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特程序

卡特程序

卡特程序
卡特程序

1 目的

对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控制,确保各个场所都使用有效版本的文件和资料。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的文件和资料,其中包括公司制订的和适当的外来文件和资料。

3 职责

3.1 行政部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资料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规定协调、检查各部门的工作。主管文件和资料的发放、回收、销毁、原稿的保存。3.2 技术部负责公司技术、质量文件和资料的编制、修订等工作。

3.3 其它各部门负责文件和资料的领取、保存、使用和保管。

4 工作程序

4.1文件和资料的分类。

4.1.1文件和资料可分为:管理性文件和技术性文件。

管理性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计划、各种管理制度等。

支持性文件:①技术性文件:技术标准、工艺技术规程、检验规程、工艺文件、操作规程等。

②外来文件:国家或行业的参考标准、政府的法令、法规。

4.1.2文件和资料记录形式:书面文件。

4.1.3文件和资料分为受控文件和非受控文件。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艺流程、操作规程、检验规程等,分为受控和非受控文件。受控文件登记在《受控文件清单》上,填写《文件发放登记表》,非受控文件的发放不需登记。

4.2文件的编写

4.2.1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由管理者代表组织成立贯标小组进行编写。

4.2.2其他由职能部门按管理范围进行编写。

4.3文件的审批

4.3.1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由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4.3.2 技术文件由管理者代表批准。

4.4文件的发布

4.4.1 受控文件的非受控文本需经行政部批准才能发放。

4.4.2 外来文件由主管部门按需要进行发放。

4.4.3 文件领用人在《文件发放登记表》上签名领取各类文件。

4.5文件的标识,公司文件标识的方法,除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用版本号和修改状态标识外,还用编号来标识,编号有以下次四个规则:

4.5.1 《质量手册》编号规则

K

T /S C

4.5.2 程序文件的编号规则 KT/ CX -- XX

4.5.3 质量记录编号规则 4.5.4其它质量文件的编写代号

4.5.5 外来文件和资料引用原有的编号,如无编号按4.5.4进行编号。

4.5.6 对外购的各种质量记录具有唯一性不会发生混用的,记录表单上可不带编号。

4.6 文件更换

当文件严重损坏影响使用时,使用人到管理部门办理更换,交回已损文件,补发新文件。新文件的分发号仍沿用原文件编号。当文件使用人将文件丢失后,应按4.4办理补领手续,并注明领用理由。补发文件给新的分发号。 4.7 文件的更改

4.7.1 文件需要更改时,应由提出人填写《文件更改单》说明理由和根据。

4.7.2 文件更改的审核,批准应由原审批部门进行,当原审批人不在职时,可由接 替其岗位的人员审批。

4.7.3 文件更改批准后,将更改后的文件或更改通知单,按规定的发放范围及时发放。 并建立相应的文件更改记录;公司的所有文件都以文件清单的形式表明现行修订状态。

4.8文件的换版

4.8.1质量记录和文件经修改后应进行换版,原文件版号文件作废,换发新版《质

量手册》,《程序文件》修改不多于十次,十次以上或发生重大修改时要换版。

4.8.2作废文件由行政部按《文件发放表》收回统一销毁。需做资料保留的作废文

件进行“保留资料”标识,方可保留存放。

4.9文件的管理

文件经编制、审核、批准后,交行政部存档。行政部填写《受控文件清单》,进行登记管理。文件借阅要经文件管理人员同意,填写《文件借阅登记表》。借用者应按期归还,到期不还由文件管理员主动收回。

4.10外来文件的管理。

4.10.1外来文件包括组织采用的各类产品标准,顾客提供的技术资料及样品等。

4.10.2各类标准由行政部在《外来文件登记表》上登记;

4.10.3外来文件转发时应填写《文件发放登记表》,进行受控管理。

4.10.4 外来文件必须动态管理其有效性,行政部、技术部要掌握最新版本标准及技术文件。每年向外来文件的提供部门进行调查,及时更换外来文件。

5 支持性文件(无)

6 质量记录

6.1 文件发放登记表

6.2 文件更改单

6.3 文件借阅登记表

6.4 受控文件清单

6.5 外来文件登记表

6.6 文件修改控制页

6.7 技术文件清单

1目的

为切实保证质量记录的准确、完整,以证实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提供客观证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所要求的全部质量记录,包括来自供方的质量记录。

