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18高中三年级数学二轮复习专题(18)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

人教版2018高中三年级数学二轮复习专题(18)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

人教版2018高中三年级数学二轮复习专题(18)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
人教版2018高中三年级数学二轮复习专题(18)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

人教版2018高中三年级数学二轮复习专题(18)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

由任意性和存在性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一直是高考数学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的研究,我们发现这类试题往往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所涉及的知识点内容覆盖面广,其中命题的核心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内容的交汇处。下面就对这类问题进行详细的归类、归法,构建知识体系,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在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下,求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

在不等式恒成立条件下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一般原理是利用转化与化归思想将其转化为函数的最值或值域问题加以求解,方法可采用“分离参数法”或“不分离参数法”直接移项构造辅助函数的形式. 类型1:对于一次函数],[,)(n m x b kx x f ∈+=,则有:

(1)如果()0

()0()0f m f x f n >?>??

>?

恒成立;

(2)如果()0

()0()0

f m f x f n

例1、若不等式)1(122->-x m x 对满足22≤≤-m 的所有m 都成立,求x 的范围. 解:我们可以用改变主元的办法,将m 视为主元,原不等式化为:0)12()1(2<---x x m , 令)12()1()(2---=x x m m f ,则22≤≤-m 时,0)(

?<<-0

)2(0

)2(f f

即?????<---<----0

)12()1(20)12()1(22

2

x x x x ,所以x 的范围是)231,271(++-∈x . 说明:在给出的含有两个变量的不等式中,学生习惯把变量x 看成是主元(未知数),而把另一个变量a 看成参数,在有些问题中这样的解题过程繁琐。如果把已知取值范围的变量作为主元,把要求取值范围的变量看作参数,则可简化解题过程。 类型2:设)0()(2≠++=a c bx ax x f ,R x ∈ (1)R x x f ∈>在0)(上恒成立00?且a ; (2)R x x f ∈<在0)(上恒成立00

例2、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2

210mx mx ++>对任意x R ∈恒成立,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当0m =时,原不等式化为10>显然成立;

当0m ≠时,则需要满足条件:2

01440

m m m m >??<

类型3:设)0()(2≠++=a c bx ax x f ],[βα∈x

(1)当0>a 时,如果],[0)(βα∈>x x f 在上恒成立?????>>-

?????<-?0

)(2020)(2βββαααf a

b

a b f a b 或或; 当0>a 时,如果],[0)(βα∈

??<

)(βαf f .

(2)当0x x f 在上恒成立??

?>>?0

)(0

)(βαf f ;

当0-?????<-

?0

)(2020)(2βββαααf a b

a

b f a b 或或. 例3、若[]2,2x ∈-时,不等式2

3x ax a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解:设()2

3f x x ax a =++-,则问题转化为当[]2,2x ∈-时,()f x 的最小值非负。

(1) 当22a -

<-即:4a >时,()()min 2730f x f a =-=-≥,7

3

a ∴≤又4a >所以a 不存在; (2) 当222a -≤≤即:44a -≤≤时,()2min 3024a a f x f a ??

=-=--≥ ???

62a ∴-≤≤,又44a -≤≤,42a ∴-≤≤ (3) 当22

a

->即:4a <-时,()()min 270f x f a ==+≥,7a ∴≥-又4a <-74a ∴-≤<-

综上所得:72a -≤≤

说明:在给出的不等式中,如果两变量不能通过恒等变形分别置于不等式的两边,则可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解决。

类型4、若函数()f x 在区间D 上存在最小值min ()f x 和最大值max ()f x ,则: ①不等式()f x a >在区间D 上恒成立min ()f x a ?>; ②不等式()f x a ≥在区间D 上恒成立min ()f x a ?≥; ③不等式()f x b <在区间D 上恒成立max ()f x b ?<; ④不等式()f x b ≤在区间D 上恒成立max ()f x b ?≤; 例4、已知函数()lg 2a f x x x ??

=+- ???

,若对任意[)2,x ∈+∞恒有()0f x >,试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解:根据题意得:21a

x x

+

->在[)2,x ∈+∞上恒成立,

即:23a x x >-+在[)2,x ∈+∞上恒成立,

设()2

3f x x x =-+,则()2

3924f x x ??=--+ ??

?

当2x =时,()max 2f x =所以2a >.

说明:在给出的不等式中,如果能通过恒等变形分离出参数,即:若()a f x ≥恒成立,只须求出

()max f x ,则()max a f x ≥;若()a f x ≤恒成立,只须求出()min f x ,则()min a f x ≤,转化为函数求最

值。

变式:已知(],1x ∈-∞时,不等式()

21240x x

a a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解:令2x t =,(],1x ∈-∞ (]0,2t ∴∈所以原不等式可化为:2

2

1

t a a t +-<

, 要使上式在(]0,2t ∈上恒成立,只须求出()21

t f t t

+=

在(]0,2t ∈上的最小值即可。 ()2

2

211111124t f t t t t t +????==+=+- ? ????? 11,2

t ??

