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版心肺复苏操作评分标准

2015版心肺复苏操作评分标准

2015版心肺复苏操作评分标准
2015版心肺复苏操作评分标准

姓名总分:

考核内容

操作准备

环境评估

判断意识和

呼吸

呼救,启动急

救系统

复苏体位

判断脉搏着装整洁,动作迅速。

环境评估

动作:

首先轻拍其肩膀呼叫“你怎么啦”

判断:

有无运动和反应、有无呼吸

“来人啦”!或“救人呀”

呼叫人去取急救物品、仪器等记录时间

硬地板或床板,去枕,摆正体位、躯体成一直线,松解上衣

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拢,以喉结为标志,沿甲状软骨向靠近急救人员一侧滑行到胸锁乳突肌凹陷处,用力不能太大、时间<10秒

定位:

(1)在胸骨下处,即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

(2)以一手掌根部放在病者胸骨下与上交界处

(3)沿肋弓下缘摸至剑突,上二横指旁

胸外按压方法:

两手手指交锁,手指离开胸壁,保持肘关节伸直,按压时双臂垂直向下

xx:

成人≥5CM,<6 CM,对儿童及婴儿则至少胸部前后径的1∕3

频率:

≥100--120次/分按压30次

比例:

按压和放松时间1:1,胸廓完全回弹,按压呼吸比30:2

清除气道

开放气道头偏一侧,用手指(婴儿用小指)清除口咽部异物,注意速度要快。取下义齿

用一只手轻抬其下颌,另一手将头后仰(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应与床面垂直)

保持气道开放

在患者口鼻覆盖纱布捏紧患者鼻翼,深吸一口气,屏气,双唇包住患者口唇,吹气,时间大人工呼吸于一秒,松手,观察胸廓起伏情况,频率10-12次/分

如用简易呼吸气囊,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8-10升/分(有氧源的情况下)一手以“EC”法固定面罩,一手挤压球囊1∕3,潮气量(400-600ml)/次频

率:8-10次/分操作要点按压与人工比例为30:2,持续进行5周期2分钟CPR (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再次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

可扪及颈动脉搏动

有效指

征判断(口述)收缩压60mmHg以上,瞳孔由大缩小,对光反射恢复,口唇指甲由紫绀变红润,自主呼吸恢复

如未恢复继续5个循环后在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

复苏后

体位,观察

操作后患者侧卧位或xx头偏一侧

口述:

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

整理用物

标准七步洗手法洗手、记录、签字

操作规范,熟练,反应敏捷,呼叫内容清楚流畅

关心体贴病人,注意保暖评分标准分值得分整体评估

评委签名:

心肺复苏术考核评分标准

心肺复苏术考核评分标准 考生姓名: 所在学校: 实习科室: 考核日期: 年 月 日 考核内容满分得分适应证 10分 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10 禁忌 10分胸壁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主要器官功能衰 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 10 操 1、证实:确定病人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 停止。主要采取“一看”:看形态,面色,瞳 孔:“二摸”:摸股动脉,颈动脉搏动:“三 听”:听心音。证实病人心跳停止后应立即进行 抢救 10 2、体位:一般要去枕平卧,将病人安置在平硬 的地面上或在病人的背后垫一块硬板,尽量少搬 动病人 10 3、畅通呼吸道:其操作方法是仰额举颌法:一 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 于下颌骨近下颏或下颌角处,抬起下颌(颏), 有假牙托者应取出10 4、人工呼吸:一般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 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 方法:①在保持呼吸道通常通畅的位置下进 行;②用按于前额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 的鼻翼下端;③术者深呼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 紧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④深而快 地向病人口内用力吹气,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

作 方 法 70分为止;⑤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病人从鼻孔通气, 观察病人胸廓恢复,并有气流从病人口内排出;⑥吹气频率:12~20次/分钟,但应与心脏按压成比例,单人操作、双人操作心脏按压30次/吹气2次,按30:2进行,吹气时应停止心脏按压;⑦吹气量:一般正常人的潮气量为500~600ml,目前比较公认以600~1000ml/次,绝不能超过1200ml/次,以免引起肺泡破裂 20 5、胸外心脏按压: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 (2)按压方法①抢救者一手的掌根部紧放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②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4~5cm(5~13岁3cm,婴幼儿2cm)③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④按压频率:70~80次/分,小儿90~100次/分 20 问答 10分 胸外心脏按压常见的错误有那些?10 考核教 考核日期 日总分

2019年心肺复苏评分标准

2019版双人法心肺复苏考核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考核时间:总分:

