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回顾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研究报告

2020年回顾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研究报告

香港会计准则与国内的区别分析

香港会计准则与国内的区别分析 香港会计准则与国内的区别分析香港会计准则与国内的区别分析 香港会计准则与国内的区别分析 2007年12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联合签署 了《关于内地企业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HKFRS)等效的 联合声明》。这是继2006年5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 公会就内地企业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情况发 表联合声明后,两地会计准则接轨的又一项实质性进展。内地与香港 签订会计等效协议后,将会有利于今后与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开 展会计等效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中国注 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有利于贯彻“走出去”战略和中国资本市场的 健康发展,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作出 应有的贡献。 一 一一 一、 、、 、新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体现 新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体现新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体现 新会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体现 新准则体系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的精神,在框架结构上也与国际会 计准则类似,其与香港准则趋同变化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要素的计量 新会计准则按国际惯例将“公允价值”概念引入会计体系,公允价 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 属性的会计模式。(二)坏账准备 香港准则规定的坏账准备计提范围比内地广,不仅包括应收账 款、其他应收款,还包括应收债券等一切应收债权。而新会计准则在 应用指南中对坏账准备的规定是核算企业所有应收款项(包括应收票 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 等科目)的坏账准备。 (三)存货 内地准则原来规定发出存货计价可采取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 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香港准则不接受后 进先出法,其余方法则与内地准则相同。新的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原 先采用的存货准则中的“后进先出”法,从而实现了与香港准则的趋 同。 (四)固定资产 内地准则原来主要以资产历史成本或净值计价,同时内地准则 将折旧方法的变更认为是会计政策变更;而香港准则允许资产重估时 考虑现值,认为折旧方法调整规定变更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应选择未 来适用法,而不用进行追溯调整。此次新准则在固定资产取得时,如 果具有融资性质,要用现值入账;此外。如有弃置义务的,对其费用

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   【分类号】 402001199730 【标题】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若干问题的说明【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 【颁布日期】 19971229 【实施日期】 19971229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专利申请审批程序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第五十七号 【名称】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若干问题的说明【题注】现将《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若干问题的说明》予以公告。 【章名】说明 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设有单独的专利制度,施行香港《专利条例》和《注册外观设计条例》。为方便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申请人办理有关申请专利手续,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人和居民提交专利申请的问题 1 / 17

(一)提交国际申请 中国专利局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法人和居民根据《专利合作条约》提交国际申请的受理局。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人和居民也可以直接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提交国际申请。 (二)提交中国国家专利申请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人和居民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中国国家专利申请的,仍按照中国专利局1995年8月21日公告的《关于港澳地区专利申请若干问题的规定》办理。 二、关于国际申请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获得专利保护的问题 (一)申请人在提出的国际申请中指定中国并希望其申请在香港获得专利保护的,除应向中国专利局办理有关手续外,还应当按照香港《专利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标准专利的请求注册批予手续或短期专利的请求批予手续。 (二)要求获得中国发明专利的国际申请在进入中国国家阶段后,申请人为获得香港标准专利的保护,应当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标准专利的注册手续,即:自该申请由中国专利局以中文公布之日起六个月内,或者该申请已由国际局以中文公布的、自中国专利局国家申请号通知书发文日起六个月内,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记录请求手续;并自该申请由中国专利局授予专利权之日起六个月内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注册与批予请求手续。以上程序适用于公布日或国家申请号通知书发文日是在1997年6月27日或之后的申请。

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关于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比较

