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过秦论》、《伶官传序》语文

2019《过秦论》、《伶官传序》语文

2019《过秦论》、《伶官传序》语文
2019《过秦论》、《伶官传序》语文

《过秦论》、《伶官传序》

一、本周教学课时数:4课时

二、本周教学进度:《过秦论》、《伶官传序》

三、本周教学知识要点及能力要求:

1.学习《过秦论》,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理解《过秦论》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认识并掌握《过秦论》中“厚、通、制、兵、余、亡、北、金、信、利、家、势”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4.学习《伶官传序》,了解并掌握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5.认识并掌握《伶官传序》中“盛、告、困、微”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四、学法指导:

(一)《过秦论》

1.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时称贾生。所著政论以《过秦论》(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为代表作。其文锋芒毕露,切中时弊,文笔雄放恣肆,挥洒自如,气势磅礴、论辩

有力,而且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

2.解题: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课文选文)论始皇之过,中篇揭胡亥之失,下篇析子婴之亡。作者借前朝之事,言兴亡之理,希望西汉统治者以秦为鉴,从中吸取教训,居安思危,革除弊政,励精图治,以巩固其统治地位。“过秦”,意为指出秦的过失。“过”,动词,批评过失的意思。

3.结构:

第1段:从秦国强盛的开始说起。地利加上人谋,奠定强盛的基础。这一段起得峥嵘有气势,开下文波澜起伏之源。

第2段:概念六国削弱,秦势日强的过程,文笔酣畅之至。

第3段:先写始皇统一,气焰赫赫,不可一世;“于是”以下痛斥其踌躇满志、多行不义之实,“过秦”之论自此始。

第4段:形势急转,秦朝败亡。极写陈涉之平庸,所以见亡秦之轻易。

第5段:根据以上的史实,得出结论——秦之所以灭亡,在于本身过失。不仅紧扣题目,且有一种“愈收尾,愈锐厉”的势头。

(二)《伶官传序》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

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为官直言敢谏,曾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运动。欧阳修在散文诗词创作、文艺批评、史传编写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尤其以散文成就为最高,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2.解题:

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相对而言的。五代,指唐王朝灭亡以后,在中国北方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十分短暂的政权。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茺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史实。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3.结构:

第1段:先提出盛衰由于人事这个论点,紧接着举出将要评论的唐庄宗的事例。

第2段:较详地叙述唐庄宗之事——晋王遗命和唐庄宗

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

第3段:评论唐庄宗连续的胜利,用“意气之盛”回应开头的“盛”字,又评论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开头的“衰”字。然后引古语“满招损,谦得益”,进一步阐明盛衰由于人事的道理。

第4段:在上文基础上推进一层,指出“祸患者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固不限于伶人。议论重点放在文末,使文章产生一种“愈收敛,愈警醒”的效果。

五、重点练习解题指导: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人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下列四句中“于”的用法与“余威震于殊俗”中的“于”相同的是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齐人勿附于秦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肃追于宇下

[解题指导]

“于”是个灵活的虚词。在A项中,用陈涉与九国之师比,“于”表比较。B项中,“于”引出动作“附”的对象。C

项中,“于”引出动作“求”的对象,与B相同。D项中“于”放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而题干例句中的“于”正是放在动词“震”后表处所

(殊俗指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里指很远的地方,用来形余威之大)。故答案为D。

2.下列四句中的“而”,表因果的一句是

A、而倔起阡陌之中

B、转而攻秦

C、赢粮而景从

D、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解题指导]

A项中的“而”连接“蹑足行伍之间”和“倔起阡陌之中”,显然构不成因果关系,“而”在此表并列。B项中“而”连接“转”和“攻秦”两个行为,也不是因果关系,“而”在此可以有两种理解,都说得通:一种是一般的顺承,表现两个行为相续之快;一种是轻微的转折,联系大一些的语境,表现陈涉的不可思议。C项中的“而”表顺承,“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答案是D,“而”连接原因(山东豪杰并起)和结果(亡秦族)。

3.下列对陈涉的论述,看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陈涉是“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显然对陈涉抱着偏见,是应该批判的。

B、作者认为陈涉四个方面都不如九国,这说明作者是鄙

视农民起义领袖,这正是作者的阶级局限。

C、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贬低陈涉,他的意图却是要说明陈涉与六国贵族比较,虽地位卑微却起了扭转乾坤的作用。这说明作者对陈涉作了客观肯定的评价。

D、表面上看,作者用对比手法贬低陈涉,处处不如六国贵族,但他的意图恰恰说明正是陈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性。

