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第一季度国内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综述

2011年第一季度国内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综述

2011年第一季度国内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综述
2011年第一季度国内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综述

2011年第一季度国内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综述(一)

2011-4-11

(一)经济金融政策

摘要:1.银监会: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加强风险管理。2.央行3月起将核实个人人民币账户身份真实性。

1.银监会: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加强风险管理。新华网3月10日消息,银监会10日发布消息称,银监会办公厅已于近日下发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加强风险管理。银监会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发放个人住房贷款。

2.央行3月起将核实个人人民币账户身份真实性。新华网2月25日消息,记者25日获悉,央行将于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分批完成存量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相关公民身份信息真实性核实工作。

(二)经济形势

摘要:1.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2.国家统计局: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8.4%。3.2010年GDP比上年增长10.3%。4.2月份CPI同比上涨4.9% 与1月涨幅持平。5.1至2月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 2月出现73亿美元逆差。6.前两月财政收入1.8万亿元同比增36%。7.央行:居民消费意愿降至12年最低。

1.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中国财经报1月22日消息,财政部20日发布2010年全年财政收支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12月份单月,全国财政收入6340亿元,比上年同月增加1215亿元,增长23.7%。2010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2.国家统计局: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8.4%。中国新闻网1月20日消息,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

3.2010年GDP比上年增长10.3%。中国新闻网1月20日消息,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数据显示,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

4.2月份CPI同比上涨4.9% 与1月涨幅持平。中国新闻网3月11日消息,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数据显示,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4.9%,与1月涨幅持平。

5.1至2月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 2月出现73亿美元逆差。中国资本证券网3月10日消息,海关总署10日发布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今年1至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495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8.3%。其中出口2474.7亿美元,增长21.3%;进口2483.6亿美元,增长36%;累计贸易逆差为8.9亿美元。海关统计显示,今年2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007.8亿美元,增长10.6%。其中出口967.4亿美元,增长2.4%;进口1040.4亿美元,增长19.4%。由于春节长假的影响,导致2月份出口增长步伐明显放缓,当月出现7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点评:前两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8.3%,增幅处于2001年以来同期中等水平。2月份进口、出口环比下降有季节性因素和1月基数高的原因,但2月份出口增速仍远低于市场预期,出口增速放缓也导致2月继2010年3月后再次出现逆差,这也是2010年10月以来单月净出口额连续第4个月下降。

6.前两月财政收入1.8万亿元同比增36%。深圳特区报3月15日消息,财政部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8494.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890.76亿元,增长36%。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6894.84亿元,同比增长35.4%;非税收入1599.55亿元,同比增长41.5%。

7.央行:居民消费意愿降至12年最低。北京商报3月17日消息,央行16日发布的2011年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选择“更多消费”居民占比仅为14.2%,降至1999年调查以来最低点。

(三)金融形势

摘要:1.5356亿 2月信贷环比大幅“缩量”。2.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3.央行官员:贷款外社会融资6.33万亿元。4.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总规模达8568亿元。5.央行开展境外直投人民币结算试点。6.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启动。7.美银尝鲜国内首笔对客户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8.BIS: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涨2.43%。

1.5356亿 2月信贷环比大幅“缩量”。金融投资报3月15日消息,央行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5356亿元,同比少增1929亿元,比1月份的1.04万亿元大幅减少了48.5%。

点评:2月新增信贷大幅减少,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也下降至15.7%,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

2.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中国资本证券网1月11日消息,央行1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0.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

万亿元,同比增长19.9%;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2010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狭义货币(M1)余额26.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2%,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

3.央行官员:贷款外社会融资6.33万亿元。广州日报2月18日消息,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17日撰文指出,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万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9.7%。人民币贷款以外社会融资总量获得快速增长。

4.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总规模达8568亿元。新华网3月15日消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15日表示,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社保基金会管理的基金总规模为8568亿元。比上年增加802亿元,增长10.32%。

5.央行开展境外直投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国证券报1月14日消息,央行13日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以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便利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标志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迈出新的一步,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6.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启动。中国证券报2月17日消息,国家外汇管理局16日发布公告,外汇局日前批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开展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外汇局同时公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通知》称,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产品类型为普通欧式期权,客户办理期权业务应符合实需原则。对银行开办期权业务实行备案管理,不设置非市场化的准入条件。将银行期权交易的Delta头寸纳入结售汇综合头寸统一管理。

7.美银尝鲜国内首笔对客户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第一财经日报3月2日消息,美国银行上海分行与其一家亚洲食品行业跨国公司客户3月1日在上海签署共计4笔外汇人民币货币掉期业务合约,此交易为中国国内首笔对客户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

8.BIS: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涨2.43%。第一财经日报3月17日消息,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2月份为120.91,比上月的118.04环比上涨2.43%,结束1月份的跌势。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2月为113.22,比上月的113.6略降0.33%。

