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级中学体育及健康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及复习资料套装

初级中学体育及健康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及复习资料套装

初级中学体育及健康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及复习资料套装
初级中学体育及健康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及复习资料套装

《体育及健康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体育学科的知识及能力。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初中体育及健康课程实施中运用;掌握体育学科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了解初中体育及健康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义务教育体育及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教学。

2.体育教学的设计能力。能够合理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合理选择及设计,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及学习过程。

3.体育教学的实施能力。掌握初中体育及健康教学实施的组织程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手段,具备准确讲解、示范和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具备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具有处理体育课堂中安全和突发事故的能力。

4.体育教学的评价能力。了解体育及健康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及要求

(一)学科知识及能力

1.了解中外体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趋势,熟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掌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规律。

2.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收缩形式和特征、肌纤维类型及运动的关系;熟悉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量代谢等内容;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掌握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合理膳食,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掌握体育的本质及功能、目的及手段,熟悉体育过程要素及结构。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及功能;了解运动兴趣、动机、表现有关知识,掌握提高体育教学的心理知识和干预手段;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及特点、资源开发及利用,掌握体育课程的学习指导及评价;熟悉学校课余体育活动、训练及竞赛的特点、组织及实施等内容;掌握体育教学的目标、特点、原则、过程及方法,掌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及评价等内容,了解我国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熟悉《义务教育体育及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基本特点,熟悉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方法及手段,掌握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4.了解运动项目(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健美操和武术等)的起源及发展,了解不同项目竞赛活动的组织及裁判法,掌握发展身体素质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同运动技术(教材)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田径类主要掌

握跑、跳、投等项目的主要技术结构、动作要点和练习方法;体操类主要掌握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单杠、双杠、跳跃等项目的技术结构、动作要点和练习方法,并能正确运用保护及帮助方法;球类主要掌握篮球、排球和足球等项目的主要技术结构、动作要点及练习方法;健美操主要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及分类体系、组合及成套动作创编方法和练习方法;武术主要掌握徒手(如青年拳)、太极拳及持器械(如初级剑)动作的基本技术、技法和练习方法。

(二)教学设计

1.能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运动技能水平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初中体育及健康教材进行梳理和分析,选择教学内容。

2.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策略。

3.掌握教案设计的要求、方法和技巧,能恰当地表述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4.能够合理选择多种体育及健康教学资源。

5.能够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按照教案设计的要求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2.能够创设合理的体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体育的感悟和体验。

3.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能够合理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掌控教学过程。

5.能够适时地对教学活动及效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合理布置课后练习。

6.能够实施课堂教学安全措施,妥善处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

7.能够合理利用多种体育教学资源。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对学生学习体育及健康课程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在知识、技能、体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能够对运动技能和体质进行评价。

2.理解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和激励等功能,了解诊断性、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类型,初步掌握定性和定量评价方式及方法,并能够在体育及健康教学中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三、试卷结构

单项选择题:约47% 非选择题:约53%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教师应该强调动作的哪个环节?

A.次要环节.细节结构.主要环节.全部环节。

2.简答题

简述运动营养补充有哪些误区。

3.案例分析题

小明是某校初二男生,学习成绩在班级为中等,平时很喜欢踢足球,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

问题:

(1)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提出解决的方案。

4.教学设计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提供的条件,请设计出15分钟运动技能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教法及组织。

某初中二年级二班共有学生36人,学习内容为跳远的腾空步动作(新授)。现有田径场一个,内有标准沙坑一个、起跳板两块。

201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体育及健康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试

题(初级中学)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体育锻炼促进骨的生长及下列哪一项有关?( )

A.骨外膜 B.骨内膜C.骺软骨D.关节软骨

2.发展肱二头肌力量可采用的练习法是( )。

A.负重弯举 B.负重深蹲C.悬垂举腿D.俯卧撑

3.下列选项中.属于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是( )。

A.心脏 B.脾脏C.肝脏D.肾脏

4.慢肌纤维百分比高的运动员适合从事的竞技项目是( )。

A.马拉松 B.跳高C.短跑D.铅球

5.过度训练引起蛋白尿的原因及下列哪一结构损伤有关?( )

A.气血屏障 B.胃黏膜屏障C.滤过屏障D.血睾屏障

6.800米跑的过程中参及的供能系统主要是( )。

A.乳酸能系统 B.磷酸源系统和乳酸熊系统C.有氧氧化系统D.有氧氧化系统和乳酸能系

7.下列哪种离子参及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过程?( )

A.2十 B.C.r D.

