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管理读书笔记

旅游管理读书笔记

旅游管理读书笔记
旅游管理读书笔记

旅游管理读书笔记

【篇一:旅游管理读书笔记】

民俗旅游一二事儿

——《民俗旅游学》

旅游业在当今世界蓬勃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

活的丰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深层次的旅游逐步走进人们的

视野,民俗旅游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

多的民族,使我国拥有了丰富的民俗。我国民俗旅游从无到有,规

模从小到大,已成为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既是一

种文化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

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

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

玩境界。

一.民俗旅游商品

民俗旅游商品是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在招徕旅游者、

增加目的地居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民俗

旅游商品的开发在旅游产品体系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特别是

再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民俗旅游商品的创新型开发滞后。各地兜

售相同或相似的旅游商品,使得旅游者的购买兴致大大减弱,相同

的旅游商品使景区景点的独特性被隐藏,减弱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因此,民俗旅游商品的创新性开发是十分必要的。各地根据自己承

载的文化内涵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旅游商品,而不是一味迎合顾客的

喜好而兜售。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商品,只会让游客厌恶而不愿购买。

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是旅游

开发的重要步骤,也是旅游发展的关键。民俗旅游文化开发需要注意:一是抓住宗教旅游。宗教活动是民俗活动,牵动着信徒的心,

佛教、道教、基督教对我国各民族有深刻的影响,宗教活动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中国的佛山道观以及各种庙会,吸引着游客的心,

形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格局。二是田园式旅游。将各地传统

民俗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开发出来,进行文化创新吸引旅游者。让身

处城市的人们体验到乡村质朴的气息和传统的热闹。

三.民俗旅游管理

民俗旅游研究者认为民俗旅游史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

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

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

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的享受,人们开始追寻自己民族

曾经的辉煌。据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旅游者对名胜古迹感

兴趣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达到56.7%。如此看来,民俗旅游可作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满足西方人想象,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民俗旅

游是作为一种有原生态性的文化旅游,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一些令人

担忧的情况,民俗保存完好的地方大多是偏远的山区或是一些独立

的少数民族聚落,受现代工业的影响少。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大

量的人流、资金以及外界价值观的输入,使得民俗风情旅游越来越

远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各地建起民族村、

民俗博物馆,截取最吸引人的部分加以改造迎合游客的品味,经过

市场逻辑筛选的民俗文化旅游事项,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对原有文

化的粉饰、包装,满足旅游者对异文化想象的心理,只是一种无深

度的后现代文化现象。

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如此,继续下去只会让民俗文化内涵流逝的越多,在强势文化的入侵下,许多民俗文化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文化的趋

同是可怕的。保护民俗,从民俗文化的内涵保护做起刻不容缓。

凝固的思想,壮美的史诗

——《中国建筑史》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她是实实在在的,透过她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性格,了解一方土地养育的人们,

了解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她承载的太多太多,用心去感悟她的风采,用心去聆听时代的步伐,用心去感受不同民族的心灵场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建筑也是一脉相承。中国幅

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

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地理状况也决定了不同形式的建筑。北方严寒,墙体厚实,屋矮顶平;南方雨水充沛,屋顶尖耸,

飞檐翘角。热带地区湿热以干栏式建筑为主,防蚊虫野兽又适合人

们居住;青海、西藏等风大地区又以碉楼为主,防风沙保暖。除去

地理环境的差异,民族的差异,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奇特建筑,福建的土楼,江南的马头墙,还有各式各样的屋顶,亭

台楼阁,轩榭廊桥等等。每一个建筑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一种期盼,不仅仅有遮风避雨的作用,不仅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多的是这

个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国是一个热爱自然的民族,亲近自然,提倡“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不论是巍峨的宫殿庙宇,还是私家庭院,建造之初衷都是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选择建筑材料时,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偏爱

木材,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便是木结构,区别于西方的石料垒砌之法。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提到“(中国工匠)在结构方面

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

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

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唐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

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中国

历经千年,建筑艺术一脉相承,朝代更迭,建筑风格大同小异,中

原大地,幅员辽阔,各种建材均不缺乏,为何独爱木材?建筑体现

民族的思想,反应民族的性格。

我国建筑木构特征形成有以下因素:首先,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的两岸森林茂密,高大的树木繁多,为建筑高大的宫殿提供良好的

建筑材料。树木繁多,取材便利,让帝王的私欲更加膨胀。战国时

期就有“高台榭”、“美宫室”的作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是加紧

宫殿的建造,“蜀山兀、阿房出”相传“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

可坐万人,下可立五丈旗”可见阿房宫规模宏大。其次,木材不像石

料那样坚硬,韧度较好,构架原则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中

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有赖于此构架的绝大伸缩性。

以立柱四根围绕而成的空间为“间”,主要的构造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此种构架制的特点,使建筑物上部的一切载荷由立柱和梁

枋来承重,不借助高墙厚壁的垒砌。建筑中的所有墙壁都是“隔断墙”不负重,因此门窗不受墙壁限制,墙壁可按实际情况来设计,可大

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应证了中国民

间的俗语“墙倒屋不塌”。由于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

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中国地处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上,大部分地区受地震影响严重,这种结构的建筑帮助

当地居民减少损失和人身伤害。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近千年的历史,曾经经历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又受

1976年唐山地震影响,还安然无恙,充分说明抗震性能好。这是中

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

汉族“婚姻”的学问

——《中国景观史》

《中国景观史》是将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区域现象加以考察,从时间

演变和空间分异角度阐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无论何种文化的发

展都是其时间传承和空间扩散与区域的紧密联系有关。本书从景观

机制、景观过程、景观背景、宗教民俗语言文学等景观、景观区划

等方面进行阐述中国景观的历史。景观史涵盖的内容广泛,令人目

不暇接,各种具体的景观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形象生动。

古代汉族女子出嫁曰“归”,《说文》说:“归,女嫁也。”可见女子

出嫁以男家为家。“嫁者,家也。”可见“嫁”字本身就意味着“有家”。《说文》也说:“娶,娶妇也。”“取”同“娶”,表示男子把别家女儿

取到自己家里。在嫁娶之间,男尊女卑的风俗体现的淋漓尽致。“嫁”“娶”两字就可以证明。嫁对女子来说是被动的,古代只说“嫁

女”“嫁妹”,不说“嫁夫”,可见嫁的权力操控在父兄手里。娶,对于

男子来说是主动的,所以古代常说“娶妻”“娶妇”。

婚姻的几个原则也说明了男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中位置。“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家族的绵延,娶妻生子才是一个家族中男子的首要

职责。在家族中婚姻的首要职责是繁衍后代。“门当户对”是重要原则,一段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一个行业乃至两个

国家的事,联姻是政治常用的手段,因此结婚的双方必须在经济、

政治上互相帮助或是互相补充,这样世代相连保证家族的兴盛。这

样的婚姻下,幸福生活的可能是极其渺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重要保证,自由恋爱会对门当户对产生冲击,也会使许多政治联

姻破产。在封建家长制下,为了家族利益,个人幸福变得不那么重

要了。

成婚时按六礼来进行,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礼虽然复杂繁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体现一种平等的。纳采,是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同意议婚后,男方家备礼