(四)货币政策

摘要:1.央行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1.央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央行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央行网站2月8日消息,央行决定,自2011年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2.央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网站3月18日消息,央行决定,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点评:3、4两月公开市场共有近1.2万亿资金到期,银行系统资金充裕,尽管公开市场恢复回笼功能,但面对巨额资金集中到期,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压力较大,上调准备金率仍是近期回笼资金的更有效工具。2010年11月以来,央行已连续5个月(2010年11月-2011年3月)在每月下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结合近期公开市场资金到期情况,预计4月仍将有一次上调。

作者:国研网金融研究部来源:国研网《金融中国》季度分析报告

2011年第一季度国内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综述(二)

2011-4-11

(五)外汇政策与形势

摘要:1.外汇局多管齐下严防热钱加强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2.外汇局进一步规范国际收支核查。

1.外汇局多管齐下严防热钱加强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新华网3月31日消息,国家外汇管理局30日发布通知,将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自4月1日起压缩银行结售汇收付实现制负头寸下限,进一步调低银行短期外债余额规模。此举意在进一步规范资金跨境流动,遏制违法违规资金流入和结汇。

2.外汇局进一步规范国际收支核查。每日经济新闻1月21日消息,国家外汇管理局1月20日宣布,新修订的《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核查制度》于2011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外汇局称,新修订的《核查制度》将使核查工作更准确地反映现行国际收支申报统计及其配套系统的有关情况,进一步完善申报数据的核查标准,明确核查工作的操作流程,有助于规范国际收支统计的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和申报数据质量。

(六)权威言论

a.经济金融形势

摘要:1.十二五GDP年增7%。2.温家宝谈今年发展预期目标:GDP增长8%,CPI4%。3.中国财政部:2011年中国财政支出或超10万亿元。

1.十二五GDP年增7%。新华网3月5日消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点评:“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发展将更注重质量而相对轻速度,而经济增长目标降至8%以下,表明政府认为就业问题已不严峻或至少有信心应对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居民收入也将以更快速度提高。

2.温家宝谈今年发展预期目标:GDP增长8%,CPI4%。新华网3月5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总的考虑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3.中国财政部:2011年中国财政支出或超10万亿元。中国新闻网3月6日消息,财政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的预算报告显示,2011年公共财政预算主要指标拟安排为:全国财政收入89720亿元人民币,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91220亿元,支出100220亿元。

b.货币政策

摘要:1.央行:不会设定“十二五”货币供应量增长规模。2.货币政策委员会:保持合理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3.央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4.易纲: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空间越来越窄。5.不会在个别银行试点利率市场化。

1.央行:不会设定“十二五”货币供应量增长规模。上海证券报1月19日消息,央行副行长马德伦18日表示,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消费习惯、投资心理、经济的货币化,以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有关。因此,央行不会设定诸如“十二五”结束后,M2将会达到的目标。央行所能做的就是要维护币值稳定,通过货币工具,通过调控,实现这一目标。

点评:M2增速目标实际执行情况不理想使得制定该目标的意义减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信托渠道融资,也难以在M2和信贷数据中体现,因此应更关注社会融资总量而不只是货币供应量。但即使不设定M2增速目标值,货币供应量仍是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中介目标。

2.货币政策委员会:保持合理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证券日报3月29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1年第一季度例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当前我国货币信贷形势正向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但经济金融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不够牢固,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会议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强调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宏观调控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有效管理流动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

3.央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中国经济新闻网1月7日消息,央行工作会议1月5日至6日在京召开,会议将“稳物价”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之首。央行提出,要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4.易纲: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空间越来越窄。财经网1月12日消息,央行副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最新一期《中国外汇》上发表文章称,包括价格工具和数量型工具在内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窄,关键还是需要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和促平衡。易纲举例称,在提高利率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也吸引了“热钱”的流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历史的高点;资本管制的方法短期虽然有效,但长期实行效果会减弱,而且容易影响正常的贸易和投资活动。

5.不会在个别银行试点利率市场化。第一财经日报3月5日消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3月4日表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具有一致性,不可能在某一家或几家银行之内试点。

c.外汇政策与形势

摘要:1.温家宝: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浮动的弹性。2.外汇局:今年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3.周小川:将率先实现直接投资可兑换。4.易纲:人民币汇率水平正最接近均衡点。5.陈德铭:5至10年内中国将逐步实现资本进出基本平衡。6.李稻葵预计2011年人民币升值5%-6%。7.朱民:中国知道必须重估人民币,唯一问题是推行的速度。8.外汇局:着力应对和打击“热钱”流入。9.易纲:投资欧元债券有利于外储保值增值。10.国台办:正研究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1.温家宝: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浮动的弹性。新华网3月14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就人民币汇率问题表示,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浮动的弹性。但这种升值还是渐进的,因为关系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就业,要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

