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

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

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
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

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

一、文科人才

明清全国进士、状元的时空分布表★表1 明代各省进士的地理分布

名次省份进士

1 浙江 3697

2 江西 3114

3 江苏 2977

4 福建 2374

5 山东 1763

6 河南 1729

7 河北 1621

8 四川 1369

9 山西 1194

10 安徽 1169

11 湖北 1009

12 陕西 870

13 广东 857

14 湖南 481

15 广西 207

16 云南 122

17 甘肃 119

18 贵州32

19 辽东23

★表2明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名次省份状元

1 浙江20

2 江西18

3 江苏17

4 福建10

5 安徽 6

★表3 清代各省进士的地理分布

名次省份进士

1 江苏 2949

2 浙江 2808

3 河北 2674

4 山东 2270

5 江西 1919

6 河南 1721

7 山西 1420

8 福建 1371

9 湖北 1247

10 安徽 1119

11 陕西 1043

12 广东 1011

13 四川 753

14 湖南 714

15 云南 694

16 贵州 607

17 广西 568

18 甘肃 289

19 辽东 186

★表4清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

名次省份状元

1 江苏 27

2 浙江 20

3 安徽 7

4 山东 5

5 河北/福建 3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明代进士、状元大多出生于南方,北方则全面落后。进士中只有山东勉强挤进了前五名,状元中前五名的省则无一是北方的。这固然与南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有关,但南北能相差这么多,与蒙元一百多年间对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经济、文化、人才的全面破坏是分不开的。由于这一百多年的屠杀和破坏,北方元气大伤,有明一代恢复非常艰难!

再看清代的进士、状元分布,虽然北方依然落后,但已经出现了强劲反弹。尤其是河北、山东,无论是进士总数还是状元人数,竟双双进入前五名。这与明清几百年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相对安定,人民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元气逐渐恢复有关!

总之,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人口中心在南移的同时,也在加速向东北部尤其是渤海地区转移。随着清末民初,大量汉族人口对东北地区的迁移定居,这一趋势表现的更加明显!

二、武科人才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清代统治阶级兴起于关外草原,尚武好兵的传统带入关内,使武举的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清代的武会试,一共进行了一百一十二次。一百一十二年武状元的姓名都有记载,但目前能确知其籍贯者只九十二人。(其余二十一人还有待于考求。因此这个统计不完备,但大略可见各省武举基础的差别。)

★清代武状元分布表

名次省份武状元

1 河北32

2 山东13

3 浙江8

4 江苏/汉军旗6

5 山西/河南5

6 广东4

7 甘肃/福建/满军旗3

8 江西2

9 陕西/四川1

河北省武状元最多,一省独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武榜眼、武探花也比别的省多。这与河北省民风尚武分不开。所以清朝对河北省的武举选拔特别重视,乡试名额总比他省给得多。陕、甘二省古多名将。尤其是甘肃,虽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但自来“人材健壮,强勇者多。” 所以清朝对陕、甘二省总是另眼相待。有清一代,甘肃出了三名武状元,一名榜眼,四名探花,以甘肃的经济文化和人口而言,这个数字不能算小了。

另外,山西的成绩也不错,别忘了山西的人口规模也就是河南、山东的三分之一。再联系河北来看,正所谓“自古能言勇者莫过幽并”!

还有,我们也应该逐渐改掉江浙就是文弱的代名词的偏驳看法,尤其是浙江,其武风虽不如冀鲁,但其他各省能出其右者也不多!

我们把清代文、武两科状元的籍贯对照一下,能发现一些有趣的方化差异。

★附:清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

名次省份状元

1 江苏 27

2 浙江 20

3 安徽7

4 山东 5

5 河北/福建 3

★显而易见,从整个比例来看,武状元是北方多,文状元则南方领先。

河北省武状元三十二,文状元仅三名。与此相对,江苏省则是文状元二十七,武状元六名。南北文武各有偏长。

应该说,山东、浙江两省相对而言发展比较平衡。文、武基础都比较好,两科状元的比例显得合理一些。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Zhongguo gudai chengshi guihua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planning of ancient Chinese city 考古发掘证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已经有城市。这些城市的规划情况正在探索。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城遗址研究证明,当时中国城市的规模已经很大,城市功能已很复杂。从三国开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明确的意图,有整体综合的观念,有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也有修建大型古代城市的高超技术水平,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从秦始皇起,中国就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的职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辖权限相关。如有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如隋大兴城(见长安城)、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等;也有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如州郡的治所。元明以后,行政区划逐渐形成“省”的建制,省会就是地区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太原、济南、南昌等。还有省以下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或称府,或称州,如南阳、大同(图