[解题指导]

此题考查对作品的理解与评价。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离不开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过秦论》主旨是言秦之过。陈涉在文中的作用是反对秦朝的暴政,让人们看到,暴秦的下场是各方面都不可能与之匹敌的一个陈涉就将其推翻了。所以,对陈涉及作者的评价不可过度地拔高或贬低。此题的答案为C。AB两项歪曲了作者的意图,D项拔高了陈涉的作用。

六、本周教学内容同步自测题:

A、基本题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孝公既没

2.合从缔交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4.赢粮而景从

5.百有余年矣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意义:

1.九国之师

2.流血漂橹

3.赢粮而景从

4.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5.山东豪俊遂并起

6.天下云集响应

(三)辩别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1.因①蒙故业,因遗策②因利乘便,宰害天下③因河为池

2.乘①因利乘便②致万乘之势

3.一①相与为一②一夫作难

4.弱①会盟而谋弱秦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5.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宽厚而爱人

6.至①及至始皇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7.亡①追亡逐北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8.重①尊贤重士②有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9.策①蒙故业,因遗策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10.北①追亡逐北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1.致①以致天下之士②致万乘之势

12.延①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13.遗①蒙故业,因遗策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14.其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③何其衰也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译文

●《论语》十则 将下列古文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并加以解读。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译: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君子团结但是不勾结,小人勾结但是不团结。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货殖列传序》之难句讨论 1、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译: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 2、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 译: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荣耀。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 3、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译: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4、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译: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 5、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译: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 6、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译:因此,此处物贱就找贵的地方去卖,此处物贵就找贱的地方去买。 7、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译: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 8、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译: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 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复习资料(绪论与题解) 1.西方文学的源头一般被追溯到,中国文学的源头则是。 2.先秦文学的“主流”是。. 3.先秦散文包含。 4.记载了大量古代神话的典籍有 5.远古神话有两大类型,一种是,一种是。 6.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是三位一体的。 7.铭刻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叫。 8.儒家经典“六艺”:。 9.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按音乐的不同分为。10.现存的《诗经》主要为句式。 11.《诗经小雅》第一篇是 12.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他开创了这种新诗体。

高中语文必修三 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 重难点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重难点汇总 必修3 《寡人之于国》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四)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绝对全~过秦论文言文现象整理~!!

《过秦论》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 2、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败“从”通“纵”,合纵。 3、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喝问。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 6、嬴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一词多义 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③以为固(坚固的屏障,固守的据点)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之地,坚固的屏障) 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靠、就着,介词) 北 ①追亡逐北(动作名,溃败的军队)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作状,在北面)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引进,迎击) ②延及孝文王(延续) 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以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词,来) ②尝以十倍之地(介词,凭借) ③以弱天下之民(连词,来、用来)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 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行军用兵之道(军队) ②收天下之兵(兵器)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 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失去) ②追亡逐北(动作名,逃跑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使……灭亡)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使……灭亡) 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举 ①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②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利 ①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三、古今异义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然后”:这样以后。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河”:黄河。 ④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⑤流血漂橹。“橹”:盾牌 ⑥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作为。 ⑦迁徙之徒也。“迁徙”:征发。 ⑧赢粮而景从。“赢”:担负、背负。 四、词类活用 ㈠使动 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2、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3、约从离衡(使……离散) 4、流血漂橹(使……漂) 5、分裂河山(使……分裂) 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8、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 9、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11、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㈡形作名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形)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坚固的屏障) 4、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㈢形作动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减弱) ㈣名作动 1、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创作编号: 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

