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以1929年10月21日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跌为标志,由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严重政治危机,日、德为摆脱危机对外扩张,形成欧、亚两洲战争策源地。

2.胡佛延债宣言

经济危机之下,为解决战债问题、稳定欧洲经济、使美国商品和投资获得出路,美国采取措施帮助德国度过危机。

1931年6月20日,美国总统胡佛发表《延债宣言》,声称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政府间b 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息,德国赔款与协约国所欠美国战债之间没有关系,反对取消对美国的债务。

3.伦敦海军会议

为缓解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造舰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在英国倡议下,1930年1月21日伦敦海军会议开幕。

会议于1930年4月最终签署《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国际条约》规定,美英日三国的主力舰比例仍是5:5:3,航空母舰比例美英13.5日8.1万吨,维持华盛顿会议规定,但确定了三国非主力舰的比例,驱逐舰10:10:7,潜水艇10:10:10.美国在非主力舰方面取得与英相等合法权力,英国海军地位进一步削弱,日本突破从前获得有利地位,但制定“补充舰队”计划,法意最终未达成协议。帝国主义军备竞赛有增无减。

4.日内瓦裁军会议

1932年2月2日在日内瓦召开国际裁军会议。各国目的希望削弱别国的军力,以建立对自己有利的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会议上帝国主义各国矛盾重重,特别法德矛盾异常尖锐突出。由于与会国对裁军基本任务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7月23日暂时休会,英美策划折衷决议,对全世界陆海空军进行有实质性的裁减作为将来正是裁军协议的基础。

12月11日英美法德意达成协议,承认德国“在各国同样的安全体系范围内享有平等权力”,表面上承认了法国关于“安全”的原则和德国“军备平等”的要求,实际德国获益。1933年英国“麦克唐纳计划”规定德国在5年之内获得与法国意大利柏林相同的兵额,遭法国以8年期限和重新武装在8年后4年进行的反对,使德寻找到契机退出裁军会议,裁军会议实际破裂,1934年6月11日结束。

5.“不承认主义”/ 史汀生主义

19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直指关内,威胁美在中的利益。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对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相同照会,声明美国不承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不承认中日政府所缔的、有损美国条约权利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违反巴黎公约内容的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被称为“不承认主义”。

6.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1932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李顿调查团”,负责调查中日关系问题,经实地考察,调查团于1932年9月发表的《李顿报告书》。报告对中日冲突起因的描述多有不实;但承认东三省是中国的一部分,谴责日本侵略;否认伪满洲国;主张在东北建立“特别制度”,实行“高度自治”。

7.斯特莱沙阵线

针对德国重整军备的问题,英、法、意三国于1935年4月召开斯特莱沙会议,发表联合公报。声明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维护集体和平;采取行动反对单方废约、危害和平的行为。公报被媒体夸大为:英、法、意三国建立的一条保障欧洲和平的“斯特莱沙阵线”

实际上,这一阵线不可能抑制德国的重新武装,三国未实现真正联合。

8.《英德海军协定》

1935年,德国为扩大海军军备,同英国举行数次海军谈判,双方于1935年6月,以换文的形式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规定了德国舰队、潜水艇的吨位限制分别为英国的35%、45%。此协定使德国重新武装合法化,为德国扩充海军留有广阔的余地;德国海军扩张使法国面临巨大威胁和压力;长远看,对英国也是不利的。

9.美国《中立法》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大战初期先后通过的几个避免卷入国际冲突和战争的法案。

1935年8月31日,在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情况下,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禁止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但美国不限制原料和战备物资的输出。1936年2月,国会对该法进行修改,增加禁止贷款给交战国和武器禁运不适用于拉丁美洲等内容。德、意发动对西班牙内战的武装干涉后的193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三个“中立法”,使武器禁运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这三个中立法实际上有利于侵略者而非被侵略者,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9年10月底至11月初,在罗斯福的努力下,国会通过了新中立法,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款自运”。因英国海上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新中立法有利于英、法而不利于德国法西斯势力。它的通过表明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即在不直接参战的前提下尽可能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1941年通过的租借法案彻底取代了中立法。

10.《蒙特勒公约》

在意大利与英法争夺地中海制海权的背景下,1936年7月20日参加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蒙特勒国际会议的各国(土耳其、苏联、英国、法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南斯拉夫、日本,意大利未出席)签署了新的海峡公约称《蒙特勒公约》。公约规定:

①各国商船无论在和平或战争时期均可自由通过海峡;②和平时期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

在遵守公约有关规定的条件下可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则在军舰的等级、数量和吨位上受到限制;③战争时期,若土耳其为非交战国则交战国任何一方的军舰禁止通过海峡,若土耳其是参战国,其他国家可否通过海峡由土耳其政府决定。公约恢复了土耳其在海峡地区的主权和对海峡的监督和控制权并允许设防,根据《洛桑条约》成立的海峡国际委员会撤销。公约维护土耳其主权与安全及黑海沿岸国家的权力和安全,不足在于土耳其为非交战国使黑海海峡不加区别一律禁止通过对黑海沿岸国家不利。11.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军人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民族民主革命战争。始于1936年7月18日弗朗哥发动反对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叛乱,终于1939年3月28日全国范围内法西斯政权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势力的一次前哨战。战争最终以法西斯势力的胜利而告终,使得欧洲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法西斯而不利于民主、进步势力的变化。

12.第五纵队

指在内部进行破坏,与敌人里应外合,不择手段意图颠覆、破坏国家团结的团体。1936年10月,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法西斯叛军在德意干涉者的援助下,对首都马德里发动进攻。暗藏在城内的法西斯分子也趁机捣乱和破坏,准备里应外合。叛军头目摩拉称这些法西斯分子为“第五纵队”,由此“第五纵队”成了特务、内奸的同义语。

13.国际纵队

为西班牙内战时期(1936年—1939年)共和政府的军事单位。由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54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组成,共约4.2万人。其目的在于帮助战斗的西班牙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反对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在西班牙内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4.塘沽协定

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并大举进攻长城各口,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因国民党破坏而失败。

5月31日双方代表在塘沽签订停战协定。协定实际承认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把冀东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标志着日本侵略华北的开始。

15.天羽声明

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后,美英等国针对日本日益扩大的侵华政策采取了援华措施,引起日本不满。1934年4月17日,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英二发表谈话强调日本在中国及东亚的特殊地位,反对别国干涉。史称第一次天羽声明。因其具有明显的排斥其他列强的性质,,从而引起各国抗议,迫使天羽英二在4月20日做“补充说明”,表示日本无意侵犯第三国权益。史称第二次天羽声明。

16.何梅协定

1935年7月6日,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复函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就解决河北事件问题,表示接受6月11日梅津针对华北问题提出的备忘录的全部条件,这封信连同备忘录,构成《何梅协定》。协定使中国在察、冀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进一步敞开了华北门户,为七七事变埋下伏笔。

17.广田“三原则”

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日本在加紧蚕食华北与内蒙古的同时,进一步对中国政府施加外交压力。1936年1月21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议会发表演说,提出“对华三原则”:○1中日亲善;○2承认伪满○3共同防共。史称“广田三原则”,表明日本建立对中国全面控制的野心,为日本武力侵略中国本部的信号。

18.“东方慕尼黑”阴谋

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日本多次密谈,阴谋以牺牲中国来求得相互妥协,导致国内一度出现日本诱降、英美劝降、蒋介石酝酿投降的逆流。

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揭露反对,英美日自身的矛盾,阴谋未能得逞。这种出卖中国的阴谋,和1938年英、法通过慕尼黑会议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妥协的勾当一样,故称“东方慕尼黑”。

19.德意柏林协定

共同的法西斯理念和战略需求促使德意两国在各自侵略扩张的过程中日益接近。1936年10月24日,两国外长在柏林签订了秘密协定,史称德意柏林协定。内容包括:○1德承认意占有阿比西尼亚;○2联合武装干涉西班牙;○3在重要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方针;

○4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地区划分势力范围;○5相互协作发展空军。它的签订标志着德意法西斯侵略同盟的初步建立,柏林-罗马轴心形成。

20.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共同的法西斯理念和战略需求促使德日两国在各自侵略扩张的过程中日益接近,1936年11月25日两国在柏林签订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公开条文以反苏反共为主要内容,以此掩饰秘密附件中两国缔结军事同盟的事实。协定的签订,体现了德日联手瓜分世界、称霸全球的野心,是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的重要步骤。

21.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是30年代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通过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而构成的法西斯侵略扩张体系。既《德意柏林协定》,《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之后,1937年11月6日,德意日三国在罗马签订《关于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议定书》,标着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三国轴心的形成使德意日的侵略扩张进一步升级,世界大战的爆发愈加逼近。