1[明清时期山西大同城平面])、潮州、泉州等。再下面,是数量很多的县城。各级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不等,但都是不同官府、衙门在其中占居主要地位,并建有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都城规模较大,一般每边设三个城门,干道正对城门,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府城州城,一般每边两个城门,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有的也有王城或衙城(或称子城)。县城规模较小,通常是每边一门,道路成十字形。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

全国个区县人口分布明细

东北地区:(3个)黑龙江、吉林、辽宁 黑龙江:2018年2月,黑龙江省共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有63个县(市), 其中县级市19个。截至2017年末,黑龙江省常住总人口为3788.7万人。 哈尔滨市:常住人口1066.5万人,道里区年末户籍总人口72.80万人;南岗区10184人;道外区90.6万;平房区19.2万;松北区20.2万;香坊区92万;呼兰区61.9388万人;阿城区596856;依兰县40.9万;方正县225639人;宾县579303人;巴彦县59万;木兰县26.55万;通河县25.5万人;延寿县25.2601万人;尚志市584225人;五常市918622人. 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市总共分7区,9县(市),七区:龙沙区34万、建华区 29万、铁锋区29.3万、富拉尔基区25.619万、昂昂溪区10万、碾子山区8.1万、梅里斯达斡尔族区17.1万。九县(市):甘南县39万、龙江县60万、克山县53万、克东县29.9万、依安县49.3万、拜泉县59.6万人、泰来县32万、富裕县30万、讷河市。

江南新区18万,下属县市,海林市37.79万人,宁安市42.23万,穆棱市30万,绥芬河市7.01万,东宁市20.72万、林口市43.7万。

县:桦南县46.86万、桦川县20.28万、汤原县25.52、抚远县12.66万,2个县级市:同江市17.97万、富锦市43.71万。 山4.48万、兴安7.4万、东山17.4万

16.4万。肇州县38.万7、肇源县38.8万、林甸县24.4万、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23.3万。

鸡东县 宝清县、友谊县、饶河县四个辖县,

潍坊历代状元

潍坊历代状元 潍坊历代状元 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姓可考的文状元约有600名,武状元约有170名,其中属于山东籍的文科状元有36人,武状元15人,而在这些文武状元中,属于今天潍坊市辖域内的文武状元则各有7人和2人。潍坊最早的状元是北宋的苏德祥,他于赵匡胤建隆4年(公元963年)夺得宋朝开国后第四位状元桂冠。苏德祥中状元后入仕,累官至右补阙;其工诗文,但传世不多,《宋诗纪事》有载。苏德祥的父亲为后汉丞相苏禹珪。《资治通鉴》卷286记载:“(苏)禹珪,密州人也。”《潍坊古今人物》说,苏禹珪,高密人。宋时高密属密州管辖,苏禹珪应为密州高密人。由上可知,苏德祥的籍贯也应为密州或密州之高密,然而《中国状元全传》中则说,苏德祥为青州益都人,即今青州市人,不知依据何在。潍坊的第二位状元是青州市郑母镇人王曾。王曾(978~1038),字孝先,于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夺魁。王曾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考皆居榜首,创造了科举史上罕见的“连中三元”的奇迹。王曾入仕后曾两度拜相,并封为沂国公,是宋朝著名宰相。欧阳修称其“为人方正持重,在中书最为贤相”。王曾死后十余年,宋仁宗亲自为其篆碑曰“旌贤之碑”,并改其乡为“旌贤乡”。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始。张唐卿