8.抗阻训练主要改善下列哪一器官的功能?( )

A.支气管 B.骨骼肌 C.胸腺D.前列腺

9.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是( )。

A.心脏的泵血功能 B.心脏的内分泌功能

C.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D.骨骼肌的分泌功能

10.气体交换的动力主要来自于( )。

A.呼吸肌的舒缩供能 B.气体的分压差

C.肺的弹性回缩力 D.胸内压

11.有氧耐力训练常采用的方法除持续负荷法和间断负荷法外,还有哪一种方法?( )

A.低氧训练法 B.热环境训练法C.高氧训练法 D.冷环境训练法

12.真稳定状态时,机体供能形式以下列哪种为主?( )

A.无氧代谢供能 B.乳酸供能C.有氧代谢供能 D.脂肪分解供能

13.运动前的营养补充宜采用( )。

A.高糖高脂 B.高糖低脂C.低糖高脂 D.低糖低脂

14.闭合性软组织的急性损伤,应立刻采取哪种处理方法?( ) A.热敷 B.冷敷C.按摩 D.擦红花油

15.前臂出血,有效的压迫止血的部位是( )。

A.尺动脉 B.桡动脉C.肱动脉 D.腋动脉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16.简述运动员心脏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特征。

17.简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18.如何评价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 力》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标准田径赛场地一圈为多少米?(C) A、200m B、300m C、400m D、800m 2、柔韧性训练的基本方法是(C) A、重复训练法 B、间歇训练法 C、拉伸法 D、变换训练法 3、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C) A、场外性 B、竞技性 C、基础性 D、技术性 4、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语言是(B) A、专业术语 B、口令 C、方言

D、艺术语言 5、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B) A、单一 B、多样 C、没有差异 D、有差异,但不大 6、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D)全面贯彻 A、必须 B、不一定 C、一定不能 D、有所侧重地 7、体育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是(A) 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不存在 8、任何动作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力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A) A、人体的内力 B、人体外力 C、支撑反作用 D、摩擦力

9、体育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纠正错误动作时可采用(D) A、分解法 B、快速示范 C、常速示范 D、正误对比示范 10、体育课的综合密度应是(A)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适中为好 D、练习强度大时小些好 11、在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器材较少,新授教材比较容易,复习教材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宜采用(B) A、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B、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C、先合后分 D、先分后后 12、布置场地器材时,可移动器材与固定器材之间应尽可能(B) A、分开 B、相对靠拢 C、保持距离 D、保持较远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教案资料

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提纲 第一节运动解剖学 ■ 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 (一)细胞与细胞间质 人体细胞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构成,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电解质等组成。细胞质中还悬浮有各种细胞器。 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中心体等。 细胞核由核膜围成,其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核酸是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细胞核是细胞的 核心结构。除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细胞间质是指由细胞所产生的并存在于细胞周围的物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纤维包括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基质包含复合性糖类、水分和一些代谢产物等。 (二)人体四大基本组织 1.上皮组织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和囊(如肠、胃、血管、关节囊)的内表面上,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 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2.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其功能是保护、防御、支持、修复和贮存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部分。它是由细长的纤维状肌细胞组成,故也称作肌纤维。骨骼肌一般通过腱附于骨骼上,但也有例外,如食管上部的肌层及面部表情肌并不附于骨骼上。心肌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如消化道。心肌具有收缩和舒 张的功能,还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 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肌肉组织具有收缩特性,是躯体和四肢运动,以 及体内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动力来源。骨骼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4.神经组织神经组织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基本组织之一,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 单位。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人体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一般每个神经元都有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几条短而呈树状分支的树突。神经元的突起也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分布到所支配的组织。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沿神经纤维传导兴奋。 二、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 (一)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1.骨 人体由206 块骨组成,形状各异,按骨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等。长骨大部分由致密骨组成,主要分布于四肢,但是一些骨骼除外,如髌骨、腕骨、掌骨、跗骨等,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外面被以薄层密质,内部以松质为主,主要分布在手腕和脚踝,扁骨主要分布在颅和肩胛处,不规则骨主要分布在躯干、颅部和髋骨。根据其存在部位分为附肢骨与中轴骨,附肢骨共126 块,包括上下肢骨,中轴骨共80 块,包括颅骨和椎骨、胸廓骨。骨主要是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活体的骨还包括血管和神经等。骨质即骨组织,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密质由若干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性能强,构成长骨骨干及骺和其他类型骨的外层。骨松质由许多针状、片状的骨小梁构成,结构较疏松,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组成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使骨具有节省材料、轻便、坚固的特点。成熟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是骨细胞,骨细胞相当于人的成年期,由骨母细胞转化而来。当新骨基质钙化后,细胞被包埋在其中。此时细胞的合成活动停止,胞浆减少,成为骨细胞。骨细胞能产生新的基质,