2.外汇局:今年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北京商报3月9日消息,国家外汇管理局8日表示,2011年,外汇局将继续深化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加强跨境资本流出入的统计监测和分析预警,强化资本项目非现场核查和事后监管,在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3.周小川:将率先实现直接投资可兑换。深圳商报1月7日消息,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接受访问时指出,未来要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将率先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并加快改革对外债权债务外汇管理。

4.易纲:人民币汇率水平正最接近均衡点。中证网3月7日消息,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6日表示,人民币汇率水平正接近有史以来的最佳均衡状态。易纲还表示,人民币汇率将很快到达均衡状态。

5.陈德铭:5至10年内中国将逐步实现资本进出基本平衡。人民网3月20日消息,商务部部长陈德铭20日表示,预计再经过5-10年的时间,中国将逐步实现资本进和出的基本平衡。

6.李稻葵预计2011年人民币升值5%-6%。一财网1月7日消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5日在南开?潇湘晨报指数发布会上表示,2011年汇率将按渐进式的道路继续前进,人民币的升值将在5%-6%。

7.朱民:中国知道必须重估人民币,唯一问题是推行的速度。路透社3月7日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特别助理朱民7日表示,中国政府承诺且认识到市场导向的人民币汇率的重要性,这有利中国,有利全世界,唯一问题仍然是推行的速度。

8.外汇局:着力应对和打击“热钱”流入。中国证券报1月7日消息,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2011年外汇局将积极配合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坚持把应对和打击“热钱”流入作为当前外汇管理工作的着力点。

点评: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内的紧缩货币政策均吸引热钱流入我国,并推动我国物价上涨、资产泡沫,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但对热钱的监管和控制难度较大。针对国际热钱流动,一些新兴经济体已加强资本管制措施,国家货币基金组织也在考虑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

9.易纲:投资欧元债券有利于外储保值增值。一财网1月6日消息,央行副行长易纲6日表示,中国愿与欧方一道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投资欧元政府债券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总体安全和保值增值。

10.国台办:正研究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上海证券报3月31日消息,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30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正在积极研究推动以适当的方式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作者:国研网金融研究部来源:国研网《金融中国》季度分析报告

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

点评:2011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日元升值1.01%、3.01%,对欧元、英镑贬值4.98%、3.18%。

国际市场:第一季度美元指数持续下跌。美国经济数据差强人意,标普、穆迪对美国主权债务评级也表示出担忧。2月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导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3月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均对美元形成打压。而美联储货币政策何时收紧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2月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会谈纪要显示,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不会提前结束,3月初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只有就业市场和经济复苏真正企稳时,美联储才可能调整现行政策,暗示美联储将在随后数月继续购债计划,对美元持续形成压力。

通胀和加息预期推动欧元、英镑在第一季度上涨。欧洲通胀率处于较高水平,如欧元区1月生产者物价指数环比上升1.5%,创29年来最大涨幅,欧洲央行多位官员均对欧元区的通胀发出警示,并暗示欧洲央行应当准备升息。2月英国CPI同比涨幅达到4.4%,英国央行3月公布的季度调查也显示,英国通胀预期达到2年半以来的高点,62%的受访者认为英国央行将在未来12个月加息。

第一季度日元下跌且波动幅度较大。2月日本央行会谈纪要中,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多位成员认为日本经济越来越可能重返温和复苏轨道,日元有所反弹。3月11日日本东北沿岸发生强烈地震,资金回流和投机因素引起日元进一步升值,美元兑日元跌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76附近)。但3月18日七大工业国G7宣布联合干预汇市,防止日元快速升值影响日本和世界经济复苏,日元迅速大幅贬值,至3月底已基本回吐地震后的升幅。阪神地震后日本央行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日元曾持续走低,目前欧美加息预期强烈,预计此次地震也将对日元形成打压。

国内市场:1月18-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大幅下降,随后中间价稳步走低,一季度人民币总体呈单边升值趋势,中间价屡创去年重启汇改以来的新低。目前人民币短期走势受美元走势影响,但全年总体升值可能性很高,市场普遍预计全年升值5%左右。

作者:国研网金融研究部来源:国研网《金融中国》季度分析报告

夏沙出品,必属精品。

更多信息请见:

2010年第四季度证券业监管与市场动态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39233001.html

2010年第四季度银行业监管与市场动态综述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39233000.html

2010年第四季度信托业监管与市场动态综述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39232999.html

2010年第四季度期货业监管与市场动态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39232998.html

2010年第四季度经济运行分析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39232997.html

2010年第四季度金融市场运行分析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39232996.html

2010年第四季度保险业监管与市场动态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39232993.html

2010年第四季度国际经济观察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39232994.html

2010年第四季度国内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综述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39232995.html

2010年第四季度经济政策评述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39234816.html

2010年第四季度经济热点追踪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39234815.html

2011年第一季度经济政策评述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78886658.html

2011年第一季度要闻备忘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78886659.html

2011年第一季度国内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综述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77303231.html

