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类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实践与探索_黄茹芬

计算机类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实践与探索_黄茹芬

计算机类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实践与探索_黄茹芬
计算机类专业大类招生改革中专业分流实践与探索_黄茹芬

广西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管理规定

广西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管理规定 西大教字2005〕37号 经自治区教育厅、招生考试院批准,广西大学在部分本科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两年后分流到专业学习的培养方案,即按大类招收学生,学生进校后,前两年修读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后两年分流到该大类所属的各专业学习。分流是我校实行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一、分流的原则 第一条社会需要原则。为了让学生更能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学完大类专业基础平台的课程后再进行专业分流。 第二条尊重个性发展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在大类招生范围(或所涵盖的专业)内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尊重学生的志愿。 第三条专业布局合理原则。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同时,要考虑专业的布局是否合理,要从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调整专业人数。 第四条自主性、鼓励性、指令性相结合原则。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同时,为避免修读方向人数严重失衡,保证艰苦专业和冷门专业有适量的学生报读,采取鼓励性政策和指令性措施,引导学生报读艰苦专业和冷门专业。 二、分流的模式 第五条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是一种宽基础、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前两年基础平台的课程后在大类内进行分流。分流采取2+2的模式,即学生用两年的时间修完规定的基础平台课程后,于第五学期分流到相应专业或专业方向继续学习。 三、分流的依据 第六条学生的成绩。这是主要的依据,即按第一至第三学期教学计划规定修读的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或加权平均成绩)排序,以此确定学生对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选择权。 第七条专业或专业方向指标。原则上按招生时确定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指标数分流。招生时已确定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生,原则上不再进行分流。 第八条学生的志愿。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人志愿。 第九条专业的特殊要求。某些专业和专业方向对相应课程有特别要求的,学院应在学生填报《分流志愿表》前提出并公布,供学生填报志愿时参考。 四、分流的条件 第十条学生修完前两年基础平台的课程之后,取得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要求学分以上,方可参加专业和专业方向分流。具体规定为:取得应当修读基础平台课程学分的70%(含70%)以上者,参加专业或专业方向分流;未取得应当修读基础平台课程学分的70%者,不能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编入下一年级按修读学分缴纳学费试读。学生编入下一年级试读一年后,仍未取得教学计划规定修读学分数的70%者,作直接退学处理。 第十一条分流限定在就读的大类所含专业和专业方向内。 五、分流的程序与办法 第十二条各学院在第四学期开学后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提出大类内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修读名额、条件及分流细则(办法),报学校审批后于第六周向学生公布并指导学生填报志愿。 第十三条学生在第七周根据分流条件填报《分流志愿表》,并将《分流志愿表》交回学院。 第十四条各学院根据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或加权平均成绩)高低排序,参照学生志愿依次挑选,直至选满专业和专业方向名额;对未能满足所填志愿者,由学院调整到还有空额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修读。学院最迟在第九周前向学生公布分流结果,并报教务处备案。 第十五条各学院于第五学期开学前审核分流学生前四个学期所取得的学分是否达到参加分流的条件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发表时间 2008-2-29 13:19:23 阅读(422) 刘彦保 (延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摘要: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教学模式不适应课程特点、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诸方面的问题。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应从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和强化实验教学等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生长起来的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 当前,我国在局域网、校园网、企业网和Internet等方面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社会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建设、网络应用与开发和网络管理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人们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热情日益高涨。因此, 计算机网络就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是,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脱离、教学模式不适应课程特点、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矛盾 传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活动中, 多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 讲述网络层次结构、协议和计算机网络原理, 而目前广泛应用的则是TCP/IP网络协议。这样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中存在着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的矛盾, 即在理论方面的OSI/RM的七层协议和实际广泛应用的TCP/IP协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学到的抽象理论知识与实际网络应用联系起来。 