前去求婚。形式上是男方主动,夫权为中心的社会的体现,同时女

方也有拒绝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的。纳采礼物用“雁”,用

雁的说法历来有多种,比较可信的有几种:取其行至有序之义,雁

以转徙飞行,强壮者引导,幼弱者尾随其后,从不逾越。长幼有序

是儒家礼法的重要原则之一。除此之外,用雁在当时还有喻其从一

而终、不再醮之义。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及出生日期,俗称“合八字”。目的是:一是防止同姓近亲婚姻;二是利用问名得

来的生辰来占卜当事人的婚姻是否适宜。纳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徵,男方家把聘礼送到女方家。这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

其同意。亲迎,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

汉族的婚礼有着浓厚儒家传统思想,体现中国男尊女卑、夫权天下

的理念,同时是家族联姻和亲等的政治手段。

寄畅山水,悠游天下

——《中国旅游史》旅游,自古有之,从人类开始为了生存而不断

迁徙,从轮子、船帆的发明,道路的统一完善,商贾的出现,交易

的扩大,人们开始向往别的地方,开始寻求超越自身的局限,了解

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探索未知的领域。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

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很强的包容性。中国历来没有形成一种强势的

宗教或是极端的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从原始文明中发展

而来的道教,为历代君王所用的儒教,以及给人民以希望的佛教,

三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三者不断地斗争不断的融合,形

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主流。中国文人受这三种思想影响,既有登

入仕途的入世情怀,也有归隐山林的出世情结,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顺应时代潮流,不激进,不懦弱。

中国自古没有崇尚神灵的传统,受道教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世

思想,对道家的“重生恶死”思想尤为推崇,文人墨客对生命易逝,

人类渺小的感触尤为强烈。在动荡的年代,在人生失意之时,在年

纪稍长的时候,甚至是最欢愉的时刻,文人心中的一丝惆怅之感会

油然而生。此时此刻,他们能排遣内心郁闷,缓解这种疼痛的办法

一般是寄情山水,抒发郁闷,排遣孤寂。有能力到处壮游自然是美事,更多的人是出仕为官,为了能更好地贴近自然,他们便在自家

庭院中营造这种与自然亲近的氛围。六朝时期,大量的山水诗、山

水画的出现,给造园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江南的许多私家园林就是

那时候的杰作。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见苏州的园林的精美绝伦,众所周知,苏州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小

小庭院历经数百年,几经易手而得以保存,比起皇家园林更是多了

一份沧桑与不易。中国的造园艺术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叠

山理水非常讲究,山水相互映衬互为表里,陈从周先生用“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园林最讲究的是山水在园林中的应用,宋人郭熙说:“山

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江南园林以玲珑精美著称,以小见大,将自然之物溶于方寸之间,

设计原则简单,运用假山湖泉代替真山真水,营造一种寄畅山水、

悠游天下的气氛。苏州网师园是公认的小园,所谓“少而精,以少胜多”,运用假山与建筑相对而相互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

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假山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黄石山起脚易,收顶难;

湖石山起脚难,收顶易。黄石山要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要空灵中

寓浑厚。简言之,黄石山失之少变化,湖石山失之太琐碎。叠黄石

山能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叠湖石山能达到宛转多姿,少做作,

此难能者。

江南小园常以小池、滴泉、静湖等小片水面来造园,因地制宜,融

情寓景。为了形成山间野趣就在池岸边植芦苇,为了延长游览时间

在水面建桥,步涉水点,铺石,增加游览的兴致。为了扩大空间常

在岸边建造临水的台榭。山水相间,情趣自见。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亲近自然的天性,“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

之稳健,水之灵动,都是文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他们为人处

世的标准,待人接物要灵活,自身秉性要稳定。热爱自然之美,无

法置身山水间,就将自然山水融入自家庭院的尺寸间,用想象运用

所有的感觉去感受山水带来的美感。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

“心学”的发展

——《浙江文化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杰,一方文化造就一方的特色。江南美,风景美,物产丰,人聪慧,思进取。浙江位于中国的东部,背山靠海,

位置优越,人杰地灵。浙江的文化史受地理环境的变迁而改变过多次,最显著的是沿海平原经历的三次海侵,依次为星轮虫、假轮虫

和卷转虫海侵。经历沧海桑田的变迁给浙江的文化带来了许多的变化,因建德地区高于其他平原因此保存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犬齿化石,命名为“建德人”,最新研究表明10万年前较为暖湿的条件下,浙江

大地上已透露文明曙光。随着文明的演进,两晋时期北方贵族的南

迁使南北文化进行深入的交流融合,浙江文化不断地发展进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孔孟的儒家学说,随着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思潮影响,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独领风骚数百年,至

今影响依旧。时代变迁,朝代更迭,儒学的重要被继承下来了,古

文典籍在抄录中流传下来了。社会变化,对这些经典的解释越来越

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宋朝,朱子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考据,推出了

理学的说法。在朱子思想的影响下,陆九渊和王守仁又有了自己的

理解,产生了新的学说——心学。张九成钱塘人,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心即理”,也就是说理不在心外。理不在心外,即事不在心外,理、事皆来自一心,并会归于一心。心是世界万事万物及其运

动的本原。张九成已经把心学的基本要义提出,以心为世界的本体

的观点,陆九渊和王守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张九成强调“内自琢磨”并不排斥“外更切磋”,主张“穷心中之理”并不排斥“穷事物之理”,尤其强调道理在于人心,却不离人情日用,反对舍人情求至理,以

虚无为道。这种思想既不脱离心

学注重精神立场,也反映了浙江地方文化所具有的务实精神。

心学在哲学本体问题上认为“以心为本”,对人的主体精神的崇扬,

与朱熹的理学“以理为本”思想形成对立。这种观点要求一切认识和

行为都要从人内在本性出发,强调人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自主性。是理学禁锢下的人性解放,摆脱绝对理念的束缚。心学不仅是一种

主张道德内省的学说,它对主体精神和人的自我意识的肯定和崇扬

背后,进一步表达对思维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要求。

明代的哲学家阳明先生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

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

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知行合一”。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

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

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

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

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

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

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

伏在胸中”。

浙江的先贤们在文化思潮中不断的进取反思,推动一次次文化的革新,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推动时代进步。在新时代下,我们应秉

承知行合一的思想,尽我们所能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好一点。

【篇二:旅游管理读书笔记】

毕业论文读书笔记

学院: 管理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 刘媛

学号:2006223023

2010年 2月 23 日

书名:《中国导游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作者:杨萍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导游人员薪酬制度历史及现状的分析,进一

步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我国导游薪酬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让我们从

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改善导游薪酬制度的措施及方法。导游是旅行

社的从业人员,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依法应按合同约定获取劳动报酬,他们是以提供一种无形的服务为

主要工作的人员。这是我们对导游人员的一种定义。在上个世纪的

八九十年代,导游人员相对来说比较短缺,导游人员享有比较优厚

的福利待遇,但是2000年以后,随着导游人员人数的增长,旅行社

之间竞争的增长,使得导游人员的薪酬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现状就是目前导游人员薪酬收入主要是由基本

