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行为主义理论阐述异常心理的形成机制与干预(精)

从行为主义理论阐述异常心理的形成机制与干预(精)

从行为主义理论阐述异常心理的形成机制与干预(精)
从行为主义理论阐述异常心理的形成机制与干预(精)

从行为主义理论阐述异常心理的形成机制与干预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还具体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异常心理则是针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而言的,通常指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异样或病态心理与行为的表现。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非常复杂,由于人们对心理问题理解各异,故而出现了很多阐述异常心理的理论和观点。但在当代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三大学派的理论研究观点占主导地位,本文仅就行为主义关于异常心理的阐述做些探析。

一、异常心理的形成机制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进行的著名的经典条件反射试验以及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为行为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表明,行为是在奖励和惩罚的作用下形成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异常心理主要是以下原因产生的:

1、异常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的结果。

这是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原因分析。原本为中性的无关刺激由于总是与特定的无条件刺激同时发生,使人受到一定的刺激,那么这中性的无关刺激就可能在人的意识中持续产生强烈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能被带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去,从而可能导致异常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2、控制不当和惩罚过度引发行为失调。

斯金纳认为失调行为和疾病是由于控制不当或惩罚过度引起的。控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属性。个体对于企图控制自己行为的力量可能以暴力的形式反击,或者以极度消极的方式来逃避这种使自己不愉快的限制和惩罚。当一个人接受控制或惩罚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刺激,这些刺激会引起个体恐惧、焦虑、抑郁、愤怒之类的情

绪,在控制不当、惩罚过度时尤其如此。通过条件反射,个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在相似的情境中遇到类似的刺激,就会引发相同的情绪反应,长期使用不当控制和过度惩罚就会导致异常心理及行为的产生。

3、负强化或不良强化的作用。

强化是指通过控制某种行为产生的后果来增加此种行为重复出现可能性。根据

行为结果出现的不同可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是指行为出现后,给予个体某些事物作为后果来加强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负强化是指行为出现后,从环境中去掉某些事物作为后果来增加行为重现的可能性。当一些能使个体充分满足并产生愉快情绪的行为得不到充分的正强化或因种种缘由无意或有意地使一些不良行为得到了充分的强化,那么个体在这种强化结果的刺激下,会在情绪、行为上表现出各种异常。

二、行为疗法(对异常心理的干预措施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可观察的行为和环境对个体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它认为对异常心理的治疗应该重视外部行为和环境的改善,而没必要去寻找个体内部的智力或情绪方面的问题。

(一行为治疗的主要内容

1、确认求助者的不良行为,据此制定治疗目标,选择治疗技术。

2、用适当的技术方法对求助者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帮助求助者建立起新的行为方式。

3、记录求助者行为的基线水平及变化过程,以评估治疗过程。

(二行为治疗采用的方法:

1、系统脱敏法

它是利用交互抑制原理或反条件作用原理,来矫正求助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惧状态。治疗从呈现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的刺激物开始,当刺激不再引起个体的不安时便可向个体呈现略强一些的刺激,依此类推。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个体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恐惧、不安。

2、模仿学习

它利用人类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的反应倾向,帮助具有异常心理和不良行为的人用适当的反应取代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某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学习这种新的行为。主要包括想象模仿和参与模仿。

3、强化法

它利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通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某一行为如果得到奖赏,那以后这个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反之,得不到奖赏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就可能减少。

4、放松训练。

一般包括想象性放松法和深呼吸放松法,它有助于全身肌肉放松,造成自我抑制状态,促进血液循环,平稳呼吸,增强个体应付紧张事件的能力。

5、代价券制度

在许多精神病医院已采用此法管理病人。它使用一种形状类似钱币的物品来换取奖励品如香烟、衣物、杂志等物品。发放代价券可鼓励个体不良行为的改进,并且逐渐增加要求,提高标准,实现治疗目的。

三、对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

(一行为主义的理论价值

1、将人的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反对将不可捉摸的心理、意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某种角度而言,这对消除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具有积极作用;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它主张通过客观的实验观察来研究行为,巩固了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学基础。

2、运用条件反射原理来训练和矫正人的学习、行为,不仅可用于正常人非正式的自我改善或个人适应,而且还可服务于有严重精神病或病理障碍的人。在现实运用中有较强的实效性。