另外, 从计算机网络的科学体系开始建立到现在的20多年间,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各自的迅速发展中进一步融合, 新技术逐步成熟并不断涌现,新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入。但是, 在教学中很多新技术、新应用领域并不能及时地在教材内容出现, 这就要求对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和补充。 (二) 教学模式不合理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它综合应用这两个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它与计算机专业的其他课程不同: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结合, 需要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 需要理论和应用的结合, 需要课堂和特殊实验环境的结合,需要教学与市场的密切联系。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课程本身特点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教”为主, 缺少师生间的互动,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三)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计算机网络实验的认识不足。一直以来, 人们观念中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 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 实验内容不系统, 随意性大, 形式松散, 结果使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 不少学生修完了课程, 拿到了高分, 但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认识并不深刻, 尤其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学以致用;(2)缺乏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环境。目前高等院校中,网络实验平台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将数十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设备连接的小型局域网;另一种是只提供简单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和计算机。学生无法通过自己动手组建网络, 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网络通信技术, 锻炼网络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特殊的领域, 当前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具备了设计、管理大型网络的经验和能力。没有参与过大型网络组建、管理的教师, 必定缺乏对大型网络形态和网络设备的感性认识, 导致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作者:韦量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10期 摘要: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课程体系;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53-01 近几年,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但总体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却很大。纵观人才市场,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然而各类IT培训机构层出不穷,陆续输送大量计算机人才;招聘网站IT职位的招聘更是持续火爆,供不应求。为什么高校计算机应届毕业生不再受青睐,甚至毕业后需要参加培训机构“重修”?这种情况反映了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不适应性。为提高计算机毕业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必须深化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这一方面来说就是由课程体系体现出来。专业课程体系是单个专业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结的有机整体,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就业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学科化比较明显,是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简化版。在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不够熟练,岗位适应期较长,需要用人单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不是在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增设和减少。我们应本着“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企业技术发展”的原则来进行建立,而不是仅仅由学校老师开研讨会建立起来。以这种“闭门造车”方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可能达到企业需求,适应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建立课程体系时应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企业岗位群需求,广泛听取行业专家的意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2010年,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受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托,围绕“首都支柱产业未来5年人才需求状况”,对北京的机械、化工、电子、汽车、金融、运输、通讯、房地产等重点发展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在我国,IT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 橄榄形” 分布,“两头”短缺:既缺高级IT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IT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劳动部、信息产业部等六部委于2010年12月联合启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和“护理”列为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我们备受鼓舞,同时深深感到,职业教育改革和实施的紧迫性。原有计算机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上流水线当一线工人,中专学生的熟练程度比不上技校的学生,高一层次的工作,用人单位又会首先选择高职的毕业生,中专生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新型教学方法、模式,规划并开发面向职业、贴近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一、现实分析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的高速发展,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启动,江阴新材料基地的确立,与之相配套的信息产业也在蓬勃的发展。作为职业学校

