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
大学马克思考试题

绪论和唯物论

1.哲学是……。(A)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D.关于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的关系。(B)

A.整体和部分B.普遍和特殊

C.对立和统一D.互不相关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C)

A.深刻的批判性B.彻底的革命性

C.实事求是D.鲜明的阶级性

5.从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上看,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的关系。

(B)

A.抽象和具体B.一般和个别

C.本质和现象D.内容和形式

6.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基本问题的是……。

(C)

A.黑格尔B.马克思

C.恩格斯D.列宁

7.哲学基本问题是……的关系问题。(D)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主体与客体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D.思维和存在

8.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就在于是否承认……。(D)A.世界只有一个本原B.世界的可知性

C.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9.唯物主义一元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

A.精神B.自在之物

C.上帝的创造物D.物质

10.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D)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11.世界是统一的,所以一元论是正确的。这种看法是……的。(C)

A.正确B.唯心主义

C.不确切D.唯物主义

12.在哲学上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这是……的观点。(D)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不可知论

13.“心外无物”,这是……的观点。(D)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

C.客观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

14.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的观点。(D)

A.宿命论B.唯意志论

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

15.《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运动观。(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庸俗唯物主义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B)

A.辩证性B.直观性

C.形而上学性D.机械性

17.古代唯物主义最高的代表者是……。

(D)

A.泰勒斯B.赫拉克利特

C.亚里士多德D.德谟克里特

18.古代原子论是……提出来的。(D)

A.泰勒斯B.赫拉克利特

C.亚里士多德D.德谟克里特

19.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得到的实物,这是……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

A.近代形而上学B.辩证

C.庸俗D.古代朴素

20.把个人的感觉、观念当作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这是……的哲学观点。

(C)

A.不可知主义B.形而上学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21.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是一种……的观点。(A)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22.……把“原子”看作是万物的本原。(D)

A.泰勒斯B.赫拉克利特

C.苏格拉底D.德谟克里特

23.“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体现了……的观点。(D)

A.怀疑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D.朴素辩证法

24.“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体现了……的观点。(C)

A.绝对主义B.机械主义

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25.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的。

(D)

A.正确B.极端错误

C.唯心D.以偏概全

26.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这是指其……。(C)

A.片面地看问题B.机械地看问题

C.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D.自然观是唯心主义的

27.作为一种哲学学说,所谓“客观唯心主义”,就是它……。(A)

A.认为心灵或精神的原则是第一性的

B.认为个人的精神是第一性的

C.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

D.既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又用唯心主义观点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28.下列四条哲学命题均为唯心主义观点,但其中……的说法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A.“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语)

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守仁语)

C.“理在先、气在后。”(朱熹语)

D.“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29.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是属于……的观点。(C)

A.形而上学B.经验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30.将外部世界看作是“绝对理念”的产物,这是一种……的哲学观点。(B)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朴素唯物论

31.哲学上关于“理”的观念最早是由……提出来的。(C)

A.孔子B.王充C.朱熹D.王阳明

32.哲学上关于“理念”的范畴最早是由……提出来的。(B)

A.苏格拉底B.柏拉图

C.康德D.黑格尔

33.“理在事先”的说法,是一种……的观点。(D)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

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34.“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的。

(B)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3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D.矛盾性

3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B)

A.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各门科学知识的总的前提和根据

3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A)

A.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及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科学理论体系

3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

A.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

B.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唯物主义

3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C)

A.深刻的批判性B.彻底的革命性

C.实事求是D.鲜明的阶级性

4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的关系。(D)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B.绝对和相对C.整体与部分

D.一般和特殊

4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D)

A.历史性B.真理性

C.科学性D.实践性

42.从根本上说,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的需求。(A)

A.适应时代B.满足统治阶级

C.反映劳苦大众D.适应思想创新

43.判断一种哲学是不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A.是否坚持唯物论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4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这是……观点。(D)

A.肯定意识能动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

B.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

C.夸大“神灵”作用的客观唯心主义

D.夸大人的精神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

4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B)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D.实质和灵魂

4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同物理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

(A)