(二行为主义理论的缺陷

1、过多强调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夸大了采用外在行为控制的效果,过分排斥心理现象,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主张在人类和动物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行为科学技术解决全社会的行为问题,明显地扩大了行为理论在社会中所起作用。

常用的危机干预技术与方法

常用的危机干预技术与方法 (一)、心理危机快速干预ABC法 1、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2、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快速建立信任关系; 3、认知调整,情绪减压和哀伤辅导。 (二)、放松训练 一般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按一定要求完成特定的动作程序,通过反复的练习,使人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调整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1、深呼吸放松法 又称为腹式呼吸法。在感觉压力时,试着调整呼吸。深度把手放在肚子上,慢慢地用鼻子吸气,让腹部用力,感受气息从鼻子进入腹腔,肚子慢慢鼓起来。然后再专注地让腹部慢慢回落,吐出这口气,慢慢地让自己呼吸的时间拉长。每次10分钟左右,可以帮助有效放松。 2、冥想放松法 不管有什么样的想法,不去评判他,只是体验;耐心,我们不必以每时每刻的运动来填充自己的生命。让事物按自己的时间展现出来;不要对自己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有什么期待。只是时时刻刻对自己开放;信任,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直觉;

无为,不想努力获得什么或到达什么地方;接纳,不要担心结果,只集中注意力接纳此刻发生的事情,即便出现了分心也要接纳,只要再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或那个词汇上就好了;放任,如果出现了评判想法,那么就放任并去观察这种想法。 3、音乐放松法 音乐可以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大脑,让脑细胞随着音乐的节奏改变放电频率,从而影响神经递质和激素分泌,改变我们的心率、脉搏、血压、体温、皮肤电导率和肌肉紧张程度等指标,起到改变个体情感、情绪、认知以及行为的作用。 三、如果你被隔离,应该如何调适自己? “隔离”对普通人而言并不寻常。面对一个陌生而且不确定的处境,我们常因自我环境控制力被限制产生不满情绪,又因空间封闭,孤立无援的恐惧感容易扩大。 1)突然到来的人身自由限制,可能会造成暂时的慌张、不知所措。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压抑情绪,反而会影响后续的抗压能力; 2)可能会出现抱怨、愤怒。这时候,你需要给自己找一个适当的发泄口,比如:打电话给朋友倾诉,或者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

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方法)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健康地成长,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采取观察法、谈话法、游戏法、活动法、个案法等,这些方法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班团工作中渗透、在创设育人环境中渗透、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等。 1、观察法。即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品质等,发现问题及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这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在同学交往中注意观察、在家访时注意观察,发现和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动态地处理千差万别、形形色色、个性分层的问题,以欣赏、赞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2、调查法。即通过问卷、访问等形式对学生的个性、兴趣等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发现一些带规律的现象,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便于教育、引导。例如,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了: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是因为每次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有的学生开家长会前很紧张,是因为怕爸爸、妈妈了解到自己在校表现不好会挨打;有的学生上课不敢大胆发言,是因为怕说错……调查法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引导,就能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辩论法。即就学生特别热衷而又难以把握的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各抒已见,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把握分寸,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走出困境。结合实际,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有关“过生日请客”、“吃零食”、“用零花钱”、“当班干部”、“老师请家长”、“‘打小报告’”等问题的辩论。通过学生的辩论和教师的循循诱导,使学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4、渗透法。即通过各种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团员工作和家庭教育等多项工作中,使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得到优化。 5、个案法。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孤僻、自卑、胆怯、逆反等“问题心理行为”,可通过多种形式,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了教育和疏导。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在弄清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然后根据其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并且以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做到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发现和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并引导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二、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以真挚的感情,诚恳的态度和学生相处。和学生相处,首先要取得他们对你的信任。这样,他们就会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如实反映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他们,使他们觉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步骤与技术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步骤与技术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症状得到缓解,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直接严重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帮助的及时性、迅速性是其突出特点,有效的行动是危机干预成败的关键。 1、危机干预的步骤 在大学校园内,当我们发现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可使用心理学家总结的“六步干预法”进行危机干预: (1)确定问题。 危机干预的第一步是从求助者的立场出发,确定和理解求助者的问题。干预人员使用积极的倾听技术:同感、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包括使用开放式问题。既注意求助者的语言信息,也注意其非语言信息。 (2)保证求助者安全。 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干预人员应该将保证当事人安全作为首要目标。这里的安全是指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在干预人员的检查评估、倾听和制订行动策略的过程中,安全问题都必须给以同等的、足够的关注。 (3)给予支持和帮助。