如何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地方经济提供智力保障,提供合理的技术产业队伍和合格的技术工人,是每一个职业学校都应该考虑的事情。为了适应计算机及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针对我校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多层次、多类别、多方位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1、衡阳的信息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对于其他地区还不很发达,计 算机的应用大都还局限于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的销售及售后服务。这对于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学生对口就业压力较大)也是一种机遇(需要大批量为地方经济服务人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条件。 2、计算机正由一门学科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转 变,对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仅仅要求学生会熟练操作一些软件,更重要的是掌握计算机如何与相关行业结合的能力,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提出了富有创新的、科技含量高的要求(如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创意等)。 3、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 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沿用或套用大专院校课程设置,与计算机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差距在逐步加大。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4、学生实践操作竞争力不强,上岗适应时间较长。长期以来,职业学校 培养的学生以其动手操作能力强而被市场所认同,如果我们丧失了这一优势,学生就失去了在社会上的立足点。

关于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的探讨

关于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的探讨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发展现状,揭示了分流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了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2016级机械类专业分流工作的基本经验,这就是:做好前期摸底和专业宣讲;制定分流依据及原则;按照程序具体分流操作。 标签:高校;大类招生;机械类专业;分流模式 一、我國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大类招生最早于2001年北京大学引入通识教育,实施“元培计划”,制定一年级不分专业,学生来校后充分了解专业的情况下在第四学期前确定分专业。随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部分高校也相继出现了大类招生培养。大类招生主要是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通常采用1+3或者2+2的模式进行培养,培养计划主要倾向于一年到两年的通识教育再进行专业教育,从而成为专业人才。各高校专业分流时间各不相同,培养模式也各有差异,但是其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为了适应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需求。随着全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被我国高校采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成为教育改革趋势,自“元培计划”后,2002年武汉大学设立部分学院设立大类招生,2007年北大设立3个跨学科专业,2011年复旦大学展开跨院系大类招生,截止目前,“211工程”院校中综合性大学40所,理工类大学32所,其中12所实施了大类招生培养。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作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教育发展的新措施,尽管部分重点高校已进入相应改革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模式现阶段还处在实践、探索、发展阶段。“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机制还未形成完善、成熟的具体体系,并且不可避免的在学生分流实践中出现问题。因此,本文便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以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6级机械类专业分流实际操作为例,总结分析出更为合理科学的大类招生下专业分流的模式,促进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 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选择“一边倒”现象严重 由于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受家长、学长引导以及影响不同,大类招生模式下造成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冷门专业”,“热门专业”人满为患,“冷门专业”无人问津,最后造成专业选择“一边倒”现象严重。任何一个学校专业的发展务必存在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冷门专业、新设专业,如果完全按照志愿进行专业选择,就会导致专业发展的失衡,从而造成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的不平等发展。 2、部分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818204088.html,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许翔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03期 摘要:本文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和发达国家培养工程师的方法。为了培养合格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师,提出了一个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采用新的实验技术的方案,该方案采用引入思科公司的培训体系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2010年,我国教育部制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为各个专业培养合格的 工程技术人才。我国许多高校以此为契机,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机制。部分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实践基地,并与国内外学校企业合作,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到对应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网络类课程(网络应用技术、计算机组网技术、网络设计工程技术基础)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能掌握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何在现有网络类课程中,按照卓越计划的精神,合理安排教学培养学生,打造具有特色的网络类课程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工程师培养主要有两大类:美国模式和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模式。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有两个方向:自由探索科学真理;服务国家社会发展。这两个发展思路始终指导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实用主义是这两种发展思路的交集[1]。 实用主义的三大原则就是:实用即真理,有效即有用;需求导向,服务至上;事实重于假设。美国国家经济和社会政治,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发展格局。MIT的工程研究成果,Standford的硅谷淘金以及苹果公司iPhone、iPad产品的全球热销,生 动地说明了实用主义的魅力[2]。 与美国模式,培养集管理、金融、工程技术于一身的工程师毛胚不同,德、法模式注重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培养工程师成品[3]。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依次是:实科中 学、职业学院、职业专科学校、高级专科学校、再到应用科技大学。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可以授予职业教育硕士学位。应用科技大学与传统研究型大学有同样的社会地位,选择哪种类型的大学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个人自主选择,而不是学习能力的好坏[4]。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与改革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与改革 毕业设计教学是提高和检验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及程序 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普 遍只注重毕业设计的结果而不重视毕业设计过程中相关知识的 学习及应用,设计质量不理想。针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存 在的问题进行探索,提出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建议。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是考查学生程序 设计及系统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1] ,可以培养 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 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 综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专业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 实践环节。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 质量下滑严重 [2] ,教师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许多困 难,甚至很多高校把毕业设计改革的焦点放在毕业 设计是否应该存在和废除问题上。如何加强和改革 大学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已迫在眉睫,找出问题的根 源,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2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8 年来主要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 计教学工作,认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 指导教师及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及管理方式均有关 联。 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科研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选题盲目, 设计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基本 的科研能力 [3-4] ,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 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及如何去查阅系统设计所需

