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1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1-3-1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1-3-1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1-3-1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1-3-1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11·潍坊模拟)有人认为:“民国成立后,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这一观点的含义是()

A.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B.民主思想未对民众产生影响

C.传统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D. 各省对共和政体并不认同

【解析】由材料“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1·海口第二次调研)“清军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查铺至第五棚时,惊见该棚正目(班长)金兆龙荷枪实弹,欲夺其枪。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其中一会员程定国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以上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广州起义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D.武汉战役

【解析】由材料信息特别是金兆龙等信息可知是武昌起义。

【答案】D

3.(2011·九江一中)太平军攻占绍兴后,地主“向佃户收租,如乞丐状,善者给数斗,黠者不理”。这种现象反映了() A.太平天国注重减轻封建剥削

B.太平天国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农民对清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满

D.农民依靠太平天国政权进行抗租斗争

【解析】读懂材料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2011·桂林中学模拟)南怀瑾说“历史的记载,不外人与事。从人的方面来讲,大概又分两个方向来立论,拿旧的观念说:一个是经,一个是权。经是大原则,不能变动,权又叫作权变,就是运用的方法。”就中国近代而言,下列属于“经”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D.民主革命

【解析】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而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手段和方法。故选D项。

【答案】D

5.(2011·3月青岛质检)“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C项。

【答案】C

6.(2011·黄冈中学模拟)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B.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解析】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比较两次运动可知相同点是D项。

【答案】D

7.(2011·江苏南通模拟)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同时,“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很多汉人……转向了革命。”等可知是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D

8.(2011·锦州模拟)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都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子更难过了

C.这么些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

D.听说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A、B、C三项都与《马关条约》有关。而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故选D项。

【答案】D

9.(2011·锦州模拟)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1869~1936)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此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 A.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

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统一战线

D.揭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抓住“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和《逐满歌》中的主要信息,可知B 项正确。

【答案】B

10.(2011·福建三明二模)英法借中国政局动荡之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的“政局动荡”是指() 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戊戌变法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1864年,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则发生于1856年。洋务运动兴起于19

世纪60年代,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兴起于19世纪末。故选B 项。

【答案】B

11.(2011·青岛二模)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北京、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都想申请纪念活动的主办权,其中南京的理由是()

A.辛亥革命在南京爆发

B.在南京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并颁布《临时约法》

D.三民主义在南京提出

【解析】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故选C项。

【答案】C

12.(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材料中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指()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2011·上海市单科历史·38)

辛亥革命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解析】(1)标题部分要突出辛亥革命的功绩与缺陷。

(2)观点部分要求在史实的基础上概括观点。

(3)史实部分要求在观点的基础上列举史实。

【答案】①—标题部分

答案1:从材料中提取了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

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

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答案2:从材料中提取了单方面的信息或语意含糊。

一场伟大的革命

其他答案: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不得分。

辛亥革命百年祭

③⑤—观点部分

③答案1: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

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

提倡人人平等

其他答案,不得分。

⑤答案1: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

其他答案。不得分。

②④—史实部分。

②答案1: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创立民国。

其他答案。不得分。

④答案1: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

其他答案。不得分。

14.(2011·浙江省五校一联)辛亥革命是一场城市革命。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凤凰网“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

——凤凰网(2010.11.19) 材料二众所周知,1900年至1911年间,上海连续演绎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政治剧,比如爱国学社、张园国会、苏报案、民立报,还有同盟会中部总会等等,这些剧目均具有全国影响和重大意义。

——廖大伟《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材料三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

的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

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和武汉得票遥遥领先的原因。如果请你增添两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两个城市?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有人选择上海代表辛亥革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辛亥革命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的影响。

【答案】(1)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故乡,革命思想的早期传播地区。武汉: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所在地。增添的城市:檀香山,兴中会在此创立;东京,中国同盟会在此创立。(其他城市言之有理亦可)