危机干预强调与当事人沟通和交流,通过语言、语调和躯体语言让求助者认识到危机干预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让求助者相信“这里有确实很关心你的人”。 (4)提出应对的方式。 帮助当事人探索可以利用的替代解决方法,促使当事人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资利用的应付方式,启发其思维方式。当事人知道有哪些人现在或过去能关心自己,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 (5)制订行动计划。 帮助当事人做出现实的短期计划,包括另外的资源的提供应付方式,确定当事人理解的自愿的行动步骤。计划应该根据当事人应付能力,着重于切实可行和系统地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计划的制订应该与当事人合作,让其感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制订计划的关键在于让求助者感到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力、独立和自尊。 (6)得到当事人的承诺。 帮助当事人向自己承诺采取确定的、积极的行动步骤,这些行动步骤必须是当事人自己的,从现实的角度是可以完成的。如果制订计划完成得较好的话,则得到承诺是比较容易。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从求助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 除以上六步之外,还应该启动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来自于父母及其他亲人、来自于老师和同学、来自于其他方面如朋友和社区志愿者的支持等。这种支持不仅包括心理和情感的支持,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救治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救治 桃花中心校心理辅导员沈小月 心理干预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度过他们的精神危机。对当事人进行的一系列心理疏导活动。 小学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变化之中,社会知识的片面性和心理承受能 力差,使得他们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因而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控,特别是面对紧张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家庭较高的期望值的压力,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上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地排解,消除、矫治,将会产生不良的外显行为,在课堂上其表现行为为情绪抑郁,精神不振,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等,甚至可能出现冲动行为。 在这里主要探讨一下小学生课堂教学心理干预,是指在课堂上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进行行为矫正、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它是对有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大多数学生则重在进行发展性的心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具有善于面对新环境的信心,富有创新意识的探索精神和具备较强的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以理论为指导,应用性研究为主,强调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把理论与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研究,不断探索,对小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心理干预的策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发展性原则。课堂教学心理干预应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导,根据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以便达到积极地建 设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开发潜能的目的。 3、预防性原则。对学生可能有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防患 于未然,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预防并不是简单地阻止问题的发生,对那些已有问题尚在轻微或早期阶段的,及早治疗,以解除问题恶化的危机,预防重于治疗。

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卫生部发布地震灾区《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 急性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受灾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为主,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辅。组成心理危机干预队进行紧急培训后,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灾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没有精神专科机构的地区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援助。 非灾区的其它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后备医疗队,及时培训,随时准备支援灾区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复期的心理健康重建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配队长一名,队员根据灾情配置,例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老年精神科医生。有灾难危机干预的成员优先入选。有条件的单位建议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的联系。医疗队至少两人,尽量避免单人行动。 二、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 1、了解灾区基本情况。灾难类型,伤亡人数、包括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 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 3、确定干预地点,准备交通地图。 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5、制定初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 6、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 7、联络、了解需要干预的社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8、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等。 9、外援的医疗队在到达灾区之后,最好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工作,对没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当地精神科人员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结合学生个案_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结合学生个案_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XX学校 XXX 今天,人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由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压力的同时,常有心理行为、情绪、自我意识等方面偏离正常的现象产生。因此,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很多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不受地区、性别、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体现了其特殊性。有关研究指出,男生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抑郁、不受欢迎和违纪行为方面;女生则以躯体诉述和思维障碍为主。因此,在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应该依据其特殊性,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干预对象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方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下面就结合中学生当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心理干预的方法 案例一: 陈某平时能按时到校上课,有时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爱搞小动作,有时也能积极发言,但对很多问题一知半解,学习成绩不稳定,特别是每到下课时,他常常管不住自己的手脚,常常和同学打架,几