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也不知如何有效地阅读及 参考相应的资料,甚至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系统 设计工具及开发语言等更专业性的问题,更是知 之甚少;总是按照规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设 计,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否换个 角度去做”,不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缺乏创新 能力。在多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还 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应用学过的理论和知识点,如 无法规范地画出软件设计流程图,论文中流程图 画得五花八门。笔者经过与他们详细的交流得知, 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做软件系统开发时缺乏有效的 设计,基本上就是学习了开发环境的使用,熟悉 了部分代码开发工具如JAVA、VC++ 等,就开始 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完成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在 毕业论文中再按软件开发流程来介绍毕业设计课 题或项目的开发过程。由此画出的流程图基本上 就是功能图,而学生对功能图的描述比较随意, 所以画出的流程图极不规范。还有一个明显的现 象,就是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设计也是 非常随意,不知数据的规范化,无法运用数据之 间的联系,一般也就是设计简单的独立的几张数 据表,然后运用开发环境对其进行简单的增、删、 改操作,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使用缺乏应有 的专业能力。 学生选题时,通常根据学院教师上传的毕业 设计课题作为参考,由于高校系统开放的选题时 间有限,加上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 很多学生最后只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教师来选定 毕设课题,这种毫无目的的选题方式必然会给毕 业设计带来很大的被动与压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把大部分精力 放在了熟悉使用开发环境的工作中,而对于软件 项目开发的其他过程,如项目调研、项目系统设 计等环节不重视,甚至不考虑,设计目标不明确。 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包括论文写作、团- 21 - 2013年4月中第11期(总第305期) CETE 学术研究 队合作及沟通能力达不到毕业设计的 目标要求。 2)论文写作程序混乱,抄袭严 重。论文写作程序首先是确定选题, 查阅资料并掌握相关基础后撰写开题 报告,之后进行项目设计,待设计结 束后完成毕设初稿并修改定稿。但笔

高校大类招生与按专业招生的区别

高校大类招生与按专业招生的区别 大类招生是以同一学科和相近学科专业通识教育为基础,按照专业类进行招生的形式,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国“211工程”院校中大部分已实行按大类招生的模式。 什么是“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是在本科教育中,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工作及培养工作,也按照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按院(系)统一管理,以学科大类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在学科或学科群范围里实施基础性课程的教学,在前二至三年按学科大类培养之后,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去向等因素,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再攻读一至二年毕业。 这种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学生的办法,打破了按专业招生的传统模式,不少高校纷纷采取或正在采取此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大类招生是在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中,大多以“类”为命名方式的那种,比如经济学类、机械类、中国语言文学类、计算机类等。但并不是所有按照大类培养的都以“类”来命名,有些以XX学院、XX班进行招生的,往往采取的也是大类培养的模式。比如厦门大学的人文科学试验班,包含了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哲学和人类学4个专业(类)。具体到北京工业大学,例如大家可以看到今年我们新增了计算机类,被录取到计算机类的考生在低年级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和部分学科基础必修课是完全一样的,分流的时候,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专业兴趣、教学资源等因素,学生可以选择今后所学的具体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或信息安全。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更宽泛的专业基础和更灵活的选择机会,在报考的时候也不必马上纠结我是学物联网好还是学信息安全好呢。到了学校以后,通过一系列的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航等的了解,大家会在分流的时候对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 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的区别 1、与专业招生相比,按类招生的专业类名称没有专业名称划分得详细,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比如北京工业大学今年的招生计划里面大家就可以看到土木类、能源动力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数学类、计算机类、社会学类、设计学类、美术学类这些类别。这些都是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专业目录里面的专业类,每个专业类里面包含了我校正式在教育部备案的多个具体专业。例如,能源动力类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社会学类包含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设计学类包含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工艺美术五个专业。除了上述按类招生的类别以外,其余的专业我们今年仍按具体专业招生,例如,电子信息工程、金融学、建筑学等等。 2、对于按类招生的学院,学校招生计划数不再按专业划分,而是下达到按当年计划招生的专业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相应的大类,不需要选择确定自己就读的具体专业。 3、不同的高校在按类招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毕业派遣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彼此之间也不尽相同。即便是统一高校内,不同类别的培养模式、分流时间等也会有所区别。 4、在培养期间,同一专业类招生录取的考生第一或前两个学年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进行本专业类的通识课程学习。之后,学生会结合个人的爱好、特长,考虑自身的条件、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及就业状况,积极接受导师的指导,再根据学生志愿和学校有关规定,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 1、大类名称相同,包含专业有可能不同。 比较一些高校,在招生计划中采用相同的大类名称招生,其中包含的专业、具体的专业分流方式因高校不同,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经济学类,包含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三个专业;南京大学的经济学类,则包含的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金融工程和财政学六个专业;武汉大学的经济学类,包含的是国际