∈+∞????

()()min 324f t f ∴==

234a a ∴-<13

22

a ∴-<< 说明:在给出的不等式中,如果通过恒等变形不能直接解出参数,则可将两变量分别置于不等式的两边,即:若()()f a g x ≥恒成立,只须求出()max g x ,则()()max f a g x ≥,然后解不等式求出参数a 的取值范围;若()()f a g x ≤恒成立,只须求出()min g x ,则()()m i n f a g x ≤,然后解不等式求出参数a 的

取值范围,问题还是转化为函数求最值。

类型5、若函数()f x 在区间D 上不存在最大(小)值,且值域为(,)m n ,则: ①不等式()f x a >(或()f x a ≥)在区间D 上恒成立m a ?≥; ②不等式()f x b <(或()f x b ≤)在区间D 上恒成立n b ?≤; 例5、当1

,33x ??∈ ???

时,log 1a 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因为1log 1a x -<<

当1a >时,1x a a <<,则问题转化为11(,3)(,)3a a ?,所以3

3113

a a a ≥??

?≥?≤??;

(完整版)高二数学不等式练习题及答案(经典)

不等式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若a,b 是任意实数,且a >b,则 ( ) (A )a 2>b 2 (B ) a b <1 (C )lg(a-b)>0 (D )(21)a <(2 1)b 2、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 ) (A )lgx+log x 10≥2(x >1) (B )a 1 +a ≥2 (a ≠0) (C ) a 1<b 1 (a >b) (D )a 21+t ≥a t (t >0,a >0,a ≠1) 3、已知a >0,b >0且a +b =1, 则()11 )(1122--b a 的最小值为 ( ) (A )6 (B ) 7 (C ) 8 (D ) 9 4、已给下列不等式(1)x 3+ 3 >2x (x ∈R ); (2) a 5+b 5> a 3b 2+a 2b 3(a ,b ∈R ); (3) a 2+b 2≥2(a -b -1),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 (A ) 0个 (B ) 1个 (C ) 2个 (D ) 3个 5、f (n ) = 12+n -n , ?(n )= n 21 , g (n ) = n 12--n , n ∈N ,则 ( ) (A ) f (n )

高中数学恒成立与存在性问题

高中恒成立问题总结 解决高考数学中的恒成立问题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函数性质法; ②主参换位法; ③分离参数法; ④数形结合法。 XXX 核心思想: 1.恒成立问题的转化: 恒成立; 2.能成立问题的转化: 能成立; 3.恰成立问题的转化: 若在D 上恰成立在D 上的最小值; 若在D 上恰成立在D 上的最大值. 4.设函数,,对任意的,存在,使得,则 ; 设函数,,对任意的,存在,使得,则 ; 设函数,,存在,存在,使得,则 ; 设函数,,存在,存在,使得,则; 5.若不等式在区间D 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D 上函数和图象在函数图象上方; 若不等式在区间D 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D 上函数和图象在函数图象下方. 6.常见二次函数 ①.若二次函数(或)在R 上恒成立,则有(或); ②.若二次函数(或)在指定区间上恒成立,可以利用韦达定理以及根的分布等知识求解. ()a f x >?()max a f x >()()min a f x a f x ≤?≤恒成立()a f x >?()min a f x >()()max a f x a f x ≤?≤能成立A x f D x ≥∈)(,?)(x f A x f =)(min ,D x ∈B x f ≤)(?)(x f B x f =)(max ()x f ()x g []b a x ,1∈[]d c x ,2∈()()21x g x f ≥()()x g x f min min ≥()x f ()x g []b a x ,1∈[]d c x ,2∈()()21x g x f ≤()()x g x f max max ≤()x f ()x g []b a x ,1∈[]d c x ,2∈()()21x g x f ≥()()x g x f min max ≥()x f ()x g []b a x ,1∈[]d c x ,2∈()()21x g x f ≤()()x g x f max min ≤()()f x g x >()y f x =()y g x =()()f x g x <()y f x =()y g x =2()(0)0f x ax bx c a =++≠>0<00a >???0<