(2)上海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答出具体作用亦可。

(3)地域发展严重不平衡。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其城市革命方式的失败,引发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一)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篇一 (1)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3)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民革命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的力量,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 (5)革命纲领方面。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 (6)革命武装方面不同。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7)群众觉悟程度不同。人民觉悟提高,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8)斗争方式不同。辛亥革命是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革命采取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想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依靠军队力量,又依靠工农力量。 篇二 一、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与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亿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民革命是由国共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决定了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当时的国民党,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内容代表着各革命阶级的共同利益,因而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领导,动员了群众,促进了团结,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进行。 二、群众觉悟程度不同。辛亥革命时群众对革命党人武力推翻清朝的革命手段缺乏认同,决定了其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如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回忆的那样“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漫骂之声,不绝于耳”。二是由于当时改良思潮盛行,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学号:09313242 姓名:吴威其实,对于辛亥革命起因的问题史学界早就开始研究讨论了,无论是中国大陆学者,还是台湾学者,甚至是海外学者都有瞩目的研究成果。他们一致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有部分的偶然性,但其爆发是大量历史因素累积起来的共同结果。其中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思想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这里我想着重总结有关思想及政治因素的论述,至于其中的具体内容接下里我会仔细阐述。 一、引起辛亥革命的思想因素 一场革命的发生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基础,各种思潮推动了并诱导了革命的发生。辛亥革命前出现了的大量社会思潮,包括反清排满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国粹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思想因素为其中的三个内容。 1、反满排满思想。对此研究较好的有刘大年的《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他更多的从阶级利益方面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认为“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直接目标,具有浓厚的反满民族斗争色彩······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1高明和高燕军的《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2赞同并延续了刘大年的观点,将反满与阶级斗争进行联系。钟珍维的《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3、钟卓安的《辛亥革命与反满思潮》4和张振铎的《论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反满革命思想》5则都从当时危亡的民族局势来分析,反满思想的提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达到使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结合起来的目的。 2、民主共和思想。郑克强在其《略论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思想》一文中认为“民主共和国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先进性和实践性”6这种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有力的。美国学者沙培德在《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7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情况的新视角。刘义辰的《论清末民主共和思潮的兴起》直接认为民主共和思想是“反对封建、反对复辟的思想武器”8,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做了思想准备。 3、国粹主义思想。这方面的研究有杨天石的《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9、房德邻的《论国粹主义》10认为“它鼓吹‘排满革命’,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对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它其实是狭隘落后的一种思想,是反满思想的极端化表现,很快就退出了历史。此外,郑师渠则有专著《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11一书,

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有什么联系

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有什么联系 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那么你了解洋务运动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洋 务运动与辛亥革命的联系,希望能帮到你。 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都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他们虽然内容不大相同,而且因为客观条件许多因素也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效果却都是在 不同的情况下多多少少的改变了一些晚清的现状,那么洋务运动与辛 亥革命有什么相似或者不同的地方吗? 首先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还是比较相似的,那个时候世界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国力强盛,而且发展迅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国家将虎视眈眈的眼神投到清朝的身上时,因为生产力落后,装备和国力都不是很强盛的清朝很快就会遭受西方国家的荼毒,而且那时清朝封建统治已经开始进入尾声了,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经出现了裂痕,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促使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等社会活动产生。 但是相似的背景因为活动性质的不同最后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洋务运动只是引进了西方的一些新的事物,但是在根本上来说并没有摆脱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同时也依旧还是被封建统治束缚着的,所以早已经注定不可能成功。但是辛亥革命就不同了,这一革命运动首先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才开始发展新兴的工业,为之后的发展扫清了所有的障碍,而且中华民国和大清完全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就算是辛亥革命没有完全将中国从半殖民地的境遇中拉出来,但是相比于洋

务运动辛亥革命则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并接受了民主这一思想。 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开展,涉及了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所以在分析它对中国的影响时,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下面就来具体看看洋务运动的影响。 首先在军事方面的影响:洋务派在军事方面继承了魏源的思想,主张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师夷长技”,也就是学习西方来遏制西方。为此洋务派做了三个方面的事情:首先是建立了近代的军事工业,其次是建立了以北洋舰队为首的三支水师,最后还建立了军事学堂。当然对于陆军配备的武器装备和训练等,也制定了改进计划。1885年,设立了统领海军、海防事宜的海军衙门。这一系列的改进,促使了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实力的提高,在一定时期内有力的抵制了侵略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其次是在近代经济方面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以兴办军工企业为主,但是对于这一方面而言,最主要的方面还是资金,以及原料和原料的运送等。洋务派在打出“自强”旗号用以兴办军工事业之后,又以“求富”为旗号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发展包括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来配合军工事业。这一方面,因为是洋务派大头,所以很多达官显贵都以此为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重农抑商”的观念,促使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是关于关于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洋务运动是以失败收场的,也正是因为它的失败,使得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中国的近代化之

