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表现及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表现及对策

3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表现及对策

张孟涛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和地方政府对公众的信用。本文以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为背景,首先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的阐释,然后从行政理念、行政行为、行政系统、政策执行和绩效考评等五个方面系统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表现及其原因,最后提出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地方政府 公信力 弱化 提升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概述

1.概念界定。地方政府,全称“地方人民政府”,在中国指相对于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而言的各级人民政府。现代社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相比,具有有限的权力。

公信力是一个涉及主体对客体属性评价的概念,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现实关系,表明客体的属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

简言之,地方政府公信力就是公众及社会组织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地方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

2.理论基础。

2.1责任政府理论。是指具有责任能力的政府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就自己的行为向人民负责,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政府公信力产生的根源是对政府是否负责的确认,因此,较强的公信力是责任政府的本质追求。

2.2委托-代理理论。人是理性的,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也莫不如此。所以,现实中公众与地方政府的委托人与代理人间的利益也时有发生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地方政府自身信用的主动约束。地方政府也由此得到了公信力,具备了合法性的要件。

二、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1.行政理念落后。

1.1官本位思想严重。就是只对自己或小团体负责。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当官只为求升迁、做老爷、谋私利、享清闲,不愿做、不会做群众工作。这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1.2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其实质是在利益驱动下以权谋私,主要形式有:限定对象、设置壁垒、行业垄断。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地区封锁,块块分割,加大地区差距,破坏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2.行政行为失范。

2.1权利寻租及腐败。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的腐败由“硬腐败”上升为“软腐败”;由“小腐败”扩大为“大腐败”;由“单案”发展为“窝案”。地方政府“暗箱操作”现象严重,引发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机。

2.2越位、缺位、错位。就是“不该管的也去管”、“该管的不去管”、“该管的不会管”。造成该管的事情没有管或者没管好,该办的事情没有办或者办不好。损害了地方政府形象和权威。

3.行政系统不畅。

3.1行政信息子系统闭塞。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信息子系统中存在着慢、粗、乱的问题。使地方政府难以了解公众的利益需求,公众也不能及时知悉地方政府发布的政策,从而拉大了公众与地方政府间的信任鸿沟。

3.2监控子系统僵化。如监控缺乏整合力;缺乏均衡性;缺乏开放性和透明性;缺乏全程监控;地方权力机关和社会监控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这严重影响了行政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政策执行偏差。

4.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主要表现在:表面服从,实则相悖;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断章取义,各取所需;软拖硬抗,拒不服从。其实质是对原有政策的背离,这无疑会使党和国家的形象再一次受到挑战。

4.2短视效应。地方政府重经济增长速度,轻经济效益;重局部经济效益,轻产业结构调整。短视效应使公共政策缺乏连贯性、前瞻性和整体性,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权威和形象。

5.绩效考评不力。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首先,绩效管理思想观念落后、服务意识淡薄。其次,“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层出不穷。再次,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相互推诿。最后,督查工作“有任务,才安排”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部门甚至没有把考核结果通知给被考核者,从而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三、提高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1.树立人本观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树立民本位理念。要求地方政府自觉做人民的公仆,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把“一切为了人民”和“一

切依靠人民”高度结合起来;以公众的利益为中心进行决策,并以公共服务为工作的根本。

1.2树立全局意识。要求地方政府必须跳出一时一地的局限,用宽广的眼界和思维审时度势。要妥善处理上级与下级、整体与个体、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自觉形成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理解、协作的优良意识。

2.加强行政伦理,建设诚信型政府。

2.1加强廉政建设。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其次,加强道德建设,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最后,增强法制观念,使权力的运行法制化。矫正“不满足”、“攀比”、“侥幸”三个心理倾向,使权力主体对腐败行为“不愿为”。

2.2推进体制改革。首先,要科学界定地方政府权责。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其次,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的程序。最后,要完善政府组织架构。探索建立慎决策、快执行、讲效率的行政运行架构。

3.完善系统机制,建设信息化政府。

3.1建设电子政府。电子政府是通过政府业务信息化,精简机构和简化办事程序,大幅提高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建设地方电子政府,首先要政务公开,打造透明政府;其次要提高公众参与,建设民主政府;再次是推进网络化办公,提高行政效率。

3.2推进监督约束机制建设。一是加强地方政府的自我监督。二是加强权力机关对地方政府信用的监督,建立信用审议制度。三是加强司法机关对地方政府信用的监督。四是加强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

4.培养新型行政人员,建设高素质政府。首先,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地方政府必须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其次,加强地方行政人员的行政良心和实现职业功能的能力,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这就要求行政人员始终坚持科学的预见性,规避急功近利的想法,防止短期利益带来的恶性冲击。

最后,要加强地方政府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现代化的科学知识,保证政策的制定者不和社会脱节,保证政策与时俱进。

5.严肃政绩考核,建设高效务实政府。必须坚决反对“政绩工程”。首先,引导地方政府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其次,政绩评价的主体是社会公众,应当由公众来裁定地方政府的工作。

完善地方政府的考核制度要做到: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其次,完善考核内容,更多的关注民生等综合指标。再次,把“德、能、廉、勤、绩”五方面纳入考核标准之中。最后,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机制,用科学的方法认定政绩。

建设高效务实的地方政府,除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建设完善的制度环境外,还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引入竞争机制,这对于激励公共服务品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彬.地方政府信任弱化、改革阻力与改革成本扩大化[J ].社会科学.2011(03).

[2]徐彬.基于成本分摊的地方政府信任提升策略[J].长白学刊.2011(01).

[3]曹文宏.政府信任与理性怀疑:一个理论的探讨[J].人文杂志.2010(02).

[4]张迎春.从社会公平视角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湖南社会科学.2010(01).

[5]赵雪.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问题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05).

[6]秦丛丛.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J].人才资源开发.2010(08).[7]陈振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张孟涛(1991—),汉族,女,河北保定,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2015年11月中期

经营管理者

学术理论

经营管理者 M '711.1a na ge r J ourna 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