高中数学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

高中数学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 高三数学备课组 肖英文 2011-11-23 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既含参数又含变量,往往与函数、数列、方程、几何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形式灵活、思维性强、不同知识交汇等特点. 考题通常有两种设计方式:一是证明某个不等式恒成立,二是已知某个不等式恒成立,求其中的参数的取值范围.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关键是转化化归,通过等价转化可以把问题顺利解决,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谈谈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题型一:构造函数法(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 在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时,一种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构造适当的函数,即构造函数法,然后利用相关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在一个含多个变量的数学问题中,需要确定合适的变量和参数,从而揭示函数关系,使问题更加面目更加清晰明了,一般来说,已知存在范围的量视为变量,而待求范围的量视为参数.例如; 类型1:对于一次函数],[,)(n m x b kx x f ∈+=有: ()0f x >?恒成立(ⅰ)???>>0)(0m f a ,或(ⅱ)???><0)(0n f a ;亦可合并定成???>>0)(0 )(n f m f ; ()0 ()0()0f m f x f n 2a+x 恒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 分析:在不等式中出现了两个字母:x 及a,关键在于该把哪个字母看成是一个变量,另一个作为常数。显然可将a 视作自变量,则上述问题即可转化为在[-2,2]内关于a 的一次函数大于0恒成立的问题。 解:原不等式转化为(x-1)a+x 2 -2x+1>0, 设f(a)= (x-1)a+x 2 -2x+1,则f(a)在[-2,2]上恒大于0,故有: ?? ?>>-)2(0)2(f f 即?????>->+-0 10 3422 x x x 解得:???-<><>1113x x x x 或或 ∴x<-1或x>3. 引申:在不等式中出现3个字母:m 、x 、a 已知函数()f x 是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且(1)1f =,若[],1,1a b ∈-,0a b +≠,有 ()()0f a f b a b +>+, (1)证明()f x 在[]1,1-上的单调性;(2)若2 ()21f x m am ≤-+对所有[]1,1a ∈-恒成立,求m 的取值范围。 分析:第一问是利用定义来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第二问中出现了3个字母,最终求的是m 的范围,所以根据上式将m 当作变量,a 作为常量,而x 则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出()f x 的最大值 即可。 (1) 简证:任取[]12,1,1x x ∈-且12x x <,则[]21,1x -∈- 1212 ()() 0f x f x x x +>- ()()1212()()0x x f x f x ∴-+-> 又 ()f x 是奇函数 ()()1212()()0x x f x f x ∴--> ()f x ∴在[]1,1-上单调递增。 (2) 解: 2()21f x m am ≤-+对所有[]1,1x ∈-,[]1,1a ∈-恒成立,即 2max 21m am f -+≥, max (1)1f f == 22211 20m am m am ∴-+≥∴-≥ 即2 ()20g a am m =-+≥在[]1,1-上恒成立。(1)120(1)120g a g a -=+≥?∴?=-≥? 1212 a a ?≤-??∴??≤?? 1122 a ∴-≤≤。 例2.已知不等式 对任意的都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解:由移项得: .不等式左侧与二次函数非常相 似,于是我们可以设 则不等式 对满足 的一切实数 恒成立 对 恒成立.当 时, 即 解得故的取值范围是. 评注:此类问题常因思维定势,学生易把它看成关于的不等式讨论,从而因计算繁琐出错或者中途夭折;若转换一下思路,把待求的x 为参数,以为变量,令 则问题转化为求一次函数(或常数函数)的值在内恒 为负的问题,再来求解参数应满足的条件这样问题就轻而易举的得到解决了。 题型二:分离参数法 类型1:αα>?∈>min )()(x f I x x f 恒成立对一切()f x x I α<∈对一切恒成立. max ()f x α?< 类型2:)()(x g x f >对于任意的],[b a x ∈恒成立?min max ()()f x g x >,或)(x f 在

(完整word版)高一数学中的恒成立问题

高一数学中的恒成立问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1.任意x R ∈,不等式()()222240a x a x ----<恒成立,则a 的范围是____(]2,2-___. 2.若不等式x +2xy ≤a (x +y )对一切正数x ,y 恒成立,则正数a 的最小值为 ( B ) A.1 B.2 C.2 1 2+ D.22+1 . B 由条件:2xy ≤(a -1)x +ay 恒成立,而(a -1)x +ay ≥2xy a a )1(-, 令2xy =2xy a a )1(- ,a (a -1)=2, ∴a =2. 3.不等式() ()2212130m x m x ---+>对一切实数x 恒成立,则实数m 的范围为______. 【解】当2 10m -≠时不等式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2 10m ->且()()22411210m m ---<, 即m>1或m<-2;当m-1=0时不等式化为3>0,恒成立.综上m 范围是[)21-∞+∞U (,),+. 4、已知两个正变量y x ,满足4=+y x ,则使不等式 m y x ≥+4 1恒成立的实数m 的取值 范围是 ]4 9,(-∞ 5.已知不等式(x+y)(1x + a y )≥9对任意正实数x,y 恒成立,则正实数a 的最小值为( ) A.2 B.4 C.6 D.8 6、若对于一切正实数x 不等式x x 2 24+>a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24 7.若不等式.2 log 0m x x -<在(0, 1 2 )的范围内恒成立,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 【解】 1 116 m ≤< 提示:利用数形结合讨论01两种情况 8.设y=x 2+ax+b ,当x=2时y=2,且对任意实数x 都有y≥x 恒成立,实数a 、b 的值为( B ). A.a=-3 b=-4 B.a=-3 b=4 C a=3 b=4 D a=3 b=-4 9、当x>1时,不等式x+ 1 1 -x ≥a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D ) A .(-∞,2] B .[2,+∞) C .[3,+∞) D .(-∞,3] 10.若不等式n )1(2a )1(1 n n +-+<-对任意正整数n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

