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02-06 渔父之“钓”-2

2015-02-06 渔父之“钓”-2

2015-02-06  渔父之“钓”-2
2015-02-06  渔父之“钓”-2

渔父之“钓”

曾宝俊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特的古典之美的经典意象,“渔父”即是其中之一。遍览古代典籍、诗歌、小说,你会发现,自庄子、屈原各作一篇《渔父》开始,“渔父”这一中国人无限追求的精神意象,便登上了华夏文明的文化舞台,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渔父”这一精神意象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隐逸情结。战国以来,纯粹的道家虽已消失,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于儒道之间。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都有着浓厚的隐逸情结。而“渔父”意象以其飘逸空灵的境界,恰是最能触发其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因此,“渔父”意象在历代文人的创作中传承不绝,屡有佳作出现。时至今日,“渔父”所蕴含的那种深刻的精神内涵,仍如春雨一般,无声地滋润着国人的心田。本文从古代诗歌与典籍中渔父中几位“钓者”的意象入手,探寻其思想内涵及其哲学意义。

屈原:清浊之间的选择

“渔父”意象肇始于庄子、屈原二人的《渔父》篇,尤以屈原的《楚辞·渔父》影响最为深远。

屈原的《楚辞·渔父》叙述了?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偶遇渔父的场景,刻画了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的悲愤与不平。渔父的?莞尔而笑?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恍然点化了屈原,使他在悟“道”之后最终自投汨罗江而亡。

钱澄之1《庄屈合诂》自序云:?屈子徘徊恋国,至死不能自疏,观其远游所称,类多道家者说,至卒章曰:‘超无为以至清兮,与太初而为邻。’而太史公称其‘蝉脱于浊秽兮,以浮游尘埃之外’亦诚有见于屈子之死,非犹夫区区愤激而

1钱澄之,(1612~1693)清代诗人。原名秉镫,字幼光(一作饮光),号田间(别号四顽),安徽桐城人,博学多才,诗文尤负重名,在学术上也颇有根底。所作《田间易学》、《田间诗学》等,笃实有功力;《庄屈合诂》一书,则“以《离骚》寓其幽忧,而以《庄子》寓其解脱”(《四库全书总目》)

捐躯者也。是故天下非至性之人,不可以悟道;非见道之人,亦不可以死节也。?很显然,至情至性、尚治有为的屈原在遭谗被贬之后已渐渐“悟道”,这就必然导致了他投江身亡的结局,而“渔父”正是引他“悟道”的最关键人物。根据王逸2的阐释,?‘渔父’盖亦当时隐遁之士,或曰亦屈原之设词耳?。而据《孟子》所载,当年孔子曾听孺子传唱《沧浪歌》,并有“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的评语(《离娄上》)。

由此可见,渔父即“道”的化身,而渔父之道就是隐遁之道,也就是儒家“独善其身”之道,与道家中的避世思想亦相接近。

说到渔父,我们往往会想到如烟的山水之中持一丝纶线的老翁形象,但是透过画面又会传达给我们什么信息呢?是那份悠闲的远离尘世纷扰的心境和隐逸的情怀。垂钓可以修身养性,在这个向往快餐文化和日益追求功利的时代,渔夫的那份旷达与洒脱值得我们去借鉴。

垂钓之风,溯自上古。《诗经》中说:?箸箸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之子于狩,言张其弓。之子于钓,言纶其绳。?虽然那时垂钓大概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岂不尔思”似乎已隐含了某种朦胧的情趣,这大概就是渔父的雏形。

自屈原《渔父》篇之后,“渔父”已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在文人笔下,打渔已没有了谋生之苦,而是多了些闲情雅趣:?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元】胡绍开《沉醉东风》);?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王士祯《真州绝句》)因为庄屈二人所创立的渔父意象在前,所以即使诗句中所描述的是真实的渔樵生活,作者也已在其中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渔夫之钓,意味着耐心、等待,意味着隐者的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说苑·政理》载孔子的弟子宓子贱为单父宰,向阳昼请教治民之术,阳昼说:?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夫极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隐者垂钓,其用意均在“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此一境界无疑正是

2王逸,东汉著名文学家,《楚辞章句》作者。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人。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

隐者所特别追求的。

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钓者之意自然也不在鱼。

庄子:持竿不顾的洒脱

庄子的渔夫在《杂篇》里,主要有两个人物:渔父和孔子。渔父代表道家思想,孔子代表儒家思想。以?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开篇,着重叙述了“渔父”和孔子有关“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及“人有八疵,事有四患”的对话。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信念,孔子相信人的生命,只有负载着崇高的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正是死得其所;渔父的言语则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者生”、“顺之则成”的虚静、无为之境。渔父之言,纯为善意,所以孔子对渔父心折诚服,礼拜有加:?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这里,庄子刻意贬低孔子而抬高“渔父”的做法,固不可取,然庄子的价值取向一目了然。因为,庄子本身就是一个“渔父”。

庄子在《秋水》里?持竿不顾?的渔父形象更是深入到中国人的思想的根髓之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秋水》)

庄子在濮水河边垂钓。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先去通知庄子,告诉他要把治理楚国的事拿去麻烦他了。我敢保证,当下,不管哪个钓者,遇到庄子今天这等好事,决不会像他那么做。

庄子的机会到了!

只要他答应一声,从此就可以?乘坚策肥衣锦餍甘?,结束住茅屋打草鞋的困窘生活了,也许还可以用手中的权力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鲜有一个诸侯愿意给他治国的权力,纵横家们更是摇唇鼓舌四处跑官却经常碰壁。?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元〃严忠济3《天净沙》)。可见权力是多

3严忠济(?——1293),一名忠翰,字紫芝,山东长清人。《元史》卷六十七有传。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么可爱!可是庄子要的不是权力,他心中的最高价值是精神和心灵的快慰与宁静。他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他不比早他七百多年钓于渭水的姜太公,姜太公钓不在鱼,在相位。庄子困穷,他真地希望濮水中的游鱼多多上钩,给面黄肌瘦的自己补充营养,好写出闪耀着人生大智慧的华章。

据史记载,这二人“手持厚币,许以为相”。高官厚币怎么拒绝了呢?