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

附件: 郑州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 序号所在单位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级别资助金额(元)1校长办公室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的研究与实践申长雨重点10000 2校长办公室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宋毛平重点10000 3校长办公室培养新世纪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与实践崔慕岳重点10000 4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秦树理重点10000 5教务处多校区运行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姜建设重点10000 6教务处高校教学支撑与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王晓全重点10000 7教务处实践教学运行网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吕文戈重点10000 8教育学院《毛泽东思想概论》精品课建设周文顺重点10000 9文学院《当代台湾文学新编》教材建设樊洛平重点10000 10商学院证券投资学耿志民重点10000 11历史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建设王星光重点10000 12信息管理系面向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臧国全重点10000 13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康建明重点10000 14外语学院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钱建成重点10000

序号所在单位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级别资助金额(元)15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创新的研究宋建国重点10000 16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科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研究龙京红重点10000 17法学院新兴学科——竞争法学教材建设研究吕明瑜重点10000 18法学院21世纪国家级精品课程经济法教材体系建设程宝山重点10000 19体育系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探索与模式构建赵子建重点10000 20公共卫生学院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施学忠重点10000 21基础医学院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董子明重点10000 22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融合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薛长贵重点10000 23基础医学院《基础神经生物学》教材建设张朝重点10000 24基础医学院现代医学教育中医学遗传学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郑红重点10000 25药学院综合性大学药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张振中重点10000 26医学检验系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统筹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文建国重点10000 27护理学院加强校外临床护理教学基地优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杨培常重点10000 28数学系《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精品课程建设李梦如重点10000 29数学系《线性代数》精品课程建设王长群重点10000 30化学系工科《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平台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刘蒲重点10000 31化学系化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廖新成重点10000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是我院的精品课程,近年来,在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建设工作。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从课程定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构想及实践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涉及面广、内容抽象,对学生先修课程有一定要求,且理论性强,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定义和协议,学生总体感觉所学内容抽象、空洞,加之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因此,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成为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9年底,该门课程成功申请了院级精品课程,经过近2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组建网络的能力、基本的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能力、虚拟局域网的划分能力、网络协议配置能力、网络的应用能力、操作系统的运用能力、一般故障检测与排除能力、网络的管理能力等。通过教学实践,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够: 1、认识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应用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熟悉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各层的基本协议、原理和方法。 3、使用网络:熟练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了解各种应用协议的原理。 4、配置网络:掌握组建局域网的方法和步骤,了解一般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5、管理网络:能够使用基本命令和常用工具软件管理网络。 三、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课堂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电子课件、动画演示、教学素材资源库及多媒体视频展示等,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学生动具体,信息量大,使学生能够直观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容量大、直观,学习兴趣浓厚,实际操作机会多,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了形象直观的效果。 2、项目作业法。即教师给出企业网络系统建设设计方案,或将已有网络系统运行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自学指导法。自学指导法是我院的教学特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实践,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方法主要指学生在课外自学过程中,教师布置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每组4~6人),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开展某个专题的自主性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学生互评,老师进行适当点评。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相互协作的团队作用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4、任务驱动法。无论是理论知识教学还是实践操作教学,均渗透示例、任务驱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 文章从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入手,研究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同时对计算机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通过对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先进教学计划,如ACM IEEE-CS 计算机教学计划2001(主席PJ.Denning) ,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九个科目(如算法与数据结构、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等)。对实际工作中的研究、开发、应用归纳为三个过程:理论、抽象和设计。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处理基础理论与使用计算机之间、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发现传统教育思想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现代教育思想则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造性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需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加入到课程体系中。为此,我们需要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1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从整个大学四年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就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实现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也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等;专业主干课程可设置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网页技术、WINDOWS高级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可选择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站规划与信息服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对于一些主要课程,都可设置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有条件可以安排一年左右的时间进公司、企业实习锻炼。 2 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2.1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