A.前者具有普遍性,后者具有特殊性

B.前者是必然的,后者是偶然的

C.前者代表事物的本质,后者代表事物的现象

D.前者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后者则是客观存在

4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像的特性”,这是……的观点。(C)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48.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这是……的

观点。(A)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二元论

C.客观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

49.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关于……的原理。(C)

A.世界联系和发展B.世界统一于存在

C.世界统一于物质D.世界统一于精神

50.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句话是指……。(D)

A.世界上的事物并不具有无限的多样性

B.物质世界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C.原子是构成整个宇宙大厦的基石

D.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即在于其客观实在性

51.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这是……的观点。(D)

A.辩证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相对主义诡辩论

5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体现了……的辩证关系。(D)

A.人和自然界B.动物和自然界

C.有声与无声D.运动和静止

54.“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说法体现了……的观点。(C)

A.绝对主义B.机械主义

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55.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特性”这一哲学结论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的自然科学理论是……。(C)

A.宇宙演化学B.经典物理学

C.狭义相对论D.量子力学

56.所谓时间具有一维性的特征,就是指时间……。(D)

A.像射线的定点一样有一个开端

B.像锥面的顶点一样有一个终结

C.是均匀流逝的D.具有不可逆性

57.时间和空间是……。(B)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58.时间和空间相对于物质而言,……。

(C)

A.后者存在于前者之中

B.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

C.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内容

D.前者是静止的,后者是运动的

59.物质运动的规律具有……的特点。

(D)

A.外在性、局部性和暂时性

B.盲目性、自发性和易变性

C.偶然性、不规则性和不可知性

D.稳定性、可重复性和普遍性

60.所谓静止,就是指它是……。(A)

A.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运动的间歇状态

C.事物的绝对均衡状态

D.事物的无变化状态

61.在漫长的演化和进化过程中,最终使精神意识得以产生出来的一个决定性环节就是……。(D)

A.大脑的高度发达

B.类人猿有了语言

C.类人猿身上发生了手、脚的分工

D.类人猿学会了劳动

62.大脑是意识的……。(D)

A.原因B.源泉C.形式D.器官

63.意识是人脑的……。(B)

A.产物B.机能C.内容D.结果

64.“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属于……的观点。(C)

A.机械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辩证法

65.意识的本质就在于它……。(C)

A.是人所特有的与客观世界相对立的主观世界

B.是人脑内部异常精微物质的特殊运动状态

C.是反映物质世界的人脑的机能

D.能够支配身体行动,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66.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

A.客观B.主观C.正确D.错误

67.“神”、“妖魔鬼怪”等等观念是人脑……。

(D)

A.主观想象的结果

B.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

C.对客观本质的反映

D.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68.所谓“意识的能动性”或曰“主观能动性”,就是指……。(D)

A.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成物质

B.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改变客观规律作用的方向

C.意识具有自主性和自由创造性

D.意识对于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指导作用

69.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就是……。(A)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客观规律的改造

D.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70)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的原理。(A)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C.认识能动作用

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

70.广大农民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就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辩证法

7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关于……的观点。(C)

A.整体和部分B.对立和统一

C.联系和发展D.共性和个性

7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B)

A.是否承认宇宙的无限性

B.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前者认为量变引起质变,而后者却认为“自然界无飞跃”

D.前者强调发展就是“扬弃”,而后者却主张“打倒一切”

73.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一哲学论断的含义是,……。(C)

A.变化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化,没有不变

C.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74.“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观点是……。(A)

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75.“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体现的是……的观点。(C)

A.绝对主义B.机械主义

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76.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B)

A.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所固有的

D.从生活中学习来的

77.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78.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缺,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79.“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应该是……。(D)

A.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所有的事物相联系

B.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某一个事物相联系

C.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所有其他的事物相联系

D.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某一些其他的事物相联系

8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生的。(D)

A.随时都会B.纯粹偶然地

C.不可避免地要D.在一定条件下

8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的观点。(B)

A.形而上学B.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

C.唯心主义D.诡辩论

82.“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这是一种……的观点。(B)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8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思维方式的特点。