初中学生体育理论考试试卷.doc

初中学生体育理论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将该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13 题,每题 2 分,共26 分) 1、国际标准田径赛场地一圈为多少米?() A、400m B、250m C、200m D 、180m 2、不属于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的是() A、增进身体健康 B、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C、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D、保持精神饮满 3、中国的国球是() A、足球 B、篮球 C、乒乓球 D、水球 4、初三体育中考实心球的完整名称是() A、前抛实心球 B、正面双手前掷实心球 C、后抛实心球 D、上步双手前掷实心球 5、奥运会源自(),每四年举办一次。 A、中国 B、美国 C、法国 D、雅典 6、不属于足球运动角色的是() A、前锋 B、中锋 C、前卫 D、后卫 7、一天中锻炼的最佳时间为() A、早饭后 B、起床后 C、下午 D、晚上 8、在水中游泳时,如果遇到身体抽筋应先()。 9、你认为摔倒时最常做的方法是( ),从而减少受伤。 A 、滚翻B、手撑地C、俯卧撑D、坐在地上 10、如果某位同学不小心崴(wai)了脚,最简洁科学的处理方法是() A 、马上送医院B、马上热敷C、冷敷D、不理它 11、正规足球比赛,每队上场()人。 A 、3 B、5 C、8 D、11 12、“极点”现象主要出现的运动项目是()

A、短跑 B、马拉松 C、篮球 D、800 米或1000 米 13、正式比赛中,短跑采用( )姿势起跑。 A 、站立式B、半蹲式C、蹲踞式D、随便 二、填空题:( 5 题,每空 2 分,共20 分) 1、田径比赛中径赛是以(时间)来计算成绩,田赛是以(距离)来计算成绩。 2、学校平常开展的体育活动有:(课间操,体育课,课外活动)三种。 3、标准篮球场长28 米,宽15 米;排球场长18 米,宽9 米。 4、现在国家执行《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检查学生的身体情况。一般测试的项目有:身高、体重、肺活量、(800 米(女)/1000 米(男))立定跳远、掷实心球五类。其中前 三项是必测项,后三项为选测项。 5、2008 奥运会将于8 月8 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主题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 奥运”。 三、名词解释:(4 分)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 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 少的重要途径 三、判断题:(10 题,每题 2 分,共20 分)(请在题后括号中对的“√、”错的打“×”) 1、反应快的同学一定跑步快。(错) 2、正式跳远比赛取三次中最好成绩为最后成绩。(错) 3、街舞是有氧健身操。(对) 4、在运动或锻炼中一定不需要和同伴合作。(错) 5、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体育课为每周 2 节。(错) 6、最有效的减肥方法:控制饮食、增加体育锻炼、行为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对) 7、排球换发球时,位置轮换是逆时针方向。(错)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手持哑铃在做前臂屈的动作时,肱二头肌所做的工作是( )。 A.支撑工作 B.固定工作 C.离心工作 D.向心工作 2.人体肺部实现气体交换的结构是( )。 A.气血屏障 B.毛细血管网 C.肺泡 D.肺小叶 3.窦房结是正常人体的心脏节律性收缩的起搏点,它位于( )。 A.下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 B.左心室臂 C.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 D.右心室壁 4.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它不包括( )。 A.支架和杠杆 B.储存钙和磷 C.保护和造血 D.运输功能 5.下列哪一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使血钙升高?( ) A.甲状腺 B.甲状旁腺 C.肾上腺 D.松果体 6.人体活动时,肌肉直接能源是( )。 A.糖 B.三磷酸腺苷 C.脂肪 D.蛋白质 7运动处方定量化与科学化的核心要素是( )。 A.运动形式 B.运动强度 C.运动时间 D.运动频率 8.与快肌纤维相比,慢肌纤维的生理的特征( )。 A.收缩力量大 B.耐劳能力强 C.无氧能力快 D.收缩速度快 9.人体长时间运动时,内脏器官的血流量通常会( )。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增多 10.运动过程中,随着机体温度的升高,血氧饱和度会降低,进入骨骼肌的氧气量( )。 A.不确定 B.不变 C.减少 D.增多 11.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是( )。 A.最大通气量 B.潮气量 C.最大摄氧量 D.肺活量 12.脉压差是衡量人体供血功能的指标之一,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压差,介于( )。 A.10到20毫米汞柱 B.30到40毫米汞柱 C.50到60毫米汞柱 D.70到80毫米汞柱 13.依据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初中学生应当优先发展哪项身体素质( )。 A.耐力素质 B.柔韧素质 C.力量素质 D.灵敏素质 14.长时间进行冰雪运动时,在膳食中,除补充维生素B外,还应补充( )。 A.维生素E B.维生素D C.维生素C D.维生素A 15.冷敷是现场急救常用的方法之一,但不能产生下列哪一种效果?( ) A.减少局部充血 B.止血防肿 C.抑制神经感觉 D.消肿散瘀 16.二人配合进行心肺复苏时,一人做胸部按压,一人做人工呼吸,其次数比例是( )。 A.20:1 B.10:1 C.5:1 D.1:1 17.若出现运动性贫血,膳食中应注意补充哪种微量元素?( ) A.铁 B.钙 C.钠 D.钾