关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报告

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报告 ——面向岗位培养人才,引进国际认证课程一.进行IT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随着IT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央领导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振兴对国民的能力结构、IT技能、IT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职业教育IT类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我院作为广东省的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中高级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为培养出更多适应IT产业需求的实用人才,我校也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利于在课程结构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培养、人才评估等方面迅速提升。 2、随着IT技术迅速发展,目前的高等职业学校IT类专业的问题日渐凸现: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的IT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培养方向模糊,培养的学生大都是“通才”。而现有IT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更多是专才,学与用的脱节导致现有的IT人才的培养不能学以致用,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这种忽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难以适应当前信息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IT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如何从多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得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学术素养以外,同时也能够了解并掌握一门市场上真正需要的实战技能,进而有效的缓减毕业学生就业“瓶颈”的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等院校日益重视,并已经开始逐步进行的一项工作。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与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院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各种合作模式,以便为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在未来的IT信息技术领域竞争中

林学院本科生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实施细则【模板】

林学院本科生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实施细则为了贯彻落实“本科教育质量40条”,深化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探索实践,建立人才培养新型模式,我院从2015级开始实施本科生按林学大类招生制度改革,为做好大类学生专业分流工作,根据学校《**大学本科生大类招生、培养专业分流指导意见》(校教发〔2015〕226号)文件精神及学院人才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竞争机制为主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分流培养机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1.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2.志愿优先、成绩排序、兼顾特长; 3.立足专业布局与教学资源配置实际,培养优秀人才。 二、专业分流工作组织 (一)专业分流领导小组 由学院党政领导和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 (二)专业分流工作组 1.专业分流工作组 组长: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

