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设计:《气候》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设计:《气候》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设计:《气候》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设计:《气候》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㈠》教学设计

瑞金市第一中学【教学构思】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掌握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根据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气候知识与绘图能力的要求及高三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基本了解气候类型有关知识的学情状况,本节设计以学生填绘《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模式图》及《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为主线,并配以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初、高中有关教学内容,自主建构气候类型判定的主干知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

1.影响气候因素。从分布上理解成因,从成因上分析气候特征,从特征上领会判定方法。

2.气候类型的判定。这是气候专题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是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影响因

素等教学内容的综合。

教学难点:

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学生语言叙述能力尚可,绘图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获取信息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及与人合作学习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填绘相关图表,分析气候特点及成因,明确气候类型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正反两方面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讲授等。

2.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图表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等。

3.学法指导:

⑴.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利用资料绘制、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及比

较世界主要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⑵.图表法和综合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表,填绘、展

示并讲解有关地图,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地理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人为因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⑶.讨论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具有可比性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实际气候分布图与

模式图的差异之处的表现及原因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媒体】

1.课前制作《气候专题㈠》课件,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清晰、直观的图象,加大课堂密

度。

2.课前编印《气候专题㈠》学案,以配合课堂学生绘图、讨论等活动。

3.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仪,以展示学生课堂填绘地图作品。

4.课前划分不同规模的合作学习小组,指定负责人。①同桌为一小组,共有27~30组。②

10~12人为一组,共有5组。③全班为一大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风向的判断方法; 风力的判读; 风的影响。 能力目标: 灵活运用风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风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让学生体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色,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节知识学生都基本学习过,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链,本节课重点在于知识的整合,系统归纳,提高学生的读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型: 专题复习课 【真题展示】 此类题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卷中经常出现,属于高频高点,所以把这个点单独摘出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训练,从而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风向的判读 (一)、通过等压线图、火山灰厚度等值线图或大气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一】 (2013全国卷)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 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4,完成9~11题。 9. 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 偏东风 B. 偏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答案】B (二)、通过风向符号图、指向标、风玫瑰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二】 1005.0 L 1000.0 图4 N ·甲 997.5 100 0 200km 1000.0 等压线/hPa

(三)、通过当地的气候类型或所处的风带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三】 (2013四川)读图2,回答3~4题。 3.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 【答案】3.B (四)、通过沙丘、旗形树冠等地理景观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四】 (02春季文综卷)读右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回答7小题。 7.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答案】7.B 二、风力的判读 【高考真题五】 (2013高考新课标二卷)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2)分析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答案】(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0~200米 200~500米 500~1000米 1000~2000米 海洋 河流 例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北半球的夏季(7月)向北移,北半球的冬季(1月)向南移。 二、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和气旋、反气旋系统。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天气是晴朗的,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低压中心因气流上升而多阴雨天气,如台风天气。高压中心气流下沉而天气晴好,如寒潮、伏旱天气。锋面存在于低 压槽内,主要是因为低压槽附近有冷暖气流交汇,高压脊控制为晴朗天气。 在中高纬度地区的近地面,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之为锋面气旋。锋面一般沿槽线向两侧延伸,一侧为冷锋,另一侧为暖锋。不管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西侧都是冷锋、东侧都是暖锋。 四、气候(气温、降水、气压、风)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 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带。在调节全球热量、水汽的的不平衡时又使气 候复杂化。 下垫面

①.海陆差异的影响: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b.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且年内分配不均;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且年内分配均匀。 c.洋流的影响 ②.地形的影响 海拔高度的影响 阴阳坡的影响:阴坡蒸发少,湿润;阳坡蒸发多,干旱。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人类活动: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另外:人类植树造林、修水库也可调节局部气候。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地理高考复习 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命题趋向】 本专题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关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及地球仪上的经纬网与地理坐标;另一部分是有关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对于第一部分高考将会着重考查经纬线、地理坐标等实际应用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考查地图知识的运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实际应用。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1)借助常见的图例、注记,利用地图上的方向判定规则、比例尺、等值线判读技能等,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3)运用地图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及探寻地理事物间的联系。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少量涉及地图上面积的估算、地形特征的描述。 2.从考核形式上看,有的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有的设置试题情景,情景上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 3.从考查能力上看,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命题趋向:1.常规地图上方向、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卷的亲和力,营造轻松、熟悉的考试氛围。2.地图上面积估算、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结合的试题可能增加。 【回归教材】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4万公里;平均半径6371公里。 测试要点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自转轴,其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3、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称为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学案: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五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5.2 区域可持续发展 【思维导图】 考点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考例导悟】 例右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 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 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 以上流域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 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 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 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 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 【主干精讲】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问题判断 (1) 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2)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