人教版数学高二不等式知识点大整合

第三章 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为: ① ;② ; ③ ;④ ; ⑤ ;⑥ ; ⑦ ;⑧ ; 注意: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若0,>b a ,则ab b a ≥+2 (当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 基本变形:①≥+b a ;≥+2)2 (b a ;②2_____________222b a b a ab +≤≤≤+ ③若R b a ∈,,则ab b a 222≥+,222)2(2b a b a +≥+;④_________)2 (_______2≤+≤b a 基本应用: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注意:①一正二定三取等;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当p ab =(常数),当且仅当 时, ; 当S b a =+(常数),当且仅当 时, ;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 如:①函数)21(4294>-- =x x x y 的最小值 。 ②已知5 10<c b a ,则 33 abc c b a ≥++(当且仅当c b a ==时取等号) 基本变形:≥++c b a ;≥++3)3(c b a ; ②若0,,,21>n a a a ,则n n n a a a n a a a 2121≥+++(当且n a a a === 21时取

等号) 三、绝对值不等式: ≤ ≤ ≤ 注意:?+<+||||||b a b a ; ?+=+||||||b a b a ; ?+<-||||||b a b a ;?+=-||||||b a b a ; ?+<-||||||b a b a ;?+=-||||||b a b a ; ?-<-||||||b a b a ;?-=-||||||b a b a ;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1)设R b a ∈,,则0)(,022≥-≥b a a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2)a a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a a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3)若0,0>>b a ,则2233ab b a b a +≥+; (4)若R c b a ∈,,,则ca bc ab c b a ++≥++222 (5)若R c b a ∈,,,则)(3)()(32222c b a c b a ca bc ab ++≤++≤++ (6)柯西不等式:设R b b a a ∈2121,,,,则))(()(2 221222122211b b a a b a b a ++≤+ 注意:可从向量的角度理解:设),(),,(2121b b b a a a ==,则222)(b a b a ≤? (7)b a ab b a 110,>;?R m b a ,0,,若1a b ,则m a m b a b ++>;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①作差比较:B A B A ≤?≤-0;②作商比较: B A B B A ≥?>≥)0(1 作差比较的步骤: (1)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2)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 (3)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高考数学:不等式恒成立、能成立、恰成立问题

不等式恒成立、能成立、恰成立问题 一、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转换求函数的最值: (1)若不等式()A x f >在区间D 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D 上()min f x A >,?() f x 的 下界大于A (2)若不等式()B x f <在区间D 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D 上()max f x B <,()f x 的上界 小于A 例1、设f(x)=x2-2ax+2,当x ∈[-1,+∞]时,都有f(x)≥a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例恒成立,试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数,且当 ? ?? ? ?∈2,0πθ时,有 f .

例4、已知函数 )0(ln )(4 4>-+=x c bx x ax x f 在1=x 处取得极值3c --,其中a 、b 为常数.(1)试确定a 、b 的值; (2)讨论函数)(x f 的单调区间; (3)若对任意0>x ,不等式2 2)(c x f -≥恒成立,求c 的取值范围。 2例 例恒成立,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 例若不等式2 ()1 f x x x a '--+>对任意(0)a ∈+∞, 都成立,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

3、分离参数法 (1)将参数与变量分离,即化为 ()() g f x λ≥ (或 ()() g f x λ≤ )恒成立的形式; (2)求 () f x 在x D ∈上的最大(或最小)值; (3)解不等式 () max () g f x λ≥ (或 ()() min g f x λ≤ ) ,得λ的取值范围。 适用题型:(1)参数与变量能分离;(2)函数的最值易求出。 例8、当 (1,2) x∈时,不等式240 x mx ++<恒成立,则m的取值范围是 . 例 b a,满足什么条件时,) (x f取a表示出b的取值范围. 4 例________ 例11、当x(1,2)时,不等式