3职责

3.1 行政部是质量记录的主管部门。负责质量记录的收集、归档、保存和处理。

3.2管理者代表负责质量记录标准表格的审批。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质量记录的控制。

4工作程序与要求

4.1质量记录的编制、修改和废止。

4.1.1各有关部门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产品变动的需要,建立所需的质量记录

标准表格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由行政部统一标识、编目后投入运行。

4.1.2质量记录表单需要修订或废止时,由提出部门报告修改或废止理由,管理者代

表审批,行政部经统一标识、编目后才能修改或废止。

4.2质量记录填写要求

4.2.1字迹清晰、内容填写齐全、情况真实,未发生的项目在该栏内划“-”符号。

质量记录的更改,要求在更改处划改,更改前后均应字迹清晰,签字或盖章。

4.3质量记录的和贮存、保管

1) 有防火、防潮湿、霉烂、防虫措施;

2)按要求进行分类存放,便于查阅,必要时要进行档案编目索引;

3) 由各部门保管的记录要有专人负责。

4.4 质量记录的保存期限及处理规定:

1) 质量记录的保存部门、期限,按附录《质量记录清单》中的规定执行;

2) 顾客对质量记录的查阅、保存有要求时,按合同规定执行;

3) 设备档案等重要记录要长期保存;

4) 超过保存期需作废销毁的记录,由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销毁。

5支持性文件(无)

6质量记录

6.1质量记录清单

1 目的

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规定管理评审的运作方法,找出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制订改进措施。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最高管理者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及其对实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

3 职责

3.1 总经理负责主持管理评审会议,批准管理评审报告,对管理评审负责。

3.2 管理者代表向总经理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负责评审后的跟踪验证。3.3 各相关部门负责准备并提供本部门有关的评审材料,并负责评审后的改进工作。

3.4 行政部配合管理者代表负责评审会议的筹备工作。

4.工作程序

4.1 评审时机与频次

评审的频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一般间隔不超过12个月。但随着社会环境、市场需求、内部组织结构等重大变化时,或连续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被顾客重大投诉等,可由总经理决定增加管理评审的次数。

4.2 评审准备

1)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行政部制订《管理评审计划》,确定评审内容参加人员及评审时间,经总经理批准后提前一周下发。

2) 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按计划要求准备各自的汇报资料或报告。

4.3 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有关的当前绩效,找出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同时考虑各种可能的改进机会:

1) 内、外部审核的结果;管理者代表整理。

2) 顾客反馈:包括对顾客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及顾客抱怨等;销售部整理。

3) 过程的绩效和产品的符合性;质检部整理。

4)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状况;技术部整理。

5) 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的实施情况。管理者代表整理。

6) 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种变更: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出现新技术、市场及顾客需求变化,质量概念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等)和内部自身的变化(如体系的重大变更等);

7) 改进的建议;

4.4 评审实施及评审输出

1) 总经理亲自主持管理评审;

2) 管理者代表负责报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及分析结果;

3) 各部门按职责汇报本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及分析结果;

4) 行政部负责根据会议内容及评审结果,编写《管理评审报告》,报告应包括

如下内容:

①评审会议的一般情况,包括评审目的、依据等。

②评审会议的中心议题,包括评审内容及评审结论。

③确定采取的改进措施。

5) 管理评审报告经总经理审批后由行政部负责下发到相关部门。

4.5 评审后的改进

1) 管理者代表负责改进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并向总经理报告验证结果。

2) 改进指令涉及的相关部门负责实施改进计划。

3) 其它改进要求依据《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执行。

4.6 管理评审记录、报告由行政部负责保管。

5 支持性文件(无)

6 质量记录

6.1 管理评审计划

6.2 管理评审报告

6.3 管理评审改进措施

1目的

为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提高现有人力资源质量,优化人力资源质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使人力资源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人力资源的资格需求确定及内部所有对质量有影响的工作人员培训。3职责

3.1 行政部负责编制《岗位人员任职标准》,负责员工岗位技能培训。

3.2 相关部门配合行政部完成人员安排及培训工作。

4工作程序

4.1人力资源配置

4.1.1行政部负责编制《岗位人员任职标准》交管理者代表审批,需明确该岗位工作人员学历、技能、培训及工作经历的具体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必须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具备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技术职称或大专以上学历或受过相关的职业培训或具备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