庄子他很有钱吗?非也。谈起他家的经济,你应当能听到丁当之声了。不信?有史书记载,?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外物》)。这个侯很精,知道庄子还不起,没借。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絜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也?庄子曰:贫也,非惫邪。?(《山木》)穷得没吃的向别人借粮,穷得穿补了的粗布衣裳,被楚王笑话。——还嫌不够穷?

他此刻也许想起了那天被他无情嘲弄的曹商。曹商为宋王出使秦国,去时?得车数乘?,回宋时秦王给他?益车百乘?。途中,曹商遇到庄子,说:住在穷街陋巷打草鞋过穷日子面黄肌瘦的,是你庄周,一下子让万乘之主高兴就给百乘车的,是我曹商。庄子懒得看这个得意洋洋的官迷,他只顾翻晒打草鞋的蒲草连头也不抬。庄子以他的慧目早就看透了权势威福的份量,他岂能把自由交给权势的牢笼!

此刻,那两个大夫还站在身后等着他的回话呢。

不过,此时的庄子倒还有闲心给二位大夫讲了个寓言。他问了大夫两个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庙里,用死来唤起“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的活着呢?二位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就是这样为了人生的自由这一天赋人权而舍弃相位的。

其实,应该不止如此,他回敬同乡曹商的寓言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的车一辆,舐痔者得车五乘。?(《庄子·列御寇》)(成语舐痔结驷:讽刺用无耻的谄媚的行为获得个人利益的人。)讲完故事后问同乡曹商,人家舐痔才得五辆车,你这一百辆是如何得的呀?可见,他决不会做舐痔结驷的人。

庄子的时代,战乱不断,杀人盈城,杀人盈野,民不聊生。诸侯的战争就是夺取别人的国家和土地的战争。君王是窃国大盗,所谓“窃国者诸侯”;又认为

那些辅佐君王的文人(圣人),为大盗提供理论依据,是连年不断的诸侯战争的根源,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会去做这样的圣人吗?他会去辅佐大盗一样的君王吗?

濮水波光粼粼,投钩处水花直冒,游鱼已经在他的钩边转悠,庄子专心致志地看着他的浮漂的动静,他根本无暇瞟一眼身后楚国的相位——

?庄子持竿不顾!?

也许有人会为庄子惋惜,说他何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治理楚国,去为楚国人民造福,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楚王就一定会让他按自己的意志行使权力吗?即使楚王对庄子十分信任,他身边没有谄媚小人吗?他们不会向楚王进谗吗?如此孤傲,如此高洁,如此遗世独立!

每次读庄子读到这个故事都会为之感动。许多人都是入世出仕尝到了苦头之后才生归隐之心的。孔子也是司寇之后感到自己的理想实现无望才想到?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的。未入仕途就冷眼看穿权势而拒绝权势的,庄子是千古第一人!

庄子的人生价值观还可以从他与惠施在濠上观鱼的对话中表现出来。《庄子?秋水》记载,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庄子相信“鱼之乐”是有内在原因的。庄子的人生观承起自然天道观,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寂寞。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这形成了他的自然哲学化的人道哲学。天道、自然和人事的不同之处,是庄子的人生之乐和他的虚无境界哲学的活水源头。庄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体。鱼们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是谓反其真?;?无智,相处如忘我?,无思无虑等等,几乎吻合了庄子的随俗浮游的世俗生活态度。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命美的意象物,“鱼之乐”可以说全面呈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以至于我们可以说,庄子是一个“鱼化”的形象。那么就完全有理由相信人认识客观世界永远都是主观的,客观只是主观的一种概率,从而衍伸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自我人格独立和自我审美关照实现。

面对庄子,我只有崇敬!

李白:天下意气丈夫为饵的豪迈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4语说不尽的李白啊!

从没想到,伟大的诗人李白,也曾去垂钓!

古代有两大独钓者,一是姜太公5,姜太公年近古稀,仍垂钓于磻(bō)溪,他所用不是弯钩而是直钩,后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流传于世,他钓的是周文王,是自己大展鸿图的机会;二是严子陵6,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幼时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他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他钓的是名,千秋万代的高士之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那么,李白这个“钓者”钓的是什么呢?

李白“少年壮志当拿云”。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他以大鹏自居,用青莲为名;才高八斗,心雄万夫;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他想“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他说他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要“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很有政治抱负的。因此,他曾热心求仕,汲汲功名,“遍干诸侯,历抵卿相。”以图一展宏图,实现抱负。

宋·赵德麟《侯鲭录7》卷六载:?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版(送上一封信),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钓线?’

4余光中(1928-),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寻李白》

是余光中先生创作的一首自由诗。李白,是中国诗歌旷代奇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余光中诗中所寻觅的,

如诗人自己所说的是一种“宛转的怀乡”,也是中华民族所普遍共有的一种历史的情感。余光中的诗歌曾获

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已出版诗文及

译著共40 余种。

5姜太公,字子牙,商东海上(今临泉县姜寨)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齐国祖先。先世伯夷,掌四岳,

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子孙从其封为氏,故又名吕尚。先在商做官,见纣王无道,辞官游说诸候,年届

七十,闻西伯贤而去西周,钓于渭水。文王出猎相遇,立为太师,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封于

营丘(今山东临淄),治齐。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著有《六韬》一书。

6严子陵,名严光,字子陵,生卒年不详,东汉著名高士(隐士),汉族,浙江会稽余姚(今宁波慈溪市)人,妻子梅氏。严少年时就很有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登基做了皇帝,回

忆起少年时期的往事,想起严子陵,便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

山林间;其因此被时人及后世传颂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榜样。[

7《侯鲭录》是宋代汉族文言轶事小说,现存八卷。赵令畤著。诠释名物、习俗、方言、典实,记叙时人的

交往、品评、佚事、趣闻及诗词之作,冥搜远证,颇为精赡,有文学史料价值。赵令畤(1051~1134) 北宋

末南宋初词人,字景贶,又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又号藏六居士,与苏东坡交情好。

白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又问:‘何以为饵?’曰:‘以天下无意气丈夫为饵。’时相悚然。?