工资,带团补助,“回扣”和小费构成。劳动保险由旅行社代买或者

自己购买。实际上,在我国境内,很多旅行社都只会给专职导游发

放少量的基本工资或者干脆不发放工资。本书还列举了对我国导游

人员收入的调查表和调查统计图,从这些调查表和统计图当中我们

可以看出我国导游人员绝大多数是没有基本工资以及带团补助的,

而且还要向旅行社缴纳一定的人头费,导游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回扣。包括购物回扣,门票回扣等。是导游收入的最重要部分。导游

相当于要靠自己养活自己。因此,赚取回扣就成了导游们最基本的

业务技能。正是因为这种

情况,也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又加上旅游有旺季和淡季之分,

旅游淡季则成为了导游的冬季,所以导游必须要充分利用上团的时

间尽量多的赚取回扣,才能解决旅游淡季带来的生存问题。但是由

于消费回扣带有偶然性,更加缺少稳定性,所以大多数的导游平均

收入并不高。使得出现了导游宰客以及欺骗性宣传等负面消息的出现,在人们的心目当中,导游人员也从以前的“民间大使”,转变成

为了宰客的专有名词,也使得导游人员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以至

于导游人员对职业的认同感降低,大多数导游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缺乏荣誉感和自信心,由于缺乏沟通,社会相关部门对导游工作缺

乏理解,致使导游人员存在较大怨气,此外,大多数游客对导游存

有戒心,对导游服务不信任,面临如此压力,导游很容易身心俱疲,从而造成导游人员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不仅如此,还会导

致导游职业道德意识的淡薄,服务质量的下降。那是由于导游没有

基本工资和出团补贴,还要向旅行社缴纳一定数额的“人头税”为赚

取收入,导致导游人员擅自增加自费景点,缩短游览时间,延长购

物时间。从而造成游客的不满以及投诉。又加上旅行社也会对导游

施加各种压力,也会导致多重矛盾的爆发。由于导游人员收入的不

稳定性,许多导游把带团当成了一场赌博,面对现实和未来生活的

不可预期性,愿意把导游当做终身职业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导游人

员一次就业性等特点再加上游客和社会对导游的误解甚至是曲解,

媒体对导游负面的炒作,使得导游人员的流失特别的严重,也是导

游这项职业成为

了一种过渡性职业。也影响了导游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的感想: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和导游

人员不合理的薪酬制度有关系。那么只有我们构建了合理的薪酬制度,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我自身的实践感受,我

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改善。(一),加大市场监督力度,减少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其实导游人员这种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在很

大程度上来说是旅行社之间的这种恶性竞争导致的,相对来说,旅

行社的进入门槛比较低。所以导致旅行社的数量不断增加,大多数

的旅行社规模较低,旅行社之间竞争加大,旅行社为了维持发展,

就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有的甚至低于成本价,从而扰乱了正常的

市场秩序。也使得导游人员不得不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增加购物点,

减少游览时间状况的出现。我觉得旅行社之间不应该停留在这种以“降价”为主的市场竞争上来,因为这种竞争会扰乱正常的旅游市场

秩序。旅行社应该把重点放在研究特色旅游项目以及旅游者的消费

心理上来,进而拓宽旅游市场。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得挖掘旅游市场,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特色服务来吸引消费者,将我们的旅游产品从最初阶段的价格竞争转化成深层次的服务质量

竞争。还有,这就需要加强旅游价格的市场监控,恢复正常的组团

利润十分必要,这就需要我们制定旅游产品单项服务的最低和最高

限价并向社会公布,从而制止恶性削价竞争,还要加强监督检查,

防止通过减少服务项目或降低服务标准来削价竞争。我觉得这才是

旅行社现在

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不是通过以削价为主要手段的竞争。这样

只会让彼此“伤痕累累”。造成了导游不合理的薪酬制度。(二),

我觉得应该改革这种不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导游人员的薪酬制度

要逐步改变为基本工资,佣金分成和游客小费相结合的模式。基本

工资这儿指的就是旅行社定期付给导游人员的一笔工资,并按规定

比例与导游员分配其带团过程中所产生的佣金。游客自愿支付的小

费应该归导游所有。这样导游的薪酬就由游客和旅行社共同承担了。其中导游的薪酬以基本工资为主,其他作为额外的收入。导游人员

的带团质量直接与直接工资挂钩。这样也能加大导游人员带团的积

极性。从这一角度来规范导游人员的薪酬。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

善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另一方面,我觉得可以健全导游人员的激励

体制。导游人员作为直接对客服务的窗口。在旅行社的各项服务中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旅行社要想游客满意自己提供的旅游产品。首

先导游人员的服务必须要让游客满意。所以,适当提高导游队伍综

合素质尤为重要,要严把导游资格考试关,适当提高导游队伍的进

入门槛,各级旅游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导游年审的培训力度,不断提

高导游人员的素质,以适应市场竞争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薪酬制

度方面,我觉得可以允许素质高低不同的导游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激励导游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把导游带团机会与其等级及服务质

量联系起来。对不同质量的导游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法。这样做也可

以不断鞭策导游人员提高自身素质。这样也会调动导游人员工作的

积极性。我觉得合理

【篇三:读书笔记,旅游规划】

笔记2011级旅游管理1班 35号武兴红

读书

《旅游体验研究》

——走向实证科学谢彦君等.著中国旅游出版社

好句摘抄

1、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以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在旅游这个时空转换过程中,

旅游者希望获得的某种快感,寻求的是精神和肉体的满足。因此,

可以说,旅游活动在根本上就是旅游体验,或者说旅游体验构成了

旅游的内核。

2、进入21世纪以后,旅游体验已经成为一个洋溢着时尚气息的词汇,旅游者、旅游业界对此都颇为关注。

3、文化就像是一只黑盒子,我们知道它就在那里,但却不知道里面

装着什么。

4、在旅游者的游览过程中,由导游所扮演的角色的特殊性所决定,

导游和旅游者的互动就可能成为旅游体验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的重

中之重。

5、中国太大了,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到过“北京”,你不能说自己到

过“中国”;到过“上海”,你也不能说自己到过“中国”??你必须

把这些地方都去了(中国地图上标出的地方),才能算到过“中国”!浅谈旅游体验之想

虽然大致看了《旅游体验研究》一书,但是我感觉我感受颇深的还

是自己对旅游体验的认识,这本书主要是从学术的专业度来研究旅

游体验,或许是我个人不太喜欢看学术性太强的东西,所以没有很

认真的去细读这本书,我个人比较喜欢看一些富有感情,文字优美

的旅游撰记,想看看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对旅游的一些见谛和他

们亲身经历后产生的一些旅游感想,从而来加深自己对旅游的认识

和理解;除此之外,我也通过这些优美的表达来净化自己烦躁的心情,让自己平静下来。在《旅游整合世界》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让我对旅游有了重新的认识,“政治的力量常常产生地域的壁垒,宗

教的力量又往往导致心灵的隔阂,只有旅游,才能使不同的种族、

不同的信仰、不同文化的人们走到一起,共同分享人类文明的成果”