(《宋史》卷443误作为“孙唐卿”),字希元,青州人,少有奇才,于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殿试高中第一,成为潍坊的第三名状元。张唐卿折桂后历任将作监丞,陕州通判。张唐卿以孝闻名,也因孝而亡。1037年其在为父办理丧事时,悲痛过度,吐血而死。对于张唐卿的籍贯,有的文章中写为山东淄州(淄川)。史载,张唐卿年轻时与淄州通判韩琦关系甚密,但不足以说明籍贯为淄川。金、元两朝潍坊无一人中得状元。到明朝,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登科者以南方人居多。有明一带,在90名状元中,北方人仅占12名,而潍坊籍又占其二。其一为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高中进士第一的临朐人马愉,其二为以状元卷闻名天下的青州人赵秉忠。马愉(1395~1447),字性和,宣德二年(1427年)参加会试、殿试,一举夺魁。中状元后按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入内阁,参与机务,后再升礼部右侍郎。明朝状元入阁者十一人,马愉为其中之一.马愉病故后,明英宗诏赠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明朝赠官兼职,自马愉始。《明史》称马愉为正宽厚,仁慈为怀,不媚权贵,谦守自守。马愉亦擅辞章、诗文,著有《澹轩集》。受状元影响,马氏后人中文人辈出,在潍坊文苑占重要一席。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青州郑母镇人,与宋朝状元王曾同一故里。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25岁的赵秉忠高中状元。30岁时任会试同考官,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城墙内的城市_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

[收稿日期]20082092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二○○九年第二期 城墙内的城市? ———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 鲁西奇 马 剑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自两汉以迄于明清,历代王朝对于州县治所修筑城郭的政策与重视程度历有变化,州县治所城垣之实际兴筑、维护亦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认定历史时期大部分州县治所在大部分时段里均有城垣环绕,形成"城墙内的城市";相当部分筑有城垣的治所城市,都普遍形成了规模不等的城下街区,有些城市城下街区的面积、居住人口、商业规模都超过城内。因此,不宜以"城墙内的城市"概括中国古代治所城市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治所城市;城墙;城下街区 [中图分类号]K2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2x (2009)022******* 一、问题之提出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城市大都围绕着城墙。章生道说:“对中国人的城市观念来说,城墙一直极为重要,以致城市和城墙的传统用词是合一的,‘城’这个汉字既代表城市,又代表城垣。在帝制时代,中国绝大部分城市人口集中在有城墙的城市中,无城墙型的城市中心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不算正统的城市。”① 陈正祥也说:“城(walled t own or walled city )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很突出的标志,构成了汉文化圈人文地理的独有景观。”② 因此,在众多研究者的笔下,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被描述为四周 用夯筑或砖砌的高大城墙环绕着(一些城市还筑有二至三道城墙),城墙的四方开着三、四至七、八个城门(较少的城有少于三个或多于八个乃至多达十二个城门),城墙外通常有护城河(并不一定环绕城墙,往往借助自然河流作为城壕,靠山的部分或多未掘壕)。城郭的形状通常呈不规则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个别呈圆形;城的规模(通常用城墙的周长来衡量)虽然因城的行政等级而异,但一般较大,“城内土地 面积到达一两方公里是很平常的事”,“远较欧洲及日本的城堡为大”。城内不仅包括各种官 署衙门、民居、店铺,还有大片的空地(包括园圃、山林、川泉,甚至农田)。城内的格局则受到其行政职能与城门数量的制约:官署衙门等公共权力建筑物一般位于城的中北部,谯楼则常位于正中央;城门的数量与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内的街道布局③ 。 无庸置疑,上述认识是建立在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实地观察与研究基础之上的,揭示了历史事实的重要方面。然而,仔细分析上述认识,我们注意到,其所依据的文献主要有两方面:(1)以明清地方志为中心的官方文献。几乎每一种地方志都有关于城池、公署廨舍、坛庙、桥梁以及城内街衢的详细记载,这是我们认识治所城市空间形态与内部结构的主要依据。然而,出于对权力机构的重视以及这些权力与信仰设施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象征意义,在这些历史文献中,城池、公署等权力设施的地位、作用乃至其空间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大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各种明清地方志所附地图中城池在舆地图上以及官廨衙署在城池 ? 7?