22.轴心国

1937年11月6日,德意日三国签订《关于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议定书》,标着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之后,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丹麦等国也相继参加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些国家被统称为轴心国。它标志着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中分裂出一个更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体系最终崩溃。

23.三国轴心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日为进一步在欧、亚扩大侵略战争,于1940年9月举行谈判,意大利随后加入。9月27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通称《三国轴心协定》,或《柏林公约》。三国相互承认各自在欧亚的领导权,并保证在战争中彼此以一切手段互相支援。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三国军事同盟正式形成,加速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24.慕尼黑会议

纳粹德国继兼并奥地利之后,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提出领土要求。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法德意四国政府首脑在慕尼黑召开会议,商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

英法为避免战争爆发,采取绥靖政策,在捷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签署《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区“转让”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它使得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高潮,同时增强了德国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到来。

25.《慕尼黑协定》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关于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

协定内容包括:○1苏台德区“转让”德国;○2德军分阶段占领主要是日尔曼人居住地区;

○3在日尔曼日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确定的地区,由四国组成的国际机构占领,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慕尼黑协定》牺牲了捷的领土与主权,是英法绥靖政策的最高潮,同时增强了德国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到来。

26.《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前夕,苏德出于各自国家利益与战略局势考虑,于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订秘密条约,史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中两国承诺:互不使用武力;不给予进攻缔约国的第三国任何支持;密切接触,交换情报;不参加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和平解决争端。《附加议定书》确定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条约的签订使苏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摆脱德日两面夹击的危险,赢得了备战时间。使德避免两线作战,取得战略上的优势。同时暴露出苏联大国主义的倾向。

27.奇怪的战争/静坐战

是指1939年9月开始到1940年5月之间,英法虽对德宣战,可是两方之间实际上只有极轻微的军事冲突的奇怪现象。被称为“奇怪的战争”或“静坐战”、“假战争”。它是英法统治集团“祸水东引”政策的产物,是绥靖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具体表现,为希特勒加紧准备对西线发动进攻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28.敦刻尔克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部队瓦解法国马其诺防线后包抄英法比军队。盟军被迫退缩到敦刻尔克后,为了避免被德军围歼,从1940年5月27日到6月4日执行了当时最大规模的撤退行动,约33万多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行动挽救大量人力,但由于所有重型装备都遗留在欧洲大陆,造成之后英国本土地面防卫的严重问题。

29.东方战线

东方战线是二战初期,苏联采取一系列军事、外交行动,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具体指苏联通过出兵波兰东部,进行苏芬战争,合并波罗的海三国

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及北布科维纳,扩大西部疆界,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所谓“东方战线”。东方战线改善了苏联的战略地位,但反应了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有损社会主义国家声誉。

30.苏芬战争

为建立东方战线,苏联向芬兰提出领土要求,遭芬兰拒绝。1939年11月,苏军向芬兰发动进攻,苏芬战争爆发。三个月后,芬兰战败,双方签订《苏芬和约》,苏联的领土要求得到满足。战争过程中,芬兰政府向国联提出控诉,苏联被开除出国联;英法组织远征军派往芬兰参战,使苏芬战争国际化。苏芬战争使芬兰蒙受重大损失;苏联虽取得战略优势,但丧失国际舆论支持,暴露了红军作战能力的缺陷。

31.《苏日中立条约》

二战期间,日本与苏联为缓和各自战局,于1941年4月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互保证维持中立。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双方保持和平、互不侵犯;相互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5年。双方发表声明,苏方承认满洲国的独立地位及领土完整,日方则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条约有助于巩固苏联的东部安全,但严重损害中国主权。

32.《租借法》(《加强美国防务法》)

《租借法》是第二战期间,美国出台的关于“向同法西斯交战的国家提供援助”的法案。

法案于1941年1月由民主党领袖向国会提出,3月两院分别表决通过,规定总统可以向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任何国防物资。此法案表明美国进一步离开中立立场,走向参战道路。

33.《大西洋宪章》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美、英三国走向联合。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北部的一艘军舰上举行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主要内容包括:不追求领土扩张、不承认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民族自决权、平等贸易、经济合作、战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放弃使用武力、共同解除侵略武装。