确实旅游的力量不可小视,也让我重新认识了一遍旅游,因为旅游

我们有了从未有过的体验;因为旅游我们的身心得到净化;因为旅

游我们的心灵得到释放;因为旅游我们收获了人生宝贵的财富;因

为旅游我们结交了新朋友;因为旅游??我们收获了很多很多。

原本自己是个不太喜欢出门的人,从小到大很少出门旅游,这就导

致了我见识的局限,但却阴差阳错的与旅游结下缘分,在大学期间

的专业是旅游管理,曾经觉得自己不是很喜欢旅游,也觉得自己不

合,但随着我对旅游的了解和自己亲身的体会,慢慢的喜欢上了旅游,开始发自内心的很认真的去了解旅游的方方面面。大三下半年

来一直在间断的带团,虽然带团量不是很大,带的团品质也不是很高,但却收获了很多弥足珍贵的经验。一开始我在怀疑自己能不能

做好导游这个工作,但当我站在旅游大巴上面对游客开始介绍和讲

解时我发现自己蛮有潜力的,然后越来越喜欢导游这个工作,可慢

慢的我又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知识有限,即使

再有讲解技巧,脑子里空荡荡的没有储备那也不会有精彩的讲解,

不过我不会放弃,因为我喜欢旅游,喜欢带别人旅游,我想只要有心,用心去做终究有一天我会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经过那么多次的旅游我感觉旅游真的是一种体验,它不讲究我们付

出了多少,只讲究我们当时的心情,和我们最后的收获,举一个例

子来说就是,一个人如果他很有经济能力,足够支付得起一次别具

创新、很与众不同的旅行,而他却没有旅行的心情或是他参与了这

次旅行但整个旅行中的心情都极为糟糕,那他根本不会去体验或体

验不到任何旅行的意义,最后的结果就是他既没有去体验,也没有

任何的收获;反之,一个人如果他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享受一个

独特的旅行,但他却有一个极好的心情去体验一个他能负担得起的

体验,而且在整个体验中他心情很棒,最后让他不仅收获了快乐,

还有了新的感悟。两者相比,大家肯定赞同后者吧。说了这么多自

己肤浅的看法,那我来谈谈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不单单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旅游者对旅游的参与和体

会过程。旅游体验主要反映在旅游体验文化上,旅游体验文化不同

于旅游主体文化,它是旅游参与者以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实践与意识

过程及其精神成果的总和。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与结果,

其内在结构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旅游体验的心理、行为与产品。在

整个旅游文化中,旅游体验文化处于核心地位。旅游体验文化固然

不等于旅游体验,但它的确与旅游体验休戚相关。所以,探讨旅游

体验文化,不得不从旅游体验的含义说起。国外的旅游体验研究早

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旅游体验是什么,迄今为止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从管理学和营销学的视角,游客体验就是游客的满意度。有人认为,游客体验就是通过游憩活动而获得的心理结果的集合。

有人认为,游客体验就是与“他者”建立联系,从理解和收集“他者”

的差异性中进行学习的过程。还有一些“旅游体验是??体验”之类的

似是而非的定义。而国内的旅游体验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谢

彦君认为,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

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就是旅游体验。这种体验是旅游者的内在

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即旅游吸引物)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

间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

费等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时序过程。而邹统钎认为,旅游体验是“旅

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不难看出,上述定义的视角是不相同的:有的取经济视角,有的取心理视角,有的取目的地视角。不管何种视角,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旅游体验的特征,这是应该肯定的。但也应该看到,这些定义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安全边际》读书笔记总结

《第十三章》 【投资组合管理与交易】 开始第十三章,算是涉入普通投资者喜闻乐见的环节了。 买卖是那么诱人,但是基本上,根本不能预见收益率(不知道那些私募等是如何保证投前收益率的),并且不会如实体那样产生持续现金流。 卡拉曼认为,出色的交易或可以增加盈利(相对而言的高卖低买),投资组合需要保持合适的多样化,作出是否对冲的决定,管理组合中现金流与组合品的流动性(现金耗竭意味着不能下跌买入,组合品出现死股,则成为木乃伊了,如低交易或退市品种)。 【投资组合,重要的流动性】 “能做到改变主义意义重大!” 流动性,太重要了,有时候比绝对收益都重要! 比如,你买了一家公司未上市股份,假设上市后可以到来10倍的收益,时间周期若是1年,不影响流动性;10年呢?似乎有人还是不认为有影响;那100年呢?几乎没人愿意等待吧!但您若是购买流动性很好的上市股份,意味着随时可以兑现。 流动性是否很重要呢? “多数投资组合应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当市场为缺乏流动性提供了很好的补偿时,可以选择让投资组合具有更少的流动性。” ----就是说,在构建投资组合时,要充分留有余地,比如30%是可以随时兑现的,以备发现价值低估的良品,可以随时换手;30%可以一头扎进流动性不好,但是可能提供超级收益的老古板迟滞货; 剩余40%当然是正常品种了!(注意,其中百分比是我随口而言,勿当真,应该因时、因人、因地而异) 永远无法轻而易举地确定如何在流动性和缺乏流动性、获取回报和规避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在油服+昊华组合中,我们对于昊华的流动性管理属于很好,但是在换回油服的时机上,属于未把握得当。 当然,几年后再回头看,或许认知会又不同! 因为,投资就是一个永无休止的管理流动性的过程。

产权与企业的性质

《产权与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会计10班张舟2011201050222 本文着重于研究如下两个问题:如何安排所有权结构以提高企业绩效;企业规模是如何决定的。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来看仍然是激励问题。两位作者(哈特和穆尔)在文章初始将所有权界定为包括剩余控制权的一种权利,它能决定资产除最初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如何被使用。作者的分析模型建立在两期合同的基础上:在第一期(即签订契约前)双方进行专用性投资,在第二期(即签订契约后)双方做出生产决策。所有权通过对事后剩余分配的影响,也会对事前投资决策发生作用。在我看来,所有权最重要的性质应该是:所有权是一种参与最终分配的权利,拥有所有权的人必然成为最终合同一方(不拥有所有权的人将不必然成为最终合同一方)并参与价值的分配,所有权结构决定了契约方的数量,进而对每方所获得的利益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事前的投资,使其偏离最优。导论中的例子便是这一性质的明证:只有当所有权赋予对于完成交易最重要的人的时候,交易中的参与方数量能够达到最小,进而每方可以分配的利益(激励)能够达到最大;当所有权赋予不那么重要的人的时候,交易参与方的数量会有无谓的增加,从而每方以分配的利益(激励)将会减小,这将导致一个非最优的绩效结果。 哈特和穆尔在几个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12个命题,这12个命题基本是从4个方面进行讨论的: 1.交易当事人是否可以或缺 2.当事人是否进行投资、投资是否重要 3.资产专用性 4.资产之间是独立还是互补 由于机会主义倾向,意识到专用性资产所面临的谈判风险以及他人对价值创造的分享,当事人边际收益将低于集体的边际收益,这将导致对于联合体而言的投资不足问题(尽管对于个人而言投资是最优的),这便意味着,一种新的能够提高当事人边际收益的所有权结构对联合体整体会更为有效,这时的投资水平将提高,投资不足问题将得到缓解。这实际上意味着,所有权结构能够影响联合体整体绩效。