一、无罪推定 无罪推定,亦译无罪假定。当今国际社会和许多法制国家都视其为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的一项基本原则。 无罪推定是由著名的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在1764年的名著《论犯罪与刑罚》的《反对拷打》一节中率先提出的。“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以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罪犯。而且在没有肯定他违反了遵守它就要保证给予保护的条件以前,社会不能使被告人失去社会的保护。因此,只有强权才能给予法官这样的权力:当对某公民是否有罪还存在着疑问时,就惩罚他。在犯罪行为已得到证明或没有得到证明之间进行抉择,这已不是新的抉择了。如果犯罪行为已得到证明,可以根据这个罪判处法律规定的刑罚,那么拷打是无益的,因为犯人的招供是多余的。如果犯罪行为没有得到证明,那就不应折磨无罪的人,因为任何人,当他的罪行没有得到证明的时候,根据法律他应当被看作是无罪的人。”后人公认这段名言就是无罪推定。 对于这段名言的精神应当完整地理解。我认为贝卡利亚关于无罪推定的思想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对于受到司法当局怀疑犯了罪的人,甚至已经受到刑事指控的人,在法院尚未对其作出有罪判决以前,根据法律应当视其为无罪的人。这一论点指明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法律地位。因此,社会公众、司法机关不能将嫌疑人或被告人视为罪犯,更不能按罪犯加以对待。这一论点是无罪推定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以下几点是由其派生的。 其次,嫌疑人和被告人在法律上既然不是罪犯,又没有违反社会保护条件,在此情形下,国家和社会就不能使其丧失社会的保护。换言之,只要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的被疑为犯罪的行为没有违反社会保护的条件时,他(或她)仍然享有得到社会保护的权利,如劳动权、工作权、生活权,甚至受社会尊重的权利,等等。 第三,贝卡利亚反对司法官员在诉讼中为了取得被告人的认罪供述而实施拷打。他指出,在判处有罪以前,被告人尚不是罪犯,不应当对其施加暴力。因为,司法官员对被告人的拷打是强权统治在司法中的体现,应当加以反对。 第四,司法官员拷打被告人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他(或她)承认自己有罪的口供,从而依此加以定罪。既然,基于上述理由应当禁止拷打,那么应当以什么文明行为来取代拷打呢?贝卡利亚指出,应当提倡证明这种诉讼行为来取代拷打,法官应通过证明活动以认定被告人是否有罪这一事实。假如被告人的有罪事实已经得到证明,那么实施暴力以强迫被告人认罪,就是多余的了。 第五,贝卡利亚无罪推定思想中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在某人的行为还没有被证明为犯罪,或者,被证明犯罪还存在疑问时,法院不得判处有罪并处以刑罚,而应按无罪的人予以释放。 贝卡利亚提出无罪推定,旨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反对将未被定罪的人当作罪犯对待,反对封建司法的刑讯逼供等野蛮行为。实际上,贝卡利亚无罪推定思想的伟大之处,远远超越于此。推定被告人在法律上是无罪的人这一基本理念,涉及到的不仅是被告人的人身不受

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合同效力问题之比较

【法宝引证码】 CLI.A.13241 原文链接: https://www.doczj.com/doc/a011459664.html,/qikan/0e25b53ae6ebab9a3637724959564fe5bdfb.html 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合同效力问题之比较?期刊名称:《中外法学》 ?期刊年份:1995 ?作者:王小能 ?期号: 1 ?页码: 6 合同制度,是调整市场经济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而合同的效力问题,又是合同制度中尤为重要的。随着中国大陆推行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大陆与香港地区之间的贸易日趋增加,更随着1997年的接近,探讨两地在合同效力问题上的异同并尽可能寻求沟通的途径,这是推动两地经济发展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文拟从两地合同法的渊源人手,对合同的有效要件和无效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合同的有效要件 中国大陆几个单行的合同法和若干个合同条例都未具体规定合同的有效要件。《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了对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的条件。所谓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法通则》第54条)。据此定义可知,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故而应具备《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的如下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1] 在香港,根据普通法,合同的有效要件包括:1.合同的形式;2.合同对价;3.合同当事人的意向;4.合同当事人的订约能力;以及5.合同条件的明确性。 [2] 对这些要件,本文择如下几项进行分析: (一)合同当事人的能力 两地合同法都要求签订合同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大陆叫“民事行为能力”,香港称“订约能力)。 在中国大陆,法律上将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根据年龄和精神健康状况分为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