乎每节课下课后都和同学发生矛盾,遭到同学们的投诉,老师经常进行说服教育,但效果不大。 根据以上情况,对其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心理干预。 ,.根据其动机外化强烈的状态,只要一有机会就安排适当的工作给他,特别是体育、文艺方面的工作,使他发挥自己在能力上优秀的方面,对其内在强烈外化的动机加以了自身技巧性的调整。 ,.对他讲述中外名人故事的奋斗史,以此激励他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请他回答一些适当的问题,以利让他自悟。 ,.与其家庭密切配合,采用互签字法,督促完成家庭作业,并使其家中对他发的钱有所节制,为小卢的学习动机向主动动机方面发生转化,提供契机。 4.通过班队会活动教给同学们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让大家谈谈不正当交往的感受和危害,生动的事例给了小陈很大的启发和感受。 ,.有意识地让小陈做一些稍难的题,以此来更进一步地激发其学习的内在欲望,并发挥其天赋较好的特长。 ,.对小陈的优点给予及时表扬。而缺点,在课堂上的尽量以体态语言暗示其改之;课外则多引导他提高认识,培养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寓教于乐,使其发挥表演才能,也引导其强烈的外化向正确的内化方向发展,从中促进其学习兴趣更为深化。 ,.注意结合学生实际,适时改变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对小陈同学尤其强调启发性,使其动机能量处于了与学习对象的强烈结合态,一方面不压抑其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又使其步入到正规化学习的境地中来,充分调动起他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心理干预,小陈学习的态度,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意

心脑血管疾病营养及行为干预关键技术及应用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 背景及存在问题 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这类疾病是由于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原因导致,表现为大脑、心脏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病变。CVD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造成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告,2012年全世界死亡5600万人,估计在2012年有17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1%。这些死者中,估计740万人死于冠心病,670万人死于卒中。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心如卒中(Stroke)和心脏病发作(Heart attact,HA)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8%,城市为41.9%。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CV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老年人中风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显著升高,急性冠心病事件(心脏病发作)和脑血管事件(卒中)常突然发生,常常来不及医治即告死亡,导致严重的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全球人口结构正向“老龄化”转型,预计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比例将达22%。我国已迈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使CVD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动脉粥样硬化是CVD的主要病因,其形成的危险因素目前已知的

有将近300种,可分为可干预危险因素与不可干预危险因素两大类。高血压、吸烟、高血脂、糖尿病、不平衡膳食、肥胖、缺少运动、精神压力等为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种族、遗传等为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大多数都与饮食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有关。如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高盐、缺少运动、不平衡膳食等不良生活方式,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我国11省市队列心血管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是我国人群最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随着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同时,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加。因此,为了控制老年人CVD的流行,迫切需要实行和普及以营养及行为干预技术为基础的CVD的预防。CVD的防治需加强老年人主要危险因素的管理,重视CVD的一级预防。 本研究旨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技术,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营养问题及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研究营养干预及行为危险因素控制关键技术,开发适合于不同群体及个体、符合健康及心血管疾病需求的综合干预技术包,在典型地区开展综合干预及应用策略评价研究,并进行经济学评价,为老年人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不仅有利于提供具有成本效果的干预方案,使卫生管理部门在制定最优的卫生资源有效配置的相关决策时有据可循,而且有利于解决目前CVD的人群防治干预的经济学研究的空白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目标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一、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为了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咨询中心决定建立“班级心理健康委员—校园心灵使者协会—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疏导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快速反应,即: 1、通过每班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情况,一旦发现有问题立即向心理辅导联络员反映。 2、学校心理辅导联络员得到信息后,须立即向心理辅导中心通报情况并立即对当事人开展心理辅导和思想疏导。 3、心理辅导中心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紧急干预,以最快的速度解除学生心理危机,并做好学生心理危机过后的心理护理和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工作。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委员和心理辅导员要深入课堂、公寓,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心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确保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把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解决在萌芽状态。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做到及时发现、正确解决,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危机干预实施细则 1、危机的特征 (1)危机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事情;

(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危机是一种正常状态,是每一个人在生活经历中的某个时刻都会遇到的情境; (3)危机是一种个人体验,某种情景对某个人来说是危机,但同样的情境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不是危机; (4)危机可在短时间内以这种或那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 (5)若采纳一些变化,发挥一些潜能,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发展,相反,不良的应对方式会令人们的防御能力下降和社会退缩。 2、危机干预的过程 (1)第一级危机干预也称心理性急救,主要是对危机的情境做出反应,帮助人们稳定下来去处理即刻的需求,协助他们应对当时的情境并给予支持。 (2)第二级危机干预也称危机治疗,在当事人稳定之后,提供治疗性咨询服务,侧重于应对危机的情境和处理遗留下来的心理上的症状。 3、危机干预的主要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或有家族史的学生; (3)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且久治不愈、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且深感自卑的学生;(5)个人感情受挫、人际关系失调或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6)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的学习困难或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