企业管理系列文章读后感

企业管理系列文章读后感 篇一:企业管理系列读后感 企业管理系列读后感企业管理系列读后感 读《请给我结果》有感:如何快速融入到企业的大家庭中,迅速做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之中,是每一位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所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阅读《请给我结果》结合工作中的经验,谈谈几点心得。要明确工作的真正目的和要求。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去完成工作任务本身,而是去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支付给员工薪酬是为购买员工的劳动结果,但我们往往把完成任务当作了结果。这就好比学生背英语单词,老师常说,“课后要背单词”,你一天背100个,但考试前忘了99个,你看似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后背单词,但没有记住就是做了无用功。同样,我们在工作之中也是,千万不能把上班当成结果,认为只要上班就可以领工资。我们应当谨记,一个优秀的员工应始终认真负责地工作,用自己的付出换取报酬,为公司提供结果——这是每一个员工最基本的底线。如何能更好地为公司产生更多的结果,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公司的发展相结合呢?首要的是弄清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责任。我们常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有责任心就是要去自己负责,对所承担的工作负责,对企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迅速做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读《请给我

结果》有感要懂得工作方法。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常常会感到工作任务很多,但是又会因为完全理不清头绪而不知所措,再加上害怕刚一工作就出现失误,所以往往被动、消极地等着师傅带着工作,最终导致无事可做。原因何在?大学期间与实践脱节的理论教育固然有它的失误,但我们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摸索、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虽然新人一来都有师傅带着,但要记住,你的师傅不再是大学里的老师,他的专职工作不是教书育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工作方法才最重要。科学的工作方法的确立,离不开不断的实践。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办公室的老员工,抑或和你一起的新人,甚至工地上工作的普通工人,他们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要取长补短,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养分。下班后不管多么辛苦都应认真做好当天的工作记录,并认真总结,将工作方法转化成标准化流程,像物理公式一样随用随取,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所学。 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心态创造行动,行动创造结果。如果我们想要一个满意的‘商业结果’,我们首先要树立一种能够激发行动的‘商业心态’”。 刚刚开始工作的我们难免会出现失误,可是面对挫折和失败应如何去做?是自怨自艾还是灰心丧气?都不是,要敢于面对失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要竭尽全力,不断向前,敢于拼搏,从而更上一层楼,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做人,就要学会敢

舒德森新闻社会学读书笔记

舒德森《新闻社会学》读书笔记 迈克尔·舒德森著,徐桂权译,华夏出版社,2010 1.新闻业 a)新闻不仅报道现实,还创造现实,新闻从业者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建构现 实(结合李普曼“两个世界”,p003) b)新闻是被制造的,是新闻工作者与“泛新闻工作者”(公关)互动的结果 (p004),是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及其实践的产物(强调在大背景下看 待新闻,p006) c)新闻是具有公共性的实事信息和评论(强调公共性,p017) 2.媒介效果(媒介权力) a)多数时候过分强调媒介(建构现实的)权力,(媒体易见,而其他因素影 响难以看到,p023;产生影响的是媒介报道还是事件本身(P070例)使 者指数级放大器) b)魔弹效果视野下的媒介权力强调权力是一种线性的“灌输”机制(p029); 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媒介是意义、符号与讯息的生产者或信使,文 化本身不是权力,而是一个语境,是构成行动的语言(上下文),而非产 生行动的原因,对于采纳者无报酬,对于未采纳者无惩罚;媒介权力是 一种特殊的权力,微妙的文化影响,而非公开的控制社会的力量(p077) c)灌输模式往往包含预设(新闻是个“原因”),文化模式(情感的共同体; 公共交谈),影响来自于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本身;新闻作为放大器,营 造公共氛围;框架和偏见)(p032) 3.媒介效果(框架) a)制度化的选择性呈现(探照灯,而非镜子) b)框架(区别与有意图的个人偏向):一些心照不宣的理论,告诉我们什么 存在,发生了什么,什么重要,以此形成我们选择、强调和呈现的原则; 认知、诠释和呈现当中稳固的模型,也是选择、强调和排除的常用规则, 通过他们,符号处理者们组织话语,包括文字和图像的话语(p043) c)五种常见新闻:以事件行动任务为中心的;负面的;超然的;技术的; 官方的

风险管理读书心得

风险管理读书心得 风险管理,简言之,就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人类认识风险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久远。虽然人类真正提出“风险”并对之进行研究不过始于18世纪,但是当人类的第一个成员思考明天的生存问题的时候,人类对风险的认识就开始了。然而,对风险的掌握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的扩展引起风险日趋复杂,其种类不断增加;同时,风险的发展又刺激了风险管理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若干个“第一”中了解一下它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个准确、科学地描述风险的科学家。瑞士数学家贝努利1705年发现了大数定律。大数定律后来成为一切保险的计价基础。 第一家保险公司。世界上第一家保险公司于1720年在伦敦成立。当时英国人已经在定价时使用了抽样的统计方法。标志着风险管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进展。 第一个权威性的“内部控制”定义。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经过两年研究

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做了权威性的定义。

第一个提出“风险管理”的人。195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施耐德教授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 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的诞生。1995年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订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明确定义了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 第一个中国的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发布。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标志着中国走上了风险管理的中心舞台,掀开了风险管理历史上新的一页。 近些年来,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管理方法,越来越为更多企业认可和采纳。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的推动: 第一,企业内外部日趋复杂的风险环境。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市场变化风起云涌,风险数量及其复杂性也与日俱增。据美国一家公司2001年的统计,一个典型的大型跨国公司可以有多达11,000种的风险,其中能够用现有的手段管理控制的只有2,600左右。也就是说所有其他75% 的风险都由公司或者说主要股东承担。旧的风险管理范例不足以参考以化解当今有代表性的

读书笔记(4篇)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 清远市佛冈县振兴小学周韶芳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是一本很好数学教学类的刊物,其内容实在、前沿、有代表性;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因而被广大的数学教师热爱,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不例外。我一直征订《小学数学教师》,它也没有让我失望,给我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教学领悟与灵感,从中得到新的教育信息、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据了解,《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清远市佛冈县振兴小学周韶芳 数学是一种技术,文化,更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与自然现象紧密相联。数学不再是课本中的加减乘除。它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集,让学生分享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领悟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掌握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让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

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读后感

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读后感 一种理论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是否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与人生智慧,更取决于理论的创始者自身的实践,取决于他在实践中是否成功。假若,韦尔奇只是提出 了那53条管理秘诀,只是一般性地给大众从理论上讲讲课,而他本人没有在带领通用电器公司中取得令人信服的成就,那么我相信他的这些所谓秘诀,也决不会震动世界。我认为 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当然,也正是因为他有那样正确的理论或理念,所以才会取得成功。然而,这并不表明任何一个通晓理论的人,就一定能够在实际中取胜。当年在苏联留学,熟读马克思列 宁主义理论著作的王明,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因为他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掌握那个活的灵魂。 黑格尔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换言之,理论是死的,而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是丰富多采、多种多样的,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认 真学习包括韦尔奇在内的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更要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本部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而更为重要的是 还是做好人的工作,因为只有用好人,才能使企业真正强大起来。这是我读《杰克·韦尔奇 的53个管理秘诀》一书后,一个总体的、基本的、概括感受。 我的第二点感受是,韦尔奇先生的这53条管理秘诀,严格说来谈不上是什么秘诀。试问在坐各位:关于诚信诚实、关于领导人适当放权、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关于重视质量、关于对员工的培训、关于鼓励公平与内部合理竞争等等等等,在接触韦尔奇理念之前,谁 人不知?哪个不晓?其实,许多东西我们早就有过,或类似有过。 韦尔奇在第二条秘诀中说:管得越少,成效越好。咱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说——我无为而民自治。西汉初年,刘邦及他的后代们正 是采用这样“无为而治”的理念,去治理因秦末农民大起义而使社会混乱不堪的国家,很快