备注: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或剑突上2横指或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的正下方。 2、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3、按压深度:成人和青少年5-6厘米;儿童(1岁至青春期)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 大约5厘米;婴儿(不足1岁,除新生儿外)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大约4厘米。 4、检查脉搏部位:成人及儿童一般摸同侧颈动脉;婴儿一般检查肱动脉; 5、按压手法:①抢救成人时双手叠加按压;②抢救婴儿当单人施救时用双指按压,当 有双人施救者用双拇指环绕法。对于非常小的儿童,您可以使用一只或两只手进行胸部按压。注意:按压间隙不依靠患者胸部,手可以放在患者胸部,但不能有任何力量。 6、无高级气道的按压-通气比例:抢救成人1或2名施救者均为30:2;抢救儿童或婴 儿当只有1名施救者时30:2,当有两名以上施救者时15:2. 7、对于实施了高级气道措施(气管插管、喉罩等)的患者,成人通气频率设定为6秒 一次,即10次/分。每次通气时间大于1秒,每次必须使胸部隆起。。 8、每次中断必须控制在10秒之内,按压操作在整个CPR过程中不得低于60%。即一分 钟内需做100-120次按压,中间要做3-4次人工呼吸,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限制在10秒之内,而且还要保证每分钟至少有36秒在按压。 9、一旦AED准备就绪,立即检查心律是否可电击除颤,如可以就直接电击一次,立即 继续CPR. 10、何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①如果您没有目击心脏停搏的发生,并且只有您一个人, 先提供2分钟的CPR,然后离开患者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并获得AED(或除颤仪)。②如果您目击到心脏骤停,离开患者启动应急反应系统,获得AED(或除颤器),然后返回患者身边。 11、抢救病人时施救者一次按压时间最多不超过2分钟,立即换人按压,尽可能多名施 救者轮流替换,以免因体力不支致使按压不到位,影响抢救效果。

2015版心肺复苏试题

2015版心肺复苏试题 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 1、现场心肺复苏包括 A、B、C三个步骤,其中A是() A、人工循环 B、人工呼吸 C、开放气道 2、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 () A 至少80-100次/分; B至少100次/分; C至少120次分; D至少60-80次/分 3、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 ()A 30:2;B 15:2;C 30:1;D 15:1 4、对成人进行口对口吹气时,吹气的频率为() A、10-12次/分钟 B、20-24次/分钟 C、5-6次/分钟D 12-20分钟 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 () A 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 B 心尖部; C 胸骨中段; D 胸骨左缘第五间 6、2015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

() A 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 至少3cm; C 至少5cm; D 至少6cm 7、在成人心肺复苏中,潮气量大小为: () A 500-600ml; B 600-700ml; C 400-500ml; D 800-1000ml 8、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 () A 仰头举颏法; B 双手推举下颌法; C 托颏法; D 环状软骨压迫法 9、现场救护的“生命链”中第二个环节是() A、早期心肺复苏 B、早期高级心肺复苏 C、早期心脏电除颤D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10、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是() A、侧卧位 B、仰卧在比较舒适的软床上 C、仰卧在坚硬的平面xxD 俯卧位 11、现场对成人进行口对口吹气前应将伤病员的气道打开()为宜 A、60度 B、120度 C、90度 D、75度

2019年心肺复苏评分标准

2019版双人法心肺复苏考核评分标准

备注: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或剑突上2横指或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的正下方。 2、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3、按压深度:成人和青少年5-6厘米;儿童(1岁至青春期)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 大约5厘米;婴儿(不足1岁,除新生儿外)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大约4厘米。 4、检查脉搏部位:成人及儿童一般摸同侧颈动脉;婴儿一般检查肱动脉; 5、按压手法:①抢救成人时双手叠加按压;②抢救婴儿当单人施救时用双指按压,当 有双人施救者用双拇指环绕法。对于非常小的儿童,您可以使用一只或两只手进行胸部按压。注意:按压间隙不依靠患者胸部,手可以放在患者胸部,但不能有任何力量。 6、无高级气道的按压-通气比例:抢救成人1或2名施救者均为30:2;抢救儿童或婴 儿当只有1名施救者时30:2,当有两名以上施救者时15:2. 7、对于实施了高级气道措施(气管插管、喉罩等)的患者,成人通气频率设定为6秒 一次,即10次/分。每次通气时间大于1秒,每次必须使胸部隆起。。 8、每次中断必须控制在10秒之内,按压操作在整个CPR过程中不得低于60%。即一分 钟内需做100-120次按压,中间要做3-4次人工呼吸,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限制在10秒之内,而且还要保证每分钟至少有36秒在按压。 9、一旦AED准备就绪,立即检查心律是否可电击除颤,如可以就直接电击一次,立即 继续CPR. 10、何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①如果您没有目击心脏停搏的发生,并且只有您一个人, 先提供2分钟的CPR,然后离开患者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并获得AED(或除颤仪)。②如果您目击到心脏骤停,离开患者启动应急反应系统,获得AED(或除颤器),然后返回患者身边。 11、抢救病人时施救者一次按压时间最多不超过2分钟,立即换人按压,尽可能多名施 救者轮流替换,以免因体力不支致使按压不到位,影响抢救效果。