在声名显赫的宰相面前,李白居然称自己是“钓鳌客”,足见他那壮志凌云的气概多么豪迈!让宰相都不由得吃了一惊。用彩虹做线,用月牙做钩,用无意气丈夫为饵,在一望无际的东海巨浪中钓鳌,这该是何等的顶天立地!

李白以“钓鳌客”自喻,抒写了他要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把“天下无意气丈夫”全都挂到钩上去钓鳌,何等气魄,何等痛快!大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如果真的让李白执宰,“天下无意气丈夫”全都被拿去钓鳌了,剩下的岂非一个清明坦荡的世界!

然而可惜!历史没有这样安排。

李白就是李白。他想兼善天下,却又想遗世独立;他想出将入相,却又想精神自由;他想利用封建统治秩序去实现政治理想,却又蔑视当时存在的秩序;他想通过权贵者的荐拔步入仕途青云直上,却又不想“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己“不得开心颜”;他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狂放不羁;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狂”真是李白真实的自我写照,是李白真实的心理表白。“狂”在李白那里没有丝毫的贬意,是一种勇于反抗,勇于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力量的象征。

那么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

空怀用世之才!

凭心而论,李白并不是一次机会都没有得到。他在四十多岁时被他的朋友吴筠荐给了玄宗。他因之到了长安,起初玄宗也很优遇他,将他供奉翰林;他本可以由此出将入相的,但他不改狂放,相传曾龙巾拭吐,御手调羮,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潇洒则潇洒矣,可是如此狂傲,皇帝和近臣焉得不怕?李白自己也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最终李白遭到了排挤,他只好离开长安。此时他尝到的不仅是理想破灭的滋味,还有世态炎凉和人情浇薄:?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赠从弟》)。

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那些庸碌之辈却窃居高位,安享富贵。李白只能哀叹:“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李白曾说自己不是贪恋荣华富贵之人。他本想“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像范蠡、张良那样“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的,可是,事与愿违。他痛切的感到“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只有杜甫理解李白的痛苦并怜惜他:?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没有人能容纳得了李白的独特个性,也没有谁敢用他那天纵之才,所以,历史最终苛待了自己的长子!

于是,他哀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他喝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他啸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舞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他浪迹江湖,他寻仙访道,他更要“散发弄扁舟”,去垂钓。

“磨尽石岭墨,寻阳钓赤鱼”(《钓台》)。“漾揖怕鸥惊,垂竿待鱼食”(《姑熟溪》)。“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三首其一)。“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

垂钓,有幸在历史上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林泉隐逸的象征,一种壮志难酬后寄托情思和聊以安慰的好风景,多亏了李白这样的人也曾“垂竿而钓”!

司空曙:坦然无忧的归去

我是在不经意之间读到这首诗的。

外公自幼好书,笔力清秀,书写的范字小品雅致留韵。读师范的时候,笔者常常临帖描摹,久而久之,起笔之间也有些外公颜体风范。外公常常书写古代诗词,大小尺幅,行款匀称,别有一番精致作品的味道。司空曙的这首《江村即事》就曾是外公笔下的作品——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初读这首诗,就让我喜欢了,诗让人赞叹诗人那种生命的本真自然,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原生状态;那种只求宁静安谧温馨恬淡无欲无求无所挂怀!

我想,那正是天高云淡芦花盛开鱼儿正肥的金秋,“钓者”至晚收竿,直到月儿要落了才归来;一不上岸,二不系舟,三不忙着把鱼送回家,或叫鱼贩子来买;月落天暗,江村寂静的时候,就在舟中坦然无忧地睡了。连船都不用拴系,一不怕船随风飘去,二不怕浪将船打走;因为钓者凭他的经验深知,现在风平浪静,船能稳稳地停在岸边。即使夜里风起浪生,浪推船走,最后还是飘荡在芦苇丛生的浅水边。

古代哲人对自然山水有种挚爱之情及深刻认识,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以水喻柔弱中之至强。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感悟,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中国人如水般地与自然相和相谐、悠闲自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及其内涵来看,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多为抽象、模糊的“自在归隐者”形象。更多的是在广阔的自然背景中,在湖畔的绿荫下,在一叶扁舟的轻摇中,悠闲自在地垂钓、捕鱼。其背景比人物本身更具体、更形象,渔父本人反而显得模糊不清。自然的力量消解到恰恰好与人和谐相处,渔父的形象模糊到恰恰好成为其活动场景的点缀。

司空曙名列“大历十才子”,据《唐才子传》卷四载,他“磊落有奇才”,但因“性耿介,不干权要”,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

又一个有才华有骨气,因而不会有更好的命运的标本!

怎么有才华的文人们要么向权势屈服放弃人格独立抛弃识见思想脱下精神长衫让尊严退席让奴性入座才能活出人样,否则就只能一生磕磕碰碰坎坎坷坷活得灰头土脸呢?这是文人的缩命吗?“有奇才”,必然聪明,聪明必能洞穿一切,洞穿一切必然遭遇坎坷。可见在任何一个时代,文人们若是在他们面对世界时太聪明了,未必是一件好事。又偏偏“性耿介,不干权要”,那就只好交霉运了!

“家境清寒”,也许司空曙真地需要钓些鱼来充实他和家人的辘辘饥肠,他从早钓到晚,那时生态环境好,一定钓了不少吧?可是他却又不急不忙得如此逍遥如此毫无牵挂!到晚上就在小舟上睡了。多么从容,多么旷达,多么自信,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放浪不羁,多么蔑视风浪波涛!真有任凭风浪起,我自泰然处

之的情怀!