34.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是二战中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于1940年12月,由希特勒发布。主要内容包括: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内打败苏联;沿国境线,分三路向前苏联腹地进攻;战役结束时,建立从伏尔加河到阿尔汉格尔斯克的防线,以对付俄国的亚洲部分。1941年6月按照“巴巴罗萨计划”全面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5.《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二战爆发后,德、日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于1940年9月举行谈判,意大利随后加入,三国于9月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规定:日本承认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的领导权,德国和意大利承认日本在大东亚的领导权;缔约国受到目前不在欧战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彼此以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互援助。“三国轴心”发展成为“三国军事同盟”,法西斯侵略集团最终形成。

36.珍珠港事件:

二战爆发后,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上升。1941年12月7日,日本特遣部队突击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遭受毁灭性打击。史称“珍珠港事件”。此后,日本暂时获得西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珍珠港事件宣告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使战争规模空前扩大,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

37.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太平洋地区对日本进行的战争,开始于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转折于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结束于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力量,牵制了德国,为二战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8.《联合国家宣言》

太平洋战争爆发,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迫在眉睫。1942年1月1日,在美国的倡议下,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齐集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告:每一政府保证运用其军事与经济全部资源,对抗与之作战的三国同盟及其附从国家;保证相互合作,不与敌国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39.第二战场

指二战中,盟军在西欧德国的后方,采取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吸引苏联战场上的德国兵力,产生明显战略效果的战场。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由苏联首先提出。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标志着第二战场的最终开辟。至此盟军形成了围攻法西斯德国的战略态势,有力地推动了战争的进程。1

40.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上的一次决定性战役。1942年,希特勒发动夏季攻势,旨在占领斯大林格勒,然后南下夺取高加索,北上包围莫斯科。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始至1943年2月2日止,以苏军的胜利告终。这次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与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它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巩固扩大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同时加剧了德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危机。

41.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

日军侵占印度支那、泰国后,缅甸面临入侵的危险。1941年12月23日,中英两国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政府准备派遣军队进入缅甸,配合英军共同对日作战。1942年2月至5月,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在仰光至曼德勒铁路以东地区与日军展开战斗。约3个月的战斗虽然未能达到战役目标,但中国远征军士气较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42.缅北反攻战

1943年10月至1945年1月,盟军发动的以打通中印公路为首要目标的战斗。在蒙巴顿制定的作战计划指导下,中、美、英三国军队协力作战,收复大量缅北城镇、有效削弱、牵制日军力量,为整个缅甸战场的对日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援了亚洲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斗争。

43.卡萨布兰卡会议

1943年1月14日至2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的会议。会议围绕军事战略问题以及政治问题展开,达成了战略重点为欧洲战场;发动西西里岛战役;保持太平洋战场的攻势;戴高乐和吉罗共同领导法国等共识。会议协调了两国的军事战略,确定了新的作战行动向,对推动战争进程有积极的意义。同时,美英在作战目的与各自利益上的分歧也逐渐暴露。

44.三叉戟会议

1943年5月12日至25日,美英首脑及两国三军参谋长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以讨论盟军在欧洲和太平洋两大战场联合作战的行动计划,代号“三叉戟”。会议出台了“霸王计划”2,商讨了“哈斯基”3计划的实施,达成了两项援华计划,并通过了“进行战争的全面战略思想”的报告。它进一步调整了两国的战略思想,为协调盟国作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5.中途岛海战

1942年6月4日美、日舰队在中途岛附近海域展开的海上战斗。由于美军事先破译了日方电报并且日方在战争出现了严重的战略失误,美军在军力对比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成功击退了日本对中途环礁的攻击,使日本占领中途岛的战略意图落空,同时丧失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这次战役同时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46.瓜岛战役

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美、日之间在瓜岛展开的争夺战。由于日本国力不足,难以支撑长期消耗战,持续半年之久的瓜岛战役以日军的失败而告终。它挫败了日本进攻南太平洋岛屿,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的计划,迫使其全线转入战略防御,从而进一步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态势,为盟军展开逐岛和越岛的战略进攻创造了良好条件。

47.第一次魁北克会议

在墨索里尼下台和西西里战役即将胜利的形势下,英美首脑和军方于1943年8月14

1在1943年5月,美、英两国在三叉戟会议上,决定两国军队于1944年5月1日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并将这次战役定名为“霸王”行动。同年11月,美英苏三国在德黑兰会议上就这一问题取得一致协议。

2在英国应集结29个师,准备于1944年5月1日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对德国发动决定性的进攻。3在1943年7月间发动西西里战役。