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把以远度和高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 2.运动量: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完成的生理负荷量。 3.小学体操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体操、技巧支撑跳跃 ,低单杠等。 4.跑的教材共分为四大项,即快速跑 , 耐久跑 , 接力跑 ,障碍跑 . 5.跳跃是小学的重要教材内容之一。分为一般性跳跃、跳高、跳远等。其中跳高的过杆姿势有跨越式 , 俯卧式 , 背越式 . 6.传统体育教学提倡“三基教学”,它们是:基本知识 , 基本技能 , 基本技术 . 7.体育课的类型是根据体育教学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小学体育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室内课和室外课 8.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一节体育课可分为准备 , 基本 , 结束三个部分。 9.体育课的分组教学,一般分为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两种形式。 10.练习密度是指一堂课中,学生学生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比例。 11.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种。 1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本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地必修课程。其功能与价值是健身和育人。 二、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三级跳远技术中的第二跳,又叫做(C) A.单脚 B.跨跳 C.跨步跳 D.跳跃 2.新课程评价强调,应建立促进学生(C)的评价体系. A.全优发展 B.健康发展 C.全面发展 D.自由发展 3.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是(C) A.教学方式的转变 B.教学行为的转变 C.学习方式的转变 D.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 4.体育教学计划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不可缺少的依据。包括( A ) A.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B.教学工作计划、教案 C.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 D.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5.有8个篮球队参加单淘汰比赛,共有( A ) A. 7场 B. 12场 C. 8场 D. 16场 6.基本体操的镜面示范是( C ) A.面对练习者做同方向的动作 B.背对练习者做同方向的动作 C.面对练习者做反方向的动作 D.背对练习者做反方向的动作 7.下列不属于体育教学方法中直观法的是(B ) A.示范 B.指令和口令 C.教具与模型演示 D定向直观标志 8.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是(D ) A.技能形成、适当速度、反应自动化 B.起始动作、过程动作、结束姿势 C.运动感知、表象运动、技能形成 D.初步形成、技能巩固、熟练技巧 9.在田径场地上,计算100米跑的距离是从( D ) A.起跑线的前沿至终点线的前沿 B.起跑线的后沿至终点线的后沿 C.起跑线的前沿至终点线的后沿 D.起跑线的后沿至终点线的前沿 10.根据动作的技术结构,可把体操中的技巧动作分为平衡动作和( C) A.用力动作 B.摆动动作 C.翻腾动作 D.抛接动作