2015心肺复苏试题

一、选择题: 1、现场心肺复苏包括A、B、C三个步骤,其中A是() A、人工循环 B、人工呼吸 C、开放气道 2、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 A 至少80-100次/分; B 至少100次/分; C至少次分; D 至少60-80次/分 3、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 A 30:2; B 15:2; C 30:1; D 15:1 4、对成人进行口对口吹气时,吹气的频率为() A、10-12次/分钟 B、20-24次/分钟 C、5-6次/分钟 D 12-20分钟 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 A 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 B 心尖部; C 胸骨中段; D 胸骨左缘第五间 6、2015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 A 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 至少3cm; C 至少5cm; D 至少6cm 7、在成人心肺复苏中,潮气量大小为:() A 500-600ml; B 600-700ml; C 400-500ml; D 800-1000m l 8、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 A 仰头举颏法; B 双手推举下颌法; C 托颏法; D 环状软骨压迫法 9、现场救护的“生命链”中第二个环节是() A、早期心肺复苏 B、早期高级心肺复苏 C、早期心脏电除颤 D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10、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是() A、侧卧位 B、仰卧在比较舒适的软床上 C、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 D 俯卧位 11、现场对成人进行口对口吹气前应将伤病员的气道打开()为宜 A、60度 B、120度 C、90度 D、75度

2015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

2015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10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在官方网站及杂志(Circulation)上公布了《2015心肺复苏指南(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更新》。指南针对医务人员的有何提醒呢?又与此前2010版指南有何变动呢?以下为“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部分供大家学习。 及早识别患者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015(更新):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就近呼救,但在现实情况中,医护人员应继续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2010(旧):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时,也应检查反应。 理由: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胸外按压的强调事项* 2015(更新):医护人员应为所有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提供胸部按压和通气,无论这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而且,医务人员比较实际的做法应是,根据最有可能导致停搏的原因,调整施救行动的顺序。 2010(旧):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理由:建议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因为这种方式相对易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医护人员理应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才能够有效实施按压和通气。但是,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在单独行动时,仍应是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并给予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顺序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改变,比如在医护人员可以快速取得并使用AED时。 先给予电击还是先进行心肺复苏? 2015(更新):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而且视患者情况,应在设备可供使用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2010(旧):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立即可取得AED,施救者应从胸部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AED。在现场有AED或除颤器的医院和其他机构,治疗心脏骤停时,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在AED/除颤器可供使用后尽快使用。

2020年单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单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面罩法)(2010版)

洗手、记录 3 洗手方法得当、正确记录抢救过程。 3 2 1 0 质量控制 5 仪表,对患者的态度,操作熟练程度。 5 4 3 2-0 提问 总计100 注: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修订 理论提问:1.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 2.判断心肺复苏有效的指征?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一)目的 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呼吸、心跳骤停患者。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判断患者意识:呼叫患者、轻拍患者肩部。确认患者意识丧失,立即呼救, 寻求他人帮助。 (2) 将床放平,如果是软床,胸下需垫胸外按压板,将患者放置于仰卧位。 (3)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判断时间为5-10 秒钟。 如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2.操作要点: (1)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 处(两乳头连线中点)。 按压手法:左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右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十指交叉,手指抬离胸壁,肘部伸直,重心垂直向下,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至少5 厘米,而后迅速放松,反复进行。 按压时间:放松时间=1:1。 按压频率:至少100 次/分。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30:2。 操作5 个循环后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及人工呼吸,时间少于10 秒钟,如已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颈动脉搏动及自主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 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到达。 (2)开放气道: 如有明显呼吸道分泌物,应当清理患者呼吸道,取下活动义齿。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颏法。 (3)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送气时捏住患者鼻子,呼气时松开,送气时间为1 秒,见胸廓抬起即可。频率8—10 次/分。 应用简易呼吸器: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8-10 升/分(有条件时),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抢救药物的应用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抢救药物的应用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时,标准的复苏措施固然重要,抢救用药也必不可少,正所谓「医药不分家」。2015年10月,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公布了最新的心肺复苏抢救指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从今以后,抢救用药哪些药物依然好使,哪些药物沦为禁忌吧!加压素 新版指南中的重要更改,也是第一个「炮灰」的药物就是加压素。因无论单用加压素,还是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相对于单独使用肾上腺素并无优势。所以为简化流程,将加压素从成人CPR 流程中去除。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作为抢救用药中的顶梁柱,在新版指南中就曾四次提到。第一次: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对于心律不可电击,转而接受肾上腺素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建议尽早使用肾上腺素。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哪种血管加压药物,在心脏骤停后的救治中,应避免和立即纠正低血压。使得收缩压不低于90 mmHg,平均动脉压不低于65 mmHg,否则会造成患者死亡率增加和功能恢复率减少。 第二次:儿童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儿童心脏骤停过程中可以给予肾上腺素。自主循环恢复后,应使用输液和正性肌力药/ 血管加压药,使得收缩压维持在患者年龄段的第五百分位以上。 第三次:新生儿复苏 此次提及并无改动,而是继续延用2010 版建议的用法和剂量。 第四次:过敏反应 对于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应给予肾上腺素。更新后的指南设定了第二剂肾上腺素的使用时间:在若对第一剂无反应,而高级生命支持要5 到10 min 后才能到达的前提下,给予第二剂肾上腺素。 知识延伸 肾上腺素用法:过敏性休克时将0.1-0.5 mg 本药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 缓慢静脉注射。心脏骤停时将本药0.25-0.5 mg 以生理盐水10 ml 稀释后静脉注射。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时,可引起血压骤升,甚至有诱发脑出血的危险。临床上通常习惯直接肾上腺素 1 mg 静脉注射用于心脏骤停,不予稀释。根据患者反应,可每3-5 min 重复 1 次。 注:指南更新中未提及具体用法,用法参考自《医药信息参考》。类固醇 新版指南指出,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时,院内心脏骤停时仍可使用类固醇。 知识延伸