土地荒漠化。 2.原因分析 (1) 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3.防治措施 (1) 组织管理措施: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 (2) 工程措施:因地制宜。 (3) 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迁移应用】 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 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 应的地区可能是 A.发源区B.流通区 C.形成区D.外围区 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 可能导致 A.森林、草场萎缩B.地下径流增加 C.沙漠面积扩大D.湖水盐度下降 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为冲积性黄土母质在海浸母质上沉淀而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当地发展了“上农下渔”农业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图Ⅰ示意该三角洲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和底层土壤盐碱状况,图Ⅱ示意“上农下渔”的农业模式。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该三角洲盐碱地的分布特征,正确的是 A.表层土壤含盐量低于底层含盐量B.灌木林含盐量高于乔木林含盐量 C.三角洲滩涂裸地底层含盐量最高D.乔木林表层和底层含盐量差最大 4.台田的盐碱程度一般比普通农田低,其原因可能是 A.台田气温低,蒸发弱B.台田降水量大,利于排盐 C.台田地下水埋藏较深D.台田土壤板结,盐分不易上升 5.限制该三角洲“上农下渔”模式大面积推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B.地形C.水源D.热量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 业》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三地理《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地球运动专题

天津市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地球运动专题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示意图 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 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034′夹 角 (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 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 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 看呈顺时针 周期(1)恒星日,自转3600,23时56分4秒, 是真正周期 (2)太阳日,自转360059′,24小时, 是日常所用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是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 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 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 (7月初)时速度慢 (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10 (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需要注意的问题:太阳日的理解和飞行中感觉一天长短问题: 当物体和地球没有相对运动时,随着地球从日出(或太阳日某个时间)到再次日出的时间为24小时,为一天。 但飞机、车、船运动时,感觉一天长短不同,可以比24小时长或短,如果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不一定正东,可以是向东、东南或东北),,感觉一天时间短于24小时,短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但不是飞行时间,如果逆地球自转方向(正西、西南或西北),感觉一天长于24小时,长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 例题1:一艘轮船从圣弗朗西斯科返回上海,船员们在甲板上观测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是 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 C.比一个恒星日稍短些 D.比一个太阳日稍长些 答案:D 点拨:如果没有相对运动,地球上观察连续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应为一个太阳日,如果物体顺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小于24小时,如果物体逆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大于24小时。 例题2: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一、等值线专题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选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 因此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 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 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例: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 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例: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或线路与等高线交点少),地形坡度较小。 ⑺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 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⑻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 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⑼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⑽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①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②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④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⑾地形特征的描述: ①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②地势及起伏状况; ③主要地形区分布;④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⑿地形类型判读: 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 地球教案

地球

(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1.太阳系示意图 (1)八大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3)哈雷彗星的周期为76年。 (4)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八大行星公转特点的相似性。 ①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②近圆性?各行星公转轨道形状近似圆形。 ③共面性?各行星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5)地球具有特殊性——存在生命。

①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太阳光照。 ②自身条件:适宜的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运动周期。 2.中国太阳年辐射量空间分布图 3.地球光照图 (1)图示此时北半球节气是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纬线)。 (2)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3)图中此时A、B、C三点的地方时分别是18时、16时、12时。 (4)A、B、C三点中此时昼最长的是A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A点。

1.时间变化规律:因地球的自转,地方时总是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夏至:从赤道向北移动到23°26′N 夏至―→秋分:从23°26′N向南移动到赤道 秋分―→冬至:从赤道向南移动到23°26′S 冬至―→来年春分:从23°26′S向北移动到赤道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空间变化——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此半球昼长夜短,越向此半球的高纬度,白昼越长,黑夜越短;该半球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直射点向较高纬度移动时,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2)季节变化——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之后昼逐渐变短,冬至日昼最短,之后昼逐渐变长。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就某一日而言,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就某一地而言,太阳直射点逐渐靠近时,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则减小。