最新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第一节运动解剖学 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 1.上皮组织 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2.结缔组织 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功能是保护、防御、支持、修复和贮存等。 3.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部分。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自律性和传导性。 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 俯卧撑发展:前锯肌、胸大肌(近固定)、肱三头肌(远固定); 仰卧起坐发展:髂腰肌、股直肌; 卧推杠铃发展:前锯肌、胸大肌、肱三头肌(近固定); 引体向上发展胸小肌、菱形肌、背阔肌(近固定)、胸大肌、肱肌; 负重深蹲起发展:竖脊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远固定)、小腿三头肌(近固定); 仰卧两头起发展:腹直肌、腹内、外斜肌、髂腰肌、股直肌(近固定); 仰卧举腿发展:腹直肌、髂腰肌、股直肌; 负重耸肩发展:斜方肌、颈肌、上臂肌群、菱形肌; 负重扩胸发展:斜方肌、背阔肌(近固定)。 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收缩;肺换气的动力是分压差。 4.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神经元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人体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二、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1.骨 人体由206块骨组成。长骨大部分由致密骨组成,主要分布于四肢,但是一些骨骼除外,如髌骨、腕骨、掌骨、跗骨等,短骨一般分布在手腕和脚踝,扁骨主要分布在颅和肩胛处,不规则骨主要分布在躯干、颅部和髋骨。根据其存在部位分为附肢骨与中轴骨,附肢骨共126块,包括上下肢骨,中轴骨共80块,包括颅骨和椎骨、胸廓骨。 骨主要是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活体的骨还包括血管和神经等。 骨质即骨组织,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密质由若干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性能强,构成长骨骨干及骺和其他类型骨的外层。骨松质由许多针状、片状的骨小梁构成,结构较疏松,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组成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使骨具有节省材料、轻便、坚固的特点。成熟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是骨细胞,骨细胞对骨吸收和骨形成都起作用,是维持成熟骨新陈代谢的主要细胞。 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成人的红骨髓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骨骺端的骨松质中。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骨膜由结缔组织构成。 骨由有机物(韧性)和无机物(韧性)构成。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无机物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等。 2.骨连接 无腔隙骨连接包括韧带连接、软骨连接和骨性连接。有腔隙连接主要指关节连接。 (1)关节的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①关节面: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 ②关节囊: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 ③关节腔: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具有一定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关节唇、关节内软骨和韧带滑液囊 ①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的运动。 ②关节唇: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③滑膜囊:起充填和减少摩擦的作用。(3)骨骼肌 骨骼肌收缩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源。 (二)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组成消化管。口腔到12指肠为上消化 道,12指肠到肛门为下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脏和唾液腺。 2.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 消化。 (三)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封闭的连续管道 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位于胸 腔内,心腔分左右两个半心,两半心之 间互不相通,被房间隔和室间隔隔开, 上房下室。右心房上方有上腔静脉开 口,下方有下腔静脉开口,右心房和右 心室之间相通,但由右房室瓣控制,血 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不能倒流。右 心室的上方的出口为肺动脉口,由肺动 脉瓣控制,血流不能倒流。左心房上有 肺静脉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相通, 但是由左房室瓣控制,血液不能倒流。 左心室流出口为主动脉口,并由主动脉 瓣控制血流。此外,心脏上还有一套节 律性波动的传导系统。血管可以运行血 液,具有传输营养和运输氧气等作用, 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四)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结构,由 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 成。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 巴干和淋巴导管。管内含有淋巴,淋巴 产生于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 组织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 被吸入静脉,少部分进入盲端的毛细淋 巴管成为淋巴。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胸 腔等。淋巴器官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浆 细胞、滤过淋巴,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是身体重要的防御装置。 (五)呼吸系统 1.气体交换原理 根据物理学原理,各种气体无论处于气 体状态还是溶解在液体中,当各处气体 分子压力不等时,通过分子运动,气体 分子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净移 动,直至各处压力相等。 2.人的呼吸系统 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组成。其中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气管和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呼吸道是 气体进出肺的唯一通道。肺是气体交换 的场所。肺位于胸腔内,肺由肺泡组成。 肺泡壁仅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外面密 布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所以血液内 的气体与肺泡内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 碳和氧气)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换。 3.呼吸的全过程 (1)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肺通气(外 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 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 换过程)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 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是血液与 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 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可见 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还 需要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 合与机体代谢水平相适应,又都受到神 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壁 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距离很短,允许气体 分子自由通过。肺内的大量肺泡为气体 交换提供了非常大的交换场所。在呼吸 过程中,吸入气体中氧气的气压大于肺 泡内氧气的气压,氧气进入肺中,而当 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 比肺泡中氧的气压要低很多,肺泡内的 氧气由于分压差向血液净扩散,血液的 氧压便逐渐上升,最后接近肺泡内的氧 压。二氧化碳则从血液向肺泡扩散,快 速达到平衡。 (3)组织中的气体交换:在组织中, 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消耗氧气产 生二氧化碳,所以组织中的氧压比动脉 中的氧压低,而二氧化碳的压强高于动 脉中二氧化碳的气压。氧便顺着分压差 由血液向细胞扩散,二氧化碳则由细胞 向血液扩散,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 交换,使得组织不断地从血液获得氧, 供代谢需要,同时把代谢产生的二氧化 碳由血液运送到肺而呼出。 (六)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组成。输尿管管壁有较厚的平滑肌,可 以节律性蠕动,把尿液排入膀胱。 (七)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 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位于颅腔的脑和位于椎管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是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 成分,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 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2)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有:感受器、 感觉神经元、神经中枢、运动神经和效 应器。脑分为大脑、间脑、小脑、中脑、 脑桥和延髓。脑神经12对。脊髓位于 脊椎管内,有31个节段,由上至下具 体包含: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 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脊神经与 脊髓节段相对应,左右成为一对,共3 1对。 (八)感觉器 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的总称,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环节,把感受到 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 传导途径至脑,产生相应的感觉。 