2015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十大更新

2015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十大更新:按压深度和频率有了上限 原创2015-10-15文韬 美国心脏协会(AHA)今日在网站上公布了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f291709.html,),以下为该指南的10大更新要点: 1、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 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厘米。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厘米,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 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 2、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 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 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100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60%。 指南把心肺复苏与驾车行驶进行了比较。在驾车行驶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行驶速度影响,还受中途停顿的次数和时间影响。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不中断行驶,则实际行驶距离为一小时60英里。以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但中途停顿10分钟,则实际行驶距离为―小时的英里。停顿越频繁,停顿时间越长,则实际行驶里程越少。 3、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

2017心肺复苏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017心肺复苏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职称考核日期年月日项目操作要求分值得分备注 评 估 1、确认现场环境安全 5 2、判断意识:凑近患者耳旁(双侧)大声呼唤并轻拍患者 双肩,观察患者有无反应。 5 3、呼救:“来人,抢救病人” 5 4、检查脉搏和呼吸:以一手中指与食指指尖从喉结向同侧 滑行2-3cm至胸锁乳突肌前凹陷处触摸颈动脉;同时判断呼 吸,观察有无胸腹部起伏,应将心脏骤停早期的叹息样呼吸 视为无呼吸。判断时间:≤10S。(口述:无心跳、呼吸,立 即心肺复苏) 10 操 作 流 程 胸外心脏按压: 摆放体位:去枕仰卧于硬板床上,如为软床垫应放置按压板; 充分暴露胸部、松开腰带。 5 按压位置:胸骨下段,即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 5 按压手法和姿势: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平行重 叠置于此手背上,十指相扣,手指翘起,只以掌根部接触按 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 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放松时胸廓充分回弹,掌根不离开胸壁 但手掌不要倚靠在患者胸廓上。 10 频率100~120次/分,深度5~6cm,按压/通气比例30∶2, 按压与放松比例1∶1。 10 开放气道:采取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疑有颈椎损伤的病人, 采取托下颌法开放气道);必要时(如窒息患者)清除口腔 异物或分泌物。 5 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连接氧气与简易呼吸器,调节氧流 量10L/分,操作者转至患者头部上方,将面罩扣住患者口 鼻,左手拇指与食指固定,其他手指托起下颌(“EC”手法), 右手挤压呼吸囊,潮气量500-600ml,以看到胸廓起伏为度, 送气时间≥1S。 以30∶2的按压通气比例,进行5个循环。 5 电除颤:除颤器置于监护状态,确认病人出现室颤。 5 选择能量,单相波360J,双相波200J。 5