至24日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会议,讨论两国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重点和主要军事行动方向问题,史称第一次魁北克会议。会议确认了“霸王计划”于欧洲战场,中太平洋和缅北战役于亚洲战场的优先地位,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协同作战。

48.莫斯科外长会议

1943年10月19至30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为即将举行的开罗会议进行“实际筹备”,史称莫斯科外长会议。会议围绕缩短战争时间;“普遍安全宣言”;

建立战时磋商机构等问题展开。会议发表了“会议公报”,以及《中英美英4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等宣言。使得盟国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谅解和友好合作得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9.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三国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的会议。三国讨论了联合对日作战的计划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问题,并签订了有关对日作战《开罗宣言》。

开罗会议是二战期间,盟国举行的首脑会议中唯一有中国参加的会议;它对巩固反法西斯联盟,加速打败日本的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部分损害了中国东北的某些主权。

50.《开罗宣言》

全称《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三国首脑在开罗会议期间签署,1943年12月1日正式发表。宣言声明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侵略;宗旨在于剥夺日本非法占领的太平洋地区、中国以及朝鲜半岛的领土;事件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开罗宣言谴责了日本的侵略行径,承认了中国收复失地的权利,成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依据。51.德黑兰会议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会议围绕对德战略、战后维持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分割德国与波兰的疆界、远东问题展开,并且签订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等3个文件。会议加强了反法西斯同盟,对彻底打败法西斯,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显露了大国主宰世界的苗头。

52.德黑兰宣言

全称《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三国首脑于1943年12月1日在德黑兰会议上签署。

宣言指出三国已经议定关于消灭德军的计划,号召所有国家积极参加对德作战,并欢迎它们参加战后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宣言的签署加强了反法西斯同盟,对彻底打败法西斯,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由积极的作用。

53.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开始,盟军在欧洲大陆对德国进行反攻的登陆战。7月25日,盟军在西欧大陆建立起稳固的阵地,标志着登陆战的胜利。诺曼底登陆是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又一个转折点。从此形成了从东、西、南三面围攻法西斯德国的战略态势,把对德战争推进到了最后阶段。

54.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中苏美英四国为筹建联合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的会议。会议的第一阶段从1944年8月21日到9月28日,苏美英三国就联合国宗旨、原则和机构设置进行讨论,基本勾勒出联合国的框架。第二阶段从9月29日到10月7日,中美英三国对联合国组织问题作了进一步讨论。作为筹建新国际组织的一次奠基会议,同时也促进了盟国的团结与合作。

55.第二次魁北克会议

在欧洲战场上盟国胜利在望的情势下,美英首脑和军方于1944年9月11日至1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会议,讨论军事问题和战后问题,史称第二次魁北克会议。军事问题方面盟国决定继续消灭德国武装力量,并在对德战争结束后立即进攻日本。战后问题方面确定了分区占领德国以及德国的前途问题。这次会议协调了盟军的军事战略关系。

56.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的关于协调战时行动,安排战后秩序的会议。会议围绕欧洲的军事形势问题、处置德国的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问题、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展开。雅尔塔会议上盟国的合作达到顶

峰,推动了战争胜利的到来,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会议也反映了大国强权政治,其形成的以两极对立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政治结构,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57.旧金山会议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包括中、苏、美、英、法在内的50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家会议,史称旧金山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和作为宪章组成部分的《国际法院规约》,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主要机构等,并于6月26日举行了《联合国宪章》的签字仪式。这次会议对于联合国的建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8.波茨坦会议

德国投降后,为了研究解决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问题,苏美英三国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会议,史称波茨坦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了对德国的处置问题,签署了《波茨坦公告》与《波茨坦协定》。这次会议对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意义重大,对战后建立新秩序以及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9.《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会议上中美英三国首脑签署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为《波茨坦公告》。主要内容包括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声明三国在战胜德国后将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处理日本方式的决定。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后加入该公告。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军投降。

60.