视觉器官;听觉器官;本体感受器 三、人体各大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 系 (一)运动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1.骨和骨连接的功能特点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种器 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 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 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 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 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运动系统主 要的功能是运动。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 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由骨、骨连接 和骨骼肌实现的。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 能是支持。构成人体基本形态,头、颈、 胸、腹、四肢,维持体姿。运动系统的 第三个功能是保护。由骨、骨连接和骨 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颅腔、胸腔、腹 腔和盆腔,保护脏器。 2.大关节运动中的主要肌群 关节在人体运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关 节活动幅度是评定柔韧性的重要指标。 运动上肢的主要肌群是背肌和胸肌;运 动肩关节的主要肌群是背肌、胸肌和肩 肌;运动肘关节的主要肌群是上臂肌和 前臂肌;运动腕关节的主要肌群是前臂 肌;运动髋关节的主要肌群是下肢带 肌;运动膝关节的主要肌群是周围的屈 肌、伸肌、旋内肌和旋外肌;运动踝关 节的主要肌群是小腿后屈肌和小腿前 伸肌。 3.肌肉的协调工作 原动肌是主动收缩直接完成动作的肌 肉或肌群。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叫 做对抗肌。还有一些起到协调作用的固 定肌和中和肌。身体所有的生活动作和 体育运动都是由这四种肌肉协调配合 来完成的。 (二)消化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对消化系统的整体机能有提高作 用。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肠道内消化废 物和毒素的排出。能预防和改善胃食道 反流症,促进排便,改善便秘。长期运 动锻炼能使固定肝、胃、脾、肠等内脏 器官的韧带得到加强,能有效地防治胃 肠下垂病症。胃肠蠕动的加强又能积极 地消耗胃肠外壁的脂肪组织,缩小腹 型、降低腹腔内的压力,解除腹内压力 对肝、肾、脾等重要脏器的不良作用。 经常规律的运动锻炼能促进消化液分 泌和脂肪代谢,增强消化道对食物的消 化吸收能力。肝脏的脂肪代谢在运动锻 炼的作用下变得活跃,因此,脂肪肝可 以在运动锻炼的作用下得到有效的防 治,目前,脂肪肝防治的方法中运动锻 炼已是被公认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是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就会引起过度 疲劳而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会 导致一些胃黏膜缺血、降低胃黏膜的防 御能力、减少胃液分泌、削弱消化和吸 收等。 (三)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 系 长期的有规律体育运动可引起心脏结 构域功能的适应性变化,形成运动性心 脏的特点。运动性心脏主要的特点是心 室容积腔明显增大,而且心室壁增厚, 这样就使每搏输出量增大和心肌收缩 力增强。合理的体育锻炼对血管的内皮 细胞和平滑肌的形态结构产生良性作 用,有利于维持血管的弹性,促进微循 环的功能,维持适当的血压,保证重要 器官的血液供应,并能预防和减缓高血 压的发生。 (四)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呼吸系统的生理指标在长期有规律的 运动锻炼下会有所提高,特别是青少 年,效果会更加显著。在一些运动中要 防止特定的呼吸动作所产生的不利影 响。过高的胸内压就会引发上下腔静脉 的血液回流,可能会造成心输出量不 足,从而发生脑部暂时性缺血导致晕 厥。 (五)泌尿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 成。主要功能是排出体内在代谢过程中 的残渣和多余的物质,以及维持机体内 环境的酸碱平衡,但在运动中,肾脏一 般会处于缺血状态从而导致少尿,这个 时候,代谢的终产物的排泄主要靠汗液 的分泌。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肾脏受 损,会出现蛋白尿甚至血尿等现象。 (六)神经系统的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神经系统由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位于脑和脊髓。功能是对机体进行 调节和指挥,并且直接控制人体的运 动。运动单位是任何一种动作的基本功 能单位,而运动单位就是由一条运动神 经纤维的所有分支及其所支配的肌纤 维所组成的,也就是说肌肉只有接受神 经的直接支配才能产生运动。 脑干具有传导、反射的低级中枢、网状 结构功能; 小脑具有协调躯体运动、调节肌紧张、 维持平衡的功能; 脊髓具有传导、反射的功能。脊髓内最 简单的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如膝反 射。 (七)感受器与运动的关系 本体感受器又称运动感觉,其特点是它 可以相对独立于视觉和听觉而起作用, 比如说人即使闭上眼睛都能感受到自 身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及状态,篮球运 动员即使不需要依靠视觉也可以进行 运球。本体感受器具有可训性,有效的 重复训练可以提高本体感受的灵敏度, 本体感受器在把它所接受到的刺激以 神经冲动的形式传输到中枢神经引起 本体感觉的同时,还把肌肉关节处的活 动信息及时反馈给中枢,来调整和矫正 中枢神经对外界的控制,使运动完成得 更为准确。 本体感受器主要包括肌梭、腱梭,具有 感受肌肉牵张、收缩和关节伸展的功 能。 第二节运动生理学 一、骨骼肌收缩的生理学原理 (一)肌肉的细微结构与收缩原理 1.肌肉的细微结构 (1)肌原纤维 骨骼肌由束状排列的肌细胞组成,又称 肌纤维。一条肌纤维由许多肌原纤维组 成。肌原纤维是由可调节的粗肌丝和细 肌丝组成。在显微镜下每条肌原纤维全 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 明带(I带)和暗带(A带)。在肌原 纤维上,暗带长度比较固定,其中间有 一个比较透明的区域为H区,H区中间 有一横向暗线称M线,明带长度可变, 其中央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Z线。 (2)肌管系统 注:钙离子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 2.肌肉的收缩原理 在完整的机体内,肌肉的收缩活动都是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其收 缩过程至少包括:兴奋在神经—肌肉接 点的传递、肌肉兴奋—收缩偶联和肌肉 的收缩与舒张三个环节。 (1)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运动神经纤维在到达所支配的骨骼肌 时发出分支,形成末端膨大的神经末 梢。神经末梢与肌纤维接触前先失去髓 鞘,再以裸露末梢嵌入肌膜上被称为终 板膜的凹陷中,形成神经—肌肉接点。 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包 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个 部分。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 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 来实现的,它包括突触前和突触后两个 过程。 突触前过程指乙酰胆碱的合成、贮存和 释放。突触后过程为乙酰胆碱进入突触 间隙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时,立即与突 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 后膜对的Na+和K+等离子的通透 性改变,突触后膜被极化,形成终板电 位。终板电位属局部反应电位,他通过 局部电流作用,使临近肌细胞膜去极化 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由神经传 递给肌肉。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有如下特 点: ①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 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进行的; ②兴奋传递节律是1对1的。即每一次 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 兴奋; ③单向传递。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 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兴奋地传递要经历递质的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讲解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一节运动解剖学 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 (一)细胞与细胞间质 人体细胞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构成,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电解质等组成。细胞质中还悬浮有各种细胞器。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中心体等。 细胞核由核膜围成,其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核酸是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细胞核是细胞的核心结构。除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细胞间质是指由细胞所产生的并存在于细胞周围的物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纤维包括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基质包含复合性糖类、水分和一些代谢产物等。 (二)人体四大基本组织 1.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和囊(如肠、胃、血管、关节囊)的内表面上,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2.结缔组织 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其功能是保护、防御、支持、修复和贮存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部分。它是由细长的纤维状肌细胞组成,故也称作肌纤维。骨骼肌一般通过腱附于骨骼上,但也有例外,如食管上部的肌层及面部表情肌并不附于骨骼上。心肌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如消化道。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还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 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肌肉组织具有收缩特性,是躯体和四肢运动,以及体内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动力来源。骨骼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4.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基本组织之一,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人体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一般每个神经元都有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几条短而呈树状分支的树突。神经元的突起也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分布到所支配的组织。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