(B)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D.唯心主义

84.“此亦是彼,彼亦是此”的观点是……。

(D)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

85.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就是指……。

(D)

A.对同一个命题的内容既加以肯定又加以否定

B.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对立性

C.任何事物内部或两个事物之间的势不两立

D.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8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D)

A.事物内部对立面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内部对立面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事物内部对立面双方之间的相互调和

D.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共同作用

87.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的关系。(D)

A.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

B.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C.本原和派生D.绝对和相对

88.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

A.普遍矛盾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D.次要矛盾

8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指的是……的转化。

(B)

A.由偶然向必然B.向自己对立面

C.由简单向复杂D.由原因向结果

(90)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A)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90.我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反对“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是它忽略了事物内部矛盾的……。(D)

A.同一性B.斗争性

C.普遍性D.特殊性

9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说法,体现了矛盾的……。(D)

A.对立性B.偶然性

C.普遍性D.特殊性

92.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采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这样做在哲学上所依据的是关于……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B)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B.内因和外因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3.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它割裂了……的关系。(A)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9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种思想方法在理论上依据的是关于矛盾……的原理。(D)

A.同一性B.斗争性

C.普遍性D.特殊性

95.“质”与“属性”的区别就在于,质是……

的。(C)

A.客观的,属性是主观

B.永恒不变的,属性是不断变化

C.内在的,属性是外在

D.绝对的,属性是相对

96.“质”和“量”的区别就在于,质是……

的。(C)

A.客观的,量是主观

B.不变的,量是变化

C.内在的,量是外在

D.绝对的,量是相对

97.中国古人所讲的“防微杜渐”的道理,今天从哲学上看,其理论根据就是关于……

规律的原理。(B)

A.对立统一B.质量互变

C.否定之否定D.因果轮回

9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也就是说:……的。(A)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

D.量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9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说明了……。

(A)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质变中包含有量变

C.量变中包含有质变

D.量变依赖于质变

10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明了……

的道理。(A)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中包含有量变

C.量变中包含有质变

D.量变依赖于质变

101.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

A.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102.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的原理。(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

B.量和质相统一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103.从哲学上看,事物变化的状态只有……

种。(C)

A.四B.三C.二D.一

104.质量互变规律中的质变形式分为“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就属于“非爆发式飞跃”的一种。(D)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禾苗生长C.天体陨落

D.人猿揖别

105.“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的哲学原理。

(A)

A.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B.在质变形式中包含有“非爆发式飞跃”

C.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D.质变将导致新的量变发生

106.辩证的否定,是……否定。(A)

A.事物内在的自我B.对旧事物绝对的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

D.改变事物外在形式的

107.作为辩证否定的“扬弃”,是……。

(C)

A.既保留又继承B.完全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

(108)“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的观点。(A)

A.唯物辩证法B.相对主义诡辩论

C.激变论D.庸俗进化论

108.“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在第三个阶段上重复第一个阶段上的某些特征,这就形成了……的发展道路。(C)

A.向对立面转化B.“一张一弛”

C.螺旋式上升D.封闭式循环

109.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特点,体现了……规律的力量和作用。(C)A.机械决定论B.质量互变

C.否定之否定D.因果轮回报应

110.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

A.上升性B.重复性

C.回复性D.循环性

111.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

它……。(C)

A.主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

B.主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12.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的。

(A)

A.前进上升B.周而复始循环

C.直线式连续发展D.不可预测

113.下列现象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C)

A.认识—实践—再认识

B.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C.生产—消费—再生产

D.冰—水—水蒸汽

114.下列过程不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

是……。(D)

A.团结—批评—团结

B.实践—认识—实践

C.消费—生产—消费

D.麦种—植株—麦种

115.对于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这样做从理论上讲是符合关于……规律的原理的。(C)

A.对立统一B.质量互变

C.否定之否定D.因果联系

116.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论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D)

A.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B.循序渐进,集腋成裘

C.彻底推翻旧制度、旧秩序,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

D.对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117.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C)

A.昼夜更替B.寒来暑往

C.摩擦生热D.电闪雷鸣

118.白天黑夜先后相继的现象属于……的

联系。(A)