清朝的文状元名单

清朝的文状元名单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 顺治三年(1646年): 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顺治四年(1647年): 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顺治六年(1649年): 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 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 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 图尔宸(?-?,xx正xx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 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 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 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康熙三年(1664年): 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 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康熙九年(1670年):

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 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 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xx(?-?,xxxx秀水县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 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xx(?-?,xxxx)。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世界地图区域分布划分

世界地图划分 亚洲有(48个国家) 东亚(5):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东南亚(11):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帝汶 南亚(7):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中亚(5):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西亚(20):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阿曼、也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塞浦路斯 欧洲国家 北欧国家(5):冰岛、挪威、丹麦、瑞典、芬兰。 西欧国家(6):英国、法国、爱尔兰、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中欧国家(7):瑞士、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列支敦士登。 南欧国家(18):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利诺、马耳他、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

黑)、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塞尔维亚、黑山(门特内哥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希腊、保加利亚、匈牙利。 东欧国家(10):前苏联独立的欧洲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后三者在地理位置上应该在亚洲,但和在经济、文化、政治上亚洲关系不密切,所以往往还算在欧洲)。 非洲国家 北非(8):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 东非(10):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塞舌尔。 西非(18):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和加那利群岛。 中非(8):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南非(15):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汪、圣赫勒拿等。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中国古代城市总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也有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 ②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退、缩小或废弃。 ③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大,一般城市的规模也 不小;而且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 ④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 ⑤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大类型: 一是从政治军事统治要求出发而新建的城市,一般多有整体规划意图布局规划方正规则; 一是由于经济地位的原因在原地不断发展扩建的城市,布局不太方正规则,有一定的自发性;居住方式为里坊制和街巷制,商业为集中设市和分散的市和商业街。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早期因政治军事需要新建、规则形式的、采用里坊制、集中设市的城市要多一些,后期因经济原因在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不规则的、采用商业街和街巷制的城市要多一些。 1、古代城市具有哪些特征?(1)城市所处位置大都是交通便利之处,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农产品的集散地; (2)手工业匠人在城市的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增强,城市对乡村和周围地区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 (3)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的吸引能力,总体规模较小、数量很少; (4)城市消费规模超过生产规模,城市的消费主要靠农村的地租和税赋来支撑,这时,城乡关系是对立的。古代城市的这些特征使城市功能逐步多样化,一些城市管理问题也开始突出,相应的法律条文也开始产生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分为两个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市的基本规划思想的城市格局。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城市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示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高大宏伟的府邸和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地街坊和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时,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即使如此,《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市朝一夫,指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 《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的国也就是国都。它是一座方形的城,即方方九里之城。其总体布局为城的每面有3个城门,即都城12门。有南北向的街道9条,东西向的街道9条,即九经九纬。也就是说,通向每个城门的有3条平行的街道,构成左出右入,车从中央的街道格局。经涂9轨,指经纬之途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凡八尺……积七十二尺,则此涂十二步也”①。一步按1.4米计,则每条街道的宽度为16米左右,也是相当宽畅的。左祖右社,指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面朝后市,指朝廷要建在王宫南面,或指宫殿大门向南,市场要建在王宫北面,即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朝一夫,指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一夫,一百亩)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我国56个民族分布地域及简介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大清朝状元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这种在中国绝种百年的东西,相信大家都听过它的名字,但到底什么样子,极少有人看到。今从邓云乡老先生的有关文章中摘录一篇八股文的典型范文,和大家一起观赏,就当看个古董。如果哪位朋友能看懂,并把它翻译成大家都能理解的现代语言,或者能对该文进行点评,请出手。 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清代人写的文章。其难懂的程度超过秦汉以来的文章。看了这个范文,我才明白清代文章的难读,全是考八股文训练出来的文人写的。 八股文的现代定义(从词典抄的):八股文,明清两朝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规定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 介绍的这篇八股文范文作者是:韩菼。他的简历如下。 韩菼---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韩菼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考中状元。死后,乾隆朝追谥“文懿”。乾隆对他的评语是:“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典型范文。 [题目] 注:方括号内的文字是我加的,不是原文的文字,为了方便朋友们理解文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

中国地区划分区域划分地图

中国地区划分区域划分 地图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南地区: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我国有4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哈尔滨市、长春市、沈阳市、大连市、济南市、青岛市、南京市、杭州市、宁波市、武汉市、厦门市、西安市、广州市、深圳市、成都市

其中:大连市、青岛市、宁波市、厦门市、深圳市为计划单列市!??????????????????????????????????? 行政区划为: 1、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个省、区、市)。 2、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大连(4个省、市)。 3、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宁波、厦门、青岛(10个省、市)。 4、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深圳(7个省、区、市)。 5、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5个省、区、市)。 6、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厦、新疆(5个省、区)。 澳门、香港属特别行政区,台湾由于政治原因现没在化分内,但实际上应属中南区!