常见类型 心理反应 ①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如下: 一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 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 二是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 三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②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一是抑郁,多数心情抑郁沮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病人容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可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二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干预原则为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其痛苦,选用药物时应考虑疾病的性质、所引起的问题,以及病人的抑郁、焦虑症状。以癌症为例,如疼痛可用吗啡,抑郁用抗抑郁药,焦虑用抗焦虑药处理。 恋爱破裂 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

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同样,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既要防止当事者自杀,也要阻止其鲁莽攻击行为。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劝告可使当事者顺利渡过危机期,危机期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事者可能认为对世界上的女人(或男人)都不可信,产生很坏的信念,但这不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而且随着时间的迁延会逐渐淡化。 婚姻障碍 夫妻的感情破裂,结局多是离婚,如果双方都能接受,不会引起危机,否则可能引起危机。 ①夫妻间暂时纠纷,如受当时情绪的影响使矛盾激化时,可能引发冲动行为,甚至凶杀。干预原则为暂时分居,等待双方冷静思考并接受适当的心理辅导后,帮助解决问题,防止以后类似问题的重演。 ②夫妻间长期纠纷,其原因包括彼此不信任、一方有外遇、受虐待、财产或经济纠纷等。这可以使双方(尤其是女方)产生头痛、失眠、食欲和体重下降、疲乏、心烦、情绪低落等,严重者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干预原则为尽量调解双方矛盾,否则离婚是必然结局。对有自杀企图者应预防自杀,可给予适当药物改善睡眠、焦虑和抑郁情绪。 悲伤反应 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也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最重。 ①急性反应:在听噩耗后陷于极度痛苦。严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地哭叫,或者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干预原则为将昏厥者立即置于平卧位,如血压持续偏低,应静脉补液。处于情感麻木或严重激动不安者,应给予BZ使其进入睡眠。当居丧者醒后,应表示同情,营造支持性气氛,让居丧者采取符合逻辑的步骤,逐步减轻悲伤。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陈思玲 (深圳市草埔小学) 摘要: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而且表现在性格和行为当中,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因素,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更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进步,应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解决方法 在科技飞速发达、生活节奏步伐加速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当然,学生也不例外,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中学生面临中考和高考压力的同时,常有心理行为、情绪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偏离正常的现象,也随之伴随不同的心理问题。然而,经过多种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很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不乐观,小学生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而且表现在性格和行为当中。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也常常有缺乏自信、学习困难、厌学和逃学的现象;调查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没兴趣读书,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加上老师未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未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导致部分学生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地玩;或者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的话就甚至干脆逃学、旷课,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时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我任教的五年级一位学生,因为作业没写,第二天怕班主任处罚,怕同学们的嘲笑,就逃学了。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跟学生谈心,讲道理,逃学解决不了任何事情。逃学是不对的行为,但是也不能马上批评打骂学生,相反,应该轻声细语地教育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遇到问题不能逃避,可以找同学或老师交流谈心。 针对此心理问题,不仅是学校,包括家庭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让他们乐于学习,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逐渐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积极热情地去学习。另外,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还有,家长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和指导。父母的鼓励、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要求学生做得最好,但要求其能做得更好。学校方面,首先,要改变用学习成绩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要求“一刀切”