香港与中国内地相比还有优势吗

香港与中国内地相比还有优势吗? 梁海明05月04日11:09 分享到:202香港国际城市经济分类: 热点摘要: 跟中国内地相比,香港在经济、生活上已没多少优势了,但为什么国际上对香港的认同远远超过中国内地? 百度百家首发 相比中国内地,香港还有什么优势? 从经济上看,香港已经没有多少优势了。中国内地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香港是全球第三十六大经济体。即使是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2013年中国内地人均GDP已达6700美元左右,不止一个城市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10个城市超过2万美元,而香港的人均GDP也只有约3.9万美元,两地差距已经越来越缩小,相信很快就会有内地城市人均GDP 超越香港。 香港慢慢已无优势可言 从生活上看,按照中国内地民众对生活的追求,无论是较低层次的“车子、房子、妻子、孩子”,还是稍高层次的“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许多内地人民都拥有了。在生活方面,香港人也没有比中国内地民众好多少,甚至某些方面还远远不如。 通过两地经济、生活方面的比较,相信大多数中国内地民众都会得出“香港的优势已经不再了”的结论。 我对此也表示认同。但是,在这里,我要问几个问题挑战一下读者,为什么香港更能融入国际社会,但中国内地还很难融入国际社会?为什么来自中国内地游客在国际上名声不佳,香港游客却颇受欢迎?为什么香港企业经常收购西方企业,但中国企业却相当困难?为什么有100多个国家、地区愿意给香港人免签证待遇,但中国内地民众却没有? 如果读者觉得问题很难回答的话,我在这里就告诉你答案,中外的意识形态不同,确实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香港不仅是中国的香港,香港还是国际的香港;香港人不仅是香港人,香港人还是国际人。 这句话读起来是有些拗口,但话虽拗口,道理却不拗口。放眼全世界,香港在许多方面都是符合国际标准,并且是拥有国际价值观的国际大都市。 何谓“大都市”(Metropolis)?或许读者会想到很多标准,但许多人可能想不到最基本的一条标准,就是近期引起了颇大风波的“公共卫生”。其实,可以说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处于对人类、动物排泄物零容忍(Zero Tolerance)的心态下,先后制定多项公共卫生政策,才催生了“大都市”。 卫生霸权催生了大都会

香港和内地文化之比较

香港和内地文化之比较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特点与发展为例 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而文学则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文学发展与社会环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两地文化的一种集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从各自文化本身的特点及其现当代发展的路子谈起,香港与内地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可见一斑。香港文学——中国文学中独特且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展开论述的一个前提是,尽管香港与内地的历史文化存在诸多不同,但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没有游离于中国的香港文学可以独存。”现代香港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香港文学不可能脱离了中国文学而独立发展。其具体表现为: 1. 尽管鸦片战争后香港为英国侵占,但香港居民的构成中绝大多数仍然是 中国人,在各方面都跟祖国内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文学当然不例外; 2. 进入现代以后,香港的新文学同样是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学运 动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3. 长期以来在香港从事文学活动的文学工作者,经常往来于内地与香港 之间; 4. 文学书刊更是相互流通,两者之间的文学也就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和 区别; 5. 两地的文学发展所存在的土壤都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面向的是同一 段历史,同样的发展基石。 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内地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香港由于历史、政治和社会制度等种种原因,与祖国处于暂时隔离的状态,香港的文学由此也走上了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开始形成自己的特殊形态,与内地的社会主义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香港的文学仍然是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用中国的语言文字创作出来的,所反映的也仍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香港与内地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对比分析 一.1919-1949,香港文学拓荒期与内地文学产生发展成长期 1928年第一份由香港青年作者创办的文艺月刊《伴侣》的创刊和1929年香港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的成立,标志着香港文学的真正诞生。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实现了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由古代性质到现代性质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主要体现的仍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带有很明显的社会阶级色彩。中国内地现代文学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19年到1928年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学在20世纪中国社会大变动、民族大觉醒与奋争中与世界文化全面碰撞沟通,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开创中国形象的文学,广泛借鉴外国文学范式与手法,确定白话文的地位,探索关于人生关于现实关于社会的重大问题; 1928-1937是第二个十年,这一阶段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在左翼文艺运动的带领下,理论和创作思潮都带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同