2011年第一季度期货业监管与市场动态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p-177303232.html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范文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 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1.认识时滞。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决策时滞。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1.操作时滞。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调整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或力度,需通过操作变量的反应,传导到中介变量。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都要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动来影响中介变量而产生效果。而政策是否能够生效,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央行政策的敏感程度。2.市场时滞。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货币政策要通过利息率的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或者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经由消费的收入弹性产生效应。不仅企业部门对利率的变动、私人部门对货币收入的变动作出反应有一个滞后过程,而且投资或消费的实现也有一个滞后过程。各种政策工具对中介变量的作用力度大小不等,社会经济过程对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反应也是具有弹性的。因此,中介变量的变动是否最终能够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还取决于调控对象的反应程度。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外部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及其应对措施

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及其应对措施 2009182158 周洁茹金融91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让各种有关经济和金融的词眼进入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股指起伏,银行业危机,黄金价格,中国政府和国民不再只迷恋于经济增长率那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开始放眼世界,关注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又会产生如何的影响。本文在分别分析目前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经济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综合阐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背景,最终提出作为个人应当采取如何的措施已应对危机又或者抓住机遇。 关键字: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影响;应对措施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形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主要国家表现出难得的合作精神,联手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从而避免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和世界经济的全面衰退。转眼2012年,随着各主要国家相继完成领导人换届或更替,世界进入新的政治周期。目前,金融危机并未真正终结,但各国共同应对危机、挽救全球经济的政治氛围已荡然无存。从这个意义上看,世界经济的确已经步入一个新时期,即所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 由于面临的经济形势不同,各国经济政策出现分化倾向。为摆脱危机,恢复增长,发达国家多采取了宽松政策,大量投放货币。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欧洲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局面,无法继续仰赖出口拉动,便转向刺激国内投资与国内消费。因此,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大都“稳中带松”。 美国率先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目前来看,至少在推动股市方面,这一政策已经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标准普尔500”和“道·琼斯工业指数”都已回到金融危机之前的高点。但美国经济形势也不全然乐观,财政赤字、政府债务和联邦预算等问题仍在困扰着美国政府。 日本自去年底安倍晋三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一种极端冒险的政策,大幅推低日元,以推升股市,竟也立竿见影、功效显著,但中长期看蕴含着巨大风险。首先是日本绝大部分能源均依赖进口,日元大幅贬值使得能源成本大增,削弱企业竞争力;其二是欧美经济疲弱,中日领土之争持续,使得通过日元贬值提振出口的作用大打折扣;其三,日本政府债务巨大,日元也没有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无法承受通货膨胀。因此,日本经济恐怕会在量化宽松的“烟花绽放”过后,继续迷失下去。 欧洲经济仍陷于衰退之中,紧缩货币和财政措施使得经济形势雪上加霜。日前爆发银行业危机的塞浦路斯,最终不得不依靠欧盟和IMF的救助才免于经济崩溃。除了塞浦路斯,欧元区还有其他一些国家也亟待救援。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说,欧元希望挑战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宏图,至少“倒退了一代”。 其实,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一直都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量化宽松政策虽然是中央银行的一种创新,但毕竟是不得已而为之,势必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而其他国家对于美日近来的量化宽松政策也是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

更多资料请访问.(.....)

第七篇金融调控与金融发展 ●本篇与前几篇的关系:▲前一个循环的结束,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发展及经济发展。●主要内容:▲第二十章讨论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介绍了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讨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问题。▲第二十一章讨论金融监管:分析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及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着重研究了国家对商业银行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第二十二章讨论金融与经济发展:辩证地分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介绍了“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探讨了金融创新对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影响,以及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 第二十章货币政策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货币政策理论中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作用过程诸范畴,学会利用货币政策原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实现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习要求: ★了解货币政策的定义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内涵,理解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 ★掌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原因。 ★熟练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了解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使用情况。 ★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容和过程,认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内容: (一)本章应该重点识记的基本概念: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措施的总和。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则专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狭义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操作指标有两个特点,一是直接性,二是灵敏性。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中介性指标是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4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4 (总分:44.00 ,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 凯恩斯主义主张以()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目标。 (分数:2.00 ) A. 利率V B. 货币供给量 C. 通货膨胀率 D. 存款准备金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凯恩斯很注重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 2. 货币主义主张以()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目标。 (分数:2.00 ) A. 利率 B. 货币供给量V C. 通货膨胀率 D. 存款准备金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此题注意与第l 题相区别,货币主义不认为利率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相反他们认为维持货币供给的稳定对宏观经济有重要意义。 3. 在下列货币政策目标中,不属于中间目标的是()。 (分数:2.00 ) A. 适度货币供给量 B. 适度利率水平 C. 适度的经济增长V D. 适度的存款准备金率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两种基本类型。其中,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准备金、基础货币。比较可发现:A、B、D 属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故此,正确答案是C。 4. 在下列货币政策目标中,不属于最终目标的是()。 (分数:2.00 ) A. 适度的失业率 B. 适度利率水平V C. 适度的经济增长 D. 适度的通货膨胀率解析:解析:见第3 题解析。 5.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包括()。 (分数:2.00 ) A. 物价稳定 B. 国际收支平衡 C. 经济增长 D. 收入分配平衡V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收入分配不属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6.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 ) 。 (分数:2.00 ) A. 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