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一)行为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1.行为的概念 人的行为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出的能动反应。可用公式B=f(P?.E)表示,B为行为,P为人,E为环境,即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所以,人的行为由如下5个基本要素组成:行为主体一人、行为客体一行为的直向目标、行为环境一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一主体作用于客体所应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行为结果一主体预期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至今的符合程度。 长期的行为称作"生活方式"行为。如果~个人的这些长期行为都是有益健康的行为,则被称为"健康生活方式"(healthy lifestyle)。 2.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人的行为既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同时又对人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以及卫生保健服务常常都需要通过人自身的行为作为中介来作用于人体。行为可以加强、减弱或避免对环境有害因素的接触,人的行为也影响着对卫生保健服务的接受、利用或排斥。不良的行为方式不仅与慢性病有关,也是传染病和伤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了突出地位。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估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归因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等十种行为危险因素。 3.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 behavior) 指任何与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维护健康及恢复健康相关的行动。基于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它的可改变性,采取措施改善服务对象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无疑是当前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共同的任务。 (二)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及健康行为改变的理论 1.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及在多个层次上影响。 包括个体内部因素、物质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公共政策因素。这些因素和水平间既存在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即健康行为的生态模式。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概括地讲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指为行为改变提供理由或动机的先行因素。 (2)促成因素(enabling factors):指允许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先行因素,即实现或达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包括干预项目、服务、行为和环境改变的必需资源、行为改变所需的新技能等。

元认识心理干预技术

1.什么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元”康熙字典[爾雅·釋詁]解释道:元,始也。元认知字面理解是对认知的认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给元认知下了定义: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正式提出以前,人们对元认知的概念局限于此。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创始人金洪源教授打破了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局限,将元认知定义为:个体对整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反思认知和调控。这当中的“整体心理活动”不仅包括认知活动,还包括情绪情感、人格以及潜意识等内容。认知心理学家没有提及元认知对情绪情感及潜意识的认知,不是说人类的元认知不可以或不能对情绪情感和潜意识进行认知,而是由于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任务目标和条件的限制(认知心理学实在模拟研究电子计算机的信息输入、储存提取和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以研究人类的智力为主要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决定了他们只能回答元认知能够对自身的认知进行认知和调控。 基于对元认知概念进行全新的阐释形成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也称元认知干预技术或CEI技术)是指通过心理辅导干预,使人们对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进行有效地自我觉知、反思、监督、调控,以解除心理困扰和发挥潜能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及其理论体系。这里的元认知一词译自英文的“Meta-Cognition”。“元认知心理干预”即自己站在高于自身心理活 动之上进行反审认知、监督调控,以更好地实施高效心理治疗、人格修正和促进学习潜能开发等。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这是一个系统的技术,不好解释和定义,但可以从金老师在08年心理学名师讲座的首讲中的概括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天才学习生学习状态、灵感状态都是潜意识心理活动状态;几乎所有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状态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核心因素的;而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易建立也是易消除的,因此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可以治愈的。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干预人的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主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状态,从而塑造积极的心理状态(认知、情绪、人格)。而干预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概念、原理和方法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团队重新解释和对前人经验的继续加工所得出的,在临床治疗中起到高效不复发的作用。这个体系我们称为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这一技术体系研发至今已有20余年历史,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效果明显,经住了实践的检验!现这一技术体系在国内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心理危机干预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危机干预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学习的收获: 1、通过这次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学习,我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技术,学到了更为详实的干预知识与技巧,增强了对危机干预的计划筹备,对日后工作实务特别是个案工作有较大帮助。 2、初步了解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评估和筛选技术,学习了简单的干预技术,了解了“简快重建法”、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 3、今天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心理危机的特征、影响以及如何介入、处理技巧等,收获最大在于对应急事件发生后和心理创伤者使用保险箱技术,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等。 4、第一次系统的接受这样的学习,很有收获,同时也知道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让我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理论方法,总之,这样的培训系统,完整,很好。 我认为在讲座中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1、讲座方式比较合理,并贯穿有模拟练习,增强了讲座效果,实操和小组讨论能让学员得到锻炼 2、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新知识的讯息,如简快重建法,讲课与互动良好结合,小组演练,探索讨论,现场气氛调动比较好 3、完整、系统、清晰、有条理,互动,注重重点,有具体技巧练习,切身感受印象深刻,提问,现场热烈,也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很信服。 4、时间安排较合理,开讲者平易近人、语言风趣,能很好的解释社工所提出的问题,与社工的互动较多,能够很好的根据社工知识结构来讲解。 5、对演练过后社工过的疑惑给予及时的解答和互动,很好的调动了社工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诚挚的感谢部门同事和领导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和关心,非常感谢医院和科室领导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踏踏实实工作,为医院的明天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2016-3-12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结合个案-谈谈对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也就是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等方面进行辅导。在这个经济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教育的重担,那么如何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呢?以下就结合一个学生个案,分析如何对心理问题干预的措施与方法。 个案:小明(化名)很有智力,但很冷漠,经常毫无表情,无论老师和同学对他多热情他都没反应,对周围所有人保持高度的警惕心理,上课没精神,经常趴在桌上发呆,课后不完成作业,常迟到。老师批评他时,他常顶嘴,态度十分恶劣,十分自我,无法沟通,感觉这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压抑,冲动,孤僻,自我封闭。 个案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小明的情况看,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