4.1.2经审批后的《岗位人员任职要求》交行政部作为人员选择和考评的主要依据。4.2基本培训需求

为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满足不断改进的过程需要,本公司对影响质量的所有岗位配置胜任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以确保并提高各级人员的水平及工作技能。

4.2.1新员工培训

a) 上岗基础教育:包括公司概况、厂规厂纪、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安全、质量意识、相关法律法规、产品的生产知识ISO9000基本知识等内容。入厂一个月内由行政部组织培训。

b)岗前技能培训:包括所在岗位相关作业文件、注意事项、相关设备性能、操作过程现场实际作业及出现应急措施实施培训内容。由所在岗位部门负责人组织培训,并进行岗位考核。

c)通过教育培训,使员工意识到:公司依存于顾客,顾客满意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产品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下道工序就是上道工序的“顾客”;要意识到每个岗位的工作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意识到应积极寻求工作质量的改进,为公司的持续发展作贡献。

4.2.2检验员培训:

a)统计技术、检验基础知识;

b)由生产部负责人进行培训,上岗前实施,持证上岗。

4.2.3采购、销售、仓管人员培训:

采购人员需对采购物资技术要求,采购基础知识培训;

a)销售人员需对成品相关知识,营销基础知识培训;

b)仓管人员需对库存物资的质量特性,仓库管理基础知识培训;

4.2.4内审员培训:

a)ISO9000基本知识、审核知识。

b)由外部机构或认证机构培训,持证上岗。

4.2.5特殊工作人员培训:

a)特殊工序,关键工序人员培训;

b)上岗前实施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4.2.6转岗人员培训:

岗前技能培训:包括所在岗位相关作业文件、注意事项、相关设备性能、操作过程现场实际作业及出现应急情况时的应急措施培训。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组织培训。

4.2.7在岗人员培训:

岗位技能的加深和强化,按培训计划进行。

4.3培训计划及培训实施

4.3.1行政部每年12月份,根据本年度各部门反馈意见,基本培训需求及公司发展方向,制定下年度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对象、时间、内容、老师、教材、培训考核方式),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

4.3.2每次培训需形成记录,公司员工如能提供充分的书面证据经培训老师认可,可免除相应的培训,但行政部应将其证据复印后存入人事档案。

4.3.3行政部将员工的培训记录存入员工人事档案。

4.4 培训的有效性评价

4.4.1每次培训结束后行政部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征求改进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制定下年度的培训计划。

4.4.2培训有效性评价主要由以下四方面进行。

a)培训课程本身的评估,包括:教材、场地、时间、方法和教学水平。

b)学员考核成绩评估,包括:笔试、口试、现场提问、心得报告等。

c) 学员实际操作能力评估,包括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创新能力。

c)工作绩效评估,包括培训前后产品合格率,工作效率等。

5. 相关文件

5.1 岗位人员任职要求

5.2 员工守则

5.3 劳动纪律管理制度

5.4 员工奖惩条例

6 质量记录

6.1 年度培训计划

6.2 培训、考核记录表

6.3 员工履历表

1 目的

为了使生产设备/设施保持适用完好状态,以满足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的控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生产设备和辅助生产设施的控制管理。

3 职责

3.1生产部为本公司设备管理归口单位,负责生产设备的检修、维护与保养、定期维护,设备台帐的建立、记录、存档等工作。

3.2 采购部负责生产设备的采购,并配合生产部、生产车间进行验收。

3.3 总经理负责生产设备/设施购置的审批及生产设备报废批准。

4.生产设备的控制

4.1 设备/设施的购置与安装

4.1.1 使用部门根据使用情况提出设备/设施购置的申请,总经理批准后进行配置。4.1.2 生产车间负责新购设备的安装、验收,验收完成后移交给使用部门,对设备资料进行保管建立设备档案。

4.2 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保养

a)生产部负责制定《设备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设备使用时应严格执行操作

规程,并按要求进行维护与保养。

b) 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保养

1) 操作者使用设备前,首先检查设备所处的状态,确认完好后方可使用。

2) 操作者使用设备后,按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进行维护与保养。

3) 使用者发现设备出现故障时要及时报告,由生产车间进行处理。

4) 设备的维护保养记录由设备的使用者填写,由生产车间归档与管理。

c) 生产设备的停用、封存、使用由使用部门决定并做好标识;对已无修复价值的设备经生产部确认,由总经理批准。

4.3 闲置设备的封存

4.3.1 生产设备停用6个月以上,要进行封存管理。

4.3.2 设备封存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并做好标识。

4.4 设备的报废

对已无修复价值的设备经生产部确认后报总经理批准,方可办理报废手续。

4.5 设备档案及台帐

4.5.1 生产设备均应建立设备档案,并同时建立设备台帐,设备档案内容应包括:

1) 随设备原件(合格证、装箱单、图纸、使用说明书等);

2) 设备大修记录;设备事故报告及分析处理结论等。

4.5.2 设备档案应定期归档

4.6 辅助设施的控制—模具的控制

4.6.1 模具的制作

4.6.1.1 生产部根据顾客提供的样品安排外协厂家加工。

4.6.1.2 生产部、质检部、技术部和生产车间对模具进行检验与验证。

4.6.2 模具的检验与验证

4.6.2.1 新的模具投入使用时首先要依据依照制作的图纸或样品的要求,对其外观、尺寸等进行检查。

4.6.2.2 小批量生产进行验证,验证合格的模具由模具仓库登记后方可投入使用。4.6.2.3 验证不合格的需进行现场分析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纠正措施,实施改进。4.6.3 模具的保养、修理、报废

4.6.3.1 生产车间负责对使用的工装、模具进行保养和维护。

4.6.3.2 修理后的模具需按4.6.3重新进行检验。

4.6.3.3 对已无修复、使用价值的模具,由生产部进行确认后报废。

5 支持性文件

5.1 设备管理制度

5.2. 安全操作规程

6 质量记录

6.1 设备/设施购置申请表

6.2 设备设施台帐

6.3 设备维护与保养记录

6.4 设备维修记录

6.5 模具台帐

6.6 模具验证记录

1 目的

对合同在正式接受前进行评审,以准确理解顾客的要求,对顾客的要求进行评审,确保本公司有能力实现这些要求,达到顾客满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合同评审的原则和方法,适用于对公司所签订的售货合约/定单进行的评审活动。

3 职责

3.1 销售部为顾客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的归口管理部门。

3.2技术部负责识别顾客隐含的潜在要求及法律法规要求,对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进行评价。

3.3总经理负责对特殊合同/订单的评审。

3.4生产部、采购部、质检部、技术部参与合同评审,对合同中提出的材料、质量、及交货期方面的要求根据本部门的实际能力提出意见和建议。

4 工作程序

4.1 合同评审

在本公司向顾客做出提供产品的承诺前及在投标、接受合同或订单之前进行评审。

合同评审应达到下列要求:

a 明确识别和确定顾客的需求,包括顾客对产品质量特性的要求,交付要求和交付

后的要求。

b 顾客的各项要求都有明确规定,公司的技术、生产、采购、设备、检测等,能

够满足顾客的要求.价格、交货期、数量可以接受,质量等要求能够满足。

4.2 评审内容

4.2.1 销售部接到顾客的定单根据难易成度决定采取评审形式,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从多方面对其进行可行性评审,对部门履行合同的能力做出评价,各部门的意见由总经理进行最终审批。通过任何一种形式所获得的订单(合同)都应明确顾客对产品的要求和详细的顾客资料。

4.2.2 合同的分类

a) 常规合同:公司常规生产的各种规格、型号的产品的合同;

b) 特殊合同:常规合同以外的所有销售合同,如有定型产品改进要求的合同。

4.2.3 对于常规合同,由销售人员在合同或顾客传真订单上签字即完成合同的评审。4.2.4 对于特殊合同可根据合同的难易程度,组织有关部门对履行合同的能力进行评审,填写《合同评审表》报总经理批准。

4.2.5电话/口头订单由销售部在《卡特有限公司订单》上登记。按4.2.3,4.2.4条进行评审。

4.2.6 在评审过程中,评审人员对产品要求中有关内容提出问题或修改建议时,由销售

4.2.7 销售部负责保存定货传真、合同及其他相关文件,包括对于评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的解决及评审结果的实现等跟踪措施的记录。

4.2.8 对各类合同/订单除应对其可行性、履行能力进行评审外还应包括产品的数量、型号,所需材料、工艺技术可行性、经济性、交货方式、交货地点、运输方式等方面因素予以重视。

4.3 评审权限

1) 技术部对技术标准及工艺可行性、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进行评审;

2) 生产部对加工工期等进行评审;

3) 销售部对售后服务要求等进行评审。

4.4 通过评审达到如下目的

1)确保准确理解了顾客要求,包括顾客口头表达的要求也已得到确认;