金融调控与金融发展

第七篇金融调控与金融发展 ●本篇与前几篇的关系: ▲前一个循环的结束,下一个循环的开始,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发展及经济发展。 ●主要内容: ▲第二十章讨论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介绍了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讨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问题。 ▲第二十一章讨论金融监管:分析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及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着重研究了国家对商业银行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二十二章讨论金融与经济发展:辩证地分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介绍了“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探讨了金融创新对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影响,以及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 第二十章货币政策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货币政策理论中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作用过程诸范畴,学会利用货币政策原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实现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习要求: ★了解货币政策的定义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内涵,理解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 ★掌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原因。 ★熟练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了解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使用情况。 ★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容和过程,认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内容: (一)本章应该重点识记的基本概念: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措施的总和。 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则专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狭义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体系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体系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节、货币政策 第二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第三节、汇率政策 第四节、金融监管体系 第五节、货币理论的新发展 第六节、相关案例、经济热点(理论联系实际)与本章小结 第七节、思考题 * 第一节货币政策 一、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率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吸收存款的比率。 * 借助于存款准备率与派生存款的倍数间的负相关关系,中央银行在需求过剩、信用膨胀时期可提高存款准备率以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在需求不足、信用紧张时期,中央银行可通过降低存款准备率以放松银根,加大货币供给量。

(二)再贴现业务 再贴现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的未到期票据提供的资金融通。 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即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付的利率。 * 再贴现业务的政策效果体现在三个方面: 再贴现率的变动向市场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具有告示效应 融资成本效应 结构调整效应 *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的购买扩大基础货币,公开市场的出售来减少基础货币,以此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一般而言,当中央银行需要放松银根时,就会买进商业银行手中的有价证券,把货币投入市场;中央银行需要紧缩银根时,就会卖出持有的有价证券,回笼货币。

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消费信用控制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之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信贷给予的控制。其内容通常包括: 对耐用消费品的分期付款方式规定首期支付的最低额度。 规定分期付款的最长年限。 根据规定可用消费信贷方式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并对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 *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进行的以证券为担保的贷款,规定第一次付款的金额,并有权随时规定保证金比率,以控制对金融市场的信贷。 保证金比率愈高,可以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比重就愈小,从而引起该领域内信用规模的紧缩;反之,当中央银行调低证券贷款保证金比率时,则会引起该领域内信用规模的扩张。 *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此项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阻止地产投机,防止银行对建筑业过度贷款,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同时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实现稳健经营。其措施一般包括: 对不动产贷款最高额度的限制 对不动产贷款首期支付额度的规定 对不动产贷款分期支付的最长年限的规定

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向以市场和法规为导向的风险型监管转变。中国加入世贸之后,金融监管由原来强调行政审批的合规型监管,正在逐步转向以市场和法规为导向的风险型监管。与行政性监管的缺陷相比,法律监管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可预测性的优点。此外,及时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调整游戏规则,也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格局下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货币政策在稳定的基调下要适应市场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币值、保持总量平衡、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对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冲突背景下的新选择 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在我国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我国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合一的体制下,由于金融监管不力所导致的金融风险,自然地集中于中央银行。特别是1996年以来,在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身兼二职的中央银行实际上起的是一个“消防队”的作用,四处救火,到处掏腰包,本来风险分散在社会各个点上,被中央银行一救,全部风险都集中到中央银行身上了。因此,在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冲突的背景下,必须选择新的金融监管框架。这也是由我国近几年的经济金融改革的现实所决定的。 实际上,迄今为止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最佳金融监管模式。金融监管的发展及其演变是与该国的金融结构密切相关的。不同的金融结构会引致不同的金融风险结构,为适应金融风险控制的需要,金融监管也应该形成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分工结构。这样,金融结构的变动趋势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金融监管的变革取向,而金融监管在适应金融结构变动的同时,也将对金融结构调整和变动产生反作用力。基于此,我国在进行金融监管变革、选择新的金融监管框架时,就必须从我国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既要重视和适应金融监管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又要看到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分立的基础,并要努力创造和完善这些基础的。 1、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操作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的必要条件。如果一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缺乏应有的独立性,那么,进行金融监管职能调整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增强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 2、从国际趋势来看,西方发达国家进行金融监管机构变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金融国际化和金融混业化的需要。其中,尤其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混业加速趋势带来的金融混业经营压力使得分业监管的框架不能适应金融监管的客观需要。从这点上说,我国金融监管框架的变革也要密切关注并积极适应我国金融混业化发展的需要。 3、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由可信的监管机构、有效的监管制度、敬业称职的监管人员、强大的信息支撑系统和资金保障等方面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国金融风险的化解不可能仅依靠监管体制的变革就可以实现,它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从风险性指标来看,在金融业发展的初期,分业经营相对于混业经营具有很大优势。从效率性的指标来看,混业经营相对于分业经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整个金融行业而言,混业经营模式能够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由于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完全放开,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可以自由地参与整个金融市场的竞争,而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效率。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性指标和效率性指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要发挥混业经营在效率方面的优势,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经营模式是由该国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决定的。 我国是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负责金融监管的金融监管格局。 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履行如下职责: ①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 ②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④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⑤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⑥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⑦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 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履行如下职责: ①研究和拟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有关证券、期货市场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并依法行使审批权或核准权。