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呢。正因为亲生母亲与父亲离婚,给她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心理落差大,良好的学习环境得不到保障,加上缺少奋斗目标和动力,成绩直线下降。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孤僻,对人对事漠不关心,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矫正措施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也称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等方面进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成长、促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实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学生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让学生尽情倾诉,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在活动中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结合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干预的方法,我对小明同学采取了以下矫正措施。 1、用爱感化“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父母离异的单亲子女,他们更需要亲情,对师爱更为敏感。教师若能给予他们无私的爱,他们将重获温情和信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心与心相契,情与情交融

行为干预

2.如何进行营养的行为干预? 答:(一)概念 行为干预:营养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是行为的调节与改变。行为干预是实现营养教育计划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具体指导、技能训练与帮助,促使受教育者实现特定饮食行为的改变。如模拟、示范、案例研究、实际操作、个别指导、小组讨论等均属行为干预范畴。此外,还包括一些行为矫正技术。它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食物与营养卫生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饮食营养的危险因素,改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对幼儿偏食行为的行为干预 案例怀化市某幼儿园小班的明明偏爱主食,不喜欢吃副食,包括水果、蔬菜、鱼肉蛋类食物。经过分析,认为可能原因是,家庭喂养出现了偏差—孩子不吃什么,家长就不喂什么。 干预过程: ①家园合作,立体互动。 家长的任务是改变家庭饮食习惯,饭菜要多样化,不迁就孩子的喜好,进餐时要求孩子每样都要吃,在进餐方面不应过分跟随幼儿的喜好,而助长了他的偏副食的习惯。 教师的任务是利用餐前活动时间,开展诸如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类型的活动,来教育幼儿应该主食和副食都要爱吃。 保健医生利用健康教育活动向小朋友介绍食物的营养、缺少这

些营养的后果,引发孩子对营养知识的兴趣。 炊事员在进餐时到班级巡视并与孩子互动,如“叔叔做的饭好不好吃?”“叔叔真高兴,明天叔叔还给你们做好吃的东西!”蹲下来与挑食的孩子说悄悄话:“叔叔很喜欢你!你要多吃饭!”孩子知道了这些饭菜是喜欢他的厨师叔叔做的,在吃饭时会因幸福感而增加食欲。 ②了解幼儿,兴趣引导。 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餐时,教师和孩子一起想象着食物的生动可爱,如吃芹菜、油菜等粗纤维的食物时,引导孩子倾听充分咀嚼时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告诉他那是青菜喜欢他的牙齿,高兴地在他嘴巴里唱歌……诱发孩子喜欢咀嚼、有主动吃的愿望,从而改变不爱吃青菜、水果等副食的习惯。 ③个别指导,改变行为。 在分餐时有意把他不喜欢吃的食物多分一些,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时,再把食物分成不均匀的两份,让他自选一份,聪明的他自然会选择少的一份,这时要与孩子约定:这份已经很少了,一定要把它吃完。之后会看到孩子在暗自窃喜中主动快速吃完自选的小份食物。 ④即时强化,成功体验。 当孩子能够把不喜欢吃的食物大口吃下去时,及时拍照记录下来,和孩子一起拿照片在老师、小朋友、家长等熟悉的群体中炫耀,让孩子体验着成功与骄傲。当他的表现出现反复时,及时拿出照片让其讲述当时的情景,并鼓励说:“看!你那一天吃的多好,嘴巴张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方法