复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二)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主备人葛涛 一、学习目标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三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成果及作用。戊戌变法的背景,措施及作用。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阅读、分析、对比、列举、图示法等 四、学习流程 (一)导入 近代化主要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法制化;在思想上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的过程。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过程。 纵观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先后经历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我们本节课学习后两个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学习过程 【快速阅读课本,根据课堂笔记构建知识结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 袁世凯上台后尊孔复古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识记基础知识】 1.辛亥革命的背景、时间、重要战役、指导思想、性质、结果,影响,胜利和失败的原因。 2.孙中山的重要活动。 3.三民主义的内容。 4.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的时间和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性质、影响。 5.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6.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 【思考讨论,能力提升】小组讨论,分组展示,互相借鉴,教师点评总结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滨州模拟)广西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 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起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与上述《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歌主旨相左的是() A.北伐西征、天京突围 B.“无处不均匀”、天京事变 C.冲击纲常、打击侵略 D.重振朝政、保卫天京 3.洪秀全定都南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 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 4.(2012·济南月考)160年前的南方民谣唱道:“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②③D.②④ 5.有人认为,中外史学家历来所讴歌的所谓《天朝田亩制度》,事实上这宗社会主义的土改方案,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这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 A.从来没有能够实行 B.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实现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主张走共产主义道路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纵观各文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无意义,认为清朝再过几年就有立宪,便废除君主专制;也有人否认清末新政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无非是清朝快崩溃前的苟延残喘,与辛亥革命并无直接联系。 我认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从经济、文化、法律……辛亥革命的发展都是与清末新政极有关系的。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下面我分别阐述下我的观点: 一、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控制力 1901年开始的仿行立宪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表面看来,君主立宪似乎既能让屡战屡败的清政府恢复体面,维持君主统治,又能稳定社会,强国富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比较稳妥的渐进式改革。 但政治改革风险极大,它尤其需要最高领导人(层)在长期执政经历中形成的领导权威。这种权威是攻克改革难点,稳定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而清政府在与外敌入侵的较量中却一败再败,大失人心,1900年与八国联军开战前,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等重臣合奏: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提出:朝廷纵乱民,至举国以听之,譬若奉骄子,祸不忍言矣。紧接着抗旨发兵救京,实行东南互保。反击八国联军的失败使慈禧的执政能力受到极大质疑,而1908年光绪、慈禧的相继去世,使得形势更加恶化,清政府也失去了稳定和控制社会政局的最有力法码。这样,君主立宪的主要领导权就落到了以醇亲王载沣为代表的皇族手里,而政治资历和权威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政治改革中困难重重,也迫使他们更多地依赖本族亲信,用抱团取暖的方式来维系满族高层的实权,而这恰恰同君主立宪要求的权力开放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改革中的许多做法使一大批被点燃改革热情的有识之士感到失望与不满,清末的政治新政进入了不改不行,越改各种政治势力越不满的怪圈之中。 而与君主立宪配套的中央官制改革加剧了更多官员的离心倾向。1906年,“五大臣”组成的政治考察团结束日、美、欧访问回国,在随后的考察报告中,他们明确指出“立宪利于君,利于民,不利于官”,而随后的改革事实也验证了这一观点,这也是相当多的官员在君主立宪与共和之间采取骑墙态度乃至最终抛弃清朝的原因。1906年起,中央官制改革开始实施,三权分立、分职专任、责任内阁等西方先进的行政体制初露端倪:实行内阁成员大臣制,做到“分之为各部,合之皆为政府,入则同参阁议,出则各治部务”;中央机构则通过留、改、并、增,使设置更合理;官员人数采取以事而定,以职而定的方式,提高了办事效率。但清末的官制改革却使部分汉族官员丧失了一定权力,而对满族官员影响较弱,因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大权不旁落满族之外。如政府规定凡涉及皇族、宫廷事务的机构,如宗人府、内务府等或予保留,或改换名称,导致在军机处和11个部中,满人、王公亲贵占