金融稳定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标协同

RR/03/04 Array CFEF研究报告 金融稳定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标协同 王连洲杨如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RR/03/0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2003年10月金融稳定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标协同 债券市场下跌之后,关于资本市场投资人基础收窄的讨论,重新引起各方的兴趣。我们注意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债券市场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作用的领域,央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冲外汇占款,并透过收缩或者放大基础货币供应量以落实其既定货币政策;财政部则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者交易所债券市场,或者同时在两个市场,通过发行国债,来落实其财政政策。在大多数的年份里,作为政府左膀右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安无事,彼此和谐。但在特别情形下,如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短期目标不一致,或者尽管长期目标一致,但实现短期目标的操作方法出现冲突,则债券市场投资人和机构的预期将会被扰动,最终加大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这一次债券市场的下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反思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协同问题。 1.独木难支:政策目标分离与资金的短距离周转 回顾以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运行轨迹,我们发现,由于政策操作从来没有刻意谋求过二者之间的目标协同,宏观调控方面经常出现的情形是,要么单纯依靠财政政策,要么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这期间,财政政策与计划体制混淆在一

起,货币政策被淹没在中央银行包揽商业银行业务的格局之中。实际上,在1984年以前,我国没有确立中央银行体制,货币政策也完全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目标是计划目标,手段是计划手段。1984年以后,民间经济的勃兴使得财政收支规模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出现了弱化趋势,货币政策手段逐步受到国内宏观经济调控主体的重视。不过,那时我们缺乏必要的经验,直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前,货币政策与金融业监管被混为一谈,加之市场传导机制没有形成,金融市场表现出“一抓就死,一放就热”的波动状态。因为面向市场的财政政策的独立地位没有凸显出来,至少从表面上看,改革开始以后直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宏观调控是由并非纯粹的货币政策独挑大梁。这种局面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发生了改变,由于国内出现的局部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质量下降,我们开始首次尝试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以期刺激需求,恢复人们的预期和信心。综合利用两个政策工具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单纯依靠一种政策工具难以受到切实的效果。在综合利用中,另一个更加重要的变化是这两个政策工具都是面向市场的,主动运用经济杠杆,而不是计划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央行先后通过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取消贷款规模计划管理,以及连续多次降低利率等手段,推动微观经济投资和消费活跃。财政政策方面,连续五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依靠国债发行,支持基础项目建设,国债发行量累计达到23187.33亿元。 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目标协同远非一次尝试就能完成,从实际效果看,过去几年我们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妥的货币政策效应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货币政策方面,刺激投融资的效应不能持续,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能力仍然较差,资金在央行和商业金融机构之间封闭循环,无法渗透到实体经济层面。由

金融学之货币政策调控

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它有哪些构成要素? 答:(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它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有三大构成要素:①货币政策工具;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③货币政策目标。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去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由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因而货币政策的三要素之间存在一种逆向制约关系。 2.试述货币政策目标内涵及诸目标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答: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亦称货币政策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①稳定币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 ②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 ③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 ④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2)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当前中国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发展