初中体育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适用年 级 初一年级 所需时间(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8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 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真正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 态。初中阶段是人的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在这 一特殊时期,让他们深入了解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对提高他们参与体 育锻炼的积极性会有很大帮助,本单元内容的教学与学生的锻炼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学习效果的好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重要 影响。 本单元分五个主题:1、体育锻炼重在参与;2、人体与运动;3、发展你的体能;4、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5、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 教学重点:1、根据实际自觉积极地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2、学会发展健康体能的方法;3、明确体育活动对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教学难点:1、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毅力的形成;2、通过测试

了解自身的体能。 预期目标:1、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树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2、了解人体运动系统; 3、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知道参加体育锻炼在提高个体社会活动适应性方面的积极作用,理解体育活动中的不同角色。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能测试的基本方法(跑跳投),健康的定义,体育的

社会作用。 过程与方法:分组师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上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结合 资料与搜索弄清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合作与探究,理解体育活动中的不同角色, 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进行积极性休息,脑力疲倦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感受体育运动乐趣与成功,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正确对待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的差异、学会调控情绪,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 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说明:设计几个能引领本单元学习的核心问题)1、什么是真正的健康?2、学习累了有更积极的休息方法吗?3、体育对社会有什么作用? 专题划分(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外,还应说明哪一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专题一: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2 课时)专题二:人体与运动( 1 课时)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近代,体育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体育现象的扩大和()趋 势。 A、专业化 B、复杂化 C、科学化 D、理论化 2、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 四个部分。 A、赛后训练 B、赛后康复 C、竞技体育管理 D、赛后总结 3、“项群训练理论”是我国学者()提出来的。 A、田麦久 B、卢元镇 C、周西宽 D、徐立本 4、下列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项目的是() A、排球 B、拳击 C、花样游泳 D、篮球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运动技术客体因素的是() A、竞赛规则 B、运动知觉 C、技术环境 D、器材设备与场地 6、在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变换训练法是() A、负荷变换训练 B、内容变换训练法 C、形式变换训练法 D、节奏变换训练法 7、中央(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 A、1950 B、1956 C、1957 D、1958 8、下列哪个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特性() A、场所性 B、基础性 C、全体性 D、竞技性

9、西周“六艺”中有关体育的内容有() A、礼 B、射 C、乐 D、数 10、群众体育亦称() A、学校体育 B、大众体育 C、竞技体育 D、休闲体育 11、体育的本质性目的是() A、发展身体,增强体质 B、提高成绩 C、休闲娱乐 12、下列哪个是“三基”的内容() A、基本素质 B、基本体能 C、基本战术 D、基本技能 二、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的定义: 2、运动训练的概念: 三、填空题 早期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主要以________与_________等应用研究为主。

初中体育与健康理论考试

初中体育体育健康测试题 一.概念题:(每题2分计4分) 1.近视眼:是指看远不清晰,看近清楚的一种屈光不正性的眼病。 2.三废是指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项2份计12分)1.缺铁性贫血的病因(C) A.缺碘 B.缺钙 C.缺铁 D.缺维生素C 2.引起脊柱异常弯曲的不良习惯是(C)A.良好的读写姿势 B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C.一侧长期负重 D.坚持做眼保健操3.下列不属于爱滋病传播方式的为(B)A.血液传播 B.共用餐具 C.母婴传播 D.性生活传播 4.中学生每日睡眠时间应为(B) A.6小时 B.9小时 C.10小时D.5小时 5.测量脉搏应触摸被测者的腕部的(B)A.大动脉 B.桡动脉 C.眩动脉 D.脚气病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打“√”号,错误的打“X”每题2分计12分) 1.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右下方。(X) 2.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两年左右(√) 3.中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应男,女生各别对待(√) 4.人的消化管道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肛门组成(√) 5.健康就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X) 6.青春期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简述青春期心理特征 ①.思维活跃,但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②.情绪,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两极性明显。 ③.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和意志行为方式,但可塑性大。 ④.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还具有片面性和幼稚性。 ⑤.性意识萌芽,但心理还不成熟。 2.简述青春期情绪的自我调节 ①.正确的评价自己,恰当的对待人和事。 ②.培养大度乐观情绪,正确对待批评与表扬。 ③.培养广泛的兴趣。 ④.对情绪做建设性的宣泄。 ⑤.磨练自己的意志。 3.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具有正常的认识活动。 ②.自我意识观念明确。 ③.稳定而乐观的情绪。 ④.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⑤.行为协调,反应适度。 ⑥.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4.简述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 ①.经常锻炼,持之以恒。 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③.要进行全面的体育锻炼。 ④.因人而弃,个别对待。 ⑤.要有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⑥.注意安全,防止运动损伤。