哦,也许,垂钓只是他选择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让生命让心灵获得自由的生存状态!未必真的就是为了鱼。

文人大多命苦,大约是专制者不喜欢他们的缘故。而悲剧的根子则在文人自己身上。布罗茨基说“他们的悲惨命运反过来证明了他们精神自治的程度。”我想所谓的“精神自治”,当是指不肯屈从权势,媚俗邀宠,人云亦云,奴颜媚骨,只是一架执行的机器等等吧?

也有不少文人在置身其中的严酷的现实面前退却了,妥协了。你如果想想笼中的鸟儿,就会同情他们了,因为他们也实在是身不由己。有许多美丽的鸟儿一旦入了笼中,它们本来用来搏击长空的翅膀却只能在方寸之地扑打鸟笼的栅栏;它们本来用来表达它们对自由的歌颂对爱情的歌唱的轻脆的鸣声,却只能用来取悦喂养它的主人或者按主人的意志学舌,每天重复谄媚的谀词;它们本来漂亮的羽毛,逐渐失去了艳丽的光泽;它们飘逸的神采,反抗的精神,作为唳天高飞的鸟儿的尊严,都再难寻找,有的只是卑劣的奴性,对主子的依附。鸟儿自由的天性退化了,这种退化应该归罪于驯化。最厉害的驯化招数是饥饿,让饥饿来煎熬它桀骜不驯的斗志!等饿到一定程度了,再给它充饥活命的饵料。此时活命要紧,还谈得上什么尊严什么自由什么精神自治!鸟儿就这样被驯化了。

然而总有一些生命是顽强的,他们最终还是保持住了生命独立自由的天性。之所以能这样的唯一解释是视名利权势之饵为粪土,把尘世的一切羁绊斩断,中止向上爬的欲念。这样才能冲出牢笼,泛舟江湖,让大自然让青山绿水洗涤心灵的尘垢,让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持心灵的轻松和自由。

?怕将姓名落人间,买断秋江芦荻湾。几度招寻寻不得,钓船虽小即深山?(明〃陈继儒《题秋江渔艇》)。

看看!一只小小的钓船就是一座深山!此中深味,大概只有“司空曙们”能解吧?

张志和——淡怀逸致的钓徒

江南的明山秀水中孕育了多少人杰地灵,江南的河湖汊港里又隐逸了多少“烟波钓徒”!文人们只要生活得不自在,只要他的理想作为和所处的社会现实

相忤,或者亲历官场,深味了其中的龌龊,就会和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去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营养,陶醉于山水山林之中:或扫叶煮酒烹茗,或诗酒吟啸,或执竿垂钓;不求闻达,只要那山水闲适之趣山林隐逸之趣,从而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精神解放,情操纯洁。

唐朝的张志和也是一个垂钓迷,自称“烟波钓徒”,别号元真子。浙江金华人,唐肃宗时官至金吾卫录参军,因不满官场的腐败,弃官隐居江湖,以垂钓为乐。据说他在太湖垂钓,常常是不投饵,志不在鱼,以表达自己不恋官场、怡情山水、自得其乐的情趣与志向。

张志和乃汉朝名臣张良后裔,肃宗时待诏翰林,做过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被贬,作南浦尉。赦还之后,就看清了仕途的险恶因而绝意仕途,长期过着隐逸生活,号称“烟波钓徒”,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他的《渔歌子》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他当年的垂钓生活是多么惬意多么令人羡慕: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是张志和回答他哥哥张松龄的。张松龄召唤陶醉于山水的弟弟的词云:?乐在中波钓是闲,草堂枯桧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但对官场早已失望的张志和对其兄断然道:?不须归?!

短短二十七字,却道出了词人怎样的淡怀逸致!苍翠的山,清澈的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鹭鸶,黄褐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多么绚烂迷人的色彩景致!有山,有水,有花,有鱼,有柔柔的风,有细细的雨,有安静宜人的幽境,却没有喧嚣,没有争夺,没有龌龊,没有忧谗畏讥,没有对上的卑躬,没有对下的亢戾,多么悠然快活,多么自在逍遥!“恨世方羡武陵源”,西塞山前的美好景致,实际是与先前置身其中的官场的鲜明对比和含蓄的否定啊!

张词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超凡绝尘的胜景,渔人既在劳作,又在审美——观美景、品美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故而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历代传唱,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后来,张志和自己还把词意绘成一幅《元真子图》,配上词,再次张扬了他“钓徒”的隐逸之情;有一次和颜真卿等友人聚宴,他还高声吟唱了这首词;足见他对自己的“隐逸于钓”是多么得意!

李煜曾在看了一幅《春江钓叟图》后题了两首词。其一:?阆苑有情千重雪,

桃李无言一对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其二:?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春暖花开,诗酒垂钓,早有遁世之心的李煜也是非常向往的!他也看到这种生活是“快活”的,是“自由”的。所以,张志和“不须归”所执着的不仅仅是垂钓,而是一个智者内心精神世界的大快活大自由啊!

到了北宋,饱经仕途凶险的苏东坡看了这首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赞叹之余,用这二十七字,用别的词牌翻来覆去地又填了两首词。

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州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词9句,中有5句基本采用张词,但能恰到好处地嵌进新词,宛如己出,显示出作者的高妙才艺。

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元真子,何处于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这里的“东坡印记”是较为明显的,给人感觉是坡老自戴箬笠、自披蓑衣,孤独地挺身于风雨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在词题下自注道:“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歌之。”从东坡的词里可以看出,他对张志和的垂钓生活也是十分羡慕而又向往的。

最有趣的是他贬谪黄州期间,与客夜饮归途,乘醉吟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词句,表达出对渔父那般自由隐逸生活的神往。不料,?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可算是误解诗歌意象而引出的一段轶事。

东坡认为这样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不仅适宜垂钓还是规避风险的好地方啊!官场的每一天中随时都有风险,可西塞山前只有优美,恬静,闲适和快乐!后来,苏东坡被贬黄州,果然也学张志和操起了钓竿。东坡谪居黄州时,常乘船到对江鄂城的樊口与潘生(樊口人)荡舟樊口江段,钓鱼野炊,自得其乐(《黄州府志》)。东坡写诗记其事云:?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指鳊鱼),食饵每遭烹。……?