军事理论名词解释

国防: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动员:国防动员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国防动员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战略:是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产生于战争实践,并随着战争实践的不断发展、深化而丰富和完善。 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或战争全局的客观条件和情况,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地理等方面综合形成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战略态势。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及基本态势。 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周边安全状况和态势。包括与相邻国家矛盾冲突、边界纠纷、军事渗透、颠覆甚至入侵等情况。(是制定国防战略的依据) 军事高技术: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精确制导技术:是指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利用目标的特征信号,发现、识别和跟踪目标,并将武器直接引导至目标实施有效打击的技术。 隐身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 电子对抗:也称电子战,是为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保护己方电子设备正常发挥效能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的统称。 航天技术:是指将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 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军队在多维空间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所进行的,以信息战为主要作战样式的战争。 战争形态:是指由主战兵器、军队编成、作战思想、作战方式等战争诸要素构成的战争整体。 新概念武器:是指在基本原理、杀伤破坏机理和作战方式上与传统武器有本质区别的新型武器。 简答 1、国防的基本类型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我国国防属于自卫型国防) 2、国防的特征 (1)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2)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3)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 3、国防历史的启示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3)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4、国防法规的特性

美国文学名词解释

1. Transcendentalism The origin of it is a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movement centered in Concord and Boston, which marks the summit of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19th-century movement of writers and philosophers in New England who were loosely bound together by adherence to an idealistic system of thought based on a belief in the essential unity of all creation, the innate goodness of man, and the supremacy of insight over logic and experience for the revelation of the deepest truths. The major features of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are:It emphasis on spirit, or the Oversoul,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universe. It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vidual. To them the individual wa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society. It offered a fresh perception of nature as symbolic of the Spirit or God. 2.Romanticism The Romanticism period stretches from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through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War. It is a term associate with imagination boundlessness, and in critical usage is contrasted with classicism which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reason and restriction. The features of Romanticism are: American Romanticism was in a way derivative: American romantic writing was some of them modeled on English and European works. American romanticism was in essence the expression of "a real new experience "and contained"an alien quality".Representatives:William Cullen Bryant; Henry Longfellow and James Cooper, Washington Irving. 3.Realism: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Civil War brought the Romantic Period to an end. The Age of Realism came into existence. It came a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lie of romanticism and sentimentalism. Realism turned from an emphasis on the strange toward a faithful rendering of the ordinary, a slice of life as it is really lived. It expresses the concern for commonplace and the low, and it offers an objective rather than an idealistic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experience.The representatives are Howells, James, and Mark Twain. 4. Naturalism American naturalism was a new and harsher realism, it had come from Europe. Naturalism was an outgrowth of realism that responded to theories in science, psychology,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thought current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background of naturalism are: In the last decad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modern science, intelligent minds began to see that man was no longer a free ethical being in a cold, indifferent and essentially Godless universe. In this chance world he was both helpless and hopeless.Major Features of it are:Humans are controlled by laws of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The universe is cold, godless, indifferent and hostile to human desires.Representatives of it such as Stephen Crane, Frank Norris and Theodore Dreiser. 5.New Criticism The New Criticism as a school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established itself in the 1940s as an academic orthodox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chool has its beginning in the 1920s. It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rather paying attention to external elements such as its social background, its author's intention and political attitude, and its impact on society. Then it explores the artistic structure of the work rather than its author's frame of mind or its reader's responses. It also see a literary work as an organic entity, the unity of content and form, and places emphasis on the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These New Critics included T.S. Eliot,I.A.Richards,John Crowe Ransom, Allen Tate and some other critics. The New Criticism has tended to divorce criticism from social and moral concerns, which was to become one salient feature of the movement. 6.Imagism: Between 1912 and 1922 there came a great poetry boom in which about 1000 poets published over 1000 volumes of poetry. Indeed ,to express the modern spirit, the sense of fragmentization and dislocation, was in large measure the aim of quite a few modern literary movements, of which Imagism was one.The first Imagist theorist, the English writer T.E.Hulme. Hulme suggests that modern art deals with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momentary phases in the poet's mind.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to express these momentary impressions is through the use of dominant image.It is a literary movement launched American poets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that advocated the use of free verse, common speech patterns, and clear concrete images as a reaction to Victorian sentimentalism. The representatives are Ezra pound,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and some other poets.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美国文学史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I. Explain the following literary terms(名词解释). 1. Romanticism The most profound and comprehensive idea of romanticism is the vision of a greater personal freedom for the individual. Appeals to imagination; Stress on emotion rather than reason; optimism, gen iality. Subjectivity: in form and meaning. 2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was an important movement i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that flourished during the early to middle year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bout 1836-1860). For the transcendentalists, the soul of each individual is identical with the soul of the world and contains what the world contains. 3 Realism: ―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 than the truthful treatment of material.‖ the Civil war a. verisimilitude of details derived from observation b. representative in plot, setting and character c. an objective rather than an idealized view of human experience or(American Realism: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Civil War brought the Romantic Period to an end. The Age of Realism came into existence. It came a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lie of romanticism and sentimentalism. Realism turned from an emphasis on the strange toward a faithful rendering of the ordinary, a slice of life as it is really lived. It expresses the concern for commonplace and the low, and it offers an objective rather than an idealistic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experience.) 4. Modernism like modernism in general is a trend of thought that affirms the power of human beings to create, improve, and reshape their environment, with the aid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echnology and practical experimentation, and is thus in its essence both progressive and optimistic. The general term covers many political, cultural and artistic movements rooted in the changes in Western society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and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modernism is an artistic and cultural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starting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its core period between World War I and World War II and continu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 5、American Puritanism: Puritanism is the practices and beliefs of the Puritans. The Puritans were originally members of a division of the Protestant Church. The first settlers who became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American nation were quite a few of them. They were a group of serious, religious people, advocating highly religious and moral principles. As the word itself hints, Puritans wanted to purity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ey accepted the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 original sin and total depravity, and limited atonement through a special infusion of grace form God. As a culture heritage, Puritanism did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early American mind. American Puritanism also had a enduring influ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6、Transcendentalism: In New England, an intellectual movement known as transcendentalism developed as an American version of Romanticism. The movement began among an influential set of authors based in Concord, Massachusetts and was led by Ralph Waldo Emerson. Like Romanticism, transcendentalism rejected both 18th century rationalism and established religion, which for the transcendentalists meant the Puritan tradition in particular. The transcendentalists celebrated the power of the human imagination to commune with the universe and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aterial world. They found their chief source of inspiration in nature. Emerson’s essay Nature was the major document of the transcendental school and stated the ideas that were to remain central to it. 7、Free verse: free verse is the rhymed or unrhymed poetry composed without attention to conventio nal rules of meter. Free verse was first written and labeled by a group of French poets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ir purpose was to deliver poetry from the restrictions of formal metrical patterns and to recreate the free rhythms of natural speech. Walt Whitman was the precursor who wrote lines of varying length and cadence, usually not rhymed. The emotional content or meaning of the work was expressed through its rhythm. Free verse has been characteristic of the work of many modern American poets, including Ezra Pound and Carl Sandburg. 8、Naturalism: A more deliberate kind of realism in novels, stories and plays, usually involving a view of human beings as passive victims of natural force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Naturalism was a new and harsher realism. It