第十讲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第十讲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高二历史组 【考题再现】 1、(2010年山东)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2、(2010年全国)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3、(2011年全国)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庙“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4、(2011年全国)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考纲要求 课标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 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 民的反抗斗争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 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捉弄个过社会变革的影响。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7讲,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第7讲,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知识梳理 一、辛亥革命 1.历史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认识到应该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2)清政府打着“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革命组织的建立: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①兴中会成立,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中国同盟会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机关报《民报》。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由黄兴领导,后失败;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 2.主要进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地区发动起义成功,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2)中华民国的建立: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④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⑤宣统帝下诏退位。 (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3.历史意义:是一次伟大的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⑦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⑧资产阶级共和国;使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社会生活移风易俗。【易错扫描】 (1)辛亥革命结束的是中国的封建帝制,而非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2)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中,“鞑虏”指满清贵族而非帝国主义。

2019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含答案)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选择题专项训练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发生在 ( ) A.安徽 B.浙江 C.广西 D.湘赣交界地 2.“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 ) A.绍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广西起义 D.萍浏醴起义 3.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强调( ) 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 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4.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其突出的贡献是( ) A.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 B.推翻清朝统治,创建中华民国 C.推动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D.倡导“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亡

5.下面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D.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6.“1912年元旦,下午6时15分,孙中山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各省代表迎入内府。当晚11时,举行受任典礼。”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B.孙中山组建兴中会 C.袁世凯就任中国国民党总理 D.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民国四年是( ) A.1913年 B.1914年 C.1915年 D.1916年 8.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同年,由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任后,袁世凯于1914年修订《总统选举法》,不但自己可以终身担任总统,还可以由他的子孙继任,这与封建帝制已无多少差别,体现辛亥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破坏,“中华民国”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学案(无答案)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3讲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制作:商秀秀审核:高二历史组 一、辛亥革命 探究1:温习15课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完成表格: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比较 阅读下列史料,完成探究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历史上的辛亥革命,它改变了中国的政治走向,另一个则存在与人们心里,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已融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探究1: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说的“两个”“辛亥革命。(4分) 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4分)

材料二: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材料三: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探究2: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问题。(2分) 探究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五四运动的看法。(2分) 【拓展延伸·核心深化】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成功: 1)推翻满清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从世界影响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 【真题在线·强化演练】(B层) 1、(2019年广东高考)下图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一下是对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评价:1)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中国近代化先驱;3)移风易俗的倡导者;4)有世界影响的伟人。其中2、4评价的角度是()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B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3、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权利的手段不同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人民版辛亥革命练习

13 辛亥革命课时作业人民版 一、选择题 1.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了提倡民族工业、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等措施,其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B.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D.缓和统治者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目的主要是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其自身统治,故选D项。清末“新政”的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A项错误;清末“新政”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项错误;清末“新政”的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C项错误。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孙中山( )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答案:A 解析:孙中山的就职誓词,表明了他倾覆清政府,忠于民国,为民众服务的决心,也表明了孙中山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B项错误;依据材料“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可知,孙中山在誓词中陈述了任职的临时性以及解职的条件,但没有信息反映出他一定要让位于袁世凯,C项错误;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在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错误。 3.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

2019年一轮专题复习历史练习: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一举措() A.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 B.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 C.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D.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解析:材料中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诸王向洪秀全建议,军队人数增加,为了筹集军粮,安徽、江西应该“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得到洪秀全的赞同,说明他们主张维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与《天朝田亩制度》中要求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设想是背道而驰的,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的这一举措是由于当时军事斗争的需要(筹集军粮),并不是为了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依然保留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D项错误。 答案:A 2.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这说明了() 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 B.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 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 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化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中洪仁玕的观点代表的是太平天国的外交,没有涉及“鸦片战争战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得出洪仁玕只是为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创造有利的环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得出太平天国外交观念的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D 3.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