国际风险与保险:环境--管理分析(读书笔记)

《国际风险和保险:环境——管理分析》读书笔记

《国际风险和保险:环境——管理分析》读书笔记第一部分:作者介绍和译者介绍 作者:Harold D. SKIPPER, Jr.(小哈罗德·斯凯博) Harold D. SKIPPER is former Professor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and former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at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He retired from GSU effective 1 July 2005. He also held the C.V. Starr Chair of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His non-academic experience includes serving as an Economics Affairs Officer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in Geneva and as consultant to regulators and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involvement with the World Bank, OECD, and UNCTAD. He has been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and a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Singapore. He is past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past Vice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Society, and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Asia-Pacific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for which he was awarded lifetime membership. He serves as Chair of the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of the Geneva Association and is a member of Phi Beta Delta, the honor society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s. Besides several dozen articles,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the books International Risk and Insurance: An Environmental/Managerial Approach and 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 now in its 13th edition, with both books having been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and into simplifi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His bachelor’s degree is from GSU and his masters and Ph.D. degrees are from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北京大学中国保险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译者:荆涛 在读工商管理博士 国家注册高级职业经理人 曾任: 某投资公司核心项目组负责人,负责项目谈判和项目规划。 某全国知名化妆品公司全国市场总监,负责全国市场的销售、管理工作,产品进入屈臣氏、家乐福、太平洋百货。 影响力教育训练集团培训中心总监

财务管理读书笔记

高级财务管理读书笔记 《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相关问题研究》读书笔记作者刘枫在“二十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大规模合并浪潮”这一背景下就全球对会计信息量需求越来越大这一问题通过文章中以我国现行的合并会计准则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我国财务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来系统分析我国合并会计准则现存的不足。其中,重点对我国合并会计准则中合并范围和合并方法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分析。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合并会计准则现有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从而促使合并财务报表反映企业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更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更有利于合并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高效的经济决策。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研究》读书笔记作者在次贷危机以后,由于粗放经营、产业纽带疏松、监控机制不健全、应对国际风险能力较差等等,制约了我过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寻找出一个适合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这一问题,通过研究在国内外已有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更加精确地定位企业集团的概念,以区别于集团公司,母子公司,总公司分公司,然后引出企业集团的法律性等特征,阐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内容如领导体制以及制度制定等。特别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进一步展开讨论为什么要采用集权制进行管理。明确地阐明了我国目前的企业集团现状,以及互联网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组建的重要性,同时分析新时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面临的问题,探讨种种问题的成因,最终研究出得出一系列相对合理的建议以帮助我国各类企业集团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浅析国际贸易中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读书笔记 作者黄杰灵以小企业的国际贸易中遇到的一系列发展瓶颈诸如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缺乏先进管理技术,缺乏国际财务管理经验等为背景,研究中小企业如何改进国际贸易中的财务 管理问题。作者通过分析一系列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案例,发现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会计基础工作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家的理想形象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其主旨,并非探讨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什么,而是追寻一种路径,指明每个社会学家,乃至每个社会科学的学者,为什么应当选择掌握社会学的想象力;假社会学的想象力,他们的使命又是什么。米尔斯批判了一个当今知识分子阶级的社会定位,塑造了他理想中的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 为此,米尔斯在书中摆出了战斗的姿态,在全书的第二至第六章中,他严厉地批判了社会科学中的几种流行趋势。而在第七至第十章中,米尔斯从否定性批判走向了对知识分子本位的寻找,我不得不说,这一次他站到了社会现实的对立面上,他渴望召唤社会知识分子来教化科层制顶峰的领袖和弱智化了的普通大众——一个使徒般的理想。 社会学的想像力是米尔斯战斗的武器,他将其定义为一种视角的转换,即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他认为只有这才能使人认清自身价值,从焦虑与淡漠的陷阱中挣脱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这个价值缺失的时代。同时,社会学的想像力帮助社会学家回归经典的社会分析:关注历史中的社会结构,主旨与紧迫的公共论题和持续的人类困扰直接关联。 而社会学的领域中,显然有一些与传统目标背道而驰的趋势,这种倒退不仅使社会学研究变得无益,在米尔斯眼中,知识分子也将因此被这个无知的世界所消化。 第一种趋势是宏大理论流派,米尔斯对宏大理论的代表人物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作了精细的分析,从而刺穿了宏大理论的面具,宏大理论用枯燥乏味的概念游戏替代了轻松自由的想象力,企图迷惑读者,从而构造一个不切实际的概念王国。

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就完全不能解决关于冲突的问题,因而被米尔斯尖刻地称为“百分之五十只是晦涩的用词;百分之四十是众所周知的教科书社会学”,另外百分之十,鉴于它的含糊不清,很可能被借作意识形态上的工具。 而方法论的登峰造极,则造就了另一不良的趋势,即对“抽象经验主义”的盲目崇拜。他指出,通过对各类研究的简单的加总,绝不可能达成对社会的完整认识,而只是一种奇怪的砌砖成墙的努力。他鄙夷抽象经验主义对系统的研究历史和比较方法的拒绝,也怀疑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信息的缺失和数据的人为修饰。虽然也有人辩解称这种方法论的抑制将助长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专业化的进程,但米尔斯似乎对称为“科学家”不屑一顾,他认为这使他的群体降格为助产婆式的专家。 抽象经验主义对时间、机构和金钱的特殊需求也极有可能使社会科学的研究堕落为一种行政职能,发展出一整套恐怖的科层制体系,并为整个社会的科层化服务。社会科学的学者事实上被称作“学术行政官”,他们组成互相攻讦的派系,排斥独立学者,服务于社会的非民主领域,培养出自身的“合理性功能”并试图创造更广泛的“功能合理性”,他们是十足的权威的工具。而有这样一群社会科学的学者正在变成为某一特定群体服务的实用性角色。学者对“改变世界”的渴望,或是自身理想和价值的缺失,使他们积极投靠社会上层,追逐实用性而非其它。他们研究他们的新主顾们的问题,试图通过“学术”的方式为急需证明其权力正当性的决策层生产“权威”。米尔斯用悲哀但愤怒的语调评价说:“若是说有人正在出卖自己,那就有些天真了,而且也不甚妥当;因为,这种苛刻的词汇只有在确实有东西出卖时,才是妥当的。” 现今时代的社会科学,不再关注人类的多样性,放弃了比较研究,过分强调专业化从而不愿整合社会科学的各个部分作系统化的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抛弃历史,切割历史,狭隘地看待历