一人民币升值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有人民币资产和票据是世界话题,外币大肆进入中国的趋势很难改变,长牛市场格局不变; 2、居民存款搬入证券市场,造成所谓的“流动性泛滥”,给政府出了很大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政策导向明确告诉大家,一定要打击股市投机,树立投资理念,事实上市场已经有了回应; 3、外汇储备暴库、“全民炒股”和中外机构博弈己经影响了金融平衡,出口退税政策、QDII等新政,告诉大家国家己实质性考虑外汇平衡问题,有时会牺牲局面利益,才能保证大局健康发展; 4、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对大型国企IPO和全流通有利,政府既不希望证券市场大幅涨跌而造成对政治、经济的伤害,但又挡不住瞄准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的冲击,只能用政策来调控这个市场; 5、大力发挥基金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将是今后的主流方向,现在大批股民的热钱将不断回到基金市场,符合政策导向,选择好的股票将成为基金公司的事,而选择好的基金品种,将成为今后的主要社会话题。 我的最后结沦:少碰股票、选择好的时机和基金品种,分享证券市场带来的财富。 当前中国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发展 一当前宏观金融形势总体运行平稳,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隐忧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当前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投资需求膨胀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 据初步统计,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0万亿元,同比增长20.66%,本外币贷款一季度新增912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342亿元,同比多增238亿元。为了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款,防范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将自4月25日开始再次提高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和再贷款浮息政策等。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了央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货币供应量增幅偏快,今年以来M1和M2实际数据均高于预测;信贷增长速度偏快,比年初预期高出10个百分点。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将有助于控制货币投放和贷款增加速度,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第二,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依然过低,间接融资比重过高。虽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直接融资困难,直接筹资不便利的问题,但是如此高的间接融资比例为全社会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三,M2占GDP的比重过高,到2003年,我国 M2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200%,这种高比例除了在极其个别的国家外,在全球范围内是没有的。虽然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过大的M2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中融资过多依靠银行体系,风险集中度偏高。第四,总储蓄率依然偏高。2003年我国的总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到47%,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首先,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其次,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自2003年起,还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市场产品的逐步多样化,不仅包括金融债、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公司股本和债务性债券,而且在证券和银行业产品方面不断推陈出新。ABS、MBS和CDO 等银行类创新产品、开放式基金等证券类创新产品都有强烈的需求。第四,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出现,例如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等。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存在产品匮乏、简单化的问题,金融深化程度还不足,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创新压抑的现象和问题。 三、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要求我国金融市场必须进一步发展,要求有关部门适应形势,转变观念。与此同时,金融产品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 首先,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随着国民待遇的实现,市场准入的逐步放松,金融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和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均要求我国必须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

中国金融体系目前面临五大风险

中国金融体系目前面临五大风险】 9月25日下午,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部务副主席焦瑾璞在首届中国金融稳定论坛上表示,尽管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损失不大,但目前中国金融体系有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需要特别警惕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别是在高增长下的潜在金融风险,要防止个别机构的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第二,中国金融体系头重脚轻的风险较大,特别是缺少微小性型金融机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金融服务空白和金融机构空白。整个金融体系应该是金字塔的,但是现在我们是头重脚轻,这个风险使我们的金融体系结构会不稳定。第三,是监管空白和监管漏洞,特别是对于一些创新性金融产品的监管。对于一些控股公司,包括一些跨业经营的监管问题,有很多监管困难。第四,随着金融的全球化,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转移问题也应值得重视。第五,是科学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特别是一些个别产品创新的擦边球现象,如各种各样的支付卡现象,各种各样的支付体系,这些如何衡量?如果按货币供应的层次来讲,到底是M0还是M1?从商业角度,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但是产品又没有兑现,这是第三方支付的风险。(RL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胡祖六谈中国金融决策的两大失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不久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在金融危机后刺激政策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不过,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执主任胡祖六日前称,在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如下几大风险:第一,错估金融危机后的形势。总体而言,中国政府对于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际形势大局的把握还是非常好的。但是也应该指出,有关决策当局在一定程度上,被所谓的金融危机第二波的论调所误导,对于当时的环境、形势可能估计得过分的严重和悲观,这样导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5957404.html,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研究 作者:徐礼吏陈杨杨 来源:《科技与企业》2014年第01期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传统中使用CPI作为衡量社会整体价格水平,其准确性有所下降,且在经济周期中变化也相对滞后。而且,总需求的扩张也并不首先反映在通胀上,而是反映在信贷规模和资产价格上;且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是的工资、价格黏性变大,只是推迟了并聚集了通胀的压力。所以通货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会加剧金融稳定和物价稳定两种目标之间的冲突。因此新时期应当打破传统的货币政策机制,将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到货币政策的框架之中,互相协调配合。第一、两种政策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因二者都可以通过调整金融条件对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产生影响来防范系统性风险。第二、稳定的宏观经济和有效的系统流动性管理保护了金融环境的稳定,货币政策通过建立稳定的经济环境,防止金融失衡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后的严重性,为宏观审慎政策提供支持。第三,金融系统的稳定是货币政策传导得以顺畅的保证,宏观审慎政策所影响的杠杆率、资产价格、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等变量,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央行应紧密联系并及时做出调整。 Filardo(2004)认为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二者结合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多年来以低通胀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实现了通货膨胀率和GDP的稳定增长,但是也存在诸多经济、金融失衡的现象,这些失衡有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宏观稳定框架,使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能够有效地避免失衡。Borio(2009)提出应当用货币政策来解决金融失衡问题,仅依靠宏观审慎政策无法完全解决金融失衡的顺周期问题。Blanchard(2010)认为中央银行监测宏观经济的优势有助于其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执行者,可以避免在应对危机时产生多个部门的协调问题以及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和风险行为具有潜在的影响。从宏观经济政策和监管政策的最终目标上看,宏观审慎政策的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一致,都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仍有部分学者认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二者在操作目标上存在一定冲突。Borio and White(2004)认为,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结合可能会导致利益冲突,中央银行对微观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关注会影响其宏观政策的实施,且货币政策也无法保证其能实现金融稳定的目标。 一、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 从上世纪70年代到在危机爆发前,新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货币政策设计与执行周期大致为20个月,其政策目标主要关注价格和产出稳定,在应对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方面并不是一个有效政策,因此很少关注金融稳定或其他经济目标,且有学者认为货币政策若能成功保持价格稳定,那么实现金融稳定便是水到渠成,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价格稳定可以促进金融稳定。另有少数研究者认为,货币政策能够影响金融稳定,比如通过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或消除金融不稳定。Kannan(2009)分析了货币政策对于消除资产价格膨胀的潜在作用,结果显示对于信贷和资产价格泡沫,更强的货币反应能够对抗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上升的加速机制。但是,对于技术冲击,一个标准的泰勒规则仍旧在减少产出和通胀的波动方面做得最好。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最新24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金融基础知识