2)供需双方对合同或订单理解不一致的要求已得到解决;

3)有能力满足顾客对产品使用、交付和服务各方面的要求。

4)签订的合同应符合国家合同法的规定。

5) 有异议时由销售部门与顾客协商解决。

4.5 合同的变更

1) 当顾客要求修订合同时,按上述合同评审要求重新对要求变更的内容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确认修订的内容要填写《合同变更通知单》,发送相关部门。

2) 当本公司需要修订合同时,仍按上述评审步骤对修订内容进行评审,在征得顾客同意后修订合同,并将《合同变更通知单》发送相关部门。

4.6 合同、订单原件、评审记录及合同变更记录等由销售部妥善保管;

5 支持性文件(无)

6 质量记录

6.1 合同评审表

6.2 合同变更通知单

6.3 卡特有限公司订单

1 目的

对影响原材料采购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以使采购材料符合规定要求,确保最终产品质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生产用原辅材料采购活动的控制,及对有关供方的选择、评价。

3 职责

3.1 采购部负责组织对供方进行评价,和生产材料的采购。

3.2 技术部负责提出采购产品的技术质量要求;

3.3 质检部对采购产品进行检验与验证的归口管理。

4 工作程序

4.1 采购物资的分类

根据采购产品对随后的实现过程及输出的影响,将采购物资分三类:

A类:对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关键产品;

B类:对产品质量有较大影响的产品;

C类:对产品质量有一般影响的辅助产品。

4.2 对供方的评价

4.2.1 根据供方按本公司要求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选择和评价供方,供方选择条件:

1) 能确保产品的规定要求,符合产品使用标准;

2) 保证产品运输、价格、服务、供货期等方面符合规定要求;

3) 以往对本公司供货质量合格者优先;

4) 选择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存优去劣。

4.2.2 供方的选择步骤:

采购部根据采购物资技术标准和生产需要,通过对物资的质量、价格、供货期等进行比较选择合格的供方,对原材料现有的供方进行筛选,经考查分析初步确定候选供方,对供方进行调查并提供相关的证明资料,组织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评价编制《供方评价表》,评价合格经总经理批准后列入《合格供方名录》。对同类的重要物资和一般物资,应同时选择几家合格的供方。

4.2.3 对第一次供应重要物资的供方,除提供充分的书面证明材料外,还需经样品测试及小批量试用,测试合格才能供货.

4.2.3.1供方根据技术要求提供少量样品,质检部对样品进行验证,样品如不合格可再送样但最多不能超过两次,样品验证合格后,采购部通知供方小批量供货,经质检部进货验证合格后交生产车间试用。

4.2.3.2 样品验证、小批量试用均合格的供方,采购部对供方进行调查经各相关部门评价合格,经总经理批准后可列入《合格供方名录》。

4.2.3.3 外包供方与A原材料供方采取相同的控制方式对其进行评价、控制。

4.2.4 对于C类物资供方,经过样品验证和小批试用合格,不需调查经各相关部门评价合格,经总经理批准后,可列入《合格供方名录》。

4.2.5 采购部对供方的供货情况进行统计,每年对合格供方进行一次跟踪复评,当供方供货连续两次供货不合格,或一年累计发生5次不合格情况,交货及时率低于90%的取消其合格供方资格。

4.3 采购过程:

4.3.1采购部根据销售情况和库存量编制《采购单》,通知供方安排供货。

4.3.2 技术部编制原材料技术质量要求,对材料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关键材料、新材料应以书面和实物形式通知采购部。

4.3.3 特殊情况需临时在《合格供方名单》以外的供货商处采购产品时,由质检部进行跟踪验证。

4.4 采购文件

4.4.1 为保证采购质量采购部根据生产及库存情况制定必要的采购文件,提供恰当的采购信息应包括拟采购产品的信息;

a) 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可直接引用各类标准或提供规范、图样等技术文件);

b) 对产品的验收要求;

c) 其他要求,如价格、数量、交付等。

4.4.2 适当时还包括:

a) 对供方的产品、程序、过程、设备、人员提出的有关要求,如对供方产品的安

全认证要求,对加工过程、设备及人员要求、委托监视和测量的服务要求等;

b) 适用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4.4.3 对于有控制要求而组织无法检验的内容,可与供方签定协议书由供方进行保证.