高中数学恒成立问题

高中数学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既含参数又含变量,往往与函数、数列、方程、几何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形式灵活、思维性强、不同知识交汇等特点. 考题通常有两种设计方式:一是证明某个不等式恒成立,二是已知某个不等式恒成立,求其中的参数的取值范围.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关键是转化化归,通过等价转化可以把问题顺利解决,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记得教学经验谈谈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构造函数法 在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时,一种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构造适当的函数,即构造函数法,然后利用相关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在一个含多个变量的数学问题中,需要确定合适的变量和参数,从而揭示函数关系,使问题更加面目更加清晰明了,一般来说,已知存在范围的量视为变量,而待求范围的量视为参数. 例1 已知不等式对任意的都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解:由移项得:.不等式左侧与二次函数非常相似,于是我们可以设则不等式对满足的 一切实数恒成立对恒成立.当时, 即 解得故的取值范围是. 注:此类问题常因思维定势,学生易把它看成关于的不等式讨论,从而因计算繁琐出错或者中途夭折;若转换一下思路,把待求的x为参数,以为变量,令 则问题转化为求一次函数(或常数函数)的值在内恒为负的问题,再来求解参数应满足的条件这样问题就轻而易举的得到解决了。

二、分离参数法 在不等式中求含参数范围过程中,当不等式中的参数(或关于参数的代数式)能够与其它变量完全分离出来并,且分离后不等式其中一边的函数(或代数式)的最值或范围可求时,常用分离参数法. 例2已知函数(为常数)是实数集上的奇函数,函数 在区间上是减函数. (Ⅰ)若对(Ⅰ)中的任意实数都有在上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知,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 在上恒成立 注:此类问题可把要求的参变量分离出来,单独放在不等式的一侧,将另一侧看成新函数,于是将问题转化成新函数的最值问题:若对于取值范围内的任一个数 都有恒成立,则;若对于取值范围内的任一个数都有 恒成立,则. 三、数形结合法 如果不等式中涉及的函数、代数式对应的图象、图形较易画出时,可通过图象、图形的位置关系建立不等式求得参数范围. 例 3 已知函数若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2019-2020年高二数学 第六章 不等式: 6.1不等式的性质(一)优秀教案

2019-2020年高二数学第六章不等式: 6.1不等式的性质(一) 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不等式的实际应用及不等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掌握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学会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教学重点:比较两实数大小. 教学难点:差值比较法:作差→变形→判断差值的符号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初中学过的不等式的性质 ①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②任意实数的平方不小于0。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 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

方向不变。 ⑤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 方向改变。 人与人的年龄大小、高矮胖瘦,物与物的形状结构,事与事成因与结果的不同等等都表现出不等的关系,这表明现实世界中的量,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相等则是局部的、相对的研究不等关系,反映在数学上就是证明不等式与解不等式实数的差的正负与实数的大小的比较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本章内容的基础,也是证明不等式与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因此,本节课我们有必要来研究探讨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之间的关系 生活中为什么糖水中加的糖越多越甜呢? 转化为数学问题:a克糖水中含有b克糖(a>b>0),若再加m(m>0)克糖,则糖水更甜了,为什么? 分析:起初的糖水浓度为,加入m克糖后的糖水浓度为,只要证>即可怎么证呢?引人课题 二、讲解新课: 1.不等式的定义:用不等号连接两个解析式所得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说明:(1)不等号的种类:>、<、≥(≮)、≤(≯)、≠.(2)解析式是指:代数式和超越式(包括指数式、对数式和三角式等) (3)不等式研究的范围是实数集R. 2.判断两个实数大小的充要条件 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在a>b,a= b,a<b三种关系中有且仅有一种成立.判断两个实数大小的充要条件是: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的符号就可以了,这好比站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人,只要看一下他们的差距,就可以判断他们的高矮了. 三、讲解范例: 例1比较(a+3)(a-5)与(a+2)(a-4)的大小分析:此题属于两代数式比较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可以作差,然后展开,合并同类项之后,判断差值正负(注意是指差的符号,至于差的值究竟是多少,在这里无关紧要)并根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来得出两个代数

高中数学中的存在性问题与恒成立问题例题

第 1 页 共 3 页 高中数学存在性问题与恒成立问题 例1、若不等式 121x a x + -+≥对一切非零实数x 均成立,则实数a 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例2、设函数2()1f x x =-,对任意23x ??∈+∞????,,24()(1)4()x f m f x f x f m m ??--+ ???≤恒成立,则 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例3、若不等式220ax x ++>的解集为R ,则a 的范围是( ) A .0a > B . 18a >- C .18a > D .0a < 例4、已知不等式()11112log 1122123a a n n n +++>-+++对于一切大于1的自然数n 都成立, 试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5、若不等式2(2)2(2)40a x a x -+--<对x ∈R 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例6、2()1f x ax ax =+-在R 上恒满足()0f 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a ≤ B .4a <- C .40a -<< D .40a -<≤ 例7、若对于x ∈R ,不等式2230mx mx ++>恒成立,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例8、不等式210x ax ++≥对一切102x ??∈ ???,成立,则a 的最小值为( ) A .0 B .2- C .52- D .3- 例9、不等式2|3||1|3x x a a +---≤对任意实数x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 A .(][)14-∞-+∞,, B .(][)25-∞-+∞,, C .[12], D .(][)12-∞∞,,