A.必然性B.因果性

C.直接性D.间接性

119.和“现象”不同,所谓事物的“本质”,就是指……。(D)

A.我们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可以感知得到的东西

B.我们只有通过想象、顿悟和灵感才可以捕捉得到的东西

C.深藏于事物内部而不外露的“自在之物”

D.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120.所谓“假象”,就是指那些……。

(D)

A.与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关联的现象

B.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觉和幻觉

C.隐藏在事物的内部而未曾暴露出来的偶然性

D.以歪曲的方式去表征事物本质的现象

121.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D)

A.偶然性B.必然性

C.现实性D.可能性

122.偶然性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

(B)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有时候起作用,有时候不起作用

D.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123.一切都是必然的,世界上没有偶然性,这种观点属于……。(C)

A.诡辩论B.非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D.不可知论

认识论

12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的观点。(D)

A.反映论B.可知论

C.辩证法D.实践

125.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认识论的观点。(C)

A.机械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

C.马克思主义D.二元论

1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27.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归根结底都是……。(C)

A.不可知论B.反映论C.先验论D.有神论

(128)认识论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D)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128.人类的任何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

A.虚幻B.歪曲C.主观D.正确

129.“神”、“妖魔鬼怪”等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D)

A.间接B.真实C.近似D.歪曲

13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的观点。(D)

A.唯物主义B.联系

C.发展变化D.实践

131.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的品格。(B)

A.社会历史性和有用性

B.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

C.自觉的能动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

13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B)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所有的认识归根结底都要通过直接参加

实践活动才能够获得

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

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133.所谓认识的“客体”,就是指……。

(A)

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

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134.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涵义,……。(C)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是人为了应付环境而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35.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这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A)

A.所有B.辩证C.形而上学D.朴素

13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的统一。(A)

A.摹写和创造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物质性与精神性

D.真理本性与实践特点

13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D)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

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8.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不懂得……。(C)

A.意识对于物质的派生性

B.虽然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却是

主观的

C.由于实践的关系从而使得意识具有能动

D.意识是只有人脑才具有的一种特殊机能

139.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的表现。(D)

A.唯物主义思想

B.机械唯物论

C.不可知论思想

D.否认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40.就总体而言,人类的认识来源于……。(C)

A.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B.经验的积累

C.社会实践D.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41)“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41.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质,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而为一的

14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143.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标志是……。(D)

A.表象B.判断C.抽象D.概念

144.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是……。(C)

A.表象B.判断C.抽象D.概念

145.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才能够完成。(C)

A.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146.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实现的是认识的……。(C)

A.目的B.任务C.本质D.形式

147.在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要的“飞跃”,是指从……的飞跃。(D)

A.外在现象到内在本质

B.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

C.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到实践

14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感性认识过程中要受到理性的支配和制约

149.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主要地是由于……所使然。(B)

A.人类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B.社会实践的需要

C.科学家们努力进行发明创造

D.人类的认识工具、物质手段愈来愈先进、发达

150.人类认识世界的终极目的,乃是为了……。(C)

A.揭示事物内部存在着的必然联系和客观的规律性

B.建立起一整套完美的科学理论

C.改造现实的客观世界

D.确定判别是非曲直、真理与谬误的标准

151.在哲学上要想驳倒“不可知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D)

A.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

B.断定物质世界本身的客观存在性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哲学立场

D.在认识论中引入实践的观点

152.真理就是……。(D)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5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B)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

C.辩证法D.形而上学

154.客观真理是……承认的真理。(A)

A.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都

B.所有的唯心主义哲学都

C.只有旧唯物主义哲学才

D.只有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才

155.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B)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156.所谓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指的就是……。(D)

A.两者之间并无确定的界限

B.二者是相互包含的

C.前者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后者反映了事物的现象

D.在一定条件之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15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的观点。(B)

A.形而上学B.唯物辩证法

C.诡辩论D.相对主义

15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B)

A.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是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严格的、固定的界限

159.“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的观点,揭示了……的道理。(B)