4.5 采购材料的验证

4.5.1 原材料进厂后,由仓库通知质检部进行检验,并填写有关验证记录。检验中发现不合格的情况,以书面的形式通知供方进行改进。

4.5.2 必要时由根据采购部与供方达成的协议,委派采购人员到供方存货地点检验材料的规格、型号、数量及质量检验报告。

4.5.3 当合同有规定时,顾客有权在供方或我方对供方的产品进行验证,但不能把该验证作为供方对质量进行了有效控制的依据,既不能免除我方提供可接收产品的责任也不能排除其后顾客的拒收。

4.5.4 采购文件、采购记录;合格供方名录和评价资料由采购部负责保管。

5 相关文件

5.1 采购物资重要度分类

6 质量记录

6.1 供方调查表

6.2 供方评价表

6.3 合格供方名单

6.4 采购单

1 目的

为对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因素实行有效控制,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规定的要求,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产品形成过程的控制。

3 职责

3.1 生产部负责生产任务的合理安排及监督实施,组织车间严格按照产品标准、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生产。负责设备/设施的检修和维护。

3.2 仓库负责物品出入库的管理,及库存物品的贮存和防护。

3.3 技术部负责编制工艺文件、检验规程,负责产品全过程质量的监督检查。

3.4 总经理对生产全过程中重大问题进行监控和处理。

4 工作内容与要求

生产部对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加工过程予以确定,并以工艺流程图的方式确定产品形成全过程和顺序。(见后图)

4.1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策划

4.1.1 生产部组织有关人员,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进行策划,并将策划结果交总经理审批,获得充足的资源后实施,以确保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4.1.2 受控条件应包括:

a) 获得表达产品特性的文件,包括有关图样/样品、文件、工艺等;

b) 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并按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操作;

c) 使用完好的设备;

d) 获得和使用合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

e) 实施监视和测量;

f) 对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实施控制;

4.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4.2.1 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继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时,由生产部组织有关人员对该过程实施确认,形成《特殊工序确认记录》,本公司特殊工序—电镀工序为外包过程,外包厂家按照7.4.1条款和8.2.4条款的规定进行控制。

4.2.2对生产过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

a) 对外包厂家进行选择和评价。

b) 外包加工进厂后进行检验。

4.3 生产过程的控制

4.3.1 生产部根据销售部下达的《公司订单》,编制《生产计划》对生产任务进行安排,下达《生产随工单》安排生产车间进行生产。生产管理人员指导各岗位操作人员按《操作规程》、《生产工艺》的要求进行作业,随时对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违纪行为及时进行纠正。检验员按照《检验规程》、《生产工艺》的要求和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4.3.2 生产车间负责工作环境的管理,组织操作人员进行工作环境的整顿。

4.3.3 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作业文件,必须保证是有效版本,若变更则按《文件管理程序》的规定对文件进行更改,发布后实施。

4.3.4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按《设备管理制度》的有关要求由相关人员负责使用、维护、检修和管理。

4.3.5 工艺文件的验证、调整

a. 生产过程中发生下列变动时应验证工艺文件对这些变动的适宜性。

·技术条件、产品标准、质量要求的更改、生产材料变动时。

·因合同要求变更而涉及工艺修改时。

·加工生产质量持继不合格时。

·其它影响工艺文件的异常变动。

b. 技术人员针对上述变动的实际内容,对工艺文件做必要的适应性验证,证实需要更改工艺文件时可编制临时工艺或按相关程序更改工艺文件。

c. 生产车间应验证过程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产量水平能否适应上述变动,当不满足时应报生产车间解决。

4.3.6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监视

对生产服务提供过程实施监控,配备适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执行《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程序》;对产品的放行执行《检验和试验程序》的有关规定。

4.4 对产品予以标识以便于追溯,防止引起产品混淆。采购产品标识采用采购产品本身的标识,如原标识不清,仓库保管员应挂上《物料标识卡》等。

4.5 生产部对顾客财产进行识别、验证、标识、分类保存,并在《顾客财产登记表》中进行登记。

4.6 产品防护

4.6.1对于产品从接收、生产、放行、交付直到预期目的地的所有阶段,应防止产品损坏和错用。应针对顾客的要求和产品的符合性对其提供防护,应包括标识(包括运输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包括隔离)等。

产品所在场所负责人根据产品的特点,配置适宜的搬运工具规定合理的搬运方法,应考虑防止破坏包装;应按包装箱的标识进行搬运,保持搬运通道畅通;