中国古代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了相关的理论影响。概括地说,这种理念应该包括选址思想、城市平面规划布局、城内建筑体量规模等几大方面。就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国古代城市在选址、平面布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也证明了这种理论的存在。本文不揣浅陋,就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理论的三个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历程及原因 1.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基本规定 这一点,《考工记·匠人》①第一次予以较全面记载,规定也最为明确。它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一般认为,《考工记》是成书于东周时期的齐国官书,所以,中国古代城市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时间也应同时。 《考工记·匠人》提到当时构成一座城市的主要要素包括门、道路、宗庙、社稷、宫殿及市、明堂、城墙等。这些规定虽然主要针对王城建设而言的,但对于诸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只是规模、体量上的变化,有些功能设置有所损益,而总体的平面布局区别不大,所以并不影响本文的探讨。具体的城市布局,其规定可概括如下:①城为方形;②每面三门,四面共十二座;③以宫城为核心,宫城南北中轴线亦是王城的中轴线。宫城内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朝、寝各有九室;④南门、朝、寝、市都由南至北布置在中轴线上。宫城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对称设置在宫城前方的左右两侧;⑤道路分经涂、环涂、野涂。城内道路系统为规整的网格化,环绕宫城沿中轴线对称布置;⑥围绕宫城设置闾里,较规整。 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的基本规定和核心部分。另外,对于平民居住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以及苑囿等,该体系虽未直接涉及,但据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两方面考虑,似也应该是当时规划体系中的一部分,故将一并考虑。 1.2 《考工记》之前中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概览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城市最早出现的时间有神农、黄帝、鲧或禹时期等不同说法。考古发现的河南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②,属黄帝时期的遗存,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在黄帝时期中国已经有城市出现了。虽然这时候的城市还显得比较原始,功能也比较单一,但它的高大围墙毕竟已从根本上不同于以前只有环壕的聚落。在考古学研究中,更宜放入城市的整体范畴中加以考虑。西山城虽然局部,如F84、F129、F144等可能经过规划,但其圆形的平面、一西一北两座城门等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原始形态,证明整座城池并没有清晰的规划思想(图1)。 龙山文化时期,在财富分化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在权力继续集中和生产力提高的前提下,在互相掠夺资源的战争的逼迫下,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从普遍的近方形城垣及置于中轴线附近的大型夯土建筑,郝家台城③内排列有序的排房建筑,古城寨城④大型宫殿和廊庑建筑与城墙十分一致的走向等方面可以看出,此时期的城市布局已经过一定的规划。平粮台古城⑤(图2)正方形的平面,南北城门的对称设计,在后世的城市中屡见不鲜,也证明此时期的城市建设已经越来越接近于《考工记》中的相关规定。 三代时期,国家政权建立,权力集中和财富分化达到了一个顶点。统治者在各个方面都力求体现自己的高贵身份和高高在上的地位,城市建设上亦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的堡垒,而是综合了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需要。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布局更加程式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家世出身与竞争机制 清代的会、殿试,始于顺治三年 (1646)丙戌科,止于光绪三十年 (1904)甲辰科,共举行112次。由于顺治九年壬辰科和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为满、汉分榜,每科有两名状元,故112科中,共取一甲进士114名。 清代科举报考,例有一定限制。籍贯无误,家世清白,非出身倡、优、隶、皂之家,未居父母之丧者,方准应试。除此之外,上自仕宦之家,下至寒微之士,均可报考。当然,求学读书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家境过于贫寒,自然无力攻读应试,但这并非政府规定的报考条件。由于是公平竞争,许多寒微之士就是通过勤学苦读,取得了功名。 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由两大等级构成。帝王、贵族、官僚拥有世袭、封爵、仕籍等一般平民多不能拥有的特权,属于“官等级”。各种生产者、未入仕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农工商,属于“民等级”。笔者稽诸史料,查考出了清代57名状元的家世出身,依据他们父辈以来的社会地位,可分为三种类型,其情况是: 第一类,仕宦家庭出身。凡父辈有举人以上功名曾充任知县以上官职者,属于此类。在封建社会里,他们属于官等级。这类家庭出身者有29人,占51%。其中大臣(包括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总督、巡抚)的子弟,不足10人。第二类,士人家庭出身。凡父辈虽为读书人,但无功名及官职者,属于此类。其中有的家境十分贫困,称为寒士之家。这类出身者有20人,占35%。第三类,其他家庭出身,如商人、农民等。 他们的家境贫富不 一。"这类出身者有8人,占14%。这 第二、"第三类家庭出身的人,属于民等级。换言之,在57名状元里出身于“民等级”的占49%。 在科举时代,元魁鼎甲极难获中,士人莫不以独占鳌头为殊荣。