2018-2019高中历史真题分课汇编第13课辛亥革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因而D项错。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 【答案】B 2.(2013·天津文综·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 【答案】A 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痛感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巩固,社会状况依然混乱,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看,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 注: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第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 第二次历史巨变:新民主主义革命 2、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有何关系?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思想解放,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4、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何处? 新的领导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新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的革命道路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革命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共产主义 新的革命成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5、孙中山事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894年,兴中会——“振兴中华”;1905年,中国同盟会,任总理,提出三民主义; 组织革命武装起义;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 1924年,国民党一大,联俄联共…创办黄埔军校…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与宪政之路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与宪政之路 中国近现代史,对于整个华夏民族来说,是一段饱受侵略、充满凌辱的历史,而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段多少志士仁人在不断探索中国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这个时期可谓是绝对意义上的乱世,很自然地涌现出大量为信仰和理想前赴后继、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人物。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试图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实现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同时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尝试着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中兴四大名臣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兴办洋务运动挽救江河日下的清政府统治;以王韬、薛福成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则选择了资本主义改良的君主立宪道路等等。无论领导阶级如何更迭,无论最初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他们都在以一种探索的精神在寻求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出路。 可是,历史的发展并没有青睐当初的有识之士,天京沦陷、甲午海战、戊戌政变都无一例外地击碎了他们对美好前途的构想。因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天朝以外的世界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而他们却秉持着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保留君主专制制度,而这与当时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是格格不入的。接下来的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把晚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事情的发展有两面性,我们需要辩证地去解读。”因为在这样的晚清再也无力用君主专制来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背景下,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起来。一场探索宪政的大幕渐渐拉开了...... 一、初试宪政之路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了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紧接着又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1911年5月,又被迫成立了责任内阁制。“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对它的评价分为两派对比相对鲜明的意见:比较普遍的是认为这是封建地主阶级一场被迫作出的,根本目的旨在延续其反动统治的变革,除了激化社会矛盾加重危机外别无其他;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肯定它在推动封建政权走向瓦解的作用,从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开启了探索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最初尝试。 在这里就结合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评析:一、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二、裁撤绿营,建立新军;三、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四、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等。不可否认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宗旨是继续维护其封建专制的,甚至还留下了皇族内阁的笑柄。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就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新政却为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埋下了伏笔,首先要提到的是政治,设立了许多功能更加明确、更有近代意味的机构,从中央内部开始了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中央职权的细化,从另一个层面反映的正式君权不再轻易独揽。经济上,为了扩充税源,它放松了对民间设厂、工商业的歧视,甚至奖励工商,第一次由封建政权内部颠覆了千百年来重农抑商的朝廷大纲,为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十年奠定了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发展壮大的同时,中国的工人阶级也不再仅仅生存在外国资本的工厂里,无产阶级得到发展的契机。文化上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先后颁布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把近代教育的雏形用法令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并影响至今。同时鼓励留学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培养了大批有识之士,为后来的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当然影响最瞩目、最直接的就是袁项城建立新军,锻造了近代史上最精锐的新式装备军队,为后来胁迫末代皇帝退位封建帝制奠定了军事基础。 只可惜处于苟延残喘的晚清政府并没有能通过此挽救它的统治,反而加快了被碾碎在历史车轮里的步伐,而这并不影响它在探索新政这条道路上作出的努力(清廷曾派出考察团出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作者: ————————————————————————————————日期: ?