大学语文精讲—使动用法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 文言语法(一) 词类活用 2020考纲是怎么要求的—— 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词类活用现象。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大学语文(公共课)考试要求》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有三个前提: ①都活用为动词; ②都带有宾语(个别可能有省略); ③都可以翻译成:“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叫……(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后面的宾语省略)(《荀子·天论》) “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饮”破读为yìn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 “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 练习: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动用法,使……来 2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晏列传》)——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桓公信守,守信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垓下之围》)——亡:动词的使动,使…灭亡 4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张中丞传后叙》)——降:动词的使动,使…投降 5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致:动词的使动,使…达到,实现 6水则(能够)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先秦诸子语录》)——覆:使……倾覆 7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生:使……产生 8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惊:使……受到惊吓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秦”即“使秦国弱”。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 练习: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2富国强兵(《管晏列传》)——使……富;使……强 3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先秦诸子语录》)——静:使……安静 4强公室,杜私门(《谏逐客书》)——强:使……强大 5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广:使动用法,使……扩大 6王(四声,名作动)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明:使……明显、显著7于是梁王虚上位(《冯谖客孟尝君》)——虚:使动用法,使……空着 8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正,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雅正(和谐)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3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必修三理解性默写(答案版) 一、《蜀道难》理解性默写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尔来四万八千岁_,不与秦塞通人烟_”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_西当太白有鸟道__,_可以横绝峨眉巅__”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2、在《蜀道难》中,李白用“_地崩山摧壮士死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两句概括了五丁开山而殒命,终于打通艰险蜀道的故事。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猿猱欲度愁攀援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但见悲鸟号古木_,_雄飞雌从绕林间_。_ 又闻子规啼月夜__,_愁空山__。”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再一次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情状。 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__连峰去天不盈尺_,_枯松倒挂倚绝壁_。”托出山势的高险,古松倚靠的奇绝之景。然后由静而动,“__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 砯崖转石万壑雷__。”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通“非”)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___所守或匪亲_,_化为狼与豺__。”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9、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以手抚膺坐长叹__。”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10、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11、李白《蜀道难》中“__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 砯崖转石万壑雷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12、《蜀道难》中写蜀地朝夕战乱纷争,社会环境险恶的句子:“__朝避猛虎__,_夕避长蛇,磨牙吮血_,杀人如麻_。” 二、《登高》: 1、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风急天高猿啸哀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 2、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无边落木萧萧下__,_不尽长江滚滚来_。” 3、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万里悲秋常作客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 4、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__。” (二)《秋兴八首》(其一) 1、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_玉露凋伤枫树林__,_巫山巫峡气萧森__。” 2、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__丛菊两开他日泪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3、诗中暗示安史之乱发生后社会动荡的写景之句:“__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__。”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 3. 6. 3.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本来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固执、顽固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变得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使…变快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一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2019资料整合】大学语文(全国)

知识点名称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 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 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 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的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散文常采用“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并以多种多样的比喻来 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孟子》共七篇(各分上下),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 共同编著的。 词语解释 ①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武器;走:跑,这里指逃跑。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仅,只;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岁:归罪于年成不好;斯:这样。 ⑤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须发花白的人,颁,通“斑”; 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制止; 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从事,认真办好。 ⑧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凶:灾凶,此指饥荒。 ⑨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⑩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 ⑾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秋水★作者庄子,战国时人,老子后道家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庄子》共33篇。 谏逐客书★★作者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秦代著名政治家。青年时代受学于荀子。现存李斯著作主要有《谏逐客书》《论统一书》《行督责书》和《自罪书》等,均见于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李斯列传》。 过秦论★作者贾谊,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后人称其为贾长沙、贾太傅。贾谊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文五十八篇,赋七篇。其文见于现存的《新书》,亦名《贾子》。 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人。唐宋八大 家之一。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 “事信”“言文”。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 (与宋祁合撰)。本文是一篇史论。 主旨 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 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长积 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体论断。 重点句解 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要求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要求注重小节,不 可偏爱;“满招损,谦受益”要求以谦戒满。论述“盛衰之理,虽 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时用作论据的历史人物是后唐庄宗。 词语解释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忧患勤劳。逸豫:逍遥游 乐,不能居安思危。②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推究 本源,名词作动词用。自:由于。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 之首。方:当……时。系:捆绑。④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庙。告:祷告。⑤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函:木匣,这里意 为用木匣装盛,名词作动词用。⑥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细微小 事。⑦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尽。⑧方其系燕父子 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以组:用绳索。组:丝带,这里指绳索。⑨

高中语文必修3必修4期末考试试题(包括答案)

高一语文 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楔(xiē)子??亢(kàng)旱阡(xiān)陌苌(cháng)弘化碧 B C D 2 A C 4 A B 刻画得入木三分。 C.老胡虽然年过花甲,但还是少不更事,书呆子气十足。 D.教室里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对我国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史学,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作为文学,它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

B.“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个着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C.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戏剧有历史剧、喜剧和悲剧,其中悲剧有《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等作品。 D.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有《王昭君》等着名剧本。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见(被)欺????????????????宁许以负(担负,使动用法)秦曲 B C D 7. A. C. 缺。 ??? ???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练习