中国地图及各与自治区位置

中國地圖及各省與自治區位置 8 7 6 32 5 1 2 3 4 31 3015 29 281610 12 9 27 2517 24 11 1814 26 13 33 2019 2322 21

江山如此多「省」? 古滇國位於今雲南省,後者因位於雲嶺以南而得名。由於滇池對雲南的發展非常重要,雲南省因而別稱「滇」,又稱「雲」,省會昆明。除雲南省外,你認識其他省區嗎?其實,全國現時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以及2個特別行政區。 這些行政單位的名稱有甚麼意義?又別稱甚麼?請看看! 1. 北京市 起源:明清時(公元1368-1911年)為國家北方的京師而得名,以別於南方的南京 別稱:「京」2. 天津市 起源:明成祖時期(1403-1424年在位)為天子經過的津口而得名別稱:「津」 3. 河北省: 起源:位於黃河以北而得名 別稱:「冀」,因省境屬古代的冀州地省會:石家莊4. 山西省: 起源:位於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別稱:「晉」,因省境屬春秋時代(公元前770-476年)的晉國省會:太原 5. 內蒙古自治區: 起源:蒙古原是部族名稱,清代(公元1644-1911年)以大漠(戈壁沙漠)以南定為內蒙古,以別於北方的外蒙古 別稱:「內蒙古」 首府:呼和浩特6. 遼寧省: 起源:取境內遼河永久安寧之意而得名別稱:「遼」 省會:瀋陽 7. 吉林省: 起源:清代(公元1644-1911年)於此建吉林烏拉城(滿語:沿松花江興建的城市)而得名 別稱﹕「吉」 省會:長春8. 黑龍江省: 起源:境內有黑龍江而得名別稱:「黑」 省會:哈爾濱 9. 上海市 起源:宋代時(公元960-1279年)以境內松江(現名蘇州河)內的上海浦而得名 別稱:「滬」,因松江近海段古稱滬瀆;又稱「申」,因西部地區曾為戰國時代(公元前403-221年)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 -公元前238 年)的封地10. 江蘇省: 起源:境內有江寧及蘇州兩府而得名別稱:「蘇」 省會:南京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可分为这样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雏形阶段,包括夏商周时期。城市的政治作用突出,宫殿建筑占城内的绝大部分,城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完全是为了护卫宫殿,商业区和市民居住区局未形成;城内的手工业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此时的"城市"的功能尚不健全,仅体现了政治作用,例如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成等。第二,初期阶段,包括战国秦汉时期。"城市"的政治作用仍很突出,但是在经济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战国时期新型城市出现,各诸侯国的都城都是当时人口集中、工商汇集的大城市,城内设有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但所占面积不大,位置也较偏僻,如齐临淄、秦咸、西汉长安、东汉洛阳等。第三, 发展阶段,包括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的战争色彩强烈,特别注意防御设施的改造和加固,与此同时,居住区有所扩大,宫殿区位置北移并和居民区严格区分,出现了南北中轴线为对称部局的新格局,如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到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布局严整、规划合理、规模巨大的都城结构,宫殿、衙署等政治设施虽占据重要位置,但面积小于居民区,居民区为封闭的"里坊"结构,城内有划定的商业区,也采用封闭的形式。以南北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的格局已成定规,且十分严格。如隋唐大兴长安城是其代表。第四,完善阶段,包括北宋至清。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基本完善,宫殿衙署仍占重要地位,都城皆为重城一宫城、内城、外城。城市布局和管理方白最大突破是变封闭式的里坊制度为开放式的街巷制度,同时保留以中轴战对称布局的风格,商业经济活动趋于自由,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增加,对外贸易港口比较发达,如北宋东京城、元大都及明清的北京城等。 商周时期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科考年代状元榜眼探花会元及弟名次二甲三甲备注 顺治三年丙戌科傅以渐吕缵祖李奭棠李奭棠探花77 293 顺治四年丁亥科吕宫程芳朝蒋超李人龙三甲201 57 238 顺治六年己丑科刘子壮熊伯龙张天植左敬祖二甲10 77 315 顺治九年壬辰科邹忠倚张永祺沈荃张星瑞二甲48 77 317 顺治九年满榜麻勒吉折库纳巴海麻勒吉状元7 40 策试满州进士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戴王纶秦鉽秦鉽77 319 顺治十二年满榜图尔宸贾勤索泰贾勤榜眼7 40 贾勤(一作查亲)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孙承恩孙一致吴国对张贞生二甲65 80 260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徐元文华亦祥叶方蔼朱锦二甲67 96 277 加科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马世俊李仙根吴光陈常夏三甲137 77 303 康熙三年甲辰科严我斯李元振秦弘沈珩二甲1 40 157 康熙六年丁未科缪彤张玉裁董讷黄礽绪二甲39 40 112 康熙九年庚戌科蔡启僔孙在丰徐乾学宫梦仁57 239 李光地该科登第康熙十二年癸丑科韩菼王度心徐秉义韩菼状元40 123 王度心改名王鸿绪康熙十五年丙辰科彭定求胡会恩翁叔元彭定求状元50 156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归允肃孙卓茆荐馨马教思二甲8 40 108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蔡升元吴涵彭宁求金德嘉三甲1 40 136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陆肯堂陈元龙黄梦麟陆肯堂状元40 121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范光阳二甲1 40 103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戴有祺吴昺黄叔琳张瑗二甲5 