中国大陆与香港地理教科书知识结构的比较及反思

中国大陆与香港地理教科书知识结构的比较及反思 ——人教版①与港版②的“工业区位因素”为例 彭培欣(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摘要]从知识结构的视角对中国大陆和香港地理教科书编写的《工业区位因素》知识点内容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人教版知识点的编写尚存知识结构不完整的问题,提出以原始问题的形式建构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通过完善知识结构,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科书知识结构四个层面差异原始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其重心从关注教学论转向关注课程论,其中,在教科书编写中落实课程理念。因此,对教科书的研究,一方面是关注教育理论在教科书中的应用,例如,在《教材设计导论》一书中,阐述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等在教材设计中的应用[1];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中有效性教学的需要,“教师们在教科书的应用方面有权力、能力和勇气去界定当事人即学生的需要及决定提供服务的内容及性质”[2]。作为国家的法定课程之一的地理课程,教科书内容的编写具有哪些特点?是否还存在编写不够完善的地方?本文以中国大陆人教版和香港版的“工业区位因素”为例,拟从知识结构的视角对两个文本进行解读,由此展开对中国大陆与香港教科书比较的思考。 一、知识结构视角下的解读 作为学科内容的教科书,实际上是人们将“知识”用恰当的方式人为地组织起来呈现给学生的,人为组织的东西必定依赖某种结构,而结构的识别是给“知识”分类。知识的完整性确定了四个层面的知识[3]: 事实性知识——关于“是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例如,“南京大屠杀”“电子的发现”等; 概念性知识——关于概念和原理的知识,如,函数的定义、万有引力定律等; 方法性知识——关于程序和方法的知识,如,解题步骤、比较的方法等; 价值性知识——关于功能和意义的知识,如,工业革命的意义,电子发现的意义等。 四个层面的知识是从一个知识点的完整性对知识做出的分类,因此,知识的完整性,也可称完整的知识结构。[4]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结构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同理,组成知识结构的四个层面的知识是一个有机体,“没有概念、方法和价值的支撑,事实就不存在了,现象不是事实;同样,没有事实、方法和价值,概念只是一种臆断的符号,没有任何意义”[5]。因此,学生除了掌握事实、概念和原理,还要弄清楚方法性 ①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发行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简称人教版) ②2003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会考—活学地理(简称港版)

香港和内地制度比较

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住房制度比较 一、香港住房体系的发展历程 香港公屋的发展及政府的介入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其住房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除“房荒”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批难民的涌入使得香港“房荒”可以说是困扰香港当时社会经济的首要问题,这迫使香港政府开始介入住房市场。1953年,政府推出的公共房屋计划主要是为救助和安置木屋区遭受火灾的灾民和最贫困阶层的住房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些临时性房屋或公共屋村(即廉租屋)。兴建临时性安置所、中转房屋和公共屋村为无家可归者和低收入者提供了基本的住房保障。 第二阶段:住房条件改善阶段。随着战后香港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增强,1972年,港府推出了“十年建屋计划”,这是政府积极从供给方面入手,全面改善港人住房品质的重大举措。这些由政府出资、承建商建造,并以优惠价格出租给符合扶持对象居民的公屋,对初步改善香港居住条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三阶段:推进“居者有其屋”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香港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购房需求的高涨,1976年,港府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旨在帮助那些无支付能力在市场上购买私营楼宇,又不符合政府公屋扶持对象的中等和中等偏下收入居民购房置业。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居屋计划”的选址、设计、开发和出售,居屋通常以成本价(低于市价的1/3或1/2)出售给中等偏下收入者。 经过政府多年的努力,香港已告别了昔日的房荒,但政府仍是住房租赁市场上的主导者,从增量上分析,政府兴建的出租公屋占每年竣工住宅的35—50%左右;但从存量上分析,政府供给的出租房和补贴出售的住房所占比重略低于私营部门;就人口的分布来看,居住在公房和私房的人口各占一半,从而形成了公营与私营并存、相互补充,租与售平分秋色的市场格局。 二、香港公屋的具体操作方法 1、公屋的财政支持 在公屋建设初期,香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当时石硖尾寮屋区一场大火后大量灾民的安身立命问题,因而采取优先资助徙置大厦用来安置灾民和寮屋清拆居民的政策,对低收入人士的资助有限。由于徙置大厦所获得的租金收入很少,所以早期的公屋建设一直由香港政府赤字运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