美国文学名词解释

Allegory is a narrative that serves as an extended metaphor. Allegories are written in the form of fables, parables, poems, stories, and almost any other style or genre. The main purpose of an allegory is to tell a story that has characters, a setting, as well as other types of symbols, that have both literal and figurative meanings. One well-known example of an allegory is Dante’s The Divine Comedy.In Inferno, Dante is on a pilgrimage to try to understand his own life, but his character also represents every man who is in search of his purpose in the world. Alliteration is a pattern of sound that includes the repetition of consonant sounds. The repetition can be loc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successive words or inside the words. Poets often use alliteration to audibly represent the action that is taking place. Aside is an actor’s speech, directed to the audience, that is not supposed to be heard by other actors on stage. An aside is usually used to let the audience know what a character is about to do or what he or she is thinking. Asides are important because they increase an audience's involvement in a play by giving them vital information pertaining what is happening, both inside of a character's mind and in the plot of the play. Gothic is a literary style popular during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This style usually portrayed fantastic tales dealing with horror, despair, the grotesque and other “dark” subjects. Gothic literature was named for the apparent influence of the dark gothic architecture of the period on the genre. Also, many of these Gothic tales took places in such “gothic” surroundings. Other times, this story of darkness may occur in a more everyday setting, such as the quaint house where the man goes mad fro m the "beating" of his guilt in Edgar Allan Poe's “The Tell-Tale Heart.”In essence, these stories were romances, largely due to their love of the imaginary over the logical, and were told from many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CATHARSIS is an emotional discharge that brings about a moral or spiritual renewal or welcome relief from tension and anxiety. According to Aristotle, catharsis is the marking feature and ultimate end of any tragic artistic work. IMAGERY: A common term of variable meaning, imagery includes the "mental pictures" that readers experience with a passage of literature. It signifies all the sensory perceptions referred to in a poem, whether by literal description, allusion, simile, or metaphor. Surrealism is an artistic movement doing away with the restrictions of realism and verisimilitude that might be imposed on an artist. In this movement, the artist sought to do away with conscious control and instead respond to the irrational urges of the subconscious mind. From this results the hallucinatory, bizarre, often nightmarish quality of surrealistic paintings and writings. Sample surrealist writers include Frank O'Hara, John Ashberry, and Franz Kafka.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篇一: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管理 目标管理 预测 决策 人员配备 激励 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管理的性质不包括() A.二重性 B.科学性 c.理论性D.艺术性 2.人们常说,身体是“三分治七分养”,对于这件事() A.反馈控制比前馈控制更重要B.现场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c.反馈控制比现场控制更重要D.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3.打电话请供应商来换一台同目前用坏的机器一样的设备,这是设备的简单替换问题,需要的管理技能主要是()