陆游——能醉且醉的无奈

当理想和抱负统治者并不赏识,当矢意报国统治者却毫不理会,当所有的献

言谏策统治者都不予采纳,总之,当无路可走之时,怎么办?先贤陆游是“且占丹枫系钓舟”——去垂钓!

提到陆游,留给大家的恐怕就是一个饱含爱国热情却无处为国效力的爱国诗人形象。是的,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渔父》),又有《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祝。……潮生理棹(zhao),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朱敦儒则有一阙《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在诗人词客笔下,渔父的生活悠哉游哉,已无半点为生活而不得不然的辛苦,诗词中的渔父已是文人化了的渔父,寄寓了各自的理想与感慨。

陆游的这种爱国激情饱和在他整个的生命里,洋溢在他全部的作品中。看一幅画马,观几朵鲜花,饮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让诗人热血沸腾,激起他报国雪耻的壮志豪情。但是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朝廷国策的忍辱偷安,让诗人的理想破灭了!最后,诗人意欲为国雪耻的壮志豪情成为了一丝梦魂之中的无望牵挂: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真是:?辜负胸中百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淳熙十年(1183年),诗人回到了故乡,领着朝廷的?祠禄?却无事可干。诗人眼望镜湖,只见树木茂盛,蒲苇瑟瑟;白鹭翩飞,锦鳞欢跃;碧水映着蓝天,轻风鼓荡湖水;渔翁们披蓑戴笠,摇着小舟,在镜湖上边唱着粗犷的渔歌边自由自在地撒网。于是诗人想到了垂钓。为了垂钓诗人特意买了件蓑衣,自述“甚妙”:?新买一蓑苔鲜绿,此生端欲伴渔翁?《横塘》。诗人本应?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效力在杀敌复国的疆场上的,可是现在却只能与渔翁为伴!

从此我们就看到在浙江山阴(今绍兴)蓝天碧水的镜湖畔,在清流回旋的曹娥江上游的岸边,有一位目光睿智的老“渔翁”,阳光灿烂时,戴着斗笠,烟雨

溟濛中,披着蓑衣,从容不迫地投饵下钩,神情专注地手执钓竿,如炬的目光聚焦于浮漂;突然浮漂颤动,或下沉或上浮,诗人猛地抖腕提竿,一条金色的鲤鱼中钩了!鱼儿活蹦乱跳,诗人的脸上随之现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年诗人在《北诸》诗中再次描写了自己的秋钓之兴:?新秋渐近蝉更急,残日已沉鸦未归,……一蓑一笠生涯在,且醉苍苔旧钓矶。?

听急急蝉声,望残阳暮鸦,披蓑戴笠,置身清流,在布满苍苔的石头上,诗人手执钓竿,身边放着一壶浊酒。能醉且醉吧!好不自在的诗酒垂钓人生!可是,诗人心中真地就那么宁静吗?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三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秋兴》)。

白发快要布满头了,身体也不好;回到故乡又已三年,故乡秋天的山水依旧明媚;登上高阁手执酒杯伫望北方不知乾坤谁属,穿上铁衣为国征战的宏愿是白许了;夜深了,传来的画角声却不是征召热血男儿去杀敌,由此又添一段新愁;明天早上还学严光到烟雨笼罩的桐庐富春江边那棵叶儿已红的枫树下系好小船去垂钓吧!

报国无门,诗人只好将爱国之痛隐寓于钓:既然不能疆场杀敌,那就去垂纶抛钩吧!?……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州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鹊桥仙》)。那些只知饮酒作乐苟且偷安的人,一个个都取得了封侯,而自己志在抗战却为朝廷所排挤,只好?独去作江边渔父?,到湖边江畔消磨大好时光了。

其实,不客气地说,此时陆游的复国雪耻实在也是自作多情!饮酒赋诗临流垂钓才正是朝廷所希望的。因为陆游从淳熙十年到淳熙十三年?归来三见故山秋?、?且占丹枫系钓舟?后又接到了任命,让他去?知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为此孝宗特地喻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苏州市教研室编《陆游年表》)。看看,?职事之暇?,叫他?赋咏自适?,没叫他去操心什么收复失地!

垂钓在陆游那里,实在是诗人对报国无门的一种无奈,对丑恶现实的一种愤懑,对内心积郁的一种宣泄啊!

柳宗元——独钓寒江的清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每读柳宗元的这首《江雪》,便感到一种侵入肌骨的霜寒之气扑面而来。这是一种怎样的幽僻清寒寂寞的境地啊!千山万岭都沉寂了,没有鸟儿的飞翔;千条道路万条小径都湮没了,没有行人的踪迹;大雪扯絮般地飘落,江水迎接雪花静悄无声;一叶小舟稳然不动,船头端坐着披蓑戴笠手执钓竿的垂钓者。如此苦寒,如此凄清,如此幽僻,是谁却又如此傲岸,如此清高,如此狂狷,如此蔑视风雪奇寒,如此没有丝毫的人间烟火气呢?诗里没有交代,但我们如果联想到柳宗元坎坷的经历堪伤的遭际,不就可以断定诗里的那位“蓑笠翁”就是诗人的自我写照、隽永宣泄吗?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已经极度虚弱。805年,到了顺宗李诵时,这位皇帝身染风疾,口不能言,表达意志用“点头”表示可否;朝廷大权把持在宦官手中。他们用自己被阉割的方式去阉割皇家势力和整个国家;“节度使”又成了割据地方的军阀,他们和宦官们内外其手,豪强一方。羸弱的君主,贫困的人民,猖狂的宦官,蛮横的地方豪强,昏暗的政治局面,令身为顺宗老师的王叔文寝食不宁,他要挺身而出为朝廷整顿朝纲了。深晓民瘼,锐意进取的青年才俊柳宗元刘禹锡等进入了王叔文的视野。他们大刀阔斧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仅仅用140来天时间,就罢“宫市”、削藩镇、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撤换宦官把持的京兆尹(京城一把手);停发19个宦官的官俸、夺回了宦官手里的禁军军权……政出多门的局面改变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可是,那些被触犯了利益的宦官军阀大地主大官僚们猖狂地反扑也来了!他们内外勾结朋比为奸,只会哑然作态的李诵在他们的巨大压力下黯然退位,宪宗李纯上台,王叔文被发配到死敌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治下,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发配到了广东、湖南的一些荒凉州县当司马。到815年,“二王”(王叔文、王伾)已被“赐死”,柳宗元等再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一场轰轰烈烈的“永贞改革”失败了。柳宗元26岁步入仕途,33岁进入中枢,不久被贬永州,43岁再贬柳州,47岁逝世。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啊!