中职数学2.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复习归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学会证明这些性质; 3.并会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比较大小的问题。 【学习重点】:不等式性质的证明 【课前自主学习】: 1、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可知: ? a- > b b a a- = b ? a b ? < a- a b b 结论: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的符号即可。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对称性:b a>?; (2)传递性:? b a,; b > >c (3)同加性:? a; >b 推论:同加性:? > a,; b c >d (4)同乘性:? b ,c a, >0 > ,c a; b ? < >0 推论1:同乘性:? ,0d c b a; >0 > > > 推论2:乘方性:? n N a,0; b ∈ > >+ 推论3:开方性:? b n a,0; > ∈ >+ N 【问题发现】:

【问题导学,练习跟踪】: 例1. 用符号“>”或“<”填空,并说出应用了不等式的哪条性质. (1) 设a b >,3a - 3b -; (2) 设a b >,6a 6b ; (3) 设a b <,4a - 4b -; (4) 设a b <,52a - 52b -. 变式练习(1)设36x >,则 x > ; (2)设151x -<-,则 x > . 例2. 已知0a b >>,0c d >>,求证ac bd >. 变式练习:已知a b >,c d >,求证a c b d +>+. 当堂检测: 1.如果b a >,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b a 55-<- B.b a > C.bc ac > D.22bc ac > 2.如果0< B.b a > C.b b a 1 1 >- D.22b a > 3.已知b a ,为任意实数,那么( ) A.b a >是的22b a >必要条件 B.b a >是b a -<-11的充要条件 C.b a >是b a >的充分条件 D.b a >是22b a >的必要条件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高中数学恒成立问题典型例题

恒成立问题是数学中的常见问题,在培养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是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大多是在不等式中,以已知一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另一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形式出现。 下面结合实例,介绍这类问题的几种求解策略。 一、参变分离法 在给出的不等式中,如果能通过恒等变形将参数与变量分离出来,即:若a≥f(x)恒成立,只需求出f(x)max,则a≥f(x)max;若a≤f(x)恒成立,只需求出f(x)min,则a≤f(x)min,转化为函数求最值。 二、主元变换法 在给出的含有两个变量的不等式中,学生习惯把变量x看成是主元(未知数),而把另一个变量a看成参数,在有些问题中这样的解题过程繁琐。如果把已知取值范围的变量作为主元,把要求取值范围的变量看作参数,则可简化解题过程。

三、分类讨论 在给出的不等式中,如果两变量不能通过恒等变形分别置于不等式的两边,则可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解决。 四、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法是先将不等式两端的式子分别看作两个函数,且正确作出两个函数的图像,然后通过观察两图像(特别是交点)的位置关系,列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 五、判别式法 对可化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对x∈R(或去掉有限个点)恒成立,常用判别式法,先将其化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结合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图像,确定二次项系数与判别式满足的条件,化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问题,通过解不等式求解。要注意二次是否可为0。

六、最值法对含参数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可将其化为f(x)>0或f(x)<0在某个范围上恒成立的问题,则0<[f(x)]min或0>[f(x)] max,先求出f(x)的最值,将其转化为关于m的不等式问题,通过解不等式求出参数m的取值范围。 上面介绍了含参不等式中恒成立问题的几种解法,在解题过程中,要灵活运用题设条件综合分析,选择适当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解题。