格莱珉银行读书笔记

成绩 评分教师 财经学院 专业学习论坛读书笔记 题目格莱珉银行 阅读时间8天 专业班级金融工程4班 学生姓名姚丽 学号20141499011405 填写时间:2015 年 2 月17 日

格莱珉银行 中国有句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格莱珉银行能够从一个刚起步时要依靠孟加拉中央银行支助的微型金融机构成长成现在的拥有会员500万、不良贷款率不到6%的服务于穷人的大型金融机构,当然不是偶然。抓住天时大力改革,把握地利有效贷款,更重要的是民心,关爱穷人收获贷款,使得格莱珉银行克服了几次信贷危机,成为小额信贷业的航空母舰。 穷人在获得贷款方面一直是受到排斥的。穷人没有什么生存收入因素,例如土地,资本、剩余家庭劳动力、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本以及经营企业的知识。对他们来说,信贷工程是高风险、低收益的行当,信贷机构几乎不相信他们能够还款,形成了信贷的贫困客户的弱代理性。那么格莱珉银行为什么还会放心的给穷人“大肆”贷款,甚至给不能按期还款的穷人再贷款的机会、给最贫困客户免息贷款等这些“大行其是”的举动呢? 从格莱珉银行建立之日起,银行就把帮助穷人脱贫当做服务宗旨。1998年以前,经典的格莱珉银行模式已经证明了穷人的诚信是可靠的,并且的确帮助一些穷人走上温饱生活。1998年,特大洪水时,格莱珉银行拿出自己的灾难资金为穷人慷慨解囊,之后向中央银行再贴现贷款来支付灾后民众为了日常需求形成的挤兑,这也是为了会员穷人们能够生存下去。然而这场特大洪灾后2成的借款人不再与银行联系,也给格莱珉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贷危机。然而银行管理者们没有抱怨穷人们为了生存下去的“言而无信”,而是从自身体制开始找问题,积极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积极地讨论,寻求既能挽回不良贷款,又能帮助灾后“隐匿”的会员们改善生活的方法。不仅如此,银行的管理者们积极改革、制定实际细则、用实际行动去进一步把以前的相信穷人、服务穷人的贷款宗旨向新型的关爱穷人、服务穷人的宗旨实践。这就慢慢跨进了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时代。 银行的无数关爱穷人的业务帮助银行和穷人实现了双赢。用灵活贷款、合同贷款劝说逃避的借款者回到银行,用贷款去重新改善生活,偿还债务;为了会员的养老,规避他们的养老投机心理,给他们建立承诺性预约储蓄,比如养老金账户;分期付款金额可以由借款人根据自己的投资周期与银行妥协商量;搭桥贷款,六个月监控后再贷款等,贷款的灵活性保证了信贷的需求和供给保持同步,满足借款人及时抓住投资机会的需求或者应付危机;为乡村会员提供最好的创收机会的创新,如“电话女士“计划;为女性借款人及其丈夫建立贷款保险计划,减除借款人对身后给家庭遗留债务的担忧,也保护了女性借款人在其家庭的主要创收者死后免遭贫困;改革贷款上限制度,为具有较高投资能力的借款人提供大量贷款,使他们快速脱贫;针对最贫困群体,在贷款期限、储蓄要求和偿还条件方面有特别计划;设立为借款人的子女(更偏重于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资金的贷款;设立不同标准的奖学金,鼓励借款人的子女接受教育。这些林林总总的关心穷人客户的贷款方案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读书笔记

战略历程 亨利*明茨伯格约瑟夫*朗培尔 第一部分作者介绍 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1939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里尔,著名管理学家,长期担任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管理学教授、法国欧洲管理学院的组织学教授。 ●学术经历&荣誉头衔 1961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士 1962年获乔治.威廉士大学文学学士 1965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硕士 1968年获得该院斯隆管理学院博士学位 《战略管理》、《管理研究》、《行政管理》、《企业战略》等杂志的编委 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 美国战略管理协会的创始人和前任主席 ●学术思想&代表著作 研究领域涉及一般管理学、组织学;目前致力于考察管理的本质及模式、组织的形成过程。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著有90多篇论文和7部专著。 明茨伯格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包括: 《经理工作的性质》、《组织的结构》、《组织内外的权力斗争》、《战略过程》、《明茨伯格谈管理: 我们的奇妙组织世界》、《战略规划兴亡录》和《穿越战略理论的丛林》等。 1973年出版的《经理工作的性质》是明茨伯格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明茨伯格通过对5名首席执行官的研究及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向长期以来关于管理者工作的四种传说提出了挑战。他指出,传统的有关管理内涵的界定是不符合实际的。明茨伯格认为,管理工作涉及人际关系、进行谈判、激励下属、解决矛盾、建立信息网络和传递信息、在几乎没有信息或公有少量信息的前提下决策以及分配资源等。 明茨伯格强调管理者工作对组织的巨大作用,指出管理者在工作中担任的10种角色: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明茨伯格第一次从实证角度分析管理者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将管理者的类型分为:联系人、政治经理、企业家、内当家、实时经理、协调经理、专家经理、新经理。 ●国际实践管理教育创新 明茨伯格一直是美国MBA教育模式的激烈抨击者。他的名言是,MBA是以错误的理由用错误的方法教育错误的人。当今的MBA教育更大程度上是“B”(Business)而不是“A”(Administration):它们大多是关于商业管理的各个专业功能,而不是管理实践本身。它们招进那些没有多少管理实践的年轻人,给他们填食各种理性分析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各个专业功能的独立专家,而不是善于合作的管理者。 明茨伯格的过人之处在于,利用他的影响力,花了7年时间,全心打造了一个融科学、艺术与手艺为一体的管理教育模式: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International Master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简称IMPM)。 IMPM下一步准备在中国建立一个国际管理发展中心,负责IMPM及基于IMPM的其他高级管理培训项目在中国的下一步发展,IMPM的第八届(2003年4月底开学)计划将首次向中国大陆地区招收参与者。