4.6.3包装控制

生产部负责确定包装要求,生产员工按包装操作规程进行包装,在包装过程中应注意:保持产品清洁、整齐;包装后加上正确的标签或标识。

4.6.4 贮存控制

4.6.4.1 生产部编制《仓库管理制度》规范仓库的管理,按规定堆放,保证先进先出。所有贮存物品应建立台帐和收发卡,仓库定期盘点,保持账、卡、物一致;仓管员应经常查看库存物料,发现异常及时通知相关部门确认、处理。

4.6.4.2 各类原材料、成品都需要质检部检验合格方能入库,仓库管理员核对品名、规格、型号、数量等无误后,填写《入库凭单》办理入库手续,并及时登帐。仓库根据使用部门的《出库单》,办理物品的出库手续,核对品名、规格、型号、数量等无误,并及时销帐。

4.6.4.3 成品检验合格后入库并及时登帐,发货时填写《出库单》出库,将成品出库安排发货,由销售部负责发货。

6.4.4.4 仓库主管负责所有贮存区域的规划,负责配置适当的设备(抽风机,灭火器)以保持安全适宜的贮存环境。

4.6.4.5 贮存物品的堆放要求

a.物品分区、分类排放,标识清晰可见;不同批号要予以区分做到先入先出。

b.易损物品、危险物品,并给予醒目的标识;

c.堆放的高度或使用的容器,应符合产品特点,或本身标识的要求;

4.6.4.6 贮存物品的环境及安全要求

a.仓库房顶不漏雨,墙面不渗水做到防湿、防潮并保持通风。保持通道的畅通。

b.不使用电炉、大功率的白炽灯等过分发热的电器,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4.6.4.7 防护过程控制

各部门有责任对所属区域内摆放的物品采取防护和隔离措施,防止产品损坏和丢失,要做到:

a.物品放置在指定的存放区域;

b.按产品的特点做好防尘、防磕碰、防划伤等防护工作;

4.8 产品交付

4.8.1 产品交付时由成品仓库根据销售部发放的订单将成品包装出库并安排发货。

4.8.2 凡由公司负责运输的,销售部对提供运输服务的供方进行评价,并对其每次运输情况进行记录(顾客自提货除外),以跟踪监督。

4.9 销售部负责产品的售后服务

a) 负责组织,协调产品的售后服务。

b) 负责与顾客联络,妥善处理顾客反馈,负责保存相关服务记录。

c) 负责对顾客满意度的测量,确定顾客需求和潜在需求。

5 支持性文件

5.1操作规程

5.2环境管理制度

5.3库房管理制度

6 质量记录

6.1 生产计划

6.2 生产随工单

6.3 特殊工序确认记录

6.4 入库单

6.5 出库单

6.6 员工出入库记工卡

6.7 出入库记录

6.8 发货清单

6.9 顾客财产登记表

1目的

为了防止不同类型的产品发生混淆和实现必要的可追溯性。本程序规定了产品在接收、生产、交付和安装的各阶段以适当方式进行标识。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的产品在形成全过程的各阶段的标识。

3职责

3.1生产部是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生产全过程产品标识的控制。

3.2 仓库管理员负责入库产品标识的实施和保管。

3.3 各生产车间负责各道工序产品标识的维护。

3.4 生产部负责规定标识的方式和方法。

4 工作程序和要求

4.1 公司产品标识分为两种:

4.1.1第一种:用于成品的标识,将产品名称型号印刷在外包装上。

4.1.2第二种:用于采购产品的标签,标识为标识卡片,标识方式是挂在货架框上或产品上。

4.1.3 第三种: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标识,使用《生产随工单》进行标识。

4.2 标识应标明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及状态等。各部门及车间在使用产品标识时必须保持唯一性,标识和被标识物资一致,如发现有损坏遗失等情况,须报原标识部门进行处理。

4.3 产品的可追溯性要求

4.3.1 当文件资料规定有可追溯性的场合,由生产部确定标识的方式和方法,使每批产品或每件产品都有唯一性的特定表示以实现追溯的要强,本公司规定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是:

a 让步接收的场合;

b 紧急放行的场合;

c 例外放行的场合;

d 顾客特殊要求的场合;

e 法律、法规要求的场合。

4.4 生产车间根据需要追溯的具体要求确定追溯的程度。追溯程度可能是:具体操作者、生产过程、批次、原材料、检验人和时间等等。

4.5 产品检验和试验状态的分类

1)未检的(待检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