2015版心肺复苏流程

2015版成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判断周围环境 判断意识 (拍双肩、呼唤患者“同志,你怎么啦?”。口诉“病人无意识”。) ↓ 招手呼叫他人协助抢救 (喊“快来人啊!抢救病人啊!”) ↓ 启动BLS (心肺复苏法):(口述)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 ↓ 摆正复苏体位 (仰卧、头、躯干、下肢平直,两上肢置于躯干两侧,解扣胸) ↓ 判断心跳,触摸颈动脉(无心跳,未扪及搏动) (用中食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喉结)然后向抢救者侧滑动2-3cm,在气管旁胸锁乳突肌前 缘软组织深处感觉颈动脉有无搏动) ↓ 胸外心脏按压(30次) 『位置』两食指沿肋弓上划,找到胸肋切迹,切迹上至两横指,另一手的一指在两横指上缘“点”住,再用两横指的手掌根中对住“点” 『放置』一掌根中点与按压位置对位,另一掌根重叠,两掌手指交错或伸直,手指上翘 『姿势』身体前倾,肩与按压位置垂直,肩、肘、腕三点一线并与地面垂直,以髋关节为支点,通过上身的力量下压 『深度』下压深度成人5cm以上,5-13岁5cm,婴幼儿4cm 『频率』100次以上/分,婴幼儿100-120次/分 『注意点』切迹上两横指,双掌重叠,手指翘起,三点成一线,垂直,髋关节为支点,上身力量,不要摇舞,压:松=1:1,松时手掌不移位,按压时看面部 ↓ 开放气道 (仰头抬颏法或抑头抬颈法,将头侧向抢救者一侧,并用食指勾出口腔异物) ↓ 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下进行人工呼吸(2次) (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二次,并可看到胸部起伏。每次大于1秒。) ↓ 按压、吹气5周期 ↓ 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未恢复需立即除颤。 ↓ 除颤结束,报告:继续心肺复苏2分钟后,意识恢复,有自主呼吸,触及大动脉搏动,瞳孔由大变小,面色、口唇红润、皮温变暖,复苏成功。 【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或呼吸骤停(脑疝、脑干损伤引起)。 【禁忌症】1、胸壁开放型损伤。2、肋骨骨折。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症等。 【目的】恢复心脑肺功能

2015年心肺复苏国际新标准

心肺复苏2015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CPR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125px)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心肺复苏=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后续的专业用药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 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及评分标准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考核评分表 姓名: 培训专业: 送培单位: 分 解 分 3 总 分 得 分 项目 技术操作要求 1.操作 仪表端庄,服装整洁(衣帽鞋),修剪指甲。 5 2 者准备 2 用物准备:硬木板 1块、纱布(弯盘、蹅脚板)等。 复苏目标:操作快速有效恢复猝死患者呼吸循环和意识。 现场安全性判断:查看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1 2.计划 1 ①判断患者意识:呼叫患者、轻拍患者肩部,轻拍重唤,两侧呼唤“同志,你 怎么了?”口述无意识。 5 ②判断患者呼吸、颈动脉搏动:通过眼看:胸部有无起伏,无起伏表示呼吸停 止。判断呼吸同时,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 部位),旁开两指(或向同侧下方滑动 2-3厘米),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 判断时间为<10秒。 3.评估 患者及 呼救 25 15 5 如无意识、呼吸、脉搏立即大声呼救,寻求他人帮助(来人啊!救命啊!请拨 打 120/或通知医生,准备除颤器)。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步骤 C-A-B )。 胸外心脏按压:C ①体位放置:患者仰卧位坚实平面(外伤患者保护颈椎),检查是否硬板床, 如为软床,胸下需垫胸外按压板,解开衣扣,腰带,暴露胸部,四肢无扭 曲,去枕; ② ③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 1/3交界处或剑突上 2指处;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 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只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 手指上翘、并拢,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 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抬起时胸壁充分回弹; 按压幅度:5~6cm ; 20 ④ ⑤ 按压频率:100~120次/min ;按压 30次后执行“A ” 开放气道:A 15 15 ①如有明确呼吸道分泌物,应当清理呼吸道、口鼻部,取下活动义齿。 ②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下颌、耳垂与身体长轴垂直。 人工呼吸:B 4.操作 55 要点 (口对口人工呼吸)①口对口人工呼吸。压额、捏鼻、包口吹气(双唇包绕病 人口部形成封闭腔,用力吹气,吹气时间 1s )。用眼睛余光观察病人胸廓是否 抬起。吹气量 500~600ml 。吹毕,松开鼻孔 1-2s ,注意观察胸廓复原情况, 见胸廓抬起即可。吹气两口后,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简易呼吸器使用):使用 E-C 手法压紧球囊面罩,观察病人胸廓是否抬起。 单手按压气囊到底,送气量 500~600ml ,送气时间 1s 。 2次人工呼吸时间小于 10秒 按胸外按压:呼吸比率 30:2,CAB 程序操作 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患者颈 动脉搏动及呼吸<10秒,如已恢复,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如颈动脉搏动及 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 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 5 复苏成功,安置患者,协助转医院/或继续抢救,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 征变化。

2015美国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摘要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