成员: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教学秘书及干事、学工秘书及相关辅导员。 2.专业分流工作组职责 负责统筹组织开展专业分流工作,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负责专业宣传工作,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学生指导工作,教学办公室负责专业分流具体实施。 三、分流对象和专业规模 (一)分流对象 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林业工程类、林学类本科生。 (二)分流专业及规模 1.林学类专业包括林学专业和森林保护专业两个专业; 2.林业工程类专业包括林产化工专业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两个专业; 3.林学类的森林保护专业按2个教学班规模接收学生,林学专业按4个教学班规模接收学生;林业工程类的林产化工专业按2个教学班规模接收学生,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按3个教学班规模接收学生,每个教学班规模为33人; 4.各专业可根据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生志愿情况,经专业分流领导小组研究,可对各专业接收的学生人数进行适度调整。 四、分流办法 (一)分流方法 1.专业分流遵循“志愿优先,成绩排序”的原则。 2.每名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对2个专业进行选择。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分析当前我国现阶段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标签:计算机;教学;改革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工具,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电脑教学已经成为一门重要课程,在学生中逐渐开展。目前计算机课程学习是从事一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素质,我们必须加快改革步伐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高基本电脑班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 2 我国现阶段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安排不当 计算机是基于强大的业务实践课程,有些学院和大学因为客观因素,没有多少的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有些人甚至很难不能够达到上机课程时,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强、练习时间少,因此难以实现设想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比较缺乏学生的实践评价标准和措施,学生完成练习,很难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很长一段时间,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2.2 教材内容相对过时,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电脑的发展是当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行业,而我国学校计算机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太慢,使得许多计算机的新知识、新科技很难适时出版在教科书上。陈旧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总在时代发展之后,难以反映教育的先进性。 2.3 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有些学校缺乏的多媒体及电脑设备,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在黑板上采取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很难生动形象地对操作过程实现讲授。不光是达不到生动吸引人的教学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养成懒惰的思考和缺乏主动学习的坏习惯。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管理课堂,在整个教学的时候进行课件演示教学。尽管讲授的信息量增加了,且具有更直观的演示,但由于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学习和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方案计划计划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2010年,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受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托,围绕“首都支柱产业未来5年人才需求状况”,对北京的机械、化工、电子、汽车、金融、运输、通讯、房地产等重点发展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在我国,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 橄榄形” 分布,“两头”短缺:既缺高级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劳动部、信息产业部等六部委于2010年12月联合启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和“护理”列为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我们备受鼓舞,同时深深感到,职业教育改革和实施的紧迫性。原有计算机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上流水线当一线工人,中专学生的熟练程度比不上技校的学生,高一层次的工作,用人单位又会首先选择高职的毕业生,中专生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新型教学方法、模式,规划并开发面向职业、贴近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一、现实分析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加入,经济的高速发展,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启动,江阴新材料基地的确立,与之相配套的信息产业也在蓬勃的发展。作为职业学校如何

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地方经济提供智力保障,提供合理的技术产业队伍和合格的技术工人,是每一个职业学校都应该考虑的事情。为了适应计算机及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针对我校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多层次、多类别、多方位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1、衡阳的信息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对于其他地区还不很发达,计 算机的应用大都还局限于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的销售及售后服务。这对于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学生对口就业压力较大)也是一种机遇(需要大批量为地方经济服务人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条件。 2、计算机正由一门学科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转 变,对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仅仅要求学生会熟练操作一些软件,更重要的是掌握计算机如何与相关行业结合的能力,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提出了富有创新的、科技含量高的要求(如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创意等)。 3、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 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沿用或套用大专院校课程设置,与计算机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差距在逐步加大。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4、学生实践操作竞争力不强,上岗适应时间较长。长期以来,职业学校 培养的学生以其动手操作能力强而被市场所认同,如果我们丧失了这一优势,学生就失去了在社会上的立足点。

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汇总表

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汇总表

2007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汇总表一、2006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一般项目 序号单位负责 人 课题名称 资助经费 (元) 备注 1 党委办公室李延 保 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0000 配套 2 中山大学光 华口腔医学 院 张志 光 创建口腔医学临床实习教学新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0000 配套 3 化学与化学 工程学院 童叶 翔 以化学基地为载体,培养创新人 才的研究与实践 10000 配套 4 教务处尹小中山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10000 配套 —1—

川研究与实践 5 教务处何 洪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高校 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 10000 配套 6 中山医学院吴忠 道 建立适应多校区、多层次教学需 要的基础医学教学平台的探索 与实践 10000 配套 7 人类学系许永 杰 “基地式”田野考古教学模式的 探索与实践 10000 配套 8 护理学院张美 芬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探索外科护 理教学新模式 10000 配套 9 第一临床学 院 梁力 建 利用WebCT平台构建整合型网络 化、数字化外科学教学体系的研 究 10000 配套 10 人类学系郭立“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课程建10000 配套 —2—

新设与改革二、2007年中山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文、理科) 序号单位负责 人 课题名称 资助经 费(元) 1 岭南学院陈 平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研究10000 2 政治与公共 事务管理学 院 倪 星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计划的优化设计10000 3 翻译学院程本科英语课程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10000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