教案高中含参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整理版.doc

高中数学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 一、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有关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若能把不等式转化成二次函数或二次方程,通过根的判别式或数形结合思想,可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基本结论总结 例1 对于x ∈R ,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例2:已知不等式04)2(2)2(2 <--+-x a x a 对于x ∈R恒成立,求参数a 的取值范围. 解:要使04)2(2)2(2 <--+-x a x a 对于x ∈R恒成立,则只须满足: (1)???<-+-<-0)2(16)2(4022 a a a 或 (2)?? ? ??<-=-=-0 40)2(20 2a a 解(1)得?? ?<<-<2 22 a a ,解(2)a =2 ∴参数a 的取值范围是-2<a ≤2. 练习 1. 已知函数])1(lg[2 2 a x a x y +-+=的定义域为R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若对于x ∈R ,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3.若不等式的解集是R ,求m 的范围。 4.x 取一切实数时,使3 47 2+++kx kx kx 恒有意义,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例3.设22)(2 +-=mx x x f ,当),1[+∞-∈x 时,m x f ≥)(恒成立,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关键点拨:为了使 在 恒成立,构造一个新函数 是解题的关键,再利用二次 函数的图象性质进行分类讨论,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若二次不等式中x 的取值范围有限制,则可利用根的分布解决问题。 解:m mx x x F -+-=22)(2 ,则当),1[+∞-∈x 时,0)(≥x F 恒成立 当120)2)(1(4<<-<+-=?m m m 即时,0)(>x F 显然成立; 当0≥?时,如图,0)(≥x F 恒成立的充要条件为: ??? ? ??? -≤--≥-≥?1 220)1(0m F 解得23-≤≤-m 。综上可得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1,3[-。 例4 。已知1ax x )x (f 2+-=,求使不等式0)x (f <对任意]2,1[x ∈恒成立的a 的取值范围。 解法1:数形结合 结合函数)x (f 的草图可知]2,1[x ,0)x (f ∈<时恒成立? 25a 0 a 25)2(f 0a 2)1(f >?? ?<-=<-=得。所以a 的取值范围是),25 (+∞。 解法2:转化为最值研究 4a 1)2a x ()x (f 22- +-= 1. 若]2,1[)x (f ,3a 232a 在时即≤≤上的最大值,25a ,0a 25)2(f )x (f max ><-==得3a 25 ≤<所以。 2. 若0a 2)1(f )x (f ]2,1[)x (f ,3a 2 3 2a max <-==>>上的最大值在时即,得2a >,所以3a >。 综上:a 的取值范围是),2 5 (+∞。 注:1. 此处是对参a 进行分类讨论,每一类中求得的a 的范围均合题意,故对每一类中所求得的a 的范围求并集。 2. I x ,m )x (f ∈<恒成立)m (m )x (f max 为常数?∈> 解法3:分离参数 ]2,1[x ,x 1x a ]2,1[x ,01ax x 2∈+ >?∈<+-。设x 1 x )x (g +=, 注:1. 运用此法最终仍归结为求函数)x (g 的最值,但由于将参数a 与变量x 分离,因此在求最值时避免了分类讨论,使问题相对简化。 2. 本题若将“]2,1[x ∈”改为“)2,1(x ∈”可类似上述三种方法完成。 仿解法1:?∈<)2,1(x ,0)x (f 25a 0 )2(f 0)1(f ≥?? ?≤≤得即),25 [:a +∞的范围是 读者可仿解法2,解法3类似完成,但应注意等号问题,即此处2 5 a = 也合题。 O x y x -1

恒成立问题 专题

恒成立问题 1.参变分离法 例1:已知函数()ln a f x x x =-,若()2f x x <在()1,+∞上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 【答案】1a ≥- 【解析】233ln ln ln a x x x x a x a x x x x - -,其中()1,x ∈+∞, ∴只需要() 3max ln a x x x >-. 令()3 ln g x x x x =-,()' 2 1ln 3g x x x =+-,()' 12g =-,()2 '' 11660x g x x x x -=-=<, ()'g x ∴在()1,+∞单调递减,()()()''10g x g g x ∴<>≠对于任意的π0,4x ?? ∈ ???都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 是___________. 【答案】π,14a ?? ∈ ??? 【解析】本题选择数形结合,可先作出sin 2y x =在π0,4x ?? ∈ ??? 的图像,

a 扮演的角色为对数的底数,决定函数的增减,根据不等关系可得01a <<,观察图像进一 步可得只需 π 4 x = 时,log sin 2a x x >, 即πππlog sin 21444a a >?=?>,所以π,14a ??∈ ??? . 3.最值分析法 例3:已知函数()()ln 10f x a x a =+>,在区间()1,e 上,()f x x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 【答案】e 1a ≥- 【解析】()f x x >恒成立即不等式ln 10a x x -+>恒成立,令()ln 1g x a x x =-+, ∴只需()min 0g x >即可,()10g =, ()'1a a x g x x x -= -=,令()'00a x g x x a x ->?>?<(分析()g x 的单调性) 当1a ≤时 ()g x 在()1,e 单调递减,则()()010g x g <= (思考:为什么以1a =作为分界点讨论?因为找到()10g =,若要不等式成立,那么一定从1x =处起()g x 要增(不一定在()1,e 上恒增,但起码存在一小处区间是增的) ,所以1a ≤时导致()g x 在1x =处开始单减,那么一定不符合条件.由此请体会零点对参数范围所起的作