目录 简介 (1) 伦理学问题 (2) 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 (3)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5)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 LS (7) 心肺复苏的替代技术和辅助装置 (11)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13) 心脏骤停后救治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 (16) 特殊复苏环境 (18) 儿科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 (20) 儿童高级生命支持 (23) 新生儿复苏 (25) 培训 (27) 急救 (29) 参考文献 (32) 致谢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hanks the following people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ublication: Mary Fran Hazinski, RN, MSN; Michael Shuster, MD; Michael W. Donnino, MD; Andrew H. Travers, MD, MSc; Ricardo A. Samson, MD; Steven M. Schexnayder, MD; Elizabeth H. Sinz, MD; Jeff A. Woodin, NREMT-P; Dianne L. Atkins, MD; Farhan Bhanji, MD; Steven C. Brooks, MHSc, MD; Clifton W. Callaway, MD, PhD; Allan R. de Caen, MD; Monica E. Kleinman, MD; Steven L. Kronick, MD, MS; Eric J. Lavonas, MD; Mark S. Link, MD; Mary E. Mancini, RN, PhD; Laurie J. Morrison, MD, MSc; Robert W. Neumar, MD, PhD; Robert E. O’Connor, MD, MPH; Eunice M. Singletary, MD; Myra H. Wyckoff, MD; 和A HA《指南摘要》项目组。 简体中文版:Neil Huerbin, MD 和A HA Guidelines Highlights International Project Team 版权所有?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双人心肺复苏评分标准.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双人心肺复苏技术评分标准 (标准分 100 分) 选手号:监考人:总分: 步骤 1.操作前准备 2.评估环境 3.判断意识及呼吸(限 4 秒钟完成) 4.摆体位 5.判断颈 动脉搏动(时间 5 秒) 操作规范 1.准备用物:心肺复苏模型1个 简易呼吸器 1 套(呼吸面罩及简易呼 吸囊各 1 个) , 手套 2 付 2.戴手套 3.选手报告:报告评委,某某号选手准 备完毕,请指示 4.评委下达“开始”口令以,选手回 答“是” 护士甲:发现有人倒地,上下左右观察 周围环境是否安全,然后报告“现场环 境安全”,看时间 护士甲:低头呼叫患者,同时轻拍肩部 (左右两次),“喂!你怎么啦!请醒 一醒”无反应,掐“人中” ,无反应 护士甲:通过看、听、感觉检查口鼻腔 有无气流声及胸廓有无起伏,确定患者 昏迷及无呼吸,呼叫“快来人” ,嘱启 动急救系统,并携带简易呼吸器、除颤 仪及急救药箱(比赛时不用备) 护士甲:将患者去枕平卧于硬板床或地 上,解衣领、打开上衣、松裤带,并边 嘱助手建立静脉通道上(比赛时不用 操作) 护士甲:双膝跪地在病人的右侧,自患 者喉结处滑向左或右2cm处。颈动脉搏 动点即在此水平面的胸锁乳突肌前缘 分值评分标准扣分得分 用物少一件扣 1 分 2 用物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 分 1声音不宏亮、不清晰扣 1 分 1未报告扣 1 分 1反应不灵敏扣 1 分 未检查环境扣 2 分 2 未报告扣 1 分 未判断扣 7 分, 7 判断方法不正确扣 2 分 未判断扣 7 分, 判断方法不正确扣 2 分 7 未呼救援助扣 1 分 病人体位不正确扣 1 分 病人未睡硬板床或地面上 6 扣2 分 未解衣领、打开上衣、松裤 带各扣 1 分 触摸颈动脉位置不正确扣 5 分 10 触摸颈动脉方法不正确扣 1

2015心肺复苏部分

2015心肺复苏部分

1.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2.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 3.心肺复苏的替代技术和辅助装置 4.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5.心脏骤停后救治 有关孕妇心脏骤停、ACS、特殊复苏环境的指南更新请参阅pdf原文。……………………………………………………………………………… 第一部分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1、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的总结 2015《指南更新》建议中,有关非专业施救者实施成人心肺复苏的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包括下列内容: 1.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和2010年相同,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 基础生命支持(BLS)流程。 2.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有所改变,反映了施救者可以在不离开患者身边的 情况下启动紧急反应(即通过手机)的现实情况。 3.建议在有心脏骤停风险人群的社区执行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 4.鼓励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及鼓励非专业施救者在发 现患者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时开始心肺复苏的建议得到强化。