高中体育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20XX年高中体育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编写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四条原则是:教育性健康性兴趣性发展性。 2、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形式有哪三种:自我评定相互评定教师评定。 3、新课程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五大领域,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4、新课标选择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地域性科学性简易性健身性兴趣性和时效性。 6、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脑皮层中枢的兴奋性,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克服各种机能惰性;做整理性活动的目的是更好地放松,恢复到安静状态。 8、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是法国的:顾拜旦;现代国际奥委会主席是:罗格。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我国承办的夏季奥运会是第29届,主题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9、20XX年的足球世界杯是第19届,20XX年世界杯举办的国家是:巴西。 11、体育比赛的主要方法有:淘汰制循环制混合制。 12、培养体育能力的教学模式程序为:引导提示、明确目标方案、探索尝试思考验证、总结评价。 14、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种。 15、急行跳远起跳腾空后的身体姿势有:蹲踞式、挺身式、走步式。 16、身体素质一般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 18、自然地形跑和越野跑是提高学生有氧代谢能力的有效手段。 20、快速跑的全程技术有:起跑与急跑、途中跑、终点冲刺与撞线 21、体育教学体系包括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 22、标准四百米半圆式跑道第一分道线长应以内突沿外侧30厘米处计算。 24、跑的教材共分为四大项,即:快速跑、耐力跑、拉力跑、障碍跑。 25、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本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其功能与价值是健身和育人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机密☆启用前姓名准考证号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初级中学) (科目代码:313)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仰卧起坐练习发展的肌群是()。 A.屈脊柱肌群 B.侧屈脊柱肌群 C.伸脊柱肌群 D.回旋脊柱肌群 2.围绕关节额状轴运动时,其运动形式是()。 A.屈伸运动 B.收展运动 C.回旋运动 D.环绕运动 3.推铅球出手动作,肱三头肌的运动形式是()。 A.远固定向心工作 B.远固定离心工作 C.近固定向心工作 D.近固定离心工作 4.下列腺体中,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A.甲状腺 B.肾上腺 C.唾液腺 D.垂体 5.正常人体心脏节律性收缩的起搏点位于()。 A.窦房结 B.结间束 C.房室结 D.房室束 6.长跑运动引起体内血液黏滞性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血细胞增加 B.水分丢失导致血液浓缩 C.血浆蛋白增加 D.进入血液的代谢物减少 7.与快肌纤维相比,下面哪一选项属于慢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A.肌纤维直径大,毛细血管丰富 B.肌纤维直径小,线粒体数量多 C.肌纤维直径大,线粒体数量多 D.肌纤维直径小,肌浆网发达

8.对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有较高要求的项目是()。 A.100米跑 B.200米跑 C.800米跑 D.10000米跑 9.短跑教学比赛时,学生从听到发令到起动的时间长短属于()。 A.动作速度 B.反应速度 C.位移速度 D.力量速度 10.运动技能形成的自动化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 A.做好示范动作 B.让学生多做模拟练习 C.纠正错误动作 D.不断检查动作质量 11.运动过程中氧运输系统功能达到最高水平时,摄氧量仍满足不了需氧量的要求,此时人体处于何种状态?() A.赛前状态 B.真稳定状态 C.假稳定状态 D.进入工作状态 12.为更好地完成旋转动作,要求练习者头部快速向旋转侧扭转,这是利用了哪一反射?() A.牵张反射 B.翻正反射 C.腱反射 D.状态反射 13.人体进行长时间运动时,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磷酸肌酸 14.人体运动后,为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应多吃()。 A.米饭 B.苹果 C.乳酪 D.牛肉 15.下列哪一假说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体内能源物质的大量消耗且得不到及时补充而产生的?() A.耗竭假说 B.堵塞假说 C.突变假说 D.自由基假说 16.在体操运动中,转肩动作容易引起肩袖损伤,其症状不包括()。 A.肩痛 B.肌肉痉挛 C.肌肉萎缩 D.灵活性不变 17.运动时因身体过量排汗,使体内电解质失衡,极易引起肌肉()。 A.僵硬 B.痉挛 C.松弛 D.颤抖 18.足球运动中,进行大力正脚背踢球而未踢中时,易造成膝部()。 A.内翻受伤 B.外翻受伤 C.过伸受伤 D.屈曲受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