24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金融基础知识

第四节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和传导机制 1、概念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2、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二、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概念、特点和作用 1、种类 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政策 中央银行贷款 利率政策 汇率政策 2、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指的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是目前多数发达国家(更准确的说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 根据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差异,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公开市场。所谓广义公开市场,是指在一些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政府公债和国库券的数量有限,因此,中央银行除了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公债和国库券之外,还买卖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担保的债券、银行承兑汇票等,以达到调节信用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所谓狭义公开市场,是指主要买卖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发行量大,且流通范围广泛,

货币政策调控

货币政策调控 货币政策理论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 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主要的货币政策理论有以下四种: 古典学派: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名义货币数量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实际工资、实际利率、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变量完全没有影响,货币数量的变化只能引起物价的同比例变化,因此货币政策对调节经济景气无能为力,即“货币中性论”。凯恩斯学派: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真正起点,应该是凯恩斯在1933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在该书中,凯恩斯认为,名义收入的变化可以通过利率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因此货币在实体经济中并不是“中性”的,同时由于价格粘性因素的存在,市场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以修复所出现的失衡,需要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对

市场失衡进行修正,以减小经济的波动。其政策操作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相对低迷时采用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而在经济相对过热时,则用相对从紧的政策来应对。随后,宏观经济政策成为各国政府所倚重的经济 调控工具。货币学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通货膨胀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首要难题时,面对无法解释通货膨胀的凯恩斯学派,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又以现代货币学派的形 式卷土重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更是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推到了一个高峰。合理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卢卡斯为首的合理预期学派给了凯恩斯学派 最后一击,提出没有预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原因,有预期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完全没有影响。 综观以上各学派的观点,基本结论大致可以分为“货币政策有效”和“货币政策 无效”两种对立的观点。凯恩斯主义认为能通过宏观政策逆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 经济波动;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

2018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风险研判与政策动向研究分析

2018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风险研判与政策动向研究分析

目录 一、国内外市场现状与主要风险 (一)国际市场受预期差影响波动较大 (二)国内主要经济指标开始下行,金融风险加速暴露 1. 实体经济主要指标出现下行迹象 2. 货币金融数据反映出杠杆去化较快 3. 金融市场出现较多风险迹象 4. 资管格局重构,金融实体传导阻塞 5. 流动性不平衡性问题日益突出 二、金融风险传导路径 (一)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交替传染 (二)市场风险引致部分金融机构出现经营风险 (三)金融机构一致性谨慎引发资金抽离,导致经济增速下滑风险 (四)内外压力叠加导致宏观风险扩大 (五)金融与财政同步收缩可能带来较大风险 (六)地方债务处置不当可能引发政府信用风险 三、政策建议 (一)坚定去杠杆和调结构的正确方向,尽快明确当前阶段宏观去杠杆的总体目标与结构目标 (二)抓紧做好监管协调,避免监管过度、交叉传导出现大的宏观风险(三)精细做好压力测试和配套安排,避免出现融资悬崖 1. 货币政策 2. 金融监管政策 3. 财政政策

近期外部受美国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影响,国内由于严监管、去杠杆进入深水区,金融市场出现较多风险,我们组织监管与业内专家共同讨论,对国内外经济指标与金融市场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存在的主要金融风险与其演化与传导路径,提出货币、金融、财政多个领域的建议与政策。 一、国内外市场现状与主要风险 (一)国际市场受预期差影响波动较大 近期海外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源于三方面预期差:其一,市场前期对美国发起贸易摩擦预期不足,未料想到潜在的贸易战成为了今年市场最大的边际变化;其二,对美日欧经济走势的判断有误差,欧洲和日本的经济表现低于市场预期,而美国的经济表现相对最为稳定;其三,未预期到美元和美债利率同时快速上行,市场对美债上行压力前期反映不足,对美元看空情绪较浓,当两者同时打破预期时,新兴市场的汇率压力陡增。 总体上,2017年是全球经济同步增长的“蜜月期”,2018年行将过半,市场表现不如年初所预期。具体来说: 一是贸易摩擦是国际最大扰动,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