40 114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胡任舆顾图河顾悦履裴之仙二甲4 40 125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李蟠严虞敦姜宸英汪士竤二甲1 40 107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汪绎季愈王露王露探花60 242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王式丹赵晋钱名世王式丹状元50 113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王云锦吕葆中贾国维尚居易三甲125 50 237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赵熊诏戴名世缪沅戴名世榜眼50 239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王世琛沈树本徐葆光卜俊民二甲1 50 124 康熙五十二年恩科王敬铭任兰枝魏廷珍孙见龙二甲3 50 143 圣祖六旬万寿恩科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徐陶璋缪曰藻傅王露李锦二甲8 40 147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汪应铨张廷璐沈锡辂杨尔德二甲35 40 122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邓种岳吴文焕程元章储大文二甲38 40 120 雍正元年恩科于振戴瀚杨炳杨炳探花60 180 清世宗登极恩科雍正二年甲辰科陈悳华王安国汪德容王安国榜眼80 215 外加钦赐1人 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邓启元马宏琦彭启丰状元50 173 雍正八年庚戌科周澍沈昌宇梁诗正沈昌宇榜眼100 296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陈倓田志勤沈文镐陈倓状元92 233 乾隆元年丙辰科金德瑛黄孙懋秦蕙田赵青藜二甲7 90 251 乾隆二年恩科于敏中林枝春任端书何其睿二甲3 80 241 清高宗登极恩科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及彩响 摘要:中国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得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緊荣得城市经济与深厚得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得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与影响做了初步得探索,多元融合得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得活力,封闭与稳定得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得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得一些观念,对当今得城市规划仍有很大得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 (一)中央集权下得“搭齐划一” 我国早期得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得早期农耕制度得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得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得特征。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得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得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 同时规定,以井田得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得单位。”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得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得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得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得有中轴线得城市,这就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得特点。 中国古代得城市具有明显得风格统一,整齐划一得特点。其中得原因:一就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得优越性。二就是秦朝以来确立得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 书同文”,城市得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得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得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得脉络清晰。根据这种城市规划得方式,所有城池得规模与形制,都有一定得层次标准。都城都就是最高大坚固得,其下得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得高下来确定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得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 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得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就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就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其次,城中普遍都有一条以中心街道或宫殿建筑构成得“中轴线”,城市以此左右对称布局,譬如唐长安城得朱雀大道。再次,中国古代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