…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方法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由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压力的同时,常有心理行为、情绪、自我意识等方面偏离正常的现象产生。因此,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很多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不受地区、性别、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体现了其特殊性。有关研究指出,男生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抑郁、不受欢迎和违纪行为方面;女生则以躯体诉述和思维障碍为主。因此,在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应该依据其特殊性,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干预对象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方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下面就结合中学生当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心理干预的方法: 案例一: 有位16岁的中学生,夜间无论何时都不敢独自出外。白天他无所谓,但一到晚上就控制不住,他自己也承认毫无道理,后来发展到不敢关灯睡眠,即使跟别人同住一室也要开灯。而一关灯睡眠,他就吓得哇哇大叫。一次,父亲强迫他关灯睡觉,他竟昏倒在床上。原来在幼年时,一次他在邻家听小朋友讲了一个有关鬼怪的故事,描写一位巨人,专吃十岁以下孩子的心,喝他们的血,挖他们的眼。听完故事后他满怀恐惧蹒跚归家。当时天色已黑,只有些许星光,虽然离家很近,但是一条荒僻山道,他内心正惊恐着,突然发现一个巨人向他走来,他顿时两腿发软,昏倒在地。实际上,他所遇见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由城内归来,背着箩筐在黑暗中显得特别巨大。加上这位农民喝了几杯酒,步履摇晃,看起来更像一个张牙舞爪的巨人。他的昏倒并

未惊动这位农民,在地上昏睡了足足半个小时,才被家人发觉抱回家,从此对黑暗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夜晚不敢关灯睡觉。 开灯睡眠癖是指在夜晚睡觉时必须开灯。且在睡眠状态下也不能熄灯,造成对灯光的依赖。 开灯睡眠癖是一种不良嗜好,其病理实质是对黑暗的恐怖。这种对黑暗的恐怖大半是从幼年期开始的。因为在此期间,儿童们最爱听有关鬼、神的故事。而这类故事的背景、内容及人物的出现,又常常是在晚间或平常人所看不到的黑暗中,以显示生动性和神秘性。久而久之,他们便将对妖魔鬼怪的恐惧与黑暗连在一起,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导致不敢关灯睡觉。这是开灯睡眠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在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事情,或在黑夜做了一个恶梦,这些恐怖的经历未能及时排遣,也可能造成对黑暗的恐惧。 \ 根据以上情况,对其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心理干预。 1、可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对该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说明世间上并不存在什么妖魔鬼怪,他对鬼怪的惧怕而产生的对黑暗的恐惧是一种幼年时期的幼稚情绪反映。应向患者说明那天晚上所碰到的并非巨人,而是活生生的某位农民,从认知上消除他的恐惧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建立的一席话之后,重演那天晚上的一幕,让该生从潜意识里消除恐惧。 2、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干预的原理是交互抑制或反条件作用。在系统脱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的是人的肌肉放松状态去颉抗有焦虑或恐怖引起的心率、呼吸、皮肤电阻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应。实施脱敏有两种方式:一是想象脱敏,一是现实脱敏。想象脱敏是在干预室内靠想象再现焦虑情景,现实脱敏则是实地接触焦虑情境。现实脱敏效果比想象脱敏好,但由于条件限制,往往不易做到。但在想象

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人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而我们当代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或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等,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困难、自卑怯懦、孤独自闭、惧怕挫折、缺乏毅力等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结合初中生当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心理干预的方法。 案例一 李某,男,初一年级学生。该生自控力较差,因迷恋于电子游戏而无心上学读书,经常一放学就去游戏机室玩,父母批评、打、骂都不起作用,甚至采用欺骗手段以满足自己贪玩的需要。 根据该生的情况,运用以下的心理干预方法: 一、多次找李某个别交谈,以诚恳、温和的口吻询问他的情况,了解他的思想。在消除了他的敌对情绪后,指出过度玩游戏机的危害,

二、定期与李某的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提醒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多与孩子交流思想,对孩子既不能迁就放任,也不能简单粗暴。 三、设法让李某多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使他的兴趣发生转移,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还可以通过参加班级组织的文娱活动,提高说、唱、表演的能力。 四、教会李某掌握一些自我控制、自我暗示、抗拒诱惑的方法,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以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对李某先采用定时法,也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玩游戏机的计划,例如每天只玩半小时,过几天习惯后,再把计划调整为三天玩一次,一周玩一次,直到能完全控制自己为止,老师和家长要多关心配合,给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以促进孩子巩固效果,消除不良行为。 五、在班级举行团体心理辅导课,在全班开展一次“怎样看待玩游戏机问题”的讨论,并找机会让李某袒露思想,以寻求其他同学的启发帮助,会后有两名同学主动与李某组成学习小组,帮助和监督他树立信心,尽快走上正常的学习轨道。 案例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