本是庙堂之器,却被迫去做偏远蛮荒之地永州的小小司马。?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的诗句应该也道出了柳宗元的内心苦痛吧!小小永州司马的那点公务,柳宗元拿出二分精

力还不就立马搞定?大量苦闷无聊的时光不去垂钓还能干什么呢?垂钓,在许多古代失意文人或遇挫政治家那里实在是一种抚伤痛、作韬晦,表心志、寄幽情,逃凡俗、避嗤骂的绝好的形式啊!

永州十年,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了柳宗元排遣苦闷寻幽探胜的足迹。这从他的《永州八记》可知。哪里有水,哪里有鱼,哪里可以垂钓,他都了然于心。甚至清澈的小石潭里的游鱼条数都让他数了出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有时候,他执钓竿,临清流,甚至露宿野外,次早醒来,就汲来清澈的湘地水,砍来山上的竹子烧水做饭:?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在散淡悠闲的垂钓之中打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漫漫时光,于寄情山水的同时,也抒写了政治失意的孤愤!苏东坡说他?熟味?了柳子厚的这首《渔翁》,认为“此诗有奇趣。”我想,子厚的自况自遣自歌,诗中透露的独往独来、寂寞冷清、超凡脱俗和孤高自傲,也该是东坡所说的“奇趣”之一吧?

当然,最脍炙人口的还是《江雪》。飞鸟歇翅,人迹湮灭;千山不语,万径雪埋;一江冻水静止不流,钓翁披蓑戴笠手执钓竿独坐船头静等鱼儿上钩。环境凄冷,画面沉寂,雪压彤云,我读到了蓑笠翁的压抑;天地之间一片洁白,一尘不染,又如此宁静,万籁无声,我读到了蓑笠翁的清高;没有鸟鸣,没有鱼跃,没有行人,江上唯有一只小小的钓船,我读到了蓑笠翁的孤独;任你雪澌风狂,任尔天寒地冻,我自“独钓寒江雪”,我又读到了蓑笠翁的孤傲、不屈、抗争和凛然……

清代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形式巧妙、寓意深刻:?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连用九个“一”字,写一位渔父,披蓑戴笠,乘一叶小舟,携一枝钓竿,且歌且饮,占尽一江秋色,好不潇洒。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才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但该诗显然是精心锤炼所得,工于技巧,以至喧宾夺主,有沦为文字游戏之虞。而柳宗元则把一腔块垒尽赋于冬雪垂纶,把满心愤懑全泄于白雪寒江,把清高冷傲凛然难犯之性格刻画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自信,一种高洁的品格和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他在另一名篇《渔翁》中吟道:?欸(ai)乃一声山水绿?,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既带着屈原的理想,也带着道家“和

光同尘”的思想逝去,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唐代诗人高适《渔父》诗云:“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开口。”寥寥28字,将老渔翁专心垂钓的情景描摹尽致。你看这位钓者,独选深潭,完全沉浸进去,手把竿,全神贯注,别人跟他说话而不得,真可谓“天地之大,吾心目中,唯浮浮标”,颇有几分禅趣。

杜牧亦有《赠渔父》诗云:“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刻画了渔父在寂静的傍晚和晨雾迷蒙的早晨,在池塘深处安静地垂钓,度过了一生岁月。诗人在低沉的笔调中,描绘了一幅凄清美丽的画面,精炼的语言透出了含蓄的意境,有一种隐隐的失望与无奈。

这些诗句词篇或委婉含蓄、清新质朴,或旷达洒脱、天然浑成,或精心锤炼、字字珠玑,足见“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而渔父意象本身,也在传承中不断地被发扬着、充实着、丰富着,历久而弥新。

哦,千载以下,我们还能庶几触摸到古人的脉搏,这得感谢富含文化内涵的垂钓和诗人给我们留下的优美的垂钓诗啊!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 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出身为楚国贵族。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2、题目解说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三闾大夫浑浊凝滞 2、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③歠其醨:“歠”通“啜”。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同义词连用。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3)特殊句式:

《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十社戏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絮叨()怠慢()撺掇()() 凫()屹立()蕴藻()家眷() 踱()吁气()渔父()旺相() 棹()归省()行辈() 厂哄()[吓人() 哄€哄骗()吓{ 哄动()L恐吓() ⑵理解词义。 消夏:归省: 撺掇:凫水: 絮叨:自失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原名 __________ ,字______ , ________ 绍兴人。著有小说集 __________ 、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 。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1.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并依此划分课文