《过秦论》文言知识积累 一、请找出下面句子的通假字 1、孝公既没 2、约从离衡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4、倔起阡陌之中 5、赢粮而景从 6、百有余年矣 7、威振四海 二、请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之外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三、一词多义 1、因 ①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 ③因河为池:2、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追亡逐北: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3、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 4、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②致万乘之势: 5、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③商君佐之: ④聚之咸阳: 6、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②及至秦始皇: 7、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宽厚而爱人: 8、而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③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④皆智明而忠信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⑤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②尊贤而重士③因利趁便5.动词作名词 ①追亡逐北 6.使动用法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会盟而谋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 ③约从离衡 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⑦以愚黔首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略)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谪戍之众 ④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阳。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崤函之固,自若也5.定语后置 ①伏尸百万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 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

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 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 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 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 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 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 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 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 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 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 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 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 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 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

04729大学语文2018年版笔记

大学语文2018年版笔记 第一篇《寡人之于国也》 1、抑扬兼施:(1)第一个层次:抑: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扬:指出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和根本措施(2)第二个层次:抑:用杀人怪兵器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推卸责任,扬:告诉他应该持有的态度 2、实行王道的措施:(1)初步措施:不违农时(农业)、数罟不入池(渔业)、斧斤以时入山林(林业)(2)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 3、修辞手法:A、比喻,(1)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2)用拿到杀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讽刺梁惠王不顾百姓死活,把“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非常形象、生动,具体深刻 B、排比:(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也…材木不可胜用也”(2)“五亩之宅….无饥也”; 4、演绎论证方法: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养生丧死无憾”,而梁惠王“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因此认为梁惠王没有实行王道,是运用了演绎的论证方法 第二篇《秋水》 1、庄子的介绍: (1)庄子,战国人 (2)庄子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批判黑暗现实,蔑视富贵 (3)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词藻瑰丽,多采用寓言形式 2、人的认识要受到时间、空间,受教条件的限制。 3、以寓言的方式说理,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 4、中心主旨: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即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现实意义:其实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持续开阔视野,不断进步 5、景物描写的作用:(1)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写河水的景(2)顺流而东行...不见水端写海水的景,用河景和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渲染了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6、修辞手法:(1)反诘句(有问无答):吾在天地...又奚以自多?(2)比喻句(3)排比句;营造气势 7、又奚以自多:奚以是何以,怎么的意思

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资料(成语篇) 一、课内成语积累 1.既来之,则安之:原意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今义指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定下来。 2.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组织分裂瓦解。 3.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4.五十步笑百步: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错误或缺点,只是程度轻一些,却在讥笑别人。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 5.弃甲曳兵:常用来形容败逃的狼狈样子。 6.不可估量:无法估计。 7.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学习不深入钻研。 8.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9.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10.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11.非同寻常:不同平常。 12.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13.义愤填膺:由于不义的人和事所引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 14.安之若素:对于困境或异常情况一如平常,泰然处之。 15.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也作心急火燎、心急如火。 16.不能自拔:不能主动地从痛苦中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17.公之于众:把事实向众人公开。

18.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也作息息相通。 19.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如同高山大河般雄伟豪迈。 20.大失所望:非常失望。 21.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22.语焉不详:说得不详细。 2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接近死亡。 24.痛不欲生:形容悲痛到了极点,不愿再活下去了。 25.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或阻碍。 26.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27.恻隐之心:形容对别人寄予同情。 28.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29.悄无声息:没有一点声音或声音很低。 30.荷枪实弹:扛着枪,子弹上膛。指军队、警察等处于戒备状态。 31.人杰地灵: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就会成为名胜地区,后多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2.胜友如云:许多才华出众的人物聚集一处。 33.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座位。 34.腾蛟起凤:形容人的文章华美。 35.钟鸣鼎食:古代贵族权贵用餐时,打击乐器,用鼎器盛食物。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36.天高地迥:形容极其高远。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梳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大学语文复习大纲

复习题纲 一、题型: 1、选择题20分 2、填空题20分 3、名词解释10分 4、问答题20 5、作文30 二、复习资料 1、选择题来源于教材文学文化常识,涉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本常识,古代 文学的作家作品知识,可给学生范围,主要在教材前十讲,此题不宜复习,亦可拉开得分距离。 2、填空题范围亦在前十讲,如汉字的演变、六书、现代汉语的四级语法单位等, 内容较简单,另外,可告诉学生,高适《燕歌行》欧阳修《蝶恋花》黄庭坚《登快阁》考诗词填空。 3、名词解释 1.六书: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是指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著,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万字,是后来历代“正史”的楷模,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广义的还包括现代汉语方言。 4.《古诗十九首》: 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5.修辞: 修辞就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和表情达意的过程中,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完善,以求得最佳的表达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