主要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二、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而配建的设施,包括绿道游径、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及节点、基础设施等。 广州的绿道须主要包含四大要素:良好优美的绿化生态环境、标准合理的绿道游径(单车道、人行健步道)、统一清晰的标识系统、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 三、绿道线路的选择 广州市域范围内绿道分为三个层次:省规划的省级绿道,市规划的市级绿道,区(县级市)规划的区级绿道。 绿道的选线要结合现有的水道和道路系统,考虑其穿越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景观风貌等条件,并分析绿道穿越区域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情况、用地权属等; 绿道的选线要考虑资源的生态性,布局的整体性,交通的连通性,使用的安全便捷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绿道规划设计

目次 1 总则 (2) 2 绿道定义 (5) 2.1 绿道的定义 (5) 2.2 绿道的构成 (5) 3 绿道的分级与分类 (6) 3.1 绿道分级 (6) 3.2 绿道分类 (7) 4绿道规划总体要求 (7) 4.1绿道规划类型 (7) 4.2省级绿道网规划要求 (8) 4.3 设区市绿道网规划要求 (8) 4.4 县(市、区)绿道网规划要求 (9) 5绿道规划设计要求 (13) 5.1 绿道选线原则 (13) 5.2 绿廊 (14) 5.3 慢行道 (16) 5.4 驿站 (19) 5.5 标识 (23) 1

5.6 节点 (24) 1 总则 1.0.1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绿道的规划设计工作。 1.0.2 本导则为我省绿道规划设计提供基本技术指导,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深化。 1.0.3 本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

表2-1 绿道组成要素表 3

4

2 绿道定义 2.1 绿道的定义 2.1.1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以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廊道系统。 2.1.2绿道主要功能是我省生态空间的保护系统、历史文化的展示系统、健康生活的活动系统、旅游网络的支撑系统和城乡统筹的连接系统。 2.2 绿道的构成 2.2.1绿道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两大系统构成,主要包括绿廊、慢行道、驿站、标识和节点五个部分。 2.2.2绿廊系统是慢行道两侧由植物群落、水体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景观生态廊道。 2.2.3 人工系统由慢行道、驿站、标识和节点等四个部分构成。 2.2.4绿道组成的具体要素见表2-1。 5

创建绿色社区小区工作计划

目录 1、关于成立“绿色社区(小区)”领导小组的决议 2、×××小区环保宣传监督小组工作职责 3、环保督导员岗位职责 4、环保宣传干事岗位职责 5、环保社区助理岗位职责 6、园艺组岗位职责 7、×××创建“绿色社区(小区)”工作计划 8、致×××小区居民的一封信 9、环保志愿者花名册 10、环保学习签到表 11、××社区环保投诉处理记录表 12、“环保家庭”公约 13、“绿色文明家庭”标准 14、居民环保行为规范 15、创建“绿色社区(小区)”“五有”、“五无”标准 16、创模宣传口号 17、环保警示标语 18、几点说明

范例(文): 关于成立“绿色社区(小区)”领导小组的决议 经××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公司研究决定成立×××社区(小区)创建“绿色社区(小区)”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并经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成立××社区(小区)环保宣传监督小组:环保宣传监督小组组长:××× 环保宣传监督小组成员:××× 环保督导员:××× 环保宣传干事:××× 环保社区助理:××× 鲤城区××社区居民委员会 ×××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处 (需盖公章)

年月日 范例(文): ×××小区环保宣传监督小组工作职责 ××小区环保宣传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和劝导,小区居民爱护环境卫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活品质,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1、定期组织环境保护宣传刊物的稿件,定期出版环保宣传栏。 2、负责绿化,园艺景观的维护、保养。 3、负责生活垃圾分类投放、集中的宣传工作与措施落实。 4、负责小区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及时清运。 5、负责小区商业网点环保措施的落实,小区环境监测小组工作人员的分工、合作和定期检查。

《北海市城市绿道网专项规划》

《北海市城市绿道网专项规划》 简要说明 一、规划范围 1、总体范围:《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中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北至城区行政划边界,东至福成机场、竹林盐场东,西侧和南部均至滨海陆域用地 2、规划对象:沿着滨水、溪谷、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3、规划内容: (1)、构建三横四纵城市绿道骨架 构筑海滨特色绿道,建设多条沟通海-城的生态廊道, 形成与城市结构相契合的城市绿道骨架,使绿道成为 引导海洋向城市延伸,融入城市生活的绿色通道。 (2)、建设网状生态休闲绿道 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建设网状的休闲健身漫步道, 通过绿色开敞空间的营造与绿道设施的投入建设,为 市民提供积极而丰富的日常健身活动场所。 (3)、建设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展现魅力北海

绿道与旅游线路相结合,建设涵盖都市游、郊野游、 生态游三大类的八条绿道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不同主 题、各具特色的滨海风情廊道、都市活力廊道、滨河 休闲廊道等,使人们感受到多样化的城市风情。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4.《绿道规划设计导则》(2016年9月); 5.《广西壮族自治区绿道体系规划》; 6.《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7.《北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5)》; 8.《北海市城市道路综合交通规划(2013-2030)》 9.《北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 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及规范。 三、规划目标 规划构建具有浓郁海滨特色,集生态、旅游、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网状绿道系统。优化城市环境景观,突出北海生态优势,全方位展现北海城市风貌,塑造生态宜居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形象。 四、规划策略 1、以绿色为脉,串联整合生态资源,构筑与城市结构相契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年9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1 总则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绿道 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绿道游径系统 指绿道中供人们步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是绿道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骑行综合道。 绿道连接线 主要承担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线路。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 绿道设施 为满足绿道综合功能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与标识设施。 驿站 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