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摘要: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清王朝面对内忧外患局势而被动进行的一次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自我改革,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它对推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满清王朝的灭亡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清王朝的覆灭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对人民的过度剥削压榨、人民生活贫困造成的。但本文认为,清朝的灭亡与清末新政有直接的关系。1901~1911年的新政,是清政府最后10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但这次改革最终不仅没能克服危机,反而成为大清帝国灭亡的助推器,。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事之秋,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一个急剧变痴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发展和转型之中。其间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无疑是历史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其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更引人注目,“庚子”奇变后,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清廷西逃西安。 一路的悲惨经历使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最高统治集团,第一次真正认真地考虑通过进行体制创新与变革来实现富强目标,这是促使清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因。为了挽救其垂危的统治地位,清王朝被迫推行新政,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自我救赎。新政内容涉及编练新军、筹饷,废科举、兴学堂,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振兴商业、奖励实业等方面,它是晚清政府为自救而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刘坤一、张之洞联名上奏的“江楚会奏三折”上奏后,西太后认为“事多可行”.朝廷下诏:“刘坤一、张之洞会奏整顿中法以行西法各条,其中可行者,即著按照所练,随时设法,择要举办.各省疆吏,亦应一律通筹,切实举行。以“江楚会奏三折”为范本,清政府通过一系列政令,发起了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其着重处在如下几方面: 军事改革作为新政重要内容的军制改革。其要点在于编练新军。较之旧式湘淮勇营,新军之“新”主要表现在:第一,废戈矛土炮,代之以新式后膛炮、克虏伯大炮;第二,操法营规,“均参照德、日两国最新军制”;第三,建制和兵种分类接近于现代军队(其军、镇、协、标、营、队、排、棚即相当于后来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近于后来独立师、独立旅的混成协则不仅统辖步兵,而且拥有马、炮、工程轴重等兵种);第四,淘汰老弱和兵痞,补充新的成分,战斗力大为增强;第五,指挥多由军事学堂出身或赴国外学习军事归来者担任;第六,士兵文化水准显著提高。所有这一切,标志着淮军以来的军事现代化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庚子之变”沉重打击使清政府亟待恢复和强化中央政权的力量与权威,建立一个结构完整、运作有效的权力体系。为此,采取了四方面措施:第一,改革行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化的探索专题复习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化的探索专题复习 山东陈静 近代化探索──整体感知: 课标要求: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线索梳理: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探索。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这场封建统治者发动的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在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在近代化探索中迈出的第一步;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这场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之后激进的知识分子在文化界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其社会结构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齐琦王竹青栾静韵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革命。辛亥革命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现代化三条道路相互斗争的结果.它对中国现代化政治、社会意识和经济三个层面的影响,又被现代化的客观历史运动整合为一股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使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 关键词:辛亥革命影响政治社会意识经济 正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成立的南京临时 政府也建立了自己的法制。这是一种现代法制,与中国古代的法制在法律体系、法律 制度、法律语言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这一现代法制有其独特 的作用,主要是:废除清朝的古代法制,接续了清末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影响民国其 他时期的法制等。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就已有租界与华界之分。辛亥革命主要发生 在华界,这时华界的法制与租界的法制也有了差异。主要表现在适用时间和地域、法 律体系和法律内容等方面。在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法制问题中,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 方面,其中包括:中央法制与地方法制的关系、法制实施情况和法制精神值得弘扬等。 1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颁布的<暂行援用前清法律令>,确定了辛亥革命后"有条件地援引前清法律令"的法制发展原则,使民国 时期的法律与旧法之间形成了既有断裂又有传承的格局.究其原因,一方面取决于前清 法律现代性与民族性相混合的特征及立法的过程性特点,另一方面则来自当时主政司 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近代科学

法者的专业学养和理性抉择.这种对旧法的基于现实主义的取舍,既规制了民国时期法律发展的基本走向,也为国民法治意识的生成和涵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孙中山的新闻民主和法制思想主要包括以言论自由为基础的新闻自由是中华民国国民基本私权的思想;“民主国”和“专制国”不以“是否订立报律”区分的思想;政府订立新闻法制应以“补偏救弊”为主旨的思想;新闻法制应该形成完整体系和立法应分轻重缓急的思想;新闻法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产生才具有法律效力的思想;国家应该支持新闻媒体维持正常运行的思想;新闻立法活动应遵循“善从恶改”原则的思想和依据“行为”而不是依据“意思”判定有罪的思想等八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的新闻民主和法制思想不但在当时闪耀着民主主义的灿烂光辉,而且对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我的新闻民主和法制体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以孙中山的法律思想为立法原则,将制定新法与批判、沿用旧律相结合,仿效资产阶级国家主要的法律形式和民主原则拟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令、章程,以期积极建设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南京临时政府以其颁布的大量立法在中国法律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其立法实践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是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可贵探索与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跨越;它提出了 第一个较为完备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变;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实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完整转型.2 2浙江大学学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