A.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B.人类认识的有条件性

C.“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160.在真理观上,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只讲真理的……,而不讲真理的……。(B)A.客观性……主观性

B.相对性……绝对性

C.主观性……客观性

D.绝对性……相对性

161.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C)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

C.辩证法D.形而上学

162.“真理都是具体的”,这是……的观点。

(C)

A.相对主义B.形而上学

C.辨证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16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所决定的。(C)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6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还具有“不确定性”,这是指……。(B)

A.实践并非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C.实践在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时总要出现一些误差

D.实践是客观的,而认识却是主观的,二者之间无可比性

165.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C)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最终能够对一切认识做出检验

C.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D.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6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B)

A.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67)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C)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性

历史唯物主义

167.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之所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C)

A.政治因素的作用B.认识论的影响

C.生产方式的落后D.阶级立场的限制

168.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它不能够……。(D)

A.科学地揭示社会的内部结构

B.科学地说明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C.正确理解生产方式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

性作用

D.恰当地说明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

物质原因以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6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的对立。(A)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70.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得……。

(C)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证明

171.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在于是

否承认……。(C)

A.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7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B)

A.精神生活的总和

B.物质条件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环境

173.历史唯物论的“社会存在”,主要是指……。(D)

A.生产关系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

17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是……的观点。(D)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社会达尔文主义

D.具有合理因素的历史唯心主义

175.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穿住行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社会交往活动

176.使人与自然界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C)

A.地理环境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D.社会意识

177.社会和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B)

A.人类自身的存在B.人类的劳动实践

C.生态平衡D.科学技术

178.在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二者同时都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类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179.……的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C)

A.生产关系B.社会意识

C.生产劳动D.阶级斗争

180.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柢是……。(B)

A.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实践活动所汇集起来

的总和

B.社会劳动发展的历史

C.阶级斗争发展的历史

D.不断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和生存欲望的

历史

181.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A)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182.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

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83.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是……。(C)

A.上层建筑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

184.首要的生产力应该是……。(C)

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

C.生产者D.劳动资料

185.在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中,衡量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就是……。

(A)

A.以生产工具为主干的劳动资料系统

B.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C.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

D.劳动对象的范围大小以及自然资源的多

186.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或者说客观尺度就是……。(B)

A.对劳动对象的改造程度

B.生产工具技术的水平

C.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D.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

18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者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188.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它……。

(D)

A.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C.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

产力

D.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

189.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的过程占主导地位。(D)

A.“科学—生产—技术”

B.“生产—技术—科学”

C.“技术—生产—科学”

D.“科学—技术—生产”

190.所谓“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关系。(D)

A.政治B.思想C.血缘D.经济

191.生产关系的最基本方面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产品分配方式D.消费关系

19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在于……。

(B)

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复习知识点汇总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的本质? (1)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实践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1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3)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区别:性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题目及其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户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含义:世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吧,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完整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A)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答: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B)简答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答: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此外,作为检验理论是非实践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要追本溯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对实践检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可以总结为,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推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意识形态批判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其真正的优势之所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实践哲学的。它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范式,既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至上观,也反对了实用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完全和一观。 最后,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现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这样,马克思就同过去的实践哲学家们区别了开来,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也优越于以往哲学的地方。 (C)一、思考题: 1.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 答:这段话引自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开篇,其观点从整体上颇显片面,首先人存在是有价值的,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明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而非像动物一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2.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题中所阐述的主要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 其中,第一句话说明的是人的感觉意识的存在,是要以某个具体的参照物来说明抽象的感觉存在。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是要通过它的具体对象而表现出它的存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而第二句则是从五官感觉跟实践的关系出发,这里讲的感觉应该是社会中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它是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是以往所有实践的总结和积累。 二、案例题: 1. 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答: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曲折蛮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现今社会里就存在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D)一、概念题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则是经济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样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由此可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三、案例题 1.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请用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来解释。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社会、政治,乃至精神生活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政治、精神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作者:————————————————————————————————日期:

辨析题 绪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答这一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是科学的。 第一章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存在”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即指物质。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 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错误命题。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精神也是一种存在。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产生预期的好的效果,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是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不利的。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章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有真理都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认识是错误的。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正确。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错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须经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要得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富,不经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4.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

大学马克思必考题!