5.进一步强调了调度人员需快速识别可能的心脏骤停,并立即向呼叫者提供 心肺复苏指导(即调度员指导下的心肺复苏)。 6.确定了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的建议:单一施救者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 进行人工呼吸(C-A-B而非A-B-C),以减少首次按压的时间延迟。单一施救者开始心肺复苏时应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 7.继续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特点: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 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8.建议的胸外按压速率是100至120次/分钟(此前为“至少”100次/ 分钟)。 9.建议的成人胸外按压幅度是至少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 10.如果有疑似危及生命的、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紧急情况,可以考虑由旁 观者给予纳洛酮。 这些变更是为了对简化非专业施救者的培训,并强调对突发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早期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在之后的话题中,对非专业施救者和医护人员类似的变更或强调重点用星号(*)标注 2、社区非专业施救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方案 2015(更新):建议在很可能有目击者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场所,实施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如机场、赌场、运动设施等)。 2015(旧版):建议公共安全第一反应人员实施心肺复苏并使用自动外除颤器(AED),以增加院外突发心脏骤停的存活率。2010年《指南》建议在有目击者

心肺复苏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心内一三基三严技能考试--心肺复苏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科室 姓名 考核日期 年 月 日 监考人签字 项目 操 作 要 求 分值 得分 备注 评 估 1.确认现场环境安全。 5 2.判断意识和呼吸 (1)无意识:大声呼唤(双侧)并轻拍患者肩部,观察患者有无语音或动作反应。 5 (2)无呼吸或仅有叹息样呼吸:直接观察有无胸腹部起伏,应将心脏骤停早期的叹息样呼吸视为无效呼吸。 5 3.呼救“来人,抢救病人” 5 4.检查脉搏:以一手中指与食指从喉结向同侧滑行2-3cm 至胸锁乳突肌前凹陷处触摸颈动脉,判断时间≤10S 。(口述:病人无心跳、呼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5 操 作 流 程 胸外心脏按压: 摆放体位:去枕仰卧于硬板床上,如为软床垫应放置按压板,解开衣扣、腰带。 5 按压位置:胸骨下段,即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 5 姿势:以髋关节为支点,双臂伸直,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用力、快速”按压,放松时胸廓充分回弹,且掌根不离开胸壁。 5 频率≥100次/分,深度≥5cm ,按压/通气比例30:2,按压与放松比例1:1。 5 开放气道:采取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疑有颈椎损伤的病人,采取托下颌法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异物或分泌物,取下活动的假牙(如存在)。 5 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连接氧气与简易呼吸器,调节氧流量10L/分,操作者转至患者头部上方,将面罩紧扣住患者口鼻,左手拇指与食指固定,其他手指紧托下颌(“EC ”手法),右手挤压呼吸气囊。潮气量500-600ml ,送气时间≥1S 。 5 观察患者通气效果。 5 以30:2的按压通气比例,进行5个循环。 5 电除颤:除颤器置于监护状态,确认病人出现室颤。 5 选择能量,单相波360J ,双相波200J 。确认非同步模式。 5 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两电极板均匀涂布导电糊。 5 安放电极板:“心底部”电极板置于右锁骨下、胸骨右侧,“心尖部”电极板中心置于左腋中线第5肋间。 5 充电,电极板紧贴皮肤垂直下压(口述:请周围人离开,并后退),放电。 5 放电后立即以30:2的按压通气比例,进行5个循环。 5 CPR 效果评估:检查并口述:颈动脉有搏动,自主呼吸恢复,瞳孔由大变小, 口唇、面部及甲床转红润。 5 总计 100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

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了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以下为该指南的10大更新要点:1、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厘米。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厘米,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 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 2、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 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 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100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60%。 指南把心肺复苏与驾车行驶进行了比较。在驾车行驶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行驶速度影响,还受中途停顿的次数和时间影响。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不中断行驶,则实际行驶距离为一小时60英里。以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但中途停顿10分钟,则实际行驶距离为―小时的英里。停顿越频繁,停顿时间越长,则实际行驶里程越少。 3、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 原指南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如果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碍患者的胸壁会弹。 4、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 旧版指南仅指出,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5、关于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的问题,新指南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当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获取AED,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6、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 有研究发现,针对不适合电除颤的心律时,及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 7、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还是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应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8、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立即转移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疗。 如果SEMEI患者不能及时转诊至能够进行PCI的医院,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最初的3到6小时内,最多24小时内,对所有患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只在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 9、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年患者,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TTM),选定在32到36度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 10、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救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旧指南还要求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2019年心肺复苏评分标准