结构。 2.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 段,讨论:⑴哪些事情体现出我的快乐感受? ⑵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3.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 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⑵a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5~9段)。 波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13段)。 ①这部分写夜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②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写得好,请欣赏。 ③这部分集中描写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C.写在赵庄看社戏(14~21段)。 这部分写戏台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仙境”来形容戏台,有什么作用? d.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22~30段)。 ①月夜归航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10题。 【材料一】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 "厚朴"是一味中药。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百合"的意趣 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不过,"玉竹"之名更雅。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 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巧妙地紧扣小说的情节,与全诗内容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本草的哲学 从药的得名看,本草从天地间带来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国人天地自然的结果,本草的名称因此拥有了韵味悠长的人文之美,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情意和。但是本草的价值不只在于"美",更在于"理",这在药名中亦有体现。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 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鱮。”[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一个一心想着辅佐君王,为国家的兴盛尽其所能,满腔爱国情怀的人,却被小人谗害至流放。义臣遇不到明君,心里是何其的悲愤与失落!在屈原的理想这般失落,人生追求这般无奈与痛苦之际,一位“渔父”踏浪而来。渔父见到屈原时脱口而出:“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一见面就准确的判断出屈原的身份,说明他并未对世事一无所知,而应该是相当了解。屈原作为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的贵族官员,以他这样的身份和地位为何会流落至这种人迹罕至的江边?渔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屈原自己的回答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多么自负与自傲的回答,将自己的“清”“醒”与世人的“浊”“醉”截然对立开来,自己的“清”与“醒”不为世人的“浊”“醉”所容,也没有人能理解或者倾听他心中的那份执着的理想与追求,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

屈原塔阅读训练及答案 屈原塔 苏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 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 A.屈原赴死之决绝 B.富贵之短暂 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 C.沧江之投饭 D.屈原持志之高洁 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 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 * 。(6分) 参考答案 11.(4分)【参考答案】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 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12.(3分)C 13.(2分)D 14.(3分)B 15.(6分)符合要求,表达准确,语言顺畅。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 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 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1、专题教学目标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第一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二、三点侧重德育目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②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主要采用问题探讨法。 三、学法分析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与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 fǔ)淈( gǔ)餔( bū)歠( chu?) 醨( lí)汶( mén)枻( yì)濯( zhu?)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通假字

《渔父》导学案

渔父 问题导学 1.渔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2.《渔父》一文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自主探究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如说去国或者隐居,就像渔父一样。 文法导析 绿叶扶花,烘云托月 文中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心里的话语,运用这种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坚贞不屈的品质。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尝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矢志不移,至死不渝。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可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生活,也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铭记——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他却束手无策,于是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成为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披发行吟泽畔的是屈原。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原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着如屈原,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劝告呢? 文本图解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1)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遁世的隐者形象。渔父规

屈原塔阅读答案

篇一:屈原塔阅读答案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a.屈原赴死之决绝 b.富贵之短暂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c.沧江之投饭 d.屈原持志之高洁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的影响。(6分)篇二:屈原塔阅读答案 篇三:屈原塔阅读答案 屈原塔苏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 11.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4分) 12.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3分)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13.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2分) a.楚人 b.奉佛人 c.古人 d.大夫 14.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3分) a.屈原赴死之决绝 b.富贵之短暂 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 c.沧江之投饭 d.屈原持志之高洁 龙舟之竞渡作者景仰之无限 15.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的影响。(6分)

社戏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第16课社戏导学案(含答案)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诊断性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归省.()行.辈()凫.水() 弥.散()潺.潺()蕴藻 ..()() Xù dāo( ) dài màn( ) Cuān duo( ) jiǎo jié( ) piāomiǎo( ) yǒng yuè(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绝壁膝盖脑怒欺侮 B.困惑挑剔胆怯委曲 C.叛徒诚肯鉴别晌午 D.惊异鞠躬奖励家眷 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回家看望父母行辈:排行和辈 B.委实:实在弥散:弥漫消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依稀:隐隐约约 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旺相:茂盛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2)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即使况且 B.因而如果况且 C.然而如果而且 D.因而即使而且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⑴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 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哄笑起来。() ⑶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⑷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6.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 ⑴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⑵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7.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下列不能表现其性格的一项是() A.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可见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B.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表现他的热情友爱。 C.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 D.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8.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的作者是,原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和《》。本文最初就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中。 重点字音: 潺潺.(chán)絮.叨(xù)撺掇 ..(cuān duo) 凫.水(fú)桕.树(jiù)蕴藻 ..(yùn zǎo)怠慢(dài)踱.(duó)步踊跃(y?ngyuè) 棹.(zhào)船忌惮.(dàn)弥散(mí sàn)喝 hē(喝水)吓 xià(吓唬) hè(喝彩) hè(恐吓) 行 háng(辈)省 xǐng(归) xíng(行走) shěng(省份)依稀:隐隐约约。絮叨:翻来覆去地说。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惮:怕,畏惧。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弥散:弥漫消散。怠慢:冷淡。怠,轻慢,不恭敬。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文学家、思

渔父 教案

渔父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③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弃小义,雪大耻”的生。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教师纠正句读。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宾语前置、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状语后置) 自令放为(宾语前置、被动句) 四、疏通文意(质疑)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渔父

渔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颜色、形容、凝滞”和虚词“为、而、之、可以、至于”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难点:对渔父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23篇。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朗读课文 1、课件展示配乐朗诵 2、学生自读、指名朗读 3、展示重点字词: 渔父(fǔ)枯槁(gǎo) 餔(bū)其糟濯(zhu?)吾足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 凝滞(zhì) 皓(hào)皓之白物之汶(mén)汶歠(chu?)其醨(lí) 4、文言知识整理:(小组讨论,提出疑问,教师总结)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连词,表转折)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其醴?(表并列)

2015北京东城高三二模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10题。 【材料一】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 “厚朴”是一味中药。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百合”的意趣 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不过,“玉竹”之名更雅。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 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巧妙地紧扣小说的情节,与全诗内容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本草的哲学 从药的得名看,本草从天地间带来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国人天地自然的结果,本草的名称因此拥有了韵味悠长的人文之美,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情意和。但是本草的价值不只在于“美”,更在于“理”,这在药名中亦有体现。 中医常以“本草”来统称中药。通常的理解是因为草本药物占了中药的绝大多数,而明朝的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教学设想: 这堂课的教学主要三个环节进行: 一是基础巩固,包括基础知识的检测落实,关键语句的理解背诵; 二是文本研习,屈原和渔夫形象以及处世态度的对比分析; 三是问题探讨,屈原的精神价值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检查预习: 1.介绍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政治上,他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2.检查字词(略,见预习材料) 3.朗读课文 4.师生背诵相关名句(老师背上句,同学们接下句) 补充名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三、文本研习: 这篇文章的结构不是很复杂,简要来说就是渔父和屈原的三次对话。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两者的人物形象和人生态度。(思考再说话)屈原: (1)屈原因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者说理想得不到理解和实现而发出无奈的悲凉的感慨。 (2)屈原认为自己的内心是洁白无暇的,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要坚守自己的理想。