一、考试题型 1、辨析题(3x6’=18’) 2、简答题(3x8’=24’) 3、评述题(3x6’=18’) 4、文本阐释题(2x5’=10’) 5、课堂反馈题(1x14’=14’) 6、材料分析题(2x8’=16’) 二、主要复习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他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的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 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 (1)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恢复了辩证法,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形而上学的,而且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却丢掉了他的辩证法。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是为新兴资产阶级确立自己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服务的,他竭力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反对封建制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包括:劳动价值论,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起源的猜想,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经济分析。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因而不能彻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其体系也存在着许多矛盾,混乱和不科学之处。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一方面,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

大学马克思考试

大学马克思考试

2、能否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这种说法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 但我们也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即成为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 是错误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理由如下:(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的错误,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杰出的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②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杰出人物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③杰出人物

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④无论英雄人物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杰出人物的失误,还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纠正。总之,最终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错误。 哲学辨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是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的错误,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杰出的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②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杰出人物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③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④无论英雄人物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杰出人物的失误,还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纠正。总之,最终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杰出人物对历史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四、简答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 识根源 3.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 著、最根本的特点。 4.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 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 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 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 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 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 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7. 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 其次,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 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 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 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得理论来源就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A ) A、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 B、经济与政治得关系问题 C、物质与运动得关系问题 D、自然与社会得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产生结束了(A ) A、作为“科学之科学”得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得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得根本方法就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得惟一特性就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与运动得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得错误就是( D) A、夸大运动得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得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得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得物质 7、时间与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就是一种先验得形式 C、就是运动着得物质得存在方式 D、就是运动着得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得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A、人脑就是意识得源泉 B、人脑就是意识得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得意识 D、意识就是对外界事物得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得总特征就是(C ) A、物质决定意识得观点 B、实践第一得观点 C、联系与发展得观点 D、对立统一得观点 10、在生活与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与外因关系得原理 B、量变与质变关系得原理 C、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得原理 D、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得原理 11、我国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与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得成就与胜利。这说明( D) A、事物得发展就是量变与质变得统一 B、事物得发展就是运动与静止得统一 C、事物得发展就是间断性与连续性得统一 D、事物得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 12、真相与假象得区别在于(D ) A、真相就是客观存在得,假象就是主观想像得 B、真相就是表现本质得,假象就是不表现本质得 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 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大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17 2、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P18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P18 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P18 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P18 6、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P18 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P18 8、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P18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P19 10、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P19 11、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时对价值规律的否定。P19 1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P19 13、矛盾就是斗争。P19 14、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P19 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P19 17、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P19 18、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P19 19、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P19 20、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 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P19 2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20 2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20 24、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20 2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P20 2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P20 28、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P20 29、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P20 30、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P20 3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P20 32、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P20 1、世界同一于存在。P34 2、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P34 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 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P34 4、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P34 5、“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P34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P35 7、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P35 8、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P35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说、、、、、、、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辨析题和简答题(前四章四章_辨析题及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得物质观就是:物质就是标志着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它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得感觉而存在,通过人得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与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得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得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得反映论与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得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得统一,为彻底得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得。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得改造世界得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得 社会生活得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就是社会关系形成得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得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得动力。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得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得作用? 4试论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得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是对矛盾普遍性得简明表述。其含义就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得始终,旧得矛盾解决了,新得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得矛盾又就是具体得、特殊得。 矛盾得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就是不同事物得矛盾各有其特点,二就是同一事物得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与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就是构成事物得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得不同方面各有不同得性质、地位、作用。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 意义: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就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根本方法? 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就是自己得思想符合客观事物得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与把握事物得发展规律。其次,实践就是发挥人得主观能动作用得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得发挥,还依赖于一定得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得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与发展。第四,实践就是检验认识得真理性得唯一标准。所以说、、、、、、、 2、如何瞧待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得关于事物得现象、事物得外部联系、事物得各个方面得认识,包括感觉、知觉与表象得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就是指人们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