2019版双人法心肺复苏考核评分标准科室:姓名:考核时间:总分: 步骤分值评估指标与方法评分 标准 扣分 医生护士戴保护手套,准备氧气面罩—复苏球囊、 物品准备3分急救箱及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共计3种急救每缺一项1 装备等候上场分 判断环境1分术者A首先看天看地(巡视上下左右四点),评估 有缺陷扣 周围环境.术者A大声报告:发现有人倒地,现场0.5分 环境安全!未报告扣 0.5分 看时间1分做看表动作,记录开始抢救的时间未做扣1分 1、术者A跪于患者右侧,左膝平患者肩部、双膝 与自肩等宽, 判断意识3分2、低头凑近患者耳旁大声呼唤并拍打双肩,声音有缺陷扣0.5 响亮有效,对着左右耳朵各呼唤一遍,分、 3、随后捏斜方肌两次,判断患者意识情况。未做扣1分 确定昏迷后高声呼救:快来人呐、准备抢救!立即有缺陷扣 高声呼救2分0.5分 启动急救系统,携带急救物品。(用语规范、配合 肢体动作) 未做扣1分 1、一看二听三感觉,同时判断患者呼吸及颈动脉 搏动情况(整个判断在10秒中内完成)口述 有缺陷扣评估呼吸及 “1001-1006”看胸廓有无起伏,0.5分 颈动脉搏动4分2、口述:“没有循环征象,立即心肺复苏,予身体未做扣1分 接触地板”。 1、去枕、摆放仰卧体位,保持患者身体平直、四 摆好体位有缺陷扣 肢无扭曲,解开患者上衣,松开腰带,便于呼吸顺行CPR6分畅和按压定位,0.5分 2、开始单人CPR,,胸外心脏按压30次,口对面罩未做扣1分 通气两次(30:2)。两个循环后B角上场。 1.B携带AED及呼吸球囊到达现场,述“AED 到”,跪在患者左侧,打开AED,黏贴电极片, AED到 插入插头,“大家都离开”分析心电图。 2.A暂停按压,转到病人头顶。 除颤 3.心电图分析提示需要除颤,B按下充电键,开 20分始胸外心脏按压;充电完成,A述:“大家都离 行第一轮五个 开”,按下除颤键,除颤完成后B开始按压30有缺陷扣1 循环CPR次,与A配合开始五组CPR.。 分、 4、A装配氧气面罩复苏球囊接通氧气未做扣5分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及考核评分标准

考号姓名操作时间得分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操作步骤及考核评分标准项 要点及步骤 目 基本 素质 1. 仪表端庄、服装、鞋帽整洁。 要求 要求 2. 举止大方、动作迅速、敏捷,有紧迫感。 4 分 操作物品治疗盘内备血压计、听诊器、敷料数块、手电筒、 准备准备弯盘、胸外按压板 质量 8 分口述必要时备压舌板、开口器、舌钳、简易呼吸器 1、迅速携用物跑步至病人床旁( 2 分) 2、口述:环境安静、安全( 3 分) 3、做好自身防护( 3 分) 2、判断患者意识(1 分)双手轻拍患者肩部并大声 呼叫患者( 1 分)确认患者意识丧失( 1 分) 3、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口述)术者食指和中指 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 前缘凹陷处( 1 分)判断时间 5~10s( 1 分)如无颈 动脉搏动,呼叫他人帮助抢救( 1 分)去枕( 3 分) 计开始抢救时间( 2 分)。 操4、仰卧位于硬板床或地上(1 分)口述:如遇软床, 胸下需垫胸外按压板( 1 分) 作 5、将患者放置于仰卧位,解开衣领、腰带等 流 ( 1 分)抢救者站在或跪在患者一侧( 1 分)。立即流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术( 2 分) 程6、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 交界处(双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 质 7、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只 量程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两手手指紧紧相扣,只以 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 2 分)。按压时手掌掌根不离66开胸壁。( 1 分) 分 8、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 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2 分) 按压幅度,成人胸骨下陷大于 5cm,而后迅速放松, 重复 2 个循环( 2 分) 按压时间:放松时间=1: 1( 2 分) 按压频率, 100 次 /min ( 2 分)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30: 2(2 分) 按压时显示器应该显示绿灯( 3 分) 扣分值评分标准 分 2 分 一项不符合扣 2 分 2分 6 分物品准备不全的少一项扣 1 分 2 分未口述的扣 2 分,缺少一项扣0.5 分 8分动作迟缓扣2分 3分缺一项扣1分 未口述扣 1 分 部位不准确扣 2 分 8 分 判断时间节律不准确扣 1 分未 计开始时间扣 2 分 2分未口述扣2分 4分缺一项扣1分 3 分按压部位不准确扣 3 分 按压手法不正确扣 3 分 3 分 按压时中断按压扣 1 分 按压方法不正确扣 2 分 按压幅度不正确扣 2 分 13 分 重复两个循环,缺少一个循环扣 1 分 按压时显示器绿灯不亮或红灯亮 1 次 扣 0.1 分。 按压时全为红灯亮扣 3 分 - 1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