高三地理:交通专题复习教学案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 / 高三地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地理:交通专题复习教学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三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⑴荷兰港口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上海、纽约、天津等)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适中,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以鹿特丹为依托。 例:分析纽约港成为世界大港的原因:①哈得孙河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风的深水海港并且保证了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②哈得孙河口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纽约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纽约港的经济腹地是美国最发达的东北部工业区,有多条铁路通往美国各地;④纽约港以纽约市为依托,纽约市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良好的

促进作用。 ⑵上海港的区位因素不利方面: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 ⑶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③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战略意义: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⑷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意义: 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促进物资交流; ②加快资源开发,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⑸航空港的建设: 自然因素:①气候-(区位要求)-低云雾、风速小、暴雨少,通风干燥;②地形-(区位要求)-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排水流畅;③地质-(区位要求)-地质结构稳定,避开断层及灾害多发区; 人文因素:④城市规划-(区位要求)-考虑长远规划,与城区保持适当距离;⑤交通联系-(区位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与市区联系方便;⑥环境影响-(区位要求)-尽量

有关高三地理教学设计

有关高三地理教学设计 把你的手举过你的头顶,你会发现你的手总比你的头要高,说明做事情总比想事情重要,实实在在的去做些什么吧!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你我不是一直都相信吗?!呵呵,所以你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了,就不要怕了,老天是不会负有心人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三地理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高三地理教学设计一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 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 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 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 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 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 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 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 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 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江如奔马,舟若飞箭。请大家思考:三峡的 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 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设计:《气候》专题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㈠》教学设计 瑞金市第一中学【教学构思】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掌握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根据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气候知识与绘图能力的要求及高三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基本了解气候类型有关知识的学情状况,本节设计以学生填绘《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模式图》及《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为主线,并配以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初、高中有关教学内容,自主建构气候类型判定的主干知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 1.影响气候因素。从分布上理解成因,从成因上分析气候特征,从特征上领会判定方法。 2.气候类型的判定。这是气候专题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是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影响因 素等教学内容的综合。 教学难点: 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学生语言叙述能力尚可,绘图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获取信息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及与人合作学习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填绘相关图表,分析气候特点及成因,明确气候类型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正反两方面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讲授等。 2.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图表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等。 3.学法指导: ⑴.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利用资料绘制、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及比 较世界主要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⑵.图表法和综合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表,填绘、展 示并讲解有关地图,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地理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人为因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一》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㈠》教学设计 潘建桃 【教学构思】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掌握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根据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气候知识与绘图能力的要求及高三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基本了解气候类型有关知识的学情状况,本节设计以学生填绘《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模式图》及《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为主线,并配以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初、高中有关教学内容,自主建构气候类型判定的主干知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 1.影响气候因素。从分布上理解成因,从成因上分析气候特征,从特征上领会判定方法。 2.气候类型的判定。这是气候专题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是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的综合。 教学难点: 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学生语言叙述能力尚可,绘图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获取信息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及与人合作学习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填绘相关图表,分析气候特点及成因,明确气候类型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正反两方面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讲授等。 2.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图表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等。 3.学法指导: ⑴.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利用资料绘制、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及比较世界主要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⑵.图表法和综合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表,填绘、展示并讲解有关地图,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地理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人为因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⑶.讨论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具有可比性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实际气候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之处的表现及原因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媒体】 1.课前制作《气候专题㈠》课件,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清晰、直观的图象,加大课堂密度。 2.课前编印《气候专题㈠》学案,以配合课堂学生绘图、讨论等活动。 3.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仪,以展示学生课堂填绘地图作品。 4.课前划分不同规模的合作学习小组,指定负责人。①同桌为一小组,共有27~30组。②10~12人为一组,共有5组。③全班为一大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高三地理《等值线专题》复习教案

2010年高考地理小专题答题要点 等值线专题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2.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 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

高三地理等值线专题复习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2010年高考地理小专题答题要点 等值线专题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0.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2.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 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