(完整版)《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1)

《社戏》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二.背景链接 1)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 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 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 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2)关于课文有关内容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 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 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 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 情谊的眷恋。 三、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 ) 凫.水( ) 屹.立( ) 蕴.藻( ) 家眷.( ) 踱.( ) 潺潺 ..()皎.洁()飘渺.()行.辈( ) 棹.( ) 吁.气( ) 渔父.( ) 旺相.( ) 归省.( ) .( ) 吓.人( ) 哄哄.骗( ) 吓 .动( ) 恐吓.( ) ⑵理解词义。 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抵:疏疏朗朗: 倘: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线索: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二)阅读分析 1.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段,讨论: 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在 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看社戏前有哪些波折和转机?(5~9段)。

北京市东城区2015届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2015 5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10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10题。 【材料一】 中药命名的文化意蕴 “厚朴”是一味中药。中医药书称其因“本质朴而皮厚”得名。但这看似简单的药名却实在不简单。厚,是淳厚的厚;朴,是质朴的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巧妙地落在了一味药草上。在数千种中草药中,有很多这样粗看自然质朴,细品却韵味十足的药名。“百合”的意趣 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记录了这样一种病:患病者精神、饮食、行动皆异于常人,沉默少言,欲睡难眠,不思饮食,此为“百合病”。中医认为这个病多由心神失养,或情致不调等引起。治疗这个病常用“百合”为主药,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那么,“百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说来没什么稀奇,罗大佑歌中的“野百合”和近年被阿宝唱响的“山丹丹”就是这味百合良药。娇艳的百合花在山野蓬蒿中亭亭玉立,其生于地下的鳞茎由近百块鳞瓣抱合而成,古人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的吉兆,花也因此得名。不过,治疗百合病的不是美丽的花朵,而是那抱合的鳞茎。百合具有滋阴润肺、镇静安神之功效,在中医看来,精神、情绪上的问题,就要用“百合”去治。因此,就有了百合病是“因以百合为主药才得名”的说法,百合也有了“因治百合病才叫百合”的另一种得名原因。 中草药中,像百合一样拥有美妙、独特的名字的还有很多。比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将一种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的“玉竹”列为上品,但此草并非竹类,它还有个名字叫“葳蕤”,有华美之意。不过,“玉竹”之名更雅。李时珍说“其叶光莹像竹,其根长而多节”,故名玉竹。 药名的诗情 比起西药以化学分析为起点命名的科学和理性,中药本草的命名则大都感性。有的药名本身就极富诗意,成为可以寄喻情思的对象。我国古代以中药名连缀拟就的对联、诗歌多不胜数,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精通医药知识。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从数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出九味创作了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巧妙地紧扣小说的情节,与全诗内容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本草的哲学 从药的得名看,本草从天地间带来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国人天地自然的结果,本草的名称因此拥有了韵味悠长的人文之美,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情意和。但是本草的价值不只在于“美”,更在于“理”,这在药名中亦有体现。 中医常以“本草”来统称中药。通常的理解是因为草本药物占了中药的绝大多数,而明朝的

读《渔父》有感

读《渔父》有感 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河边偶遇,屈原与渔父的一段对话,把两个人在面对自然、社会、政治上的丑恶时,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处事风格展露出来,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屈原的态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最终对丑恶污浊的世界采取了一种决然自绝的态度。屈原代表的是当时儒家的主要思想,宁折勿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洁身自好,以天下为己任。 屈原,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忠臣,才华横溢的诗人,英勇不屈的烈士。但我更想说他是历史选择的人,禁得起时间磨砺的人。为什么他能被铭记数百年?因为他的忠烈、忠诚、忠勇? 我更想说他的忠是顺应当权者的需求,有利于当权者巩固自己的权利能够保证当权者的优越感,确保其地位,亦有利于确保社会的稳定,所以他的形象才会如此深刻的被铭记,以至于今。 历史上的忠臣多如牛毛,但为什么只有他对我们有如此的影响?也许因为他是第一个敢如此座的人吧,为国舍身取义,为国投江,何人有勇气像他一样,舍弃一切,只为心中的坚持,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地步。 “第一”总是难忘的,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第一是喜剧,等二就是悲剧,明明只有一步之遥,却是天与地的距离,咫尺天涯。屈原的投江,是一段悲剧,但创造了一段辉煌,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墙。 中华自诩有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殊不知人性亦传承了五千年。那种铭刻在骨子里的意识是已经烂在灵魂里了——忠。屈原的形象正好符合这一点——已经烂在灵魂里的忠。 《渔父》这一文正形象的看出这一点。这可能就是经典,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一点,被人不断铭记、惦念追求的,只是忠的意义有所区别:从对他人忠心到要求他人忠心,这就是时代的发展,文明的延伸,知识的内涵在不断拓展,人类在进步。 苦难的求索者,也是民族之魂的奠基人。这些人,总是在矛盾与痛苦中经历过的。《渔父》反映的正是这种纠结,直至无法解决而舍生取义。也许,后人从屈原的死当中找到了活着的价值。

《渔父》学案

《渔父》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能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 3.思考怎样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重点、难点】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知识。 2.分析渔父和屈原的形象和各自的处世态度。 3.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有思考、有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知识链接】 1.屈原及背景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代表作品为《离骚》,另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2.《楚辞》简介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