人教A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不等式 (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 (2)初步学会作差法比较两实数的大小; (3)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以问题方式代替例题,学习如何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式,利用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状况及理解程度,注重问题情境、实际背景的设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广泛参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教学重点】 能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 会作差法比较两实数的大小 ,通过类比法,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不等式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一)新课导入 用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中国"神舟七号”宇宙飞船飞天取得了最圆满的成功.我们知道,它的飞行速度(v )不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记作2v ),且小于第二宇宙速度(记 1v ). 12v v v ≤< (二)新课讲授 问题1:你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下列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吗 (1)某路段限速40km /h ; (2)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 应不少于%,蛋白质的含量p 应不少于%; (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对于(1),设在该路段行驶的汽车的速度为vkm /h ,“限速40km /h ”就是v 的大小不能超过40,于是0<v ≤40. 对于(2)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 应不少于%,蛋白质的含量p 应不少于%. 2.5%2.3% f p ≥??≥? 对于(3),设△ABC 的三条边为a ,b ,c ,则a +b >c ,a -b <c . 对于(4),如图,设C 是线段AB 外的任意一点,CD 垂直于AB ,垂足 为D ,E 是线段AB 上不同于D 的任意一点,则CD <CE . 以上我们根据实际问题所蕴含的不等关系抽象出了不等式图接着, 就可以用不等式研究相应的问题了 问题2:某种杂志原以每本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杂志的单价每提高元,销售量就可能减少2000本.如何定价才能使提价后的销售总收入不低于20万元 解:提价后销售的总收入为错误!x 万元,那么不等关系“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可以表示为不等式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4-5:《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1)-新版

1.1 课时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 在回顾和复习不等式的过程中,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并对“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和如何研究这些基本性质”进行讨论,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认识水平. (二)学习目标 1.理解用两个实数差的符号来规定两个实数大小的意义,建立不等式研究的基础.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加以证明. 3.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判断不等关系和用比较法. (三)学习重点 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推理判断命题的真假;代数证明. (四)学习难点 灵活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读一读:阅读教材第2页至第4页,填空: a b >? a b =? a b >?> ②a c b c a b +>+?> ③ac bc a b >?> ④33a b a b >?> ⑤22a b a b >?> ⑥,a b c d ac bd >>?> 2.预习自测 (1)当x ∈ ,代数式2(1)x +的值不大于1x +的值. 【知识点】作差比较法 【解题过程】2(1)(1)x x +-+=2(1)x x x x -=- 【思路点拨】熟悉作差比较法 【答案】[0,1]

(2)若c ∈R ,则22ac bc > a b > A.? B.? C.? D.≠ 【知识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解题过程】由22ac bc >,得0c ≠,所以20c >;当,0a b c >=时,22ac bc =. 【思路点拨】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答案】A. (3)当实数,a b 满足怎样条件时,由a b >能推出 11a b ,所以当0ab >时,11a b <. 【思路点拨】掌握作差比较法 【答案】当0ab >时, 11a b <. (二)课堂设计 1.问题探究 探究一 结合实例,认识不等式 ●活动① 归纳提炼概念 人与人的年龄大小、高矮胖瘦,物与物的形状结构,事与事成因与结果的不同等等都表现出不等的关系,这表明现实世界中的量,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相等则是局部的、相对的.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到数学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体会概念的提炼、抽象过程. ●活动② 认识作差比较法 关于实数,a b 的大小关系,有以下基本事实: 如果a b >,那么a b -是正数;如果a b =,那么a b -等于零;如果a b <,那么a b -是负数.反过来也对. 这个基本事实可以表示为:0;0;0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高二数学不等式的证明知识点归纳-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高二数学不等式的证明知识点归纳:初三数学知 识点归纳 不等式的证明已成为各类数学竞赛的热门题型,也是高二数学教学的重点,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数学不等式的证明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数学不等式的证明知识点 1.不等式证明的依据 (2)不等式的性质(略) (3)重要不等式:①|a|≥0;a2≥0;(a-b)2≥0(a、 b∈R) ②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1)比较法:要证明a>b(a0(a-b<0),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比较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2)综合法:从已知条出发,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综合法. (3)分析法:从欲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分析使这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直到所需条已判断为正确时,从而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除以上三种基本方法外,还有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高二数学学习方法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2)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熟记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使自己平时的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4)经常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经常对习题进行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归纳于同一知识方法。 (5)阅读数学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数学学科课外活动与讲座,多做数学课外题,加大自学力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6)及时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进行适当的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高二数学不等式的性质总结

高二数学不等式的性质总结 1.两个实数a与b之间的大小关系 2.不等式的性质 4 乘法单调性 3.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2如果a>0,那么 3|a?b|=|a|?|b|. 5|a|-|b|≤|a±b|≤|a|+|b|. 6|a1+a2+……+an|≤|a1|+|a2|+……+|an|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2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熟记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使自己平时的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4经常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经常对习题进行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归纳于同一知识方法。 5阅读数学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数学学科课外活动与讲座,多做数学课外题,加大自学力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6及时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进行适当的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7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总结归类。如:①从数学思想分类②从解题方法归类③从知识应用上分类等,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络化。 8经常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是否还有别的想法和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