A.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c.技术技能D.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4.差别计件工资制是()的内容之一。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c.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5.没有一个固定的信息中心,成员之间总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是() A.园型沟通B.y型沟通 c.全通道型沟通D.轮型沟通 6.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将计划分为() A.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7.()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A.经营预算B.投资预算 c.财务预算D.成本预算 8.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这体现了目标的() A.差异性B.层次性 c.时间性D.先进性 9.某企业制造并销售单一成品,固定成本总额为60万元,产品售价为每件3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元,该企业的盈亏平衡时的产

美国文学简史名词解释定义

American Puritanism: Puritanism was a religious reform movement that arose within the Church of England in the late sixteenth century. Under siege from church and crown, it sent an offshoot in the third and forth decade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northern English colonies in the New World--- a migration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ligious,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order of New England, Puritanism, however,was not only a historically specific phenomenon coincident with the founding of New England; it was also a way of being in the world---a style of response to lived experience---that has reverberated through American life ever since. Doctrinally, Puritans adhered to the Five Points of Calvinism as codified at the Synod of Dort in 1619:(1) unconditional election ( the idea that God had decreed who was damned and who was saved from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2) limited atonement ( the idea that Christ died for the elect only); (3) total depravity (humanity's utter corruption since the Fall); (4) irresistible grace (regeneration as entirely a work of God, which cannot be resisted and to which the sinner contributes nothing); and (5) the 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the elect, despite their backsliding and faintness of heart , cannot fall away from grace). American Dream: The American Dream is the faith held by man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at through hard work,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one can achieve a better life for oneself, usually through financial prosperity. These were values held by many early European settlers, and have been passed on to subsequent generations. Nowadays the American Dream has led to an emphasis on material wealth as a measure of success and\ or happiness. Gothic tradition: Gothic novel or Gothic romance is a story of terror and suspense, usually set in a gloomy old castle or monastery. In an extended sense, many novels that do not have a medievalized setting, but which share a comparably sinister, grotesque, or chaustrophobic atmosphere have been classed as Gothic. It contributed to the new emotional climate of Romanticism. Historical novel: a novel in which the action takes place during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well before the time of writing ( often one or two generations before, sometimes several centuries), and in which some attempt is made to depict accurately the customs and mentality of the period. The central character---real or imagined---is usually subject to divided loyalties within a larger historic conflict of which readers know the outcome. The pioneers of this genre were Walter Scott and James Fenimore Cooper American Romanticism:Romanticism refers to an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movement originating in Europe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and characterized by a heightened interest in nature, emphasis on the individual's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departure from the attitudes and forms of classicism, and rebellion against established social rules and conventions. The romantic period in American literature stretched from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through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军事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国防:是指国家为捍卫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简单说,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 2、社会国防:社会国防又叫现代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社会国防的基本含义可概括为:它是一项社会性防务活动,是全体国民为保卫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与颠覆,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3、国防动员: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亦称战争动员。 4、国防教育:它是从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领空、领海、领水)的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出发,以一定的战争观、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慧和体质等施加影响的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5、国防精神:是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支持国防的巩固与强大,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民族意识和心理素质。 民族尚武精神:是指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关心国防,崇尚武事,热爱武装,尊重、拥护和支持军队,学习军事知识,努力掌握一至几门军事技术,为随时投入保卫祖国的战斗作好准备的意识品质。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就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勇于向艰难困苦作斗争的思想行为,是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精神: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觉悟的集中反映,是为自己祖国的独立、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不惜牺牲一切的忘我精神。 6、国防意识(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待国家防务所形成的意识和潜意识。 7、综合国力是军事、经济、精神、政治及科学潜力的总和。8、国防法规: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9、兵制:即军事制度,简称军制。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