企业管理读书笔记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读后感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在管理界一直享有盛誉,在美国被称为“企业文化理论之父”并且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并且作为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埃德加·沙因主要成就实在组织文化领域,她率先提出了关于文化本质的概念,对文化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的形成与文化的间化过程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业界公认“企业文化”一词就是由她发明的,并且她率先提出了企业文化。 作为一本管理类的图书,《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在管理界一直享有盛誉,怀着好奇与崇敬的心情,我开始接触这本管理界的“圣经”。正如我以往对读书的瞧法:无论什么时候,读一本书,要想真正了解这本书,首先要了解她的作者。只有详细的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之后,并且结合着作者的自身经历,我们才能体会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才能真正的吸取其中的精华。我一直坚信:思想来源于实践,任何人都一样,外在的种种表现都体现着内在的思想,而这种内在的思想又都来源于切身的实践。一本书同样如此,这其中所有的思想精华,都来源于作者的自身实践,都就是作者思想的文字表现。所以这次,我依然就是从作者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来阅读这本书,以此来体会其中的真谛。 这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沙因,在美国被称为“企业文化理论之父”并且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就是世界百位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之一,就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实战派管理咨询专家,并且 作为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曾为苹果,花旗银行,宝洁,摩托罗拉,惠普,壳牌,DEC等知名企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做过管理咨询。埃德加·沙因主要成就实在组织文化领域,她率先提出了关于文化本质的概念,对文化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的形成与文化的间化过程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业界公认“企业文化”一词就是由她发明的,并且她率先提出了企业文化,职业发展,职业锚等概念。对后来的管理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埃德加·沙因的成就在企业文化与领导力上,她结合着自己多年的管理经历详细的解释了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而这些观点则在这本《组织文化与领导力》当中都有体现。 了解了埃德加·沙因的成就与经历,我们对她本人也就是对这本著作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一瞧到组织文化与领导力,我就大致的对这个署名有了几个提问。什么就是组织文化呢?如何界定组织文化?如何破评估组织文化呢?紧接着,我的脑海里也在想作为一个领导者,她们就是怎么建立组织文化关系,怎样建立文化的?并且组织文化就是怎么发挥其作用呢?还没阅读,就产生了种种的疑虑,带着这些疑惑,我开始了认真的探索。 经过不止一次的阅读这本书,我对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也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与了解。组织文化就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它不仅具有持久力,而且具有扩展性,甚至扩展到了职业文化与社区文化之中。并且在国家层面,文化在帮助我们理解团体间冲突上,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在组织层面,文化同样就是理解团体间冲突的关键。下面再说一下领导力,谈到领导力,我们或许无一例外的想到了权威。的确,领导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就是息息相关的,在每时每刻,我们都在领导或许就是被领导。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领导。那么将领导力与组织文化放到一起,她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在某个时期,领导力曾经一再被吹捧为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若将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瞧作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那么,这个时期,领导力远比它的另一面 来得重要。领导力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就是:方面,领导力能够组织领导着来创建文化,没有领导,文化就是混乱的,也不就是我们现在瞧到的这样的文化了。另一方面,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领导。一旦文化被创建,它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影响着领导。简而言之,在领导下产生文化,而文化又过来影响着领导。《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这本书则很好的诠释了企业与组织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并且如何运用领导力。 这本书共从三个方面对组织文化与领导力进行诠释,下面我对这些内容进行一个总体的概述,并对其中的精华惊醒归纳。首先第一部分: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的界定。主要对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的含义进行了解析。文化不但就是一种动态现象,无时无刻不环绕在我们身边,在我们与她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风险管理读书笔记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读书报告 工商1401 20141013 董成浩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风险环境下,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内在关联性并采取更为动态的策略进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COSO组织在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基础上,于2003年7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征求意见稿。2004年9月,正式的最终文本得以发布。它涵盖和拓展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更加关注于企业风险的管理,内容更加丰富、视角更加宽泛。在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迅速变化的今天,更加彰显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前瞻性。而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内部控制出台较早,但由于其已经被广泛应用和接受,企业风险管理虽然只引用了其部分内容,但仍然通过参考的方式将其予以融合。因此,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发展和延伸。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 企业风险管理处理影响价值创造或保持的风险和机会,定义如下: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限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这个定义反映了几个基本概念。企业风险管理是:(1)一个过程,它持续地流动于主体之内;(2)由组织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实施;(3)应用于战略制定;(4)贯穿于企业,在各个层级和单元应用,还包括采取主体层级的风险组合观;(5)旨在识别一旦发生将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以内;(6)能够向一个主体的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提供合理保证;(7)力求实现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但相互交叉的目标。 这个定义抓住了对于公司和其他组织如何管理风险至关重要的关键概念,为不同组织形式、行业和部门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它直接关注特定主体既定目标的实现,并为界定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因此,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比较宽泛。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它们来源于管理层经营企业的

产权问题读书笔记

产权问题读书笔记

关于企业性质及其所有权问题的思考 W12194165 王天媛 一、概述: 第一次读书笔记读过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对企业的理解从原来的为了盈利的组织,变成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存在的组织,“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取代”。1但在周其仁老师的课上和《产权与制度变迁》一书中,对企业这个合约的独特特征有了进一步阐述。其关键在于,企业是市场合约中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二、文章梳理: 1、首先我们要进一步理解企业合约的特征。 企业不是一个以非市场的合约替代了市场 价格机制。企业是一个市场契约,代替一系 列的市场契约。也就是说,企业是以一个市 场的企业合约替代了市场价格机制。 1科斯《企业的性质》

但问题在于,假如市场的契约没有不同,为什么我们去市场买袜子不叫企业,而聘用人为你制造袜子就叫企业?科斯认为。因为在市场买袜子,交易完成,合约结束。但是在企业中并非如此。签订合约时,交易并未完成,很多细节并不能在合约签订时细致规定。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何在?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有显著差异。 2、企业合约中包含对劳务的利用,这是企业合约的显著特征。那么我们就要搞明白,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为何。 首先,从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探究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经济总产出比经济要素投入增长更快的根源,在于教育、健康、经济核算能力等人力资本要素的增长和贡献。另一方面,如果从市场合约的角度研究人力资本,那么它与非人力资本的差异就显而易见。因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仅属于体现它的人。这是独一无二的所有权。这也是我在读这篇文章中感到最拍案叫绝的想法。用所有权的差别划分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毫无疑问解释了企业的合约特征,以及为何人力

企业管理系列文章读后感

企业管理系列文章读后感 企业管理系列文章读后感 读《请给我结果》有感: 如何快速融入到企业的大家庭中,迅速做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之中,是每一位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所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阅读《请给我结果》结合工作中的经验,谈谈几点心得。 要明确工作的真正目的和要求。我们工作的目的不是去完成工作任务本身,而是去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支付给员工薪酬是为购买员工的劳动结果,但我们往往把完成任务当作了结果。这就好比学生背英语单词,老师常说,“课后要背单词”,你一天背100个,但考试前忘了99个,你看似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后背单词,但没有记住就是做了无用功。同样,我们在工作之中也是,千万不能把上班当成结果,认为只要上班就可以领工资。我们应当谨记,一个优秀的员工应始终认真负责地工作,用自己的付出换取报酬,为公司提供结果——这是每一个员工最基本的底线。 如何能更好地为公司产生更多的结果,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公司的发展相结合呢?首要的是弄清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责任。我们常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有责任心就是要去自己负责,对所承担的工作负责,对企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迅速做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读《请给我结果》有感 要懂得工作方法。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常常会感到工作任务很多,但是又会因为完全理不清头绪而不知所措,再加上害怕刚一工作就出现失误,所以往往被动、消极地等着师傅带着工作,最终导致无事可做。原因何在?大学期间与实践脱节的理论教育固然有它的失误,但我们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摸索、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虽然新人一来都有师傅带着,但要记住,你的师傅不再是大学里的老师,他的专职工作不是教书育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工作方法才最重要。 科学的工作方法的确立,离不开不断的实践。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办公室的老员工,抑或和你一起的新人,甚至工地上工作的普通工人,他们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要取长补短,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养分。下班后不管多么辛苦都应认真做好当天的工作记录,并认真总结,将工作方法转化成标准化流程,像物理公式一样随用随取,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所学。 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心态创造行动,行动创造结果。如果我们想要一个满意的‘商业结果’,我们首先要树立一种能够激发行动的‘商业心态’”。 刚刚开始工作的我们难免会出现失误,可是面对挫折和失败应如何去做?是自怨自艾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