[备战高考]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一地图知识及各类地理图像的判读与应用 【基础要点归纳】 地图:把全球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符号、颜色表示出来的图。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比例尺;昌毙鎏(图上距离的单位是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一般是千米,换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表示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即在地图上画一直线,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 大小与内容详略的关系:比例尺大小是值的大小。在地图上所画的地区范围愈小,要表示内容愈详细,选用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比例尺愈小。 2.方向 点都是位于正东或正西(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一般以弧度较短的一段劣弧为准)。 3.图例和注记 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4.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1)地面高度计算方法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计算地面高度必须用垂直距离,相对高度随比较对象而变化,因此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也叫绝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地面坡向的识别:示坡线、等高线间垂直于两条等高线的最短线段的方向,即斜坡方向(指向低处)如图所示: 等高线上高度注记的字首朝地势升高的一方,河流常发源于山谷处并向低处流。 (3)等深线:标注的高度表示海底的深浅,疏密的状况表示海底坡度的大小。 (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图的基础上,用颜色的深浅来表示海拔的高低,在分层设色图上附有高度表可以查看。 (5)地形剖面图 剖面线的绘制是地图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下面用图介绍绘制的一般过程。请按图上标注的序号阅读。 一般等高线地形图只能表示一定区域内的地面状况,包括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和地形类型等。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的垂直变化。根据等高线图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大堤、建设铁路、公路时,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据,用处很大。 【要点深化与能力提升】 1.三种常见等值线图的判读要领

(完整word版)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一》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复习《气候专题㈠》教学设计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王巍【教学构思】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掌握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根据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气候知识与绘图能力的要求及高三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基本了解气候类型有关知识的学情状况,本节设计以学生填绘《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模式图》及《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为主线,并配以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初、高中有关教学内容,自主建构气候类型判定的主干知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 1.影响气候因素。从分布上理解成因,从成因上分析气候特征,从特征上领会判定方法。 2.气候类型的判定。这是气候专题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是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的综合。 教学难点: 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学生语言叙述能力尚可,绘图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获取信息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及与人合作学习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填绘相关图表,分析气候特点及成因,明确气候类型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正反两方面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讲授等。 2.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图表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等。 3.学法指导: ⑴.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利用资料绘制、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及比较世界主要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⑵.图表法和综合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表,填绘、展示并讲解有关地图,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地理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人为因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⑶.讨论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具有可比性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实际气候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之处的表现及原因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媒体】 1.课前制作《气候专题㈠》课件,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清晰、直观的图象,加大课堂密度。 2.课前编印《气候专题㈠》学案,以配合课堂学生绘图、讨论等活动。 3.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仪,以展示学生课堂填绘地图作品。 4.课前划分不同规模的合作学习小组,指定负责人。①同桌为一小组,共有27~30组。②10~12人为一组,共有5组。 ③全班为一大组。 【课时安排】1课时。

高三地理三角洲专题教学设计

《高三三角洲小专题》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考查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考情分析:(2019?全国卷Ⅰ?T7~9),(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2019?安徽文综) (2019天津卷),(2019全国卷Ⅰ,文综,36) 教学内容分析: “地表形态的塑造“在近三年的高考题中属于考察较多的内容,从2019年的贝壳堤、2019年的河流阶地来看也属于考察的重点,同时考察也比较侧重实际存在的地貌演化过程。因此本节课的内容选取三角洲为教学背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能够描述地貌演化的空间动态过程并归纳其规律,并依据其规律预测地貌演化的发展、变化。并结合三角洲地貌中的微地貌案例,从具体的地理现象出发,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三角洲地貌演化形成过程中的分析,在不同空间尺度下,逐步深入地貌演化过程的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教学方法: 本节课用“考题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设计三角洲的学习情境,正向和逆向思维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特征和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 1、三角洲形成的影响因素 2、三角洲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角洲形成的影响因素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 设计意 图 导入基本概念: 地貌学中对三角洲的一般定义是: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 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 原。 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 洋方向呈放射状 用地形来讲,三角洲是流水堆积而成的,形态较为平坦,为平原地形。 从成因来看,它为流水地貌。 理解定 义 提取信 息 构建思 维导图 以学生 认知规 律为路 径,以学 生能力 培养为 重点,培 养学生 的文字 信息提 取能力 和建构 能力 回顾高考例11、回顾2019年高考题,分析进行图表转换,河口的动力条件。 例1、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 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 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 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 4,完成(1)-(2)题。 (1)、1975~2019年,该 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 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从黄河 三角洲 监测点 的水深 变化图 表,推测 河口动 力条件 变化,并 读懂图 表,分析 “合 水” 即河水 和海水 之间的 关系,时 空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